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软件质量研究报告

2009中国软件质量研究报告
2009中国软件质量研究报告

2009中国软件质量研究报告

2009 ANNUAL REPORT OF CHINA SOFTWARE QUALITY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编

前言

“创新决定企业命运,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既是我国长期战略方针,也是一项重大政策。

软件产业作为拉动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依托庞大的内需市场,我国软件产业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提高软件产品质量,既是软件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提高软件质量作为落实《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质量发展规划》和促进软件服务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2009年10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软件服务业司指导和支持下,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软件质量调查工作。针对我国软件产业的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摸清软件质量发展现状,发掘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政策建议,推动软件质量相关研究,对于提高软件产品质量,促进软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次调研共收集了来自全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计划单列市反馈的1822份有效问卷,其中来自典型用户的调研问卷649份,来自软件企业的调研问卷1173份,总计采集调研数据24万条,涵盖了软件标准化、软件过程改进、软件质量管理工具、软件企业评估和软件质量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在深入分析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2009中国软件质量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聚焦中国软件产业质量现状,深入思考和研究了中国软件质量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策略和政策建议。《报告》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分析透彻,内容丰富,是国内外产业界、科技界认识和研究中国软件质量发展状况的珍贵材料。《报告》可供政府管理部门进行产业宏观调控和决策参考;可作为国内外软件相关企业经营决策或市场分析、策划的依据;可作为国内外投资商、证券商、外包服务企业正确选择软件投资方向的指南;有助于国内外从事中国软件产业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深入了解、全面认识中国

软件质量发展状况和特色。希望《报告》能够为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报告》包括七个章节和三个附件:研究背景和意义、软件产业质量发展现状、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软件构件技术发展现状、软件质量保障工具发展现状、软件质量人才现状和推动我国软件质量发展建议;附件包括国家及省市软件质量相关的政策、软件质量相关的重点机构及企业介绍和测试及管理工具介绍。

参与《报告》审核工作的有:闻库、赵小凡、陈伟、沙南生、陈英、邱善勤、周健、何小龙、孙文龙、阳军、李进忠、郑人杰、梅宏、王颖、吕卫锋、赵树斌、刘龙庚、赵进、李倩。

参加编写工作的有:唐仕武、杨东日、王沂刚、安平、汪存富、李琰、刘贤刚、杨春晖、陈渌萍、王钧、王亚沙、朱郑州、王晓芹、杨晴虹、李云婷、陈锃基、刘佳佳、冯学民、张方、刘帅、王兆晔、王锐、李健、张勇、韩红强、方涛、莫映华、郑怡然、许守强、刘锋、刘静、荣志刚、杨翰宇、刘风、王玮、阮并锋、周嘉欣、李冬、黄晓琨、刘奕宏。

负责统稿和编辑工作的有:杨东日、朱郑州、张方。

负责编辑排版工作的有:黄梓航、贾子君。

由于时间、条件所限,《报告》存在的错误和疏漏之处难免,欢迎各界给予批评指正。

《2009中国软件质量研究报告》编写组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北京

目录

前言 (2)

第一章研究背景和意义 (8)

一、研究背景 (8)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0)

第二章软件产业质量发展现状 (12)

一、我国软件质量管理取得的进展 (12)

(一)软件质量标准化工作取得成果 (12)

(二)软件质量评估及认证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14)

(三)软件质量保障工具应用逐步受到重视 (14)

(四)第三方软件测试机构得到广泛认可 (15)

二、软件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一)各类资质认证在企业中分布不均衡 (16)

(二)过程改进和质量评估认证主要依赖产业政策 (17)

(三)质量保障工具主要依赖国外产品 (24)

(四)软件企业对质量管理的认知度不足 (24)

(五)软件质量专业人才不足 (25)

第三章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28)

一、基础软件开发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28)

二、通用应用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31)

三、嵌入式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35)

四、信息安全软件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36)

