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案例分析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应用及案例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应用及案例首先,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垃圾的填埋过程中。
填埋过程中,垃圾被分层覆盖和压实,以减少垃圾体积并防止异味和害虫的滋生。
填埋场还会控制温度和湿度,以促进垃圾的分解和降解,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填埋垃圾对环境的危害。
其次,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还涉及到垃圾填埋场的设计和建设。
填埋场需要合理选择和布置,以满足垃圾处理的需求并最小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填埋场还需要建设防渗漏系统,避免垃圾渗漏到地下水中,造成水质污染。
此外,填埋场还要建立雨水排放系统,确保场地不发生因降雨引起的涝情况。
最后,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下是两个国际上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应用案例:1.新加坡垃圾处理系统:新加坡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国家,一直面临着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生活垃圾处理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建设了六个卫生填埋场,并采用了现代化的填埋技术。
这些填埋场通过控制温度和湿度,加速垃圾的分解和降解。
此外,新加坡还采用了与户外厨余垃圾收集系统相结合的半堆肥填埋技术,有效减少了垃圾填埋场的占地面积。
2.美国垃圾填埋场清洁技术:美国是一个拥有大量垃圾填埋场的国家。
近年来,为了改善填埋场带来的环境问题,美国开发了先进的垃圾填埋场清洁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垃圾填埋场气体的收集和处理,以及渗滤液的处理。
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气体主要由甲烷组成,可以通过收集和处理后用作能源利用。
渗滤液则是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液态废水,需要进行处理以阻止对地下水的污染。
综上所述,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城市垃圾处理和管理的技术手段。
通过控制填埋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可以促进垃圾的分解和降解,最大程度减少填埋垃圾对环境的危害。
国际上的案例也证明了这一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垃圾场火灾案例分析报告

垃圾场火灾案例分析报告1. 概述火灾是一类常见的事故事件,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垃圾场火灾成为一个频繁出现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某特定地区发生的一起垃圾场火灾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2. 火灾案例描述该火灾发生在某市郊区的大型开放式垃圾填埋场,由于受到夏季高温天气的影响,锁定具体时间段来看,是在盛夏季节持续多日高温的情况下爆发并快速蔓延的。
此次火灾引发起源尚未确定,但从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来看,存在可能是由于闷燃、杂草点燃或者自然原因引起。
3. 火灾原因分析3.1 高温天气条件在夏季高温天气下,垃圾堆积物容易因过于密集导致通风不畅。
相关调查显示,在这次火灾之前,该垃圾场积聚了大量易燃材料,并且长时间没有进行适当的处理措施。
同时,高温导致垃圾中含水量下降,从而提供了理想的火灾蔓延条件。
3.2 垃圾堆放管理在火灾案例中发现,垃圾场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对于可燃物和非可燃物的分类不明确,未实施有效的隔离措施;其次是缺乏及时清除积存杂草等易燃物;此外,垃圾覆盖不够彻底、堆填技术滞后等因素也为火灾扩展埋下伏笔。
4. 火灾可能造成的影响4.1 环境污染与危害垃圾场火灾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形成二次污染。
毒性气体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而重金属则会沉积在土壤中,在长期内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潜在风险。
4.2 经济损失火灾引发的破坏不仅局限于垃圾场本身,其可能波及到周边建筑、农田和水资源等方面。
火势未被迅速控制会对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5. 防范措施5.1 定期清理和分类垃圾场管理方应当建立并执行规范化的清理计划,将可燃物和非可燃物进行有效隔离,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分类管理。
5.2 加强堆填技术制定垃圾堆放技术规范,确保垃圾覆盖全面且紧密,并配备相应排气系统以确保通风良好,减少闷燃可能性。
5.3 引入监控系统在这类高风险地区设置监测设备,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气体检测仪等,在火警出现或可疑异常时能及时报警。
2011环评师《案例分析》复习资料:危险废物填埋场)

2011环评师《案例分析》复习资料:危险废物填埋场危险废物填埋场(20分)某南方城市拟建一个氯化法钛白粉厂,其工艺产生的氯化废渣被鉴定为危险废物,按照国家要求,需要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来处置该项目产生的需要填埋处理的约20000t 危险废物。
该填埋场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运渣道路、拦渣坝、渗滤液收集处理系统、拦污坝、库区防渗防洪系统、地下水监测井等。
