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与曹植.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放任无为的政治观
• 也可以称之为“世道”。由于“天道” 对于社会具有垂范作用,那么《老子》 论述“天道”完成后的下一步很自然 地就落到了“世道”这里。《老子》 一书的着重点也在这里。此书中论述 了许多治理国家的政治策略,还有一 些是涉及到战争和如何用兵的。这些 都是对于社会秩序的谋求。
• 又如“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 民缺缺。”(一国的政治浑然无觉,其人民 便纯朴敦厚。一国的政治明察秋毫,其人民 便尖酸刻薄。)《老子》提倡一种“无为而 治”的观念。认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具体来说,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 欲,使民心不乱。)“常使民无知无欲,使 夫智者不敢为也。”汉初的统治者就采取了 《老子》中这种“无为”的治国方略。
(三)善生保真的人生观
• 也就是所谓的“人道”。如何获得永 恒的生命以及生命价值一直是人类思 索的核心命题。在先秦哲学里,“个 体生命存在”被普遍关注过。《老子》 也不例外,一个人如何保养自己, 《老子》中给出很多答案。如“载营 魄抱一”(使灵魂与真道合一。) “专气致柔”(使血气变得柔顺。) “涤除玄览”(洗净内心的杂念。)
一种先天存在的普遍法则
• 所谓的“道”可以认定为宇宙间一种 先天存在的普遍法则,它永恒而且具 有优先意味。它涵盖一切,具体到各 个层面。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胡适在 北京大学讲授《中国中古思想史》的 讲义中,对道家的中心思想作了高度 的概括,认为有如下三个方面:(一) 自然变化的宇宙观,(二)放任无为 的政治观,(三)善生保真的人生观。
(一)自然变化的宇宙观
也可以称之为“天道”。人类 最早的学问莫过于天文星象之学, 人们通过对宇宙时空的观察,总 结出哲理性的思想,由于对应的 是永恒的宇宙自然,这种哲理思 想也就具有了终极性和绝对性。 如“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 而不屈,动而愈出。” “故飘 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 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 于人乎?”
情怀慷慨,真气回荡。宋敖器之《诗 评》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 沉雄。”是对曹操诗歌风格的确切评 价。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 也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 了活力。
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
1、强烈的现实主义 2、高扬的政治理想 3、突出的个性表现 4、浓郁的悲剧色彩
题材在当时很流行
• 《洛神赋》是曹植的代表作。内 容虚构自己在洛水遇神女的故事。 前人对此篇的寓意,猜测很多, 但都无法确实证明。按在曹植以 前,陈琳、王粲、杨修都写过 《神女赋》,都是模仿旧传宋玉 所作《神女赋》、《高唐赋》, 可见这一题材在当时很流行。
• 追寻个体自由和追寻生命延续就成为 了后世道家或者道教追寻的终极境界。 如后来的《庄子》,就是从《老子》 那里受到了启发,追求个人精神的超 越姿态——一种自由的人格理想;而 后世的道教则走向了另一方面——如 何让生命永恒存在,他们或者练气, 或者炼丹,在相当的一段时期里,读 着《老子》,虔诚地做起了他们的长 生美梦。
道家与儒家
• 道家与儒家是影响中国最大的两种思 想学说,千古以来,一直互为补充, 刚柔并济,深深地沉淀到中国知识分 子的脑子里了。作为先秦“黄老之学” 的总结性著作,《老子》在道家思想 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 出现,标志着道家思想走向成熟完善, 并以自己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后世 开导出一条思想与学术的长河。
“天道”对于人的社会具有绝对的垂范作用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 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 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 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天地相 和,降下甘露,无人分配,自然均匀。 宇宙一开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 有了名份,人就该知道自己的限度, 不可僭越。知道人的限度而及时止步, 就可以平安无患了。道,引导天下万 民归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导诸水流 向大海。)
人神殊途而无法交接
• 曹植的《洛神赋》,当也是这一风气 下的产物。恐怕他只是假托一个神话 人物,把世俗的男女之情升华到诗意 的完美形态。比较前人所作,《洛神 赋》更多地渲染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 情意缱绻却又因人神殊途而无法交接 的惆怅哀怨,避免了这一类作品中常 见的掩盖在神话色彩之下的粗俗暗示, 格调高雅,感情真切,具有较高的审 美价值。对神女容貌、情态的刻画, 非常细致生动,为前所未有。
建安风骨与曹 植
《文心雕龙·风骨》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 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是以招怅述情,必始于风;沉 吟铺辞,莫先于骨,如体之树 骸;情之含风,扰形之包气故 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于风者, 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结响 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什么是“建安风骨”?
