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先生文章精妙之处
朱自清散文特点

一、写景散文得语言特点朱自清先生得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典雅,巧妙运用比喻、叠字、通感等手法,以精雕细刻得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得特点,追求逼真得艺术效果,正像她在探讨中国传统得艺术手法时所说得,“‘逼真'等于俗语说得‘活脱’或‘活像’,不但像就是真得,并且活像就是真得."(《说逼真与如画》)朱自清描写景物得造诣很深,在她笔下,无论就是梅雨潭得绿色,还就是荷塘得月光与南方得细雨,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春》具有语言简朴、口语化等特点。
这些语言都就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得,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与使用叠音字,使春天更形象化、人格化。
叠音字得使用具有音乐美,节奏明快、语气舒缓。
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得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得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得期盼。
“春天得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得,绿绿得”. “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
“嫩嫩”、“绿绿”不仅写出了春草得嫩绿、绵软,而且还写出了对人得诱惑力:“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得小草得特点。
“风轻悄悄得,草软绵绵得”让人体味无穷,让人享受不尽.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桃树、杏树、梨树,您不让我,我不让您,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得色香,吸引无数得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
用南宋志南与尚得“吹面不寒杨柳风”得诗句来状写春风得温暖、柔与; “像母亲得手抚摸着您".“风里带来些新翻得泥土得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得香,都在微微湿润得空气里酝酿”。
朱自清的文章特点及笔法

朱自清先生是语言艺术家,他的散文语言清丽朴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用词准确,善于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多用叠词,富有音韵美。
在他的散文中能够将古典诗词的风格融入其中,写景抒情,这是现代散文家绝少有的独特现象,他用语言塑造了美的人生。
当然,这种人生适合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所以散文附着上了个人的浓厚色彩。
从色彩上看,不同心境下的散文,表现出不同的色彩,或为明丽,或为灰暗,也许就是先生的不同的人生际遇。
本文主要是从修辞多样,用词灵活;景语为情语;朴素又创新;口语化程度高;深刻的阅历烙印;鲜明的个性特征等六个方面来论述他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
【关键词】: 多样朴素口语化个性特征有人说,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节奏平缓刻板,抒情浅显啰嗦,技巧浅显平易,基调阴柔,缺少丈夫气慨”;有人说,先生的文章“交代过于平白直露,行文平起平落,欠缺吞吐开阔之气”,更有甚者云“(先生)抱其佛脚而大嚼其中三味,秉其衣钵而自以为得其嫡传”。
而本人却认为先生的语言平实自然,清新质朴,富有柔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修辞多样,用词灵活(一)叠字叠句,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
先生是巧用叠词的高手。
在先生的笔下,一个个看让人毫不起眼的词语都能运用得恰到好处。
恰似一条水晶项链中嵌着一颗珠光宝气的蓝宝石,显得那般的光彩夺目,那般的非同凡响,那般的高雅尊贵。
而将词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了。
“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
“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
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相信读过朱自清先生的作品的人都深有体会。
“阴森森”的小径,“淡淡”的月色,以寂静的氛围,衬托出作者淡淡的哀情。
真是所谓“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啊!“悄悄”出门,“轻轻”进门,反映了作者不影响家人而放轻动作以及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让一字一句都令人回味。
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朱自清的散文以情见长,醇厚的亲情,真挚的友情,淳朴的乡情,浓郁的爱情,从笔端细细沁出,渗透在字里行间,丝丝入扣地传达给读者,他的散文堪称“情感散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朱自清认为,散文的艺术生命是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如李广田所说:“朱自清散文所以能历久传诵,而又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是凭了他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他的写景抒情散文灵气十足,他把自己的灵性融入了自然,更超越了自然。
他善于精确地观察,细致委婉地把读者带到他创造的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里。
一、朱自清散文的情感色彩(一)朦胧的诗意美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写景散文中的诗意,最主要的因素有两点:一是优美充沛的感情,二是丰富美丽的想象。
他善于把对客观景物的细致刻画同自己主观情感的抒发紧密结合起来,使景物既写得细腻又具有绵密深厚的情致,充满着诗意。
《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作者在这里想什么,不想什么极模糊,被迫着说什么,做什么,也没有说明。
