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松监测仪临床培训指南讲义
合集下载
肌松监测)PPT课件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监测
2021
1
目的
➢ 指导围术期科学地合理地使用肌松药 ➢ 减少肌松药的不良反应 ➢ 术后及时正确地使用肌松药的拮抗药,逆转残余
肌松作用
2021
2
方法
➢ 直接测定随意肌的肌力,如抬头、握力、睁眼、伸舌
➢ 间接测定呼吸运动如潮气量、肺活量、分钟通气量和 吸气产生最大负压,甚至在X线下观察横膈活动
2021
26
诱发反应记录的评价
非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滞
极度阻滞
对任何神经刺激模式都无反应 也称为无反应期。注射插管剂量的非去极化肌松药 后3~6min内发生,依赖于药物种类和剂量及患者对药物 的敏感性
2021
27
深度阻滞
TOF无反应,但PTC有反应。 虽然不能精确地确定深度阻滞会持续多久,但是PTC 刺激与TOF刺激的第一个反应出现的时间之间存在相关性
➢ 除膈肌外,其他呼吸肌对肌松药抵抗力小,类 似于咽部肌肉和皱眉肌
2021
21
膈肌在所有
肌肉中对肌松药 敏感性最低,为 达到同一阻滞程 度,膈肌需要的 肌松药是拇收肌 的1.4~2.0倍
2021
22
膈肌的肌松
起效时间通常比 拇收肌短,从肌 松中恢复也较外 周肌肉为快
2021
23
临床常用手部的拇收肌评估神经肌肉传递功能
2021
19
尺神经刺激时,电极置于手腕掌面,远端电
极置于腕横纹与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的交叉点近端 1cm,近端电极置于远端电极的近端3~6cm。这 样通常只引起屈指和拇指内收
2021
20
➢ 不同肌群对神经肌肉阻滞药的敏感性不同,因 而从某块肌肉得到的结果不能推断其他肌肉
➢ 腹肌、眼轮匝肌、肢体外周肌、颏舌骨肌、咬 肌及上呼吸道肌对肌松药最敏感
2021
1
目的
➢ 指导围术期科学地合理地使用肌松药 ➢ 减少肌松药的不良反应 ➢ 术后及时正确地使用肌松药的拮抗药,逆转残余
肌松作用
2021
2
方法
➢ 直接测定随意肌的肌力,如抬头、握力、睁眼、伸舌
➢ 间接测定呼吸运动如潮气量、肺活量、分钟通气量和 吸气产生最大负压,甚至在X线下观察横膈活动
2021
26
诱发反应记录的评价
非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滞
极度阻滞
对任何神经刺激模式都无反应 也称为无反应期。注射插管剂量的非去极化肌松药 后3~6min内发生,依赖于药物种类和剂量及患者对药物 的敏感性
2021
27
深度阻滞
TOF无反应,但PTC有反应。 虽然不能精确地确定深度阻滞会持续多久,但是PTC 刺激与TOF刺激的第一个反应出现的时间之间存在相关性
➢ 除膈肌外,其他呼吸肌对肌松药抵抗力小,类 似于咽部肌肉和皱眉肌
2021
21
膈肌在所有
肌肉中对肌松药 敏感性最低,为 达到同一阻滞程 度,膈肌需要的 肌松药是拇收肌 的1.4~2.0倍
2021
22
膈肌的肌松
起效时间通常比 拇收肌短,从肌 松中恢复也较外 周肌肉为快
2021
23
临床常用手部的拇收肌评估神经肌肉传递功能
2021
19
尺神经刺激时,电极置于手腕掌面,远端电
极置于腕横纹与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的交叉点近端 1cm,近端电极置于远端电极的近端3~6cm。这 样通常只引起屈指和拇指内收
2021
20
➢ 不同肌群对神经肌肉阻滞药的敏感性不同,因 而从某块肌肉得到的结果不能推断其他肌肉
➢ 腹肌、眼轮匝肌、肢体外周肌、颏舌骨肌、咬 肌及上呼吸道肌对肌松药最敏感
肌松药的临床应用和肌松监测课件(PPT演示)

新型肌松药物的作用机制和 特点
新型肌松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实现肌松作用, 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罗库溴铵等。
新型肌松药物的临床应用 前景
新型肌松药物在外科手术、重症监护等领域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有望为临床提供 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肌松药的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肌松药的治疗将更加个性化,根据不同 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优点
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结果客 观。
缺点
对肌肉质量和收缩力量有一定要 求,可能受到外界干扰。
肌电图监测
原理
01
记录肌肉电活动,包括肌纤维动作电位和肌电总和电位等,反
映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状态。
