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读史记汉书》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经典常谈》中考语文名著导读通关训练

《经典常谈》中考语文名著导读通关训练

专题07:《经典常谈》-2024年中考语文名著导读通关训练1.(2023下·云南昆明·八年级统考期末)下面这段摘录文字描述了哪部经典的成书过程()《经典常谈》摘录: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

又有讽谏、颂美等等的献诗,可以说是政治的诗。

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

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

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

A.《新乐府》B.《诗经》C.《全唐诗》D.《礼记》【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文学常识。

题干内容主要出自《经典常谈》,题干中提到的太师们保存的歌谣、典礼的诗、政治的诗等有一定的关联。

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状况,与题干中的描述相符。

故选B。

2.(2024上·广东揭阳·九年级统考期末)关于《经典常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典常谈》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

B.在《经典常谈》的行文过程中,作者专门使用了“拟演说体”,模仿在课堂上传道解惑的说话方式,拉近了与青年读者之间的距离。

C.朱自清在《〈诗经〉第四》中指出: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

徒歌是随着乐器唱,乐歌是随口唱。

D.朱自清在《〈史记〉〈汉书〉第九》中说到: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还活现在纸上。

【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与名著内容识记。

C.“徒歌是随着乐器唱,乐歌是随口唱”表述错误。

根据《经典长谈》内容,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是随口唱。

故选C。

3.(2024上·湖南岳阳·九年级统考期末)小雅摘抄《经典常谈》关于诗歌的论述时,漏抄了一句话:“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

2023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名著阅读朱自清《经典常谈》阅读真题及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名著阅读朱自清《经典常谈》阅读真题及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下名著阅读朱自清《经典常谈》阅读真题及答案简介《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容易激发读者阅读经典的兴趣,从而亲近经典,了解经典。

可以说,《经典常谈》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原名朱自华,江苏扬州人。

朱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习题(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

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

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

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

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

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

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

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

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

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

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

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

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

徒歌是随口唱。

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

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

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

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

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

《史记》选读1-4专题测试题(2)

《史记》选读1-4专题测试题(2)

史记选读 1-4专题测试班级:?? ?????姓名:一、现代文阅读(共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语文是盐胡展奋近来颇听到一些批评当下语文教育模式误人子弟的言论,这原本正常。

但渐渐地,有人(特别是一些作家)对语文本身鄙薄不堪,甚而主张“干脆废掉语文课”,这,就不正常了。

但凡作家做学生的时候,语文课的成绩大抵都很好,未名之时也往往以此为炫资,然而不知何故,一朝名扬天下后却又常常鄙薄起语文教育来,说什么当年语文课怎么扼杀他们灵性了;又说什么“断烂语法”怎么扼制他们的创造力了,更有甚者把近年来中国人文之不振也归咎于语文教育之弊。

这似乎有点过分吧,而且颇有点忘恩负义的味道。

语文是什么?语文永远不是文学,它只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一门“传播语言文字内在本质和使用规律的基础学科”,如同“牙好,胃口才好”的原理一样,语文好,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真正的好,为什么?因为它是“母本性”的学科,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想法都要通过它来表述,如同盐——《尚书》:“欲作和羹,尔为盐梅。

”没有盐,人类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

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能力固然很强,但是语文课的终极关怀并不是“批量地产生作家”,它远远不是专为一小部分作家服务的,它是通用性地为所有人服务的,低端的从断文识字开始,高端的一直到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纵令你是天才,但如果你是文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

是的,有的当下看上去很“伟大”的作家喜欢说,我从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

没有语法之前,人类就不交流了?金文有什么语法?甲骨文有什么语法?唐宋八大家又有什么语法?我们现在的文章还超不过他们呢!就拿我来说,不理会语法,我的文章不是照样成了学生的范文。

