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合集下载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是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本课内容涉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民族融合的加速以及北方地区的开发和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意义,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主题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民族融合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涉及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材:准备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设计:提前设计好本课的教学板书,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

北方民族大融合_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_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一)、“课标”分析: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三)、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缺乏了解。

认知水平:全面、辩证的评价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讲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学习态度: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是,单纯枯燥地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应用授课内容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并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习惯。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四、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课题20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第16 周主备魏云鹤合作修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史实;北朝政权的更迭。

通过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介绍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初步分析和评价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别人交流、共享知识,同时明白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增进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民族关系和谐也是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以小组讨论、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培养他们归纳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案”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训练单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新课3分钟走近历史(展示资料)2007年11月,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广州举行,展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比赛场面。

(教师发放“导学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

)带着新奇走近历史自主学习10分钟整体感知(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长检查预习,并汇报)组内展示并批改,收集大家的生成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成问题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锦绣未央》演绎了南北朝时期,北凉与北魏之间的恩怨情仇。

北凉是内迁各族建立的十六国之一,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怎样的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了解北方各族之间斗争与交融的历史。

新课探究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建立【人物链接】苻坚【具体解读】苻坚,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

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2.战争概况项目 前 秦 东 晋领导人苻坚 谢石、谢玄 兵力80多万 8万 结果失败 胜利胜利、失 败的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士气低落;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士气高昂; 指挥得当 影响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问题探究】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答案提示:从前秦方面看: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秦军劳师远征,苻坚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图片链接】【问题探究一】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潮流?答案提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问题探究二】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何时统一的北方?答案提示:鲜卑族;439年。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认识多元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认同感。

第二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2.1 北方民族的分布与特点介绍北方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分析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2 汉族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探讨汉族与北方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融合;分析汉族对北方民族的影响及北方民族对汉族的贡献。

第三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3.1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阐述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

3.2 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探讨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与过程;第四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4.1 民族融合的主动性分析北方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探讨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的互动与共赢。

4.2 民族融合的广泛性阐述民族融合涉及到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强调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1 政治方面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政权变迁、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5.2 经济方面的影响阐述民族融合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3 文化方面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影响;强调民族融合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作用。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四部分内容通过论述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凸显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316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

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

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民族习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

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事及北方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措施,并能够正确评价其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结合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嘉峪关魏晋墓“吃烧烤”砖画及烧烤美食图片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烧烤吗?但你有没有想过,烧烤这项美食也是民族交融发展下的产物呢?其实最开始时把食物放在火上烤的烹饪方法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但是他们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直接在火上烤熟,加盐就可以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3.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含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解析1.内容本课时主要介绍北魏政治制度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之间发生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各种文化、经济、政治因素相互交织,为中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解析本课时的难点在于掌握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北魏政治制度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需要掌握较多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需要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理解。

五、教学手段1.课件展示2.多媒体投影仪3.板书4.教学视频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汉族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基础知识讲解讲解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包括:家族政治、官僚制度、土地制度等内容。

3. 课堂互动请学生就北魏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4. 教学视频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板书讲解板书介绍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并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
讨论解决
(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 .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
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来源:学.科.网Z.X.X.K]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6、北方民族大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突出事例不包括()
A、胡人汉服
B、汉人胡食
C、实行均田制
D、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7、493年,孝文帝借举国南征而迁都()
A、平城
B、洛阳
C、长安
D、许昌
8、冯太后改革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三长制B、俸禄制C、均田制D、改官制
9、西晋到隋统一前的时段,北方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民族交往
B、民族冲突
C、社会改革
D、民族大融合
10、五世纪末,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是()
A、曹操
B、诸葛亮
C、孝文帝
D、刘备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A、巩固统治
B、加速经济发展
C、促进民族融合
D、推动文化发展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A、安定的政治局面
B、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仰慕
C、北魏孝文帝的政策
D、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往来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14、材料解析: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首位)也,应改姓元氏。


请回答:
(1)魏主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
(2)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意图何在?
(3)这次改革被称为什么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15、简答题:
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文化措施,谈谈这次改革的历史作用,对今天的改革有什么指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