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第一节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

防治教案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荒漠化的进程,剖析荒漠化构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管理的措施和效果。

3.看法荒漠化效果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渐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效果的普通的剖析方法和思绪,积聚常用言语,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剖析】

天文新课程规范在本节以区域生态树立为主线着重引导先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开展等效果,以利于先生构成可继续开展的观念,并倡议在活动中将天文知识运用于实际之中,学会剖析效果、处置效果的方法。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艺

1.荒漠化构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管理的措施和效果。

3.看法荒漠化效果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渐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效果的普通的剖析方法和思绪,积聚常用言语,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进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剖析效果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协作停止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育先生尊重客观理想、求真务虚的迷信态度和迷信肉体,强化迷信的人地观念。教育先生从大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维护环境的生活习气。

【教学重点】

1.荒漠化构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管理的措施和效果。

3. 树立土地荒漠化效果的普通的剖析方法和思绪,积聚常用言语,即学会知识的迁移

运用。

【教学难点】

树立土地荒漠化效果的普通的剖析方法和思绪,积聚常用言语,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学方法】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进程】

〔新课引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继续开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开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发生影响区域开展的环境效果。看法和综合管理这些环境效果,是区域可继续开展的保证。本章我们区分以我国西北地域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维护应用为典型案例,讨论在不同的区域如何停止不同的生态环境树立。

【板书】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树立

〔承转〕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效果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活的土地和环境。明天我们就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来谈谈荒漠化的防治。

【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

【板书】一、荒漠化

1.土地退步的构成:

表现:耕地退步、草地退步、林地退步而惹起的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西北地域的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即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域。

5.西北地域的区域差异

【板书】二、我国西北地域荒漠化的缘由:

⑴自然要素:——为荒漠化发明条件

①软弱的生态环境: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水平上决议了西北地域生态环境的软弱性,

具有潜在的荒漠化的要挟。

a.西北地域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清楚,因此构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b.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堆积物;

c.微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时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发明了有利条件。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软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招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要素。

西北地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

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作和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

.................

加剧荒漠化进程

.......。

〔活动探求〕请同窗们自主探求P17〝活动〞

〔说明〕P17图2.3〝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应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域生态环境的软弱性。

完成学案知识点二:

(1)干旱招致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作用清楚,构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2)干旱招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堆积物。

(3) 冬春干旱时节微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发明了条件。

【板书设计】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树立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步的构成:

2.荒漠化:⑴概念:

⑵构成:

⑶主要表现:

⑷影响:

二、我国西北地域的荒漠化

1、我国西北地域的概略:⑴位置范围:

⑵地形特征:

⑶最为清楚的自然特征——干旱

①干旱成因:

②景观特征:——以草原、荒漠为主

2、我国西北地域荒漠化的缘由:

⑴自然要素:——为荒漠化发明条件

①软弱的生态环境:

②气候异常使软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招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要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第一课时内容。我们都知道,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节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环境问题,来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为此,教材就以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选择了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也是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中的第一个案例,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地区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了三大问题: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在西北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课时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上不同时期治理荒漠化措施的相关材料,锻炼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归纳总结荒漠化的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自主学习1】 1.荒漠化的3个防治内容: 预防: ... 扭转: ... 恢复: ... 2.荒漠化的2个防治原则 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选育、.、.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 3.1个治理重点: 4.5项治理措施 ⑴合理利用; ①农作区: ②牧区草原: ③干旱的内陆地区: ⑵利用和构筑防护体系 ①绿洲地区:外围的沙漠边缘地带: 绿洲前沿地带: 在绿洲内部: ②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案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目的、作用: ⑶调节用地之间的关系; 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问题; ⑸控制。 5.我国治理措施和前景 【问题探究1】 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释疑解惑】(针对问题,教师点拨) 【巩固训练】 1.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 ①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②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比重③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④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2.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多雨年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地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天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对不同程度荒漠的治理思路,叙述正确的是() A.半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应当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B.对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设法扭转 C.对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主要还是放弃 D.防治荒漠化的核心问题是植树造林 4.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北地区荒漠化趋于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A.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 B.过度农垦及水资源利用不当 C.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 D.工矿开发不重视环境保护 5.形成荒漠化的原因不同,多形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的是()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农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面积缩小 B.自然原因对荒漠化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C.人为原因对荒漠化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D.荒漠化土地都有由扩大到缩小的过程 【整理提高】(学生整理本节课知识体系)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第一节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 防治教案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荒漠化的进程,剖析荒漠化构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管理的措施和效果。 3.看法荒漠化效果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渐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效果的普通的剖析方法和思绪,积聚常用言语,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剖析】 天文新课程规范在本节以区域生态树立为主线着重引导先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开展等效果,以利于先生构成可继续开展的观念,并倡议在活动中将天文知识运用于实际之中,学会剖析效果、处置效果的方法。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艺 1.荒漠化构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管理的措施和效果。 3.看法荒漠化效果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渐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效果的普通的剖析方法和思绪,积聚常用言语,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进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剖析效果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协作停止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育先生尊重客观理想、求真务虚的迷信态度和迷信肉体,强化迷信的人地观念。教育先生从大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维护环境的生活习气。 【教学重点】 1.荒漠化构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管理的措施和效果。 3. 树立土地荒漠化效果的普通的剖析方法和思绪,积聚常用言语,即学会知识的迁移

