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 健康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健康心理学概述医学模式和健康心理学一、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关于医学的哲学观,对医学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受整个哲学观的制约,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总体的认识,这种认识成为当时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例:红楼梦中的医学观二、医学模式的发展l神灵主义医学模式源于原始社会,至今仍存在,特点是将外在神秘力量作为疾病的来源,以巫术作为治疗的根本;l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公元前3000年,存在4700年,特点是:认识到自然环境以及心理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作用,开始将对心理的调节运用到医学治疗中。
《黄帝内经》l生物医学模式18、19世纪,特点是:忽视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简单的生物决定论,孤立地用生物学原因解释疾病。
生物医学模式回答的基本问题:1、疾病来自于化学失衡、病毒、细菌和遗传倾向的共同作用。
2、疾病起因于自身无法控制的生物变化,个体不对疾病负任何责任。
3、医疗人员担负治疗的责任4、治疗方法包括接种疫苗、外科手术、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以改变身体的状况。
5、心理与身体相互独立,心理不能影响身体状况。
6、疾病可能对心理有影响,但并非由心理引起。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PS)20世纪以来,恩格尔1977年提出“”精神病学和医学的危机”,认为以往的医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能解释在都有病原体存在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人患病而有的人没有;二是大量疾病随压力的变化而程度,时间有不同;三是只能治疗身体症状而不能使人痊愈;四是无法解释治疗期间的心理社会环境以及医患关系对治疗的作用。
特点在于:以身心一元论和系统论为指导思想,统合考察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在疾病和健康问题中的作用。
BPS的成分:生物学成分:(1)对生物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的了解;(2)导致疾病产生的致病因素和机体的风险因素;心理学成分: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社会学成分:支持网络系统,包括家庭、教堂和学校及其他减缓压力的支持系统。
医疗保健服务的分配及保健人员和病人的遵医行为;支持和减少高风险行为的社会政策,策略;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Engel,1977,1980生物因素:BPS回答的基本问题1、疾病的产生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知识一心理健康概述做好保安服务工作,保安员必须了解、把握服务对象的各种心理现象,了解不同行业、企业的行业属性和文化背景;同时,还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把握好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保安员要善于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将心理学的知识融入保安服务工作。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心理、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要求可概括为七个方面。
1.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能够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能够自我评价,自信乐观,确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并努力向目标靠近。
2.具有健全的统一人格。
能保持气质、性格、能力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所思所言所做能协调一致。
3.具有开朗轻松的心境。
经常保持开朗、乐观、愉快、满足的心境,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要自尊自重。
4.具有坚强的个人意志。
在挫折、困难、逆境面前不气馁,百折不挠。
5.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能主动适应和改变现状。
6.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用真诚、信任、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并保持真诚的微笑。
7.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以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来对待学习,善于学习,刻苦钻研。
以上七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只要能稳定有效地学习、生活和交往,就达到了基本心理健康的标准。
其中,自我意识位于心理健康首位。
它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健康心理学

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
评估心理健康的十标准(郭念锋): 1、心理活动强度:指对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应各不相同
2、心理活动耐受力: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 3、周期性节律:心理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4、意识水平
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
评估心理健康的十标准(郭念锋): 5、暗示性
第三节 压力与心理健康
压力源
压力与压力适应 压力的临床后果与中介系统
压力引发疾病的机制
体质、压力论(Sternbach) 压力和个体的身体素质对疾病的发生同时起作用;
压力容易导致身体脆弱的器官或系统出现疾病;
器官敏感论(Engle) 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 器官最容易患病;
压力源至临床相的逻辑过程
对压力的响应阶段
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认知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
