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历史新课标1卷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卷历史考试试题评析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新课标全国卷I)历史部分试题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在试题结构、题型、能力立意等方面都保持了去年的风格,但整体难度有所降低,且稳中求变,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今年的试题体现了哪些特点和能力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一谈本人的看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以供参考。
一、整体评价2014年高考伴着清风如约与你我相遇,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与历届的高考试题比较来看:难度大体相同,考点明晰,重点突出,在紧抓课本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
1.题型稳定: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题型来看,一如既往顺序展开—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西方思想,西方政治,西方经济的模式进行试题安排。
非选择题40题,采用的仍然是去年的模式,分为两大问的出题模式。
2.创新:非选择题41题的题型跳跃性比较大,与以往历史试题相比是较新颖的题型。
内容上既注重历史知识的重点,紧抓考纲,立足于教材。
同时对学生整体知识体系以及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的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二、2014年试题结构和题型以稳定为主,但有新特色今年的历史试题仍为18道。
其中,选择题12道,每题4分;非选择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两道共37分,第40题25分,第41题为开放性试题总分12分;选做题共四道,分值均为15分,考生选择任意一题作答即可。
选择题方面, 考查的知识分布合理,中国古代(24题、25题、26题、27题),世界古代(32题),世界近代(33题、34题),中国近代(27题、28题、29题、30题),世界现代(35题),中国现代(31题),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都有涉及。
材料新颖,别出心裁,对知识和课本的变式较大,但直击考点,紧抓考纲。
需要考生回归知识点的源头去思考辨析。
针对材料的选项设置迷惑性大,有一定的难度。
考查内容皆为历史主干知识,部分为往年常考知识点。
非选择题方面,在强调学科特色的同时,降低了难度。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及答案 (自动保存的)汇总

2012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应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分)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2.(4分)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佛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3.(4分)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4.(4分)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5.(4分)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6.(4分)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7.(4分)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8.(4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制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高考历史论述题历年41题总结全国新课标1卷

2020/11/5
谢谢观赏!
的壮举。
余名工人。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张简居表正。进从行表赋中役提合取一相、互统关一联征的银中的外“图一文条信鞭息法,”自改拟革论。题李,时并珍结《合本所草学知哥识白予尼以提阐出述“。太(阳
合。)
纲目》刊刻。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物传入中国。汤显祖出生, 窦到中国,传播了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7年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P89
时间 14~15世纪
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废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
除丞相制度。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 美洲大陆。佛罗伦
小结: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弘扬,冲击了封建统治,有利于
2018年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 漂流到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 “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 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历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及答案 (自动保存的)

2012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部分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应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持,舍身喂虎”。
近三年新课标高考卷参考答案打印版

24.C 25.C 26.A 27.D 28.A 29.B 30.B 31.D 32.A 33.D 34.C 35.B 40.(1)(10分)特点:①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②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③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④以民间交流为主;⑤海洋意识不足。
(2)(15分)主要变化:①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②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③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④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⑤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⑥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41.(12分)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45.(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①改革主导者不同;②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③推行过程不同;④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46.(1)宗旨: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
任务: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
目的: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
(2)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展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
47.(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
(2)越南战争: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
海湾战争:强化了美国的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2014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全国1卷答案解析

2014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全国1卷答案解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解析(参考版)一.选择题。
(共12题,共48分)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懦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
即可知他们认为人性本恶。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2014-2016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地图式主观题汇总