运用。 【教学难点】 树立土地荒漠化效果的普通的剖析方法和思绪,积聚常用言语,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学方法】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2课时 【教学进程】 〔新课引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继续开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开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发生影响区域开展的环境效果。看法和综合管理这些环境效果,是区域可继续开展的保证。本章我们区分以我国西北地域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维护应用为典型案例,讨论在不同的区域如何停止不同的生态环境树立。 【板书】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树立 〔承转〕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效果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活的土地和环境。明天我们就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来谈谈荒漠化的防治。 【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 【板书】一、荒漠化 1.土地退步的构成: 表现:耕地退步、草地退步、林地退步而惹起的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西北地域的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即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域。 5.西北地域的区域差异 【板书】二、我国西北地域荒漠化的缘由: ⑴自然要素:——为荒漠化发明条件 ①软弱的生态环境: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水平上决议了西北地域生态环境的软弱性,

(完整word版)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为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本节《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本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如下: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学习兴趣较大,但学生容易混淆荒漠与荒漠化、沙漠与沙漠化的概念.学生缺少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适当展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荒漠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因此给学生的分析造成一定的困难。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学习难度适中。 三、设计思想 荒漠化 概念 形成 自然因素 干旱 气候异常 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人为因素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 为例 备课者:古再丽努尔阿卜杜拉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3)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教材,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良好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请同学们看这张图片。1996年,摄影师在加州拍下这个美景,如今这里面目全非,下图就是摄影师10年后在同一地方拍的。大家觉得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学生回答]土地荒漠化 [教师讲述]很好。这幅图正是反映了草地退化呈现荒漠化趋势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8页。

[板书]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展示世界荒漠化概况的图片) [教师讲述]土地荒漠化是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四分之一的的陆地和三分之二的国家受到荒漠化威胁和影响,有36亿公顷的土地直接受到荒漠化影响,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4。从这些数据得知,荒漠化的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大的。然而,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看看书本18页第一自然段。 [板书] 一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讲述]同学们看完了吧,请大家一起朗读荒漠化的定义。 [学生朗读]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教师讲述] 很好,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土地退化现象。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板书] 1分布: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 实质:土地退化 3表现: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的地区 [教师讲述]在我国荒漠化的情况也很严峻:截止20XX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35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分布于18个省,其中80.7%的荒漠化土地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西藏三个省区。由此可见,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西北地区。下面就利用我国西北地区来分析荒漠化的成因,这是我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首先我们先了解下西北地区,请同学们浏览课本18-19页的内容。 [板书]二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展示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教师讲述]我国西北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西北干旱?我们可以从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以及植被等方面来分析,请同学看19页图2.1,并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 [板书]位置与地形 [教师提问]西北地区的位置与地形?请同学来回答下。 [学生回答] 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等。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达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并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组合。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看课本20页的图2.2,

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学案4:2.1.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第2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原则、重点及综合整治的重要措施;并能针对我国常见的“暖冬”现象和北方地区春季频发的沙尘暴天气,向人们解释人类活动不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宣传保护植被的重要性。 2.通过本节学习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区域地理现象的变化。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区 一、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①____________。 2.防治内容⎩⎪⎨⎪⎧ 预防② 的威胁扭转③ 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④ 的生产力 3.原则⎩⎪⎨⎪⎧ 坚持⑤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⑥ 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⑦__________。 (2)利用生物措施和⑧____________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⑨______________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⑩__________。 (5)控制⑪____________。 二、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1.苏联垦荒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⑫______________,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且⑬__________两季多大风。 2.苏联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 (1)大面积推广⑭__________________。 (2)推广农作物的⑮________________。 (3)营造⑯________________。

