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线束技术条件
汽车产品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

导线公称截面积,mm2
0.30
0.50
0.85
1.00
1.50
2.00
2.50
3.00
4.00
5.00
6.00
最小拉力,N
40
80
100
120
140
160
200
260
30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60
500
4.6.3 端子与导线压接处的横截面应符合QC/T 29106的要求。
4.7 电线束的包扎
JB/T 6313.1 电工铜编织线 一般规定
JB/T 6313.2 电工铜编织线 斜纹编织线
JB/T 6313.3 电工铜编织线 直纹编织线
JB/T 8139 公路车辆用低压电缆(电线)
QB/T 2443 钢卷尺
QC/T 413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QC/T 414 汽车用低压电线的颜色
QC/T 29010 汽车用低压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
4.8 端子与电线之间的电压降
端子和电线之间的电压降应不大于表3的规定。
表3 端子与电线之间的电压降
导线截面积,mm2
试验电流,A
电压降,mV
导线截面积,mm2
试验电流,A
电压降,mV
0.50
5
3
3.00
35
18
0.85
10
5
4.00
35
18
1.00
15
8
5.00
40
20
1.50
20
11
6.00
40
≤20
2.00
30
汽车线束的标准和技术条件_概述及解释说明

汽车线束的标准和技术条件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汽车线束是指由多根导线以及管道等组成的电气设备的集合体,用于传递和控制汽车各个部件之间的信号和电力。
它在现代汽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了整个车辆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汽车线束标准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汽车线束标准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常见标准及其作用。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汽车线束技术条件,包括线束材料要求与选择、线束设计与布局要点以及线束制造工艺技术要求。
接下来,我们会详细介绍汽车线束的测试与认证,包括测试方法与工具、认证流程与标准以及常见测试问题与解决方案。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已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汽车线束标准和技术条件的概述和解释说明,使读者了解汽车线束在整个汽车系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且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有关汽车线束标准和技术的参考和指导,以促进汽车线束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深入了解汽车线束的标准和技术条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汽车工程中的作用,并为未来的设计、生产和测试提供参考依据。
2. 汽车线束标准2.1 什么是汽车线束汽车线束是由电线、连接器、保护套等组成的综合性电气传输系统,用于将电力和信号从发动机、车身控制单元等传输到各个汽车部件和设备上。
它在汽车中起着传导电力和信号的关键作用。
2.2 汽车线束标准的重要性汽车线束标准是为了确保不同厂家生产的汽车线束在技术参数、质量要求和安全性方面达到统一的标准。
这些标准对于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的安全使用都至关重要。
首先,统一的汽车线束标准可以促进不同厂商之间的互操作性。
由于不同厂商生产的汽车具有不同的架构和系统,如果没有统一标准,各种接口可能无法兼容,导致配件选型困难以及维修、升级等工作变得复杂费时。
其次,通过制定统一的汽车线束标准,可以规范及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汽车线束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整合_图文(精)

ICSJ021-005汽车线束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Test Methods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Automotive Wire Harness (草案稿中国·合兴集团有限公司发布Q/HXQ/HX 104— 2006 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一般要求 ............................................................................ 3 4.1 默认试验公差 . ...................................................................... 3 4.2 默认试验条件 . ...................................................................... 3 4.3 试验设备 . (2)4.4 测量精度要求 . (2)5 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 2 5.1 总则 . .............................................................................. 2 5.1.1 尺寸特性 [1、 2、3]................................................................. 