人们在谈到建安诗歌的时候,常常称 誉“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 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 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当然,这二 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建安风骨 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 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上表现的上述特 色。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 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 情和内在的感染力时,往往就标举 “建安风骨”的旗帜。
理想追求
从作者当时的处境和作品的内容来看, 与其将神女看作是甄后的化身,或者 是作者的代言人,倒不如将她看作是 作者在其它作品中一再抒写的那种无 法实现的报国理想的艺术象征,这样 也许更接近于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这 点上说,作品不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女神形象, 而且更从思想上给人以一种追求理想、 执着如一的宝贵启示。
雄健的笔力
曹操乐府较多描写他本人的政 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写出了大 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诗歌以雄健的笔力,生百度文库饱满地 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大海那吞吐 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也正是 诗人博大襟怀的影写。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 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 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
• 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 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 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 女》诸赋相提并论。其实,曹植此赋 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 《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 时又具宋玉诣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 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 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
曹植遭遇
• 曹植此赋据序所言,系其于 黄初三年入朝京师洛阳后, 在回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 时,“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 事”而作。当时,曹丕刚即 帝位不久,即杀了曹植的密 友丁仪、丁廙二人。
曹植遭遇
• 曹植本人在就国后也为监国谒者奏以 “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贬安乡 侯,后改封鄄城侯,再立为鄄城王 (俱见《三国志·陈思王传》)。这些 对决心“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 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 书》)的曹植来说,无疑是接二连三 的沉重打击,其心情之抑郁与苦闷, 是可想而知的。
《感甄赋》
• 前人对其创作动机颇有不同 看法,有的认为是曹植求甄 逸女不遂,后又见其玉镂金 带枕,哀伤而作,初名《感 甄赋》,由明帝改为《洛神 赋》(《文选》李善注 )
《感甄赋》
• 有的认为曹植求甄之事于史无征,旧 说系以世传小说《感甄记》误载入简, 作品实是曹植为了“托词宓妃,以寄 心文帝”而作(胡克家《文选考异》、 何焯《义门读书记》);也有人认为 “感甄”说有之,不过所感者并非甄 后,而是曹植黄初三年的被贬鄄城 (朱乾《乐府正义》)。
“三曹”、“七子”
•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 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 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 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 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 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 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 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粲、刘桢 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 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什么是“道”
• 《老子》一书中充满着神秘主义的气息,论 述到什么是“道”,并没有给一个确切的概 念,而是用一种模糊的语言传达给人一种形 而上的感悟:“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 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 以说它是无,因为它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 以说它是有,因为它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 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它的奥妙。从实有 的角度,可以看到它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 是说法不同而已,两者实际上是同一的。这 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 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人神恋爱的题材
• 人神恋爱的题材在西方文学中屡见不 鲜,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却并不多见。 尤其是象《洛神赋》这样从人神双方 入手,抒写彼此的相慕相恋之情,更 为难得。宋玉的《神女赋》着重刻画 了巫山神女的外观美,而未能更多地 涉及其内心感情的底蕴,同时楚王在 作品中也未被作为恋爱的一方来加以 描写。因此曹植的《洛神赋》可以说 是这类题材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哲理韵文著作
• 《老子》是一部哲理韵文著作,就思 想内容与语言风格的连贯性来看,此 书仿佛是出于一人之手,或是最后经 一人编订润色过。作者传为老聃,或 者是老聃后学根据老聃学说进行的补 录和发挥,一般认为,此书的形成经 历了一个比较长的阶段。
老聃
• 关于老聃,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相传孔子 曾经向他问礼。《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 记载,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 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 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 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 去,莫知其所终。”关于老子的生平,《史 记》的描述带有了一定的传奇色彩。后世道 教展开大规模造神运动时,他们把老聃塑造 成最为尊贵的神祉——太上老君来顶礼膜拜。
《蒿里行》
曹操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 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蒿里行》写 的是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军联 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 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 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 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 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七子”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 《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 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 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 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 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 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 驰。”,
又号“邺中七子”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 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 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 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 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 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 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 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 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 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 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 七子”。
老子
基本定型于战国初年
• 《老子》共81章,5000余言,书分为 上下两部分,上篇称为《道经》、下 篇《德经》,上下合称《道德经》。 但在一九七三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 帛书《老子》甲、乙版本,却都是 《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依据 出土文物,我们可知当初此书的编排 顺序。《老子》一书奠基于春秋末年, 而基本定型于战国初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