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课堂互动学案岳麓版选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17【教学设计】《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17【教学设计】《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本课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美苏之间关系的缓和与紧张的原因和过程,掌握美苏争霸的基本史实。

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概况及影响,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美苏争霸的过程的探讨,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图片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读图与识图能力,从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美苏之间关系的变化,培养学生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美苏争霸整体和初步认识,使学生初步懂得从整体、全局的视角观察历史,少数大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以下认识:冷战是大国集团之间实力抗衡、利益博弈的结果,不符合时代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教学重点】掌握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争霸的史实。

【教学难点】认识从美苏争霸中得到的启示了解20世纪80到90年代之间的世界局势,教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

新课导入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关系改善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是否标志着两大阵营对抗的结束?本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讲授新课一、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1.原因(1)国际格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增强。

(2)经济状况:美、苏的军备竞赛阻碍了经济发展。

(3)两国外交政策的调整①1969年,尼克松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表明美国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

②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实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着重改善同美国的关系。

2.表现(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苏,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

(2)欧安会①时间:1975年。

②地点: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学案岳麓版选修3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学案岳麓版选修3

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问题导学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活动与探究材料一1981年秋,以美国前国防情报局局长格雷厄姆和美国氢弹之父泰勒为首的数十名科学家向里根提出了《高边疆:国家生存的战略》的研究报告,认为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技术可在21世纪建立确保美国安全的战略防御系统,从而夺取对苏“冷战”的全面优势。

“星球大战”计划出笼后首先是加速国防科技发展、夺取军事优势。

(1)结合材料分析“星球大战计划”得以实施的最基本条件。

材料二“星球大战”计划的另一目的是激化竞争,将苏联拖入更高层次的军备竞赛,最终将其拖垮。

经过多年的“冷战”和美、苏大规模的军备竞赛,苏联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但是,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出笼后,苏联被迫大幅度增加军费。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技界一批很有潜力的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加速高科技的产业化进程,并以此作为新的发展动力,推动处于“滞胀”中的美国摆脱困境……实践证明,“星球大战”计划在美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如航天、能源和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好转。

(2)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分析美国进行“星球大战计划”还有哪些目的?(3)美国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美、苏两国有何影响?(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有关历史知识,分析“星球大战”计划提出的历史背景。

(5)结合“星球大战”计划对美苏争霸结果的影响,谈谈它们对当前中美关系有何启示?正确认识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1.紧张对抗与谋求缓和对话是美、苏争霸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紧张对抗始终是主要方面,最能反映出霸权主义的本质;缓和对话是次要方面。

2.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是美、苏维护自身利益的共同需要。

3.美、苏双方从紧张对抗到缓和对话的转变,体现出双方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4.美、苏由紧张对抗到缓和对话的转变与各种政治力量的发展壮大密切相关。

当堂检测1.促使尼克松调整美国全球战略的因素不包括()A.军备竞赛使财政负担沉重B.越南战争产生的重大影响C.美国霸主地位的严重动摇D.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2.1975年签订的《赫尔辛基宣言》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强调边界不可侵犯原则B.规定禁止使用武力威胁C.拒绝承认国家领土现状D.提出文化教育领域合作3.古巴导弹危机和苏军入侵阿富汗这两个事件的发生反映了美苏争霸的战略态势的是()A.美国转守为攻 B.苏联转守为攻C.美苏互有攻守 D.苏联采取全面收缩战略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尼克松访苏材料二“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

【课标导航】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4.17《缓和与对抗的交替》ppt课件

【课标导航】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4.17《缓和与对抗的交替》ppt课件

拓展3

“40年来,美国领导西方同共产主义及其 对我们最珍视的价值观的威胁进行了斗争。
这种对抗现在已经结束。”“戈尔巴乔夫的
革命性政策使苏联发生了变化。他的政策 使俄罗斯和其他共和国的人民得以抛弃几
十年的压迫,奠定了自由的基础。”

