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诞生

合集下载

知识螺旋

知识螺旋

知识螺旋(Knowledge Spiral)知识螺旋的定义知识螺旋是由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于1989年《知识创造的企业》的著作首度提出,组织动员个人的内隐知识,经由四种知识转换模式在组织内部加以扩大,成为较高层次的知识本体,知识转移与创造的过程,强调隐性知识的交换。

]知识螺旋的目的从既有知识〈Platform Knowledge〉追求目标知识(Target Knowledge);减缓知识落差或跨越知识鸿沟(Knowledge Gap)。

知识螺旋的理论根据1.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互动的规模随着知识本体层次的上升而扩大;2.组织知识的创造即是一种螺旋过程,由个人的层次开始,逐渐上升并扩大互动范围;3.在某些部分适度重迭,以创造共同的认知基础,以简化内隐知识的交流---累赘(Redundancy)。

知识转换的过程知识转换的过程:社会化→外化→结合→内化→社会化→外化→ …∙动员个人的内隐知识,经过外化成外显知识;∙经结合成另一种外显知识;∙再将之内化成内隐知识,以成为既定的观念与工作习惯;∙最后透过相互观察与模仿学习,将内隐知识社会化。

知识螺旋和创新过程产品创新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新知识的发展过程,产生一个想法需要知识的交流,而想法最终成为创新的知识则需要充分应用个人组织、内部外部的知识,可以说,它和知识螺旋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下图所示:1.产生一个想法需要知识社会化过程新的想法通常产生于个人的灵感,讨论、模拟、实验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产生各式各样的灵感火花。

在此过程中,知识的共项和交流通常是一种隐性方式,交互的员工间大都具有共同的经验、心智模式以及相似的观点,因此知识社会化过程在这起主导作用,一种创新性的想法的诞生通常都来源于知识的社会化过程。

因此,在这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和创建人员网络。

2.开发一项发明需要知识外在化过程为了最终决定什么想法能够得到继续和发展,企业的有关部门和人员需要能够理解这个想法所蕴涵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因此必须要将这种隐性的想法明晰化,否则这种想法很难和特定人员网络之外的人进行沟通并被理解,因为他们通常具有不同的心智模式,并使用不同的“语言”。

seci模型例子

seci模型例子

seci模型例子
SECI(Socialization, Externalization, Combination, Internalization)模型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的知识创造过程模型。

这个模型描述了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与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之间的转化过程,从而形成组织的知识创新。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SECI模型的四个阶段:
1. 社会化(Socialization)
在这个阶段,个人通过直接经验或与他人的互动来获取新的隐性知识。

例如,一个新入职的员工在工作中观察老员工的行为和决策,并从中学到公司文化、工作流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外部化(Externalization)
外部化是指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形式,如语言、文字或图表。

比如,那个新员工开始撰写博客文章,分享他在公司中的学习体验和心得。

3. 组合(Combination)
组合阶段涉及将已外化的知识与其他人的知识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显性知识。

例如,多个员工阅读新员工的博客文章后,在团队会议上讨论并整合这些想法,形成了新的工作方法或策略。

4. 内部化(Internalization)
内部化指的是将新产生的显性知识吸收并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

回到上面的例子,其他员工在实施新的工作方法时,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逐渐掌握了这些新知识。

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循环过程,个体和组织能够持续地创造、传播和应用知识,促进组织的学习和发展。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企业知识创造思想及其理论基础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企业知识创造思想及其理论基础
2 0 1 5年第 1 7期
s 。 i 。 。 d T e
。 m 。 n t R e 。 。 唧h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7 6 9 5 . 2 0 1 5 . 1 7 . 0 4 5
野 中郁次 郎和 竹 内弘高 的企业 知识创造思 想及 其理论基础
w h i c h s e t u p s o l i d t h e o r e t i c l a b a s i s or f k n o w l e d g e c r e a t i o n . T h e i r t h e o r y f o c r e a t i o n h a s i mp o ta r nt r e f e r e n c e v lu a e f o r t h e c o mp ny a ’S k n o w l e d g e c r e a t i o n a n d he t o r e t i c l a c r e a t i o n o f k n o w l e d g e ma n a g e me n t .
பைடு நூலகம்
LUO S hi g u o
( C o l l e g e o f P u b l i c Ma n a g e m e n t ,G u a n g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n i n g 5 3 0 0 4, 0 C h i n a )
I k u j r o No n a k a a n d Hi r o t a k a T a k a e u c h i ’ S T h o u g h t o f Kn o wl e d g e C r e a i t o n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野中郁次郎(Ichiro Kono)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以他的知识创造理论而闻名于世。