第四章软件构件技术发展现状 (39)

第五章软件质量保障工具现状 (42)

一、国内外质量管理工具对比 (43)

二、质量管理工具应用分析 (46)

(一)软件质量管理工具使用广泛 (46)

(二)质量管理工具主要选择开源软件和国外软件 (46)

(三)国内质量管理工具研发取得一定进展 (47)

第六章软件质量人才现状 (52)

第七章推动我国软件质量发展建议 (55)

一、加强政府资金投入,支持多元化融资渠道建设 (56)

二、推动软件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软件标准化管理水平 (56)

三、加快自主创新,推动软件质量关键技术研发 (56)

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软件质量服务保障体系 (57)

五、加强软件质量人才培养,建立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 (57)

附件 (58)

一、国家及省市软件质量相关政策 (58)

二、软件质量相关的重点机构及企业介绍 (67)

(一)软件测试机构介绍 (67)

(二)软件过程改进协会介绍 (79)

三、关于开展全国软件质量调查工作的通知 (83)

后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表目录

表目录

表1:我国制定的软件质量相关标准 (12)

表2:截止2008年底部分省份CMM/CMMI各成熟度等级企业数量情况 (19)

表3:全球通过ISO27000认证企业地区分布 (20)

表4:全球通过ISO27001认证企业地区分布 (22)

表5:中国实施SAS70审计主要行业分布 (23)

表6:国内外主要的质量管理工具对比 (43)

表7:2008年全国软件及相关专业在校生数量表(单位:人) (53)

表8:国家出台的软件质量相关政策(相关内容概要) (58)

表9:部分省市出台的软件质量相关政策(条目摘要) (60)

表10:软件测试机构介绍 (67)

表11:软件过程改进协会介绍 (79)

表12:各地上报有效调研问卷统计表 (87)

图目录

图1:标准对软件质量管理的认可度 (13)

图2:标准的贯彻实施情况 (13)

图3:500人以下规模的软件企业认证情况分析 (16)

图4:500人以上规模软件企业认证情况分析 (17)

图5:企业实施过程改进的主要驱动力 (18)

图6:各规模企业设立质量管理部门情况分析 (25)

图7:测试人员培训方式统计图 (26)

图8:质量保证人员教育背景统计图 (26)

图9:通过认证的企业数量 (28)

图10:基础软件企业所采取的质量管理方法 (29)

图11:质量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30)

图12:各类测试技术被基础软件企业采纳情况统计 (30)

图13:基础软件企业质量改进需求 (31)

图14:通用应用软件通过认证的企业数量 (32)

图15:通用应用软件企业所采取的质量管理方法 (33)

图16:通用应用软件企业采取的质量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33)

图17:各类测试技术被通用软件企业采纳情况统计 (34)

图18:通用应用企业质量改进需求 (35)

图19:企业选择的嵌入式软件质量管理措施 (36)

图20:信息安全企业使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情况 (37)

图21:信息安全企业在软件质量保障方面资金投入的方向 (37)

图22:信息安全企业软件产品开发成本分配情况 (38)

图23:运用软件复用技术的范围 (40)

图24:是否有意为复用而开发构件 (40)

图25:软件复用的主要形式 (41)

图26:配置管理工具使用情况 (47)

图27:2007年—2008年全国软件专业在校生统计 (52)

图28:2004-2008年软件及相关专业研究生毕业数量图 (53)

图29:软件质量培训内容分类对比 (54)

图30:对测试人员培训方式分类对比 (54)

图31:企业对测试人员素质和技能的重视程度 (55)

图32:企业软件测试人员主要来源 (55)

第一章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软件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成为各行各业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成为提高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支撑。软件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提高我国软件企业管理水平,提升软件产品质量,是我国软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

