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
国学大师朱自清个人资料

国学大师朱自清个人资料朱自清对于我们来说颇为熟悉,小学的《匆匆》,初中的《背影》《春》,到现在高中《荷塘月色》。
朱自清细腻的情感总是在字里行间不经意地透露出来。
下面是为你介绍国学大师朱自清,欢送阅读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出色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的散文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
二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那么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文,是其代表佳作,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5]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奉献是多方面的。
他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以他“美文”创作的实绩,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学的础石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尤其是他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散文作品,为白话美文提供了典范,为培养文学青年和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珍贵的艺术经验。
朱自清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
“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
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1928年到1931年这一时期,朱自清的散文着力于提醒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暴行和帝国主义的罪恶,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充满了热爱和同情,表现出他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的热情、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正直老实的性格。
朱自清生平简介

朱自清生平简介朱自清(1898-1948)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
字佩弦,号秋实,笔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
出身书香门第。
其祖父朱则余,号菊坡,原籍绍兴,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姓朱。
祖母吴氏。
父亲名鸿钧,号小坡,母亲周氏。
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
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
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
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
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
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该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
他的诗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风,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
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钟谦在扬州病逝,对他打击很大。
1931年4月,结识陈竹隐女士,同年8月赴欧洲进修和游历。
1932年7月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同年8月与陈竹隐结为伉俪。
1934年后参与《文学季刊》杂志编辑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
朱自清简介

朱⾃清简介朱⾃清简介 朱⾃清(1898——1948) 朱⾃清先⽣原名⾃华,号实秋,后改名⾃清,字佩弦。
是我国现代⽂学史上著名的诗⼈、散⽂家、学者,他的作品⽂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家⽿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春》…… 朱⾃清先⽣1898年11⽉22⽇⽣於江苏江都县。
六岁那年随家⼈迁居扬州,在那⾥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
朱⾃清先⽣从⼩读私塾,继承了⽗辈的家学渊源。
江南古镇秀丽的⾃然风光和浓郁的⽂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少年朱⾃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然美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了他后来的诗歌与散⽂创作中。
1916年,⼗⼋岁的朱⾃清考⼊北京⼤学哲学系,这使他有更多机会接受新⽂艺思潮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爆发,则推动他坚定地⾛上⽂学的道路。
1920年,朱先⽣从北京⼤学毕业,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教员。
1922年,为⽣计所迫,他只⾝⼀⼈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
每到夜晚,他常常会因往事⽽陷⼊迷茫的愁绪中。
有⼀回,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写道:“我想将这宗⼼绪写成⼀诗,名⽈《匆匆》。
”于是,⼀篇早期⼴为流传的散⽂诗就这样诞⽣了。
相传两千多年前,孔⼦在⼭东尼⼭,看到⼀条⼤河,⽩天⿊夜奔流不息,于是便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
.朱⾃清先⽣写《匆匆》时也才24岁,因为早早悟到了时光的`飞逝和短暂,因⽽,对⼈⽣也更加珍惜,教学之余更加勤奋地从事⽂学创作。
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创办了《诗》⽉刊,这是新诗诞⽣时期最早的诗刊。
1923年,他⼜发表了现代⽂学史上第⼀⾸抒情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产⽣了巨⼤影响。
同年他还发表了《桨声灯影⾥的秦淮河》,显⽰出他散⽂创作的才能。
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专⼼致⼒于写作散⽂。
朱先⽣的散⽂偏爱叙事和抒情。
叙事散⽂主要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抒情散⽂,⼀类是以《背影》、《⼉⼥》为代表、描写个⼈及家庭⽣活、具有浓厚的⼈情味;还有⼀类就是以描绘⾃然景物为主,抒发个⼈情感的⼩品⽂,如《绿》、《春》、《荷塘⽉⾊》、《桨声灯影⾥的秦淮河》、等。
朱自清的介绍

朱自清的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
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苏、浙江多所中学教书。
在大学学习和中学任教时期开始了新诗创作。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影响很大。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创作散文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1932年回国,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任西南联大教授。
1946年回北京清华大学旧居,1948年8月12日病逝。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他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大读书时,生活十分贫苦。
其间参加过“五四”运动并结识了共产党人邓中夏,但他此时只在“荒郊”中彷徨,未能走上革命道路。
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和学生游行,亲历了“三•一八”惨案,写了《执政府前大屠杀记》一文进行控诉。
他写作《背影》等散文,“意在表现自己”,展示“人生的一角”,开展对人生的批评。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
“九•一八”事变,他思想开始转变,曾参加“一二•九”运动。
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
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写诗歌颂闻一多,预言在火的遗烬里必然“爆出个新中国”,他还冒危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
1947年他又冒“坐牢”的危险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任意逮捕人民,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了名。
他集成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对联勉励自己。
此时,他生活清苦,一身重病,但仍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
临终前嘱咐家属:“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朱自清文学作品