(4)保留残茬,⑰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探究材料】 材料一2010年6月17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的宣传主题是“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这一主题旨在告诉世人,要实现人类发展和进步,必须保护我们的生存根基——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材料二教材P22图2.11植物固沙。 1.荒漠化的防治迫在眉睫,防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人类活动不当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要有针对性,请你针对人为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4.图中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不以高大乔木来固沙? 【考例探究1】读材料及图,完成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_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二、教材分析 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课标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结合必修一的整体性和必修二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分析,综合性较强。学生学完必修一和必修二,已经具备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具体区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从材料中提取整合信息知识的能力。因此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难度较小,但综合分析能力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本节课的指导上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区域的分析,把握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路。 四、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认识区域特征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3.人地协调观: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五、教学目标 1.了解荒漠化,能够区分荒漠、荒漠化、沙漠化三个概念 2.能够结合资料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总结荒漠化的成因及措施 3.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六、教学重难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归纳荒漠化防治的方法体系 七、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八、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探究、理解地理事物,紧扣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 九、课时安排1课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难点: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一:荒漠化的概念内涵 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地区的。 2.原因 是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3.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石质荒漠化和。 4.现状 (1)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学习活动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地形区范围: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 2.地貌特点:地形以和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西部(新疆境内)是和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 (1)干旱成因:深居_______,高原山地阻隔 (2)景观特色——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自东向西随着的增加而,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也随之减少。 学习活动三:合作探究 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学习活动四: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原因 (1)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 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生态环境建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类型。 2.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重点和措施。 4.学会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探寻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楼兰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孔雀河道南岸7千米处,罗布泊的西北角。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古楼兰是丝绸之路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使者相望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奇怪的是,声名赫赫的楼兰王国却从4世纪之后,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销声匿迹了。你知道古楼兰为什么消失吗?导入新 课。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 ①看教材P16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荒漠化”并完成【思考交流】1 ②看教材P16~17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③看教材P17~1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并完成【思考交流】2 ④看教材P22~24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并完成【思考交流】3 建议方式:同学间可讨论交流→步骤1:导入新课→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4:教师通过【例1】讲解研析知识“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总结方法规律 步骤9:师生互动完成“探究3”【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深的进行←步骤8: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2、3题,检查学生理解情况←步骤7:教师通过【例2】讲解研析知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总结方法规律←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问题导思】1、2的设问,由浅入的进行←步骤5: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第1题,检查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情况 步骤10:教师通过【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18图2.5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步骤11: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图表活动解读】中的【图表应用】题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第4、5、6题,检查学生理解情况→先有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时作业(三)】

人教版地理三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 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 【教课目的】 一、知识与技术 1、认识西北地域天气干燥的原由和相应的自然特点。 2、认识西北地域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特别是人为原由的主要表现方面。 3、荒漠化整顿的对策和举措。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西北地域的各种专题图,剖析和论证西北地域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育学生尊敬客观事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加强科学的人地看法和可连续发展的看法。 【教课要点和难点】 教课要点: 1、西北地域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 2、人为要素在西北地域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顿的对策和举措。 教课难点: 荒漠化整顿的对策和举措 【教课方法】 读图剖析法、多媒体协助教课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课过程】: 导入新课: [ 播放视频 ] 播放“楼兰古国消逝” 的视频,留给学生一个疑问:楼兰古国为什么会神奇的消逝?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讲解新课: 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 一、荒漠化的含义 1.含义 因为天气变化和人类活动等要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惹起的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 温馨提示 ] 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充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别的土地渐渐退化,并最后连结在一同,形成好像荒漠般的景观,天气变异等自然 要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建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快了这一过程的发展。所以荒漠化的成因要从自然要素和人为要素双方面剖析。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经常起决定性作用。 过渡:西北地域的荒漠化很典型,荒漠化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特点有亲密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学习西北地域的自然特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6—17 页和图 2.1、 2.2,并思虑以下问题: ①西北地域的地点和范围;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科 地理 年级/册 高一年级(下) 教材版本 课题名称 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难点名称 荒漠化与干旱的关系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西北地区气候的干旱,荒漠化的自然原因等知识点本身复杂,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从海陆位置,地形,植被,土壤,外力作用(风)等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从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初中阶段还没有接触过有关荒漠化的知识,而且对区域位置,气候等内容比较肤浅。 2.学生区域认知能力,识图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弱,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差,整理知识和学习能力差。 难点教学方法 1.讲解法: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解知识点。 2.图示法:展示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使学生理解在特定的背景下,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 4.练习法:既能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读图分

析和综合分析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呈现:一张图片——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图片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区域位于图中的哪个区域吗?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荒漠化 1.荒漠化概念,表现和我国的分布 讲解: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 讲解并展示图片:荒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石质荒漠化。 (1) 土地沙漠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沙丘入侵或沙丘活化的现象。 (2) 次生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过分富集,主要与灌溉不当及蒸发旺盛导致。 (3) 石质荒漠化—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岩石裸露,土地生产力极低。 展示图片讲解: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于华北和西北地区,在华北地区最为典型。石质荒漠化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的喀斯特地貌地。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1)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武鸣高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3(必修)》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本章节的核心是阐明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课标要求“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就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我国西北地区,通过相应的图文资料主要分析了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及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教材首先从“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角度特别突显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同时也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阐述这一地理特征是区内各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最后,针对问题原因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并了解该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危害和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西北地区,基本了解了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立足于这个基础,学生能更好的进一步学习本节课知识,也保留有较大的学习兴趣。但对于荒漠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往往会望文生义,误将荒漠化和沙漠化、荒漠、沙漠等概念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强调,可通过比较法让学生区分清楚。此外,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因素和危害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时可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其有个形象感知。从整体上来说,本节课的难度适中,而对于本节课的难点:荒漠化的成因,学生学习的困难较大,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刚步入高二的学生而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法指导,可让学生学会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从西北地区,迁移应用到其他地区,分析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三、设计思路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作为讨论案例,通过对此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进而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以“广西石漠化”这一案例让学生进行学以致用,加强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_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反思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采用了“学案+小组”的导学模式,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管理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1、落实案例教学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时,采用的是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仅就教材选取的区域案例深挖知识点,而是要利用这些最经典的区域案例来分析理解该条标准涉及的内容,强调地理原理的迁移再现使用能力。据此,本节课依据学生分析荒漠化形成原因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掌握形成荒漠化的概念和表现,然后以西北地区为案例,详细讲解其基本地理原理,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荒漠化形成原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并通过板书环节和课堂总结环节,加深学生对分析荒漠化成因的一般过程的理解,最后配合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原理的掌握和使用,强化学生对方法的迁移运用。这样,既符合案例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2、关注课程资源的整合。人教版教材在本节上精心设计了活动、思考题,提供了充分的案例材料。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这一优势,着眼于如何整合好教材中的图文、活动题、思考题、案例材料等。对活动题、思考题中的问题设计进行了整合。这样处理,充分考虑到了所教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的优点,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3、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运用联

系框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恰当的方式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教师提供联系框图让学生根据联系框图解释地理现象。教师提供联系框图的内容让学生使用简头等符号进行连结,完成联系框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联系框图。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强化了教学效果。 4、强化与必修1与必修2模块有关知识的联系。必修3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教学中与必修1及必修2有关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有密联系密切,教学设计时要有机渗透。如必修1中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办调发展》有关知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着眼于高初中的衔接,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也为新知识的建构提供了铺垫。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 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理解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及成因。(重点+难点)