他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和组织学领域,对于企业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进行浅析。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提出了组织内外知识的创造过程和机制,强调知识的创造是一种集体活动。

他认为,知识创造需要通过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内外的社会经验交流来实现。

知识的创造并非是个体自身的活动,而是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协同的结果。

在野中郁次郎看来,知识的创造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社交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

社交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交流和共享知识,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外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将内部知识转化为可表达的形式,以便与其他人进行共享和理解。

组合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将不同的知识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和理论。

内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思考,将外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对于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企业应该重视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员工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和创造的环境。

企业也应该积极与外部的合作伙伴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通过与外部的资源和知识进行结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涵盖知识管理、组织学习、创新管理等多个方面。

他提出了知识创造理论,该理论对于组织管理、知识传承和创新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对野中郁次郎以及他的知识创造理论进行浅析,探讨其在管理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野中郁次郎先生。

野中郁次郎是日本管理学的开拓者之一,他于1995年出版了《知识创造公司》一书中提出了知识创造理论,该理论成为了管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野中郁次郎的研究主要围绕知识管理展开,他通过对日本企业的案例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理论的发展,更在于他对企业实践的深入观察和分析,为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是建立在对知识的理解和管理之上的。

在他的理论中,知识被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显性知识,另一种是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可以被明确表达和公开传播的知识,比如书面文件、数据库中的信息等;而隐性知识则是个人通过经验、实践所积累的知识,往往难以被准确描述和表达。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的创造和共享是组织成功的关键,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和转化是组织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知识创造理论提出了“知识融合”、“知识演化”、“知识流动”和“知识使命”四个概念,通过这些概念来阐述知识在组织中的创造和应用过程。

“知识融合”强调了不同个体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协作的重要性,让个人的隐性知识能够被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知识演化”指的是知识不断更新和演变的过程,组织需要不断地适应变化;“知识流动”强调了知识在组织内外的传递和分享,通过建立有效的知识流动机制来保证组织的竞争力;“知识使命”则是指组织对知识的应用方向和目标,即组织注重的知识应该服务于什么目标和战略。

知识创造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之间的互动和转化,也就是将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从而为组织的发展提供动力。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野中郁次郎(1883-1972),日本管理学大师,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又称“日本汪达尔”。

他一生致力于探索管理思想,他提出了“知识创造理论”。

此理论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管理思想的固有认识,为当代管理思想提供了根本性和前瞻性的见解。

野中郁次郎深信“知识创造”,即是要在经济社会更具活力,健康发展后所述,他认为只有依靠创新的技术与智慧,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最后的胜利以及持续存在的社会,野中郁次郎认为要发现创新的技术,创新的技术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他提出了“知识创造系统”,此系统包括了一套促进智慧和技术的理论,即一个综合的创新框架。

知识创造系统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创造子系统”,即通过关注当前状况分析解决问题,解决当前问题并寻求改进,确定出新的创新技术;第二部分是“奉陪子系统”,即确立关于现有的技术的影响的分析依据,开发多种有效的奉陪方式,以帮助创新技术;第三部分是“标准子系统”,即设计一套理论体系,以确定使创新技术更具可执行性。

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改变了时代,他认为传统的管理思想只能处理现有的问题,不能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而结合知识创意,采用最终系统建立严格的理论,以及综合分析和研究各方知识,可以实现智慧与技术的最佳结合,建立多样的协调机制。

具体而言,知识创造理论推崇的是面向创新,开放性,多元化和智能化管理方式,鼓励员工进行矛盾性研究和发现,激发他们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不仅改变了管理学,而且提供了一种更具活力和效率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实施这种管理想法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耐心,但是,当管理者能够把握这种理论,实施这种理论,便可以充分发挥其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因此,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理论对当今的管理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不论是企业运营管理,还是研发创新,都在不同层面受到这种理论的影响。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诞生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诞生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诞生作者:杨柯来源:《财经界·管理学家》2008年第11期在知识管理领域,野中郁次郎(のなかいくじろう,1935-)是一颗耀眼的新星。

