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自清先生的《论朗读》

合集下载

论朗读朱自清

论朗读朱自清

论朗读朱自清展开全文论朗读朱自清在语文的教学上,在文艺的发展上,朗读都占着重要的位置。

从前私塾里教书,老师照例范读,学生循声朗读。

早年学校里教古文,也还是如此。

五四以来,中等以上的国文教学不兴这一套;但小学里教国语还用着老法子。

一方面白话文学的成立重新使人感到朗读的重要,可是大家都不知道白话文应该怎样朗读才好。

私人在这方面做试验的,民国十五年左右就有了。

民国二十年以后,朗读会也常有了,朗读广播也有了。

抗战以来,朗读成为文艺宣传的重要方法,自然更见流行了。

朗读人多称为“朗诵”,从前有“高声朗诵”的成语,现在有“朗诵诗”的通名。

但“诵”本是背诵文辞的意思,和“抽绎义蕴”的“读”不一样;虽然这两个词也可以通用。

“高声朗诵”正指背诵或准备背诵而言,倒是名副其实。

白话诗文的朗诵,特别注重“义蕴”方面,而腔调也和背诵不同。

这该称为“朗读”合式些。

再从语文教学方向看,有“默读”,是和“朗读”相对的词;又有“精读”、“泛读”,都着眼在意义或“义蕴”上。

这些是一套;若单出“朗诵”,倒觉得不大顺溜似的。

最有关系的还是“诵”的腔调。

所谓“诵”的腔调便是私塾儿童读启蒙书的腔调,也便是现在小学生读国语教科书的腔调;这决不是我们所谓“读”的腔调——如恭读《总理遗嘱》的腔调。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白话文宜用“读”的腔调,“诵”是不合式的。

所以称“朗诵”不如称“朗读”的好。

黄仲苏先生在《朗诵法》(二十五年,开明)里分“朗诵腔调”为四大类:一曰诵读诵读之而有音节者,宜用于读散文,如《四书》、诸子、《左传》、《四史》以及专家文集中之议、论、说、辩、序、跋、传记、表奏、书札等等。

二曰吟读吟,呻也,哦也。

宜用于读绝诗、律诗、词曲及其他短篇抒情韵文如诔、歌之类。

三曰咏读咏者,歌也,与咏通,亦作永。

宜用于读长篇韵文,如骈赋、古体诗之类。

四曰讲读讲者,说也,谈也。

说乃说话之“说”,谈则谓对话。

宜用于读语体文。

(以上节录原书一二六至一二八面)这四分法黄先生是“审辨文体,并依据《说文》字义及个人经验“(一二六面)定的。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7篇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7篇

朱自清经典常谈7篇朱自清经典常谈7篇。

朱自清经典常谈【篇1】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朱自清学生年代已然过去廿余年,再读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是在从事中学语文教育二十二年后的今天。

不知不觉,忙到飞起的这个暑假,已悄然过了大半,也只有在静夜才得以单独沉浸于朱先生凝练简洁的文字中,感受先生80年前在浩繁艰晦的中国古代典籍中皓首穷经,青灯文字的良苦用心,领略先生的经纬之才。

书中,朱先生开宗明义,本书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典籍,亦可称之为“国学入门书”。

于我而言,既称得上“国学入门书”,其分量自不必赘述。

何谓经典?先生言: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

先生大才槃槃,在浩瀚典籍中觅沧海遗珠,所选经典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中最广为流传的经典著作,既沿袭传统顺序精选了经典书籍十三种,又以教育大家的高瞻远瞩,自《说文解字》始,五经四书、《春秋左传》《战国策》《史记》、诸子经典、辞赋、诗歌、散文,玉振金声,用夹叙夹议的行文,微言大义,以清隽沉郁的文风、洗练秀丽的文笔,从十三种书籍作者、产生原因、内容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等方面娓娓道来,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

在我看来,这本书既可看做散文集,亦可看做教科书,完全是读者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绝好入门指南。

撰写《经典常谈》,朱先生心中应该有一个宏大的信念,那就是启发一般人亲近经典的兴趣,将他们引到经典的大路上,使年轻一代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

朱先生言:“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工程。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在隔着时空和岁月与先生求学,走进《经典常谈》如入宝山,在先生的引导下,在中华古代文化经典的瑰丽山水中,按图索骥,探究着文字的起,知晓了《尚书》流传的曲折,感受着太史公的坎坷和坚守梦想的执着......朱先生以大教育家的深沉功力,高屋建瓴又极懂人心,这部《经典常谈》,以“指南”为主旨,却只是引导你想去探寻。