公开课荒漠化的防治说课讲稿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下面我将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在第一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区域的概念及特征,了解了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第二章以具体某一区域为例,学习如何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保证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既承接上一章的内容,同时,它又为下一节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打下了学习基础。 2、教学目标 按照大纲要求,另外考虑到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荒漠化只是一种片面的、肤浅的认识,也不能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所以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案例,使学生理解荒漠化认为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西北地区案例,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人为成因及危害,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难点 (1)结合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的人为成因,理解人为原因是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强调在不同类型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措施。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内容知识点的难易,主次,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为了使此次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和解决必修结合不同区域的地理背景,必须用具体某一区域为案例。如本节是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一个案例的学习,总结出研究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得到能力的提升。 2、探究法 探究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解决地理问题,我将采取分组探究,各组设置一名组长,组长的职责是召集本组同学对提出的探究问题进行思考及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记下,并在谈论结束后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3、启发式教学法 对于学生来说,荒漠化问题是一个新知识,以前没有深入地学习,在涉及本节重难点内容的教学时,仅仅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显示一些图片或补充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以启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4、练习法 虽然教材只是以西北地区作为案例来分析,但荒漠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那教师如何能够让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迁移,研究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例如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问题等),就需要用到练习法,它既能让学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初中也接触过简单的区域地理的知识,上节课也学过西北地区荒漠化自然原因,所以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知道西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特点及农业类型),也有一定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实际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极少存在荒漠化现象,所以不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法指导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讲解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点解读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和措施。 知识清单 1.荒漠化的概况 (2)荒漠化是全球也是我国最为严重的________问题之一,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______地区。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 降水界线: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________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________地区 自然界线:________以西,昆仑山—________—古长城一线以北 行政范围:包括新、________、甘(北部)、________(大部) (2)地形:东部为________,西部则是山脉和________相间分布。 (3)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景观:以草原、________为主 原因: ________影响程度不同,降水自东向西随距海里程的增加而________ 表现:贺兰山以东:为________的草原地带 贺兰山以西:为干旱和________区,广布沙漠和________ (4)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________作用微弱,而________风化和________作用显著,平地多疏松的________沉积物; ________活动频繁;属________气候,气温、________的变率大。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________性作用。 (1)根本原因 人口激增对________的压力; ________不当。 (2)主要表现:过度________、过度放牧、过度________。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内容 预防________荒漠化的威胁;________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________。 (2)原则 坚持维护________平衡与提高________效益相结合。________、治水、治________、治沙相结合。 (3)具体措施 合理利用________; 利用________措施和________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调节_______、林、________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________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________问题; 控制_______增长。 参考答案: 1.(1)干旱 半湿润 自然 人类过度 耕地退化 林地退化 (2)生态环境 西北 2.(1)400 干旱半干旱 大兴安岭 阿尔金山 宁 内蒙古 (2)高原 盆地 (3)荒漠 夏季风 递减 半干旱 极端干旱 戈壁 分布:干旱、________地区及一些________地区 原因:气候变异等________因素与________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 实质:土地退化,包括________、草地退化和________ (1)荒漠化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说课稿 各位老师: 我所说的是高中地理必修3教材中的《荒漠化的防治》一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板书课题)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1)地位:《荒漠化的防治》是高中地理必修3中第二章《区域生态建设》的第一节,是本书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必考内容。学习次课有利于学生对中国的荒漠化生态问题进一步了解并掌握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2)意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从而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3)学习目标:掌握荒漠化的成因以及防治措施,增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并了解高考对荒漠化的防治的考试重点及要求。 2.学情分析 (1)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

径是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标准还要求学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考地理大纲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区域生态环境的成因和防治,荒漠化的防治作为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地位。 (2)高二学生基于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下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学习荒漠化的防治和成因有一定的了解,但其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可能存在疑惑,地理教学过程中以举例的方式进行讲解,由浅入深讲述,并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探讨,了解学生对荒漠化的认识。通过对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的讲解完成教学。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荒漠化的相关概念,并能结合西北地区荒漠化进行理解并掌握。 ②结合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自然条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等相关知识,逐步掌握荒漠化的成因。 ③结合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等知识,牢固掌握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④通过本节荒漠化的防治的知识,学会迁移使用相关知识点,正确处理其他地区的荒漠化防治问题。最终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考试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荒漠化的防治这一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地理学习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地理兴趣,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2022-2021学年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导学案: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导学案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缘由和综合治理对策. 学问清单 一、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和重点 1.内容:预防①潜在荒漠化的威逼,扭转正在进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②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原则:坚持③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④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⑤风沙危害严峻的地段,⑥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对策和措施 对策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进展⑦节水农业,合理载畜,合理调配水资 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封沙育草,建设防沙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 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退耕还林还草 实行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 问题 营造⑧薪炭林,推广使用沼气和省柴灶把握⑨人口增长把握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养 2.我国西北地区实施的生态建设和荒漠化防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⑩自然林爱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对点训练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一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原则和重点 1.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 )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威逼 B.扭转正在进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D.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案 D 解析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关于荒漠化及其防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荒漠化防治要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性质实行不同措施②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技术和措施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状③有肯定生产力已开头面临荒漠化危急的土地可暂不作为治理的重点④贫困导致的森林被滥伐和草地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一个重要缘由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仍有肯定生产力,但已经面临荒漠化危急的土地,是荒漠化防治的重点. 考查点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3.防治荒漠化既是社会问题,又是科学问题,其对策的核心应是(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调整农林牧结构 C.把握人口数量增长 D.解决牧区能源问题 答案 C 解析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实行过度耕作、过度放牧、毁林及落后的浇灌方式等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往往造成荒漠化.因此防治荒漠化应把握人口过快进展,提高人口素养,协调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4.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因地制宜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风沙危害严峻区大面积植树造林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C.扩大绿洲地区农业的种植面积 D.营造薪炭林解决牧区能源问题 答案 B 解析在我国的新疆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内流河下游和山麓冲积扇边缘产生固定沙丘活化的荒漠化.所以防治措施是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5~6题. 5.P地与Q地相比, P地(双选)( ) A.年大风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