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题目:《孤独者》读后感《孤独者》是一部由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小说。
这本小说以一个孤独的男人的故事为主线,描述了他在现代都市中的生活,以及他与周围人的关系。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感触动。
小说主人公的孤独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他是一个不善于和人交流的人,从小就习惯了独自生活。
他追求孤独,但又无法完全逃避他人的存在。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孤独之旅,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孤独与寂寞的区别。
小说中的男主角经历了一系列的独自旅行,他穿越了山川和城市,探索了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
这种对自然的追求和对人类孤独现象的思考,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本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独感。
在都市生活的繁忙和压力下,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薄弱,孤独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感觉。
通过男主角的经历,作者在我的心中唤起了对孤独的思考。
通过阅读《孤独者》,我对孤独与寂寞之间的区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小说中的男主角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他喜欢独处,享受孤独带来的自由感。
而寂寞则是一种负面情绪,是孤独感的一种消极表现。
通过这个故事,我意识到了孤独和寂寞之间的微妙差别。
在读完《孤独者》后,我不禁反思了自己的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沉浸在各种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中,与人的真实联系变得越来越少。
我们需要像男主角一样,去追求真正的孤独,去和自己独处,去思考和反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去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
通过阅读《孤独者》,我对自己的内心和社会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小说真正触动了我对孤独和寂寞的认知,让我深思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对自我存在的理解。
我被小说中男主角的故事所感动,这种感动将引导我在未来的生活中去追寻更真实的自我。
《彷徨》读后感

《彷徨》读后感《彷徨》是鲁迅的小说集,其中收录了他在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11篇小说。
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困境和人们的精神迷茫。
《孤独者》是《彷徨》中的一篇重要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魏连殳的塑造,展现了鲁迅对孤独者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一、庸众与独异个人:“看”与被看的双重困境在鲁迅的小说中,“看”与被看的主题反复出现,如《示众》《药》和《阿Q正传》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庸众“看”的行为背后所蕴含的精神麻木和自我人格的缺失。
在《示众》中,人们围观示众的场景展现了一种无聊的狂欢和对他人痛苦的麻木。
观看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被看者则被迫成为表演的对象。
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不仅剥夺了个体的真实自我,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离。
《药》则通过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揭示了庸众的愚昧和冷漠。
他们对革命者的牺牲无动于衷,反而将其视为治病的良药,这种麻木不仁的态度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不觉醒。
《阿Q正传》中的阿Q则是一个被“看”和“被侮辱”的典型。
他的行为和言语常常成为人们嘲笑和消遣的对象,而他自己却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处境。
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不仅伤害了阿Q的自尊,也进一步加剧了他的悲剧命运。
鲁迅通过这些作品,深刻地批判了庸众的麻木不仁和自我人格的缺失。
他认为,只有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有深刻的反思和同情,才能真正摆脱这种“看”与被看”的困境,实现自我的觉醒和救赎。
二、孤独者的觉醒与反抗然而,当觉醒的独异个人重新遭遇庸众时,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孤独和绝望的境地。
这些独异个人试图唤起他人对生命的反思,但他们的努力往往遭到拒绝和误解。
在《孤独者》中,魏连殳是一个典型的孤独者形象。
