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常规
《内科护理常规》ppt课件

04
内科护理常见问题及处理
呼吸困难的护理
总结词
评估、观察、处理
详细描述
评估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保持呼吸道通畅,采 取舒适体位,遵医嘱给予吸氧、药物治疗等措施,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心律失常的护理
总结词
监测、预防、急救
详细描述
持续心电监测,观察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积极预防诱发因素,如避免剧 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备好急救药品和设备,如除颤仪、抗心律失常药物等,以 应对突发状况。
适用人群
护理专业学生、内科护士 等。
课程目标
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 护理常规和操作技能 。
了解内科护理的新理 论、新技术和新进展 。
熟悉内科患者的病情 观察和护理要点。
02
内科护理基础知识
呼吸系统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概述
包括常见疾病类型、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特 点。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评估
评估患者的病情状况、认知情况、心理状态 和生活自理能力等。
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理 饮食,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 高免疫力。
高血压心脏病的护理
总结词
监测与控制
详细描述
密切监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血压情 况,提供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健康指导 ,控制病情发展。
高血压心脏病的护理
总结词
生活方式的调整
详细描述
指导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休 息等方面,促进健康。
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详细介绍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 征,如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
包括病情观察、基础护理、用药护理和健康 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循环系统护理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一、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做好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和康复护理,及时评价护理效果,做好护理记录。
2.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安全、舒适。
病室开窗痛风,2次/日,每次15-30分钟。
保持室温在18-25℃、相对湿度为50%-60%。
湿式清扫地面,2次/日。
3.遵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为不能自行进食的危重患者喂食或鼻饲。
禁食、高热、昏迷、危重患者口腔护理,2次/日。
5.保证患者适当活动和充分休息。
病情轻者可适当活动;危重患者、特殊检查后和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应卧床休息。
6.准确执行医嘱,指导患者正确服药,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7.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元整洁和干燥,及时修剪指(趾)甲、剃胡须、根据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做好基础护理;对长期卧床、消瘦、脱水、营养不良、昏迷等患者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压疮。
8.入院后,测量体温、脉搏、呼吸,3次/日;连续3日无异常者,改为2次/日。
体温超过37.2℃,q4h测体温、脉搏、呼吸;体温正常三日后,改为2次/日。
超过39.5℃执行高热护理常规;评估大便1次/日,遵医嘱记录尿量,记录于体温单上;3天未解大便者应做相应的处理并记录。
9.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与临床表现,注意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的性质、气味、颜色及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10.保持急救物品及药品的完好。
二、发热护理常规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肿瘤、中暑及中毒等,体温在38-38.9度为中热,39-40度为高热,40度以上为过高热,q4h测量T、P、R,体温正常三日后,改为2次/日。
1.体温升至39℃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冰袋置头部、腋下或腹股沟部冷敷、温水或酒精擦浴及冷盐水灌肠等。
2.物理降温无效者,遵医嘱采用药物降温。
4.物理或药物降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做好记录。
5.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3000ml以上,给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首先,中医内科护理的常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情观察: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患者的病情变化、精神状态和疼痛程度等方面的观察。
2.疾病宣教:护士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护理原则等,帮助患者了解并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3.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的饮食调理原则,护士需要调整患者的饮食,选择适宜的食物和饮料,帮助患者维持营养平衡并促进康复。
4.康复锻炼: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功能。
中医内科康复锻炼多采用气功、太极拳等中医保健方式,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身体素质。