优点
02
灵敏度高、可定量评估肌松程度。
缺点
03
操作相对复杂、需要专业解读。
其他监测技术
力学监测
通过测量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来评估肌松程度,如握力监测等。
心理支持策略与方法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生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和困惑,给予及 时解答和引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实施心理干预
针对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医生可采取心理 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积极面对治疗。
鼓励家属参与心理支持
家属是患者心理支持的重要来源,医生应鼓励家属积极参 与患者的心理支持过程,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维库溴铵
维库溴铵也是一种非去极化肌松药,作用与阿曲库铵相似,但起效略 慢,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罗库溴铵
罗库溴铵是一种新型非去极化肌松药,起效迅速,作用时间长,且心 血管副作用较小,适用于老年患者和心血管功能不稳定患者。
麻醉设备学(阮肖晖)第六章肌松监测仪器

无损检测技术
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磁共振等在 肌松监测仪器中的应用,能够减少 对患者的损伤,提高监测的安全性。
应用领域的拓展
重症监护
肌松监测仪器在重症监护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能够实时监测重 症患者的肌肉松弛程度,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康复医学
肌松监测仪器在康复医学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拓展,能够帮助医生评 估患者的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定期校准
按照仪器说明书要求,定 期对肌松监测仪器进行校 准,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 确性。
05
肌松监测仪器的发展趋势 与展望
技术创新与升级
无线化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肌松 监测仪器逐渐实现无线化,方便
医生随时随地进行监测。
智能化技术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 肌松监测仪器能够自动识别和分析 数据,提高监测准确性和效率。
其他类型肌松监测仪器
总结词
其他非主流的肌松监测技术
详细描述
除了上述三种主流的肌松监测仪器,还有一些非主流的监测技术,如机械压力传感器、电阻抗分析等 。这些技术各有优缺点,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03
肌松监测仪器在临床麻醉 中的应用
手术前的评估
评估患者肌松状态
通过肌松监测仪器,医生可以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肌肉松弛 程度,了解患者的肌松状态,为手术过程中的麻醉管理提供 参考。
手术后的恢复
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
手术后,通过肌松监测仪器可以评估患者的肌肉松弛恢复情况,了解患者术后恢复的状 态,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指导术后用药
根据肌松监测的结果,医生可以指导患者术后使用相关药物,促进肌肉松弛的恢复,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
04
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磁共振等在 肌松监测仪器中的应用,能够减少 对患者的损伤,提高监测的安全性。
应用领域的拓展
重症监护
肌松监测仪器在重症监护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能够实时监测重 症患者的肌肉松弛程度,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康复医学
肌松监测仪器在康复医学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拓展,能够帮助医生评 估患者的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定期校准