——布什1991年12月25日的电视讲
话 布什发表此电视讲话的直接背景是什么? 答案 苏联宣布解体,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一、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
1.原因
(1)国际格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霸权主义 国际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反对 军备竞赛 _________的呼声日益增强。 (2)经济状况:美苏的_________阻碍了经 济发展。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缓和 尼克松 (3)外交政策 收缩 ①美国:______主义,_____海外力量, 对苏推行“_____”政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 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角度 1】► 从紧张对抗与缓和对话的关系角度分析
提示
紧张对抗与缓和对话是美、苏争霸过程的两个方
面。紧张对抗始终是主要方面,最能反映霸权主义的本质;
缓和对话是次要方面,是双方为积蓄对抗的力量而达成的
一种妥协。从一定意义上说,缓和对话是紧张对抗的另一 种形式。
提示
美、苏双方从紧张对抗到缓和对话的转变,体现
了双方力量对比发生的重大变化。美、苏争霸是以综合国
力为基础的,一旦实力的天平发生倾斜,其攻守之势就随
之发生变化,“尼克松主义”、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外交政策就是例证。
【角度 4】► 从各种力量的发展壮大角度分析
提示
美、苏由紧张对抗到缓和对话的转变与各种政治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 第17课 缓和和对抗的交替学案(无答案)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 第17课 缓和和对抗的交替学案(无答案)

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课程标准】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填一填★知识体系梳理一、美苏缓和1.原因(1)国际格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出现了①趋势。

(2)经济状况:美苏的军备竞赛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3)外交政策A美国:②提出,收缩海外力量,对苏推行“缓和”政策。

B苏联:勃列日涅夫采取③战略,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

2.表现(1)1972年,④访苏,标志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

(2)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A背景:1971年,苏、美、英、法签署了关于柏林问题的协定,两个德国互相承认对方是主权国家。

B内容:签署了《⑤》,确认了二战后国家领土政治现实。

(3)意义: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要点点拨: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保住已有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新战略。

缓和也是争夺世界霸权的一种方式,缓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

【自我校对】①多极化②尼克松主义③进攻④尼克松⑤赫尔辛基宣言二、对抗再现1.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的同时,也积极在全球扩张。

2.表现:1979年苏联入侵①,1980年,美国提出了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的“②”,1981年,里根提出了“③”的新遏制政策。

3.结果:美苏关系再度陷入低谷,苏联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开始④,继续强调缓和与合作。

【自我校对】①阿富汗②卡特主义③以实力求和平④转攻为守三、“第二次缓和”1.原因(1)苏联长期的争霸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困难。

(2)戈尔巴乔夫提出“①”的外交政策,寻求与西方国家的全面缓和。

2.表现(1)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苏领导人频繁会晤。

(2)1987年,美苏签署《②》,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即所谓的“③”。

★要点点拨: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7课 缓和和对抗的交替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17课 缓和和对抗的交替
1、20世纪7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的背景。 2、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缓和高潮是什么事件? 3、欧安会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成果(内容
)以及欧安会召开的影响。
二.组议.(解决疑惑,交流方法)(2min)
核对答案、解答疑惑,讨论问题。
展示 ●质疑
•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及组内交流成果,进行自 学成果展示。
(3)苏联开始转守为攻,继续强调缓和
与合作,力求维持既得成果。
阿富汗战争使美苏两国关系重新紧张起来, 双方又从缓和走向对抗。
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 点评 ●提升
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美国为首的西方 各国反应强烈
美苏关系紧张
80年阿富汗击落苏联飞机
美苏关系的第二次缓和
点评 ●提升
原因:①长期争霸和军备竞赛, 苏联的经济面临巨大困难
②苏联对东欧控制的减轻;(直接原因)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一切机会渗透
2.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经过及影响。 3.美苏关系第二次缓和的背景。 4.美苏关系第二次缓和的表现及所带来的影响 二.组议.(解决疑惑,交流方法)(2min)
核对答案、解答疑惑,讨论问题。
展示 ●质疑
•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及组内交流成果,进行自 学成果展示。
我展示! 1.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背景。 我补充! 2.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经过及影响。
苏联入侵阿富汗
点评 ●提升
影响:(1)国际上一致谴责苏联的侵略行径。
(2)美苏关系重新紧张起来
①1980年,美国提出了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的
“卡特主义”,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
② 1981 年 , 里 根 就 任 美 国 总 统 , 提 出 了 一 套
“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试图通过各