但是这种“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
这样让读者去琢磨、思考,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显得既深沉有力,又给人一种朦胧的诗的美感,达到“这是独处的妙处”。
《温州的踪迹》中有一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就是一例:“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支……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叫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这段文字如醉如痴,虚实相兼,用一连串的疑问和惊叹的语气,把喜爱此画的“留恋之怀”表露得那么动人。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或工笔细描,委婉含蓄;或粗笔勾勒,饱含至情;或细细道来,自然淳朴;或面叙家常,风趣间出。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欢迎大家阅读。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如果我国的散文是一个百花园,那朱自清的散文则是一束艳丽的美人蕉,闪烁着朴素而夺目的光华。
他的散文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文章的选材、立意等。
然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六十四章),可以说,深厚的文字功力,清新的语言风格是奠定朱自清散文这座美丽的大厦的基石。
前人对其散文语言准确、朴素、自然等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的神韵美、古典美、形象情感美、音乐美四个方面。
一、语言诗情诗意的神韵特色“曾经是诗人的朱自清,总是以开放的心灵去感受人生,感受自然,感受个体的生命,从中获得令他感动的诗情、诗意,并用诗化的语言将所得的感受、感动表达出来。
”郁达夫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散文中虚实相生的意境大多是通过比喻来实现的,而朱自清非常善于运用比喻。
“他曾说,文学语言一要自然,二要创新。
”所以,他的比喻往往让人们出乎意料,写前人所未写,但仔细品味,又在情理之中表现出了一种求新的审美要求。
如《荷塘月色》中,运用明喻、暗喻、借喻等。
并且为了更好地描写景物的美,还使用了博喻。
“博喻即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的运用突出了荷花色彩鲜明、富有光泽的特点。
这段文字不但有博喻,同时还是排比句式。
两种修辞手法并用来描写荷花,充分显示了《荷塘月色》写景状物追求极致之美的语言神韵美。
朱自清先生还善于运用通感手法去塑造语言的神韵美。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精要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分析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艺术,重点表现在开创了新时期口语化散文的先河,为后期白话文及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细腻委婉的景致观察和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锤炼,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新颖别致的布局构思,融情于景,创造了一种情趣之美、景趣之美、希望之美,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使其后的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一、缜密精巧的构思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但构思却很见匠心。
1.刻画描写,出奇制胜朱自清的《背影》出乎常理,不去描写人物的眼睛或面部表情,而刻意从“父亲”的背影上下手,抓住人物的一瞬间形象去刻画描写,出奇制胜,写出了一篇感人的文章。
一般来说,写人物忌讳写背影的,“画眼睛”成为人们认定的使人物传神的好方法,如不能画眼睛,至少要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做文章,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偏不写眼睛、不画面部,而只写背影,这是用诗的方法来构思的。
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
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人物,对于太熟悉的人物,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
散文最可以自由创作,文无定法,固守别人的成功经验没有出息。
在绘画艺术中,早有人画过背影,如俄国画家保•别林斯基的《在校门旁》画了藏族妇女的背影,以为写背影是个创新,而没有像朱自清的《背影》一样写出新意,也会成为老一套,不新鲜了。
《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又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来增强结构的完整性,从“离家”开始,至“归家”而终,其间,从小路、荷塘、荷叶、荷花到树林、远山,各层情景步步深化,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结构布局严谨精美。
关于伦敦和欧洲诸地的游记,行文力避“我”的出现,而“我”的情思,“我”对西方世界的东方式观照,并未消泯净尽。
2.设置文眼,凸显焦点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内容提要]: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真,真实的思想,真切的情感,真实的自我;美,意境美,语言美,真和美结合构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真:二、真切的情感。
治学严谨的态度。
观察的细致入微,感受的细微用心,使朱自清的散文有着极其动人的真切的情感。
三、真实的自我。
直抒胸臆,平淡描述,把自己的观点,内心的变化,直接告诉读者,使读者看其散文,就像朱自清在和自己静静谈心,真率,温馨,纯美。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美:一、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
优美的意境能深深地激动人心,使读者如临其境,心驰神往。
