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软件质量研究报告
中国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技术分析报告

2009年中国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技术分析报告(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检验中心,天津300457)摘要:为掌握我国信息网络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疫情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宣传、普及信息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广大用户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自从2001年4月,由公安部主办了我国首次计算机病毒疫情网上调查工作以来,2009年已经是第九次调查活动。
每次调查活动,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和计算机病毒防治产品检验中心以及国内、外各病毒防治产品生产厂家和计算机用户都积极参与。
通过历年的计算机病毒疫情网上调查工作,使我们认清了我国网络面对的各种风险,对促进我国网络安全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病毒;调查;木马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2009年计算机病毒疫情网上调查活动从2009年7月15日至2009年8月31日,由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主办,各省区市公安厅、局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国家反汁算机入侵和防病毒研究中心以及新浪网站承办,国内主要计算机病毒防治厂商提供技术支持,重点调查我国互联网接入服务单位、互联网数据中心、大型互联网站、重点联网单位、计算机用户2009年以来发生网络安全事件状况以及感染计算机病毒状况。
1我国当前面临的计算机病毒疫情在2009年,全球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状况继续保持较为平稳的态势,没有出现大规模网络拥塞和系统瘫痪事件。
我国网络安全态势也继续延续2008年的发展趋势,网上制作、贩卖病毒、木马的活动日益猖撅,利用病毒、木马技术的网上侵财活动呈快速上升趋势,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网上治安形势严峻一1.1我国计算机用户病毒感染情况2009年汁算机病毒感染率为70.51%,较2008年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其中多次感染病毒的比率为42.71%。
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以来,全国没有出现一种病毒短时间内大范围感染的重大疫情。
这也与我国病毒主要以木马病毒为主有关,潜伏性、隐蔽性是木马病毒的特征,因此从表现上已很难再发生类似“冲击波”“熊猫烧香”这样的重大计算机病毒疫情,进一步显示出病毒趋利性的特点。
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研究报告

调查背景:伴随着中国网民人数增加与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中文搜索引擎发展迅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已经达到3.38亿人,搜索引擎用户规模已达到2.35亿人,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69.4%,成为网民重要的网络应用之一。
2009年是搜索引擎快速发展的一年,同时也是搜索引擎备受考验的一年。
一方面,SNS、3G等网络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搜索引擎的发展向更加进一步专业化、社区化、移动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更多的热点。
中文搜索、图片搜索、地图搜索更加专业、精准,同时在社区搜索、移动搜索等领域也展现良好地发展前景,成为相关从业者关注的焦点。
另一方面,搜索引擎公信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如何树立搜索引擎公信力,打造可信的信息渠道,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
CNNIC从2005年开始,对搜索引擎整体市场保持了持续的关注与研究。
为持续、深入地研究搜索引擎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推进搜索引擎在中国健康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8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搜索引擎用户端调查研究,通过详细、深入地剖析中国搜索引擎用户的结构特征、认知心理和行为趋向,解读中国引擎行业的发展和变化,促进搜索引擎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调查样本分布:电话调查的目标总体是中国大陆(除港、澳、台三地)网民。
CNNIC随机抽取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7大区域内的一级城市三个、二级城市十一个、三级城市十一个。
所有调查样本根据城市所有电话局号,通过随机生成电话号码的方式,抽取住宅电话、小灵通和宿舍电话进行访问。
访问对象是半年内上过网且使用搜索引擎的用户。
具体样本分布见下表:表 1 2009年搜索引擎调查样本分布本次调研成功样本量总和为3007个,其中一级城市901个成功样本,二级城市1301个成功样本,三级城市795个样本,在城市级别的研究中满足在置信度为95%时,每个城市级别估计的最大允许绝对误差小于3%,在京、沪、广三地的研究中满足在置信度为95%时,估计的最大允许绝对误差小于5%,在区域研究中满足在置信度为95%时,估计的最大允许绝对误差小于5%。
系统评价报告规范PRISMA 2020与PRISMA 2009的对比分析与实例解读

