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变态反应的基本概念及防治

合集下载

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

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

药物变态反应及其治疗前言药物变态反应是药源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因其反应难于预测,有些反应严重还可致死,故在临床上有其重要性。

学者们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已进行了大量有成效的研究,使其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

药物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药物变态反应(或称药物过敏性反应)是药物作为变应原,在体内引发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形成,使机体致敏后,当药物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与特异抗体相结合,从而引发变态反应。

这种反应仅见于少数有易感性的人。

它与药物固有的药理学作用所致的其它不良反应如过量反应、副作用、继发反应、药物间相互作用、不耐受及特异质等反应不同,它可发生于常用剂量,也可发生于很小剂量,并可当再用时,即使是很小剂量也可使反应再发。

变态反应是由免疫机制致成。

皮肤的药物反应(药疹)多由于变态反应所致,但并非都由于变态反应,有些被疑为变态反应但还缺乏证实。

依据免疫学原理,一种物质可引发抗体形成,即有免疫原性;可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即有反应原性。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者,叫做全抗原或完全抗原。

有些药物本身可作为完全抗原引起变态反应,包括破伤风抗毒素及用来治疗白喉、狂犬病、腊肠中毒、气性坏疽、毒蛇咬伤的异种血清制剂;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及伤寒、百日咳、小儿麻痹、斑疹伤寒、狂犬病疫苗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垂体后叶素、胰岛素等器官提取物;胰凝乳蛋白酶、胰蛋白酶、纤维蛋白溶解酶等酶类;还有肝素、右旋糖酐、疫苗中的添加剂以及动物器官提取物中的杂质等。

我们通常应用的药物,多属于分子量低于1000的小分子化合物,它们极少或无抗原性。

小分子化学物质,其本身虽无抗原性,但当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牢固结合后,形成大分子的结合抗原,就有了抗原性。

这种小分子化学物质,叫做半抗原。

例如二硝基氯苯,其分子量为203,它不能引起抗体形成,即无抗原性或免疫原性。

但当它与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二硝基氯苯蛋白质结合物时,便能引起抗体产生,即有了免疫原性。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

与医疗器械有关的可能危害
1.能量危害:
(1)电能;(2)热能;(3)机械力;(4) 电离辐射;(5)非电离辐射;(6)悬挂质量; (7)患者支撑器械失效;(8)压力(容量破裂); (9)声压(听觉压力);(10)振动;(11)磁 场(如MRI磁共振成像仪) 2 生物学危害 (1)生物污染;(2)生物不相容性;(3)不 正确的配方(化学成分);(4)毒性;(5)致敏 性;(6)致突变性;(7)致畸性;(8)致癌性; (9)交叉感染;(10)热原;(11)卫生安全性; (12)降解
医疗器械分类
心电图机
一类:通过常规管理足
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
性的医疗器械; 二类:对其安全性、有
血压计
手术器械
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
疗器械; 三类:植入人体;用于 支持、维持生命;对人 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 安性、有效性必须严格 控制的医疗器械
输液泵 腰椎融合器 血管支架
麻醉机
血管导管 一次性输液器
药物过敏反应的原因及特点
过敏反应一般只在用药者中的少数人身上 出现,往往与用药剂量大小无关; 可能病人过去用过而无记载,病人自己也 不知道或者用过类似的、有交叉过敏性的 药物; 机体从接受抗原到形成抗体需要一定的时 间,所以过敏反应有一个潜伏期;

某些药物(青霉素)过敏反应可用皮试的方 法来测知,但有时皮试也会出现假阳性的 结果,可能是剂量太小不足以诱发抗原抗 体反应,也可能是皮试前服用了抗过敏药 物。 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容易发生交叉或不完 全交叉的过敏反应。头孢菌素5%-10 %与青霉素 某些疾病可使机体对药物的致敏性增加, 例如:患全身性红斑狼疮者服用布洛芬的 过敏反应增加。
供相关资料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药物过敏处理与防护学习材料

药物过敏处理与防护学习材料

药物过敏处理与防护学习材料介绍本材料旨在提供关于药物过敏处理与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指导。