安全填埋场容积要求大于50万m3,服务期限3 0年。
建设单位经踏勘、调查,提出2个拟选安全填埋场场址备选(表1)。
1.根据表1中给出的备选场址初步调查情况,应选用哪个场址?请说明理由,并进一步指出拟选用场址的制约因素和解决措施。
应选用场址二,主要理由是:(1)渣场为Y型山谷,填埋容积比较大,便于填埋作业和库区管理。
(2)渣库无不良地质因素,周围村庄距离比较远,溃坝风险对环境和人身安全影响小。
(3)主风向下风向无环境敏感目标。
拟选场址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距离公路较远,交通不便利,冲沟下方有一个村庄,附近有一个小学。
按照国家对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的要求进行设计施工,计算其安全防护范围,如学校和村庄在此范围内应搬迁;若不需要搬迁,应在坝下设监测井,监测对下游地下水的影响情况,同时制订完善的风险应急措施和预案,建设完善的运渣道路并进行专业管理。
按照《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l8598—2001),危险废物渣场应满足:(1)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符合国家及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场址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不会因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受到破坏。
(2)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3)填埋场场址不应选在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备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内。
(4)填埋场距飞机场、军事基地的距离应在3000m以上。
(5)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m以外,并保证在当地气象条件下对附近居民区大气环境不产生影响。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案例分析

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的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案例分析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一直是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环境生态部工作的专业人员,承担着管理和处理固体废物的重要责任。
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案例为例,分析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在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方面的工作,探讨其挑战和应对措施。
案例:某地区垃圾填埋场管理垃圾填埋场是固体废物常见的处置方式之一。
某地区的垃圾填埋场是该地区最大的固体废物处理设施,负责处理该地区的垃圾。
然而,因为填埋场地理位置不佳,周围居民多次投诉垃圾填埋场带来的环境问题,如异味和噪音污染。
面对垃圾填埋场的管理问题,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对填埋场进行了全面的环境评估,了解污染源和扩散途径。
其次,他们与当地政府合作,制定了严格的废物管理政策,并强调填埋场的监控和放射性物质的处理。
此外,工作人员还开展了宣传活动,教育居民正确分类垃圾和减少废物的产生。
为了改善填埋场造成的环境问题,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还积极推动可持续的废物管理和处理技术。
他们研究并推广了垃圾焚烧技术、生物降解技术和废物回收技术,以减少填埋场的使用量和污染物的产生。
此外,他们还鼓励企业和居民采取措施,例如回收利用和再利用废物,以减少对填埋场的依赖。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他们需要应对各种类型的固体废物,包括有毒废物和医疗废物等。
这要求他们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废物的安全处理。
其次,他们需要与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个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沟通,以达成共识并推动废物管理措施的实施。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他们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更好地应对不同类型的固体废物。
其次,他们与其他专业人员和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分享经验和探讨解决方案。
此外,他们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学习先进国家的固体废物管理经验,以借鉴和应用于本地情况。
总结而言,环境生态部工作人员在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应用及案例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应用及案例一、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简介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是一种保护环境质量、防治垃圾二次污染的处理技术,处理垃圾的比重大,是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方法,也被认为是必备的首选技术。
二、垃圾卫生填埋处理的优缺点垃圾卫生填埋处理一方面有技术成熟、运行管理简单、处理量大、灵活性强、适用范围广、投资及运行费用较低的优点。
