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种群的6个数量特征

简述种群的6个数量特征

种群的6个数量特征包括:

1.种群规模,即种群中生物体的数量。

2.种群密度,即种群中生物体的数量与占用面积或体积的

比值。

3.种群出生率,即一定时间内种群中新生物体的数量。

4.种群死亡率,即一定时间内种群中死亡物体的数量。

5.种群增长率,即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

6.种群年龄结构,即种群中各年龄段生物体的比例。

1.种群规模是指种群中生物体的总数,它可以是动物、植

物或微生物等。这是种群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反映种群的大小和范围。

2.种群密度是指种群中生物体的数量与占用面积或体积

的比值。密度越高,种群中生物体的竞争就越激烈。

3.种群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如一年)种群中新生物

体的数量。这是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4.种群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如一年)种群中死亡物

体的数量。这是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5.种群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这

可以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计算。

6.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段生物体的比例。这可

以反映种群的生长和衰退趋势。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考点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 ①样方法 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 步骤:准备; 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 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 随机取样: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计数:对于边界上的调查对象,采取“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方式,然后计算密度; 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②标记重捕法 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m。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X,则M/X=m/N。

注意:若标志物易脱落,或生物带标记后易被天敌捕杀,导致m减小,测得X偏大; 若第一次标记后,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测得X值偏小。 ③黑光灯诱捕法 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④抽样检测法 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因素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无法体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因此还需研究其他数量特征。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年龄结构: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群的个体数目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J”形增长 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的数量:N t=N0λt

10-1 种群及其动态

10.1 种群及其动态 考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年龄结构⎩⎪⎨⎪⎧⎭ ⎪⎬⎪⎫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 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 (2)估算法 ①黑光灯诱捕法:对于趋光性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调查种群密度。 ②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概念检测] (1)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调查种群数量较少的陆生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并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3)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4)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即可。(×) [教材拾遗] 1.(选择性必修2 P4“思考·讨论”)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提示: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受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2.(选择性必修2 P5“探究·实践”)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为什么强调随机取样? 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1.比较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 (1)统计图(以稳定型和增长型为例)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一、种群的概念: 在内占据的生物的个体。种群是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种群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依据年龄结构)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 (一)种群密度: 1、概念: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原理 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算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算整个种群的种群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称取样调查。概括为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 (2)方法步骤 植物种群密度样方法——样方法 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平均密度估算种群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随机取样) a.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b.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④计算种群密度: 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 (核心问题)

【特别提示】 (1)样方应随机选取 (2)样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 m×1m;灌木:4 m×4m;乔木:10m×10m ②如果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需要适当扩大 ③应以物种个体数达到最稳定时的最小面积计算。 (3)样方数目:总体面积大要多取,总体面积小可少取。 (4)样本统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植物计数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植物; 不同生长期的个体都应统计。 例1:在调查某种植物的密度时,共选取了k个样方,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n k株,每个样方的面积均为s平方米,则 该种群的密度为(n1/s+n2/s +n3/s +…+ n k/s)/k株/m2。 例2:样 方中的某植物如右图,则该地块中该植物种群密度为 2.75株/m2。 ●动物种群密度样方法——标记(志)重捕法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记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量(M) ③重捕,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记录数量(n)及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m),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 ④计算种群密度: 【特别提示】 (1)前提: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2)标记技术: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 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感染等; 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段时间,但又不能过分醒目。 例: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 头。则(1)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96头。 (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高。 ●微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法(显微计数法或血细胞计数法)(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种群知识点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 、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逐个计数 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b 、计算方法: 植物、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样方法 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 计算公式:N=M×n/m 。 估算的方法 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 起作用。 4、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的大小。 类型: (A )、 (B)、 (C); 5、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 。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 1、“J 型增长”a 、数学模型:(1) (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 等条件; 种群数量

2、“S型增长” a、条件: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速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 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时间 种群数量

降甚至消失。 5、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 5、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以及人类活动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第30讲知识点参考答案: 一、决定决定预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影响 二、Nt=N0λt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波动波动下降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

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

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 在科学研究中,种群数量是比较常见的概念,它可以指代任何一群体,比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有机体等,而它的变化也会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种群数量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有两个层面:一是短期的变化,一是长期的变化。短期的变化可能是种群有不同的生物特性,比如死亡率和繁殖率,以及有利或不利的环境参数;而长期的变化可能是由自然选择,自然灾害或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其次,种群数量的变化也可能受到某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气候、土壤以及病原体等。这些外部因素可能是种内因素,也可能是与其他种类或作物有关的因素,这些变化会导致种群数量的变化,从而影响某种物种的数量。 此外,种群数量也与物种的繁殖能力有关。种群数量会受到繁殖能力的影响,包括繁殖速率和存活能力。如果物种的繁殖能力低下,种群数量就会降低,反之,如果物种的繁殖能力较强,种群数量就会增加。 最后,种群数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当某种物种迁移到一个新的环境时,种群数量也会发生变化。当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新的进化趋势,也就是说,新的种群会根据环境的要求而发生演变。 总的来说,种群数量的变化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比如短期变化、外部因素、繁殖能力、以及迁移能力等,而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的

