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 山水画9篇

小学美术教案山水画9篇

山水画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能用中国画的方法,大胆表现出有远近层次的中国山水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画出有远近层次的山水画。

教学难点:

如何控制水墨的浓淡,表现出远近层次的景色。

教学准备:

课件、毛笔、墨汁、颜料、学生用纸、调色盘、水桶等。

教学流程:

一、欣赏导入:

自然风光与中国山水画的结合欣赏,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艺术

魅力,导入课题并板书《中国山水画》。

二、新课讲授:

1、名家作品对比欣赏。

感受画家的不同表现技法带给人不同艺术视觉效果。

2、赏析画家作品找变化。

①感知发现近景、中景、远景不同表现方法。

②了解墨色浓淡、深浅变化。

3、实践、探究:

①学习中国画用笔方法。

②体验墨色浓淡的变化。

4、教师示范并讲解:

①学会概括表现山水画的近景、中景、远景。

②掌握中国画中表现山水景物的几种基本技法:勾、皴、点、染。

5、欣赏、分析:

欣赏、分析学生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构图形式。

6、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作业:构思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大胆地用中国山水画的画法,表

现出近景、中景、远景。

要求:①大胆作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②选择合适的表现技法,适当施淡彩。

③注意室内清洁卫生。

三、展评。

1、作业展示、评价。

2、教师总结。

山水画 2

无锡市第一中学中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

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今天学习第十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本课内容为欣赏。通过对典型的名作的赏析,了解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1. 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

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1. 名词解释: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灵感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大意是,山水画家创作既要以自然为师,同时又得力于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它正确地指出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南北宗”——是明代画家董其昌借用唐代佛教禅宗分为南、北二宗,来解释自唐至明数百年的绘画发展,他按绘画的创作方法和画家的身份,将唐以后的山水画也分为南北二宗,将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家比作“南宗”,将青绿画法的职业画家视为“北宗”。例如,唐代的王维、李思训,后世称为“南北宗”。

北宋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代表人物是范宽、郭熙和王希孟。

范宽《溪山行旅图》绢本水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矮小的侧峰。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细部的描写却很仔细,显示出画家有高度观察能力和写实的工夫。描写的手法也极其生动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规律。范宽运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颤动的笔触,画山石的轮廓和皴纹,分出岩石的块面,然後用浓淡层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著石块组织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的立体感,而且加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

《溪山行旅图》中,山的地位远远超过人物,它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灭,人类则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暂停留的过客。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明显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追求诗的意境。许多南宋山水画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寒江独钓、风雨归舟等。著名的山水画家有马远、夏圭等。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画家善于运用空白的艺术手法,称之为“以白当黑”。南宋的山水画尽管题材、场景、画面小得多了,但由于极力追求诗的意境,善于进行大胆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重要特色。

元代的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更强调主观抒发与个人风格的创造。代表画家有倪赞、王蒙等。

(2)其次,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象人观盆景状。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里江山图》,长达11米。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如《溪山行旅图》、《早春图》、《青卞隐居图》等,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放映录象)

(3)此外,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如表现各种山石就有各种皴法,什么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在这些表现程式的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不断有所发展。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可见,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

(放映录象)

三.小结(课件使用完毕)

山水画 3

教学目标:

1、运用水墨画工具和材料去表现美丽的风景,山水画进一步体会中国画独特的表现技法和表现风格。

2、通过比较不同的绘画工具所造成的不同的绘画结果,山水画进一步体验中国画的独特美感。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表现自然的情感和兴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感受和体验中国水墨画的工具材料,学习中国水墨画的技巧。

教学难点:

进一步了解中国水墨画的取景和构图方式方法。山水画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图片,范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出自己喜爱的中国画家的名字

二、新授:

1. 根据自己的观察、回忆和写生稿,或参考各类图片资料以树木、山石、水流、田野、人家为素材,画一幅水墨山水画。

2. 可以临摹古人的绘画,借鉴他们的表现方法。

3. 如果没有中国画颜料,可以用水彩、水粉色代替,效果也不错。

三、指导学生练习:

1、水墨画创作的方法——苏教版美术教案第九册(新)第19课山水画可以采取对景写生,也可以根据观察和记忆去默写,还可以根据写生稿加上自己的记忆去创作。

2中国水墨画的观察方法、取景方法和构图方法有其独特之处,需要好好加以研究和体会。

四、评析学生作品

教学反思

山水画 4

中国园林造园中景物遮掩,似露又藏,似隔又通,这与中国山水画表现的含蓄美是一致的。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说明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各种艺术之间是相通的,而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则更为接近。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誉为“姊妹艺术”。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创作都基于人们要亲近自然的愿望与需求。人类的祖先本是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之中的,但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需要,人类群居的场所,逐渐离开了森林原野,形成了“城市”。城市里日益增加的建筑物,长期拥挤、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使厌倦的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的愿望。然而郊游活动不可能过于频繁,一些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更难常往。山水画又毕竟只是一张平面观赏的图画,只可“神游”。古代的达官贵人,为了更真切地感受自然气息,欣赏自然美景,便不满足于“纸上观景”了。他们挖湖堆山,栽树植竹,养花种草,使经过提炼加工的自然山水景观再现于立体的三维空间中,这就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都是以“再现自然”为其主旨,因而注重“外师造化”,向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学习,用摹拟自然的表现手法达到再现自然的目的。我国古代山水画大师石涛就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要求艺术家要广泛地游览,搜集自然佳景,为山水画的创作打下基础。我国园林史上最负盛名的造园大师之一、明代的计成自述他“……性好搜奇……每宗游燕及楚”。他自少年时就广游博览,观察自然山水景观,搜集造园的素材。再如元代画师倪瓒,取法于常熟虞山的岩层石理结构,制造了山水画皴法中的折带皴。而古代造园师学习虞山岩层结构后,形成了黄石假山的堆叠法。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的艺术特征也具有许多共同点。中国山水画讲求神韵,不仅要写实,