他1935年5月1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1958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政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日本著名的富士电机制造株式会社工作,一干就是9年。

这一时期,正是日本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野中由此对日本企业的崛起和创造力有了切身的体验。

此后,他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学院学习,于1968年获得硕士学位,1972年获得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但他的学术之根,依然深深扎在日本。

1971年起,野中在日本南山大学经营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1979年到日本防卫大学任教,1982年又到日本东京一桥大学任教,担任该校商学系教授和创新研究所主任,现任一桥大学研究生院国际企业战略研究所教授。

野中郁次郎在学术上,集中于研究日本企业的知识创新经验,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创造转换模式。

如今,这个模式已经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代表理论之一。

从他的研究轨迹来看,经历了“信息管理→信息创造→知识创造”这样一个发展脉络。

野中刚到伯克利加州大学时,主修专业是营销。

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导师尼古夏(Francisco M. Nicosia)。

尼古夏来自意大利,他的专长是以行为科学为基础,以“信息处理”的思路解释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对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进行逻辑分析。

尼古夏的研究,得到决策理论大师西蒙的肯定,有西蒙为尼古夏著作写的序言为证。

野中受到尼古夏的影响,逐渐从营销转向消费者行为研究,再进一步转向组织研究。

野中早期主要通过“信息处理”的视角来分析组织与市场之间的关系,1974年,他出版了专著《组织与市场》。

这本专著主要阐述企业是如何处理信息的。

按照野中自己的说法,这一时期,他依然囿于西方管理学的主流观点,认为组织是“处理信息”的机器。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野中郁次郎(1915-2000)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他的主要贡献是知识创造理论。

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现代组织学和知识管理领域的重要思想框架之一。

本文将从野中的背景和理论出发,对其知识创造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野中郁次郎生于日本,是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生,曾先后在东京大学和哈佛大学担任教职。

他在组织学、企业管理和知识管理领域具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日本企业管理的鼻祖之一。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提出了知识创造的四个模式:社交化、外显化、内显化和组织化。

他认为知识创造是一种非线性、互动的过程,需要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知识创造的过程可以分为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

个体层面的知识创造是指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内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个体的感知、习得、记忆和解释等认知机制。

个体通过观察和经验积累,将外部的信息转化为个人的知识。

组织层面的知识创造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社交化模式强调了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经验分享。

通过交流和分享,组织成员可以共同发展和创造新的知识。

外显化模式则强调将个体的知识进行外部表达和分享。

通过将个体的知识外显化,可以使其他组织成员获得并进一步发展这些知识。

内显化模式指的是个体对于外部知识的内部化和融合。

个体不仅需要接受外部的知识,还需要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使其成为自己的知识。

组织化模式指的是将个体的知识进行整合和组织化。

通过对个体知识的整合和转化,可以形成组织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资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世界掀起的知 识经济热潮知识管理成为管理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在 这一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有瑞典的卡尔一爱立克斯威比 (Karl—ErikSveiby)美国的彼得;德鲁克和日本的野中郁 坎郎。野中郁次郎以波兰尼的知识两分法为基础跟踪观 察日本企业的创新过程利用日本式的模糊思维进行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研究并建立了创造知 识的”SECl模型提出了知识创造螺旋4的动态概念。在 确定知识创造过程的同时野中对促进知识创造的组织 环境加以分析提出了促成知识创造的五个条件和知识 创造的五个过程。为了推进知识创造.野中构建一个关于 知识创造的通用组织模式进而提出了承上启下1的管 理方法新构思和”超文本“式组织新结构。在知识管理的 实际运用上在剖析日本企业的创新特色上野中都有他 的独到之处。在一定意义上野中引领着21世纪知识管理 研究的先声。
[he 0‘q0 nIzoffon0 Cho racte ris hC