话,像是很雄辩的,就是有点“过河拆桥”。

在弄清水分子之前,人类的确“用水”很多年了,但这一点也不能证明人类“从来不理会”水性,而把水当作油来使。

事实上,如此“不理会”的宣言就像“伟大”的厨师宣称“我用酱油、用味精照样烧菜,从来不用盐”一样,酱油和味精的“髓质”还不是盐吗?你明明不自觉地在按照规则行事,怎么能睁着眼睛说“语文根本没规则”呢?怎么能说“都是语文惹的祸”呢?假如不“入泮”,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我想你这个只能在篝火旁讲述记忆文学的什么“家”恐怕连《三字经》甚或高玉宝的书也读不懂,更遑论唐诗宋词或“西方现代文论”了吧。

八年级语文名著阅读 3 《经典常谈》

八年级语文名著阅读   3 《经典常谈》

上文中的“他们”指的是谁?《经典常谈》是面向青少年介绍中 国古代典籍的书,但作者不愿“板起面孔说话”,本段文字充分体现 了此书什么样的语言风格?(3分) 指 ___的__是__苏__秦___、__张__仪__等___纵__横__家__(_1__分__)_。__“__谁___用__他__们__就___帮__谁__”__“___帮__你__的__时___候_ 帮 ___你__,__不___帮__的__时__候___也__许__害___你__”__等__句___子__运__用__口___语__化__的___语__言__,__通___俗__易__懂___、_ 简 ___洁__明__快__(_2__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C.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提倡顺其自然 的是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主张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 替旧文化和制度的是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2)根据文章内容,解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借 ___他__人__的__歌___曲__来__抒__发___自__己__的__感___情__。__(_2_分___,__意__对__即___可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联系前句可知,“借他人酒杯”指的是 借他人现成的歌曲。根据后句可知,“浇自己块垒”的意思是抒发 自己的感情。故这句话的意思是借他人的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建议:15分钟 答案:P27
总分:14分
得分:____
1.(四川达州期末)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完成问题。(3分)
他. 们. 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
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 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让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 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 势。……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 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记篇专题精练及答案解析(12页)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记篇专题精练及答案解析(12页)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史记篇专题精练史记篇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韩)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陈豨[xī]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

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

”豨曰:“唯将军令之。

”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

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

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部署已定,待豨报。

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

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①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①血食,享受后代的牺牲祭祀。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B.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C.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D.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古代官职任免术语,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史记》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史记》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史记》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史记》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1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张仪遂相秦。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何不往游游:游学 B.赖子得显显:显贵的地位C.子不足收也收:录用 D.张仪遂相秦相:任秦国宰相5.下列句子与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项王曰:沛公安在?C.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A.张仪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苏秦暗中派人让张仪前往赵国,张仪也希望苏秦能推荐,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史记》综合测试题(A)

《史记》综合测试题(A)

高三教学质量调研《史记》综合测试题(A)第Ⅰ卷(36分)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涉及选修内容中的《史记》部分.命题以讲读课文为主.适用于鲁人版。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HB或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每小题3分.24分)1.下列句子全都有通假字一组是()A.召有司案图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公子与侯生决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C.侯生果北乡自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D.公子引侯生坐上坐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骓不逝兮可奈何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韩厥许诺.称疾.不出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魏王豹谒.归视亲疾.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公子闻之.往请.请.数公子行日我身自请.之而不肯C.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D.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璧有瑕.请指示..王世人皆以赢为小人.以公子为长者..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彼以我能成事...故先我死B.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执法..在傍.御史在后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C.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晁错.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D.吾不忍..为之民也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赵襄王郊.迎甘罗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B.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若幸而男..吾奉之C.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怀.其璧.从径道亡武安君南.挫强楚D.昔下宫之难不能死.田单乃起.引还.东向坐.师.事之公子乃自骄而功.之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B.即不灭.若.无声君不若.引兵直走大梁虞兮虞兮奈若.何若.朋友交游.久不想见C.臣乃.敢上璧嬴乃.夷门抱关者也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乃.敢引兵遂下D.如姬为.公子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臣尝为.秦昭王伐赵6.下列句子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都需要调整语序的一项是()A.君何以知燕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必为二子所禽矣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以勇气闻于诸侯C.不敢任公子以国政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乃封甘罗.以为上卿我何渡为D.何功之有哉淳于髡说之以隐窃载与之齐北有甘泉、谷口之固7.《史记》在文末总是用“太史公曰”对所传人物进行评价.下列评价对应的人物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篇1原文: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文称于郡中。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以为能。