•606.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May 2021, Vol. 21, No.5•方法学•系统评价报告规范:PRISMA2020与PRISMA2009的对比分析与实例解读高亚刘明u,杨珂璐“2,葛龙3’4,李伦5,李江6,孙凤7,杨智荣8,武珊珊9,董圣杰ie,张天嵩",肖月12,吴嘉瑞13,张俊华14,卞兆祥15’16,田金徽U21.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兰州730000)2. 甘肃省循证医学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3.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循证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兰州730000)4.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兰州730000)5.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乳腺科(长沙410083)6.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北京100021)7.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北京100191)8. 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医学院初级医疗中心(英国剑桥C B1 8R N)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50)10.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骨关节科(山东烟台264000)11. 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上海200040)12.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191)1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029)14. 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天津300193)15.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香港999077)16. 中国E Q U A T O R中心(中国香港999077)【摘要】系统评价/M eta分析报告规范(PRISMA)旨在增加系统评价报告的透明度和提高系统评价的报告质量。
PRISMA 2020是对PRISMA 2009的更新和修订,其于2021年3月发表在杂志。
2009年第71期、主题为复旦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第71次会议简报

2009年第71期、主题为复旦⼤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第71次会议简报复旦⼤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第80次会议简报复旦⼤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届委员会成⽴暨第80次会议,于2012年12⽉27⽇在光华楼思源厅召开。
会议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杨⽟良主持,会议应到委员35⼈,实到委员31⼈,超过全体委员的三分之⼆,本次会议有效。
会议主要议程包括:1.审议2012年12⽉继续教育学院、⽹络学院审核通过的学⼠学位⼈员备案名单;2.审议2012年12⽉各分委员会表决通过、授予硕⼠学位⼈员备案名单;3.审议2012年12⽉各分委员会建议授予博⼠学位⼈员名单,并进⾏⽆记名投票表决;4.审议2012年我校新增及认定的博⼠⽣指导教师岗位任职资格申请⼈名单,并进⾏⽆记名投票表决;5.其它审议事项。
会议开始,杨⽟良主席宣读了第⼗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委员名单及其投诉受理委员会的委员名单,各位委员依次上台接受聘书并由第80次会议起正式履⾏委员职责。
⼀、听取继续教育学院、⽹络学院就学⼠学位授予情况的报告,同意备案施静等231⼈的学⼠学位。
⼆、会议听取了学位办公室关于2012年12⽉我校硕⼠、博⼠学位申请⼯作总体情况的汇报,并分别听取⽂、理、医三个学部的审议情况1、硕⼠论⽂盲审及学位审议情况:2012年下半年硕⼠学位论⽂参加上海市抽检及校内抽检情况:2012年下半年全校共计212⼈参加上海市硕⼠学位论⽂双盲抽检,有4⼈评审结果有异议,异议率为1.89%%。
校内硕⼠学位论⽂双盲抽检161⼈,有17⼈评审结果有异议,异议率为10.56%。
2012年12⽉全校22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共受理硕⼠学位申请1574⼈,经各分委员会投票表决决定授予1558⼈的硕⼠学位,其中学历⽣721⼈,⾮学历⽣837⼈,科学学位287⼈,专业学位1271⼈。
2、博⼠论⽂盲审及学位审议情况:2012年下半年共送审博⼠论⽂334本,涉及166⼈。
返回结果中,同意答辩267本,基本同意,略作修改后答辩51本,重⼤修改后答辩14本,不同意答辩为2本。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招聘

中国软件评测中⼼启动实习⽣计划 因业务发展需要,中国软评测中⼼将启动硕⼠研究⽣实习计划,长期接收硕⼠以上学⽣到中⼼实习,真诚欢迎优秀在校⽣加⼊。
实习结束后,中⼼将根据实习表现择优录⽤,签署三⽅接收协议,解决进京户⼝,并办理正式录⽤⼿续。
⼀、单位简介 中国软件评测中⼼(CSTC)成⽴于1990年,是信息产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领导下的计算机软件、硬件与络安全质量检测机构,是国内⾸家通过中国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认可和国家计量认证的软件测试机构,中⼼已按ISO/IEC17025建⽴了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能有效实施,中⼼所出具的测试报告在49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互认。
CSTC是国家“⼋五”重点建设项⽬,配备了先进、完善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和络系统测试环境与⼯具,具有软件质量保证专家和⼀⽀多年从事软、硬件质量保证的技术队伍,承担了多项国家“⼋五”、“九五”、“863”、“⼗五”重点攻关课题,⼗余年来,⼀直致⼒于电⼦政务评估、软硬件测试、信息⼯程咨询与监理、资质认证等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CSTC是中国电⼦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CID、赛迪集团)的重要成员,依托赛迪集团强⼤的资源优势、⼈才优势和市场化平台,在做好政府⼯作⽀撑的基础上,努⼒加快企业化与市场化进程,建⽴了赛迪评测、赛迪监理、赛迪认证三个公司运作平台,⽬前形成了评估、评测、认证、监理四⼤纵向业务和咨询、培训两⼤横向业务格局。
中国软件评测中⼼始终致⼒于发展成为权威的现代IT技术服务机构,努⼒为业界提供优质⾼效的服务,为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e-mail:zphr@ 址: 单位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院路66号赛迪⼤厦3、12、13层 邮编:100044 注:请注明应聘岗位 ⼆、招聘岗位 (⼀)络/安全产品测试实习⽣(5⼈) 岗位职责: 1、完成安全与络产品的测试,并按时出具测试报告; 2、了解市场上的安全产品; 3、掌握对安全产品的技术原理; 4、按时更新安全产品的测试规范; 5、要求能够有沟通能⼒,能够与络/安全⼚商进⾏长期联系和有效沟通。
中国IT统一运维软件产品市场跟踪报告

中国IT统一运维软件产品市场跟踪报告本报告旨在对中国IT统一运维软件产品市场进行全面的跟踪和分析。
报告将介绍报告的目的和背景,并概述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本报告对中国IT统一运维软件产品市场进行综合概述,包括市场规模、增长趋势和主要参与者等关键信息。