2 5.1.2 物料特性 ......................................................................... 3 5.1.3 环境温度范围(分级 ............................................................. 3 5.1.4 线束的工作电压范围 ............................................................... 3 5.1.5 接触件样品准备 ................................................................... 4 5.1.6 预处理—连接器和 /或接触件插拔循环 ................................................. 4 5.1.7 外观[3]........................................................................... 4 5.1.8 线路检测 [1](QC/T29106 ......................................................... 5 5.1.9 电连续性监测(瞬断监测 ......................................................... 5 5.2 接触件—机械性能试验 . .............................................................. 6 5.2.1 接触件—接触件插入力 /拔出力[1] .................................................... 6 5.2.2 接触件抗弯性[2]................................................................... 7 5.2.3 绝缘层压接部位的弯折试验[2](QC/T 29106 ......................................... 8 5.2.4 导线—接触件拉脱力[1](USCAR21 ................................................ 8 5.3 接触件—电性能试验 . ................................................................ 9 5.3.1 接触电阻(干电路电阻(总连接电阻[2]........................................... 9 5.3.2 电压降[2]........................................................................ 10 5.3.3 最大电流能力[2].................................................................. 11 5.3.4 1008h电流循环[2]................................................................. 13 5.4 线束—机械性能试验 . ............................................................... 14 5.4.1 接触件—连接器插入力 /拔出力[1] ................................................... 14 5.4.2 连接器—连接器插入力 /拔出力(无机械辅助的连接器 [1].............................. 16 5.4.3 连接器—连接器插入力 /拔出力(带机械辅助的连接器 [1].............................. 18 5.4.4 线束极性防错能力[1].............................................................. 18 5.4.5 连接器其它零件如 CPA 、 PLR 、locator clip的插入力 /拔出力 [1].......................... 19 5.4.6 振动 /机械冲击[2] ................................................................. 20 5.4.7 连接器—连接器装配时的喀哒声[2].................................................. 22 5.4.8 线束跌落试验[2] (22)IQ/HX 104— 20065.4.9 连接器塑件(塑件(塑件(塑件(护套孔的易受损伤性 [2]...................... 22 5.5 线束—电性能试验 . ................................................................. 23 5.5.1 绝缘电阻[2]...................................................................... 23 5.5.2 耐压 [2](ISO16750-2 ............................................................ 24 5.6 线束—环境试验 . ................................................................... 24 5.6.1 可焊性 [2](QC/T29106 .......................................................... 24 5.6.2 耐焊接热 [2](QC/T29106 ........................................................ 24 5.6.3 热冲击(温度循环[2]............................................................ 25 5.6.4 温度 /湿度循环[2] ................................................................. 25 5.6.5 高温试验[2]...................................................................... 