朱自清文学作品一、朱自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二、朱自清代表作品及赏析- 内容概述-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 艺术特色- 白描手法:文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是典型的白描手法。
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生动地勾勒出父亲的形象。
- 情感真挚:以一种平实的语调叙述父子之间的情感。
这种情感不是浓烈的渲染,而是在平淡的叙述中自然流露,让读者能深刻感受到父子间深沉而内敛的爱。
- 内容概述- 文章写了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夜晚漫步荷塘,描写了荷塘的月色、荷叶、荷花、荷香以及周围的树木等,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 艺术特色- 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之中。
当时的社会环境压抑,作者内心苦闷,他笔下的荷塘月色既有宁静、优美的一面,又带有一种淡淡的忧愁。
- 语言优美: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朱自清资料

【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教育家。
原名自华,号实秋。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定居扬州,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大学毕业,先后执教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上海中国公学等校。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的代表作家。
1922年,与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
继而写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文艺术的模范。
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
1925年应清华学校之聘,任中文系教授。
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
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后,其中《背影》和《荷塘月色》两篇,被选入中学国文教材。
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46年闻李公朴、闻一多遇害,冒生命危险参加追悼会并演讲;是年10月,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
同时,他在呼吁和平宣言上签名,并亲往各院校征求签名,后又领衔发表抗议国民党当局任意逮捕人民书,并为清华大学教授起草“反饥饿,反迫害”的罢教宣言。
后又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在胃病加剧、体重仅有45公斤的情况下,告诫家人无论如何不买政府所售的美国面粉。
1948年8月12日在贫病中逝去。
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自清有著作27部,共长约190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

2、“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 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狼 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满院狼藉的东 西” ?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父亲失业,不得不打点行囊回家,因此院子里 一片狼藉。
词语解释
交卸: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
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 从外地赶回去参加或料理亲属的丧事。 踌躇: 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 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
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颓唐: 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琐屑: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光洁透明。
所以作者详写这件事。
6、作者是怎样详写“买橘子”这件 事的?分析描写的作用。 作者抓住父亲的背 影加以刻画。描写人物 肖像、描写人物的动作, 此外还有对人物语言的 描写。深刻体现了父亲 对儿子的爱。
疑难解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亲自送行,照看行 李,讲定价钱,送子上 车,拣定座位,叮嘱儿 子,嘱咐茶房,为子买 橘。
4、 “家中光景很是惨淡”,“惨淡” 是什么意思?家中光景之“惨淡”表现在哪 里? 惨淡就是凄惨暗淡,不景气的意思。家 中光景很是“惨淡”表现在: (1)变卖典质,还了亏空; (2)借钱办丧事; (3)丧母和失业。
5、“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 松似的”的含义。 在儿子临走前,又为儿子做了件事, 感到很满足,总算把该做的事情都做了, 放心了。这种轻松正是一种爱心,越是尽 到父亲的责任,心里越觉得踏实、满足, 连劳累、灾祸都忘了。
朱 自清 中 国现代散文大师的生平与思想