按照仪器说明书要求,定 期对肌松监测仪器进行校 准,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 确性。
05
肌松监测仪器的发展趋势 与展望
技术创新与升级
无线化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肌松 监测仪器逐渐实现无线化,方便
医生随时随地进行监测。
智能化技术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 肌松监测仪器能够自动识别和分析 数据,提高监测准确性和效率。
其他类型肌松监测仪器
总结词
其他非主流的肌松监测技术
详细描述
除了上述三种主流的肌松监测仪器,还有一些非主流的监测技术,如机械压力传感器、电阻抗分析等 。这些技术各有优缺点,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03
肌松监测仪器在临床麻醉 中的应用
手术前的评估
评估患者肌松状态
通过肌松监测仪器,医生可以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肌肉松弛 程度,了解患者的肌松状态,为手术过程中的麻醉管理提供 参考。
手术后的恢复
评估患者的恢复情况
手术后,通过肌松监测仪器可以评估患者的肌肉松弛恢复情况,了解患者术后恢复的状 态,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指导术后用药
根据肌松监测的结果,医生可以指导患者术后使用相关药物,促进肌肉松弛的恢复,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
04
第六章肌松监测仪器

(二)强直刺激 Tetanic stimulation
一组连续的低频,常用 频率为50Hz,电流为5060mA,持续时间为5秒
可检测神经肌肉阻滞性质: 非去极化阻滞or去极化阻滞
衰减 不衰减
强直刺激特点:
1.可用来判断神经肌肉阻滞的性质,对反应肌 肉阻滞程度比单次刺激更敏感。
2.神经肌肉传递需要一段时间恢复正常,每两 次强直刺激至少要间隔6~10分钟,不宜做连续 动态监测。
Electromyography
4、 EMG优缺点
优点:受检部位和肢端不需特殊固定,很少受位移 影响;人-机连接简单;受干扰因素相对较小。 缺点:不能直接反映肌肉收缩力,易受高频电器干 扰。
二、 MMG型肌松监测仪
在患者手术中,用不变的、强度足够大的电刺激, 使用肌力传感器测得肌肉收缩力,得出神经肌肉的 松驰程度。
三、 AMG加速度肌松监测T仪OF-Watch SX加速度
加速度传感器
刺激电极
Acceleromyography 加速度肌松监测仪
AMG
--间接检测肌肉收缩力大小
1.工作原理
利用压电陶瓷做成的加速度传感器和患者拇指用胶带
固定在一起。
当肌肉收缩
成正比
传感器受到振动
交变电压
压电元件上有交变力
2.主要组成部分 1)加速度传感器
(五)双重爆发刺激
Double-Burst Stimulation
第三节 肌松监测仪检测原理
关于肌松检测信号:
EMG型肌松监测仪 Electromyography
检测诱发肌肉复合动作电位(电信号)
肌肉机械收缩力型肌松监测仪(MMG)
mechanomyography,MMG
第十一章 肌松监测仪器讲解

3.刺激间隔时间长短由刺激频率而定,刺 激频率越慢,间隔时间相应缩短。
二、电刺激方式
据神经肌肉阻滞性质、浓度及阻滞后的 恢复过程选用不同的电刺激方式
(一)单次颤搐刺激
神经刺激器产生单刺激输出方波,每 隔10~20秒刺激一次,频率为0.1Hz,超强 刺激电流为40~65mA,脉冲宽度为0.2ms 优点:简单、病人不适感轻,可反复测试。
一、直接监测MMG型肌松监测仪 1.测量原理:在患者手术中用不变的、强度 足够大的刺激,使用肌力传感器测得肌肉 收缩力,可知神经肌肉的松弛程度。 2.优点:直接反应受检部位肌肉的收缩力。 3.缺点:设备复杂、影响因素多、检测结果 不稳定。
二、加速度肌松监测仪
是一种间接检测肌肉收缩力大小的检测仪器。 结构:
TOF反应消失与阻滞深度关系
非去极化阻滞程度较浅时,四次颤
搐反应幅度虽都降低,但均能出现,T4 首先发生衰减,据T4/T1值可判断神经肌 肉阻滞性质与程度。
进一步加深,四次刺激应按4、3、2、 1的顺序消失
用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滞药后,四次刺
激不出现衰减现象,颤搐反应高度同等降 低。
深度非去极化阻滞后的恢复,四次刺 激反应按1、2、3、4的顺序出现,临床以 ##T4/T1值恢复至0.7为NMT恢复的指标或 全麻后拔除气管导管的指征,但仍有药物 的残余。
CPU处理单元、显示器、打印机、电源 等。
##临床麻醉中放置位置: 首选腕部、肘部尺神经
其次腕部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腓 神经、面部运动神经
注意:
1. 刺激电极放在运动神经干走向的 皮肤上,电极间距离为2~3cm
2.远离高频电器,避免同一肢体上 连接其他监测仪器,减少干扰
