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频次效应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精品

合集下载

浅谈词频和语境对外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及教学启示

浅谈词频和语境对外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及教学启示

浅谈词频和语境对外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及教学启示摘要:词汇的习得在外语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语言教学离不开词汇的教学。

然而,在不同的语境中,某些词汇有着不同的交际意义和语言的交际功能。

本文探讨了词汇语用学的理论以及词汇出现的频率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阐述了与外语教学的联系,以及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词汇频率和语境;二语词汇习得;外语教学一、词汇和词汇语用学概述(一)、词汇语用学概述词汇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使用中不确定性词义的语用处理,它涉及语用学与语义学、词汇学,认知语言学等之间的界面研究。

特别是话语理解中特定词汇信息的语用处理以及如何对交际中的词语、结构进行语用处理。

它的最终目的在于解释话语理解中如何对词语或结构的语义信息和其在使用中语境信息之间的信息差进行语用塔桥,即如何对它们进行以语境为依托的语用理解。

(二)、词汇语用学与外语教学传统的词汇学主要关注词项及其静态语义特征、语义关系。

把话语理解看成通过原型特征或原型意义去解码类似词语或结构去特定语境中交际信息的过程,继而达到相互交流的一种行为。

而外语教学一直把重点放在字、词、句、语言文字的本身,外语老师变成了单一的词汇、语言教师,忽略了某些特定词语、结构在语境条件中的交际意义和语言的交际功能。

二、频率和语境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一)、二语词汇习得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生词出现的频率。

“频率”在语言学术语中主要指语言项目在语段和语言材料中出现的次数。

词汇频率的足够出现是词汇附带习得的重要前提。

在语境中接触一次就能习得生词的可能性相当低,所以,如果学生的阅读量没有大到能够确保同一生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足够的重复,并得到足够次数的注意,那么阅读就不大可能导致词汇知识的快速增长。

另外,词汇的牢固记忆也离不开生词高频率的出现。

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掌握多少单词,实际上是由一定时间内能够使多少词得到多少次的重现来决定的。

所以,通过复习保证多次接触到所学单词在词汇习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频次对英语技能的影响综述

频次对英语技能的影响综述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语言学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频次对英语技能的影响综述陈平平(山东财经大学,山东济南250014)摘要:频次是决定语言习得成败的关键因素,频次作用是近年来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以往的实证研究中,频次效应在语言知识习得过程中能起到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频次;英语技能;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7)02-0192-021概述学习中的反复练习对英语技能培养有促进作用(Newell&Rosenbloom 1981),在语言教学中老师们非常强调“熟能生巧”(Ellis 2002:178)。

(Arevart&Nation1991;Bygate 1999;Gass et al.1999)指出重复操练确实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口语流利度、准确度和句法复杂度,另外重复输入法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码能力,也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国内也有研究发现,不断练习对学习者口语的流利性和准确性有积极作用(周爱洁2003);输入次数的增多与理解率的提高呈正比关系(戴劲2007)。

频次总体有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及词汇习得能力。

2研究的理论框架Usage-based models crucially propose that linguistic knowl⁃edge is not innate but learned from exposure to rich input in contex⁃tualized meaningful social interaction(Behrens 2009b;Tomasello,2003).The more strongly a construction or an exemplar is en⁃trenched,the more easily and fluently it is accessible for process⁃ing at the next encounter(Bybee 2006;Ellis 2011a :195).Frequency of occurrence is measured in terms of tokens.The token frequency of a construction is the sum of occurr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in the input.结构类型的能产性和创造力来自于高类符率(type fre⁃quency ),类符的频率与语言的发展和创造力有关。

网络英语教学与频率效应相结合的探讨

网络英语教学与频率效应相结合的探讨

网络英语教学与频率效应相结合的探讨摘要:人们说电脑和英语是通往新世纪的捷径,那么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必然是把网络资源引入到大学英语的课堂。

同时,网络及多媒体应用有利于发挥频率效应这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提高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本文就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特点、优缺点及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的频率效应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教学特点网络教学频率效应为了适应当今知识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以及高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信息和网络技术,现代英语教学需要向现代化的网络方向转化,它能够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

由于语言输入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语言的输入频率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因此在网络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频率效应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网络教学的优势,其与频率效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本文就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特点、与频率效应相结合及其存在的优势与弊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1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特点国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明确了我们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针对这一点,我们倡导网络英语教学与课堂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在继续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增加了现代设备及信息技术,它是上机学习与课堂学习的有机结合。

它首先对老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

教师需要充分地理解教材内容,广泛地搜集相关资料,精心地制作课程,无论是上机学习还是课堂学习,教师都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与学生进行交流。

其次,网络能够为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它也能够最快地给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增加学生英语方面的知识。

网络教学具有多种教学手段,这些手段能够使枯燥的学习变成能看能听能交流的形象学习,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直观性,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强化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所学的内容,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频次作用对二语读写任务的影响

频次作用对二语读写任务的影响

语言研究频次作用对二语读写任务的影响庄婕 山东科技大学摘 要:频次是语言学习的决定性因素(Ellis,2002),在语言习得理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考察频次作用对二语读写任务中写作内容和流利性的影响,加深我们对频次作用的理解,对二语写作教学也有所助力。