随着软件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程序设计的复杂程度逐步扩大,开发的周期不断缩短,用户对软件质量的要求也更加迫切,我国软件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质量管理对于软件企业而言是相当重要的。质量管理是软件开发企业以组织为质量中心,并设置必要的过程和相关资源,通过软件管理技术提升软件开发水平,加强质量控制手段监视内部质量过程,排除可能存在的缺陷和隐患,从而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质量要求。有效的软件质量管理可以降低维护成本,提高企业市场声誉,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2009年及未来几年,在全球产业转移及业务模式创新的大背景下,给我国的软件企业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机遇。首先,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在电信、交通、医疗等行业,行

业管理软件和工业软件的应用领域面临新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其次,软件企业中人力资源成本开始明显下降,企业从国外低成本引进软件人才的同时,国内优惠的用人政策也给企业吸纳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全球性经济危机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机会,行业应用软件等管理软件有独特的优势,软件向服务转型日益受到热捧,软件质量成为服务质量的基础;第四,受国际金融形势动荡,随着软件外包服务、消费电子类嵌入式软件、IC设计等领域企业收入增长变缓,以及国务院《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的提出,为软件行业中的一些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和做大做强提供了新的机会。

软件产业是一个国际化产业。我国软件企业面临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提高软件质量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2008年以来,面对不利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我国软件产业总体上仍保持了良好态势,全年软件产业累计完成业务收入7,572.9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8.3%,其中软件出口142亿美元,同比增长39%,出口增幅比收入增幅高9.2个百分点。截至2008年底,我国软件从业人数超过180万,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和社会专题培训机构遍布全国。2009年前10个月,我国软件产业保持平稳态势,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7691.2亿元,同比增长20.2%,增速比1-9月低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0.8个百分点。在国内和国际市场,我国基础软件的占有率还非常低,通用应用软件的市场占有率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面对庞大而开放的内需市场,我国软件企业必须抓住机会,提高产品质量,夯

实基础,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软件企业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一批有实力、有特色的企业脱颖而出,到2008年底,上十亿收入的软件企业有海信、东软、中软、浪潮、中创、用友等43家,其中民族企业华为、中兴、神州数码收入超过百亿,5-10亿收入的企业有62家,1-5亿收入的企业有377家。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简称SEI)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9月份末,获得CMM/CMMI评估证书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为3440张;中国排名第二,为1300张;印度排名第三,为882张。最近三年,我国每年与上一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006年51.78%,2007年30.28%,2008年47.95%,三年平均增长率43.34%。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软件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激励和推动,为我国软件产业营造了较为完善的发展环境,对促进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两化融合”的全面展开,软件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系统之一,功能与内部结构日益复杂,系统规模迅速增加,因软件质量引起的各类风险危害愈加严重,软件质量问题得到了产业界的高度重视。

从技术层面分析,IT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应用正在不断改变软件产业的格局,带来软件产业发展的新机会。2009年,网格计算、

云计算等虚拟化技术、SaaS等新业态、“智慧的地球”与“感知中国”等新理念都将带来软件产业格局的新变化,由此将带来软件产业商业模式的多样化。随着网络融合加快,移动互联网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将带来很多新的业务,对软件技术及应用提出新的要求;新一轮信息化浪潮进入“云计算”、“物联网”时代,被撬动的“智慧的地球”也将更加高效地运转。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实现高度智能化的信息化普及应用已经成为业界共识。通过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发展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工程,让各行各业都“智慧”起来,包括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企业、智慧的电网、智慧的交通、智慧的医疗、智慧的金融……世界正朝着“智慧”的方向快速前进,软件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质量问题是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000年以来,随着国务院18号文件和47号文件等相继出台,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我国软件产业和行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除了规模不够大、集中度不高、缺乏大型骨干软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之外,国产软件在易用性、可靠性、可移植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及系统集成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国产软件产品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从而制约了我国软件产业和行业信息化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为了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面向软件质量全局视角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软件产业质量发展现状