生物调节系统
生物调节系统
功能状态好,可以防止或降低应激后果的躯体化症状 生物调节系统 神经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中介系统的总体功能,由三个子系统各自的 功能状态决定
压力源至临床相的逻辑过程
由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起;
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或 半年以下;
遭受刺激时,可能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
反应对象被泛化;
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
可疑神经症:接近神经症或是神经症早期。 诊断条件:
病程
总分为4-5分为可以病例
—— 1 分 2分 3分
压力的种类
破坏性压力(极端压力):战争、大地震、空难等。 创伤性应激障碍 灾难症候群 惊吓期——“失魂落魄”; 恢复期——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 康复期——心理重新达到平衡;
健康心理学

压力导致身心疾病的理论
压力-素质理论 压力 素质理论
压力源
「脆弱性」 脆弱性」 •生理素质 生理素质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
身心障碍
临床后果
反应
心理反应 躯体反应 社会行为反应
疾病
压力状态下,可产生心理生理障碍、神经症、 压力状态下,可产生心理生理障碍、神经症、急性 与延迟性压力障碍、酒精与药物依赖、人格障碍。 与延迟性压力障碍、酒精与药物依赖、人格障碍。 导致传染病、肿瘤的易感性。 导致传染病、肿瘤的易感性。
心理健康18式 心理健康 式
1、要有目标和追求 、
2、经常保持微笑 、
3、学会分享 、
4、乐于助人 、
5、保持童心 、
6、学会和各种人愉快相处 、
7、保持幽默 、
8、处乱不惊 、
9、学会宽恕别人 学会宽恕别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健康的含义1、什么是健康导入】在你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健康、金钱、事业、爱情、亲情、友情、美貌、道德品质等)健康是全人类的头等大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已健康,只有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
曾经有人用“”来比喻人的一生,其中“1”代表健康,各个“”代表生命中的事业、金钱、地位、权利、快乐、家庭、爱情、房子等,纷繁冗杂“”充斥了人们的生活,“1”常常被忽略,但“1”一旦失去,所有的浮华喧嚣将归于沉寂。
XXX也曾说:“健康的价值,贵重无比。
它是人类为了追求它而惟一值得付出时间、血汗、劳力、财富甚至付出生命的东西”。
提问】什么是健康?(健康是身体方面的和心理方面的健康)不生病的人、身体强壮的人不一定就是健康的。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这是对健康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
这种对健康的理解就意味着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分析,不仅看他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还要看他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例如:⑴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一样平常生活和工作;⑵处事悲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义务不挑剔;⑶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⑷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⑸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⑹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和谐;⑺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⑻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⑼头发光洁,无头屑;⑽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从这十条可以看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辩证关系身体健康是指无身体疾病和缺陷,体格健壮,各器官系统机能良好,有较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变化能够适应,并保持谐调一致。
健康心理学 复习资料

第一章健康心理学概述1、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人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所获得的一种稳定、和谐和完善的状态。
2、汤纳特尔对健康的解释:健康是个体在现实可能状态下获得最佳完善感。
3、格林伯格的五级健康水平模式4、亚健康的概念及表现:定义: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以外,存在着的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即潜病状态。
表现:人的机体虽然没有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
5、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健康心理学是研究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等心理活动和心理社会压力与生理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体系。
它是关于心理因素如何使人们保持健康、使人们生病以及应对疾病的学说。
6、中国传统的健康心理学思想:(1)修身养性,仁智者寿(2)清静养神(3)清心寡欲(4)调节情志7,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测验法(5)个案法第二章身心健康状态1,影响身体印象满意度的因素:(1)社会文化的审美标准;(2)自我信息盲点;(3)抗拒老化的定型看法;(4)去人格化的不当姿势;2、怎样辨别心理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状态的判定方法)?(1)社会适应方法(社会常态方法);(2)医学(生理学)方法;(3)统计学方法;(4)心理测验方法;(5)内省经验方法;(6)价值观方法;3、心理异常的概念及心理异常时的“心理特征”:概念:产生于个体身上或与当前心理压力(如心理痛苦)或无能力(如损害一个或多个功能)联系的,或显著增加死亡、痛苦、无能力或自由的危险的,且有临床显著行为和心理症候群或行为方式的状态,为心理异常。
