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亲爱的》观后感
2024年电影《亲爱的》观后感

2024年电影《亲爱的》观后感《亲爱的》是一部2024年上映的电影,该电影由知名导演执导,以其感人的故事情节和优秀的演员阵容而备受期待。
作为一位观众,《亲爱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触动。
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首先,我要夸赞这部电影的剧情设计。
《亲爱的》讲述了一个饱含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一个普通家庭发生的事情展开。
电影以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爱的力量。
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安排,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感动。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鲜明,他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却又都有着共同的人性之美,让观众在看到他们的故事时不禁产生共鸣。
其次,我要称赞电影中的演员表演。
整部电影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大,每个演员都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们不仅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还能够深入到角色的内心,将角色的情感和感受传递给观众。
特别是主演们的演技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他们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深情而细腻,观众能够从他们的表演中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仿佛自己置身其中,与他们一同经历种种情感波折。
这些出色的演员表演给电影增添了更多的情感力量,让观众更加有共鸣。
此外,我还要称赞电影的摄影和音乐。
电影中的摄影镜头非常精美,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艺术美感。
摄影师通过运用不同的光线和色彩,将每一个场景都展示得异常美丽,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享受。
而电影中的音乐更是为整部电影增添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音乐旋律悠扬动听,与剧情紧密结合,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时刻感受到电影所传递的情感和力量。
最值得一提的是,《亲爱的》这部电影融入了许多社会现实问题。
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虽然以一个普通家庭发生的事情为背景,但却能够引发观众对于现实问题的反思。
电影中展现了家庭、亲情、友情和爱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涉及到了一些家庭矛盾和社会争议。
通过这种方式,电影成功地唤起了观众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使观众更加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亲爱的》观后感5篇心得体会

《亲爱的》观后感5篇心得体会影片的前半部分是成功的,用黄渤的话说就是“这个电影有一只手,深深的伸到你的胸膛里,抓住你的心灵”。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亲爱的》观后感5篇心得体会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亲爱的》观后感一田文军望着空荡荡的网吧,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生意失败,还是恨妻子没有尽到责任抛家弃子?是恨自己一时贪心放进几个未成年小混混进网吧,还是恨抱走孩子的人贩子?鲁晓娟在失子互助社的鼓励下痛哭,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开车时一念之差没有回头,还是恨丈夫没有照顾好孩子?是恨人贩子老杨抱走自己的小孩,还是恨李红琴得到了孩子的爱和信任?田鹏在新班级介绍自己叫田鹏有个妹妹叫杨吉芳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的亲生父母没有照顾好自己,还是恨养母没有能力把自己留在身边?