关键词:频次作用;读写任务;写作内容;流利性[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175-01频率被认为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因素,Ellis(2002)更提出“频次是语言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国外关于频次的研究涉及到理论研究和实证性研究,而国内实证性研究还相对匮乏。

多数关于频次的研究主要考察频次与听、说、读、写单项技能的关系,将至少两种技能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并不多见。

本研究将读写两种语言技能相结合,希望对以后关于频次的研究有一定借鉴作用。

1、研究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某校大三英语专业20名学生,平均年龄18-20周岁,男生6名,女生14名,他们的英语水平相似,之前从未接触过正式的读写任务训练。

1.2 研究工具本研究的研究工具有两个包括阅读材料和写作题目。

读写任务中的阅读材料为两篇正反观点的英语议论文,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网购对消费者、对社会的影响。

写作任务的题目为“Shopping Online”,题目与阅读部分的主题相同;1.3 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整个实验过程持续3周,每周都进行一次相同的读写训练,受试并不知道实验过程以及重复次数。

读写任务的阅读部分要求受试在10分钟内读完,在这一过程中受试可以摘录重要词句及关键点,10分钟结束后要求受试上交阅读材料,笔记可以保留作为参考。

阅读结束受试进入写作部分,体材为议论文,时间规定为30分钟,字数不限。

对写作内容的打分主要以论证质量为指标,包括论据数量以及与观点的一致性等方面,最低分0分,最高分为7分;对写作流利性的评估主要以限定时间内的文章总字数为标准。

频率效应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频率效应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 言学 习的效 能和 准确性 。
关键词 : 率效应 ; 言输入 ; 频 语 可理 解输入 ; 结主义 ; 联 外语教 学 中图分 类号 :40 C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8— 27 2o )3— 14— 2 10 75 (o 8 0 物或 语 言 项 目出现 的 次 数 越 多 , 容 易 被 人 越
2 语 言 输 入 .
语 言 输 入 是 二 语 习 得 中 的一 个 重 要 概 念 , 言 习得 语
激 时 产生 同样 的反 应 ; 随 着 这 种 联 系 的 不 断 增 强 , 而 刺
激 与 反应 之 间 的关 系 也 就 趋 于 自动 化 。行 为 主 义 者 认
离 不 开语 言输 入 。如 果 离 开 了语 言 信 息 的输 入 , 就无 法
摘要 : 言输入是 二语 习得 中的一 个关键 因素 , 语 而作 为输入 特征之 一的频率在 语 言 习得和 学 习理论 方 面起 着积 极的促 进作 用 , 结主义和 El 都 非常 强调 频 率效应在语 言 习得 中的 重要 作 用。输 入频 率 联 ls i 高的语 言项 目很 容 易被 注意 、 提取 和理解 , 因此在 外语教 学 中应 注意到输入 频 率的 高低 对语音 、 汇 、 词 语 法和语 感 的影响 , 在英语教 学中强调 多读 、 多听、 多说 、 多写 , 通过 加 大语 言的 接 触量 和频 率 来促 进
率 是一 种 较 强 的联 系 ; 理 学 家 的 实 验 证 明 , 一 般 情 心 在 况 下 , 的 遗 忘 递 减 率 每 天 是 5 % 。 所 以 若 要 防止 遗 人 0 忘 , 须 根 据 遗 忘 规 律 , 时 安 排 重 现 、 认 。新 的 记 必 及 再

词频效应和语境效应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词频效应和语境效应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说 话 人 所 在 的 言 语 社 团 的历 史 文 化 和 风 俗 人 情 ,属 该
世 博会 前夕和举 办期 间 , 常被 媒 体提及 , 国 皆知 , 经 举 成为 高频词 , 世博会 之后 , 又 慢慢 降温 , 但 它 久而久 之 会变成低频词 。陈贤纯【 也认 为 , 的频率效应可能 只 , 1 词
刘 利 平 பைடு நூலகம்
( 重庆城 市管理 职 业 学院 基础 部 ,重庆 4 1 3 ) 0 3 1
【 摘 要】 词频 效应和语境 效应 能促进 阅读文 本 中的词语 识别并 能促进词 汇 的 习得 , 词汇 和语境 也是影响 英语 听说 能 力的重要 因素 ,
词 频 效 应 和 语 境 效 应 同样 起 作 用 。 本 文 对 词 频 效 应 和 语 境 效 应 在 大 学 英 语 听 说 教 学 中 的 作 用 和 影 响 进 行 了论 述 , 探 讨 了 如 何 运 用 词 频 并 效应和语 境效应有 效提 高学生英语 听说 能力的具 体措施 。
需 的时 间短 , 检索起来也 比较 容易。 因此 , 提高 阅读 要
理 解 力 . 习 者 的 阅读 面 一 定 要 广 , 语 阅读 文 章 的题 学 英 材 要 多 样 化 . 高 目标 语 的重 复 率 , 高 学 习 者 的低 频 提 提
制 约 听 力 理 解 的 重 要 因 素 。因 此 , 频 效 应 和 语 境 效 应 词 同样 对 大 学 英 语 听 说 教 学 有 重 要 启 示 。
理 解 过 程 的研 究 提 出 来 的 ,所 以有 关 词 频 效 应 和语 境
效 应 在 英 语 阅读 教 学 中 的 运 用 的 论 述 较 多 . 听 说 教 在 学 中 应 用 的研 究 则 不 多 见 。 汇 是 语 言 意 义 的 载 体 , 词 词