药物过敏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了解如何处理和预防药物过敏对于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和患者来说都至关重要。

药物过敏的定义药物过敏是指个体对特定药物产生过敏反应的现象。

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药物成分的异常反应,通常表现为皮肤症状、呼吸道症状、消化系统症状或全身性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的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有些可能只引起轻微不适,而有些可能导致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药物过敏的处理当患者出现可能是药物过敏的症状时,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应该立即采取以下步骤:1. 停止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2. 立即评估患者的症状和病情。

3. 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应立即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4. 如果症状较轻,但仍有可能发展为严重过敏反应,应密切监测患者并寻求进一步医疗帮助。

5. 记录患者的过敏史和症状,以便日后的医疗管理。

药物过敏的防护预防药物过敏的最佳方法是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并记录在病历中。

2. 询问患者是否对某些药物或药物成分过敏,并告知医疗保健专业人员。

3. 在开展任何治疗之前,仔细阅读药物的成分和说明书。

4. 避免给患者使用他们已经对其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

5. 在必要时进行药物过敏测试,以确定患者对特定药物的过敏情况。

结论药物过敏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需要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来处理和预防。

本材料提供了关于药物过敏处理与防护的基本知识,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在处理药物过敏时,请始终遵循相关的法律规定,并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独立的决策,不依赖于他人的协助。

医疗药品不良反应基础知识概述

医疗药品不良反应基础知识概述

药品不良反应知识药物是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重要武器,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甚至导致另一些疾病。

能够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很多,按其来源分类,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抗生素、生物制品、人工合成药、中成药等;如果按照药理作用分类,其几乎可以包括迄今为止临床应用中所有类别的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可侵及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等等,以及致突变、癌变和畸形等。

药品不良反应具有自限性特点,发现早,处理及时,大部分患者都可以自行恢复。

如果已经出现了严重反应甚至影响到人体的组织器官功能,除停药外,还应及时进行对症处理和治疗。

了解和学习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监控意识,是保证安全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药品不良反应基本概念(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主要是指合格的药品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无关的有害反应。

这些反应不同程度地损害着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严格地讲,ADR主要是指常规剂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而广义的药品不良反应还应包括超剂量给药、意外给药、蓄意给药、药物治疗错误、药物滥用、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各种不良后果。

据此,药品不良反应的判定必须具有以下三点:第一、药品必须是合格的。

所谓合格药品,指的是符合我国《药品经管法》和国家药品规范并经药品监督经管部门批准生产的药品。

假药、劣药产生的不良后果不属于药品不良反应范畴。

第二、患者使用药品和医师指导用药必须符合药品说明书的规定或没有违反药品的配伍禁忌以及用法用量。

误用、滥用药物所造成的后果不属于药品不良反应。

第三、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出乎事先预料。

以上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才可鉴定为ADR,这与由人为过失造成的药品纠纷不同。

