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

合集下载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冯太后改革
中央实行 集权 政治上: 地方实行 三长制 官员实行 俸禄制
(仿照汉制)
经济上: 均田制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洛阳 ②采用 汉族 的官制 ③穿 汉服 ,禁 胡服 孝文帝改革 ④必须使用 汉 语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 汉族贵族 联姻 ⑥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汉族 姓氏
促 进 了 胡 汉 融 合
迁都洛阳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Nhomakorabea洛阳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 年,他四岁即位。即位19年。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 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雅好儒学,熟读五经和诸子 百家书。 当时整个北魏处于向封建化的过渡时期,社会矛盾 极端尖锐,民族冲突非常严重,国力大大衰落。孝文帝 拓跋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冯氏的支持下,进行了卓有成 效的改革。 向来改革都是要经过一场激烈的斗争才能实现的, 孝文帝的改革也不例外。他的改革遭到了一些鲜卑旧贵 族的阻挠和破坏,甚至连自己的太子元询也要起兵发动 叛乱。孝文帝果断的囚禁并处死了元询,坚决的把改革 进行了下去。 公元499年,一心想统一南方的孝文帝拓跋宏,病 逝在南征的途中,年仅33岁。北魏随着他的去世而国政 大坏,从此一蹶不振。35年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政权 更替
北方 政局 统一 政权
北魏
西魏、东魏
北齐、北周

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过北方十来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维 持了近百年。386年北魏建立,后迁都大同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政权分立、分裂混战、民族融合。
政治 1、中央:集权中央。2、地方:基层设置乡官,实行
特点
北 方 民 族 大 融 合
冯太 后 孝文 帝改 革 孝文 帝 作用 特征 民族 大融 合 意义

北方的民族融合课件(共41张PPT)

北方的民族融合课件(共41张PPT)
地图册P47面
3、孝文帝改革内容(措施)
汉化措施






说汉语
通汉婚
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法治理国家
说说是汉化措施中的哪个措施
阅读史料:
穿汉服
改汉姓
鲜卑族服装和姓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在生活习俗上受到汉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你发现左图与右图中的服装有什么区别吗?
左图的胡服窄衣小袖无帽,右图汉化后的服饰有着宽袍大袖的特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语言、服饰、姓氏、婚姻、官制律令、礼法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 。
① 年, 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②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 ;③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 服饰;④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姓氏;⑤鼓励鲜卑贵族与 联姻;⑥采用 的官制、律令;⑦学习 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439
鲜卑
洛阳
汉语
鲜卑语
汉族
汉族
汉族贵族
汉族
汉族
民族融合
改革措施
背景
D
A
12、阅读下列材料: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请回答:
(1)例举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
(2)你知道这场改革的前后,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吗?
原因
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统一
孝文帝迁都
措施
孝文帝改革
建立
统一
迁都

2024-2025学年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1

2024-2025学年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1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视剧《锦绣未央》演绎了南北朝时期,北凉与北魏之间的恩怨情仇。

北凉是内迁各族建立的十六国之一,北魏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怎样的篇章?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了解北方各族之间斗争与交融的历史。

新课探究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建立【人物链接】苻坚【具体解读】苻坚,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

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2.战争概况项目前秦东晋领导人苻坚谢石、谢玄兵力80多万8万结果失败胜利胜利、失败的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士气低落;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士气高昂;指挥得当影响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在南方取得暂时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问题探究】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答案提示:从前秦方面看: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

秦军劳师远征,苻坚指挥失误。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北方【图片链接】【问题探究一】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反映了怎样的历史潮流?答案提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问题探究二】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何时统一的北方?答案提示:鲜卑族;439年。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精品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精品

映这种现象的是( B )
A. 汉武帝“大一统”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文景之治
D. 三国鼎立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随堂检测
4.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孝文卓尔不群,迁都……衣冠号令,
华夏同风。”材料所述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C )
A. 促进全国经济快速发展
B. 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B. 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 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 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随堂检测
2. 根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 “移风易俗”,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堂导案
3. 北魏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这是为什么? 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注重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
4. 孝文帝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堂导案
重难点解析
1.民族交融的表现
经济、习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学 俗方面 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
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 政治制度 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 文化方面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 “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
A.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C. 孤军深入,出奇制胜
B. 强强对抗,势均力敌 D. 主帅神勇,以一当十

