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

生平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
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
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
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入高等小学。
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
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
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
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
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画意。
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
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清者自清----文人朱自清

一、清者自清----文人朱自清
朱自清之名:
至于改字“佩弦”,朱乔森解释曰: “佩弦,是借用了《韩非子·观行》中‘西 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 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来警策自己。 改名自清,同样是为了自警,警策自己在 家境衰败、经济困难,乃至被生活的重担 ‘压到不能喘气’的时候,也决不与社会 上的各种腐败现象同流合污。”
从左至右: 叶绍钧、朱自清、俞平伯
三、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朱自清的一生:
朱自清在毕业后的最初五年(1920-1925)间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 江苏省立八 中 ,吴淞中国公学 ,浙江省立第六师范, 浙江省立十中, 温州十中 ,白马湖春晖 中学 ,宁波四中任教。 1925年到清华大 学中文系任教,从此一生驻守清华园中, 开始了他以散文和古典文字研究为主的创 作时期。
三、著名爱国学者朱自清
朱自清的一生:
朱自清著有《诗言志辨》《伦敦杂记》、《新 诗杂话》、《经典常谈》 ,与叶圣陶合著的《国 文教学》,整理编辑了《闻一多全集》;教授 《中国文学史》和《文学史专题研究》、《历代 诗选》等课,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随清华南下 辗转西南各地,经受了颠沛流离民生凋敝、社会 腐败的苦难。1948年,朱自清在自己生命的最后 时刻,背着沉重的家累,带着一身重病,毅然在 抗议美帝收买中国知识分子的宣言书上签字,书 写了他一生最重要最辉煌的一笔。
二、朱自清文学创作
朱自清在散文上获得成就最高:
1923年仲夏之夜,叶绍钧、朱自清同游秦淮 河,各写两篇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的文章描写细腻精致,文字洗练,感情真挚,很 多地方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比之俞平伯的文章, 略胜一筹。这是朱自清的第一篇散文,打破了当时 “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从此走上了散文写作 的道路,且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写下了《踪迹》 (1924)、《背影(1928)、《欧游杂记》 (1931)、《你我》1931)、《伦敦杂记》等散文 集。他的散文多以叙事和抒情见长,如《背影》 《儿女》 《绿》 《春》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荷塘月色》等,布局精巧 ,素朴缜密 ,清隽沉 郁 ,语言洗炼 ,文笔清丽,素有现代散文之父之 称。
我敬佩的人朱自清作文

我敬佩的人朱自清作文
在文学的星河里,有那么一颗星,总是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颗星就是朱自清。
我呀,对他那可是打心底里敬佩。
他还是个很有骨气的人呢。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好多人都在威逼利诱面前低下了头。
可是朱自清先生就不一样,他宁愿饿着肚子,也坚决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这就好比是在一个大饭局上,有个大坏蛋说:“你只要吃了我这碗饭,就给你好多好处。
”朱自清先生呢,就像是个特别酷的大侠,头一昂,手一甩,说:“哼,我才不吃你的饭,我要坚守我的原则。
”这种骨气可不是谁都有的,这就像他笔下的文字一样,有棱有角,充满了力量。
朱自清先生在生活中肯定也是个特别细腻的人。
你想啊,要是个粗心大意的人,哪能写出那些充满生活小细节的文章呢?他就像是一个拿着放大镜观察生活的人,一片叶子的飘落、一滴雨滴的落下、一个路人的表情,他都能捕捉到,然后把这些小小的事情,用他那奇妙的文字变成一个个大大的故事。
我觉得他就像我的一个远方的老师,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他的文章就像一封封跨越时空的信,告诉我什么是美好的情感,什么是坚定的原则,怎么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
每次读他的文章,我就好像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他慢悠悠地给我讲着过去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欢笑、有泪水,更有深深的感悟。
所以啊,朱自清先生是我打心底里敬佩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用文字书写出有力量、有温度的东西。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简介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他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大读书时,生活十分贫苦。
其间参加过“五四”运动并结识了共产党人邓中夏,但他此时只在“荒郊”中彷徨,未能走上革命道路。
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和学生游行,亲历了“三•一八”惨案,写了《执政府前大屠杀记》一文进行控诉。
“九•一八”事变,他思想开始转变,曾参加“一二•九”运动。
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
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北平逝世。
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 生平1898年11月22日(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生于江苏海州(民国改为东海县),祖父朱则余为当地承审官,父亲朱鸿钧,母亲周氏。
六岁那年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
朱自清先生从小读私塾,继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
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来的诗歌与散文创作中。
1901年随父母迁居江都县邵伯镇,1903年再迁居扬州。
朱自清在扬州安乐巷29号度过青少年时期,遂自称“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我眼中的朱自清_我眼中的历史名人作文