27 5.6.6 低温试验 [2](QC/T29106 ........................................................ 28 5.6.7 耐工业溶剂[3].................................................................... 29 5.6.8 浸渍试验[2]...................................................................... 29 5.6.9 压力 /真空泄露[2] ................................................................. 30 5.6.10 盐雾 [2](QC/T29106 ........................................................... 32 5.7 特殊试验 . ......................................................................... 32 5.7.1 连接器安装结构的机械强度[2]...................................................... 32 5.8 严酷环境试验 . ..................................................................... 33 5.8.1 高压水喷射 ...................................................................... 33 5.8.2 严酷振动 ........................................................................ 34 5.9 试验顺序 . ......................................................................... 36 5.9.1 说明 ............................................................................ 36 5.10 推荐的试验项目 . ................................................................... 3 5.10.1 新工具设计、工具更改或材料更改后推荐进行的试验 . (3)5.10.2 新 /现有接触件或连接器设计后推荐进行的试验 (5)6 质量评定程序 ........................................................................7 6.1 鉴定检验 . .......................................................................... 7 6.1.1 抽样 ............................................................................. 7 6.1.2 程序 ............................................................................. 7 6.1.3 合格 ............................................................................. 7 6.1.4 样品处理 ......................................................................... 7 6.2 质量一致性检验 . .................................................................... 7 6.2.1 逐批检验 (7)6.2.2 周期检验 (9)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 12 7.1 标志 . ............................................................................. 12 7.2 包装 . ............................................................................. 12 7.2.1 检验:.......................................................................... 12 7.3 运输 . ............................................................................. 12 7.4 储存 . ............................................................................. 12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加速老化试验 ................................................... 13附录 B (资料性附录恒定湿热[2]...................................................... 14附录 C (资料性附录温升[2].......................................................... 15附录 D (资料性附录表 D1 导线—接触件拉脱力 (16)IIQ/HX 104— 2006 前言本规范是修改采用 SAE/USCAR02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 for Automotive Electrical Connector Systems 标准。
QCT 29106-2004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

QC/T 29106-2004(2004-02-10发布,2004-08-01实施)代替QC/T 29106-1992前言本标准是QC/T 29106-1992《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的修订版本。