更要入情写意;而中国园林讲求“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之中”。二者追求的艺术境界是一致的。中国园林造园,注重使用隔景、抑景、漏景、夹景等艺术手法,使空间分隔,景物遮掩,似露又藏,似隔又通。这和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性也是一致的。这里所表现的正是“含蓄美”。中国园林以自然为美,植物配置不按直线排列,也不修剪,但却安排得疏密有致,高低有情。而中国山水画也讲究气韵生动,布局洒脱自然而忌讳刻板、规则。中国山水画对画面的虚实处理,提出“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的重要观点。而中国园林也十分注重空间的虚实变化与对比:山色与水景,石岩与山洞,驳岸石与水洞,墙体与门窗洞……都是虚实构造的实例。

另外,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都十分注重借助文学形式来增强自己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山水画中题写诗歌赋于其上者,屡见不鲜。这些题词很有讲究,不仅能使画的“诗情”更加浓郁,而且会让画的意境更加深远。在中国园林中,各景区的题名、赋额、楹联,更是绝不可少的。如《红楼梦》中所论“佑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____________(5分)

A.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被誉为“姊妹艺术”,是因为它们的创作风格完全相同。

B.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创作要反映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与需

求。

C.中国园林造园中景物遮掩,似露又藏,似隔又通,这与中国山水画表现的含蓄美是一致的。

D.中国园林艺术“外师造化”,向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学习,再现了自然。

E.中国园林比中国山水画更注重借助文学形式表情达意。

2、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园林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3分)

A.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需要,人类群居的场所,逐渐离开了森林原野,形成了“城市”,长期的都市生活使人们想亲近自然。

B.长期拥挤、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使厌倦的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的愿望。然而郊游活动不可能过于频繁,一些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更难常住。

C.山水画毕竟只是一张平面观赏的图画,只可神游。人们为了更真切地感受自然信息,欣赏自然美景,便不满足于“纸上观景”了。

D.人们挖湖堆山,栽树植竹,养花种草,使经过提炼加工的自然山水景观再现于立体的三维空间中。

3、中国园林创作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4、请就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姊妹艺术”的某个相似点,联

想其他的某种艺术(如戏剧、书法、舞蹈、音乐、诗词等),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各种艺术之间是相通的”这句话的理解。(4分)

1、答案:CD。(A项在文中第一段,原文为“更为接近”而非“完全相同。B项,第二段中的第一句“都基于”,而不是“要反映”;E 项,原文是“都十分注重”,)

2、答案:D。(这是中国园林形成的方式)

3、【参考答案】

①以摹拟自然的表现手法达到再现自然的目的。

②讲求“寓诗情画意于自然境物之中”。

③十分注重空间的虚实变化与对比。

④借助文学形式增强自己的艺术感染力。(每点1分)

4、【思路提示:说出一点相似点,联想到一种艺术即可】

【评分标准】艺术的相似点(观点)选取1分;联想描述、分析3分。

示例①:如书法,或求神韵,或求含蓄,或求自然洒脱,或虚实相生。(1分)“书圣”王羲之,其行书《兰亭序》登峰造极,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自然质朴,似行云流水;错落有致,如亭台楼榭;虚实相生,有如犄角相呼。(3分)

示例②:注重“外师造化”,向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学习……

示例③:创作的主要目的,都是基于人们的某种愿望与需求……

示例④:借助其他的艺术形式来增强自己的艺术感染力……

山水画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能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学习画山水画的方法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发情感、表现意境的,通过动手实践,学习和体验山水画的基础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传统绘画的魅力,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而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体会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学习用艺术和自然愉悦心灵、丰富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山水画勾、皴、擦、染、点的表现技法。学画一幅简单的山

水画的小品。

【难点】

使所画山水画小品能体现笔墨和情趣。

三、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高山流水》引导学生思考: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呈现了什么画面?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作品赏析,直观感知

1.教师展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看到这幅作品想到什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沁园春长沙》,给人以雄壮豪迈壮阔的景观。

2.继续提问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描绘的?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画面描绘了万千山峰的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画面物象经营布局具形式感,笔墨韵味也得

到加强,既有严谨的刻意经营,又不失情感的自然流露。此画以墨作底,红为主调,强调“遍”字。以朱砂色铺陈整个画面,可谓大胆创新之举,使画面滋润明亮富有层次变化,传达出作者对这里的喜爱之情。体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环节三:比较欣赏,形式分析