是恨人贩子将他陷入巨大的变动之中,还是恨警察再一次改变了他已经习惯安然的生活状态?李红琴拿着怀孕报告跪在医院门口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的死鬼丈夫,还是恨自己是没知识没钱?是恨社会不公,还是恨苍天无眼?高夏被自己母亲掀翻饭桌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势单力薄,还是恨同事假仁假义毫无人情?是恨母亲精神错乱,还是恨姐姐破坏了平静的生活?韩德忠在田鹏的生日宴上塞出大红包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吃猴脑得了报应,还是恨豪宅保安根本没有尽到责任?是恨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报,还是恨田文军的好运气找到了儿子?“恨”既是一种因求之不得而产生的怨,亦是一种因对过去美好的怀念。
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马蒂尔德问莱昂:“人生总是这么苦,还是只有童年是这样?”莱昂答:“总是这样。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人是幸福的,看似坚强,实际脆弱;看似走投无路,又必须擦干泪迎接生活。
每个阶级,富豪、白领、小城市业者、农民、老人、儿童,都“深坐蹙额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每个看似强大的胸膛下,都有一颗脆弱的心脏;每个有力的脚步之上,都有一截致命的阿碦琉斯之踵。
亲爱的电影观后感5篇

亲爱的电影观后感5篇亲爱的电影观后感1影片《亲爱的》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讲述的是田文军的孩子被人拐走之后,一些同样经历的父母联合起来去寻找被拐孩子的故事。
随着影片的上映,“打拐”就成了社会议论的话题。
失去儿子的田文军十分后悔,因为没有看好孩子。
之后他便开始走上了寻亲的艰难之路。
后来发现不仅仅是只有田文军一人有这样的'遭遇,其他的父母的孩子也被人拐走了。
于是他们组成团队,一起寻找失去的孩子。
但好事多磨,在一次寻找过程中田文军差点被骗,甚至还跳到河里,这时导演给了一个慢镜头,仔细刻画田文军入水时的状态,于是乎一个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便凸显出来。
孩子被人拐走已经是十分痛苦的事情的,没想到社会上还有人会骗田文军的钱。
社会是十分复杂的,有些人们为了利益甚至会不择手段,比如说,欺骗他人等等这些违法犯罪的事。
人的欲望是无法田足的,就好比一个有漏洞的木桶,灌再多的水也灌不田。
所以我们应该试着去填补那块漏洞。
这时道德和法律成了我们约束自我的手段。
虽然寻找孩子十分艰难,田文军身上的钱也花光殆尽。
于是他便在路边摆起了摊,并在自己的摊车上贴上寻亲的广告,一边攒钱一边找孩子。
城管对田文军非法流动摊子也作出了宽容处理,可见社会上好人还是有的。
城管在人们眼里是十分不好的形象,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城管打人伤人的事件,但我觉得这些不能代表全部,城管作为城市地方的执法者,与社会底层的人接触,由于百姓的不配合,执法难度大,一些城管难免会做出冲动的行为。
但他们也是出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原则,他们也会保护社会的弱势群体,像影片中同情田文军一样。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田文军和他离婚的妻子在偏僻村落找到了儿子田鹏。
坏消息是儿子田鹏已经不认得亲生父母,他只认拐卖人妻子李红琴为妈妈。
经过几年的辛苦寻找,儿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已经疏远了,如何将失去的爱再弥补过来成了田文军的又一难题。
村妇李红琴其实不知道自己是丈夫拐来的,她在失去丈夫的艰难岁月里依然坚持把孩子拉扯大,足以可见她是善良的,我们应该同情她的遭遇。
《亲爱的》观后感6篇

《亲爱的》观后感6篇《亲爱的》观后感1电影的主题是寻找丢失的孩子,这样的主题,无论如何都会让观众流泪。
因为观众只有两类: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子女,从哪个角度都会迅速的融入剧情,这类题材几乎毫不费力就会赢得观众的“移情”。
影片由两个很分明的段落组成:失而不见——黄渤找孩子,见而不得——赵薇要孩子。
在第一段落里,陈可辛没有过多的编排情节,电影常用的巧合、转折几乎不见,用的是电影原型寻子的一些经历,这一段全靠黄渤和郝蕾的情绪和演技撑起来。
难得的是,陈导刻意的淡化了几幕本来很有戏剧冲突和张力的情景,比如黄渤遇到骗子团伙抢钱那一段,只用了奔跑和跳河几个动作来串连,简洁明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陈可辛用最简单的原始情节,不加工、不修饰来讲述故事。
这尤其难得,把一个家庭失去孩子的痛苦以及寻找孩子的执著,直接传递给观众,最朴素的最简单的,最打动人。