一、我国软件质量管理取得的进展

(一)软件质量标准化工作取得成果

根据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软件质量相关标准。标准的贯彻实施,为我国软件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依据。这些标准主要包括:

表1:我国制定的软件质量相关标准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99%的受访企业认为标准在软件质量管理方面起作用;49.91%的受访企业认为标准在软件质量管理方面作用很大。说明我国软件标准化工作已取得了重要突破。如图1所示:

图1:标准对软件质量管理的认可度

在参与调研软件企业中,参加标准宣贯和培训的占总调研企业的33.08%;在单位内部学习标准的企业占总调研企业的62.66%;把标准贯彻于软件开发全过程的企业占总调研企业的54.05%。如图2所示:

图2:标准的贯彻实施情况

由上图可见,我国的软件企业对软件标准的认可度较高,但是标准贯彻于软件开发全过程的企业只有二分之一,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二)软件质量评估及认证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软件企业对软件的质量认证越来越重视,大部分国内软件企业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了CMM及ISO认证。

截止到2009年9月末,我国获得CMM/CMMI评估证书为1300张,世界排名第二。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软件过程改进服务体系,目前过程改进领域咨询公司数量已经达到50多家,认证机构(公司)达到20多家,咨询公司从业人员数量超过300名。

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通过信息服务管理标准体系ISO20000认证的企业31家,约占全球10.1%,居全球第五。

截止到2009年,我国通过ISO27001认证的企业数量是180家左右,约占全球总量的3.46%。

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标准体系SAS70逐步受到重视。从2005年SAS70进入中国以来,实施此审计工作主要集中在金融、IT和交通三个行业。

(三)软件质量保障工具应用逐步受到重视

本次调研表明软件企业越来越重视软件质量保障工具的应用。从

调研统计情况来看,有86%的受访软件企业表示在软件研发、测试和质量控制过程中会使用工具;14%的受访软件企业表示没有使用工具。同时,大部分受访软件企业表示国外工具昂贵,价格难以接受,希望国内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质量保障工具。

由于国家近年来对于软件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一些测试机构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借助一些科研项目,陆续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测试管理工具,如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在08年依托技改项目中所开发的TMS测试管理工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的测试过程管理工具QESuite,上海泽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自动功能测试工具AutoRunner和测试管理工具TestCenter,北大青鸟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TMP管理软件等。另外也出现了专业的测试工具厂商,作为国内领先的专业测试工具提供商,北京博天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邮电大学联合开发完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缺陷测试系统(DTS),DTS可以对三百多种软件缺陷实施测试,缺陷检测效率和精度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DTS已经在航天、武器装备、电力、铁路、冶金等100多个单位得到应用。

(四)第三方软件测试机构得到广泛认可

凭借成熟的测试流程和测试方法、完善的测试管理体系、专业的测试技术,丰富的测试环境等优势,89%的软件企业对第三方测试机构服务水平表示认可,认为第三方测试机构存在优势。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我国专业的软件测试机构发展迅速。

二、软件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类资质认证在企业中分布不均衡

调研结果显示,国际和国内的各类资质认证,在我国企业中的分布不均衡。在500人以下规模的企业中,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达到了54.01%,通过CMM/CMMI认证的企业占比12.78%,通过ISO20000认证的企业占比4.29%,通过ISO27001的企业占比4.1%,通过国内软件企业认证的企业达到了87.41%,通过软件产品认证的企业达到了79.10%,通过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的企业达到了29.29%。总体来说,500人以下规模企业通过CMM/CMMI能力成熟度评估和ISO20000、ISO27001认证的比较少。

图3:500人以下规模的软件企业认证情况分析

从调研中发现,在500人以上规模企业中,通过ISO9000认证的企业达到了83.87%,通过CMM/CMMI能力成熟度评估认证的企业达到了50.54%,通过ISO20000认证的企业达到了18.28%,通过ISO27001

认证的企业达到了15.05%,通过国内软件企业认证的企业达到了81.72%,通过软件产品认证的企业达到了66.67%,通过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的企业达到了41.94%。