语文:1.1《论雅俗共赏》课件(1)(语文版必修5)

语文:1.1《论雅俗共赏》课件(1)(语文版必修5)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从这时起,朱自清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中国古 典诗歌的教学与研究上,同时写作了不少杂 文、书评,并陆续仍有散文集出版。 抗战期间,由于昆明物价飞涨,家庭人 口多,花费大,入不敷出,生活极为困苦, 朱自清得了胃病,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 仍日以继夜工作,进入了高产创作时期,先 后有《伦敦杂记》、《新诗杂话》、《诗言 志辨》、《经典常谈》等著作问世。
看看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雅俗之争
; / 散热器十大品牌
joq270fhk
比其它品牌啤酒高出0.10P,但却不能小窥这0.10P,它恰恰给经销商和消费者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8.10P花开啤酒要比 其它品牌啤酒更高、比它强、比它好。具体体现在三点:一是浓度比其它品牌啤酒“高一点”;二是添加了焦香麦芽,赋予了 啤酒淡淡的麦芽香,比原来80P啤酒风味口感上更胜一筹;三是商标做了全新设计,它将蔚蓝的天空、奔腾的长江、展翅翱翔 在祖国大地上的雄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因此8.10P啤酒代表的是更高、更强、更好。这个想法得 到了销售人员的赞同。果然8.10P花开啤酒一推向市场,不论是外包装,还是内在品质上立即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成了消费 者最喜爱的啤酒,销量直线上升。捷报频传,就在同年7月,一条石破天惊的爆炸性新闻震惊了当地新闻界。为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花开啤酒在南京市场上的知名度,市场部在南京市场举办了一次啤酒品评活动。把南京市场上销售的50种国内外名牌啤酒 全部摆在一起,酒瓶全部用布套封起来,消费者在不知道品牌的情况下,品评各品牌啤酒,根据各自的喜爱程度打分,打分结 果在活动结束时当场统计宣布,得分越高,表示越受消费者青睐。结果花开王牌酒——花开特供和世界上著名的品牌啤酒得分 并列第一,这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花开人要把啤酒做得更好的信心与决心,也说明了中国人还是喜欢中国的花开啤酒,同时也 增强了国货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勇夺第一的决心。2004年是一个巨大的丰收年,花开啤酒年销量达8.4万吨,利税3600多万元, 一跃成为海涛州十大支柱企业。花开啤酒又重新振作起来了,它就像一只像涅槃重生的雄鹰,再一次展翅在祖国的蓝天下,搏 击长空,大展宏图。然而,后事难料,花开啤酒挣脱了“非典”恶魔的牢笼,刚刚展翅高飞,结果又掉进了人为设计的罪恶陷 阱。花开啤酒又将面临着一场生死磨难,残酷的结果又是怎么样呢?花开啤酒是死是活?3甩开膀子 大干一场(二)|7月中旬, 市场上花开啤酒销售异常火爆,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包装车间开足马力、加班加点进行生产,却又面 临啤酒瓶来不及供应的难题。虽然瓶场职工在凌晨4点多就已经开始拾瓶了,但还是来不及,每天仍缺少一个班的瓶子供应量。 常宏义兴冲冲地跑到赵树春办公室报喜,他平生第一次在领导前面开了一个玩笑:“赵总,大事„„不好了! ”赵树春看着他 的样子,笑道:“什么大事不好了,难道是鬼子又进了村子吗?”常宏义乐滋滋地说:“鬼子倒是„„没有进村,而是天大的 喜事。现在每天„„啤酒的销售量„„达到700多吨,生产都来不及了,市场已经„„出现脱货现象,啤酒不够销了。所以, 大事„„不好了!”他说话

《经典常谈》读后感

《经典常谈》读后感

《经典常谈》读后感朱自清先生用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于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

下面是《经典常谈》读后感,请参考!《经典常谈》读后感1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

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作者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

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

这十三种书籍的作者,产生的原因,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

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因为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

他的这一主张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许多人士的赞同。

如果把接触经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导。

当游客想要参观一个岩洞时,他先在洞外给讲说一番,让游者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

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能按真际讲说,绝不会说这儿是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向导。

《经典常谈》读后感2 《经典常谈》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读朱自清《匆匆》有感15篇

读朱自清《匆匆》有感15篇

读朱自清《匆匆》有感15篇读朱自清《匆匆》有感1读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我深有感触。

《匆匆》这篇课文写了朱自清先生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感觉到了时光的来去匆匆。

他为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稍纵即逝而叹息。

从一字一句中,都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所以,作者呼唤人们要珍惜时光,不要让自己在世上白走一遭!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匆匆,转瞬即逝。