1抒情和叙事相融合,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物与我浑的妙境,2、抒情和议论相结合,显示一种将人生的彻悟,历史的开掘,理性的思考,都融会于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语言美。
1、朴素自然,平中见奇2、精彩动人的修辞3、富于变化的句式,善于运用迭字、迭词[即得叠字、重叠词]。
4、朱自清先生还有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规句式的沉闷。
[关键词]:真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用真和美去概括,最合适不过了。
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真实的自我,真切的情感,真率的话语,真实的思想,构成了朱先生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美,朱先生的散文,意境美,语言美,如诗如画,给人美的享受。
一、朱自清先生散文艺术的真。
如《背影》、《儿女》、《择偶记》、《给亡妇》等,都记录了先生和家人的真实生活。
这些散文,虽然写法不同,表现格调也不一样,有的欢快,有的低沉,有的朴实,有的幽默。
但是里面写的内容,都是真实感人的。
你看,不能忘怀的父亲的背影,妻子和孩子的生活小事,那么平凡,那么有乐趣。
甚至心中的烦恼、“丑事”,也不遮不掩的展示在读者面前。
特别在《儿女》一文,“我结婚那一年,才十九岁,有了阿九;二十三岁,又有了阿菜。
那时我正像一匹野马,那能容这些累赘的鞍鞯,辔头,和缰绳?摆脱也知是不行的,但不自觉地时时在摆脱着。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个成熟的作家,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诸方面,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上都烙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那就是构思的精巧,结构的缜密,情感的真挚,语言的朴素清晰。
一、现实主义创作与真实情感的完美结合。
(1)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朱自清先生早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的早期散文创作活动,全部是在现实主义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并且结合他个人的写作修养,审美观点,联系当时文艺界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不少关于散文创作的见解,同时,在创作实践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2)现实主义创作主张。
他对散文创作的基本主张是: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
他在好多篇作品里都主张“‘以文载道’,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这个基础上,他竭力提倡‘写实文学’”。
(3)现实主义艺术特征。
他在创作态度上的不自我掩饰,使他的散文作品独具一种艺术真实与风趣相统一的特色。
他在提倡写实,深入观察、革新的同时,又一再强调真挚和亲切:“虽只一言一动之微,却包蕴着个人的性格,最要紧的,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
”“在它们里,我见着活活泼泼的真实的人。
”所以在他各篇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一个“活脱脱1的朱自清”。
(4)在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借写景抒发真实情感的篇章。
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用真挚的情感做骨,以细致准确的观察、精工传神的描写、五彩缤纷的想象为肉,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在写景抒情散文上,朱自清最擅长浓墨重彩、精工细描水光山色,淋漓尽致地再现自然景观的风彩神韵。
这类散文文笔优美、雍容典雅,是他笔下的“美文”精品。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在朱自清的笔下,自然已是人格化的自然,情感也是自然化的情感,是真实的情感。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谈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真挚朴素、意境优美的风格在近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先生的散文善用寓情于景、以物载情的方式通过景物、事物的描写展现出深刻、触动内心的情感。
利用最简单的白描手法透过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感情力量。
散文风格虽朴实无华,但先生的散文常用词缜密,描述景物细致入微、恰到好处,为文如作画,精工细琢、浓墨重彩,让人每每阅读都能穿越字里行间进入当景遇见当人接触当事体会当情。
形象生动而有韵味的创作特点使每个字都赋有力量,多一分少一分都不是朱自清先生的风格。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记录了时代的变化、残酷的现实、文化的衰败与进步,让后人能够从他的散文中感受的那一世人的情怀。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写作背景;特点;情怀一、朱自清散文的写作背景对于作家而言,散文作品的思想往往是自身内心的情感据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引发的,所以想深刻的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内容,定要了解贯穿作者当时处在的创作境况。
(一)社会背景世人皆知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化的拓荒者之一,大部分的`创作都处于旧中国时期军阀割据,帝国势力日益猖獗的时期,当世祖国在风雨中像一粒渺小的砂砾与帝国主义做斗争,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知识分子朝不保夕。
作为近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
因此,在众多先生的散文也都渗透着时代的声音。
(二)家庭背景朱自清生于官宦家庭,父亲是个读书人,做过一些小官。
官职虽然不大,却对于家中的长子朱自清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光宗耀祖。