市场规模中国IT统一运维软件产品市场规模庞大,持续增长。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该市场从过去几年的XX亿元增长至今年的XX亿元。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增长趋势IT统一运维软件产品目前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随着企业对IT系统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对统一运维软件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同时,随着IT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新的统一运维软件产品不断涌现,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主要参与者中国IT统一运维软件产品市场中存在许多主要参与者,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公司:公司A:该公司是市场领导者,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市场份额。
他们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IT系统管理和运维过程中。
公司B:该公司是市场上的重要竞争者,其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他们不断创新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公司C:该公司是新兴的参与者,致力于开发创新的IT统一运维软件产品。
虽然市场份额较小,但他们在技术和服务方面颇具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IT统一运维软件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市场上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参与者,它们通过提供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产品来满足企业对统一运维软件产品的需求。
本报告旨在跟踪和分析中国IT统一运维软件产品市场的最新动态,包括新产品推出、技术创新、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对中国IT统一运维软件产品市场的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包括主要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竞争策略等。
竞争对手:公司A:公司A是中国IT统一运维软件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
他们提供全面的IT运维解决方案,并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和知名度。
公司B:公司B是另一个重要的竞争对手。
他们专注于创新的IT统一运维软件产品,并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功能和特性。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一、概述
近年来,中国的软件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报告对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研究和分析,总结了当前的发展状况、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发展状况
1. 市场规模扩大:中国软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增长迅速。
2. 产业结构调整:中国软件产业正在从简单的软件开发向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3. 创新能力提升:中国的软件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开始涌现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三、挑战与机遇
1. 缺乏核心技术:中国软件产业在核心技术上还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发能力。
2. 人才短缺:中国软件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当前供需失衡问题比较严重。
3. 国际竞争压力:中国软件产业在国际市场中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
四、发展趋势
1. 云计算与大数据: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将成为中国软件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推动中国软件产业向智能化发展。
3. 创新与国际合作:中国软件产业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加强与国际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五、政府政策支持
中国政府将加大对软件产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提供资金、人才和市场支持,推动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结论
中国软件产业在市场规模、发展模式和创新能力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着挑战。
未来,中国软件产业将注重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 国软件质量研究报告

中国软件质量研究报告关键信息项:1、研究目的2、研究范围3、研究方法4、数据来源5、软件质量评估指标6、研究结果概述7、质量问题分析8、改进建议9、研究的局限性10、未来研究方向1、研究目的11 本研究旨在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国软件行业的质量状况,为软件开发者、使用者、监管机构以及相关利益方提供有关软件质量的客观评估和有价值的参考。
12 通过对软件质量的研究,揭示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促进软件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中国软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2、研究范围21 涵盖了中国软件行业的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应用软件、移动应用、工业控制软件、金融科技软件等。
22 研究对象包括国内自主研发的软件产品以及引进的国外软件在中国市场的本地化版本。
3、研究方法31 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用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实际的软件测试。