1.教师展示《富春山居图》,你能从这件作品中感受到什么?又能想到什么?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富春山居图》着重把握山水的整体风貌,有过多细微描绘物象表面。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幅作品讲究经营布局,注重笔墨韵味,使画面滋润明亮富有层次变化。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赏析《富春山居图》,并提问这幅作品在笔墨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画面以水墨或浅绛作画,淡墨干皴,富于变化。

2.教师继续提问:画家体现了什么意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运用绘画布局和笔法创新来营造空灵隐遁的意境。

环节四:示范讲解,学生创作

1.教师出示黄山照片与张家界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山石与树木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地质条件的不同,山石形态也有所不同。其中黄山的纹理是长线短线结合,张家界的山石方正,纹理是横折线。

2.教师示范山石的步骤。

山石:勾形状-皴结构-擦质感-点苔

3.教师提出作业要求:尝试联系用中国画工具画一组山石;注意体现体积与质感;而后选择一首古诗,根据诗词描绘一幅中国山水画。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五:实践展评,小结作业

1.师生进行作品的展示与评价,主要从作品的构思、笔墨以及意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2.师生总结课堂主要内容,并布置作业:把山水画装裱起来,挂在墙上,让更多的人来欣赏作品,也请更多的人来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山水画 6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知识和基本技法。

2、通过指导练习和临摹、创作活动,使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步骤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中国山水画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性和技法,掌握水彩静物的干画法和湿画法。

难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及运用。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静物、中国山水画绘画工具。

学生:教材、水彩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欣赏。

(1)展示课件中各个画种的图片,如:中国画、水彩、油画。

(2)教师选择其中一幅画,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概念、特点及起源。

(3)展示一些水彩作品,向学生提问,如:同学们能觉察出这些中国山水画都有哪些特点。

2、讲解。

(1)欣赏两幅中国山水画的作品,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对中国山水画形成感性的认识。

(2)思考练习。设置一道配图选择题:从油画、中国山水画、中国画中选择出中国山水画。

3、分析。

(1)给学生欣赏几幅融合了部分水彩技法的作品,提出:这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结束。

4、示范。

(1)教师运用准备好的水彩工具材料,示范创作步骤。

(2)让学生欣赏范作,体会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5、实践。

(1)同学生用已准备好的水彩绘画材料,对中国山水画技法进行实践练习。

(2)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也可以之间相互评价。

6、拓展。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其他技法,如:撒盐法、压印法等。

(2)希望学生们在中国山水画表现技法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山水画 7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山水画,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山水画独特的透视。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山水画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分析作品有详略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的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2、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山水画》说课稿和教案(共五篇)

《山水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第15课的《山水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说课要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学画山水画》是人美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5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中国画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山水画又是其中一支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种类,历史悠久,技法多样。本课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并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对的国画课有所体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的精神和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 2、过程方目标法: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 3、情感态目标度:培养学生对我国山水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教学 重点是: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来学画山水景色。 难点是: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 五、说教法、说学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理念,我将运用直观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掌握,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富有人文气息,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欣赏法、观察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肢体”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六、说教具、学具准备: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体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并学画山水画。我准备了以下教具:教师山水中国画、中国画的工具与材料、多媒体教学资料 学具:中国画绘画工具 七、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从欣赏作品、探究学习、实践操作、展示评价、课后拓展五个环节设计实施本课教学。 (一)、欣赏作品 1、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历代著名山水画,初步了解我国山水画悠久的历史及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早春图》郭熙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 《溪山行旅图》范宽 2、学生通过欣赏了解隋唐时代,山水画已经成熟,宋元以后,山水画成为中国画中主要的画科。 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些山水画作品技法运用和造型特点的感想。(板书) 引导欣赏感知中国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 引出本课课题《学画山水画》(板书)。

小学美术教案 山水画9篇

小学美术教案山水画9篇 山水画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2、能力目标:能用中国画的方法,大胆表现出有远近层次的中国山水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画出有远近层次的山水画。 教学难点: 如何控制水墨的浓淡,表现出远近层次的景色。 教学准备: 课件、毛笔、墨汁、颜料、学生用纸、调色盘、水桶等。 教学流程: 一、欣赏导入: 自然风光与中国山水画的结合欣赏,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艺术

魅力,导入课题并板书《中国山水画》。 二、新课讲授: 1、名家作品对比欣赏。 感受画家的不同表现技法带给人不同艺术视觉效果。 2、赏析画家作品找变化。 ①感知发现近景、中景、远景不同表现方法。 ②了解墨色浓淡、深浅变化。 3、实践、探究: ①学习中国画用笔方法。 ②体验墨色浓淡的变化。 4、教师示范并讲解: ①学会概括表现山水画的近景、中景、远景。 ②掌握中国画中表现山水景物的几种基本技法:勾、皴、点、染。 5、欣赏、分析: 欣赏、分析学生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构图形式。 6、学生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作业:构思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大胆地用中国山水画的画法,表

现出近景、中景、远景。 要求:①大胆作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②选择合适的表现技法,适当施淡彩。 ③注意室内清洁卫生。 三、展评。 1、作业展示、评价。 2、教师总结。 山水画 2 无锡市第一中学中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