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至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草具其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

文帝廉让未皇也。

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遂自投江而死。

谊追伤之,因以自谕。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

至,入见,上方受厘,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谊具道所以然之故。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

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是时,匈奴强,侵边。

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僣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

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汉书·列传十八》)【注】①受厘:厘,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厘,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记》《汉书》
朱自清
①《史记》,汉司马迁著。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景帝中元五年生,卒年不详。

他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

小时候在本乡只帮人家耕耕田、放放牛玩儿。

司马谈作了太史令,才将他带到京师(今西安)读书。

他十岁的时候,便认识“古文”的书了。

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

他东边到过现在的河北、山东及江、浙沿海,南边到过湖南、江西、云南、贵州,西边到过陕、甘、西康等处,北边到过长城等处;当时的“大汉帝国”,除了朝鲜、河西(今宁夏一带)、岭南几个新开郡外,他都走到了。

他的出游,相传是父亲命他搜求史料去的;但也有些处是因公去的。

他搜得了多少史料,没有明文,不能知道。

可是他却看到了好些古代的遗迹,听到了好些古代的轶闻;这些都是活史料,他用来印证并补充他所读的书。

他作《史记》,叙述和描写往往特别亲切有味,便是为此。

他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能够综括三千多年的事,写成一部大书,而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可见出他的胸襟是如何的阔大。

②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应试得高第,作了郎中。

武帝元封元年,大行封禅典礼,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

司马谈是史官,本该从行;但是病得很重,留在洛阳不能去。

司马迁却跟去。

回来见父亲,父亲已经快死了,拉着他的手呜咽着道:“我们先人从虞、夏以来,世代作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衰微了。

我虽然恢复了世传的职务,可是不成;你看这回封禅大典,我竟不能从行,真是命该如此!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

孔子到现在又四百多年了,各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也得记载表彰。

我作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

你若能继承先业,再作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

你想着我的话罢。

”司马迁听了父亲这番遗命,低头流泪答道:“儿子虽然不肖,定当将你老人家所搜集的材料,小心整理起来,不敢有所遗失。

”司马谈便在这年死了,司马迁在这年三十六岁,父亲的遗命指示了他一条伟大的路。

③父亲死的第三年,司马迁果然作了太史令。

他有机会看到许多史籍和别的藏书,便开始作整理的工夫。

那时史料都集中在太史令手里,特别是汉代各地方行政报告,他那里都有。

他一面整理史料,一面却忙着改历的工作;直到太初元年,太初历完成,才动手著他的书。

天汉二年,李陵奉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命,领了五千兵,出塞打匈奴。

匈奴八万人围着他们;他们杀伤了匈奴一万多,可是自己的人也死了一大半。

箭完了,又没吃的,耗了八天,等贰师将军派救兵。

救兵竟没有影子。

匈奴却派人来招降。

李陵想着回去也没有脸,就降了。

武帝听了这个消息,又急又气。

朝廷里纷纷说李陵的坏话。

武帝问司马迁,李陵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李陵也做过郎中,和司马迁同过事,司马迁是知道他的。