频率效应与多媒体英语精读课教学

频率效应与多媒体英语精读课教学

频率效应与多媒体英语精读课教学" 摘要: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频率效应是个核心问题;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发挥频率效应,从而提高精读课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精读课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频率效应。

关键词:频率效应多媒体技术英语精读课教学一、引言精读课程教学涉及到对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听说读写等专业基本技能的综合培养,其专业教学地位显得非常重要。

由于受到相关语言理论和教学观念的影响,尽管历史经验证明精读课程教学对打好学生语言基础非常有效,传统英语精读课程教学存在一些弊端。

为了克服这些弊端,我们力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材等方面对英语精读课堂进行改革,目的是促进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这其中就包括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到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去。

由于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基础,信息输入的特征对学习者的注意和理解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信息的输入频率直接影响到理解和记忆,因而重视频率效应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地位是无容置疑的。

多媒体技术由于其本身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挥频率效应在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英语精读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频率效应和二语习得在语言学习理论里,频率同样是一个核心问题[5]。

如果学习过程首先是个理解和记忆的过程的话,频率效应会影响到这两个方面,影响到学习过程的质量。

研究证明,被强化了的输入更易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并且也有助于学习者记忆[6]。

心理语言学中句子即时回述的研究表明,句子即时回述之所以准确是因为短时记忆提供了一个句子的原则表征(这些表征包括声音、语音、文字的表层形式),而在长时记忆里保存的是句子的意义。

短时记忆回述和长时记忆回述的差别在于前者有一套激活的词项可供使用。

因为在短时记忆回述中,为了要表达句子的意义,受试要选择词项,而最近被激活的词最有可能被选上,所以在句子出现的词被选上的概率就会很高。

因此,频率出现频率高的词汇往往容易被习得或提取,从而便于语言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二语习得中频次效应研究综述——基于理论与实证研究两个视角