我眼中的朱自清——我眼中的历史名人作文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我眼中的朱自清,是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大文豪。
他在写景一文《春》中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
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
又如《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
写景文是最不好写的,但是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景物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在读者面前,这也正是我最敬佩朱自清先生的地方。
我眼中的朱自清先生,是一个重视时间的人,正如他在散文《匆匆》一文中所写。
《匆匆》因此被列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读了他的这一篇《匆匆》,老师要求学生们写读后感,无数的学生因为这一篇《匆匆》从而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从而珍惜时间。
拜读过他的《匆匆》的所有读者,都能够体会到朱自清先生那种重视时间的心情,他那种极度重视时间的心情正赤裸裸地表现在读者面前,引人深思。
我眼中的朱自清先生,是一位重视亲情的人。
这一点从他所写的抒情散文,也是他的代表作——《背影》可以看出来。
《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
《背影》正是朱自清先生与父亲深厚父子之间的写照。
《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在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与《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
历年来,只要是父亲节,读者就能联想到《背影》,从这一点上足以看出《背影》的影响之大,说明作者朱自清先生的成功之处,把亲情描述得如此感人至深。
我眼中的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有骨气的爱国人士。
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先生:“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的简介

朱自清的简介朱自清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经是自由主义者,他不大喜欢参加政治活动,特别是比较激烈、斗争性较强的政治活动。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朱自清的简介,希望有所帮助!朱自清的简介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冼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欧游杂记》、《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等,着有诗集《雪朝》(与人合着),诗文集《踪迹》,文艺论着《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春》以被选入2012年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中。
名字寓意: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这是屈原被流放时请太子卜为自己占卦时说的话,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
他同时还取字“佩弦”。
“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生平介绍朱自清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他1912年入高等小学,于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至1925年去清华大学任教前,出版了诗集《踪迹》和诗集《雪朝》第一集。
其中《送韩伯画往俄国》《光明》《羊群》《赠A·S》等,暴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革命的赞美。
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

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从小就拜读过不少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是我们所知道到的非常出色的散文家,那他是个怎样的人呢?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朱自清是个怎样的人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和他的行动看出来。
他在国家的危难时刻伸出了一双手,虽然他并没有为国家做出什么直接性的贡献,但是他在精神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他拒绝购买国民党的救济粮食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就算自己得了非常严重的胃病但是因为自己已经签订了不能买救济粮的协议,所以就算是自己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
最后因为非常严重的胃病而死亡,甚至可以说他是被活活饿死的,但是他保住了他的尊严,保住了中国人的原则。
除此之外朱自清还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可能这和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有关,但是更多的还是他对自己的高要求,他取佩弦为自己的字,佩弦的意思就是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要像一根绷着的线一样,不能轻易泄气。
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正是因为朱自清先生对自己的高要求才有他这么了不起的成就。
朱自清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再加上他对自己的高要求,这两点加起来成为了他被人们敬仰的资本。
朱自清的作品有哪些还记得初中时期教科书里面那篇写父亲的散文《背影》嘛?记得当时第一次看那篇文章时候被感动的泣不成声,文中对父亲的描述只有一小段,就是父亲为朱自清买橘子时候穿越月台的场景,父亲是个胖子,父亲的穿着,以及父亲那一副很轻松的模样,还有父亲那千叮咛万嘱咐的道别,无一点不让我们联想到自己的父亲,让我们会想到我们也有这样一个爱护我们包容我们的父亲,这就是朱自清文字的力量,朱自清的作品总是可以将我们也带入其中,让我们也感受其中的感情。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一位十分出名的文学散文家,他十分善于写作,尤其是他的作品《背影》真的是写到了一定的绝境,他十分的擅长描写亲情等感情的作品,同时也能从自己的文章中写出自己内心对社会的黑暗的一种斥责,鄙夷,朱自清的大多数散文都十分贴近当时他生活的社会,他当时经历五四爱国运动,也经历了后来的抗日战争,更紧接着又是国家的内战,他将对社会的不满全部表达在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我最喜欢的作家朱自清作文