5.中药治疗:护士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协助进行中药治疗。
包括制药、调剂、煎药、饮药等工作,确保患者按时服药,同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此外,中医内科护理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术和方法:1.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改善体内气血循环,调节经脉,达到疏风散寒、通络活血的效果。
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按摩时,需要熟悉人体经络和反射区域的位置,采用适当的手法和力度,对患者进行按摩治疗。
2.吸痧刮痧:中医吸痧和刮痧可以通过活血散瘀、驱风祛湿、理气通络的作用,促进疾病康复。
护士需要熟悉吸痧和刮痧的技巧和方法,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和部位,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3.中草药熏蒸:中医内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草药熏蒸。
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中草药,进行蒸炖或熏蒸治疗。
护士需要确保患者在熏蒸过程中的安全,并负责草药的调制和管理。
总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工作包括病情观察、疾病宣教、饮食护理、康复锻炼和中药治疗等。
在中医内科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熟悉常见内科疾病的诊疗和护理原则,同时掌握中医特有的护理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内科护理常规

内科护理常规
1、按入院护理常规护理。
2、按级别护理。
3、新入院病人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三天正常者改为每日一次,高热在39.5C以上按高热护理常规护理。
4、按医嘱给予适当的饮食。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
6、入院时测血压一次,磅体重一次,以后每周磅体重一次(重病卧床的应在体温单体重栏内“卧床”)。
7、入院后按医嘱送验血样本,留次清晨第一次小便送验常规,三天内送大便常规。
8、根据病情需要采用适当体位。
对危重病人应常帮助变换体位,必要时加用软垫保护受压部位,以防止褥疮。
9、做好基础护理,注意病人的清洁卫生。
10、随时备好抢救用品,遇病情突变,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协助医师进行抢救,按各系统危重病人常规护理。
11、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准确做好各项护理记录。
12、协助医师做好各项操作检查准备。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的常规有:
1. 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询问和观察,了解病情发展和病史情况。
2. 检查患者的脉搏、舌苔、身体温度和体重等生理指标,判断病情并作出治疗决策。
3.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饮食调理。
4. 运用中医经络理论,通过推拿、艾灸、拔罐等手法刺激患者的穴位和经络,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5. 调理患者的饮食,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适当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营养摄入的平衡和多样性。
6. 对患者进行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病情的特点,开具合适的中药方剂,改善患者体质。
7. 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8. 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度劳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9.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增强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
10. 提供预防和康复知识,教育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
好的饮食习惯。
内科护理常规

等方面的评价。
健康状况改善
关注患者护理后的健康状况改 善情况,如病情缓解、疼痛减 轻等。
并发症预防
评估护理措施是否有效预防了 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患者的 风险。
康复进程
关注患者的康复进程,评估护 理在促进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护理过程评价
护理操作规范性
03
护理计划
长期护理计划
长期护理目标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制定长 期护理目标,如控制病情、预防
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等。
护理措施
为实现长期护理目标,制定相应 的护理措施,包括饮食护理、药 物治疗、病情监测、康复训练等
。
护理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状况和护理 效果,及时调整护理计划,确保
护理目标的实现。
护理目标。
日常护理
包括基础卫生、饮食、 休息等方面的护理,保
持患者舒适和安全。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传授疾病 相关知识,提高患者自
我管理能力。
病情观察与记录
观察病情变化
定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症状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记录护理过程
详细记录护理操作、病情变化、医嘱执行等情况,确保信息准确 无误。
反馈病情
护理措施
为实现个体化护理目标,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特殊饮食安排 、心理疏导、生活照顾等。
护理评估
根据个体化护理目标的要求,及时评估患者的需求满足程度和护理 效果,调整护理计划,提高患者满意度。
04
护理实施
基础护理措施
患者入院评估
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自 身认知情况进行了解和
评估。
制定护理计划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 性化的护理计划,明确
内科护理常规

内科护理常规