二语习得中频次效应研究综述——基于理论与实证研究两个视角

第30卷㊀第2期长㊀春㊀大㊀学㊀学㊀报Vol.30㊀No.2㊀2020年2月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Feb.2020㊀收稿日期:2019-06-27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西部和边疆项目(16XJC740002)ꎻ兰州财经大学教学研究一般项目(LJY2018017)作者简介:周舒怡(1978-)ꎬ女ꎬ河北保定人ꎬ副教授ꎬ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ꎮ二语习得中频次效应研究综述 基于理论与实证研究两个视角周舒怡(兰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ꎬ兰州730020)摘㊀要:在认知取向的二语习得研究中ꎬ频次对一语和二语习得的质量发挥重要作用ꎮ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ꎬ诸多学者基于多种理论视角ꎬ开始探讨频次对二语习得的影响ꎬ并开展了多项实证研究ꎮ本文旨在理清与频次效应有关的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基于频次效应开展的相关实证研究ꎬ从而对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可能ꎮ关键词:二语习得ꎬ频次效应ꎬ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64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9-3907(2020)02-0086-051㊀研究背景二语习得研究主要是科学系统地研究人们在习得了母语后是如何学习第二语言的ꎬ其焦点领域集中在探究母语与二语习得的本质㊁习得的过程和习得的影响因素[1]ꎮ其中ꎬ频率作为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ꎬ准确地说是语言输入的一个特质ꎬ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ꎮ频次或频率作为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术语ꎬ最早专指输入频率ꎬ代表人们听到或看到的语言所展现出的形式特征的相对频率ꎮ其对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其可以解释二语习得的顺序ꎬ即最先习得的结构应该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语言输入ꎮ[2]近年来ꎬ随着诸如涌现论㊁连接论㊁复杂系统理论等新型理论的提出ꎬ频率对母语和二语习得的意义再一次得到凸显ꎬ本文旨在理清二语习得研究史上关乎频次效应的理论基础ꎬ从而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文献服务ꎮ2㊀理论基础2.1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产生语言20世纪20年代ꎬ至20世纪70年代盛极一时ꎬ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强调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系ꎬ重视操练和频率对技能获得和语言习得的作用ꎮ行为主义理论认为ꎬ作为最小单位ꎬ 刺激-反应 联结着所有的学习行为系统ꎬ重复性的练习可以强化这种联结ꎮ在语言习得过程中ꎬ学习者通过反复接触语言材料ꎬ从而不断地强化大脑中各神经节之间的联系ꎬ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率ꎬ进而加深习得深度[3]ꎮ在外语教学法历史上卓有成效的 听说法 正是这一理论的产物ꎮ虽然随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的提出ꎬ行为主义理论逐步成为末路夕阳ꎬ但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些观点对今天基于频次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仍然具有一定指导作用ꎮ2.2㊀普遍语法普遍语法是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一个理论ꎬ也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理论ꎮ作为行为理论的对立面ꎬ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隐的ꎬ与外部环境无关ꎮ语言习得之所以能够发生ꎬ在于人脑内部具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机制(LAD)或普遍语法(UG)ꎬ这种机制或普遍语法实质上是语言使用者大脑里抽象的㊁隐形的构成语言系统的大脑表征ꎬ外部环境和语言输入只有 激活 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ꎮ乔姆斯基用一个简单的语言习得模型来描述这一过程ꎬ即 语言输入 语言习得机制 语言习得 ꎬ其含义是语言输入通过语言习得机制产生语法ꎬ进而习得语言[4]ꎮ虽然语言输入在乔姆斯基的理论里没有地位ꎬ真正对语言习得起关键作用的是语言习得机制ꎬ但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是语言输入ꎮ因而基于这一模式ꎬ就产生了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经典或者传统研究路径:输入 互动 输出ꎮ2.3㊀输入假说输入假说是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的监察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ꎬ其核心内容在于可理解性输入对二语学习者的作用ꎮ克拉申认为促成语言习得成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丰富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ꎻ二是学习者本身应具有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ꎮ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下通过大量接触略高于自己现有语言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ꎬ这些语言输入进而通过激活学习者的内在学习机制ꎬ从而促使学习者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ꎬ克拉申用 i+1 这一表达式对可理解性输入作了简洁而形象的表达ꎮ这一观点提出后ꎬ很多学者对 i+1 ꎬ即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充分关注ꎬ但却忽视了另一个特性ꎬ那就是 大量接触 ꎬ换言之ꎬ可理解性输入除了起强调语言学习者接触的语言材料的 质 外ꎬ对语言输入的 量 也有要求ꎮ总体而言ꎬ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和克拉申的监察模型ꎬ都认为语言习得从根本上是一种认知活动ꎬ语言习得得以发生的根本因素在于学习者的内在语言习得机制ꎬ正因为如此ꎬ有学者认为这两种理论或假说属于心灵主义(Innatism)ꎮ[5]进入21世纪ꎬ随着二语习得这一学科的发展ꎬ以及语言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ꎬ出现了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些新视角㊁新理论ꎮ本文将一些目前有代表性㊁有影响力的理论简单列举如下ꎮ2.4㊀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Usage-basedtheories)基于使用的习得理论是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相对的一种认知语言观ꎬ是由Langacker基于认知语言学㊁构式语法等语言学理论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新型语言习得理论ꎬ也是目前研究母语乃至二语习得的一种新视角ꎮ[6]如果说普遍语法理论认为语言的习得取决于个体的认知机制ꎬ那么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观点则是说话者的语言系统产生于说话者对语言的使用ꎮ该理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ꎮ第一ꎬ语言是后天学会的ꎬ不存在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ꎻ第二ꎬ人类的语言知识来自于语言的体验和使用ꎻ第三ꎬ语言实际使用中的多种因素ꎬ如频率ꎬ互动等都会对语言习得产生影响ꎮ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立足于体验哲学ꎬ虽然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ꎬ但仍然属于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认知取向ꎬ因为其核心内容在于表明人类在对实际语言的体验中ꎬ利用基本认知能力ꎬ对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进行抽象和范畴化ꎬ最终在心智中形成一系列抽象的㊁形义结合的语言表征或图示构式ꎮ在这一过程中ꎬ语言使用频率决定语言体验的程度ꎬ是语言习得的关键ꎮ2.5㊀涌现论(Emergentism)涌现论最早发端于自组织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ꎬ2006年12月ꎬ国际权威期刊AppliedLinguistics出版了一期关于涌现论的专刊ꎬ标志着涌现理论进入了语言学应用阶段ꎮ涌现论同样是以普遍语法的对立者的姿态出现的ꎬ反对存在先天的普遍语法和模块论ꎮ正如Macwhinney所说ꎬ基于涌现论来研究二语习得可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方面提供更全面的预测ꎬ对复杂对话互动提供新的理解ꎬ对学习过程提供新的视角ꎮ[7]涌现论在解释语言习得如何发生这一问题上ꎬ所持观点与普遍语法理论截然不同ꎬ它认为语言习得在初始阶段ꎬ在音义之间建立起的配对关系是随机和偶然的ꎬ没有任何稳定性可言ꎬ但这些随机的配对在之后的反复使用中ꎬ逐渐固定ꎬ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一种搭配ꎬ某一层面的语言组织或知识得以涌现ꎬ语言习得从而发生ꎮ可以说涌现论目前代表着二语习得研究的一种崭新范式ꎬ在该理论视角下ꎬ可以很自然地看到语言习得过程的一个特性ꎬ即:母语和二语习得是习得者通过语言使用ꎬ以后天的范例学习为基础ꎬ通过接触范例频次的增加ꎬ从而使语法规则得以涌现的过程ꎮ也就是说语言学习者要想准确㊁流利地归纳出语言的规律性ꎬ必须处理足够数量的范例ꎮ早期的MacWhinney和Bates以及近期的N.Ellis都是语言涌现论的拥护者ꎮ2.6㊀连接论与联结认知框架连接论又称平行分布处理(PDP)模式ꎬ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ꎮ该理论认为ꎬ人的大脑中有无数的信息节点ꎬ这些信息节点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ꎬ同时大脑天生具有寻求和建立事务之间联系的倾向ꎬ在建立联系的过程中ꎬ频率的增加可以加强人脑中的信息节点间的联系ꎬ从而可78第2期周舒怡:二语习得中频次效应研究综述 基于理论与实证研究两个视角88长㊀春㊀大㊀学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0卷以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果ꎮ[8]在二语习得领域ꎬ与该理论极其相似的就是NickEllis的联结认知框架(Associative-CognitiveCREEDFramework)ꎮ虽然说联结认知框架也是二语习得研究中采用认知取向路径的代表理论之一ꎬ但其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还是有一定差异的ꎮ普遍语法虽然认为外部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发挥作用ꎬ但该作用是非常有限的ꎬ语言输入根本上是通过激活学习者的内部语言习得机制发挥作用ꎮ而NickEllis则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ꎬ语言学习是由输入驱动的ꎬ其中输入的频率是语言习得的关键ꎮ[9]他认为语言学习事实是一种联想学习ꎬ语言学习的完成需要语言学习者在反复出现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联想ꎬ并不断强化这些联想ꎮ随着频率的增加ꎬ同时出现的单位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和积累ꎬ因此易于习得ꎮ在实证研究领域ꎬRumelhart和MCClelland就运用PDP网络模型ꎬ输入了一个英语动词的原型(walk)ꎬ网络输出它的一般过去式(walked)ꎮ通过反复的匹配学习ꎬ最终证明网络可以记住这种匹配关系ꎬ当输入一个新动词时ꎬ网络可以自动和准确地生成它的过去式ꎮ这一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反复的输入的确能够影响网络的行为表现ꎬ进而可以推断ꎬ频次确实可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ꎮ2.7㊀构式语法理论构式语法理论脱胎于认知语言学ꎬ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㊁Lakoff和Goldberg的语法以及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等都可以置于这个理论范畴之下ꎮ简而言之ꎬ构式就是形式与意义的配对ꎬ构式是语言的基本单位ꎬ并且语言系统由构式组成ꎮ构式语法理论对二语习得这一学科的影响之一ꎬ就是其强调频率对二语构式习得的重要作用ꎮ二语学习者在习得构式的过程中ꎬ要经历 惯用语 低域模式 构式 的发展过程ꎬ在这一过程中ꎬ加大目的语的接触频率可以有效地使二语学习者从具体的惯用语表达发展到抽象的构式习得ꎮ[10]通过对二语习得领域较有影响力的一系列理论进行梳理ꎬ不难发现虽说诸多理论对语言的习得是否由人的内在习得机制决定存在相当大的分歧ꎬ甚至是截然相对的ꎬ但这些理论无一不认可频次对语言学习和二语学习的重要意义ꎬ基于输入频次的语言教学对于学习者的母语和二语习得的作用是具有理论支撑的ꎮ3㊀国内外相关研究3.1㊀国外相关研究凭借充分的理论支撑ꎬ国内外从20世纪末期相继开展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来调查频率对语言习得的作用ꎮ如Hatch和Wagner-Gough在1975年就发现了语言输入中各种特殊疑问句的频率与它们的习得顺序具有正相关性ꎬLarsen-Freeman比较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语素习得顺序和Brown(1973)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中考察过的父母言语中的相同语素的频率ꎬ也发现二者有显著相关性ꎬ并得出这样的结论 语言输入中语素的出现频率是ESL学生(即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口语中语素运用正确率顺序的主要决定因素ꎮ[11]进入21世纪ꎬ国外相关研究向更加细致㊁精深的方向发展ꎮ如2002年Harrington和Denis将频率分为练习频次和分布频次ꎻ[12]同年ꎬLarsen-Freeman针对Ellis的研究不足ꎬ提出考察频率效应要兼顾输入频率和输出频率两个方面ꎻ[13]ꎬ2001年Taylor将输入频率分为偏态频率和均等频率ꎬBybee在类符频率(typefrequency)和形符频率(tokenfrequency)这一分类下开展研究ꎮ可以说这些研究均通过更细致的分类和研究ꎬ考察不同类型的频率对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效应ꎬ从而提高相关理论对二语习得这一现象的描述㊁解释和预测能力ꎮ相应地ꎬ西方在实证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发现ꎮ如Bybee考察了不同频率对语言学习的效应ꎬ发现类符频率高ꎬ输入更自然ꎬ但带来的认知负荷越大ꎬ[14]Madlener通过比较自己和他人的研究ꎬ得出目标结构的形符数必须多于20的结论ꎮ同时ꎬMadlener还设计了三种类符频率:低类符为9个ꎬ中类符为25个ꎬ还有高类符50个ꎬ研究发现低类符和高类符偏态型都不适合学习者ꎬ只有中类符数25最为适中ꎮ[15]Casenhiser和Goldenberg认为偏态输入的类符数量很关键ꎬ太少和太多都不利于学习者识别结构模式并将之归纳泛化ꎬ底线是应该要多于标准的人工语言实验中使用的5个[16]ꎻ这些更加具体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二语习得理论本身ꎬ并且对二语或外语教学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ꎮ3.2㊀国内相关研究通过文献研究ꎬ我们认为国内关于频次效应的研究基本遵循西方的研究传统和研究路径ꎬ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两大类别ꎮ(1)理论研究ꎮ国内的理论研究主要是进行与频次相关的理论介绍㊁对比和述评ꎬ目的在于廓清关于二语习得的不同理论的性质㊁目的和研究方法等ꎮ如罗瑜撰文说明频率效应对二语习得的作用[17]ꎬ王初明介绍了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ꎬ并在2001年ꎬ对连接论和普遍语法理论进行了对比ꎬ得出了在解释二语习得问题上ꎬ前者优于后者的结论ꎮ贾光茂对二语习得涌现论与先天论之辩进行述评[18]ꎬ2003年ꎬ文秋芳为剑桥大学2002年出版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杂志年度特刊进行评述ꎬ专门探讨了频率作用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ꎬ探讨和回答了频率研究的一些问题ꎮ[19]认为频率是影响母语或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关键因素ꎬ语言习得的效果还受输入强度㊁凸显度㊁时间分布以及学习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ꎬ为客观地看待频率的作用和科学的开展相关研究做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指导ꎮ张立飞也立足于体验哲学ꎬ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从频率对语言结构重组㊁语音弱化㊁形态句法保持㊁词义淡化和语法化等多个层面详细阐述了频率对语言结构的建构作用ꎮ[20]这些研究通过对二语习得领域多种理论的对比ꎬ逐步使频率对二语习得的效应成为了 