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大师的生平与思想朱自清,这位中国现代散文界的大师,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咱们先来说说朱自清先生的成长经历。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打小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小时候的他,常常坐在自家的小院里,捧着一本本书,看得入神,连吃饭都得家人三催四请。
那认真的劲儿,仿佛书里藏着一个神奇的世界,只有他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上学后的朱自清,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
他的作文总是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同学们都羡慕不已。
还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作文比赛,朱自清为了能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熬了好几个晚上,查阅资料,构思框架。
最终,他的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
那一刻,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那可真是一绝!他的文字就像清澈的溪流,缓缓流淌,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比如那篇《背影》,简简单单的送别场景,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被他描绘得如此细腻、如此动人。
每次读起来,都让人忍不住眼眶湿润。
那肥胖的、努力攀爬月台的背影,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还有《荷塘月色》,在他的笔下,那宁静的荷塘,如诗如画。
月光洒在荷叶上,微风拂过,送来缕缕清香。
他把那一瞬间的美好,定格在了文字之中,让我们也能一同领略到那迷人的夜景。
朱自清先生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思想更是令人敬佩。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坚守着自己的良知和正义。
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他用文字发声,呼吁着人们的觉醒。
他始终坚信,文学应该为人民服务,应该反映社会的真实和人民的心声。
记得有一次,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一场文学研讨会。
会上,有人提出文学应该远离政治,只追求艺术的完美。
朱自清先生当场反驳道:“在这个时代,文学怎么能脱离政治?我们的责任就是用文字去唤醒民众,去推动社会的进步!”他的这番话,掷地有声,让在场的人无不深思。
然而,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他经历了战争的磨难,生活的困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至(1905—1993年)原名冯承植,现代著
作 者 简 介
名诗人、作家和学者。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 学,1930年去德国留学五年,专攻文学和哲学。 ★抗日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后任北大西语系教 授。 1964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所长。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冯至诗文
: 选》。
(划分层次,概括各层大意;完成练习第一题)
第一部分.(第1段)写朱自清先生新的诗风。 1、散文化;2、朴实;3、人道主义色彩;
第二部分.(第2-4段)写朱自清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1层:(第2-3段)写朱自清先生的诚挚和虚心。
——先述后评。 第2层:(第4段)写朱自清先生公平和宽厚。
——先评后述。 第三部分.(第5段)写朱自清先生政治上的鲜明态度。 第四部分.(第6-7段)写朱自清先生逝世带来的损
《雪朝》背景简介
《雪朝》,诗歌合集。内收朱自清19首,周作人27 首, 俞平伯15首,徐玉诺48首,郭绍虞16首,叶绍钧 15首,刘延陵13首,郑振铎34首。 1922年1月由上海商 务印书馆印行,列为《文学研究丛书》之一。
郑振铎在书前《短序》中说:“诗歌的声韵格律及
其他种种形式上的束缚。我们要一概打破。因为情绪 是不能受任何规律的束缚的”;我们要求“真率”… 我们要求“质朴”,雕琢与粉饰不过是“虚伪”的遁 逃所,与‘真率’的残害者。这一段话大体可看作诗 集作者们的共同倾向。诗集在较广阔的背景下,从各 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三十年代初中国社 会的某些面貌。这些诗大多是“有所为”而写的,基 本体现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观点。(在诗 的表现手段上:或拟人,或比喻,或对话,或象征,
朱自清先生
〈写人 记叙文〉
作者: 冯 至
选自《冯至诗文选集》 (1955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课题 学习目标 教学难点 作品概要
作者简介 朱自清简介 《雪朝》 背景简介 作品解读 作品特色
作业练习
学习目标:
1、学习边叙述、边评论的写人方法; 2、了解朱自清先生对新文学的贡献; 3、掌握顺序、倒叙、插叙的特点和它们之间
★解放后,他不仅致力于教学和外国文学翻译
研究工作,而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多次出国访 问,促进文化交流。1986年民主德国授予冯至格 林兄弟奖章;1987年联邦德国又授予他国际交流 中心艺术奖。
他将联邦德国给予的一万
马克全部捐赠,设立“冯至
德国文学研究奖”,以奖励
在德国文学研究领域做出
成绩的 中国青年中国籍学者。
思考:《雪朝》的特点有哪些? 《雪朝》的其他七位作者们有哪些变化? 朱自清先生又有什么变化?
★思考:《雪朝》的特点有哪些?
1、散文化;即:自由体诗; 2、朴实;这里指忠实于现实生活和个人的感情,语言是朴实
无华;
3、人道主义色彩; 这在当时反封建的思想斗争中,指的
是具有进步的思想。
★ 《雪朝》的其他七位 ★朱自清先生
的关系; 4、学习朱自清先生谦逊、质朴、公正 的个人品格和是非分明的政治态度。
难点:
1、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及朱自清先 生在新诗、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2、朱自清先生后期的思想转变及 参加民主运动的发展道路;
作品概要
课文通过写作者与朱自清先生交往 中的几个片断的回忆和评论,赞扬了朱 自清先生开创——自由体诗一代新风的 重大贡献以及他谦逊、质朴、不持偏见、 是非分明、渴求光明的思想品质。
民主运动,表现出崇高的 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1948余种,约200万字,有《朱自清文集》。 他的散文是面向人生的。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 称朱自清散文文人气颇重,重情是朱自清散文的最 主要的特点,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以情胜”,是 很有见地的。朱自清的文学活动从新诗创作开始, 诗歌重情的特点自然也影响了他的散文。朱自清的 散文或描摹世态、怀人抒情,或即景写情、融情于 景,或融情入理、以理蕴情,无论叙事、记人、写 景、说理都贯注一个“情”。
朱自清先生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
实; 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童年随父定居扬州,故自 称扬州人。 文学研究会成员,先写诗后写散文,是现代著
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以后在江苏、浙江各中
学教书。 1924年出版诗文合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 始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 成为著名散文作家。1936年出版的散文集《你我》也有朱 自清20年代的散文。1934年《旅欧杂记》出版。抗日战争 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参加一系列
失,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联系课后练习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五句话, 仔细体会其写法;思考:课文写《雪朝》和写朱 自清是怎样糅合在一起的?(完成练习第二题) (请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五句话)
★分析:作者从25年前读《雪朝》写起,接着写《雪朝》 的特点和《雪朝》的作者们的变化,有的明写,有的暗 写,句句写《雪朝》,句句与朱自清有关。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 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 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 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 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 清以他独特的美文
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 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 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 《雪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 《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 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 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作品解读:
1、联系课后练习一阅读课文,交流讨 论:作家冯至是从哪三个方面对朱自 清先生进行述评的?
2、联系课后练习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 段的五句话,仔细体会其写法;思考:
课文写《雪朝》和写朱自清是怎样糅合在一 起的?
3、联系课后练习三通读课文,仔细体 会课文多种多样的述评方式。
★联系课后练习一阅读课文,交流讨论:作家冯至是从哪 三个方面对朱自清先生进行述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