第二节 M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
二、电刺激方式
据神经肌肉阻滞性质、浓度及阻滞后的 恢复过程选用不同的电刺激方式
(一)单次颤搐刺激
神经刺激器产生单刺激输出方波,每 隔10~20秒刺激一次,频率为0.1Hz,超强 刺激电流为40~65mA,脉冲宽度为0.2ms 优点:简单、病人不适感轻,可反复测试。
一、直接监测MMG型肌松监测仪 1.测量原理:在患者手术中用不变的、强度 足够大的刺激,使用肌力传感器测得肌肉 收缩力,可知神经肌肉的松弛程度。 2.优点:直接反应受检部位肌肉的收缩力。 3.缺点:设备复杂、影响因素多、检测结果 不稳定。
二、加速度肌松监测仪
是一种间接检测肌肉收缩力大小的检测仪器。 结构:
TOF反应消失与阻滞深度关系
非去极化阻滞程度较浅时,四次颤
搐反应幅度虽都降低,但均能出现,T4 首先发生衰减,据T4/T1值可判断神经肌 肉阻滞性质与程度。
进一步加深,四次刺激应按4、3、2、 1的顺序消失
用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滞药后,四次刺
激不出现衰减现象,颤搐反应高度同等降 低。
深度非去极化阻滞后的恢复,四次刺 激反应按1、2、3、4的顺序出现,临床以 ##T4/T1值恢复至0.7为NMT恢复的指标或 全麻后拔除气管导管的指征,但仍有药物 的残余。
CPU处理单元、显示器、打印机、电源 等。
##临床麻醉中放置位置: 首选腕部、肘部尺神经
其次腕部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腓 神经、面部运动神经
注意:
1. 刺激电极放在运动神经干走向的 皮肤上,电极间距离为2~3cm
2.远离高频电器,避免同一肢体上 连接其他监测仪器,减少干扰
第二节 M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
麻醉设备学第六章肌松监测仪器

第三节 M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
整理课件
一、直接监测MMG型肌松监测仪
直接检测肌肉收缩力大小来判断神经肌 肉的松弛程度
通常以应变电阻作肌力传感器,固定在 被测肢端
肌肉收缩力作用于应变电阻,其电阻值 随收缩力的大小发生相应的改变
通过惠斯登电桥电路将电阻改变量转换 为电信号
整理课件
直接监测MMG型肌松监测仪
整理课件
第二节 EMG型肌松监测仪
整理课件
EMG型肌松监测
刺激器按需设置刺激方式,输出刺激电流 刺激电流经刺激电极通过人体,使相应的肌肉产生
肌电反应 测量电极拾取肌电反应信号,送往处理系统进行放
大、处理 处理系统可检出每个肌电信号的振幅和面积
整理课件
刺激电极与测量电极
EMG型肌松监测
刺激电极与测量电极有两类: 表面电极和针型电极。表面电 极放置在皮肤表面;针型电极 放置在皮下,不能直接接触神 经干
应用直接监测MMG型肌松监测仪,易受肢 体移位与自主运动的干扰,需用夹板等器 材将受检肢体固定,使大拇指运动所产生 的力量始终对着应变电阻的长轴
整理课件
二、加速度肌松监测仪
整理课件
加速度肌松监测仪
间接检测肌肉收缩力大小来判 断神经肌肉的松弛程度
加速度传感器由质量块、压电 陶瓷、基座等组成,和患者拇 指用胶带固定在一起
电刺激参数
整理课件
(三)刺激脉冲参数
电刺激参数
刺激脉冲波形为单向方波 频率从0.1Hz~200Hz 脉冲宽度常用0.2~0.3ms 不同的刺激频率、刺激脉冲数量和时间间
隔组成的刺激脉冲可应用于不同的监测方 法
整理课件
二、电刺激方式
(一)单次颤搐刺激 刺激波为单个方波 每隔10~20s刺激一次 脉冲宽度为0.2ms 超强刺激电流为40~65mA
黄宝胜第六章肌松监测仪器

尽管常规给予肌松拮抗药物 肌松残余作用还是时有发生:
C.McCAUL et al. Br.J.Anaesth. 2002; 89:766-769 使用阿曲库铵的患者拔管时 65% TOF <0.7.
R. APPELBOAM et al. Br.J.Anaesth. 2003; 90:523. 使用阿曲库铵的患者回到恢复室 36 % TOF < 0.8.
在0.1~50Hz范围内,刺激频率越快,肌肉收缩 程度越大,肌肉疼痛也越重; • 刺激脉冲持续时间:常用0.2~0.3ms,时间与神 经肌肉反应强度成正比; • 刺激脉冲间隔时间:使神经肌肉接头功能恢复正常 ,视频率而定。
2020/8/14
肌松药作用机制 神经肌肉接头
• 神经-肌肉兴奋传递是通过轴突末端释放乙酰 胆碱,作用于肌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改变其离 子通道,引起膜的电位变化使肌膜去极化,进 而触发了兴奋-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维收缩。
客观上: 肌松药物作用变异性很大
1. 药理学差异:长效-短效 2. 患者的差异:肝肾功能 年龄
身体的组成 伴发疾病 3. 麻醉方法: 吸入与静脉麻醉等 4. 药物相互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性别2020/8/14肌松药物作用安全隐患 更加集中地体现在“恢复阶段”...