at
Know Pedge C reating and Its Process
’承上启下。的管理模式与”超文本。的组织 结构
Middle up Doom Manageme rit POf『e『『 and Hypertex Organization Sl『|uctu
封面文章/Cover Story
Poineer of Knowledge Theory:
naka
论的 先驱
野叶l郁次 郎
栏目主编;刘文瑞教搔 ±£撰稿人:杨柯(日安邮电学院
知识管理理论的先驱野中部发郎
Poinee
r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F Knowledge Managemen
Theo ry_kujiro Nonoka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诞生
|Nonakaandthe Establishmentof KhOW edge C rea;ing fheo ry
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和知识螺旋
The SECI Mode
o‘1d
of Knowiedge・C realing
Ktlowlodge hellx
知识创造的组织特征夏过程
ofSt
还在哈佛商学院任教的竹内弘高参加一个研讨会。他们 为这个研讨会准备了一篇文章.后来这篇名为*新产品 开发的新游戏规则》的论文发表在《哈佛商艟评论》上。 之后.野中叉陆续写了《从馄沌到组织有序》(1988), Ⅸ“承七启下”式管理》(I 989)、《冗余和重叠式组织》 (1990),《知识创造的经营*(1990)等论文。这一期间.野 中开始强调单纯用信息处理和信息创造的观点无法解 释日本企业所进行的独特的新产品开靛过程,最终提出 丁他自己的观点——“组织是有机生命伴”。也就是说,
西(W J Abcrnathy)邀请野中和他另一个台作者.当时
性价值的知识的过程。与以往类似主题的著作不同,本 书作者不是空谈一些口号,而是致力于揭示组织创新和 学习涉及的具体的组织结构和过程。’ 除此之外,野中还撰写出版了《日美企啦的经营比 较》,Ⅸ失败的本质*,《企业的自我创新》,Ⅸ知识创造的螺 旋*、《创新的本质》等著作。 自从野中提出“知识创造理{色”后,他已经成为知 识管理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关荣誉也纷至沓来。 1997年9月,野中被伯克利加州大学聘为第一位“施乐知 识领域杰出教授”-t998年3,q.他荣获比利时鲁汶天主 教大学(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政治经济社会 学名誉博士.1 998年6月.他又荣获瑞士圣加仑大学 (University
j,1935一)是一颗耀眼的新星。他1935年5,91017出生 于日本东京,1958年毕业于口奉早稻田大学的政治学专 业.毕业后进^L:I本著名的富上屯机制造株式会社工 作.干就是9年。这一日t期,正是日本企业突飞猛进的 发展时期,野中由此对n奉企业的崛起和创造力有了切 身的体验。此后,他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 利丹校商学院学习,于1968年获得硕士学位.1972年获 得工商管理博士学位。但他的学术之根.依然深深扎在 日本。1971年起,野中在R本南山大学经营学系任教,先 后担任讲师、94教授和教授。1979年到日本防卫太学任 教.1982年叉到日本东京一桥大学任教,担任该校商学 系教授和创新研究所主任.现任一桥凡学研究生院国际 企业战略研究所教授。 野中郁次郏在学术上.集中干研究日本企业的知 识创新经验,井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r著名的知识创造 转换模式。如今,这个模式已经成为知口!管理研究的代 表理论之一。从他的研究轨迹来看,经历了“信息管理一 信息创造一知识创造”这样一个发展脉络。
Gallen)经济科学名誉博士12002年5
月,日本天皇授予他紫绶褒章。 有关“施乐知识领域杰出教授”这个职位名称的变 化,af以看出野中思想的一些特色。当年,知识管理的先 驱施乐公司为了健进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发展,特地在伯 克利加州大学商学院赞助设立了“施乐知识管理学教 授”职位.邀请野中担任第一任教授。但是,野中十分反 感“知识管理学”这一称谓。在他看来,“知识管理”这个 说法会让人们理解成“知识可以被(计算机)管理”,如果 使耀4知识管理”这一术语,会对这一误解起到推渡助澜 的作用。因此,野中要求对方改为“知识创新学”,由此而 引起了这一讲座教授的名j_j}争议。最终,双方妥协,既不 称为。知识管理”,也不称为“知识创造。,而是取消可能 引起误解的后缀,使该职位名称变成了“施乐知识领域 教授”。由此可见,野中极为重视“知识创造”。不过.学界 井不完全认可野中的观点,人们在谈到野中的学术贡献 时,还足把他的理论归人“知识管理”范畴。o
万 方数据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诞生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杨柯, YANG ke
财经界(管理学家) CAIJINJIE(GUANLIXUEJIA) 2008(1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jj-glxj200811018.aspx
re
野中郁攻郎的学术特色
Academic Choracle ris‘c£o¨Nonaka
野中郁次郎大摹年表
the Ch ronicb of
No J.o
ko
万 方数据
■▲
。d蠡
——-●一
—^
—●●l-’
/3tx、
万 方数据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 理论”的诞生
在知识管理领域,野中郁次郎(o々^、l-‘u
万 方数据