有本之木 ꎬ不但进一步夯实了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ꎬ并显明了这些研究的意义和价值ꎮ(2)实证研究ꎮ国内的实证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ꎮ第一阶段为2004至2005年ꎬ早期研究的主要特点是考察频次对汉语习得或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的影响ꎮ通过知网查询ꎬ以 频次效应 为主题词ꎬ可以发现在该领域国内最早的实证研究始于2004年ꎮ北京语言大学的朱昱在其硕士论文中考察了词语出现频次和边注形式对把汉语作为二语的韩国学习者的汉语伴随性词汇学习的影响ꎮ[21]同年ꎬ陈宝国等人[22]也将学习者的习得年龄和频率结合在一起研究了二者对汉语双字词的识别过程的影响ꎮ第二阶段始于2006至2013ꎬ该阶段开始考察频率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习得影响ꎬ尝试在语音㊁词汇㊁口语产出等多个方面考察频率对这些知识或能力习得的效应ꎬ其中对口语的研究最为集中ꎮ如周丹丹开展了输入与输出频率对中国学习者口头故事复述的效应研究ꎻ[23]杜鹃和张一平调查了任务重复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口语产出的影响ꎻ[24]李慧和张一平考察了词频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的影响ꎬ并给出了词汇的全面掌握需要10次重复率的操作性意见ꎻ[25]谢谜采用微变化研究法ꎬ调查了频率从变化的根源㊁路径㊁速率㊁广度和可变性等多个维度对英语语音纠错的影响ꎮ[26]这些实证研究都或多或少地证明了频率对语言习得的积极作用ꎬ但总体来说ꎬ当时的相关研究涉及的变量还比较单一ꎬ实验方法也相对简单ꎮ第三阶段是从2013至今ꎬ相关研究达到高值ꎬ且研究问题更细致ꎬ涉及的研究变量也更多样ꎬ既客观地探究频次对二语或外语习得的影响力ꎬ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语言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ꎮ如陈方开展了二语构式知识习得中的频次效应研究ꎬ将练习频次和任务类型(语言知识类型)结合起来ꎬ调查练习频次对学习者语言知识发展的影响ꎮ结果显示ꎬ频次的确对显性语言知识的发展发挥作用ꎬ但对隐形语言知识的影响ꎬ要在频次达到6次时才有明显的作用ꎬ同时在其研究中ꎬ涉及了凸显度这一因素ꎬ为后续的一些研究作了铺垫ꎮ[27]张晓鹏和马武林考察了语言输入中的频率分布在与语言水平共同作用下ꎬ对中国学生英语习得抽象构式的不同作用ꎬ发现对抽象构式的习得而言ꎬ中低和中高水平的学习者都明显依赖偏态频率的语言输入ꎮ[28]2017年ꎬ董晓丽和张晓鹏研究了偏态和等频分布的语言输入对学习者习得前置定语过去分词和英语宾语关系从句的影响ꎬ发现两类语言输入的促学效果因构式类别的不同而不同ꎮ[29]徐承萍开展了形符频率㊁词汇频率和形义映合凸显度在英语构式习得中的效应研究ꎻ[30]洪炜㊁冯聪和邓在佑则调查了语义透明度㊁语境强度及词汇复现频率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ꎬ[31]郝美玲考察了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汉字认读影响因素研究ꎮ[32](3)未来的研究热点ꎮ受前文提到的构式语言学理论的影响ꎬ构式研究目前成为整个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ꎮ从2014年开始ꎬ周丹丹撰写了关于我国频次效应研究的文章ꎬ指出了当时我国频次研究的局限性之一就是没有考察频次对语块习得(在有些语言学家看来ꎬ语块就是构式)的效应ꎮ为了弥补这些研究不足ꎬ[33]从2016年开始ꎬ国内研究在该领域进行了集中和深入的探讨ꎮ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周丹丹和张萌以中国学习者为研究对象ꎬ基于涌现论视角ꎬ调查频次对二语读写任务中语块使用的影响ꎬ结果发现ꎬ练习频次确实能显著提高学习者语块使用的密度㊁准确性和多样性ꎬ并且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ꎬ语块使用的数量㊁质量98第2期周舒怡:二语习得中频次效应研究综述 基于理论与实证研究两个视角和种类不断提高ꎬ语块通过语言使用得以涌现ꎮ[34]端义镭将输入频率和搭配强度结合起来ꎬ考察二者对学习者二语词块输出的影响ꎬ结果显示ꎬ输入频率与输出频率显著正相关ꎬ高频词块比低频词块容易习得和输出ꎬ搭配强度与输出频率显著负相关ꎮ[35]进入2018年ꎬ已有两篇文章在外语核心期刊 «外语研究»和«外语界»上发表ꎮ一篇是周丹丹和范昆盟开展的频次对二语学习者语块使用准确性影响的研究ꎬ[36]另一篇是周正钟考察的输入与输出频次对二语语块产出性知识习得的影响研究ꎮ[37]可见ꎬ频次效应在二语习得这一研究领域仍然热度不减ꎬ持续在向更深入的领域发展ꎮ4 结语综上所述ꎬ可以看出二语习得领域的频次或频率效应研究具有语言学㊁认知科学㊁计算机科学㊁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背景ꎬ同时也有国内外的多项实证研究提供数据支持ꎬ毋庸置疑ꎬ频次或频率的确是语言习得和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ꎮ虽说ꎬ学界对于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持有不同意见ꎬ但不可否认ꎬ二语习得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一定会对语言教学发挥指导作用ꎮ因而ꎬ优化输入ꎬ以语言输入作为提高语言教学质量的一个抓手是未来英语教学工作可以考虑和努力的一个方向ꎮ参考文献:[1]㊀刘永兵.西方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两种认识论取向 对我国外语研究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0(4):86-92.[2]㊀VanpatternꎬB.&BenatiꎬA.Keyterm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tTeachingandResearchPressꎬ2015[3]㊀尹振宇.国内近年来联系频次研究综述[J].怀化学院学报ꎬ2016(10):91-93.[4]㊀丰国欣.第二语言习得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ꎬ2017.[5]㊀何光铿.英语教学法教程理论与实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ꎬ2014.[6]㊀李康映.基于用法的语言模式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ꎬ2011(5):80-83.[7]㊀李小辉ꎬ董宝华.涌现论及其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中国外语ꎬ2008(4):41-45.[8]㊀王初明.解释二语习得ꎬ连接论优于普遍语法[J].外国语ꎬ2001(5):11-17.[9]㊀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ꎬ2010.[10]㊀钮文燕.基于使用的二语习得观 来自构式语法理论的启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7(6):97-101. [11]㊀戴曼纯ꎬ肖云南.语言输入 一个仍需进一步研究的领域[J].湖南大学学报ꎬ1998(2):35-38.[12]㊀HarriontonꎬM.ꎬ&DennisꎬS.Input-Drivenlanguagelearning[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ꎬ2002(24):261-268.[13]㊀Larsen-FreemanꎬD.Makingsenseoffrequency[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ꎬ2002(24):275-285. [14]㊀BybeeꎬJ.