1.临床上残余肌松现象普遍存在; 2.术后病人常常主诉:麻醉恢复期“频死感”
常用20~50mA,刺激电流大小与病人 皮肤电阻有关。
2020/8/14
刺激电流
• 根据神经刺激器输出刺激电流大小,分为 超强刺激与亚强刺激。
• 超强刺激电流是指引起神经肌肉最大诱发 反应的刺激电流。
• 在使用肌松药前进行确定,从2~10mA开 始,按2~5mA递增,直到诱发的肌肉收缩或 肌电反应不再增加时输出的刺激电流值。
黄宝胜第六章肌松监测仪器

• E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刺激神经,所支配 区域肌肉产生收缩,由此可检测出肌肉收 缩的复合动作电位 • E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的基本结构主要由 刺激器、刺激电极、测量电极、放大器、 CPU处理单元、显示器、打印机、电源等 部分组成
因检测动作电位,传感器为测量电极
步骤
• 刺激电流:由CPU控制或手动选择,一般在0~ 70mA之间 • 刺激电极(放臵在运动神经部位)通过人体 • 测量电极(放臵在运动神经所支配的肌肉部位) 拾取肌电反应信号,经放大处理后送往CPU • CPU通过对产生的诱发电位信号的振幅高度和积 分面积进行数据处理(后者相对稳定,干扰较 少)后,传送到显示器和打印机显示检测结果
肌松监测仪优点
• 将肌松的程度与性质变为数量化指标,直 观精确,不受人为影响。
肌松监测仪缺点
• 人机连接较为复杂,连接界面受干扰因素 较多。
一、电刺激参数
(一)、刺激电压与电流强度: • 神经刺激器输出的电压限制在300~400mV, 常用100~150mV。 • 输出的最大刺激电流60~80mA,一般常用 20~50mA,刺激电流大小与病人皮肤电阻 有关。
• 连续刺激 • 持续时间5秒 • 刺激频率为30、50、100、 200Hz(多用50Hz) • 刺激电流50~60mA • 间隔时间至少6~10分钟, 不宜连续动态监测 • 对非去极化药物有强直后 衰减和强直后易化现象 • 对去极化药物无强直后衰 减和强直后易化现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ms
刺激 50Hz
对照
非去极化阻滞
T1消失
100
特点
• 优点: 1.区分肌松药性质 2.TOF恢复到0.9作为NMJ恢复的指标或拔管指标 3.可连续动态的定量监测 4.清醒患者可耐受 • 缺点: 是敏感性不如强直刺激
因检测动作电位,传感器为测量电极
步骤
• 刺激电流:由CPU控制或手动选择,一般在0~ 70mA之间 • 刺激电极(放臵在运动神经部位)通过人体 • 测量电极(放臵在运动神经所支配的肌肉部位) 拾取肌电反应信号,经放大处理后送往CPU • CPU通过对产生的诱发电位信号的振幅高度和积 分面积进行数据处理(后者相对稳定,干扰较 少)后,传送到显示器和打印机显示检测结果
肌松监测仪优点
• 将肌松的程度与性质变为数量化指标,直 观精确,不受人为影响。
肌松监测仪缺点
• 人机连接较为复杂,连接界面受干扰因素 较多。
一、电刺激参数
(一)、刺激电压与电流强度: • 神经刺激器输出的电压限制在300~400mV, 常用100~150mV。 • 输出的最大刺激电流60~80mA,一般常用 20~50mA,刺激电流大小与病人皮肤电阻 有关。
• 连续刺激 • 持续时间5秒 • 刺激频率为30、50、100、 200Hz(多用50Hz) • 刺激电流50~60mA • 间隔时间至少6~10分钟, 不宜连续动态监测 • 对非去极化药物有强直后 衰减和强直后易化现象 • 对去极化药物无强直后衰 减和强直后易化现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ms
刺激 50Hz
对照
非去极化阻滞
T1消失
100
特点
• 优点: 1.区分肌松药性质 2.TOF恢复到0.9作为NMJ恢复的指标或拔管指标 3.可连续动态的定量监测 4.清醒患者可耐受 • 缺点: 是敏感性不如强直刺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松监测仪 临床培训指
南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目录
■1 肌松监测仪简介 ■2 肌松监测仪的临床使用操作指南 ■3 一般维护和保养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1 肌松监测仪的简介
肌松监测仪,型号:VeryarkTOF。Veryark-TOF肌松监测 仪能通过刺激腕部尺神经,
监测拇内收肌反应,实时监
测病人的肌肉松弛程度。本 肌松监测仪具备TOF、T1、 DBS、PTC及STS多种监测方式。 临床适用于手术和特护病房, 6至62周岁需要监测神经肌肉 阻滞程度的病人。