另一方面也有选址较困难、减容效果差、占地面积大、对周围环境会有一定影响的缺点。
因此,卫生填埋方法适用于容易选址、生活垃圾混装的城市。
三、例:卫生填埋技术在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上的应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厂是重要建设工程。
以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厂为例,其主要由3座填埋场组成,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处理能力为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t。
1.城市填埋场设计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总平面布置(选址和场区总体设计等),填埋工艺,防渗工程,渗滤液收集导排工程,渗滤液处理工程,地下水、地表水导排处理工程,环境监测设计,封场工程,辅助工程(如绿化、道路等)等。
填埋场处理工程主要由生活区、填埋区、渗滤液处理区组成。
(1)防渗工程。
目前,从国内外的实践看来,垃圾卫生填埋场应用较为广泛的是高密度聚乙烯膜,与其他防渗材料相比,它具有较好的耐久性。
从防渗性能和经济实用角度考虑,此工程采用厚1.5mm的高密度聚乙烯膜较为适当。
从摩擦性能和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在坡面上采用毛面聚乙烯膜较好,但设计中由于有足够的黏土层,此工程防渗主体结构可全部采用厚1.5mm的光面聚乙烯膜。
在垃圾填埋区场底、侧坡和调节池内都安装有严密的防渗系统,使其密不透水,以防止污染地下水。
核心部分是双层高密度聚乙烯膜。
此外还设置收集层。
场底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过滤层、主滤液收集层、保护层、主防渗层、次要滤液防渗层、次防渗层、保护层、构建地面。
(2)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
渗滤液主收集层:在无纺土工布保护层上铺设600mm的碎石层,粒径要求20~40mm,按上粗下细进行铺设,防止填埋的垃圾堵塞砾石缝从而影响渗滤液导流的效果。
垃圾填埋场:世界最大的生态修复案例(大全5篇)

垃圾填埋场:世界最大的生态修复案例(大全5篇)第一篇:垃圾填埋场:世界最大的生态修复案例垃圾填埋场:世界最大的生态修复案例本文介绍了武汉市金口垃圾填埋场502万立方库区通过好氧生物反应器,加速老填埋场稳定化的生态修复技术。
这一工程是世界范围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老填埋场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
修复后的填埋场减少了对周边的环境污染,成为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场址,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引言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城市解决生活垃圾的出路,大都以填埋作为最主要的方法。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技术的制约,很多大中城市初期投资建设的填埋场未按卫生填埋场的标准进行设计,后期亦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因此出现了一个只有在我国才有的概念――存量垃圾,即堆放于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和不达标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中的生活垃圾。
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有卫生填埋场、简易填埋场和以填埋为主的综合处理场共计1549座,总占地面积36262公顷,综合处理能力421776吨/日。
而在未来的5-15年内,将有1469座填埋场陆续被填满。
除此之外,各地还存在着大量小规模的垃圾堆放点。
这些“存量垃圾”正在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安全问题。
比如,填埋气中含有甲烷和硫化氢等,不但带有难闻的恶臭,还会引发温室效应、污染大气,带来爆炸和火灾等安全隐患;垃圾渗沥液中更是含有大量的氨氮、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原有的填埋场已从城市边缘变为城市的中心或居住区,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正在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制约因素。
国家技术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技术规范》(GB50869-2013)规定:“填埋场土地利用前应作出场地稳定化鉴定、土地利用论证。
黄骅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 案例供参考学习

案例:黄骅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问题1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评涉及到的规范、标准有哪些?问题2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填埋区主要设施有哪些?问题3污水处理区的调节池大小设置应考虑哪些因素?问题4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应进行哪些基础资料的收集?