内科护理是临床护理的核心,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宗旨是保护和改善患者的健康。
在内科护理中,护士需要掌握病人的病史、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情况,实施适当的护理措施。
下面我们将主要介绍内科护理中一些常见的护理措施。
首先,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以确定自身健康状况。
包括体温、血压、呼吸、心率、和指尖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
发现异常时,要及时向主治医生汇报并制定应对策略。
此外,还要对病人的症状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危害程度,为下一步护理提供重要参考。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腹痛、心慌、呼吸急促等。
内科护理还包括护理记录、生活支持和评估。
护士还需要对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记录,以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护理的过程,便于主治医生和其他护理人员的沟通和协作。
生活支持指的是护士提供帮助,帮助患者坚持治疗,以达到最佳状态。
评估则是护士经常进行的活动,旨在检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确定护理措施是否有效。
此外,护士也要提供康复护理,以确保病人安全、舒适,有效地康复。
康复护理可以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而有所不同,护士需要根据病人的特殊情况,采取助行、物理康复、营养康复、药物治疗等,使患者尽早痊愈。
最后,护士还需要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环境进行评估,定期访问病人家庭,提供必要的协助和支持,确保病人的家庭环境和生活
可以有效地支持他们康复。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各项护理工作,护士能够帮助病人更好地恢复健康,更好地照顾好他们的健康。
作为临床护理的一部分,内科护理需要护士拥有全面的护理知识和经验,以提供病人最佳的护理,实现病人的治愈、缓解和康复。
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内科疾病护理常规一、呼吸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环境:保持病室清洁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体位:根据病情适当休息,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高热期绝对卧床休息。
3、掌握给氧方法和氧流量,合理给氧。
4、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和药品,配合抢救,观察药物疗效和副作用。
5、慎用镇静剂,禁用吗啡,防止呼吸抑制。
6、及时留取各种标本送检。
7、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普通饮食,高热与昏迷病人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8、同一致病菌感染的病人集中一室,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绿脓杆菌等感染性疾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其痰液应消毒处理后再倒掉。
9、做好卫生宣教,指导病人戒烟,预防感冒,减少探视。
【健康指导】1、促进有效排痰。
2、合理功能锻炼。
3、预防感染。
4、合理饮食。
二、肺炎护理常规【概念】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理化因素、免疫损伤等。
【护理评估】1、体温变化。
2、咳嗽咳痰情况,痰的颜色、量、性状和胸痛的程度。
3、呼吸困难的程度。
4、精神症状,有无神志模糊,烦躁不安等。
【护理措施】1、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适当活动。
3、饮食以高热量、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食、半流食为宜,鼓励病人多饮水。
4、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消炎、镇咳、支持等治疗。
5、对症处理:呼吸困难紫绀明显时给予吸氧;胸痛或剧咳者,可取患侧卧位或遵医嘱给镇咳药;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监测体温变化。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准确记录出入量。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同时观察痰的颜色、性状、气味等。
【健康指导】1、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避免过度劳累及受凉。
2、避免各种致病因素,防止交叉感染。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常规【概念】指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护理评估】1、评估痰的颜色、性质、粘稠度、气味。
2、评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的症状与体征,如烦躁、出汗,血气分析值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科护理常规
1.病人入院时记录体重,并住院期间每周测一次,记录在体温单上。
2.体温测量规范:
(一)体温正常患者,每日测量一次,2PM。
(二)体温异常患者,测量频率依照以下要求:
(1)37.2°C≤体温≤37.5°C 时,每日二次,2PM-6PM;
(2)37.6°C≤体温≤38°C 时,每日三次,10AM-2PM-6PM;
(3)38.1°C≤体温≤38.5°C时,每日四次,10AM-2PM-6PM-10PM;(4)38.6°C≤体温≤39°C时,每日五次,6AM-10AM-2PM-6PM-10PM;(5)体温≥39.1°C时,每日六次,2AM-6AM-10AM-2PM-6PM-10PM;(6)以每日最高的体温数值做为以上的监测频率,直到体温连测三日均正常,改为每日一次。
(三)新入院患者,每日测量三次,10AM-2PM-6PM。
连测3日,若体温正常,改为每日一次,若不正常,按照体温异常测量频率进行监测。
(四)特级护理患者,每日四次 6AM-10AM-2PM-6PM。
3.按病人病情分三级护理,根据分级护理决定其卧床及活动范围。
4.按医嘱及时留取各种标本。
5.新病人入院后根据病情安排饮食,以后应按医嘱处理。
6.根据病情做好基础护理,每周洗澡或擦浴,每周洗头一次。
根据级别护理定时巡视病人,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病情变化时,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