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岳麓书社版选修三教案

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岳麓书社版选修三教案

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岳麓书社版选修三教案学习目标本课将对缓和与对抗的交替进行深入学习,具体学习目标如下:1.了解缓和与对抗的基本概念;2.理解缓和与对抗交替的现象和特点;3.了解缓和与对抗交替的历史背景和意义;4.掌握缓和与对抗交替的应对策略。

学习内容一、缓和与对抗的基本概念1.缓和:指国际关系中国家之间通过谈判、外交手段等渐进的消除冲突、缓解紧张局势、改善关系的过程。

2.对抗:指国际关系中国家之间因政治、经济、安全等利益的分歧和冲突造成的对抗现象。

二、缓和与对抗交替的现象和特点1.缓和与对抗交替是国际关系中一种常见现象,表现为缓和和对抗之间的周期性变化。

2.缓和和对抗之间的交替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通常出现在具有一定历史背景、政治共识和国际环境的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区。

3.缓和与对抗交替的趋势不一定是单向的,而是受到国际、国内、区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缓和与对抗交替的历史背景和意义1.缓和和对抗之间的交替在冷战时期最为明显,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纽约时期”和70年代中后期的“日内瓦时期”。

2.缓和和对抗之间的交替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加强国际秩序、发展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缓和与对抗交替的应对策略1.在对抗时期,应加强联盟合作、维护自身利益、增强国家安全等,同时也要寻求通过外交渠道进行缓和;2.在缓和时期,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倡导和平发展等,同时也要保持警觉和谨慎预防对抗的可能性。

思考题1.解释“缓和与对抗交替是国际关系中的常见现象”;2.在缓和时期,如何积极应对可能的对抗风险?课后阅读1.《国际关系》朱锋、汪向东著,第三章“冷战时期的国际体系”;2.《战略与安全研究》董蓉、苏庭銮著,2012年第2期“深度谈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高中历史4.17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同步练习岳麓版选修3

高中历史4.17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同步练习岳麓版选修3

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基础达标1.尼克松调整美国对外战略的实质目的在于 ( )。

A.改变美国全球的霸主地位B.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和国际地位C.阻止苏联的全球战略攻势D.稳定资本主义,打击共产主义解析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首先要符合这个国家的国家利益。

美国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将其对外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但这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的既得利益。

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选项。

答案 B2.促使尼克松调整美国全球战略的因素有 ( )。

①国内经济增长缓慢②侵越战争遭受严重挫折③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④发生古巴导弹危机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调整美国对外战略,而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60年代初,所以,凡是带④的选项都是错误的。

答案 B3.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其基本倾向是收缩美国的海外态势,他收缩的重点是 ( )。

A.美洲 B.欧洲 C.亚洲 D.非洲解析为了实现收缩,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一是1973年签署《关于结束越南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从越南南方撤走侵越美军;二是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这充分表明,美国收缩的重点在亚洲。

答案 C4.1987年,美苏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导条约”,该条约 ( )。

A.是自核武器出现以来达成的第一个销毁部分核军备的协议B.首次把美苏已形成的核均势以国际法律文书的形式确立下来C.标志着世界大国已就销毁全部核武器达成了最终协议D.平息了美苏之间日益激烈的军备竞赛答案 A5.美苏争霸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影响,但不包括 ( )。

A.曾对人类安全造成巨大威胁B.导致了苏联经济的严重畸形发展C.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D.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冷战思维解析美苏争霸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对立人为地给经济交流与发展造成了对立。

答案 C6.以美、苏“冷战”为主要特征的两极格局最终瓦解的标志是 ( )。

A.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B.德国实现国家统一C.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D.苏联正式宣告解体答案 D7.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的德国人意味着 ( )。

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岳麓版选修3)

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岳麓版选修3)