黄渤的几次流泪,让人印象极其深刻。
如果电影只用这一种方法,难免会让人厌倦。
悲伤的情绪不可重复再三,如果这部电影只用这一个手法,那还不如去看倪萍主持的《等着我》,那里面任何一个寻子的故事,只用讲述,都会让你泪流满面。
所以有了第二个段落:赵薇饰演的人贩子的老婆,执意要回女儿(弃婴或者丈夫拐的)的故事。
在这个章节里,陈可辛加了很多料。
比如赵薇为求丈夫的工友作证,不惜牺牲肉体;比如佟大为饰演的律师,表面刻薄内心热情;还有就是影片最后开放式的结尾:一直以为不能生育的赵薇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而此刻她正为要回原来的女儿在努力。
身为一个农村寡妇,赵薇饰演的形象也是令人同情的,对于丈夫的行为毫不知情,一直守在闭塞的农村照养农忙和孩子的她看起来愚昧却也是受害者,她只是一个单纯想保护自己孩子的淳朴的女人,不该用人贩子的罪名对她加以拳打脚踢。
相对于第一段黄渤寻子的多番遭遇,遇骗、加入寻亲团、学校门口摆摊,赵薇撑起的这一段相对来说要弱,严格来说情节只有一个:跟福利院打官司。
所以这一段的点都集中在赵薇一个人身上:农村打扮、素颜、挨打,不惜形象的卖力演出等等。
电影亲爱的观后感1200字

电影亲爱的观后感1200字电影亲爱的观后感1200字为人母后,深感孩子成长每一步的不易,以及做家长的责任。
每次看到有关孩子失踪、遇难、受虐待的新闻,总能感同身受当事母亲的痛苦。
所以,《亲爱的》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反映打拐题材的电影,吸引我走进了电影院。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叫田鹏的3岁小男孩失踪3年后被找回,对原家庭和收养家庭带来的影响。
演田鹏亲爸田文军的黄渤,田鹏亲妈鲁晓娟的郝蕾,田鹏养母李红琴的赵薇,情感拿捏都相当到位,表演也非常自然,完全没有演的痕迹。
剧中的泪点很多。
其中最触动我的有三个点。
第一个是鲁晓娟在万里寻亲会的分享上犹豫许久后首度承认田鹏的丢失和田鹏追赶自己的车有关,内疚得痛哭流涕,情绪崩溃的一幕。
鲁晓娟和田文军离婚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一周来看一次田鹏。
田鹏丢失后,她一度把责任全部推给田文军,扇他耳光,骂他弄丢了孩子。
但她知道真相,这种内疚压得她几乎抑郁成疾。
一直到她这次痛哭,她才有了痊愈的希望,因为她终于敢面对现实了。
第二个点是田鹏找到后,田文军独自蹲下,抱紧自己,放声大哭。
过去的3年里,他找不到田鹏心急如焚,各种尝试都没用,他没哭;他因为寻子遇到各种骗子,甚至差点丧命,他没哭;他道听途说各种田鹏可能的结局,又惊又怕,他没哭;田鹏找回来却不认识他,当他是坏人打他脸嚷着要找自己妈妈,他没哭……然而,他终于哭了。
三年来,经过极度的内疚,各种寻子的努力,无数次的绝望,他终于见到历尽艰辛才抢回的孩子,他付出的一切终于有了回报,他终于可以看到孩子生龙活虎的在他面前,他终于可以补偿自己当年对孩子看管不力的过失,他终于有机会再好好的爱孩子一次……这是条汉子,一直坚强的'独自承受着一切。
千万情感,只能宣泄在自己抱紧自己的痛哭中。
比起鲁晓娟,他更勇敢,更能面对现实。
在后来田鹏对他和鲁晓娟一直生疏敌视时,他也一直忍受着,做好自己该做的,用爱去融化孩子心头的冰块,心疼孩子遇到的一切,问鲁晓娟“鹏鹏当初被拐,过了多久才叫别人妈?”。
电影《亲爱的》观后感1000字_观看电影亲爱的有感1000字

电影《亲爱的》观后感1000字_观看电影亲爱的有感1000字作为一部以失踪儿童为题的电影,《亲爱的》最终的落足并非在拐卖上,而是在孩子解救后,血缘的挚亲与为母之爱,这两个本密不可分的整体却因诱拐成为了对立的情感冲击,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电影《亲爱的》观后感1000字,希望能帮到大家!电影《亲爱的》观后感1000字篇1电影《亲爱的》主演讲述以田文军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寻孩子以及养育被拐孩子的农村妇女李红琴如何为夺取孩子做抗争的故事。
该片已于2014年8月28日在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全球首映并于2014年9月25日18点全国公映。
截止到10月28日该片票房已达到3.5亿人民币。
女主角赵薇凭借该片入围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奖并获得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我们常常会用一些与孩子有关的词语来表达美好,比如“童真”、“童趣”、“童心”、“童颜”;我们也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花朵”比喻,表达对他们的希冀。
在我们的印象里,凡是与孩子有关的总像张白纸一样洁白无瑕,他们代表着纯真,代表着希望。
然而现实生活里总有些黑色分子一而再地摧残这样一些纯白净美的精灵,一遍一遍刺痛人们的心灵,挑战人们的极限。
10月3号,江都7岁女童随奶奶到泰州市姜堰区华港镇亲戚家参加婚礼时被拐走遭到杀害,10月6号,警方发现被遗弃的女童尸体。