问题5垃圾填埋场选址要求1、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评涉及到的规范标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 17-2004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 47-2006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CJJ 112-2007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行)HJ 564-2010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工程分析2.1项目概况项目基本构成表项目名称黄骅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建设单位黄骅市城乡建设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性质新建建设内容包括垃圾收运系统和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总投资总投资为5462.20万元人民币,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投资2731.10万元,单位自筹2731.10万元建设地点黄骅镇杨常庄村境内,205国道西500m、常毕公路北侧,填埋场地理位置详见附图1。
拟占地原为黄骅镇杨常庄砖瓦窑场用地,现已废弃。
项目北距杨常庄1450m,西南距故县2500m,南距冲寺口村1900m,东距后店子仁村乡2500m,东北距郑仁村3500m。
填埋场场界南侧紧邻常毕公路,场界西侧、北侧和东侧全部为沙荒地。
规模设计日均处理规模(t/d) 工程总库容(万m3) 有效库容(万m3) 设计服务年限300 151.25 150.63 共10年服务范围本工程服务范围为黄骅市城区范围。
黄骅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距黄骅市城区7公里。
固体废物垃圾场建设项目案例分析

固体废物垃圾场建设项目案例分析下面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关于固体废物垃圾场建设项目案例分析,以供参考。
1、生活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包括:1)渗滤液对地表水的污染以及防渗层破坏后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2)填埋场产生的气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及存在的爆炸等环境风险;3)垃圾运输和填埋场作业产生的噪声;4)垃圾场建设对生态的破坏和景观的影响;5)填埋场孳生的害虫等可能传染疾病;6)填埋堆体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如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2、垃圾填埋场环评的主要内容:1)场址选择评价场址评价是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主要是评价拟选场地是否符合选址标准。
其方法是根据场地自然条件,采用选址标准逐项进行评判。
评价的重点是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土壤自净能力等。
2)自然、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主要评价拟选场地及其周围的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噪声等自然环境质量状况。
其方法一般是根据监测值与各种标准,采用单因子和多因子综合评判法3)工程污染因素分析主要是分析填埋场建设过程中和建成投产后可能产生的主要污染源及其污染物以及它们产生的数量、种类、排放方式等。
其方法一般采用计算、类比、经验统计等。
污染源一般有渗滤液、释放气、恶臭、噪声等。
4)施工期影响评价要评价施工期场地内排放生活污水,各类施工机械产生的机械噪声、振动以及二次扬尘对周围地区生的环境影响。
5)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主要是评价填埋场衬里结构的安全性以及渗滤液排出对周围水环境影响的两方面内容:①正常排放对地表水的影响。
主要评价渗滤液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出,经预测并利用相应标准评价是否会对受纳水体产生影响或影响程度如何②非正常渗漏对地下水的影响。
主要评价衬里破裂后渗滤液下渗对地下水的影响,包括渗透方向、渗透速度、迁移距离、土壤的自净能力及效果等。
6)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主要评价填埋场释放气体及恶臭对环境的影响:①释放气体。
主要是根据排气系统的结构,预测和评价排气系统的可靠性、排气利用的可能性以及排气对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类项目属社会区域类建设项目。
一、固体废物建设项目分类1、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2、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3、危险废物填埋场——《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4、危险废物焚烧厂——《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此类项目环评的关键问题是场址选择,最主要的环境影响是渗滤液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大气污染物(焚烧及填埋场产生气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评价重点应为:处理工艺的可行性、选址合理性及渗滤液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
二、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案例分析要点1、主要环境影响(1)填埋场渗滤液对地表水的污染(未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地表径流),以及防渗层破坏后对地下水的影响;(2)填埋场产生的气体对大气的污染(无组织排放可能产生燃烧爆炸);(3)垃圾运输及填埋场作业产生的噪声;(4)填埋场建设对生态破坏和对景观的影响;(5)填埋场孳生的害虫等可能传染疾病;(6)填埋堆体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如造成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2、工程分析中特殊要求(一般内容见:05技p20及p32中各项)(1)项目组成:储运工程要包括:收集、中转、贮存以及运输方式与路线等。