由此可见,在5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中,通过ISO9000、CMM/CMMI、ISO20000、ISO27001和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的企业占比情况均大幅高于500人以下规模软件企业;但是通过国内软件企业认证和软件产品认证的企业数量却低于500人以下规模软件企业。可见我国软件企业对各种资质认证均有较高需求,但是基于企业的规模、业务类型和质量管理能力,500人以下规模企业更偏重于国内资质认证,而500人以上企业比较偏重于各类国际资质认证。

图4:500人以上规模软件企业认证情况分析

(二)过程改进和质量评估认证主要依赖产业政策

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实施过程改进和质量评估的驱动力中,产业政策驱动居于首位,占受访企业的46%,政策引导在软件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是软件企业为了软件出口的需要,

占受访企业的26%。总的来说,大部分企业参与质量评估和认证的动力来源于政策和外部需求,而来自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不足。企业实施过程改进的主要驱动力如图5所示。

图5:企业实施过程改进的主要驱动力

CMMI是软件过程改进领域的重要模型,是为美国国防部交付军用软件项目的大型军工企业设计的。虽然CMMI支持裁剪,但CMMI 的实施也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企业希望推出更适合本土企业实际应用的软件过程改进模型或过程改进方法。

近年来,很多软件企业纷纷实施CMMI管理模式,如东软,托普,华为,用友,神州数码等骨干企业通过了CMMI评估。在CMMI4或CMMI5评估时,国外评估组织要求软件企业提供大量的基础数据,从信息安全角度来说,企业开展CMMI评估会对我国软件企业信息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我国软件企业通过过程改进和质量评估认证的情况如下:

1.我国企业通过CMMI评估情况

SEI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9月末,获得CMM/CMMI评估证书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为3440张;中国排名第二,为1300张;印度排名第三,为882张。我国软件企业获得CMM/CMMI 评估证书近三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006年51.78%,2007年30.28%,2008年47.95%,三年平均增长率43.34%。详见表2:

表2:截止2008年底部分省份CMM/CMMI各成熟度等级企业数量情况

2.我国企业通过ISO20000标准认证情况

截止到2008年底,全球通过ISO20000认证的企业总共307家,其中数目最多的国家是英国,为46家,约占全球总数的14.98%;依次是日本、印度、韩国,分别占14.01%、12.38%、11.4%。中国现拥有通过该认证的企业31家,约占全球10.1%,总数居全球第五。

表3:全球通过ISO27000认证企业地区分布

2018-2019年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

2018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 (CSBMK?-201809)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3日 发布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 北京软件造价评估技术创新联盟 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

目录 1 背景与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数据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1 数据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2 数据范围及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 3 数据处理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 4 数据分析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5 质量保证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 主要基准数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1 软件开发生产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2 应用软件运维生产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3.3 软件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3. 4 软件开发工作量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3. 5 人月费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3.6 功能点单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4 基准数据分布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4.1 行业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4.2 地区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4.3 团队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5 主要基准数据变化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6 5.1 软件开发生产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5.2 软件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7 5.3 软件开发工作量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5.4 软件开发人月费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5.5 软件开发规模单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6 国际数据比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6.1 软件开发生产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6.2 缺陷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6.3 交付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6.4 软件开发工作量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7 基准数据的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中国电子商务与物流发展报告