电榄接口 电源适配器接口
USB-B:可连接到电脑USB进行历史数据导出。 电榄接口:连接肌张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以及电极线。 电源适配器接口:电源适配器输入,直流15V,1.5A。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目录
■1 肌松监测仪简介 ■2 肌松监测仪的临床使用操作指南 ■3 一般维护和保养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手术前准备
肌张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电极片的安装
1,使用酒精清洁皮肤,将电极片贴于腕部尺 神经两侧,两个电极片之间的距离2-3cm。
2,将肌张力传感器放置于手部虎口处,并 用胶布固定。
3,将温度传感器放置于手心拇内肌处,并 用胶布固定。
4,将电极固定在贴好的电极片上,注意红 色为近心端电极,黑色为远心端电极。位置 不能对调。
温度过低
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低于时,将反 显显示。
确认传感器连接正确。检查患者被检部位是 否温度过低,如末梢循环弱导致手部低温。 做好手部的保暖。
电缆未连接 没有接上电缆线。
插上配备的电缆线。
检查电极 电极脱落或贴电极片时位置不合适。
检查电极是否脱落或贴电极片时位置是否正 确合适。(请参看3刺激前的准备。)
肌松监测仪临床培训操作指南
1 肌松监测仪参数设置界面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手术开始
一、TOF监测方式 手术前准备完毕之后,直接
按下“TOF”键即可开始手术过程的监 测,如需停止,只需再次按下“TOF” 键。其他监测方式(DBS/STS/PTC)可 以直接一键切换。
使用: 1、病人诱导入睡 2、按“CAL”键,校准。(T1%) 3、按“TOF”键,开始监测。
TOF值过高 当前监测到的TOF值高于设定值时。
提示当前是否要追加药物,如TOF值低于设 定值时报警消失。可按下调键开启或关闭。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电极的保养
在每次使用结束后,应及时清洁电极金属触点,防止药液腐蚀电极, 导致输出的不稳定。
肌张力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的维护
在每次使用本肌松监测仪进行监测前,都应先检查肌张力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的 连接电缆是否有破损。根据使用频率,定期对肌张力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进行清洁与 消毒。
手术过程
监测开始后,TOF/STS/DBS会按照设置好的刺激周期循环刺激监测, 可注意观察机器屏幕数值的变化情况。
肌松监测仪临床培训操作指南
手术结束
先停止监测,然后长按“POWER”键1-2秒,即可关机。
注意:开始/停止监测共用一个按键,比如:第一次按下“TOF”键开 始监测,再次按下则停止监测。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PTC:启动一次PTC刺激及监测,每次启动 需间隔两分钟才能再次启动。
显示屏
电源/暂停键 TOF键 DBS键
下调键
CAL键
显示屏:显示界面详细信息
OK键:设置参数状态下,按下进入编 辑状态,再按下可确认修改。 肌松监测过程中,可来回切换趋势图 界面和柱状图界面。
上调键
菜单键
OK键
STS键
PTC键
STS:启动STS循环刺激及监测
上/下调键: 设置参数状态下, 按下可上下移动光 标,选择需要修改 的选项;编辑状态 下,按下可修改数 值的大小。 TOF/T1 监测下可开启/关闭 TOF过高报警。
电源:电源开关,按下可开机,在设置或停止状态下,长按1秒可关机。 DBS:启动DBS循环刺激及监测
△如提示“T1校准失败”,可检查肌张力 传感器和电极的放置,必要时重贴电极。
手术前准备完毕之后,只需按下“CAL”键,即可自动进行校准。校准完毕 后,机器会提示“T1校准完成”。此时,按下“TOF”键即可开始监测。 其他监测方式(DBS/STS/PTF监测
计数为0时,按 “PTC”键进行 监测。
肌松监测仪临床培训操作指南
其它监测模式界面
STS(单次刺激)监测模式:
使用: 1、病人诱导入睡 2、按“CAL”键,校准。 3、按“STS”键开始监测。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目录