②反对霸权主义呼声高涨。
③美国长期推行的全球扩张政策,特别是60年代初
的侵越战争,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
④苏联军事实力提高,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
2.美苏战略调整
尼克松和“尼克松主义”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 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 而且也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 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 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 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 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 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 以帮助。 美国第37任总统 (1969-1974) ---美国总统尼克松 理查德· 尼克松 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1979年出兵阿富汗
71 年解决德国问 经济增长趋缓; 战略进攻转 美 题;结束越南战 越战受挫;军事 国 入战略防御 争;72年尼克松 实力被苏联赶上; (尼克松主义) 访苏;中美关系 正常化;75年欧 安会
三、紧张与缓和并存——第三阶段:80年代
1、卡特主义 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 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
戈尔巴乔夫改革推动东欧各国 苏联因素: 党的改组、分裂与蜕变 外部 原因 西方因素: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5.苏联解体影响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
标志着美苏争霸的结束
表明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50年代中期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20 世纪80年代 --60年代末
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20世纪50—60年代的美苏争霸
重点
欧洲
第二次柏林危机
苏联调整 对外政策
美苏 争霸
紧 张
核军备竞赛 古巴导弹危机
世界动荡不安
缓和
戴维营会谈
国际大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西欧、 中国、日本、第三世界崛 起,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反对霸权主义呼声高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课堂互动学案岳麓版选修3
三点剖析
一、尼克松主义与杜鲁门主义的比较
一是两者反映的国力不同:杜鲁门主义实施时,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取得了霸主地位;而尼克松调整外交政策时,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又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霸主地位动摇.二是外交方针不同:杜鲁门主义是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进攻方针;尼克松将对外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御,主要表现是从越南撤军,确保战略重点欧洲;主动谋求同中国对话,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
1.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霸权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①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把美国拖得筋疲力尽,引起国内政治、经济局势的动荡不安。

国内反战情绪与日俱增,反战示威此起彼伏,就连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内部,要求迅速结束越南战争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②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严重下降。

1948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是54.6%,1970年下降为37。

8%;1950年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49。

6%,1970年只有15.5%.1960和1968年两次爆发美元危机,使美元的地位发生动摇。

③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取得了优势;在常规力量方面,美苏也大致处于均衡。

④西欧、日本的独立自主倾向不断发展。

⑤第三世界的崛起,动摇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根基。

古巴革命的胜利、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等,使美国的“后院”燃起烈火;非洲国家的独立浪潮;亚洲人民的抗美救国运动,使美国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2。

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后,针对上述情况而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尼克松主义.其内容涉及美国外交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①调整美、欧、日联盟关系,把建立联盟国的“
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继续同苏联展开争霸斗争。

③改善中美关系,积极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④实行必要的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保住已有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新战略.
三、美苏争霸的阶段特点
学以致用
【例1】如何理解尼克松主义?
解析:尼克松主义是尼克松1969年入主白宫后,对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的调整.总体上看是收缩、缓和,这是根据美国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的必要调整,是从美国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参考答案:原因: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内容:尼克松上台后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①调整美、欧、日联盟关系,把建立联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

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继续同苏联展开争霸斗争。

③改善中美关系,积极打开对华关系之门,想由中国制约苏联.④实行必要的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

实质: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保住已有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新战略。

【例2】促使美国对外争霸策略发生攻守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

与中国关系的变化 B.第三世界兴起
C。

国家领导集团的决策能力 D.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
提示:任何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由本国实力和国家利益决定的。

答案:D
【变式提升】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中美关系逐渐得到改善。

下面对其得到改善的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当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对中国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②当时美苏争霸出现苏攻美守局面,美国出于战略考虑,必须改善与中国的关系③当时美国认识到长期孤立和封锁中国的政策遭到失败④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已经不容小视
A。

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解析:①侧重于中国方面,②③④侧重于美国方面,都是两国寻求改善关系的原因。

答案:D
【例3】对20世纪60~80年代美苏关系的概括,较为全面的是()
A.苏联不断加强对外扩张,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B。

美苏对峙,互有攻防,双方争夺世界霸权
C.美国采取强硬政策遏制和反击苏联的全球扩张
D。

美苏争夺全球战略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中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的扩张野心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而不断膨胀;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丧失了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

A、C、D三项概括不全面。

本题要注意美苏争霸的阶段特征。

答案:B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