这样的事件又再一次曝光在公众面前,让人不禁联想到这样的一幕: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一个面带微笑充满恶意的大人来到小孩面前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步将这个单纯的小孩吞噬,再见时已是野外小孩的尸体。
我们是想向苍天质问的痛心疾首,是想将犯人千刀万剐也不为过的愤怒,是想到孩子满脸笑容的无力哭泣......这样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发生,让我们的心痛了又痛。
最近热映的由陈可辛导演,赵薇、佟大为、黄渤等主演的电影《亲爱的》,该片改编自真实新闻,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被拐走以及解救孩子的故事,也许故事本身令人动容加之演员的演技好,观影的人不禁一次一次在观影过程中落泪。
亲爱的观后感400字

亲爱的观后感400字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勇敢前行的主人公。
影片的主题深入人心,探讨了家庭、友情、爱情以及自我价值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观众们得以深入思考和感悟人生的意义。
影片的亮点之一在于其精彩的剧情设计。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同时,影片的配乐也十分出色,为故事情节增色不少。
再加上演员们的精湛表演,使得整部电影极具观赏价值。
从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来看,影片强调了爱与勇气的重要性。
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主人公始终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用爱和勇气去克服一切障碍。
这种精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启示,让我们明白,只有勇敢地去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情节扣人心弦,每个细节都饱含情感。
尤其是在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方面,影片的处理方式非常出色。
例如在影片的高潮部分,主人公在面临生死抉择时,那种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家人的眷恋之情让人感同身受。
总的来说,《亲爱的》这部电影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种种温暖与美好,更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用爱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小学生电影亲爱的观后感

小学生电影《亲爱的》观后感最近看了电影《亲爱的》,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的成长经历,让我深受触动。
这篇观后感,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剧情概述电影《亲爱的》讲述的是一个小学生小雨与父母的感人故事,小雨的母亲因为工作原因,选择留在城市打拼,而小雨则跟随父亲回到了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由于工作的原因,小雨的母亲无法常回家看望小雨,但是却通过网络与小雨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并决定在小雨小学毕业之际回家与他见面。
不料在此之前,小雨却因为一次意外失踪了。
在母亲到来的噩耗下,父亲和家人展开了一场全民搜救,最终有惊无险的找到了小雨。
而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却深刻的影响了每一位家庭成员。
角色心理描写在电影中,小雨是一个典型的小学生形象,调皮活泼,善良纯真,就像片中放学路上路过的那只小狗,在热闹的人群中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并很快地受到了父亲、家人和亲友的关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但在特殊的境遇下,这个个性鲜明的孩子,也体现了他的脆弱和无助。
母亲长期不在身边的缺失和寻父过程中的孤独无助,让小雨感到心灵的撕裂,但在父亲和家人的关心下,他的内心逐渐得到了安撫和治愈。
而父亲作为主要的男性角色,通过对家庭责任的认识和对亲情的感悟,也逐渐成长为了一个更加成熟的男人。
在搜救过程中,他坚持不懈,奋勇直前,赢得了家人和亲友的敬重和信任。