2014-2016年高考历史真题及模拟题地图式主观题汇总1.(2016·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首先根据材料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角度,明确自己的观点。
可以是向外国学习,可以是传播中国文化,也可以是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与唐朝的繁荣等。
然后根据材料中展示的信息和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论证自己的观点,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述要有内在逻辑性。
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拓展认知]古“丝绸之路”与新“一带一路”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
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陆上丝绸之路”,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展的理念和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
(共12题,共48分)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法家提出的,商鞅、吴起等在变法运动中初步实践了君主专制的思想,秦统一全国后秦王嬴政确立皇帝制度,确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直到辛亥革命废除君主专制,所以A错误;祖先崇拜,或称敬祖,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图腾崇拜过渡而来,所以C 错误;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一种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祭天是为了神化和强化统治而非为了强化宗法制度,所以D项说法错误;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举行祭天大典,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反映出了君与臣民的等级差别(即人伦秩序),且皇帝“承天”而“子民”(承奉天道,治理百姓之意),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B项正确。
该题答案为B。
【考点】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度系数】0.55-0.41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唐初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皇帝对宗教的好恶对宗教的兴亡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A 项表述的太过绝对(“决定”),尽管魏晋以来,曾有多次皇帝灭佛(如: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但佛教在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消亡,所以A项错误;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又称“三教合一”。
唐初三教并行政策虽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但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成为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由此可知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仍是儒学,所以B项错误,C项正确;佛教在魏南北朝时期的盛行、唐朝的三教并行表明佛教的社会基础并不薄弱,故D项与史实不符;该题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难度系数】0.40-0.26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这一关键信息,可排除A、B两项,因为“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分别为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所以不是“新的认识”;“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
“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欲”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
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就是去恶。
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他并不否认人们对维持生存的物质欲望的追求。
朱熹主张的是节欲,他反对纵欲与禁欲,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实际目的是为了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重塑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而不是为了禁绝一切私欲。
所以C项错误,D项正确;该题答案为D。
【考点】古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难度系数】0.40-0.26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A【解析】该题的时限是“清初”,由此排除B、C两项,首先当时中国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资本市场尚未形成,故B项错误;再就是因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这一现象始于鸦片战争后,在此之前的对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所以C项错误;A项;项;D项题中材料没有涉及且与史实不符;该题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难度系数】0.70-0.56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该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题干所给时限为1853年,此时正处于两次鸦片战争期间,鸦片战争虽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仍然占主导地位,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仍起着顽强的抵制作用,题中“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些信息正是这一现象的突出反映,即鸦片战争后英国商品在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下仍处于滞销状态,D项正确,A项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试题的主旨,即“英国商品在中国出现滞销现象的原因”,所以错误;B项题中材料没有体现;C项与史实不符,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高于印度;该题答案为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难度系数】0.70-0.56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B【解析】首先排除C、D两项,因为其表述均过绝对,且与事实不符。
康有为、梁启超极力主张维新变法,改良图强;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康有为则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等史实也可证明C、D两项的错误;从题中“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却遭到“近万名举人”强烈反对,即对于“废除八股取士”这一问题,出现了梁启超等少数读书人赞成和多数读书人反对现象,所以A项与该现象不符,B项正确;该题答案为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其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戊戌变法【难度系数】0.55-0.41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C【解析】题中材料并没有体现出中外电影的制作水平孰高孰低,A项错误;上海、北京、天津三地民众的社会心态以及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如何,该题材料也没有涉及,B、D两项错误;由于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电影制作中心,可以“近水楼台”,在通过排除法,C项正确;该题答案为C。
【考点】现代中国->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难度系数】0.55-0.41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B【解析】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得以根本恢复,这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由此排除D项;“一五”计划期间由于国家实行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所以当时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B项正确;由此排除A、C两项;该题答案为B。
【考点】现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难度系数】0.70-0.56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答案】C【解析】题中材料对“自杀”的规定不足以说明“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所以A项错误;“自杀”是人的一种个人自由行为,但由题中的信息“……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可知“自杀”是受法律约束的,C项正确,由此排除B项;该题的核心问题是对古代雅典法律中有关“自杀”的相关规定的认识,而不是“自杀”现象本身,所以D项与题意无关;该题答案为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难度系数】0.55-0.41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这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答案】B【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楚“自由人”和“其它人口”的含义。
“自由人”指白人,“其它人口”主要指黑人,当时印第安人尚未享有公民权,美国1787年宪法中这样的规定很显然打上了鲜明的种族歧视的烙印,所以它违背了《独立宣言》所倡导的——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天赋人权”的原则,故正确选项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