必须建设的项目: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设计环境保护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设计应包括防渗工程,垃圾渗滤液输导、收集和处理系统(防渗层及渗滤液集排水系统)。
防渗层的渗透系统k≤10 cm/s。
垃圾填埋场设计应包含气体输导、收集-7和排放处理系统(导排气系统)。
其他还有:建筑物应保持良好通风;设计时应设有导流坝和顺水沟,将自然降水排出场外或进入蓄水池等。
(2)评价时段要包括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封场后)三个时期。
对建设期产生的噪声、扬尘、弃石、弃土、植被破坏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措施。
运行期应采用图表结合的方式给出污染流程,包括工艺流程、排污点分布、污染物浓度和排放速率。
分析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下污染物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的种类、数量、浓度。
还包括监测(生产过程与环境)、控制及风险应急系统。
服务期满后(封场后)应给出处置设施服务期满后防止污染和恢复生态的方案。
长期监测与管理体系、制度。
(3)主要污染因子:控制项目+常规污染因子。
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项目及其无组织排放限值:颗粒物(tsp)、氨、硫化氢、甲硫醇、臭气浓度。
颗粒物场界排放限值≤1.0mg/m。
恶臭物质执行《恶臭污染物3排放标准》中恶臭污染物厂界标准值。
垃圾渗滤液控制项目:ss、cod、bod5、氨氮和大肠菌值。
限值执行《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的标准值。
由环保部门确定的其他控制项目,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3、选址要求:(1)选址应符合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应与当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相一致。
(2)应设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人畜居栖点500m以外。
(3)不得建在下列地区: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
居民密集居住区。
直接与航道相通的地区。
地下水补给区、洪泛区、淤泥区。
活动的坍塌地带、断裂带、地下蕴矿带、石灰坑及溶岩洞区。
4、环评主要工作内容:(1)选址合理性论证(2)环境质量现状调查(3)工程污染因素分析(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三、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建设项目案例分析要点主要参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所有危险废物(尾矿除外)贮存的污染控制及监督管理,适用于危险废物的产生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2、项目组成:贮存设施设计原则:必须有泄漏液体收集装置、气体导出口及气体净化装置。
3、一般要求:常温常压下易爆、易燃及排出有毒气体的危险废物必须进行预处理,使之稳定后贮存;否则,按易爆、易燃危险品贮存。
医院产生的临床废物,必须当日消毒,消毒后装入容器。
常温下贮存期不得超过1d,于5℃以下冷藏的,不得超过3d。
除常温常压下不水解、不挥发的固体危险废物可在贮存设施内分别堆放外,必须将危险废物装入容器内。
4、选址要求(1)结构稳定,地震烈度不超过7度的区域内。
(2)设施底部必须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
(3)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m以外,地表水域150m以外。
(4)应避免建在溶洞区或易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如洪水、滑坡、泥石流、潮汐等影响的地区。
(5)应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仓库、高压输电线路防护区域以外。
(6)应位于居民中心区常年最大风频的下风向。
(7)集中贮存的废物堆选址除满足以上要求外,还应满足如下要求:基础必须防渗,防渗层为至少 1m 厚黏土层(渗透系数≤10 cm/s ),或 2mm 厚高密度聚乙烯,或至少 2mm 厚的其他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cm/s 。
四、危险废物填埋场建设项目案例分析要点1、场址选择(1)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符合国家及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场址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不会因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受到破坏。
(2)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3)填埋场场址不应选在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 矿产资源储备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
(4)填埋场距飞机场、军事基地的距离应在 3000m 以上。
(5)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 800m 以外,并保证在当地气象条件下对附近居民区大气环境不产生影响。
(6)填埋场场址必须位于百年一遇的洪水标高线以上,并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
(7)填埋场场址距地表水域的距离不应小于 150m 。