④他说李陵这个人秉性忠义,常想牺牲自己,报效国家。

这回以少敌众,兵尽路穷,但还杀伤那么些人,功劳其实也不算小。

他决不是怕死的人,他的降大概是假意的,也许在等机会给汉朝出力呢。

武帝听了他的话,想着贰师将军是自己派的元帅,司马迁却将功劳归在投降的李陵身上,真是大不敬;便教将他抓起来,下在狱里。

第二年,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宫刑。

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

他灰心失望已极,只能发愤努力,在狱中专心致志写他的书,希图留个后世名。

过了两年,武帝改元太始,大赦天下。

他出了狱,不久却又做了宦者做的官——中书令,重被宠信。

但他还继续写他的书。

直到征和二年,全书才得完成,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他死后,这部书部分的流传;到宣帝时,他的外孙杨恽才将全书献上朝廷去,并传写公行于世。

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

魏、晋间才简称为《史记》,《史记》便成了定名。

这部书流传时颇有缺佚,经后人补续改窜了不少;只有元帝、成帝间褚少孙补的有主名,其余都不容易考了。

⑤司马迁是窃比孔子的。

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司马迁是秦火以后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

他们保存的方法不同,但是用心是一样。

《史记·自序》里记着司马迁和上大夫过壶遂讨论作史的一番话,司马迁引述他的父亲称扬孔子整理“六经”的丰功伟业,而特别看重《春秋》的著作。

他们父子都是相信孔子作《春秋》的。

他又引董仲舒所述孔子的话:“我有种种觉民救世的理想,凭空发议论,恐怕人不理会;不如借历史上现成的事实来表现,可以深切著明些。

”这便是孔子作《春秋》的趣旨;他是要明王道,辨人事,分明是非、善恶、贤不肖,存亡继绝,补敝起废,作后世君臣龟鉴。

《春秋》实在是礼义的大宗,司马迁相信礼治是胜于法治的。

他相信《春秋》包罗万象,采善贬恶,并非以刺讥为主。

像他父亲遗命所说的,汉兴以来,人主明圣盛德,和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是他父子职守所在,正该记载表彰。

他的书记汉事较详,固然是史料多,也是他意主尊汉的缘故。

他排斥暴秦,要将汉远承三代。

这正和今文家说的《春秋》尊鲁一样,他的书实在是窃比《春秋》的。

他虽自称只是“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述而不作,不敢与《春秋》比,那不过是谦词罢了。

⑥《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

书里也有议论,那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与大体是无关的。

原来司马迁自遭李陵之祸,更加努力著书。

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

他在《报任安书》和《史记·自序》里引文王以下到韩非诸贤圣,都是发愤才著书的。

他自己也是个发愤著书的人。

天道的无常,世变的无常,引起了他的慨叹;他悲天悯人,发为牢骚抑扬之辞。

这增加了他的书的情韵。

后世论文的人推尊《史记》,一个原因便在这里。

11.下列选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书中刻画的烛之武、蹇叔、晋文公等人,形象鲜明。

B.《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邹忌、冯谖都体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风采。

C.《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记述了自黄帝以来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

D.《汉书》是编年体断代史,《苏武牧羊》中写汉使苏武受尽迫害,犹凛然不屈。

1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曾四处游历,足迹遍天下,这不仅增加了他的见闻,也使他胸襟开阔。

B.司马迁知道李陵秉性忠义,心怀舍身报国的志向,于是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

C.《史记》几经流传,多有缺佚,经后人补续改窜,终成五十二万余字的巨著。

D.司马迁自称“述而不作”,其著作不敢与《春秋》比,作者认为这是他的谦词。

13.文中评价《史记》行文“极其抑扬变化之致”,请结合你读过的《史记》中的相关篇目(如《陈涉世家》《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5分)
14.第②段中“父亲的遗命指示了他一条伟大的路”,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伟大的路”的内涵。

(6分)
参考答案:
11.(3分)D
12.(3分)C
13.(5分)选取《史记》中相关内容,分析行文如何使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变化的。

(选对内容2分,分析正确3分)
14.(6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①完成父亲遗志,继承家族传统,担负起史官的责任。

②以孔子为榜样,整理文献,著书记史,以作龟鉴。

③用写史的方式记录和表彰他所处的伟大时代。

④发愤著书,抒发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