特征;(1)痛苦感;(2)心理--生理机能紊乱;(3)我向关注;(4)异常心理固着;4、健康之道在于哪些方面?(1)要对健康尽责任;(2)要有健康的整体意识;(3)要吃得明智;(4)要保持生理适合度;(5)要从事预防性的心理建设;第三章健康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1、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1)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理论: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2)人格结构的冲突理论:a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b心理动力:利必多释义;c性本能:利必多之源;d心理障碍的本质:利必多受阻;2、行为疗法的操作技术有哪些(1)放松技术和生物反馈技术;(2)系统脱敏法;(3)满灌疗法;(4)厌恶疗法: a电击厌恶疗法; b橡皮圈疗法; c药物厌恶疗法; d想象厌恶疗法(5)模仿学习疗法(6)强化疗法:a强化的类型: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负惩罚b强化疗法的具体技术:行为塑造技术代币强化法消退技术3、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艾利斯的ABC理论,非理性认知方式的概念、特征、对健康的影响及其积极调控)。
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两层含义:其一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奥尔波特的“成熟人性”观点。
2、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观点。
3、教材的结论:了解自我的现状,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有意识地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支配,也不受他人的支配;有独立和自主的需要;能专注于工作,献身于事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关心别人,具有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注重现在的体验,不注重过去的不幸或创伤,也不沉迷所渴望的未来。
(三)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包括遗传、病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影响、大脑的外伤或化学物质所造成的影响。
2、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
3、个体心理,包括心理冲突和特殊的人格特征。
(四)心理的评估。
1、概念:是指根据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收集资料,对学生心理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对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初步分类诊断的过程。
2、方法:观察法(参与式、非参与式)、行为评定法(频率、程度)、社会测量法(人际关系,美国莫雷诺首创)、心理测验法(如个性测试)、自我报告法、会谈法。
健康心理学第十七章癌症的心理行为问题

健康心理学第十七章癌症的心理行为问题【实用版】目录1.健康心理学概述2.癌症的心理行为问题3.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4.结论正文一、健康心理学概述健康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们在面对疾病和健康问题时的心理行为反应。
健康心理学家致力于了解人们在应对疾病时的心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疾病的发展和治疗结果。
在健康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个体在面对健康和疾病时的心理行为反应,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和保持身心健康。
二、癌症的心理行为问题癌症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癌症患者不仅面临身体上的痛苦和疾病威胁,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癌症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焦虑和恐惧:癌症患者会对疾病和治疗过程感到焦虑和恐惧,担心治疗效果不佳,生命受到威胁。
2.抑郁:癌症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本身的痛苦、治疗的副作用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而感到抑郁。
3.孤独感:癌症患者可能会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人有所不同,感到孤独和孤立。
4.否认和逃避:癌症患者可能会否认自己的病情,试图逃避现实,从而无法积极面对治疗和生活。
三、癌症患者的心理治疗针对癌症患者的心理行为问题,心理治疗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学会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困扰。
2.情绪取向疗法(EFT):通过改善患者的情感关系,帮助患者应对癌症带来的心理压力。
3.心理支持疗法: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4.冥想和放松训练:通过冥想和放松训练,帮助患者降低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四、结论总之,癌症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行为问题。
通过运用健康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帮助癌症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积极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 疾病(Disease) 身体某些功能的失调或身体某些器官的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 一种生理状况。这种异常是可以观察测量的,主要是生物因 素所致。
• 生病(illness) 是指人们承受疾病的一种状态 。
• 生病行为或病感行为(illness behavior)-社会因素 表现出“病了”。症状是疾病最先可视的征兆。当症状出现,
- Taylor(1990)
健康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目的
• 健康人群 • 为积极开展预防性措施开展研究 • 与健康和疾病病源有关的行为卫生的研究
健康心理学讲课提纲
一、健康心理学概述 二、应激与健康 三、行为与健康 四、心理健康 五、健康人生
健康心理学概述