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方民族大融合
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指汉语)。其年三十以上,习性 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 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献文六王传》
这是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他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十二月……魏主 引见群臣于光极堂,颁 赐冠服(注:赐冠服以易 胡服)。”
——《资治通鉴》 卷一四0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拔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想一想
这是孝文帝改革的哪 些措施?
他这样规定的目的是 什么?
想一想 汉服的流行 说明了什么现象?
魏晋北南魏北帝朝后妇礼女佛服图饰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 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你对民族融合有了 哪些认识?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 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民族融合的过程是指各民族 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 同发展、融为一体的过程, 更是中华文明的进步过程。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背景
1.鲜卑拓跋部统一黄河流域 439年 2.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迁都洛阳 2、汉化措施
三、影响: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北魏骑马俑






鲜卑
北魏
鲜卑
北魏
鲜卑人的活动区域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
平城 洛阳
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改用汉语 •改穿汉服 •改姓汉姓 •与汉族联姻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
《敕勒歌》是鲜卑语的民歌, 为什么在汉族中广为流传?南想一想Fra bibliotek北 朝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认识多元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认同感。

第二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2.1 北方民族的分布与特点介绍北方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分析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2 汉族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探讨汉族与北方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融合;分析汉族对北方民族的影响及北方民族对汉族的贡献。

第三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3.1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阐述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

3.2 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探讨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与过程;第四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4.1 民族融合的主动性分析北方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探讨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的互动与共赢。

4.2 民族融合的广泛性阐述民族融合涉及到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强调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1 政治方面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政权变迁、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5.2 经济方面的影响阐述民族融合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3 文化方面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影响;强调民族融合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作用。

《北魏政 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清单

《北魏政 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清单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清单一、北魏的建立与发展北魏(386 年 534 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拓跋珪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称王,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拓跋珪积极扩张领土,先后击败了众多对手,逐渐在北方站稳脚跟。

道武帝拓跋珪去世后,明元帝拓跋嗣和太武帝拓跋焘相继即位,他们继续对外征战,使北魏的疆域不断扩大。

太武帝拓跋焘先后灭掉胡夏、北燕、北凉等政权,统一了北方。

二、北魏的政治制度1、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均田制,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需要向国家缴纳赋税和服役。

这一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2、三长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北魏建立了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三长负责清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3、官员选拔制度北魏初期,官员选拔主要依靠门第和军功。

孝文帝改革后,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注重考察官员的才能和品德。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迁都洛阳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决定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2、移风易俗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包括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3、改革官制仿照魏晋南朝的制度,对北魏的官制进行改革,使其更加完善和合理。

四、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1、经济交流各民族在生产方式上相互学习,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学会了农耕,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2、文化融合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等传入中原,丰富了汉族的文化生活。

同时,汉族的儒家文化、典章制度也对少数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

3、生活习俗各民族在饮食、居住、婚姻等方面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共同的生活习俗。

4、民族认同经过长期的交流与融合,各民族之间的隔阂逐渐减少,民族认同感增强,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雏形。

4.19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

4.19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1)

崩溃C. 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D. 奠定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认同基础
知识点一:淝水之战
1. 中华成语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语“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 长平之战
(D )
B. 巨鹿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 (2023·江苏宿迁中考)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
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这主要说

( B)
A. 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B. 各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加强C. 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

D. “胡”“汉”隔阂完全消除
7. 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三国鼎立”“江南地
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词。由此判断,他
学习的主题是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不同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女性服饰变化的原因。(6分)
【答案】变化:服饰样式由头戴风帽,身着窄袖长袍 变为头梳发髻,身着宽袖襦裙;服饰材料由多用羊皮 变为多用丝绸、麻布;服饰功能由多注重防寒保暖变 为多注重美观装饰。(4分) 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的汉化政策,以汉服代替 鲜卑服。(2分)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_汉__语__成为北方主要
北朝 政治 和北 方民 族大 交融
北 方 地 区 的 民 族 交
表 现
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受到汉族人民的人喜爱。
心理: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胡”“汉”观
念逐渐_淡__薄__。
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 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
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
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①语言②服饰③姓氏
④婚姻⑤官制、律令⑥礼法
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
融合。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4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迅速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