本标准修订过程中以德国、法国、韩国等国家同行业的企业标准为主要参考对象。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QC/T29106-1992。
本标准与QC/T 29106-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引用标准GB/T 13527.2、HG 2196、QB/T 2423和QC/T 238。
——术语和定义中增加了"干区"、"湿区"、"刺破连接",并在技术要求中增加了相应的规定。
——增加了压接接点横断面的技术要求。
——增加了导体标称截面积规格和与其对应的拉力值。
——增加了密封塞压接的技术要求。
——对电线束的使用环境温度、耐高低温性能、耐湿热性能、耐振动性能、耐盐雾性能及对应的试验方法作了修改。
——增加了耐温度变化性能要求。
——将耐油性能要求改为耐工业溶剂性能要求。
——出厂检验增加了"接点防水"、"无焊料焊接接点撕裂力"、"密封塞压接"项目的检验。
——对型式检验产品的抽样方法、编组、检验项目和检验顺序作了修改。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长春市灯泡电线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玉德、汤曼如、方兴亚、姜树森、张杰、钱程。
QC/T 29106-2004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用低压电线束(以下简称电线束)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储存和保管。
本标准适用于标称电压低于50V的各种汽车用电线束(含单根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新能源汽车线束标准

新能源汽车线束标准
一、安全标准
新能源汽车线束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安全标准,确保在车辆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安全隐患。
线束的设计和制造应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如《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
二、环保标准
新能源汽车线束应符合环保要求,使用环保材料制造,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线束废弃后应易于回收和处理,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环保标准。
三、可靠性
新能源汽车线束应具备高度的可靠性,确保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稳定工作。
线束的设计和制造应考虑温度、湿度、振动、腐蚀等因素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试验和验证。
四、耐久性
新能源汽车线束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至少应与车辆寿命相当。
线束的设计和制造应考虑材料的选择、制造工艺、使用环境等因素,确保其耐久性达到预期要求。
五、抗干扰性
新能源汽车线束应具有抗电磁干扰的能力,以保障车辆电气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线束应采用屏蔽、滤波等抗干扰措施,以减小外界电磁干扰对车辆电气系统的影响。
六、安全性
新能源汽车线束的设计和制造应确保安全性,避免因线束故障或损坏导致车辆失控或其他安全事故。
线束应采用高绝缘材料制造,确保电气性能符合要求,同时应具备过载保护和短路保护等功能。
qc t 29106-2019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doc

qc t 29106-2019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前言本标准是QC/T29106-1992《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旳修订版本。
本标准修订过程中以德国、法国、韩国等国家同行业旳企业标准为要紧参考对象。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QC/T29106-1992。
本标准与QC/T29106-1992相比,要紧变化如下:——增加了引用标准GB/T13527.2、HG2196、QB/T2423和QC/T238。
——术语和定义中增加了“干区”、“湿区”、“刺破连接”,并在技术要求中增加了相应旳规定。
——增加了压接接点横断面旳技术要求。
——增加了导体标称截面积规格和与其对应旳拉力值。
——增加了密封塞压接旳技术要求。
——对电线束旳使用环境温度、耐高低温性能、耐湿热性能、耐振动性能、耐盐雾性能及对应旳试验方法作了修改。
——增加了耐温度变化性能要求。
——将耐油性能要求改为耐工业溶剂性能要求。
——出厂检验增加了“接点防水”、“无焊料焊接接点撕裂力”、“密封塞压接”项目旳检验。
——对型式检验产品旳抽样方法、编组、检验项目和检验顺序作了修改。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长春市灯泡电线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要紧起草人:孙玉德、汤曼如、方兴亚、姜树森、张杰、钱程。
QC/T29106-2004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用低压电线束(以下简称电线束)旳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那么、标志、包装、储存和保管。
本标准适用于标称电压低于50V旳各种汽车用电线束(含单根线)。
2规范性引用文件以下文件中旳条款通过本标准旳引用而成为本标准旳条款。