中国电子商务与物流发展报告 第一章: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一、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分析 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将进一步成熟,规模化和精细化将是主要特色。同时,伴随着互联网基础服务的不断成熟、LTE网络以及移动支付等创新型支付方式的出现,中国电子商务正处于成熟化的关键阶段,预计未来3到5年内,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仍将维持稳定的增长态势,平均增速达到35%以上,预计2015年达到27.5万亿元。 表1:2008-2015年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 年份2008 2009 2010 2011 2012e 2013e 2014e 2015e 交易规模(万亿元) 3.15 3.7 4.8 6.5 9.5 14 20 27.5 增长速度(%)- 17.46 29.73 35.42 46.15 47.37 42.86 37.50 来源:华夏物联网研究中心 2012年上半年电子商务市场细分行业结构中,B2B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比83.5%,较2011年略降3.1个百分点,其中,中小企业B2B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占比最高,为55%,比2011年上升了15.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B2B交易规模占比28.5%,比2011年提高了9.2%个百分点;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占比由2011年的11%上升至2012年(上)的14.3%,交易规模为5119亿元,同比增长46.6%,如图1所示。 图1: 2012年(上)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细分行业构成 来源:艾瑞咨询

根据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分析可知,2012年第二季度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市场格局中,B2B占比较2012年第一季度略降1.3个百分点,网购占比上升到14.3%,在线旅行预订较 稳定,为2.2%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一带以及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在企业区域的分布上,排在前十 的省份(含直辖市)分别为:浙江省、广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四川省、福建 省、湖北省、山东省、河北省。 图2: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区域分布 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二、中国电子商务网购的市场规模分析 据相关的调查与统计分析分析,截止2012年6月中国网购人数就超过2.14亿,根据华夏物联网研究中心分析,2012年中国网购人数预计可达到2.8亿。 根据华夏物联网研究中心调研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个人网上购物销售额达到2483.5亿元,约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98%。2010年全国网购交易规模达到4992亿元,同比增长 75.5%;2011年全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达到7735.6亿元,同比增长67.78%左右;2012年上 半年全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已经达到5119亿元,统计调查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以B2C和 C2C为主的电子商务发展很快,进入超常规的高速发展阶段。根据华夏物联网研究中心预测, 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具体如图3所示。 表3:2006-2015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 年份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e 2013e 2014e 2015e 交易规模(亿元)263 560 1280 2635 4610 7735 11500 15000 20000 25000 占社会消费品(%)0.3 0.6 1.1 2.0 2.9 4.3 5.2 6.4 7.5 8.5 增长速度(%)- 112.8 128.6 106.5 75.50 67.78 48.67 30.43 33.33 25.00

年中国食品行业研究报告

年中国食品行业研 究报告

目 录 CONTENTS 引言…………………………………………………… 1 第一部分 行业现状 第一章 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 第一节 中国食品行业发展概述 (1) 一、食品行业定义与分类 (1) 二、中国食品行业发展概述 .............. 1 三、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7 第二节 / 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 13 一、产销同步增长、效益大幅提高 ....... 13 二、出口保持增长势头,进口发展平稳 . (16) 三、结构优化、消费需求向名牌产品集中 . 16 四、市场监管力度加大,食品安全质量明显改进 16 第三节 中国食品行业特点分析 (17) 一、企业进入微利时代优胜劣汰步伐加快 . 17 二、资源重组风行、优势品牌迅速扩张 (17) 三、业界目光投向物流,盈利空间顿时显现 18 任何市场研究都是 建立在对现状充分 了解的基础之上, 国际国内食品行业 现状怎样?呈现什

第一节国际食品行业现状分析 (21) 一、国际食品行业发展特点 (21) 二、国际食品市场现状及主要消费国 (22) 第二节主要国家食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4) 一、瑞士食品加工业 (24) 二、意大利食品工业和市场简况 (28) 三、美国、法国消闲食品市场 (32) 第三节国际食品需求变化分析 (34) 一、国际食品贸易现状 (34) 二、收入与食品消费 (34) 三、城市化与食品消费 (35) 四、食品安全与食品消费 (36) 五、食品消费和贸易前景 (37) 第三章 / 食品行业主要细分市场分析 (38) 第一节食用油市场分析 (38) 一、中国食用油市场发展状况概述 (38) 二、国内食用油市场分析 (45) 三、中国食用油市场展望 (52) 第二节方便食品市场分析 (53) 一、市场发展概述 (53) 二、方便面市场分析 (54)