ꎬ&HopperꎬP.(Eds.).FrequencyandtheEmergenceofLinguisticStructure[M].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 ̄lishingCompany.2001.[15]㊀MadlenerꎬK.FrequencyEffectsInInstructe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DeGRUYTERꎬ2015.[16]㊀CasenhiserꎬD.ꎬ&GoldbergꎬAꎬE.Fastmappingbetweenaphrasalformandmeaning[J].DevelopmentalScienceꎬ2005ꎬ8(6):500-508.[17]㊀罗瑜.频率效应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05(1):92-95.[18]㊀贾光茂.语言知识有多少是先天的? 二语习得涌现论与先天论之辩述评[J].当代语言学ꎬ2011(4):361-368. [19]㊀文秋芳.频率作用与二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2002年6月特刊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ꎬ2003(2):151-154. [20]㊀张立飞.论频率对语言结构的建构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ꎬ2010(6):8-14ꎬ127.[21]㊀朱昱.词语出现频次和边注形式对韩国学习者汉语伴随性词汇学习的影响[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ꎬ2004.[22]㊀陈宝国ꎬ王立新ꎬ王璐璐ꎬ等.词汇习得年龄和频率对词汇识别的影响[J].心理科学ꎬ2004(5):1060-1064.[23]㊀周丹丹.输入与输出的频率效应研究[J].现代外语ꎬ2006(2):154-163.[24]㊀杜娟ꎬ张一平.任务重复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口语产出的影响[J].外语界ꎬ2011(2):19-27.[25]㊀李慧ꎬ张一平.词频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的影响[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ꎬ2008(5):109-113.[26]㊀谢谜.频率作用对英语语音纠错的影响 关于纠正[v]/[w]不分的一项微变化研究[J].外语研究ꎬ2009(1):65-71. [27]㊀陈方.二语构式知识习得中的频次效应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ꎬ2013.(下转第94页)[7]㊀闫长斌ꎬ杨建中ꎬ梁岩.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意识与工匠精神的培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9ꎬ32(3):109.[8]㊀付沙.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19ꎬ29(2):70-73.[9]㊀苗春雨ꎬ周家庆ꎬ卜月华ꎬ等.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协同育人模式实践分析[J].计算机教育ꎬ2019(5):64-67责任编辑:刘㊀琳ConstructionofPracticalTeachingSystemofEnvironmentalEngineeringBasedonResults-orientationundertheDrivingbyNewEngineeringXIEYuaꎬbꎬSONGWeijunaꎬc(a.CollegeofEcologicalandResourcesEngineeringꎻb.FujianProvincialKeyLaboratoryofEco-IndustrialGreenTechnologyꎻc.FujianProvincialBambooEngineeringTechnologyResearchCenterꎬWuyiUniversityꎬWuyishan354300ꎬChina)Abstract:Results-orientationisthecoreideaofcertificationforengineeringeducationmajorꎬinwhichthecon ̄structionofpracticalteachingsystemisthemostimportantthing.Basedontheconceptofresults-orientededuca ̄tionꎬthispaperanalyzestheproblemsexistinginthepracticalteachingsystemofenvironmentalengineeringmajorꎬconstructsapracticalsystemofenvironmentalengineeringbasedonresults-orientationandexpoundstheimplemen ̄tationapproachesꎬsoastoimprovestudents engineeringqualityandinnovativepracticeability.Keywords:newengineeringꎻresults-orientationꎻenvironmentalengineeringꎻpracticalteaching(上接第90页)[28]㊀张晓鹏ꎬ马武林.语言输入的频率分布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抽象构式的影响.现代外语ꎬ2014(1):74-84ꎬ146. [29]㊀董晓丽ꎬ张晓鹏.不同频率分布的语言输入对两类英语构式的促学研究[J].现代外语ꎬ2017(4):540-551ꎬ58. [30]㊀徐承萍.形符频率㊁词汇频率和形义映合凸显度在英语构式习得中的效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ꎬ2017(3):428-439ꎬ48.[31]㊀洪炜ꎬ冯聪ꎬ邓在佑.语义透明度㊁语境强度及词汇复现频率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J].现代外语ꎬ2017(4):529-539ꎬ58.[32]㊀郝美玲.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汉字认读影响因素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ꎬ2018(5):1-12.[33]㊀周丹丹.频次对词块习得的影响研究:基于使用的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ꎬ2014(6):62-67.[34]㊀周丹丹ꎬ张萌.频次对二语读写任务中语块使用的影响研究:涌现论视角[J].中国外语ꎬ2016(5):51-57.[35]㊀端义镭.输入频率和搭配强度对二语词块输出的影响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ꎬ2016(4):53-59.[36]㊀周丹丹ꎬ范昆盟.频次对二语学习者语块使用准确性的影响[J].外语研究ꎬ2018(2):48-53.[37]㊀周正钟.输入与输出频次对二语语块产出性知识习得的影响研究[J].外语界ꎬ2018(2):65-73.责任编辑:刘㊀琳AnOverviewonTheoreticalFoundationandEmpiricalResearchofFrequencyEffectZHOUShuyi(ForeignLanguageSchoolꎬLanzhou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ꎬLanzhou730020ꎬChina)Abstract:Frequencyeffectisregardedasoneoftheinfluentialfactorsinbothnativeandsecondlanguageacquisi ̄tion.From1970sꎬtheissueoffrequencyeffecthasbeenwidelydiscussedandmanyrelevantstudiesareundertheway.Thispapermainlyfocusesonrelatedtheoriesandempiricalstudiesbothathomeandabroadinordertopro ̄videsomesupportforfutureresearch.Keywords: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ꎻfrequencyeffectꎻresearchoverview。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频次效应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由于语言习得研究领域长时间以来“语言先天论”的垄断,频次的作用没有受到重视。