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_《山水画》名师教案

《山水画》名师教案 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戴西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通过欣赏和学习传统的中国山水画,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和绘画的主要特点,初步了解国画基本构成近景、中景、远景的组合。体验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表现树、石、山、建筑、点景人物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和尝试生宣纸的干、湿、浓、淡墨色的变化中产生的不同效果,体验和感受中锋、侧锋用笔的变化。同时在练习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对自然的感受用毛笔和墨、色表现出来,从而逐步提高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关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绘画艺术的情感,丰富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千百年来积累了相当可贵的技法经验及精美的艺术作品。这一切都是我国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和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传承和创新。本课以分析山水画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画法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体验和感受近浓、远淡,近干、远湿的表现规律,进而用这种手法引导学生尝试国画练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学习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2.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画出一幅表现近、中景和远景的中国山水画。 3.通过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简单的笔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近景、中景和远景构成。 教学难点:近山远山的浓淡干湿表现、树的双勾法、单勾法表现,枝叶的不同表现,画面有机组合。 四、教学准备:

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宣纸镜片30份、画毡或报纸。 五、教学过程: 一、示范导入回顾知识 1.师快速示范:近山与远山 上课之前,戴老师想先大家露一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戴老师如何运笔用墨,猜猜看画的是什么?(2分钟) 学生交流教师手拿毛笔做动作,引导学生归纳:中锋侧锋浓淡干湿。 学生第一次尝试练习浓淡干湿表现近山与远山。 【教学意图】通过快速示范近山远山,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的水墨知识:中锋、侧锋用笔,浓淡干湿关系。同时教师现场示范直观引导学生学习画山的简要步骤激发学生学习水墨绘画兴趣。 2.展示教师国画范作(裱好的4尺整开1幅)引出山水画(1分钟)师设疑说:猜猜看,今天戴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如果喜欢的话请大家给戴老师来点掌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画种?引导学生说说画了那些内容? 顺势板书课题:山水画。 简单介绍中国山水画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中国山水画是国画的组要组成部分,国画包括山水、画鸟、人物。 【教学意图】通过展示教师的整开山水画,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山水画认识兴趣。这样也顺势引出课题,又自然引导学生了解了国画的基础知识。 二、探究技法获取新知 1.赏析沈周《吴中山水图》理解山水画的基本构成(2分钟) 仔细观察:近景、远景、中景分别画什么? 板书:近景、远景、中景 围绕近景(近树、近山)、远景(远树、远山)。 板书山水秘诀:远山无石,远树无枝,近山明暗,近树叶茂。 【教学意图】赏析沈周的典型山水画,引导学生如何欣赏山水画的近、中、远景,从而弄清水墨的浓淡干湿关系。这也是学习本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 2.展示两种树范作学习如何表现不同的树枝、树叶。 出示单勾法、双勾法的树,没有树枝与树叶。(2分钟)

小学山水画教案

小学山水画教案 【篇一:小学山水画教案】 1 小学美术《学画山水画》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了 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 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 [智育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 统民族文化的热爱 [素质发展目标]?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 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并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一定 的表现技法?表现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教学准备中国画绘画工具学生活动设计形式?分析绘画方法?进行 绘画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 1、欣赏导入引导学生 欣赏中国历代著名山水画?初步了解我国山水悠久的历史及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与西洋画中的风景画做比较?强调中国画意境及诗书画的一体。 引导欣赏感知中国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 2、揭题?学画山水画 3、新授山水画是中国画科之一?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简称山水。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刘朝?逐渐发展。但仍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 山水画创作?五代、北宋而益趋成熟?作者纷起?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 一大画科。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在艺术 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画面?思考? a 造型特点 b 技巧运用 c 表现手法 d 感受 e 如何表现 f 绘画步骤 2 4、山水画作品欣赏。 《游春图》展子虔这幅画是我国现存著名画作中最古老的一件山水 画卷。这幅作品在透视关系的处理上?已开始注意客观物体之间远近、高低、大小的一般关系和深度层次?把山水画发展成较为合乎比例关 系的新格局?历来被评论家视为开青山绿水之源的重要作品?在山水 画发展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 5、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运用中国画材料?工具进行描画?鼓励学生大胆 尝试体验水墨交融的笔墨情趣。 6、讲授示范表现山水画技法 a 皴法 b 披麻皴 c 斧劈皴 d 点苔。 讲解师范在造型中线条的运用?笔墨的技巧等等。

小学美术苏少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水墨山水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美术苏少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水墨山水画》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 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水墨山水画的笔墨技巧。掌握山石“勾、皴、擦、染、点”的基本方法和树木“点叶”多样方法,以及山水小品的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讨论、游戏、练等教学活动体验水墨山水画欣赏表现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性研究活动,培养学生感受水墨山水画意境之美,提升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中国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独立于隋唐,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传统上中国山水画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一直是山水画演绎的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人的性情、情感。本课教材展示了各类名家山水画,通过赏析和尝试,让学生了解水墨山水画基本的

“勾、皴、擦、染、点”的用笔、用墨和用色的笔墨技法,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从文化情境中感受水墨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学生情况: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通过系列水墨画的单元研究,对于水墨工具和“笔墨”有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基本的笔墨技法。但同时,学生对水墨山水画的“意境”了解不多。创作时,如何大胆表现自然风光,同时具备山水的意境之美,成为本课教学的关键。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研究山石“勾、皴、擦、染、点”的基本方法以及树木多种“点叶”的方法,完成一幅水墨山水画。 教学难点:感悟水墨山水画的笔墨、虚实、意境之美。 4教学过程 4.1 教学活动 1【导入】风景如画,导入揭题: 一)欣赏富春江与《富春山居图》,感受诗情画意: 1.PPT欣赏系列的富春江美图。 师:同砚们,我们先乘着船儿游山玩水。欣赏一番美丽的富春江。美丽的富春江美轮美奂,意境优美。有一位了不得的元代大画家XXX爷爷描画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学画山水画》教案