药品不良反应的基本知识

药品不良反应的基本知识

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现 场核实
核实方式
• 采用三级核实制度:一级核实为电话核实、 二级核实为现场核实、三级核实为专家核 实,可要据实际需要开展不同核实方式。
现场核实的范围
1.出现药品/医疗器械聚集性不良反应人数超过2人(含2 人),且有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或有可能造成永久 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者; 2.未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但出现药品/医疗器械聚集性不 良反应人数超过5人,且使用同厂家同批号的药品/医疗器 械者,如经电话等非现场方式无法获得有效资料者; 3.所有死亡病例,经电话等非现场方式无法获得有效资料者; 4.造成较大负面社会影响者(已有新闻媒体参与); 5.上级或管理部门要求的其它情况进行现场核实者。
3. 死亡病历:死亡小结或死亡记录(内容应包括患者基 本情况、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特别是病情演变 和抢救经过、死亡原因和死亡诊断等),尽可能获取死亡 讨论和尸解报告。
4.药品说明书
5.该院使用情况:全院使用过该怀疑药品(涉及本次药
品突发性不良事件的生产厂家和批号)的所有人数、涉及 科室、所有使用怀疑药品的患者情况,有无类似不良反应 /事件出现及出现的人数,出现不良事件的时间、科室、 患者情况等。
产生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可能的原因?
1.产品的固有风险(设计、材料、临床 ); 例如,设计时心脏瓣膜开口过大时引起卡瓣 2.医疗器械性能、功能故障或损坏; 没有达到预期的功能(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碟片脱落) 3.在标签、产品使用说明书中存在错误或缺陷; OK镜,通过改变角膜的形态来矫治屈光不正。但应及时更 换,说明书未注明。
有的基层用户在填写完报告表后,保存时出现下图的现象,解决办法是: 将输入法改为字母后,按“区号-电话号码”形式填写。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二、类型: 1.T细胞缺陷 是一种遗传病。由胸腺发育不全引起。患 病动物表现为发热、厌食、沉郁、呼吸道或 消化道感染,或出现运动失调、角弓反张等 神经症状。 患病动物只发生细胞免疫的缺损,血清免 疫球蛋白浓度在正常范围内。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2.免疫球蛋白(Ig)缺陷病 (1)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症:是体液免疫(B细胞) 缺陷。属遗传病,只在某些品种的马驹(如阿拉伯马 驹),引起缺陷的基因与性染色体连锁,只在雄性动 物中发生。发病日龄可在出生后第6天开始,表现为 发热、咳嗽、鼻炎。抗生素治疗只能短期缓解,终因 呼吸道反复感染而死亡。 (2)选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本型不是所有的免疫 球蛋白都缺乏,是某一种免疫球蛋白缺乏,可分为 IgA、IgG、IgM缺乏等。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1、局部过敏反应 由花粉、灰尘、霉菌等引起 (变应原),常见躯干、背部、 四肢、耳、面部等处皮肤,出 现骚痒、红斑、疹块(荨麻疹)。 如犬吸入性变应性皮炎。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2 、过敏性休克
多由药物(青霉素、磺胺药)、 血清、其它异体蛋白等引起。表 现为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 困难、肌肉颤抖抽搐,皮肤骚痒 水肿。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Ⅰ型变态反应
又称过敏反应或速发型超敏反应。 机理:是由抗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上的IgE分子结合,触发该细胞 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起平滑肌收缩、 出现呼吸困难、呕吐、腹泻、心力衰 竭等症状。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动物病理

病理变化: 血压下降、脉微、体温下降,全 身出冷汗,呼吸困难、肌肉颤栗、 抽搐、皮肤搔痒,出现水肿或荨 麻疹等。严重导致休克。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基础知识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基础知识
体内有致敏抗体者:皮试(+) 体内无致敏抗体者:皮试(-),但如为特异体质,皮试本身即已使机体致敏
六、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原则 (一)毒副反应(A 类反应) 1.与用药单位时间剂量(给药速度)密切相关。 2.血药浓度监测(TDM)有助诊断和救治。 3.降低剂量,停药或促使药物消除可使大多数的 A 类反应减轻或消失。 4.严重中毒反应或后遗症则分别情况用解毒药、拮抗药或对症治疗。
五、过敏反应的预防(具体措施) (一)过敏反应的发生与治疗剂量无关(与过敏原的用量相关)。一般不能用降低剂量防止。 (二)问清过敏史很重要
如过去没有发生过敏反应则可用。但不能认为完全保险,有可能前次不发生反应,但本次使用 发生反应,也有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反应。 (三)交叉过敏反应常见:如青霉素族与头孢类抗生素即有部分交叉过敏反应。 (四)皮试的价值
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培训系列教材
第一篇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基础知识
第一章 药品不良反应基本概念及其防治原则
一、概述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 1.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上市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 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 性遗传素质等。 2.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s,DID)是指因药品不良反应致使机体某(几)个器官或局 部组织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症状和体征,即程度严重的不良反应导致机体器 官、功能发生障碍则称为药源性疾病。它不仅包括药物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所发生的 ADR,而且包 括超量、误服、错用及不正常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 3.不良事件/不良经历(adverse event/adverse experience,AE)是指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 何不利的医疗事件,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二)药品不良反应分类