智模式(mental model)。创新的过程就是将主观看法转 换成客观语言,并努力争取所处组织的认同,最后将概 念转化成具体产品的过程。nI以看出.创新过程的开端 其实是相当主观的且柱|当个人化的。也正是在这星,野 中开始研究他后来极为强侧的个概念——隐性知识。 1985年,哈佛商学院创新管理领域的教授埃伯纳
组织不仪需要处理信包,同时还必须创造信息和知识以
适应环境,井能动地创造新的现实。 1991年,野中在《哈佛商业评论》ll—12月号发表的 《创造知识的企业*一文,标志着他进人了这一领域的前 沿。这篇经典论文是《哈拂商业评论*编选的Ⅸ知识管理》 论文集的酋篇文章,被人们看作足现代知识管理研究的 代表作之一。在此基础上,野中部次郎吲竹内弘高台作, 用英文所写的《创造知识的企业*扩展了同名论文的观 点和实例,于1995年出版,并荣获美国出版者协会1996 年度最佳管理瞬书奖。这本书得到广泛赞誉.日车的大 前研一称其为“日本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管理学著作”t美 围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b评中指出:“作者探讨 的足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前沿:企业学习和创造具有竞争
野中目恻伯克利加州大学时,主修专业是营销。在
那里.他遇到了他的导师尼古夏(FranciscoM Nicosia)。 尼古夏来自意大利.他的专长是咀行为科学为基础,咀 “信息处理”的思路解释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对消费者的
“信息创造”无疑是野中发现“知识t懂。的起点。
1982年,野中和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合作,研究日本 企业如何管理新产品开发流程。在研究时野巾已经发 觉,现有的信息处理理论不足以解释企业创新。出为除 了信息处理,刨新过程还包括知识的取得,创造、运用与 保存等多项内涵。也就是说,企业仅有信息处理是不够 的,知识才是重点。更重要的发现在于,野中通过对许多 创新者访谈时得知.e4新通常来自创新者个人的信念, 这些信念通俗讲就是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学界弥之为心

息的。按照野中自己的说法.这时期,他依然囿于西方 管理学的主流观点,认为组织是“处理信皂”的机器。 后米,野中开始批判两方的组织理论。他认为,鹾^ 的皇f【织理论建立在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其中筒卡尔 《Ren∈Descartes)的主客:元论和理性建构力法为这种 传统奠定r坚实的基础。野中把从泰罗到西蒙的组辱:理 论都归结为笛卡尔式科学思维的产物.认为他们无一例 外地将组织视为一台处理信息的机器。比如泰罗的科学 管理理论就是立足于用“科学”代替“经验常识”,酲蒙的 信息处理范式受到计算机和认知科学发展的影响,过丹 强调人类推理和组织决策过程的逻辑方面。野巾觉得, 在这种科学理性视野下的组织,本质L是一台没有知识 创造能力的“刺激一反应”式机器。他试图突破这种局限。 在野巾眼里,El本的传统哲学在结台佛学和懦学的 基础上,突出强调主客一体、身心如一和我他统.恰好 与西方传统哲学相反。野t{,_芷足于H乖式思维,对组粤:是 “处理信息5的机器这一观点提m,质疑。他魁出,企4n非 不是机械地处理来自周围环境中的信息,m是有意识地 创造信息。因此,在1985年出版的《组织进化论*一书中, 野中第一次提出了组织作为“信息创造”者的观点。
选择行为进行逻辑分析。尼古夏的研究,得}快策理论大
师西蒙的肯定,有西蒙为尼古夏著作写的序言为证。野中 受到尼古夏的影响,逐渐J)L营销转向消费者行为研究,再 进一步转向组织研究。野中早期主要通过“信患处理”的 视角来分析组织与市场之间的关系,1974年.他出版了专 著Ⅸ组织与市场》。这本专著主要阐述企业是如何处理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