■1 肌松监测仪简介 ■2 肌松监测仪的临床使用操作指南 ■3 一般维护和保养
TOF:启动TOF循环刺激及监测,经CAL键校准后可显示T1。
CAL键:在病人入睡后打肌松药之前,启动T1%校准,寻找最佳刺激电流,获取对照值T0。 菜单键:可来回切换柱状图和参数设置界面。趋势图下按下可进行事件标记,如按下趋势图上将 有一个向下箭头符号 表示。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背面
USB接口
注意:如需启动PTC监测,需要满足条件: 1,肌松刺激监测计数值必须为0。 2,两次PTC启动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超过两分钟。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二、T1监测方式
T1监测方式需要进行自动校准,以寻找最佳刺激病人的电流。
△校准应在病人已经注射镇静和镇痛药物 后,未注射肌松药前进行。
△若在病人有意识的状态下进行校准,会 让病人感觉到不适,且会对刺激产生抵抗, 导致得到的对照值T0出现错误。
肌松监测仪临床培训操作指南
其它监测模式界面
DBS(双短强直刺激)监测模式:
使用: 手术中,按“DBS”
键进行监测。
注:DBS的肌收缩衰减较TOF衰减更明显。
PTC(强直刺激后计数)监测模式:
用于术中需要保持绝对静止,深 度肌松的手术,如精细重症手术,在 这种情况下,STC和TOF不会产生反应, 必须使用PTC做为监测。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报警功能及处理
报警
原因
处理措施
检测到的反应值过低,或是反应值不稳 T1校准失败
定。
检查电极及肌张力传感器的放置是否正确。 确认患者未注射肌松药。
电量不足
交流电源没有接通且内置电池的电压已 经开始下降。
接上电源适配器,及时给电池充电。
电池耗尽 电池电量过低,5分钟后将会自动关机。 接上电源适配器,及时给电池充电。
南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目录
■1 肌松监测仪简介 ■2 肌松监测仪的临床使用操作指南 ■3 一般维护和保养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1 肌松监测仪的简介
肌松监测仪,型号:VeryarkTOF。Veryark-TOF肌松监测 仪能通过刺激腕部尺神经,
监测拇内收肌反应,实时监
测病人的肌肉松弛程度。本 肌松监测仪具备TOF、T1、 DBS、PTC及STS多种监测方式。 临床适用于手术和特护病房, 6至62周岁需要监测神经肌肉 阻滞程度的病人。
电榄接口 电源适配器接口
USB-B:可连接到电脑USB进行历史数据导出。 电榄接口:连接肌张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以及电极线。 电源适配器接口:电源适配器输入,直流15V,1.5A。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目录
■1 肌松监测仪简介 ■2 肌松监测仪的临床使用操作指南 ■3 一般维护和保养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手术前准备
肌张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电极片的安装
1,使用酒精清洁皮肤,将电极片贴于腕部尺 神经两侧,两个电极片之间的距离2-3cm。
2,将肌张力传感器放置于手部虎口处,并 用胶布固定。
3,将温度传感器放置于手心拇内肌处,并 用胶布固定。
4,将电极固定在贴好的电极片上,注意红 色为近心端电极,黑色为远心端电极。位置 不能对调。
温度过低
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低于时,将反 显显示。
确认传感器连接正确。检查患者被检部位是 否温度过低,如末梢循环弱导致手部低温。 做好手部的保暖。
电缆未连接 没有接上电缆线。
插上配备的电缆线。
检查电极 电极脱落或贴电极片时位置不合适。
检查电极是否脱落或贴电极片时位置是否正 确合适。(请参看3刺激前的准备。)
肌松监测仪临床培训操作指南
1 肌松监测仪参数设置界面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手术开始
一、TOF监测方式 手术前准备完毕之后,直接
按下“TOF”键即可开始手术过程的监 测,如需停止,只需再次按下“TOF” 键。其他监测方式(DBS/STS/PTC)可 以直接一键切换。
使用: 1、病人诱导入睡 2、按“CAL”键,校准。(T1%) 3、按“TOF”键,开始监测。