第十一章变态反应

第十一章变态反应

二、临床常见疾病
(一)过敏性休克: 于再次接触变应原数分钟内发生,临床表现为胸闷、气
急、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脉搏细速、 血压下降、意识障碍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可迅速死亡。
药物过敏性休克
血清过敏性休克
1、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a. 呼吸道症状: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窒息感、发绀。 b.循环衰竭症状:面色苍白、冷汗、心悸、四肢厥冷、 脉弱、血压下降 c.神经系统症状:头晕眼花、淡漠或烦躁不安,昏迷、 二便失禁、抽搐。 d.消化系统症状:腹部绞痛,恶心呕吐或腹泻,胃肠道 平滑肌痉挛。 e.皮肤过敏症状:皮肤潮红、瘙痒、红斑及药疹、面部 及眼睑水肿。
复合物,并沉积于务管的基底膜等组织中; ④ 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并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
导致组织损伤。
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1、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由于链球菌的M蛋白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形成IC,并沉积于 肾小球基底膜上所致。
✓2、血清病:通常在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治疗外毒 素性疾病后1—2周发生。患者表现发热、皮疹、 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和蛋白尿等临床症状。 ✓3、 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变性的IgG刺激机体产 生抗原性IgG的抗体IgM,并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沉积于关节滑膜。 ✓4、系统性红斑狼疮:抗原是自身DNA,与相应 抗体形成复合物后沉积于肾小球、关节、皮肤和其 他毛细血管,引起多个 器官损害。
致敏机理
青霉素的分解产物青霉烯酸和青霉噻唑均为半抗 原,能与人体蛋白质结合成为完全抗原,从而刺 激机体产生IgE抗体,使机体致敏。
防止青霉素过敏
1. 严格掌握青霉素类临床应用的适应症 2. 在应用每种青霉素的各种制剂治疗之前必须详细询
问病史(以往是否用过青霉素类; 应用青霉素类后有 无荨麻疹、瘙痒、胸闷、发热等反应;对其他药物如 磺胺药、解热镇痛药等有无过敏史; 个人有无变态反 应性疾病史; 家族中有无上述类病史) 3、皮肤试验(除对青霉素有过敏史,大面积皮疹,饥 饿、寒冷、疲劳等情况下除外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血管病变

1、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 毛细血管系统在变态反应病的发病中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它占有极大的面积和容 量。全身毛细血管的面积,仅在肌肉内,就达 6300 ㎡ ,比身体表面积大3000倍。广泛的毛细血 管扩张可使有效血容量迅速下降而导致休克。 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液内液漏出,同样导致 血容量减少,同时还可在局部引起水肿。毛细血 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是人类变态反应常见的病变。 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的病变是可逆的 , 恢复后不留痕迹。所以,因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 例,尸检时可能无任何阳性发现。
基本概念


抗原(antigen):能引起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原一般是大分子的蛋白质,偶尔为糖 类或脂肪。 半抗原(haptene):有些物质(如合成药 物)本身无抗原性,但在机体内部能与组 织蛋白结合而转变为有抗原性的物质。
变态反应的定义



1975年变态反应才有了较准确的定义:变 态反应是由不同的免疫机理导致的对机体 不利的生理过程。 正常的免疫反应,对异体物质产生排斥, 使机体得到保护,而变态反应,则是机体 对这类抗原物质的过强反应,它导致组织 损伤,产生轻重不等的危害。 是抗原或半抗原作用于机体靶细胞或靶器 官,通过免疫学机制而引起的异常免疫反 应。
变态反应病的特异性治疗



1、防止机体暴露于致敏抗原是最有效的防 治变态反应病的方法,可通过控制环境和 避免接触来达到。 2、否则,抗原物质就不可避免地要进入机 体,采用免疫疗法,阻止变应原到达肥大 细胞,使其不能与肥大细胞上的IgE结合, 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 前提条件:必须首先明确“致敏抗原”
对症治疗