《学画山水画》教案 一、导入部分:现在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学画山水画》,这一节课我们主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1、什么是山水画;2、山水画的表现形式;3、山水画的用色用墨技法;山水画的步骤。 二、、讲授新课: 1、什么是山水画 我们都知道中国画分为三科,分别是以人物为主的人物画,以表现花草、竹石、鸟兽、虫鱼为主的花鸟画和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主的山水画,我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历史,风格繁多,在中国绘画史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山水画开始脱离人物画背景而独立成为正式画科始于南朝的宋,大约在隋朝,出现了一幅最早的山水画就是这幅展子虔的《游春图》,画中以山石作为主体,人物作为点景,物体之间的比例及空间处理均表现的恰当而完整,它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最终的形成,其影响深远。 2、山水画的表现形式 (1)、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种画法和艺术风格,概括起来技法上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 (2)、从设色上分为:水墨山水、青绿山水、前江山水、彩墨山水。 (3)、从风格上分为北派和那派。

3、山水画的用色用墨技法 那山水画都有哪些用笔用墨的基本技法呢?用笔技法有,“勾、点、接、染、皴”。五种方法,具体来看一下,用笔直接蘸墨勾出山石树木的形象叫勾,在勾好的山石树木上用点的多少来表现明暗关系是点的方法,直接采用墨与色自然衔接晕染的方法是接和染的方法,我们具体来看一下“皴”的方法,皴法是山水画创作中的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法,是古代山水画家在长期的观察和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表现形式,他们根据各种不同的山石结构归纳概括成一定的笔墨符号,来表现对自然界的真实感受,归纳起来有三类皴法,他们分别是:以线为主的皴法,以面为主的皴法,以点为主的皴法,以线为主的皴法有披麻皴、牛毛皴、荷叶皴、解索皴、折带皴,以面为主的皴法有小斧劈皴、大斧劈皴、、马牙皴、,以点为主的皴法有米点皴。 《线》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以线为主的皴法------披麻皴,是先用毛笔蘸墨直接勾出山石的外形,然后蘸上少点一点的墨拉出长线,压力,速度要均匀,先从山石的阴面起笔,这种披麻皴的线形在山水画中的地位如同书法中的中锋用笔的线条一样,是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披麻皴在用笔时要注意墨色浓淡的变化,线与线之间的疏密交错关系,线条要显得圆润饱满,含蓄有力,行笔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出现侧缝,以免出现败笔,像元代的黄公望画的《富春山

山水画美术教案

山水画美术教案 山水画美术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学习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画出一副表现近、中景和远景的中国山水画。 3、通过学生的探究、表现和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学习简单的笔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近景、中景和远景。教学难点: 墨色的浓淡、虚实的变化,笔墨水分的控制,空间的表现。 教学准备: 中国画颜料、生宣纸、毛笔、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搜集中国山水画中有近景、中景、远景的作品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引入新课 展示有近景、中景和远景的一副色彩照片和一副中国山水画。问题: 说说两古作品有什么不同?欣赏比较后回答问题。彩照再现了生活中的景色。中国山水画用中国人传统的工具和材料——生宣纸、毛笔、墨、水、色表现了生活中的景色,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欣赏评述、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小组合作学习。 三、授新课

欣赏教材中画家的作品,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对画家沈周和齐白石做简单介绍后,布置学生欣赏《吴中山水图》和《柳桥独步》。分组讨论问题: (1)这两古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沈周的作品描绘的是冬天的景色,齐白石的作品表现的是春天。 相同点: 两幅作品都是中国山水画,都有近景、中景、远景,都画有树、山、桥、房屋和人。 不同点: 沈周的作品是水墨表现,齐白石的作品是用墨表现后又着色。沈周作品用淡墨画水和天空,齐白石作品的水和天空是留白处理。沈周作品除近景有树,中景也有树,房屋也有7间之多,齐白石作品中景没有画树,房屋只有1间。沈周的作品有点苔,齐白石作品没有。 (2)这两副作品中哪些地方是中锋表现的?哪些地方用的是侧锋?两幅作品中的树、房、桥、船、及沈周作品的远山都是用中锋表现的。山石的擦染及齐白石的近景土坡,远山,染墨、色用侧锋表现。 (3)这两副作品你喜欢哪一副?说说喜欢的理由。 喜欢沈周作品的古朴典雅,喜欢齐白石作品的生动鲜活。 (4)作品中描绘的景色在你生活中是否见到过? 说说自己旅游时见到过的美景。 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总结发言。 五、继续在实践中创新,绘中景: (1)强调在浓墨中加水。 (2)强调水分多少与画面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3)强调笔上水分要少,才会控制自如。 (4)布置学生选择与近景不同的内容和墨色画中景。 (5)把重墨再加一倍至两倍的清水调成淡墨,画远山或其他的景色。 六、学生创作