他曾经是一个激进的青年,但在现实的挫折和打击下,逐渐变得消沉和孤独。
他拒绝与庸众妥协,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为方式,但却遭到了社会的排斥和误解。
魏连殳的复仇行为,实际上是他对孤独和绝望的一种反抗。
赫尔曼 黑塞 孤独者之歌 读后感

《孤独者之歌》(Das Lied des Einsamen)是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的一篇短篇故事,它以独白的形式描绘了一个孤独者对自己内在世界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读完《孤独者之歌》,我被黑塞对孤独主题的探索所深深触动。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与社会疏离并拥有特殊灵性的人,在他与社会和他人的联系中感受到困惑和孤独。
他通过自我反省和内心的寻找,逐渐发现了内心的安宁和对于真实自我的接纳。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了孤独的意义和价值。
孤独并不一定是消极的,它可以是一种重新认识自己、深入思考和内心平静的机会。
主人公通过与孤独对话和思考,发现了在社会压力和期望之下真实的自己。
孤独者的内心独白展示了黑塞对于自我认知和个体存在的深度思考。
他通过主人公的心灵之旅,呼唤读者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欣赏孤独所带来的成长和自由。
通过这篇故事,我切身体会到了孤独者的情感和内心挣扎。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在这个快节奏和充满噪音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与自己对话的重要性。
孤独者的经历和领悟给予了我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新的思考和启示。
总的来说,《孤独者之歌》是一篇引人深思的短篇故事,它引发了我对于孤独和内心世界的思考。
黑塞以独特的方式探索了个体的内心挣扎和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思,并呼唤读者去追求真实自我和内心的平静。
我推荐这篇故事给那些对于内心成长和寻找自我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带给你深刻的体验和思考。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呐喊》。
以下是《孤独者》的读后感:
《孤独者》以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魏连殳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和生存状态。
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感到愤怒,但又无力改变现实。
他对周围的人保持着距离,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因此被视为“异类”,遭到了社会的排斥和孤立。
小说中魏连殳的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他代表了那些在黑暗社会中坚持自己信念和理想的人。
他们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意与世俗妥协,但却往往陷入孤独和无助的境地。
通过魏连殳的故事,鲁迅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丑陋。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那些坚持理想的人的敬佩和同情,呼吁人们要有勇气和决心去追求真理和正义。
总的来说,《孤独者》是一部思想深刻、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在困境中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和人生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孤独之旅读后感(六篇)

孤独之旅读后感暑假里,我读了著名小说《孤独之旅》,令我受益匪浅。
尤其是书中的主人公杜小康的故事更令我难忘!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刚刚才领会失学痛苦的他,又不得不跟着父亲踏上放鸭的路程,开始了他的孤独之旅……可塞翁失马,焉知得福?正是因为这孤独的旅程,领导着杜小康一步一步的变成了真正的男子汉,就是因为那一场暴风雨,使他孤身一人去寻找吓跑了鸭子,在空荡荡的芦苇丛里不停地寻找着,寻找着……也就是因为那一场暴风雨使杜小康变得坚强,变得成熟,变得有担当,变得能独自面临困难!而后来呢,他仍旧没放弃,八月份的时候,鸭子终于下蛋了!他开心的把蛋交给了爸爸,父子俩向宝贝似的把蛋放在手心中,“下蛋了,下蛋了……”逆境不是末日,而在逆境中磨练出来的是一把“宝剑”,坚韧不拔的最好态度就是笑着面对生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失败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他就哭;命运掌握物在我们自己手里,与其在那里成天哭着论失败,何不笑笑看看生活有什么不同呢?无论是书上还是话中都有同样的道理,生活中也不是一样吗:天生残疾的xx要经过多少凄风才能在xx理论上所有建树呢?又盲又聋又哑的xx又要经过多少风雨才能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超越常人而闻名于天下呢?再想想:xx、xx、xx、xx……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哪一个没接受过挫折与苦难,哪一个没经历过风雨的洗礼?而最后,他们开出的花不仅绚丽多彩,更是凝重美艳、清香四溢。