轻度的药物变态反应只要及时发现,及时停药就 可逐渐缓解;严重的药物变态反应,特别是严重 的全身过敏反应,除一方面病变常牵涉到多系统 ¸ 多器官,可产生并发症和后遗症。 一般治疗药物变态反应用得最多的是抗组胺药和 皮质激素,因为它们短期应用起效果快,不良反 应少。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则仍以肾上腺素为 首选药物。 药物引起的Ⅱ Ⅲ Ⅳ型变态反应,单靠停用致敏药 物症状不能缓解的,应该用皮质激素治疗,抗组 胺药治疗是无效的。
3、进行测试前,患者必须停用能抑制皮试反应 的药物。普遍,由此导致的判断错误可能造 成严重后果。 4、皮试还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不了 解这些情况也常是临床作出错误判断的原因。 5、药物皮试,特别是青霉素皮试,也非绝对安 全。按规定用量进行青霉素皮试引起死亡的 已有很多例报道。可见规定的剂量只能保证 多数人的安全,并不能保证每个人的安全。 对于个别特别敏感的患者,皮试应从更小剂 量开始,不可拘泥于规定的剂量。

指机体与抗原接触后通过免疫机制发生反应 性过高的过程或是接受抗体或免疫细胞后所 处的反应性过高的状态。 抗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特应性患者体内,与 免疫活性细胞接触,即开始了致敏过程。 致敏人类的抗原物质称为变应原(allergen)

Hale Waihona Puke 触发(triggering)

已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暴露于同一特异性抗 原,即可导致变态反应的发作。这个过程 称为触发或攻击(challenge)
变态反应的机理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身体对一种或多种物 质的不正常反应,而这些物质对大多数人是无害 的。其主要起因是由于变态反应病患者体内产生 了过多的一种特殊的抗体,称免疫球蛋白E (IgE)。它可以和环境中的致敏物质(变应原) 起反应,刺激机体产生、释放某些过量的化学物 质,继而产生各种症状。变态反应一般分为Ⅰ、 Ⅱ、Ⅲ、Ⅳ型,常说的变态反应是指Ⅰ型变态反 应。 尚需进一步研究。

(二)平滑肌收缩



平滑肌收缩也可发生于不同的器官,引起不同的临 床表现。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导致管腔狭窄,再加以支气管黏 膜肿胀和分泌物的阻塞,使呼吸阻力增加,临床表 现为支气管哮喘。过敏反应时也常伴有支气管收缩, 所以哮喘也是过敏反应常见的伴发体征。 消化系统平滑肌收缩可致腹绞痛、恶心、呕吐、腹 泻、甚至便血。由于肠蠕动亢进,还可以发生肠套 叠和纽转。 子宫平滑肌收缩可致痛经、子宫出血、流产等。 胆管平滑肌收缩可致胆绞痛,症状类似胆结石,胆 结石本身也能由变态反应引起。输尿管平滑肌收缩 导致输尿管绞痛,它也可由变态反应引起。
2、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形成和沉积



主要存在于慢性病,长程药物治疗,自身 免疫病等 引起的基本病变是血管炎 CIC形成的先决条件是当循环抗体出现时, 必须有循环抗原存在。
3、血管炎(vasculitis)

变应性血管炎或称超敏性脉管炎是抗原抗体复合 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成分而引起的血管的 炎症。


药物变态反应的特异性诊断

目的:查明致敏药物,以避免再次误用
1、皮肤试验
药物变态反应皮试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测试物必须无刺激性,否则容易出现假阳 性反应。这样,有些只适宜血管内注射的 药物就不可能通过皮肤来检测。 2、测试药物必须没有扩张血管的药理作用, 所以像组胺、烟酸、吗啡、可待因等药物 的皮试就没有什么意义。我国目前普遍应 用的普鲁卡因皮试也没有临床意义,因为 普鲁卡因也有血管扩张作用。

治疗原则





(1)凡已经查明的致敏药物应无条件停用; (2)如果正在治疗的原发病不严重,可以暂停治 疗,把所有药物全部停去; (3)如果原发病的治疗不能中断,则对治疗非绝 对必要的药物应全部停去; (4)对治疗绝对需要,停用后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的药物,可酌情保留,但不宜过多;对于容易引 起变态反应的药物,应争取停用,必要时可以用 其他不易引起变态反应的药物代替; (5)反应控制后一段时期,应查明致敏药物,避 免再次误用。
药物变态反应的基本概念及防治
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
一、变态反应学的来源