凡是注日期旳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旳修改单(不包括勘误旳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舞依照本标准达成协议旳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旳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旳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828.1-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旳逐批检验抽样打算GB11121汽油机油GB17930车用无铅汽油GB/T13527.2软聚氯乙烯管(电线绝缘用)HG/T2196机动车辆用橡胶材料JB/T6313.1电工铜编织线一般规定JB/T6313.2电工铜编织线斜纹编织线JB/T6313.3电工铜编织线直纹编织线JB/T8139公路车辆用低压电缆(电线)JJG4钢卷尺QB/T2423聚氯乙烯(PVC)电气绝缘压敏胶粘带QC/T238汽车零部件旳储存和保管QC/T413-2002汽车电气设备差不多技术条件QC/T414汽车用低压电线旳颜色QC/T417.1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汽车部分)QC/T417.3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3部分:单线片式插接件旳尺寸和专门要求QC/T417.4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4部分:多线片式插接件旳尺寸和专门要求QC/T417.5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5部分:用于单线和多线插接器旳圆柱式插接件旳尺寸和专门要求QCn29010汽车用低压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QCn29013汽车用蓄电池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3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纳以下及QC/T417.1中旳定义。
汽车线束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试验清单

汽车线束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 试验清单本规范适用于标称电压低于20 VDC(0 VDC~20 VDC)的汽车线束。
本规范不适用于以下产品:标称电压高于20 VDC/AC线束,eyelet 接触件,edge board 连接器。
注: 以下表格中“适用”一栏中填写“全部”表示适用于本规范的全部连接器。
序号试验项目适用范围是否需对配件适用的客户1预处理—连接器和/或接触件插拔循环适用于以下试验的过程中:振动/机械冲击;热冲击;温度/湿度循环;高温试验;低温试验;浸渍试验;压力/真空泄露;需要全部2外观全部不需要全部3线路检测全部需要全部4电连续性监测(不是单独的试验)适用于以下试验的过程中:振动/机械冲击;热冲击试验需要全部5接触件—接触件插入力/拔出力全部需要全部6接触件抗弯性全部不需要全部7绝缘层压接部位的弯折试验全部不需要全部8导线—接触件拉脱力全部不需要全部接触电阻(干全部9电路电阻)需要全部10电压降全部需要全部11最大电流能力(最大电流能力试验只是为1008h电流循环试验提供电流极限值而已,而不作为接触件在实际应用中的最大电流值)全部需要一级市场客户121008h电流循环(用最大电流能力试验所测得的最大电流进行通电试验)全部需要一级市场客户13接触件—连接器插入力/拔出力全部不需要全部14连接器—连接器插入力/拔出力全部需要全部连接器极性防错能力全部需要全部15连接器其它零件的插入力/拔出力(适用时)根据情况根据情况根据情况16振动/机械冲击全部需要(电连续性监测和预处理—连接器全部和/或接触件插拔循环需要对配件)17连接器—连接器装配时的喀哒声全部需要全部18线束跌落试验全部不需要全部19连接器护套孔的易受损伤性适用于有接触件二级锁(TPA/PLR)的连接器不需要全部20绝缘电阻全部不需要全部21耐压全部不需要全部22可焊性适用于有焊接要求的产品不需要全部23耐焊接热适用于有焊接要求的产品不需要全部24热冲击全部需要(电连续性监测和预处理—连接器和/或接触件插拔循环需要对配件)全部25温度/湿度循环全部需要(预处理—连接器和/或接触件插拔循环需要对配件)全部26高温试验全部需要(预处理—连接器和/或接触件插拔循环需要对配件)一级市场客户:1008h;其他客户:8h27低温试验全部需要(预处理—连接器和/或接触件插拔循环需要对配件)全部28耐工业溶剂适用于密封型连接器不需要全部29浸渍试验适用于密封型连接器需要(预处理—连接器和/或接触件插拔循环需要对配件)全部30压力/真空泄露适用于密封型连接器需要(预处理—连接器和/或接触件插拔循环需要对配件)全部31盐雾全部不需要全部32连接器安装结构的机械强度全部(需要时)不需要全部33恒定湿热可选试验不需要全部34温升可选试验需要全部。
汽车电线束技术要求泛亚汽车设计中心规范

汽车电线束技术要求泛亚汽车设计中心规范汽车电线束是汽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负责将各种电气设备和控制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车辆的电气传输功能。
为了保证汽车电线束的质量和可靠性,汽车电线束的设计和制造必须满足一系列的技术要求。
以下是泛亚汽车设计中心对汽车电线束技术要求的规范:
1.材料要求
2.结构设计
汽车电线束的结构设计必须满足汽车设备的功能要求和布线要求。
电线束内部的电线布线必须合理,避免过多的交叉和叠加,以防止电线之间的干扰和短路。
同时,电线束的外部结构设计必须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耐磨性,以保护内部电线的安全性。
3.电气性能
4.耐久性能
汽车电线束的耐久性能是指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振动等外力作用下,电线束仍能保持良好的功能和性能。
汽车电线束必须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湿度、抗振动、抗高压等性能,以保证车辆在各种恶劣条件下的可靠使用。
5.安全性能
