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氓》导学案

合集下载

氓的导学案

氓的导学案

氓的导学案诗经《氓》里描述的是一种古时候人们的爱情故事!下面请欣赏店铺网络编辑为你带来的《氓》导学案,希望你能够喜欢!《氓》导学案学习设想:高中阶段,课文涉及到的爱情诗不多,《氓》是一首爱情悲剧诗,很有时代意义。

当下,早恋现象已是一种普遍现象,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

虽然然老师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作为语文教师,有义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慢慢熏陶感染,以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本导学案,试图从欣赏爱情的角度入手,通过诵读经典,分析《氓》的爱情悲剧根源,引导学生唱自己喜欢的爱情歌曲,歌曲情调,代表一个人的品位,希望他们能够唱出高尚的爱情歌曲,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品位。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深入探索爱情观,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学习重点:1、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2、针对学生早恋现象,拓展学习,培养高尚的爱情情操学习过程:一.预习(一)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

被列为“五经”之一。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二)上网收集诗经中经典爱情诗,并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诗经氓导学案

诗经氓导学案

诗经氓导学案
一、导言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作为一部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刻内涵的经典之作,《诗经》中的每一篇诗都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人文情感。

本导学案以《诗经·氓》为主题,将通过深入研读、分析和讨论,进一步拓宽同学们对《诗经》的理解和认识。

二、文本背景
《诗经·氓》是《诗经》中的一篇民歌,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一篇作品之一。

它描述了贫穷愁苦的氓庶生活状态,表达了人民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由多位作者合作创作而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三、导学内容
1. 了解氓庶生活
《诗经·氓》描述了氓庶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古代社会中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

请同学们尝试通过研读全诗,理解氓庶的生活环境,包括居住条件、薪资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情况。

2. 探究诗歌意境
《诗经·氓》中的每一句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境,可以细细品味和解读。

请同学们选择一两句诗,尝试解读其意境和情感表达,并描绘出你们的理解。

3. 分析诗人用词
《诗经·氓》中的用词典雅,行文优美,给人以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分析其意义和推测诗人用意。

比如,诗中出现的“辟如丘”、“朽木”、“驽马”等词语,都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4. 探讨诗歌主题
《诗经·氓》的主题主要包括社会现实、贫富差距和人民苦难等。

请同学们围绕这些主题展开讨论,探究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考。

《氓》导学案

《氓》导学案

扎实推进课改,再铸教育辉煌《氓》导学稿(学生版)一、课题:氓二、学习目标:1、准确掌握重点词语(愆、徂、泮等)的读音与意义。

2、分析本文比兴与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把握俩主人公的性格变化。

3、把握文章的感情脉络,探导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4、背诵并默写诗歌。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疏通字词:朗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氓.()之蚩蚩()将子无怒()匪我愆期()乘彼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我贿迁()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咥其笑矣()隰则有泮()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三、解释文本加粗字词的意思: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 )既遂( )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 )自悼( )矣。

及尔偕( )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

信誓旦旦( ),不思其( )反。

反是( )不思,亦已( )焉哉!四、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五、梳理文章脉络: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合作探究一、品读鉴赏:本文采用对比手法对俩主人公的前后时期进行了深入的刻画,请认真阅读诗歌,完成下列表格。

【高中语文】《氓》导学案+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氓》导学案+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二语文必修下《氓》导学案编号:姓名:班级:编写人审核人高二备课组编写时间11-24 使用时间11-26 课题《氓》课时 1 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

2、梳理归纳《氓》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语活用现象。

3、通过鉴赏品味诗歌语言认识人物形象,探究其悲剧命运的原因,认识作品主题。

4、了解“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体会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一、知识链接: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首(“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孔子评价《诗经》为“诗无邪”。

韩愈称其“正而葩”,“葩”为华丽有文采之意。

《诗经》按其内容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指十五国风,共160篇。

大部分为民间歌谣。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主要为宫廷乐曲歌词,为周代贵族所作乐歌。