变态反应一词源于奥地利的一位医学家 Clemens von Pirquet于1906年发表的一篇名 为“Allergie”的论文。意即“改变了的反应 性”,指一类当时对其发生机理完全不清 楚的特殊反应。 从而提出了“变态反应”的概念。以后经 过大量的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对其本质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样就发展成为一门 新的临床学科——变态反应学。
变态反应与过敏的区别



变态反应: 是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因自然接 触某些致敏物质而诱发的一类反应,不用来指 动物在实验条件下人工诱发出来的反应。 变态反应是国际上规范化的名词
过敏反应:指在实验室通过人工诱发出来的 反应,目前通指变态反应
药物变态反应

药物变态反应又称之为过敏反应,是致敏病人对 某种药物的特殊反应。药物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 产物作为抗原与机体特异抗体反应或激发致敏淋 巴细胞而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过敏反应的复杂性

为了预防过敏反应,有关部门规定,有些药物如 青霉素等应用前必须做皮试。但是有些人皮试时 就会发生过敏反应,有时皮试阴性的病人也能发 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有的人在别人注射青霉素时 闻了一点气味,就发生了休克。
特别要注意的是,许多没有规定作皮试的药物也 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对其它物质有过敏史的人, 服用任何药品时都要非常谨慎。有药物过敏史的 患者,在就医时,一定要把情况告诉医生,避免 再服用同样或类似的药。
(三)外分泌活动亢进

鼻、眼、支气管(哮喘)、消化道(黏液 性腹泻等)及其他部位的分泌物众多是变 态反应常见的表现
(四)血液病变


1、嗜酸粒细胞增多 分类记数可达80%以上 2、凝血功能改变(促进) 如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三、变态反应的分型

速发型(immediate type)变态反应 迟发型(delayed type)变态反应
某些疾病可使药物对机体的致敏性增加。药物引 起的变态反应包括速发和迟发等4型反应,临床主 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血清病综合征、哮喘等。对易致过敏的药物或过 敏体质者,用药前应作过敏试验

药物变态反应的特性


1、该反应仅发生于少数病人身上 2、和已知药物作用的性质无关 3、和剂量无线性关系 4、反应性质各不相同,不易预知 5、一般不发生于首次用药 6、初次接触时需要诱导期,停止给药反应消失 7、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易发生交叉或不完全交叉 的过敏反应
2、体外试验

体外进行,绝对安全
主要测试血液中的药物抗体,所以适用于 体液免疫反应的致敏药物

试验方法受昂贵的仪器和试剂盒(药物种 类繁多,不可能收集全药物抗原)的限制
3、激发试验

模仿正常给药途径来检测致敏药物 优点:结果可靠,无需特殊设备,易于推 广 缺点:直接在患者身上做试验,有危险, 故应做好一切应急准备 用药原则:尽量用最小的剂量,通过最安 全的途径激发。可局部激发的不做全身激 发;可口服的不做注射;可皮下或肌肉的 不做静脉注射




1、眼激发试验 2、鼻激发试验 3、支气管激发试验 4、食入激发试验 5、注射激发试验 6、接触试验
药物变态反应的治疗

药物变态反应治疗的要点是立即停用致敏药物。 和其他变态反应病一样,如果患者仍在继续接触 致敏物质,则任何治疗的效果都不会满意。
但是,对于药物变态反应来说,这可能有一定的 困难。因为大多数药物变态反应患者并不了解自 己对哪些药物敏感,这个问题在我国尤为严重, 因为处理药物变态反应的医师基本上都是对症处 理,对于致敏药物不作进一步的研究。

上述分类未考虑到发病机制,有局限性
Gell & Coombs变态反应分型法


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过敏型、反应素 型) 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毒型、溶细胞型) 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抗原抗体 复合物型) Ⅳ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延缓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