而有些人呢?面对风雨总是临阵脱逃,甚至堕落颓废。
就根“愚笨的企鹅”和“胆小的海鸥海鸭”没什么两样,他们也永远做不了那迎风歌唱、高而飞翔的海燕!他们甘愿躲在黑暗又冰冷的角落里,这样的人连开花也不会,更别说绚丽了。
再成功的人生中也会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坑,就像鲜花与荆棘相伴,阳光与风雨同在,希望与失望共存,这是事实,的确,我们不能否认。
但如果我们只看到鲜花阳光与希望,而忽略荆棘风雨和失望呢?只要保持这样的心态,我们就一定能行!一——只要我们有杜小康那坚韧不拔的心态,我们开的花就一定是花丛中最耀眼最高贵,最美丽的!坦然的面对风雨吧,像杜小康学习,不要惧怕失败,不要惧怕苦难,至少希望还与你并肩存在!孤独之旅读后感(二)孤独真是个奇怪的东西。
《孤独者》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引言《孤独者》是一部由苏珊·凯恩撰写的畅销书籍,探讨了一个被现代社会所忽视的主题 - 孤独。
这本书引发了人们对于孤独的思考,并提供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观点。
在阅读完《孤独者》后,让我对孤独的理解完全改变了。
孤独的定义在社交媒体和虚拟连接的时代,我们通常错误地把社交关系和孤独混为一谈。
然而,《孤独者》一书揭示了这种观点的局限性,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孤独。
从本质上讲,孤独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孤立和缺乏社交关系,更是一种情感和心灵上的状态。
孤独者可以被包围在人群中,但他们仍然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与此同时,一个人可以完全没有社交圈子,但仍能感到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孤独者如何在这个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孤独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我们被灌输了社交的重要性,被告知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紧密的联系和交流。
然而,凯恩通过她的研究指出,孤独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孤独可以提供一个人与自己进行深入对话和反思的机会。
在孤独中,人们可以独立思考,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并从中获得内心的平静。
此外,孤独还可以激发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专注和内省的环境。
社交焦虑与孤独社交焦虑是现代社会日益繁忙和压力的产物。
人们面临着不断增加的社交压力,以保持与他人的关系、跟上社交媒体的更新和应对各种社交场合。
这种人际压力常常导致社交焦虑,让人感到不知所措和沮丧。
然而,《孤独者》认为,孤独可以成为缓解社交焦虑的一种方式。
通过在孤独中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人们可以找到自信和自我接纳的力量。
这种内在的力量使人们更能够在社交场合中保持冷静和放松,从而减轻社交焦虑的负面影响。
如何应对孤独虽然孤独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很多人仍然感到焦虑和不安。
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应对孤独呢?《孤独者》提供了一些建议,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孤独。
首先,我们需要接受和喜欢自己的孤独时刻。
我们可以把孤独看作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提供给我们与自己对话和成长的机会。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用7篇)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7篇)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7篇) 读完⼀本经典名著后,⼤家⼼中⼀定是萌⽣了不少⼼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呢?下⾯是⼩编整理的鲁迅《孤独者》读后感(通⽤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鲁迅《孤独者》读后感1 魏连⽎在世俗⼈的眼⾥是⼀个不被理解的⼈,是孤独的。
就连⾃⼰的本家看来,他仿佛也是⼀个外国⼈⼀般。
他的⾏为:所学的明明是动物学,却去做历史教员;对⼈爱理不理,却常喜欢管别⼈的闲事;不重视家庭,却极孝顺祖母。
在别⼈眼⾥是古怪的。
以⾄于在他祖母的葬礼上,他们都要严阵以待的对付他。
因为他是“吃洋教”的新党,向来就不讲什么道理。
他这样的命运其实是当时五四时期启蒙者的普遍命运——不被世⼈理解。
所以他只能在祖母的葬礼上,⽤嚎啕⼤哭来哀悼⾃⼰的祖母,哀悼像他⾃⼰⼀样不被理解的孤独者。
这哭声⾥透着凄凉,悲哀,⽆奈,愤怒。
其实他早已看明⽩了,像他这样的⼈,是亲⼿造成孤独,⼜放在嘴⾥去咀嚼的⼈。
所以他对别⼈总是冷冷的,淡淡的,因为他对着个世界是有些绝望的。
然⽽,他⼜不是彻底地绝望。
他把希望寄托在孩⼦们的⾝上,就算是看到房东⼜脏⼜丑的孩⼦时,他的眼⾥也会出现平时少见的欢喜。
在他看来,孩⼦是天真的,是没有⼤⼈⾝上的陋习的,是中国的希望。
但最后,他的这⼀点希望也随之破灭了。
接踵⽽来的失业,让他不得不开始逐渐向现实低头,甚⾄愿意去⼲“钞写”这样的活,此时的他还想活下去,为⾃⼰活下去。
但是⽣活的残酷,却不给他机会,使他连写信的邮票都买不起。
他⼀点点的被逼是“死”了,终究向现实低了头,得了⼀个杜师长顾问的职位。
⼀个在别⼈眼⾥是前途⽆量的职位。