对影片情感的启迪电影《亲爱的》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表现了人性中最珍贵的品质—亲情。
它不仅仅是关于亲亲我的甜蜜情人节那么简单,它更多的表现了人类的感性和责任感,深刻的揭示出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依托,展示了对亲情内心的感悟,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了亲情的可贵之处。
亲情是一种最坚定的力量,它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更是一种磨练人性的力量。
观看《亲爱的》让我感受到了人们对于亲情的珍视和渴望,并引起自己更多的思考和内心的启示。
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应该时刻珍惜亲人,相互扶持,共同建立起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亲爱的》引发的伦理学思考
这是一个“打拐”的故事。
一天,田文军的儿子田鹏失踪了。
对于田文军和前妻鲁晓娟而言,这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他开始了漫漫的寻子之路,其间经历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痛苦、曲折和艰辛。
这种痛苦,不仅仅来自于漫长寻找过程中身心的疲惫,更来自于精神的折磨:掺杂着自责、后悔、思念以及失望与希望交替间无数的患得患失。
三年后,田文军终于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偏僻山村找到自己的儿子,只是儿子已不认得他了。
更令人纠结的是,儿子与人贩子的妻子——这三年来儿子一直称其为“母亲”的李红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他和鲁晓娟却无感情可言。
李红琴还有一个更小的“女儿”——吉芳,是丈夫捡来的弃婴。
李红琴并未把买来的孩子当作商品(她不知道是被拐卖的),这位寡妇确实把他们视若己出全心养育,出狱后的她甚至开始锲而不舍地追寻做母亲的权利——她想找回的“女儿”正是被自己买来的,而被解救的男孩也因跟这位“母亲”的多年生活产生了感情,男孩甚至无法回到那个现代都市里的家,无法在感情上认同自己的生母。
商人韩德忠带领的寻子组织,被拐孩子的父母们集合起来,用近乎传销洗脑式的相互支持偏执地开展着寻子活动——他们甚至相约不再生养。
不过当主角找回孩子后,多年来支撑韩德忠的信念崩塌了,韩妻又怀孕了,而在去给腹中孩子办理生育手续时,韩被要求出示儿子的死亡证明,这让韩怒不可遏——张译凭借细致入微的表演替可怜的父母们好歹喊了一嗓子,而他对被拐儿子的感情,乃是一种混合着
愧疚、背叛、坚韧的复杂父爱——这也是这群失子父母们的真实写照。
田文君夫妇忍受着种种欺骗、曲折与艰辛,寻找儿子田鹏三年。
在找到孩子的那一刻,他们有权拥有孩子的抚养权,这无可厚非,也是理所应当。
因为那是他们的亲骨肉,即使现在孩子叫着别人“妈妈”,那血缘关系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但是李红琴的女儿“吉芳”被孤儿院收养后,李红琴去申请孩子的抚养权,是否可以呢?影片在法律和道德的讨论中,结局并没有将孩子的抚养权交给她。
电影没有将吉芳的抚养权判给李红琴的原因有这几点。
第一,李红琴“拐卖”孩子在先,根据有关法律,不可能将孩子送回她手里(后来证明是孩子是弃婴,不是拐卖);第二,法院认为李红琴是农民,没有抚养能力。
第三,哥哥田鹏希望和吉芳住在一起,为了不让田鹏伤心,而让鲁晓娟抚养吉芳。
我对这样的结局微微有些失望,我觉得李红琴可以拥有吉芳的抚养权。
从孩子的角度看,对一个才三四岁的孩子而言,与自己最大的念想和依靠分离,是多么巨大的痛苦可想而知。
让这样小的孩子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残酷,这样的痛苦可能给她留下永远的伤痛。
从李红琴的角度看,她对于吉芳的爱,从来都与“拐卖”扯不上任何关系,对她而言,吉芳就是她的亲生女儿。
那既然她不是拐卖的孩子,凭什么就不给她抚养权呢?谁说农民就不能抚养好孩子呢?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田鹏和吉芳,田鹏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现在还要将唯一的挚爱带离她,这对于李红琴太残忍。
为了让丈夫的工友说真话作证,她不惜进行性交易。
她对孩子的爱,那些死板的法律是不会理解的。
与其说法治“打拐”,不如说伦理纠葛。
曾被拐卖的孩子在两个家庭间无所适从,血缘与亲情的冲突,法律和道德的矛盾,都在拷问着观众们自身的判断——哲人本雅明曾以“碎片”来指认世界:在现代社会里,世俗的人类生活已经被分解成一个个不完整的“碎片”。
其实,《亲爱的》也向我们出示了一个“碎片”式的伦理困境,我们不能简单地品评孩子和亲生父母以及“养育”父母间的感情纠葛,这里的伦理图景早已碎裂一地,从每一块碎片里都折射出异样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