也有一部分民歌。

颂,分为“商颂”“周颂”和“鲁颂”三颂,共40篇,主要为宗庙祭祀的乐歌。

其中,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诗经》的精华。

与屈原的《离骚》被合称为“风骚”。

《诗经》中诗歌的来源有“采诗”一说,即由朝廷派专人去民间收集各地民歌。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道路。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

赋,“赋者,铺也”。

朱熹称赋即为“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排比。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譬喻、比喻。

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起兴、起情,通过先言之物的特征而产生某种类似的感受与联想,再引出所要吟咏的主要对象,通常用于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的开头。

高中语文《氓》导学案

高中语文《氓》导学案

《氓》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深入探讨爱情观,加强学生品德修养。

★学习重点:1、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2、培养高尚的爱情情操。

★课前导学1、了解《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篇。

先秦称为《诗》,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三类,表现手法主要有、、。

2、了解“四书”“五经”:“四书”指《》《》《》《》;“五经”指《》《》《》《》《》3、《氓》简析:《氓》是卫国的民歌。

卫的都城在河南朝歌(淇县)一带。

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也是最好的一首弃妇诗。

春秋时期,虽然封建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在婚姻中的两性不平等现象已《(((经形成了。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里,妇女的婚姻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氓》就是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叙述了她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过程,表达了她的怨恨和反抗之情,反映了妇女在不平等社会制度下的悲惨遭遇。

(二)课前基础检测:1、给下列加短线的字注音:氓()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其黄而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犹可说()自我徂尔()淇水汤汤()女也不爽()渐车帷裳()()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抱布贸丝()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2、学成语识文言:(解释成语意思)(1)毫厘不爽:。

(2)屡试不爽:。

(3)载歌载舞:。

(4)忠贞不贰:。

(5)白头偕老:。

(6)信誓旦旦:。

(7)夙兴夜寐:。

(★智慧导学一、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

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2、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互释疑问。

二、问题探讨:1、《氓》是以谁的口吻写的?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了哪些经历?你能从中感受到主人公怎样的内心情感?2、《氓》中表现女主人公对氓的思念的句子是:。

诗经氓 导学案

诗经氓  导学案

《诗经》两首氓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诗歌含义,并熟练朗读背诵。

4、理解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一、自主学习·滴水穿石夯实基础(一)导入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容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二)诗经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是周王朝通过各诸侯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撰而成,反映了公元前11 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 6 世纪春秋中期500 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成书于公元前 6 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 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大部分都是以写实为主的,故后来的文学评论家将这种写实艺术定评为现实主义,《诗经》便成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其取材于生活,真切地反映生活,突出真景物,写出真感情的写实风格,以及“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

“五经”中以《诗经》最有文采。

《诗经》的语言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的段落称之为“章”)。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国风,共160 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或者山野传唱的民歌。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 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就像奥地利歌剧一类的高雅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 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氓》导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

《氓》导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

氓《诗经》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难点1)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分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1、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

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

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

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按音乐内容分: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

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

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

惟有《。

《氓》优秀导学案含答案

《氓》优秀导学案含答案

《卫风氓》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了解叙事诗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手法【学习重点】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1、理解《诗经》“六艺”。

【知识链接】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篇,所以又称“”。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五经”指《》《》《》《》《》《》),才更名为“诗经”。

(“五经”与“六经”的区别是“六经”本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儒家经典。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和小雅,是。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

3、《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三类。

“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它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

“兴”,就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诗经》中运用“兴”的方法大致有三种情况:象征、联想、比喻。

如:由雎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的情景,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以盛开的艳丽桃花象征新娘的美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来比喻女子年青的时候美丽的容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氓》导学案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复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4、探究《氓》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1、探究《氓》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关于《诗经》1、了解《诗经》(1)、总说《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305篇。

(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但在民间广泛流传,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三家诗亡佚,仅存《毛诗》。

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

(2)、《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分为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 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郐〔kuai〕、曹、豳〔bīn))。

共160篇。

《雅》“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共 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诗的来源:采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班固《汉书·食货志》)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风)献诗说: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国语·召公谏弭谤》)(雅、颂)(3)、孔子与《诗经》①、孔子删诗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

(东汉王充《论衡·正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②、孔子评诗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