是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珍惜时间。

珍惜点滴时间,立志奋发向上,只有这样,回首往事才会无愧于心,展望未来才会充满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我就是一个不珍惜时间的人。

做一件事时老是心不在焉,比如做作业时,一会儿看看课外书,一会儿玩玩尺子,从来不会想着快点做完某一件事,把时间空出来看书。

读了这篇课文,我终于明白了时间的宝贵,我学会了怎样充分利用时间。

比如我会利用下课时间写完作业,晚上回家时就可以看书或者和妈妈研究数学难题。

洗澡时背课文,吃早餐时听英语录音……是《匆匆》这篇课文教会了我怎样把握时间,教会了我和时间赛跑。

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上过去;唱歌的时候,日子从歌声里过去;思考时,日子便从思绪里过去了。

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地把握人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吧!读朱自清《匆匆》有感2《匆匆》是朱自清写的一篇文章,讲的是时间流逝之快和一去不复返。

我读后,深有感触。

提到“匆匆”,能引起许许多多的联想,学习匆匆,工作匆匆,路上行人匆匆……可归根到底,这世上的匆匆不都是时间匆匆吗?讲到时光的匆匆,就不能不说珍惜时间,要说珍惜时间,就不能不提那句人人皆知的古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虽说尽人皆知,可真正能做到珍惜时间的人又有几个呢?就拿我们毕业班的同学来说吧!有些人,他明明知道时间很近,明明知道只是能改变命运,明明他心里渴望有好的成绩,可是,他们却不曾珍惜过时间,从来都不自觉、不主动地复习过,甚至就连老师在课堂上他们也不学习,只管玩,直观眼前的快乐。

声读法刍论

声读法刍论

声读法刍论第十二届“万唯 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7月23日—7月29日在扬州举行。

7月25日,专家评委何立新老师在朋友圈里发布如下听课思考:赛事从《诗经·关雎》开篇,引发了对诗歌教学诵读训练的思考:是否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就是诗歌诵读的所有?读到这些是否真的能导致诗歌情感的自然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诵读应如何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是否一开始就是慷慨激昂?“朗读”是个再平常不过的语文课堂活动,但是,我们对它的认识,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清晰。

我思考这个命题,已经有几年了,一直也没有什么系统的阐述。

我无缘出席扬州的这个盛会,只是经何老师这么一提点,再次触发了我的一些思考而已。

可惜暑假期间,一直在瞎胡闹;捱到8月中旬,我才把这个命题简单梳理一下,发表点个人意见,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圈内专家、朋友指正。

摘要:“朗读”是个平常的语文课堂活动,但我们对它的认识并不清晰。

本文以此为突破口,逐次辨析以朗读、诵读、默读为主的声读法的内涵和外延,爬梳它们在文本解读中的不同作用。

同时,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力图建立起诵读活动的训练路径——态势语言传递思想感情,语气表达形成语言节律,从而让诵读真正融入语文课堂。

关键词:朗读;诵读;默读;路径;语气对文章的自主阅读有三种基本方法:看读法、声读法和听读法。

本文要探讨的范畴是声读法。

在声读法中,用得较多的概念是“朗读”,下边就从“朗读”这个词语展开论述。

“朗读”,是个偏正结构的词语,“朗”,指声音清晰响亮。

“读”,《说文解字》解释为“诵书也”。

段玉裁注释说:“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

”也就是说,“读”字本身是偏重于内容理解的。

所以,“朗读”这个概念,更着眼于文本内容,兼顾了用声与发音的腔调。

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一文中,引用黄仲苏先生在《朗诵法》中的观点——“朗诵腔调”可以分成四类,“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然后他进一步阐释道:吟读和咏读可以并为一类,叫做“吟”;讲读该再分为“读”和“说”两类,诵读照旧,只叫做“诵”。

读《论雅俗共赏》有感

读《论雅俗共赏》有感

读《论雅俗共赏》有感读《论雅俗共赏》有感读《论雅俗共赏》有感1《论雅俗共赏》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948年出版,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书。

书中共收录文章十四篇,有三分之一谈诗歌,谈朗诵诗。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朱先生有其独特的用意。

用现代”论雅俗共赏”的立场解读传统,充分体现了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更体现了人民的立场。

同时,书中各篇论文都体现了人民立场,也向着人民说话。

雅俗共赏,语出自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具体讲的优美、通俗,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雅俗共赏”是雅文化和俗文化的最高境界。