(8)填埋场场址的地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能充分满足填埋场基础层的要求;现场或其附近有充足的黏土资源以满足构筑防渗层的需要; 位于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主要补给区范围之外,且下游无集中供水井;地下水位应在不透水层 3m 以下,否则,必须提高防渗设计标准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取得主管部门同意;天然地层岩性相对均匀、渗透率低;地质结构相对简单、稳定,没有断层;(9)填埋场场址选择应避开下列区域:破坏性地震及活动构造区;海啸及涌浪影响区;湿地和低洼汇水处;地应力高度集中,地面抬升或沉降速率快的地-7 -10区;石灰熔洞发育带;废弃矿区或塌陷区;崩塌、岩堆、滑坡区;山洪、泥石流地区;活动沙丘区;尚未稳定的冲积扇及冲沟地区;高压缩性淤泥、泥炭及软土区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填埋场安全的区域。
(10)填埋场场址必须有足够大的可使用面积以保证填埋场建成后具有10年或更长的使用期,在使用期内能充分接纳所产生的危险废物。
(11)填埋场场址应选在交通方便,运输距离较短,建造和运行费用低,能保证填埋场正常运行的地区。
2、填埋场入场要求(1)下列废物可直接入场填埋:根据《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gb5086-1997)和《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测定方法》(gb/t15555.1~15555.11)测得的废物浸出液中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有害成分浓度超过《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 5085-1996)中的标准值并低于《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2001)表5-1中的允许进入填埋区控制限值的废物;根据gb 5086和gb/t 15555.12测得的废物浸出液ph值在7.0~12.0之间的废物。
(2)下列废物需经预处理后方能入场填埋:根据gb 5086和gb/t 15555.1~15555.11测得的废物浸出液中任何一种有害成分浓度超过gb 18598-2001表5-1中允许进入填埋区的控制限值的废物;根据gb 5086和gb/t 15555.12测得的废物浸出液ph值小于7.0和大于12.0的废物;本身具有反应性、易燃性的废物;含水率高于85%的废物;液体废物。
(3)下列废物禁止填埋:医疗废物;与衬层具有不相容性反应的废物。
3、填埋场设计与施工的环境保护和运行管理要求填埋场应设预处理站,预处理站包括废物临时堆放、分捡破碎、减容减量处理、稳定化养护等设施。
填埋场必须设置渗滤液集排水系统,雨水集排水系统和集排气系统。
填埋场周围应设置绿化隔离带,其宽度不应小于10m。
填埋场天然基础层的饱和渗透系数不应大于1.0×10-5cm/s,且其厚度不应小于2m。
应根据天然基础层的地质情况分别采用天然材料衬层、复合衬层或双人工衬层作为防渗层。
(关于渗透系数的要求各有不同)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的运行不能暴露在露天进行,必须有遮雨设备,以防止雨水与未进行最终覆盖的废物接触。
4、评价监测因子:控制项目+当地环保要求。
危险废物填埋场污染物控制项目有渗滤液、排出气体、噪声。
(1)严禁将集排水系统收集的渗滤液直接排放,必须对其进行处理并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第一类污染物和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要求后方可排放。
(若有地方标准,应执行地方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2)危险废物填埋场废物渗滤液第二类污染物排放控制项目:ph值,ss、bod 5、codcr、氨氮,磷酸盐(以p计)(3)地下水监测因子常规测定项目为:浊度,ph值,可溶性固体,氯化物,硝酸盐(以n计),亚硝酸盐(以n计),氨氮,大肠杆菌总数。
(4)填埋场排出的气体应按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无组织排放的规定执行。
(5)填埋场在作业期间,噪声控制应按照《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的规定执行。
5、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一般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都包括:水、大气、噪声、生态(包括水土流失)和景观等几个方面。
填埋场评价和预测的主要内容:(1)水环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预测填埋场垃圾渗滤液、预处理车间产生的废水以及生活区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分析垃圾渗滤液的环境影响时,还应考虑非正常情况下如防渗层破裂对地下水污染的分析。
(2)大气环境:施工扬尘、填埋机械和运输车辆尾气、填埋场废气对填埋场周围环境和沿线环境空气的影响。
(3)噪声:施工机械、作业机械和运输车辆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水土流失:项目选址区若位于低山丘陵区,则建设期对植被的破坏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一定要采取防护措施。
(5)生态环境和景观影响:建设填埋场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植被,占用土地引起水土流失,弃土堆放等给选址区及其周围生态环境和景观带来一定的影响。
例题:根据填埋物入场要求,下列哪些废物可直接填埋?哪些废物需预处理后填埋?哪些废物禁止入场填埋?五、危险废物焚烧厂建设项目案例分析要点1、选址原则:各类焚烧厂不允许建设在gb3838-2002中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ⅱ类功能区和gb3095中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功能区,即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