但他知道此时⾃⼰已经死了,在别⼈眼⾥所谓的成功,在他看来他是彻底地失败了。
活着的只是⼀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风光的背后有着⽆奈和悲伤。
其实魏连⽎就是五四时期启蒙者的缩影,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与梦想想改造这个社会。
孤独者鲁迅先生原文读后感

孤独者鲁迅先生原文读后感一、青少年版《读后感》嘿,小伙伴们!最近我读了鲁迅先生的《孤独者》,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故事里的魏连殳,一开始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坚持,不愿意随波逐流。
就像咱们有时候,明明有自己想做的事儿,可周围的人都不理解,还一个劲儿地泼冷水。
他被大家孤立,找不到能真正懂他的人,那种感觉肯定糟透了。
我想起自己在学校,有时候跟同学想法不一样,就会觉得有点孤单。
魏连殳后来的变化,让我心里特别难受。
他好像放弃了抵抗,变得和以前讨厌的人一样。
这多像我们有时候面对困难,心里想着要坚持,可还是妥协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自己。
咱们得像魏连殳一开始那样,有勇气做自己,哪怕周围的人都不看好。
《读有感》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鲁迅先生的《孤独者》可太让我有感触啦!书里的魏连殳,就像是一个在黑暗中独自摸索的人。
他想追求真理,想活得不一样,可大家都觉得他怪。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有时候我努力学习,想考个好成绩,可有的小伙伴却笑话我是书呆子。
魏连殳找不到能跟他说心里话的朋友,那种孤独的滋味肯定不好受。
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候,心里有好多话想说,却不知道跟谁说。
不过,就算再孤独,咱们也不能像魏连殳后来那样放弃自己呀。
我们得坚强,得相信总会有懂我们的人出现。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要勇敢面对孤独,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总有一天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
《我读》小伙伴们,我刚读完鲁迅先生的《孤独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魏连殳这个人,真的太可怜啦!他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可周围的人都不支持他,还对他指指点点。
这多像我们在班级里,提出一个新奇的想法,却被大家否定。
他一个人在孤独中挣扎,我仿佛能看到他那无助的眼神。
我也有过那种感觉,参加比赛没拿到好名次,觉得自己特别失败,好像全世界就我一个人不行。
但是,我们不能被孤独打败。
就像魏连殳,虽然他变了,可我们不能学他。
我们要一直保持乐观,相信未来会更好。
读了这本书,我告诉自己,不管多孤独,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能轻易放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者读后感
读鲁迅终究是一件压抑的事儿,他太真实,即使那真实意味着灵魂的血腥,他也会毫不留情地刺向人性的最深处。
“与其说我是为爱我的人活着,不如说我是为恨我的人活着。
我就是要给你们的世界增加一点不完美,我就是要活在你们的世界里,让你们看着恶心”。
我从来没有把鲁迅的这些话当做我们此刻那些骂人的话(事实上,我们此刻骂人的话要比这恶心一百倍),而是一种庄重的宣言。
这是一种孤独的复仇。
复仇应当是鲁迅的重要思想之一。
在我们这个天天叫嚷宽容的时代,去思考一下鲁迅关于复仇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对谁就应宽容,对谁就应复仇,是谁剥夺了我们复仇的权利,强迫人民家破人亡之后还要宽容的。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所有在中学学过鲁迅课文的都会承认这一点:鲁迅不是那么好理解的。
尽管大家都想理解他,都想利用他,每逢大事,各个方面都要“抢夺”纪念鲁迅的权利,都在试卷上写过自己也不能真正体会的答案,心理上的距离却不能烟消云散。
孔庆东的推荐说得不错:只要好好去读他的书,结合他的书理解你的人生,这样可能更有益于接近他。
鲁迅的小说从娱乐的角度来讲是比较没意思的,甚至是比较枯燥的,所以读鲁迅的小说有时是一场心灵的搏斗,有点像读陀思妥耶夫
斯基一样,是一种心灵的拷问。
你仿佛要拷问作者,有时又仿佛要拷问自己。
《孤独者》中魏连殳这个形象,首先是个孤独的人。
“孤独”这个词此刻已经被用滥了。
很多有才华的人不由自主地说“我很孤独”,或者在某些场合,“孤独”有时候成了一种时髦:“那个人很酷阿,他很孤独。
”显得很有“品位”。
那么一个人,如果大家都明白你很孤独的时候,你还是不是一个孤独者?问题就在那里,真正的孤独者,大家都明白你很孤独吗?如果大家都明白你很孤独,说明大家都很理解你,说明你并不孤独。
从本质上讲,如果一个人真的很孤独的话,那么大家并不理解他,甚至并不明白他是个孤独的人,大家可能认为他很随和、很幽默、真逗,那么容易和人沟通,那么善解人意……恰恰在这样的人中,可能存在着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大家都认为理解他了,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懂,或者说我们懂了一半,懂到某个层次,再往前就不懂了,这样的人才是孤独者。
真正的孤独者我们往往认为很理解他。
比如金庸的小说,我们大家都认为能够读懂。
你懂金庸吗?你明白他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吗?当金庸在人们面前客客气气地回答问题时,他心里想的是什么谁明白。
所以我们不能把“孤独”这个词看得太轻易了!