从小接受过极严封建教育的朱自清,在青年时期萌发出了新思想。
有一腔青年报复的他毅然决定离家闯荡,父亲的封建家长专制思想与朱自清的个性自由解放思想发生了强烈的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先生文章精妙之处有人说,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节奏平缓刻板,抒情浅显啰嗦,技巧浅显平易,基调阴柔,缺少丈夫气慨”;有人说,先生的文章“交代过于平白直露,行文平起平落,欠缺吞吐开阔之气”,更有甚者云“(先生)抱其佛脚而大嚼其中三味,秉其衣钵而自以为得其嫡传”。
而本人却认为先生的语言平实自然,清新质朴,富有柔情,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一、修辞多样,用词灵活(一)叠字叠句,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
先生是巧用叠词的高手。
在先生的笔下,一个个看让人毫不起眼的词语都能运用得恰到好处。
恰似一条水晶项链中嵌着一颗珠光宝气的蓝宝石,显得那般的光彩夺目,那般的非同凡响,那般的高雅尊贵。
而将词用得最传神的当数《荷塘月色》了。
“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
“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
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相信读过朱自清先生的作品的人都深有体会。
“阴森森”的小径,“淡淡”的月色,以寂静的氛围,衬托出作者淡淡的哀情。
真是所谓“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啊!“悄悄”出门,“轻轻”进门,反映了作者不影响家人而放轻动作以及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让一字一句都令人回味。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薄薄”二字,写出了雾的轻飘,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气氛。
散文《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
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在意的时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时从暗处钻出来,充满了孩童情趣。
“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
“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不定量的数量词,表明孩子们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玩耍,直到尽情尽兴为止。
“轻悄悄”写出了春草的柔和,“软绵绵”写出了春草的柔嫩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的舒服劲儿表现出来。
叠词的运用。
表现春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孩子们为春光增添无限生趣,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画面跃然纸上。
从以上例子可看出,叠词的使用能令文句的准确性大大增强,勾勒事物不遗余力,并能丰富语句的内涵,使文章生色添彩。
而在《春》中,先生用“悄悄”、“软绵绵、表现出早春时节春风的和畅之美;“软绵绵”给人轻柔温暖的质感;读起来悦耳动听,韵味无穷。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读来音节和谐,琅琅上口,令人拍案叫绝。
综上所述,朱自清散文中富有特色的叠词使用,使他那精雕细琢的作品更添光彩,使他的作品的文学艺术形象更上一层楼。
叠词不但把静态的景物写实了,而且把动态的实物写神了,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读起来音节和谐,琅琅上口,再三品味,词简意深。
试问一下,没有朱自清先生妙笔生花的神来之笔,又怎能把一组组叠词运用得此般巧妙,此般恰如其分呢?(二)比喻:它是人们说话和写作时使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
先生在《山野掇拾》中说:观察的仔细,目的在于要从对象身上辨别出“新异的滋味”,从而取得“独得的秘密”;又说文章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平常身历之境,也有惊异之感”。
因此,先生的比喻,大都是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出神入化的。
他很少用别人的比喻,而是在仔细观察生活的基础上,选择别开生面的角度,巧妙地抓住客观事物的相似点,给以新颖的设喻。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句“叶子出水很高,象婷婷的舞女的裙”,看似平淡无奇,可在先生的笔下,却可体味到一种不同寻常的修辞韵趣。
当我读到此句时,自己心中那种长期对荷叶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痛苦豁然冰释。
先生把“出水很高的荷叶”比作姑娘在跳舞时张开的鲜艳的舞裙,不仅突出地形容了荷叶又圆又大,而且显现了荷叶舒展着,摆动着的姿态,仿佛凌风飘举,翩翩欲舞一般。
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荷叶罗裙一色裁”的画面,相信其他读者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另外,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二、景语为情语《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
”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达到了化景语为情语很高的艺术境界。
应该说好的散文本身就是一首“诗”,抒情散文尤其如此。
所谓“诗”,在散文中当指真挚浓郁的情感及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意境;所谓“画”,在散文中即指作家精心结构、精心设色、精心描绘出来的生动景观。
“诗”与“画”的和谐统一,集中表现在缘情作文,“文中有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
无论写景叙事议论,都须有作家真挚浓厚的情感作灵魂,否则技巧再高明,语言再漂亮,也不过是蜡制美人。
先生是个感情丰富且细腻的人,其笔下的事物同样也充满感情。
在长期的追求中,先生描写的造诣很深,在他笔下,无论是梅雨潭的绿色还是清华园的月光,都写得逼真如画,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而秦淮河的夜景,那六朝脂粉气的遗迹,情景交融,真实而得体。