汽车电线束的安全性能必须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要求。
包括防火、防爆、防电磁干扰等方面的要求。
电线束必须采用符合安全性能要求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测试和验证,以防止发生火灾、爆炸和其他安全事故。
6.安装易用性
泛亚汽车设计中心对汽车电线束的技术要求,从材料、结构、电气性能、耐久性能、安全性能和安装易用性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范。
遵循这些规范,可以保证汽车电线束的质量和可靠性,确保车辆的电气系统正常运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日樱电器有限公司
文件编号:rylcxs-J080
汽车用线束技术条件
前言
本技术条件是根据国家标准及主车厂应用要求编写,在国家标准或客户要求发生变化时,本技术条件应相应作出调整。
本技术条件由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提出、宁波日樱电器有限公司汽配分公司起草归档
本技术条件由宁波日樱有限公司汽配公司李政桥起草
由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王蓉审核批准
一、适用范围
本技术条件适用于本公司(宁波日樱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用线束的生产、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储存等。
二、引用文件
QC730-2005 汽车用薄壁低压电线
QC 417.1-5-2001 汽车用线束接插件
QC 29106-2004 汽车低压线束技术条件
GB13594-2003 机动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试验方法
JJG4 钢卷尺
GB11121 汽油机油
三、要求
3.1 干线线束外护管的长度不宜小于100mm,并且为了便于测量及制作应为10的倍数为佳。
3.2 支线长度不宜小于30mm,节点与分支点之间不宜小于20mm 3.3 对于ABS护套线束,外套波纹管的直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3.4线束未注公差应符合下表:
3.5单线线芯的颜色截面小于0.5mm2优先采用单色,当采用双色线时,辅色与主色的比列为1:3-1:5.搭铁线优先采用黑色或者黄绿色。
3.6端子与线缆连接优先采用压接方式,压接时不应将导体压断,有防水要求的接插件不应将防水堵在压接时损伤、破坏。
压接后的端子不得影响接插件的相互对插。
若有几根单芯线不能同时压接在一起时,允许采用钎焊的方式连接,焊点应光滑,不允许夹渣、虚焊等焊接缺陷存在。
焊接后应进行防水处理并进行电气强度试验。
端子在压接或者焊接后承受拉力应符合下表规定:
3.7线束在制作包扎时应紧密、均匀,不松散。
使用开口的波纹管时,每隔200mm使用黑色胶带进行缠裹,缠裹宽度不小于20mm。
对于支线与干线的交汇点,缠裹应错落有致,外观美观,缠裹后增大外径不得大于最大波纹管外径30%,支线与干线不得脱落、漏线。
3.8线束中的接插件应按照图纸装配正确,导通良好,不应有错位、短路、断路现象。
3.9线束的使用和储存温度分别为为-40℃-70℃、-40℃-80℃.在对线束进行型式试验时应采用储存温度进行实验。
3.10 线束的外套护管应具有阻燃性,具有一定的刚性,不应有软化、塌陷等缺陷。
在工艺允许的情况下优先使用不开口波纹管,使用开口波纹管时,应使波纹管内的线缆无外漏、无涨鼓、不松散。
3.11电气强度:线束所采用的电线电缆应承受2kv电压不击穿,在进行护套线试验时,应确保每根导线与护套、导线与导线之间的电压存在。
3.12 线束应能承受车用机油。
3.13 线束应在支线的连接处,对支线功能进行明确标识,标识应正确、清晰,耐擦。
应在干线的醒目位置对产品进行标识。
四试验方法
4.1在无具体环境要求的情况下,实验应在下列条件下保持2H后进行。
环境温度:20℃-25℃
空气湿度:45%-75%
大气压力:86kpa-106kpa
4.2线束的外径使用测量周长计算或者直接使用卡尺测量,读数精度为1mm.
4.3线束的长度使用钢卷尺测量,测量时应使线束自然放置的平台上,不能悬空或者扯拉。
测量结果应符合3.4规定。
测量时的节点或者分支点应以支线和干线的轴线交点为测量点。
4.4线束外观使用目测的方法进行检测,应符合3.5、3.7、3.10、3.13 规定
4.5端子的拉力测试使用拉力机或者悬块。
测量时使拉力完全施加在导线与端子的轴向,在使用拉力机时应符合3.6要求。
使用悬块时,悬块的重量应大于对应3.6要求的拉力。
施加后端子不应脱落。
4.6 电气强度的试验:将线束置于水中,两端露出水面不小于200mm,将每根单线和护套线,单线和单线中间施加2kv直流电压1min,不得有击穿现象。
4.7线束的阻燃性只要是对外套护管进行检测,采用点燃的方式检验,在点燃后3s离火自熄即为合格。
4.8线束的低温试验;将线束置于-40℃±2℃的低温箱内8h,再在常温下放置24h后应满足3.6、3.7、3.8、3.11、3.13规定。
4.9线束的高温试验:将线束置于80±2℃的低温箱内8h,再在常温下放置24h后应满足3.6、3.7、3.8、3.11、3.13规定。
4.10 线束耐油性采用在线束的不同部位、不同材料上滴加机油,
30min后目测不得有膨胀、变软迹象。
4.11 线束的导通,连接采用专用测量仪检测,检测时将线束一端接插件与测量仪对插,分别将线束另一端与测量仪相应接插件对插,信号灯和语言提示为合格即为正确,否则为不合格。
五检验规则
5.1 线束须经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并附有证明质量合格的报告文件5.2线束的检验分为型式试验和出厂检验,具体如下表:
六下列情况之一的,需进行型式试验
6.1新产品开发投产鉴定
6.2距离上次型式试验满24个月
6.3国家标准或者客户提出新的要求
七包装、储存、运输
7.1包装使用pvc柔性包装袋按照规格数量进行包裹后使用瓦楞纸箱包装、运输。
装箱时不得对线束进行过度压挤、缠绕。
箱外应注明规格型号、数量、收货单位等信息,箱内应有产品合证明、检验报告等。
7.2产品的储存和保管应符合QC/T238的有关规定,产品储存期为2年,满2年后须进行型式试验。
宁波日樱电器有限公司汽配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