从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号称提倡个人主义,号称有个性,个性成了时尚。
一个东西一旦成了时尚,他就会迅速地被污染,被搞笑,被解构,被垃圾。
一些无聊的人便自称孤独。
殊不知,无聊、寂寞、孤
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
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
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普通的人间温暖。
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
所以,真正的孤独是别人真的不明白你,你心里面汹涌着一种波涛,这种波涛别人不明白,甚至你的爱人都不理解你,这才叫“孤独”。
孤独的魏连殳并不高大,甚至有点瘦小,但却那么有质感,铁塔似的,黑的,这样一个形象。
我感触很深的一点是:这是个真性情的人。
比如描述他的非亲生祖母的葬礼上的哭。
他那个时候的哭,是一个真性情的哭,是真的哭,不是按什么规定。
不管为什么哭,他是发自内心的哭,真的是悲从中来,直欲一哭。
像金庸《书剑恩仇录》最后写陈家洛,有一种直欲放声一哭的感觉。
这是鲁迅所赞赏的“魏晋风度”,也就是真性情。
性情中人,多半有所“困”,但却活得潇洒。
鲁迅的目的当然不仅仅仅是塑造一个闯江湖的真性情的人。
魏连殳的最重要的身份,是先觉者。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告诉我们,先觉者总是孤独而痛苦的。
那里面其实讲到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命题:先觉者与群众的关系。
不是说先觉者有了思想,他告诉大家,社会就跟着前进了,根本不是这么简单的。
因为首先我们不明白谁是先觉者,被证明是先觉者的人在当时往往被认为是有病,是疯子。
“凡是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
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阿,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魏连殳就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连他的本家都不理解他。
一个孤独者如何在沉没中生存,在沉没中挣扎,在沉没中死去的孤独经历,注定让人唏嘘不已。
大多数人多少也曾遭遇过像魏连殳那样的排挤,那样受寂寞的苦痛,他们都一样被这一天一天长大的寂寞,“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正因为感同身受,鲁迅笔下的魏连殳才变得异常撩人心扉,让人难安。
当他觉得自己“还有所为”时,就“原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顽强地活着。
然而打击太大了!他最终妥协,“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
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
他以一种愤懑的情绪和玩世的态度来对待它,向社会进行着盲目的报复:他做了军阀杜师长的顾问,从几乎行乞一跃而入达官贵人的行列。
他“胜利了”,但对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言,这才是“真的失败”了。
正是因此,魏连殳最终带着深刻的精神创伤在这“沉没”中死去。
当我读到那里的时候,我有种浑身上下冰冷无比的感觉,仿佛望见有一个孤苦的灵魂,无力地滑入地狱的深渊,面目狰狞,充满因挣扎产生的愤怒,想要抓住什么却又渐渐地下沉,我瞥一眼,蓦地发现这个人是我!一个人要经历多少寂静和空虚,熬过多少的孤独和苦闷,
才能发出这种摄人魂魄的呐喊!
显然,这种在绝望中抗争的形象,正是鲁迅小说中一向着力描述的那个清醒的孤独者的形象,我愿意相信这也是鲁迅自我形象与精神的写照。
这个清醒者应对庸众,进行着无望的斗争,这种精神发展的最终点就是厌世或者说死亡,他的命运是注定了的。
在绝望的境地中,与生存的无好处进行着殊死的抗战,这是一个多么具有杯具性的情境。
对于孤独者来说,他决不可能在沉默中爆发,他只能选取在沉默中死去。
这或许也体现了鲁迅内心深处所苦苦挣扎的某些矛盾,苦苦探求的某些前进之路,苦苦内省的精神或自我意识。
在李欧梵所著的《铁屋中的呐喊》一书中也正揭示了在鲁迅身上他对自己既反传统又处在传统之中,既追求光明又不属于光明的杯具命运的洞察。
这一切无不显示着鲁迅对自己的孤独、寂寞、绝望、反抗、杯具感等心理状态和现实际遇所到达的充分自觉。
这一深刻的领悟与内省让人为之深深震撼!
然而,让人心痛的不仅仅是这种震撼,更在于这种震撼在现今已经被人所抛弃了!与其说这是个人的悲哀,倒不如说是时代的悲哀。
陈丹青对传承鲁迅精神的评论一针见血:“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传承,而且被空前成功的铲除了。
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最稳妥的办
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诚然,这是一种悲哀。
但是,要“望见从新萌芽起来的将来的期望”。
“说到期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期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个人自我的完善,不就是对社会进步最大的贡献么?如果每个人都能做一个“孤独者”,到达精神的自觉,不就是国民性改造最大的功绩么?这或许就是鲁迅精神在当代的另一种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