影响种群的数量,从而影响整个环境的稳定性。因此,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对于科学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另外,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人类行为的影响。人类活动可能会直接破坏环境,从而导致某些物种数量减少;另外,人类有时候会主动采取措施,影响某些物种的数量,比如采购、养殖和管理等。因此,在讨论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时,必须要注意人类活动对物种数量的影响。 总之,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是极为复杂的,它的变化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种群数量的变化也会对整个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对研究种群学和环境科学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种群是指一定范围内物种个体的总体,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生态学研究而言,种群是一种基本对象,只有深刻理解种群的特征,才能更好地揭示种群的生存机理,了解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以及制定科学的保护和管理策略。本文将从种群数量、种群分布和种群结构三个方面介绍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一、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是指某一时间和地点上个体数量的总和。在现实中,种群数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来入侵生物、生物地理分布、栖息地压力、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等。因此,种群数量存在各种变化,冬天往往比夏天少,年轻的种群数量要大于老年的种群数量,另外,不同个体间的繁殖能力也会影响种群数量。 二、种群分布 种群分布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上种群的空间分布情况。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通常根据种群分布的不同类型对其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其中均匀分布是指个

体分布相对平衡,密度差异不大;随机分布是指个体之间的距离长 度随机,不受环境因素的约束;聚集分布是指个体分布聚集在一起,形成多个群落或聚集区域。 在种群分布的研究中,生态学家们通常会采取一些方法来进行 差异性分析,如控制变量实验、空间推理、成层抽样等等,从而 更好地了解种群分布的规律和变化。 三、种群结构 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部不同年龄、性别、大小和生殖能力等个 体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种群结构主要分为年龄结构和雌雄结构 两个方面。 年龄结构是指个体年龄和生命周期所呈现出的数量和比例变化。一个年轻而密度增长快的种群,通常会延长生命期并增加种群容量。雌雄结构是指女性和男性两种性别数量的变化,有些物种女 性的数量更多,有些物种男性的数量更多,这通常与种群的繁殖 和互相竞争的策略有关。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名词解释 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他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3、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4、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 5、最大出生率:是指理想条件下中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6、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7、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上到下表示不同的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8、生命表:用来呈现和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加入了mx栏,即同生群平均每存活个体在该年龄期内所产后代数,这样的生命表称为综合生命表。 9、同生群: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一组个体称为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 10、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天数。 11、净增殖率(R0):存活率lx与生殖率mx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1.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2)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死亡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3.迁入率、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4.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要点探究 1.探究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2.探究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 比较 项目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 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程序 注意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 捕获的概率相同 ② 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 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易错警示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 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 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习题巩固 1.现有A、B、C、D四个种群,其年龄组成分别如图所示,其中最可能灭绝的种群是(D ) A.B. C. D. 2.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D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1. 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 出生率、死亡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3. 迁入率、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4. 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要点探究 1. 探究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2.探究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 比较 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 对象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 程序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易错警示 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种群的特征教师版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编辑:高2021级生物备课组 1.种群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概念分析 ①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理由是鱼包括很多种,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包括多个物种的鱼。 ②树林甲和树林乙中的全部麻雀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理由是两个树林中的麻雀不在同一个区域。 ③某个农田中所有蝗虫的卵、幼虫和成虫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理由是它们是一定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3)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表示方式:种群密度= 个体数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 (3)概念分析 ①一亩水稻的年产量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密度,理由是种群密度不是指年产量。 ②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密度,理由是鲢鱼是一个物种,单位体积中的鲢鱼的数量是种群密度。 ③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不属于(填“属于”或“不属于”)种群密度,理由是乔木不是一个物种,而是多个物种。 (4)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①定义: ②步骤:如右图

③适用范围:一般是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的数量调查。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步骤:a.确定调查对象。b.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在该种群生存环境中,均匀设置捕获点,捕获一部分个体,并对其进行标记后,再在原地将其放回,并记录个体数为M。c.重捕并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计数数量(n)及其中被标记 的个体数(m),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d.计算种群数量:公式:N M=n m,计算出N即为该种 群数量的估计值,最后除以面积即可。 ③注意事项:a.标志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b.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过分醒目易被捕食;c.标志物能维持的时间不短于研究时间;d.在研究期间,没有较多个体的出生和死亡,也没有较多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3)黑光灯诱捕 适用范围: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4.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概念: a.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③意义:决定种群密度大小。 (2)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概念: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 体总数的比率。 ②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右图 ③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3)年龄组成 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如右图 ③意义: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 ①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通过控制种群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③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 个体→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降低害虫种群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阐述种群密度与其他特征的关系。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 1.种群 (1)定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 (2)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 (1)含义: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表示方式: 种群密度=个体数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 (3)调查方法⎩ ⎪⎨⎪⎧ 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估算法⎩⎪⎨⎪⎧ 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 3.样方法 (1)调查程序 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 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 ↓

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 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实例 调查蒲公英、昆虫卵、蚜虫、跳蝻等的种群密度。 4.标记重捕法 (1)适用生物: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个体。 (2)调查程序 (3)计算公式 初捕标记个体数(M )个体总数(N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 )重捕个体总数(n ),即N =M ·n m 。 判断正误 (1)同一物种可能包含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 (2)调查土壤中蚯蚓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 (3)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 (4)种群密度可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答案 (1)√ (2)× (3)× (4)× 一、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1.样方法实施的一般步骤 (1)准备;(2)确定调查地点、调查对象;(3)确定样方;(4)计数;(5)计算种群密度。 2.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单子叶植物的原因: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的个体数目则易于辨别。 3.确定样方 (1)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确定合适的样方大小 不同样方大小的种群密度调查 样方大小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种群密度(株/m 2) 0.3 m ×0.3 m 0 0 0 0 0 0 0.6 m ×0.6 m 0 0 0 1 0 0.56 1 m ×1 m 1 1 0.4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