中国山水画艺术教案

中国山水画艺术教案 【篇一:六年级美术第1课中国山水画艺术】 第一课:中国山水画艺术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基本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平行线和消失点概念。 3、欣赏名家作品,品味透视在美术中的魅力。 4、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透视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其运用。 2、教学难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运用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几幅名家美术作品、建筑风景照片、范画、纸张、笔等。学生准备:画夹纸张或速写本、笔。 四、教法学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课件中的大量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渗透知识教学。 2、练习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绘 画创作等练习。是学生获得操作体验,加深对美术的理解,形成技 能和发展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法: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的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结合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分组欣赏、讨论课本老师提供的图片,理 解什么是透视现 象。 (二)、发展阶段: 1、小结透视现象所产生的规律。 2、什么是视平线和消失点。(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

3、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 (结合图片分小组讨论)教师用几何形体示范什么是平行透视与成 角透视 4、课堂作业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生到学校周围观察,注意体会物 体的透视变化规律。 (三)、学后整理: 1、回家收集相关的一些建筑、风景等图片,巩固知识。 2、准备好第二节课的工具材料。 (四)、教师总结 山水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形式,它在取材,构图、用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同学们对于山水画艺术都有自己 的想法和构思,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使用水墨,画出别具风格的图画。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引导阶段: 1、检查课前准备 2、回顾透视的基础知识点 (二)、发展阶段: 1、讲解临摹作画的基本过程 (1)、先观察图片中事物的特征,寻找出符合透视变化的基本规律;(2)、构图(考虑安排主体物的合理位置); (3)、用线描表现(刻画主题物的特征); (4)、整理画面。 2、讲评作业: (1)、两位学生为一组,相互交换作业,进行评比(以是否准确表 现出透视变化为 标准) (2)、老师统一点评。 (三)、拓展阶段: 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或者默写体现透视变化的作业。 (四)、教师总结 (五)、教学反思 【篇二:《中国山水画》美术教案 - 副本】 1

小学水墨山水画教案

小学水墨山水画教案 导语:通过对名作欣赏,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演变、表现语言、风格特征,并对一件山水画作品尝试进行欣赏评述。下面是本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小学水墨山水画教案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小学水墨山水画教案1 教材分析: 水墨画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本课是小学第一次接触水墨画,所以本课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水墨画的工具,初步感悟水墨的特性,通过听一听、看一看、试一试、玩一玩,掌握水墨工具的性能,初步尝试用笔、用水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对水墨艺术的兴趣。 因为面临的对象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所以本课是以游戏的方式呈现,主要内容是用笔和用墨两个方面,以及文房四宝和中国画的相关基础知识,在用笔这方面又分直线运笔、侧锋、滚笔和点笔等多个层次,力争从简到繁,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有序地进行游戏,根据本课使用的相关材料和中国传统文房四宝的知识,我分别把四组分成云纸组、香墨组、清水组、神笔组进行组织和教学。 教学目标: 1.了解体验中国画的绘画特点和工具的使用。

2.通过尝试练习,体验中国画用笔和用水的特性。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的工具和尝试水墨的特性。 教学难点:毛笔、水份的控制。 教学准备: 教具:毛笔、墨汁、宣纸及其他各种纸影视文件、脸盆、范画等。学具:毛笔墨汁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检查工具。 二、导入新课: 小朋友都喜欢玩游戏,老师也喜欢玩游戏,今天这节课就是游戏课,今天的游戏不光是你、我,老师还带来了几个新朋友——毛笔、墨水、宣纸、水,这 些朋友虽然不会说话,但都很有本领,大家在游戏中要仔细观察并记住它们的本领。老师一一介绍墨水、毛笔、碟子、宣纸等材料。游戏有游戏的规则,为了看看那个组在游戏中最遵守游戏的规则,老师把我们四个组分成云纸组、香墨组、清水组、神笔组,老师将表扬好的组。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方式,贴近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要仔细观察并记住它们的本领”,提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带着目的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有序地进行

《中国山水画》美术教案

《中国山水画》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收集和选择适当的 图片素材。特别是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创作,注意融入自己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巩固对中国传统绘画美的认识和理解,锻炼和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在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上,运用山水 画基础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如何在选择素材和创作中,融入自己对意境和形式 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二次备课 课前准备 提前向学生布置作业:结合自己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 理解,让学生搜集有关山水画图片资料,进行创作构思。教师出示预习提纲搜集各种山水画图片资料,根据教师所列提纲提前预习,并做好笔记增强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和了解,收集合适的图片素材进行构思。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展示预习成果 1.复习上节课内容(意境和形式美),然后教师出示图片并提 出问题

a.这几幅山水画的构图运用了哪种构图方法。 b.分析一下这几幅画,画家在笔墨处理和构图上有什么特点,作品带给我们怎样的意境。 2.组织学生讨论,或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引出课题学生赏析图片,展开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和思考题 a.让学生自读课文文字和欣赏图片 b.“山水画”的基础知识: ①“三远法” ③制作步骤④如何处理画面空间 如何与自己的创作构思有机地结合运用。 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主学习,认真思考,通过查资料、观察、分析、比较这些图片并作出判断,形成初步成果通过以上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1.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对于疑难问题,由教师点拨、讲解和演示 a.“三远法”。“高远”、“平远”、“深远”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种构图方法,简称“三远”。 (教师结合图片作简要讲解)