学者刘双平说,人类文化是多元共存、丰富多彩的。

从总体上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俗文化”和”雅文化”。

所有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文章、艺术都属于”俗文化”,如新闻通讯稿、报告文学、民间艺术团体的各种表演等。

雅文化又可分两类:”曲高和寡”之雅和”雅俗共赏”之雅。

雅文化要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就应从小众走向大众,为大众服务,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雅俗共赏”。

雅文化如果只为”小圈子”服务,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书中的《百读不厌》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中指出,人要多读经典,也要多读诗、文章、小说等。

诗文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声调,因为人们的吟诵,可以让诗文给人以别致的感受。

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故事或情节。

在现代文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很多。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余华先生的《活着》。

这些作品让人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

虽然”百读不厌”以趣味为主,但还是要积极向上的纯正的趣味才能长久流传的。

书中的十四篇论文,让我受益匪浅。

如《歌谣里的重叠》让我知道歌谣以重叠为生命,脚韵只是重叠的一种方式。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经典常谈》读书笔记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写给大众的国学读本,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从《说文解字》到《诗经》《论语》,从诸子百家到李白、苏轼,系统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近十多年来,从易中天说三国到于丹讲论语的热播,从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的流行,国学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名词。

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

于是这些学者就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可是很多人对国学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大概知道是传统文化、经史子集,单就国学的古籍而言,已经是浩如烟海了,作为一个普通的国学爱好者该如何入门?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本《经典常谈》便不可不读。

这本书简明易懂。

是国学知识和文艺理论的最佳入门读物,对当代文艺爱好者和研究者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也是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斗士朱自清先生抗战时期在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撰写的中国文学读本,全面呈现了朱自清先生对文艺经典和中国文学大众化的看法和认识。

读者朋友也可以用这本书通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精华。

《经典常谈》读书笔记2阅读经典是中学生的必修课。

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但我知道读书对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经典作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之一,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之所在。

读了《经典常谈》之后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这门课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升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源不断,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扬。

《经典常谈》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展示,它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读《经典常谈》之后,我深深的感到一些新的思索和理念。

读经典可以让人明确自己的目标,明确自己的行动,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经典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朱自清先生《论朗读》后感
徐州经济开发区西朱中学胡春艳
那天在中语会的年会上,秦晓华老师讲到朗读,说了这样一句话:“没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论朗读》,枉做语文老师。

”回来之后,我赶快找到这本书去读。

朱自清先生强调:“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上应该重视它。

”这个言简义赅的论断,对我今后的语文教学有着现实意义的指导作用。

一、课文朗读成品主要是为“听”制作的,通过“听”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篇完整作品的情感与内容的熏陶,这往往是教师课堂讲解达不到的效果。

二、朗读是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那么如何加强呢?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朗读实践可以培养、巩固学生的有声语感,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文句:“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很多学生一直误读为“其∨喜洋洋者矣!”错读的原因是不理解,怎么读怎么难受。

若老师以正确的示范朗读第一次就将“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内容、情感和语气立体地传达给学生,学生立马也就理解了,不会再犯错误。

三、朗读是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朗读是培养这些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们在要学生朗读时,常采用多种的形式进行,如分角色朗读,表演等,这实际上就是说的训练。

朱自清先生还提到“背说”一法,其实就是我们通常用的复述课文,其用意也在于让朗读有效地帮助说话。

大家都知道读的能力包括朗读和默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默读,要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

”可见朗读对于培养默读能力的作用不容忽视。

朗读对于写作的意义和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古人最生动、最精辟的概括。

对于作文,前人还主张“耳治”“口治”,这也说明了朗读对于写作大作用,其中还包括用朗读的方法修改作文。

四、朗读教给人怎样做人
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能传递情感信息,触发情感,引起心灵的共鸣。

重视朗读,就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和审美的功能。

朱自清把诵读作为理解与欣赏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张不仅阅读诗词等文学作品需要吟诵,而且对经典著作也需要反复熟读。

他说:“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的能力,因为我们的文学作品讲究韵律美和节奏美。

朱自清先生说“大概律诗和词平仄谐畅,朗读起来,可以按二字一拍一字半拍停顿,每顿又都可以延长字音,每拍每顿听上去都很亭匀的”,“ 散文有时得吟,有时得吟诵”可见用不同的韵律和节奏来朗读,可以表达不同意思和境界。

使朗读本身充满了美感。

我们的语言是很美的。

而语言中的韵律美、节奏美,文章的结构美等等,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真切感受、品味。

通过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学生的这种思想感情和兴趣又必将变为推动学
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