TOF值过高 当前监测到的TOF值高于设定值时。
提示当前是否要追加药物,如TOF值低于设 定值时报警消失。可按下调键开启或关闭。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电极的保养
在每次使用结束后,应及时清洁电极金属触点,防止药液腐蚀电极, 导致输出的不稳定。
肌张力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的维护
在每次使用本肌松监测仪进行监测前,都应先检查肌张力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的 连接电缆是否有破损。根据使用频率,定期对肌张力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进行清洁与 消毒。
手术过程
监测开始后,TOF/STS/DBS会按照设置好的刺激周期循环刺激监测, 可注意观察机器屏幕数值的变化情况。
肌松监测仪临床培训操作指南
手术结束
先停止监测,然后长按“POWER”键1-2秒,即可关机。
注意:开始/停止监测共用一个按键,比如:第一次按下“TOF”键开 始监测,再次按下则停止监测。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PTC:启动一次PTC刺激及监测,每次启动 需间隔两分钟才能再次启动。
显示屏
电源/暂停键 TOF键 DBS键
下调键
CAL键
显示屏:显示界面详细信息
OK键:设置参数状态下,按下进入编 辑状态,再按下可确认修改。 肌松监测过程中,可来回切换趋势图 界面和柱状图界面。
上调键
菜单键
OK键
STS键
PTC键
STS:启动STS循环刺激及监测
上/下调键: 设置参数状态下, 按下可上下移动光 标,选择需要修改 的选项;编辑状态 下,按下可修改数 值的大小。 TOF/T1 监测下可开启/关闭 TOF过高报警。
电源:电源开关,按下可开机,在设置或停止状态下,长按1秒可关机。 DBS:启动DBS循环刺激及监测
△如提示“T1校准失败”,可检查肌张力 传感器和电极的放置,必要时重贴电极。
手术前准备完毕之后,只需按下“CAL”键,即可自动进行校准。校准完毕 后,机器会提示“T1校准完成”。此时,按下“TOF”键即可开始监测。 其他监测方式(DBS/STS/PTF监测
计数为0时,按 “PTC”键进行 监测。
肌松监测仪临床培训操作指南
其它监测模式界面
STS(单次刺激)监测模式:
使用: 1、病人诱导入睡 2、按“CAL”键,校准。 3、按“STS”键开始监测。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目录
■1 肌松监测仪简介 ■2 肌松监测仪的临床使用操作指南 ■3 一般维护和保养
TOF:启动TOF循环刺激及监测,经CAL键校准后可显示T1。
CAL键:在病人入睡后打肌松药之前,启动T1%校准,寻找最佳刺激电流,获取对照值T0。 菜单键:可来回切换柱状图和参数设置界面。趋势图下按下可进行事件标记,如按下趋势图上将 有一个向下箭头符号 表示。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背面
USB接口
注意:如需启动PTC监测,需要满足条件: 1,肌松刺激监测计数值必须为0。 2,两次PTC启动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超过两分钟。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二、T1监测方式
T1监测方式需要进行自动校准,以寻找最佳刺激病人的电流。
△校准应在病人已经注射镇静和镇痛药物 后,未注射肌松药前进行。
△若在病人有意识的状态下进行校准,会 让病人感觉到不适,且会对刺激产生抵抗, 导致得到的对照值T0出现错误。
肌松监测仪临床培训操作指南
其它监测模式界面
DBS(双短强直刺激)监测模式:
使用: 手术中,按“DBS”
键进行监测。
注:DBS的肌收缩衰减较TOF衰减更明显。
PTC(强直刺激后计数)监测模式:
用于术中需要保持绝对静止,深 度肌松的手术,如精细重症手术,在 这种情况下,STC和TOF不会产生反应, 必须使用PTC做为监测。
肌松监测仪培训操作指南
报警功能及处理
报警
原因
处理措施
检测到的反应值过低,或是反应值不稳 T1校准失败
定。
检查电极及肌张力传感器的放置是否正确。 确认患者未注射肌松药。
电量不足
交流电源没有接通且内置电池的电压已 经开始下降。
接上电源适配器,及时给电池充电。
电池耗尽 电池电量过低,5分钟后将会自动关机。 接上电源适配器,及时给电池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