绘画创作山水作品教案设计

绘画创作山水作品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技巧; 2. 学习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景色的观察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对色彩、线条、形状等艺术要素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山水画的构图和技巧; 2. 理解艺术要素与创作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 展示、分析和讨论一些山水画作品的图片或幻灯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2. 准备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如纸张、铅笔、彩色铅笔、水彩颜料、刷子等; 3. 打印相关学习材料,如技巧说明、图片参考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1. 准备一些山水画的图片或幻灯片,向学生介绍山水画,并询问他们对山水画的了解和观感; 2. 引导学生讨论山水画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第二步:技巧讲解(15分钟) 1. 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山水画作品,分析其构图、线条运用和色彩运用等方面的技巧; 2. 引导学生注意画家如何运用线条、形状和颜色来创造山水画中的山、水、云等元素; 3. 强调不同表现手法对山水画作品的表达效果的影响。 第三步:实践操作(30分钟) 1. 分发绘画材料和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或参考图片进行山水画创作; 2. 在学生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技巧问题,并提供个别建议; 3.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如铅笔的明暗表现、彩色铅笔的色彩渲染或水彩颜料的流动效果等。 第四步:展示和评价(10分钟) 1. 学生完成绘画后,让他们贴在墙上展示; 2. 学生相互欣赏、评价和交流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体验。

五、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到自然环境中观察、感受山水,以丰富他们对山水画的理解和创作灵感; 2.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美术馆、观赏山水画展览等形式深入了解山水画的发展和不同流派。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绘画创作山水作品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技巧,并能够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进行创作。此外,通过观察和欣赏他人作品,学生能够培养对大自然景色的观察力和艺术表达能力,并提高对色彩、线条、形状等艺术要素的运用能力。绘画创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中国山水画美术教案

中国山水画美术教案 【篇一: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中国山水画(2课时) 第1 课时:树木画法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具有对常见数木生长、生理特点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 中国画山水画二至三幅。 树木结构图一幅。 树枝、树叶分类挂图各一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 课前,在教室前面展示出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 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 扬光大。 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 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 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 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

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 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 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点染法: 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双勾法: 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 采用双勾法,可以使丛林有变化,防止画面的单调和沉闷感。(介绍树叶画法时,除挂图外,还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办法,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画主干。 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5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小学美术《中国山水画》教案

小学美术《中国山水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能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学习画山水画的方法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发情感、表现意境的,通过动手实践,学习和体验山水画的基础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传统绘画的魅力,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而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体会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学习用艺术和自然愉悦心灵、丰富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山水画勾、皴、擦、染、点的表现技法。学画一幅

简单的山水画的小品。 【难点】 使所画山水画小品能体现笔墨和情趣。 三、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高山流水》引导学生思考: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呈现了什么画面?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作品赏析,直观感知 1.教师展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看到这幅作品想到什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沁园春长沙》,给人以雄壮豪迈壮阔的景观。

2.继续提问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描绘的?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画面描绘了万千山峰的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画面物象经营布局具形式感,笔墨韵味也得到加强,既有严谨的刻意经营,又不失情感的自然流露。此画以墨作底,红为主调,强调“遍”字。以朱砂色铺陈整个画面,可谓大胆创新之举,使画面滋润明亮富有层次变化,传达出作者对这里的喜爱之情。体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环节三:比较欣赏,深V形式分析 1.教师展示《富春山居图》,你能从这件作品中感受到什么?又能想到什么?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富春山居图》着重把握山水的整体风貌,有过多细微描绘物象表面。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幅作品讲究经营布局,注重笔墨韵味,使画面滋润明亮富有层次变化。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赏析《富春山居图》,并提问这幅作品在笔墨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画面以水墨或浅绛作画,淡

大班青绿山水美术教案

大班青绿山水美术教案 教案标题:大班青绿山水美术教案 教案目标: 1. 通过参与青绿山水美术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帮助幼儿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方法。 3. 提供多种材料和技巧,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教学准备: 1. 展示青绿山水画作品或图片。 2. 准备绘画工具,如颜料、画笔、画板等。 3. 提供不同颜色的纸张、剪刀、胶水等制作剪纸的材料。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展示青绿山水画作品或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画中的元素和色彩。 2. 向幼儿介绍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如山、水、树等,并解释青绿山水画的特色。活动一:观察与描述 1. 带领幼儿到室外或通过图片展示,观察大自然中的山水景色。 2. 引导幼儿描述所观察到的元素,如山的形状、水的颜色、树的高度等。 活动二:创作山水画 1. 给每个幼儿发放绘画工具和画板,让他们自由发挥创作山水画。 2. 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绘制山、水、树等元素,并选择适合的颜色进 行填充。 活动三:剪纸山水

1. 提供不同颜色的纸张、剪刀和胶水,让幼儿制作剪纸山水。 2.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剪出山、水、树等元素,并将它们粘贴在一张纸上。 活动四:展示与分享 1. 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山水画和剪纸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和老师。 2. 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互相欣赏和学习。 教学延伸: 1. 继续观察大自然中的山水景色,引导幼儿绘制更具体的元素,如花、鸟、云等。 2. 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绘画技巧,如水彩、粉笔等,扩展他们的艺术表达方式。评估方法: 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2. 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和剪纸作品,评估他们对山水画元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教案总结: 通过这个大班青绿山水美术教案,幼儿将有机会观察大自然中的山水景色,并 通过绘画和剪纸等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这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艺术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分享和展示,幼儿还能学习他人的创作和 欣赏他人的劳动成果。