32 对大量的相关文献和行业报告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了解国内外软件质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33 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软件产品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深入研究其质量特性和存在的问题。
34 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收集了用户对软件质量的反馈和意见。
35 邀请了业内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访谈,获取他们对软件质量的专业见解和建议。
36 对部分软件进行了实际的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等,以获取客观的质量数据。
4、数据来源41 主要的数据来源包括权威的行业统计报告、软件企业公开的数据、用户评价平台的信息以及本研究团队自主收集和整理的数据。
42 行业统计报告来自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专业的市场研究机构。
43 软件企业公开的数据包括其发布的产品文档、技术报告和质量声明等。
44 用户评价平台的信息涵盖了各大应用商店、专业的软件评测网站以及社交媒体上用户对软件的评价和反馈。
5、软件质量评估指标51 功能正确性:软件是否能够准确地实现其预定的功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52 性能效率:包括软件的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利用率等方面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中国软件质量研究报告2009 ANNUAL REPORT OF CHINA SOFTWARE QUALITY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编前言“创新决定企业命运,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既是我国长期战略方针,也是一项重大政策。
软件产业作为拉动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依托庞大的内需市场,我国软件产业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
提高软件产品质量,既是软件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提高软件质量作为落实《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质量发展规划》和促进软件服务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2009年10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软件服务业司指导和支持下,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软件质量调查工作。
针对我国软件产业的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摸清软件质量发展现状,发掘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政策建议,推动软件质量相关研究,对于提高软件产品质量,促进软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次调研共收集了来自全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计划单列市反馈的1822份有效问卷,其中来自典型用户的调研问卷649份,来自软件企业的调研问卷1173份,总计采集调研数据24万条,涵盖了软件标准化、软件过程改进、软件质量管理工具、软件企业评估和软件质量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
在深入分析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2009中国软件质量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聚焦中国软件产业质量现状,深入思考和研究了中国软件质量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策略和政策建议。
《报告》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分析透彻,内容丰富,是国内外产业界、科技界认识和研究中国软件质量发展状况的珍贵材料。
《报告》可供政府管理部门进行产业宏观调控和决策参考;可作为国内外软件相关企业经营决策或市场分析、策划的依据;可作为国内外投资商、证券商、外包服务企业正确选择软件投资方向的指南;有助于国内外从事中国软件产业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深入了解、全面认识中国软件质量发展状况和特色。
希望《报告》能够为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报告》包括七个章节和三个附件:研究背景和意义、软件产业质量发展现状、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软件构件技术发展现状、软件质量保障工具发展现状、软件质量人才现状和推动我国软件质量发展建议;附件包括国家及省市软件质量相关的政策、软件质量相关的重点机构及企业介绍和测试及管理工具介绍。
参与《报告》审核工作的有:闻库、赵小凡、陈伟、沙南生、陈英、邱善勤、周健、何小龙、孙文龙、阳军、李进忠、郑人杰、梅宏、王颖、吕卫锋、赵树斌、刘龙庚、赵进、李倩。
参加编写工作的有:唐仕武、杨东日、王沂刚、安平、汪存富、李琰、刘贤刚、杨春晖、陈渌萍、王钧、王亚沙、朱郑州、王晓芹、杨晴虹、李云婷、陈锃基、刘佳佳、冯学民、张方、刘帅、王兆晔、王锐、李健、张勇、韩红强、方涛、莫映华、郑怡然、许守强、刘锋、刘静、荣志刚、杨翰宇、刘风、王玮、阮并锋、周嘉欣、李冬、黄晓琨、刘奕宏。
负责统稿和编辑工作的有:杨东日、朱郑州、张方。
负责编辑排版工作的有:黄梓航、贾子君。
由于时间、条件所限,《报告》存在的错误和疏漏之处难免,欢迎各界给予批评指正。