我最喜欢的作家朱自清作文
我喜欢的作家很多,有鲁迅、冰心、老舍、茅盾、朱自清……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浙江绍兴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他的散文清新自然,朴素隽永,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朱自清先生在散文《荷塘月色》中用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语言,把一幅迷人的荷塘月色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是一幅怎样美妙的图画啊!只见碧绿的荷叶层层叠叠,像一个大圆盘,挨挨挤挤地贴在水面上;荷花亭亭玉立,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一阵微风吹来,荷叶和荷花随风摇曳,真可谓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喜欢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
它主要讲述了一位叫朱自清先生的人和他的朋友、家人在匆匆流逝的时光里所发生的一些故事。
从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时间匆匆流逝而过、无法挽留、无可奈何的感叹。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朱自清先生是一位非常有特点的散文家,但很少人知道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下面是为你搜集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自清是个怎样的人可以通过他的作品和他的行动看出来。
他在国家的危难时刻伸出了一双手,虽然他并没有为国家做出什么直接性的贡献,但是他在精神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从他拒绝购买国民党的救济粮食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非常有骨气的人,就算自己得了非常严重的胃病但是因为自己已经签订了不能买救济粮的协议,所以就算是自己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
最后因为非常严重的胃病而死亡,甚至可以说他是被活活饿死的,但是他保住了他的尊严,保住了中国人的原则。
除此之外朱自清还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可能这和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有关,但是更多的还是他对自己的高要求,他取佩弦为自己的字,佩弦的意思就是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要像一根绷着的线一样,不能轻易泄气。
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正是因为朱自清先生对自己的高要求才有他这么了不起的成就。
朱自清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再加上他对自己的高要求,这两点加起来成为了他被人们敬仰的资本。
朱自清自称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的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散文
家,他为人相当的清正,他从小就在扬州学习,长大之后虽然有些年份是在北京等地搞创作,但是在年老的时候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扬州,所以朱自清自称“扬州人”。
朱自清自称扬州人也是有原因的,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因为对新学非常怀疑所以他就在扬州的一个私塾中学习古文诗词,每天学习非常的辛苦,回家后父亲还要抽查他的背诵,背的好就奖赏不好就惩罚,说起他在江苏的童年虽然非常辛苦但也是非常充实而且简单的,这是朱自清自称为扬州人的第一个原因,他在成年之后曾经在扬州教过书,对扬州有着解不开的情愫,对扬州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在任何需要填祖籍的地方都填的是扬州,可见他对扬州的感情至深,这也是他自称扬州人的第二个原因。
朱自清自称扬州人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他在年老的时候曾经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最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扬州,虽然那时候他已经和父亲有了隔阂但还是没法抹去他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所以最后还是和一家人在扬州这个地方安享晚年,这也是他自称为扬州人的第三个原因,他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中独特的情感,所以就称呼自己为扬州人。
朱自清的婚姻朱自清的婚姻之路说起来也还算得上是比较美满的,在他还只有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因为父亲为他说的亲事和一个女人结婚了,这个女人名字就叫做武仲谦,他是朱自清先生的第一个妻子,在他们共同生活的十二年里他为朱自清先生生了五个孩子,他们都非常的可爱,可是因为那时候的中国战争频繁,所以她常常带着孩子在各处逃亡,这使她非常的劳累,最后因为积劳成疾病死在家里了,这
就是朱自清先生的第一段婚姻。
在武仲谦死后,朱自清非常怀念她,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她,在这篇文章中能清楚地看出朱自清是爱武仲谦的,在武仲谦死后他又遇到了另一个令他动心的女人,她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但是在遇到朱自清之后为了能让朱自清全心全意的搞学问,就不在读书在家相夫教子,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这个女人就是朱自清的第二段婚姻,她的名字叫做陈竹隐,是他陪着朱自清先生走过了最后一段路,两人的感情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