小学美术山水画教案

小学美术山水画教案-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小学美术山水画教案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懂得如何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着重理解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创造,既是的重要艺术传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方面。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图片、录象资料、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今天学习第十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本课内容为欣赏。通过对典型的名作的赏析,了解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 1. 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

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1.名词解释: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灵感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大意是,山水画家创作既要以自然为师,同时又得力于画家对自然的感受。 它正确地指出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南北宗”——是明代画家董其昌借用唐代佛教禅宗分为南、北二宗,来解释自唐至明数百年的绘画发展,他

《写意山水》美术教案

龙岗镇水口小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美术公开课 备课教案 授课教师:文治秀 授课时间:20XX年4月24日 【】【课题】 第十课、写意山水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认识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写意山水画的用笔用墨知识及独特的表现技法,让学生学会用写意的方法来表现近的山、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探究、表现,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习写意山水画的用笔用墨知识及独特的绘画技法,让学生学会用写意的方法来表现近的山、石。

【教学难点】 墨色的浓淡、笔墨水分的控制及山石的独特表现技法。 【教学具准备】 教具:中国画范画、国画颜料、笔、墨、纸、砚。 学具:笔、墨、纸、砚。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以图渲染,揭示课题。 1、欣赏。 出示教师自制的工笔画和写意画范图。 2、质疑。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中国画工笔及写意有初步的了解。 3、简介工笔、写意。 师:在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绘画中,主要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工笔画:是指用细致的墨线勾描物体的形象特征。(强调细致、真实)而写意画,则忽略了一些细节,它用笔大胆、粗放,笔画简练、夸张,几大笔就可以勾出来,还可在画中融入作者的自己的思想感情。(强调粗放、笔画简练)正因为如此,使写意画更具有独特的风格。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这独具风格的写意方法来画山水画中的山、石吧! 4、板题、揭题。 三、引导观察、整体感知 1、让学生观察、欣赏课本18-19页有关写意山水的画,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画山、石的方法的认识和发现。(学生小组合作,畅所欲言。) 2、讲授画近山、石的技法。 (1)写意画用笔方法:一般用中锋和侧锋。 (2)写意画用墨方法:多用蘸墨法。(指在毛笔上先沾上清水,刮去笔中多余的水分,要画时在笔尖上蘸一点浓墨,稍等渗化,即一笔下去,有浓有淡,又轻有重。) (3)画近山、石的步骤。(教师边讲边示范,学生边跟着老师画。) A、勾。(先用浓、淡不同的墨勾出山、石的轮廓。) B、皴。(再用淡墨皴出山、石的结构,表现出山、石的凹凸起伏与质感。即山石的脉络纹理。) C、染。(接着用淡墨渲染山、石的立体感,也可用颜色染。注意分出山石的阴阳相背或前后层次。) D、点。最后用直、横、圆、尖等不同的点表现出山石上的苔藓、杂草、远树等,丰富山、石的表现。) 四、作业布置。 用中国画中勾、皴、染、点的山水画技法来表现一幅山、石画。(近山、石)

六年级上册美术山水画教案及反思

六年级上册美术山水画教案及反思 教案标题:六年级上册美术山水画教案及反思 教案目标: 1. 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习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表现技巧。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4.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 展示一些经典的山水画作品,介绍山水画的历史和发展。 - 准备一些山水画的范例和教学素材。 - 准备画纸、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 2. 学生准备: - 学生需要准备铅笔、橡皮擦、调色板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 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 2. 与学生一起讨论山水画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解释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表现技巧,如远近法、重心、对比等。 三、示范与实践(30分钟)

1. 展示一幅山水画范例,解读其中的构图和技巧。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练习,如绘制山、水、树等基本元素。 3.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用不同的颜色和笔触表现自己的山水画作品。 四、展示与分享(15分钟) 1.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山水画作品。 2. 学生分享创作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反思(10分钟)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技巧。 2. 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并思考如何改进和提升自己的绘画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展示经典山水画作品和讲解基本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在示范和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尝试用不同的颜色和笔触表现自己的山水 画作品。在展示与分享环节,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并互相交流了创作过程 中的体会和感受。通过反思环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自我评价,并思考 了如何改进和提升自己的绘画能力。 然而,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实践环节的指导上,可以提供更多的具体技巧和绘 画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山水画的表现技巧。同时,在展示与分享环节, 可以加强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这些改进,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和艺术创造力。

山水画小学美术教案

山水画小学美术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展的详细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山水画小学美术教案,请参考!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名作欣赏,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演变、表现语言、风格特征,并对一件山水画作品尝试进展欣赏评述。 通过欣赏、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水墨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水墨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水墨山水画的表现语言、表现形式、欣赏方法。 水墨山水画作品意境营造的欣赏。 一、交流导入 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觉察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山水画的根源便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风光的呢? 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

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今天的知识点比拟多,我们分小组进展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二、欣赏解析 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表达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 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详细。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开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山水画——金碧山水 唐: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山水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山水画挂在屋内,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画面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