《2009中国软件质量研究报告》编写组二〇二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北京目录前言 (2)第一章研究背景和意义 (8)一、研究背景 (8)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0)第二章软件产业质量发展现状 (12)一、我国软件质量管理取得的进展 (12)(一)软件质量标准化工作取得成果 (12)(二)软件质量评估及认证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14)(三)软件质量保障工具应用逐步受到重视 (14)(四)第三方软件测试机构得到广泛认可 (15)二、软件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6)(一)各类资质认证在企业中分布不均衡 (16)(二)过程改进和质量评估认证主要依赖产业政策 (17)(三)质量保障工具主要依赖国外产品 (24)(四)软件企业对质量管理的认知度不足 (24)(五)软件质量专业人才不足 (25)第三章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28)一、基础软件开发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28)二、通用应用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31)三、嵌入式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35)四、信息安全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36)第四章软件构件技术发展现状 (39)第五章软件质量保障工具现状 (42)一、国内外质量管理工具对比 (43)二、质量管理工具应用分析 (46)(一)软件质量管理工具使用广泛 (46)(二)质量管理工具主要选择开源软件和国外软件 (46)(三)国内质量管理工具研发取得一定进展 (47)第六章软件质量人才现状 (52)第七章推动我国软件质量发展建议 (55)一、加强政府资金投入,支持多元化融资渠道建设 (56)二、推动软件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软件标准化管理水平 (56)三、加快自主创新,推动软件质量关键技术研发 (56)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软件质量服务保障体系 (57)五、加强软件质量人才培养,建立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 (57)附件 (58)一、国家及省市软件质量相关政策 (58)二、软件质量相关的重点机构及企业介绍 (67)(一)软件测试机构介绍 (67)(二)软件过程改进协会介绍 (79)三、关于开展全国软件质量调查工作的通知 (83)后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表目录表目录表1:我国制定的软件质量相关标准 (12)表2:截止2008年底部分省份CMM/CMMI各成熟度等级企业数量情况 (19)表3:全球通过ISO27000认证企业地区分布 (20)表4:全球通过ISO27001认证企业地区分布 (22)表5:中国实施SAS70审计主要行业分布 (23)表6:国内外主要的质量管理工具对比 (43)表7:2008年全国软件及相关专业在校生数量表(单位:人) (53)表8:国家出台的软件质量相关政策(相关内容概要) (58)表9:部分省市出台的软件质量相关政策(条目摘要) (60)表10:软件测试机构介绍 (67)表11:软件过程改进协会介绍 (79)表12:各地上报有效调研问卷统计表 (87)图目录图1:标准对软件质量管理的认可度 (13)图2:标准的贯彻实施情况 (13)图3:500人以下规模的软件企业认证情况分析 (16)图4:500人以上规模软件企业认证情况分析 (17)图5:企业实施过程改进的主要驱动力 (18)图6:各规模企业设立质量管理部门情况分析 (25)图7:测试人员培训方式统计图 (26)图8:质量保证人员教育背景统计图 (26)图9:通过认证的企业数量 (28)图10:基础软件企业所采取的质量管理方法 (29)图11:质量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30)图12:各类测试技术被基础软件企业采纳情况统计 (30)图13:基础软件企业质量改进需求 (31)图14:通用应用软件通过认证的企业数量 (32)图15:通用应用软件企业所采取的质量管理方法 (33)图16:通用应用软件企业采取的质量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33)图17:各类测试技术被通用软件企业采纳情况统计 (34)图18:通用应用企业质量改进需求 (35)图19:企业选择的嵌入式软件质量管理措施 (36)图20:信息安全企业使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情况 (37)图21:信息安全企业在软件质量保障方面资金投入的方向 (37)图22:信息安全企业软件产品开发成本分配情况 (38)图23:运用软件复用技术的范围 (40)图24:是否有意为复用而开发构件 (40)图25:软件复用的主要形式 (41)图26:配置管理工具使用情况 (47)图27:2007年—2008年全国软件专业在校生统计 (52)图28:2004-2008年软件及相关专业研究生毕业数量图 (53)图29:软件质量培训内容分类对比 (54)图30:对测试人员培训方式分类对比 (54)图31:企业对测试人员素质和技能的重视程度 (55)图32:企业软件测试人员主要来源 (55)第一章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成为各行各业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成为提高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支撑。
软件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
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提高我国软件企业管理水平,提升软件产品质量,是我国软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
随着软件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程序设计的复杂程度逐步扩大,开发的周期不断缩短,用户对软件质量的要求也更加迫切,我国软件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
质量管理对于软件企业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质量管理是软件开发企业以组织为质量中心,并设置必要的过程和相关资源,通过软件管理技术提升软件开发水平,加强质量控制手段监视内部质量过程,排除可能存在的缺陷和隐患,从而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质量要求。
有效的软件质量管理可以降低维护成本,提高企业市场声誉,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2009年及未来几年,在全球产业转移及业务模式创新的大背景下,给我国的软件企业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在电信、交通、医疗等行业,行业管理软件和工业软件的应用领域面临新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其次,软件企业中人力资源成本开始明显下降,企业从国外低成本引进软件人才的同时,国内优惠的用人政策也给企业吸纳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全球性经济危机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机会,行业应用软件等管理软件有独特的优势,软件向服务转型日益受到热捧,软件质量成为服务质量的基础;第四,受国际金融形势动荡,随着软件外包服务、消费电子类嵌入式软件、IC设计等领域企业收入增长变缓,以及国务院《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的提出,为软件行业中的一些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和做大做强提供了新的机会。
软件产业是一个国际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