"子曰:“温柔敦厚,诗教也”(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4)《诗经》的思想内容※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征役诗※婚恋诗※怨刺诗※燕飨诗(5)《诗经》的艺术成就※句式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

2、《诗经》名篇名句选读(1)、《诗经》选读静女①国风邶风②静女其姝③,俟④我于城隅⑤。

爱⑥而不见⑦,搔首踟蹰⑧。

静女其娈⑨,贻⑩我彤管⑪。

彤管有炜⑫,说怿⑬女美⑭。

自牧⑮归荑⑯,洵⑰美且异⑱。

匪女⑱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静女:文雅的姑娘。

静:娴静。

②邶(bèi):邶国。

③其姝(shū):姝,美丽。

其,形容词词头。

下面“静女其娈”的“其”用法相同。

④俟(sì):等待,等候。

⑤城隅(yú):城上的角楼。

一说是城边的角落。

⑥爱:通“薆(ài)”隐藏,遮掩。

⑦见(xiàn):通“现”,出现。

一说是看见。

⑧踟蹰(chí chú):双声连绵词,亦作“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⑨娈(luán):面目姣好。

⑩贻(yí):赠送。

⑪彤(tóng)管:红色的管萧。

管,管萧,有人说是带有红色色泽的茅草根部。

⑫炜(wěi):鲜明有光的样子。

⑬说怿(yuè yì):喜爱。

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⑭女(rǔ):通“汝”,你。

这里指代“彤管”。

⑮牧:野外放牧的地方。

⑯归荑(kuì tí):赠送荑草。

归,通“馈”,赠送。

荑,初生的茅草。

⑰洵(xún):通“恂”,的确,确实。

⑱异:与众不同。

⑱匪(fēi)女(rǔ):不是你(荑草)。

匪,通“非”。

桃夭国风周南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桃树含苞欲放的样子。

②灼灼:花开鲜明的样子。

华:花。

③之子:指出嫁的姑娘。

归:女子出嫁。

④宜:和顺,和善。

室家:指夫妇。

⑤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⑥榛榛(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黍离国风王风彼黍离离①,彼稷之苗②。

行迈靡靡③, 中心摇摇④。

知我者谓我心优,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⑤。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注释】①黍:谷物名。

离离:成排成行的样子。

②稷,谷物名。

③行迈:前行。

靡靡:步行缓慢的样子。

④中心:心中,摇摇:心中不安的样子。

⑤噎(yē):忧闷已极而气塞,无法喘息。

无衣国风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

王②于兴师,修我戈矛③,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④。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⑤,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⑥。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⑦,与子偕行。

【注释】①袍,长衣。

②王,指周天子。

③戈,古代的一种曲头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

④泽,一说同“襗”,里衣、亵衣。

⑤戟,又作“棘”。

合戈、矛为一体,可刺杀也可勾啄。

⑥裳,下衣。

此为战裙。

⑦甲,总称甲胄。

硕鼠国风卫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①,莫我肯顾②。

逝将去女③,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④。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⑤。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③。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注释】①三岁:‘泛指多年。

贯:事,侍奉。

女:同“汝”,你。

②顾:顾怜。

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③逝:用作“誓”。

去:离开。

④德:这里的意思是感激。

⑤爰:乃。

直:同“值”,代价。

③劳:慰劳。

(2)《诗经》名句选读1、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qí),齿如瓠犀(hù xī),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国风·郑风·子衿》7、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国风·郑风·风雨》8、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1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11、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12、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诗经·唐风·绸缪》13、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14、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陈风·月出》15、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16、不愧于天,无畏于天。

《诗经·邶风·何斯人》17、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诗经·召南·鹊巢》18、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诗经·昭南·野有死麕》1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20、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2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小雅·采薇》22、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2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24、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诗经·小雅·伐木》25、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文》26、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诗经·小雅·鹤鸣》2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舝》29、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诗经·小雅·巧言》30、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诗经·大雅·抑》31、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诗·大雅·旱麓》3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33、爱莫能助。

《诗经·大雅·蒸民》34、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诗经·大雅·蒸民》35、小心翼翼。

《诗经·大雅·蒸民》36、天作之合。

《诗经·大雅·文王》37、不可救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