在《绿》一文中,先生在极尽描绘了梅雨潭“醉人的绿”之时,喜爱之情不可抑制,奔腾汹涌着倾泻于笔端,此时最能体现其感情的人称是第二人称“你”,一连用十多个“你”,便把他对绿的深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起到了升华感情的作用。
他用语言的丹青点染的风景化比喻丰美,想超拔取胜,将自己内心细腻而真挚的感情合盘托出,如水晶般纯洁通透,似骄阳般温暖人心,像清泉般沁人心田。
三、朴素又创新“真挚朴实”是朱自清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朱自清为人正直、淳朴,他的文章也散发出率真的气息。
朱自清有许多记人记事的作品,大多写亲友的交往,家庭的琐事,这些平凡无奇的小事在朱自清朴实无华的笔下真实感人,催人泪下。
比如,《背影》里的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在为“我”买桔子回来过铁道的时候,“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普通的老人的背影,看似平常,但在平常中孕育了深厚的父子情深,多少年了,无人超越,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做儿女的人。
类似的篇章还有很多,它们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有人说:“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
”这是先生散文的一大重要特点。
正如李广田所说“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
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1]”。
这在《荷塘月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早春晨曦,如夏日凉风,如晚秋山泉,如寒冬骄阳,给人以无限清新自然的感觉。
先生喜欢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雕细刻的工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像他在探讨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时所说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
”四、口语化程度高与一般的作家不同,先生是个对汉语颇有研究的作家,对口语体语言的研究,是他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在记述口语体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时,他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说:“用口语为的是求真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
”“所谓求真的‘真’,一面是如实和直接的意思,在另一面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又亲切,才让人容易懂,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效果,更能获得广大的群众。
”基于对口语体语言的研究,基于对“求真化俗”审美目标的追求,先生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成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了一种堪称典范的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2]”,虽说仍系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亲切自然,鲜活上口,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一般作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他高出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他对散文创作的基本主张是: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
他在好多篇作品里都主张“以文载道”,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这个基础上,他竭力提倡“写实的文学”。
他在好多散文中也采用外来句法,如某些复句,也选用古典词语,如某些叠词,但都以符合口语为准则,从中采取有效的表现形式。
朱自清主张文章语言要象“行云流水”一般自然,他曾说:“文章如果能达到行云流水的境地,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
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
”这种谈话式的抒情方式,也正是他自己散文创作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一位著名散文评论家曾经说: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谈到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文字特色,就在于全写口语。
试读他《给亡妇》里的一段文字:后来你天天发烧,自己还以为南方带来的疟疾。
一直瞒着我,明明躺着,听见我的脚步,一骨碌就坐起来。
我渐渐有些奇怪,让大夫一瞧,这可糟了,你的一个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了!大夫劝你到西山去静养,你丢不下孩子,又舍不得钱,劝你在家里躺着,你也丢不下那份家务。
越看越不行了,这才送你回去。
明知凶多吉少,想不到只一个月功夫你就完了。
这一段文字,全写的是口语,“谈的是家常话,倾诉、安慰,好象在灯下和家人喁喁细雨。
是那样的一往情深。
文字老老实实,自自然然,绝无一点矫揉处”。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同时期在语言文字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写口语却是他创作的基本追求。
即使他比较注重修辞,被人们认为“不怎么自然”的文字,如《匆匆》、《荷塘月色》、《春》等等,在优美中也含有朴素的风味,而无过分雕琢、涂饰之感,恰恰相反,以口语为基础的各种语言冶于一炉的文字,似乎更别有韵味;朴素常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足以沁人心脾,这就是他“不自然”的文章却深受读者青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