随着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扩展,频次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正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视。

连接论(Connectionism)、涌现论(Emergentism)等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都将频次视作一个重要的变量。

语言经历的不断重复,是人们习得语言的根基。

语言知识的熟练运用是基于人脑对于以往接触过的大量语言范例的记忆,而并非基于抽象的语法规则,因此,频次是习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1]。

然而,频次作用于二语习得却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

一、频次效应的概念
频次效应是指某一事物出现的次数越多就越倾向于被人们所识别。

频次作用于二语习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学习者的心理因素、认知因素以及语言项目本身的难易程度等等。

Harrington & Dennis将频次分为分布频次(distribution frequency)和练习频次(task frequency)两种:分布频次,是指语言项目在语段或语言材料中出现的次数,即语言特征的分布规律;而练习频次,则指的是个体接触语言项目的经历,后者强调重复练习对语言学习的作用[2]。

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证明,语言的分布频次和练习频次这两个概念对于外语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Ellis 对频次进行了综合阐述,他认
为频次对语言知识的各个层面都会产生影响,人们对不同层次语言现象的处理都依赖于语言分布的频次知识[3]。

语言习得依靠的是语言范例的逐渐积累,熟练使用语言的前提就是依靠积累在记忆中的语言范例。

Ellis 的相关理论强调了频次效应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建立语言表征之间在功能和形式上的联系,而练习的频次正是加强这种联系的关键。

二、频次效应的相关理论
1.行为主义理论
对频次效应的重视可以追溯到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

在行为主义盛行时期,频次效应就是其核心概念,因此听说法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推崇。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作为最小单位,“刺激-反应”联结着所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