• 建立科学的健康观 • 健康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健康行为促进的理论和途径
亚健康状态
健康和疾病是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
明确的分界点,在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 间,还存在一种非健康也非疾病的状态, 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亦称“第三态” 或“灰色状态。
-布赫曼
亚健康状态
健康
轻度心身失调
潜临床
疾病
亚健康状态症状
• 行为的 • 心理的 • 生理的
亚健康状态的成因
• 衰老 • 生活方式 • 社会因素
-健康要符合个人的实际、是个性化的 -最佳完善感是发展的、变化的
格林伯格“健康-疾病连续体 “
健康与疾病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彼 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
-Greenberg, 1994
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是相对的,动态变化的
格林伯格健康水平示意图
生理健康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 是健康的核心成分
科学的健康观
躯体
健康
心理
社会
1 健康是多维度的,各维度间存在相互作用
2 健康和疾病是连续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不同 的水平。
健康心理学概述
• 建立科学的健康观 • 健康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 健康心理学研究方法 •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和途径
健康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 心理学理论体系、治疗技术的完善 • 健康领域的几个改变
• 霍妮与神经症人格:神经症不仅可以由个人 经验造成,同时也可以由人们生活在其中的 特殊文化环境造成。
行为学派的革命
• 华生
(John B. Watson, 1878~1958)
行为学派创始人
《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1913) 1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可测量可观察到的客观行为 2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 除了可观察测量的行为外,也包括内隐性的意识历程。
纵观上述说法,“行为”一词在心理学界广义 用法,已包括内在的、外显的意识与潜意识等 一切心理活动。
心理生理学派
• 情绪心理学说-坎农(W.B.Cannon) 植物性神经系统
• 应激适应机制学说-塞里(Han Selye) HPA轴
•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苏联巴甫洛夫学派
认知理论
• 1960年,Miller建立哈佛认知中心 • 1967年,Neisser出版《认知心理学》
健康领域的转变
• 疾病谱和死亡模式改变 • 心理疾病蔓延 • 更加关注疾病预防 •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代替传
统的生物医学模式
1900和1993年美国十大首要死亡原因(比率为/100,000人)
1900
比率
1.心血管疾病
345
(心脏病,中风)
1.流感和肺炎
202
2.结核
194
3.胃炎,十二指肠炎 143
,肠炎和结肠炎
72
4.意外事故
64
5.癌症
40
6.白喉
31
7.伤寒性高热
13
8.麻疹
*
9.慢性肝脏疾病
和肝硬化
1993
1.心血管疾病 (心脏病,中风)
1.癌症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意外事故 4.流感和肺炎 5.糖尿病 6.其它感染性疾病
-引自《精神分析引论》(1916)
•梦是本能欲望的满足
-引自《梦的解析》(1900)
弗洛伊德(1856~1939)
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 损害造成,人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也能造成心理异 常,提供了把心理过程包括在疾病概念之中的参考 框架
新精神分析学派
• 亚历山德(Alexander,1943)与心身疾病: 情绪被压抑或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不仅导致 心理异常,而且还可以转换成躯体症状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的定义
• 健康心理学是研究在维护和促进人类健 康问题上的心理因素作用规律的科学。
健康心理学:一个工作的定义
心理学在健康领域的主要意义在于保持健 康而不是生病之后治疗疾病。在这点上,心理学 与医学和医疗的原则是相同的,与医学不同的是: 医学研究的是特异性疾病,而心理学则关注于广 义的行为而不是特异性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心理 学对健康的贡献在于改变一些与慢性疾病有关的 行为。除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以外,心理学家还 运用一定手段和技术来减轻疼痛、降低应激、提 高医疗服务、帮助病人和他的家庭成员共同抵抗 疾病。
行为心理科学的发展
• 巴浦洛夫与经典条件反射 • 斯金纳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 条件反射与实验性神经症- 泛化作用与 辨别作用
行为心理科学的发展
•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 观察学习 – 替代强化 – 无尝试学习
行为的概念
• 狭义的行为概念: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
• 广义的行为概念: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 动。
健康心理学属于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 心理科学的诞生 • 冯特 (Wilhelm Max Wundt,1832~1920) 1879年德国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历史功绩
-心理科学的独立(哲学思辨-科学实证) -实验心理学的创立 -心理学专业队伍的建立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
•潜意识论•神经症是精神冲突的果个体评估症状,获取医疗帮助和得到家庭支持的过程
健康的概念
• 传统的观点:健康就是没有疾病 • “健康是一种心理、躯体、社会的完满状态,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WHO) (1947)
汤纳特尔的解释
“健康是个体在现实可能状态下获得的最 佳完善感”
-Donatelle, 1988
,寄生虫病 1.自杀 2.谋杀和死刑 3.慢性肝脏疾病
和肝硬化
比率
366
206 39 34 32 21 18 12 9.9 9.6
中国部分城市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