中国物流发展报告-蓝皮书 英文版 第七章

191B.-l. Liu et al. (eds.), Contemporary Logistics in China: Transform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 Current Chinese Economic Report Series, DOI 10.1007/978-3-642-33567-9_7, ?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3 T he year of 2011 had wrought much complexity to China’s economic situation. On the one hand, China accelerated its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promoted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leading to a rapid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its national economy. On the other hand, by posi-tively implementing the A djustment and Revitalization Plan for Logistics Industry issued in 2009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promulgating a number of policy docu-ments to promote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restructuring as well as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circulation system,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created a favorable macro envi-ronment for a holistic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its logistics industry. This chapter provides a summary of the discussions in the preceding chapters, and offers some conclusions and an outlook for the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China. 7.1 D 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China’s Logistics I n term of economic environment in 2010, the growth in international trade rapidly recovered from the aftermath of the global ? n ancial crisis and the domestic logistics demand rose steadily as well. Since China h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the input in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 infrastructure has seen some tangible results and an integrated transport system has taken shape. However, due to in ? a tion the cost of various production factors also hiked percepti-bly, posing a mounting cost pressure on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L . W ang (*) L ogistics Research Center ,N ankai University ,N o.94 Weijin Rd. , N ankai District T ianjin 300071 ,P .R. China e -mail: wlnk3006@https://www.360docs.net/doc/4d3064345.html, C hapter 7 C onclusions and Outlook L ing W ang

中国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及社会责任研究报告

中国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与社会责任研究 摘要:食品质量安全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人们健康,它是食品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但近些年,中国食品质量频频出现问题,食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提升食品安全系数,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已经刻不容缓。建立食品企业质量安全信誉是重获消费者信任和长远发展的唯一途径。 关键词:食品安全社会责任食品企业 0 引言 食品安全是消费者在选购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也是食品企业发展最根本的基石。食品安全关系到政府和食品行业声誉、食品企业的生存、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然而不少国内食品企业摒弃了应有的社会责任,为了追求利益屡屡犯险,不断制假贩假,甚至不惜以消费者的生命做赌注,使得食品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中国食品企业想要重获消费者信任和获得长远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食品质量、建立起企业食品安全的信誉。 1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1],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

贡献。从目前食品行业出现的信任危机角度来讲,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要承担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问题。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底线是食品的安全,也就是说,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特征,是社会责任的核心[2]。 2 中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原因 中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屡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无外乎这样几点: 2.1 把利润作为唯一经营目标 很多食品企业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唯一的经营目标,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久发展。再加上来自国外食品企业的激烈竞争和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对企业利润的挤占效应,很多食品企业为了保住自己的利润,为了能够降低成本,不惜削减产品质量水平,甚至危害消费者健康。 2.2 道德文化建设缺失 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在中国起步较晚,企业自身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实践比较薄弱,侵害劳动者、消费者、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普遍存在。很多食品企业责任人甚至连道德文化和社会责任是什么都不知道。 2.3 法律法规不完善 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虽然不少,但存在立法过于分散、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因此法律法规体系还是不够完善,尤其是企业社

国内外主流ERP软件对比分析报告

国外主流ERP软件对比分析报告 1.ERP概念及背景简介 ERP是指整合企业部资源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使企业业务数据统一化、全部在线处理。从技术层面看,它是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对企业部的各类资源包括人、物、财、信息等进行规划、统筹与整合,从而减少环节,提高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从管理层面看,它又是一个较完整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分销、制造、会计、质量控制、售后服务、人力资源、运输等管理系统。从电子商务运作系统看,ERP是基础工程,没有ERP,供应链管理就失去了支持,整个电子商务的品质就要打折扣。因此,ERP作为崭新的现代管理手段,它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管理。 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是在1990年由美国加特纳公司(Gartner Group Inc.)首先提出的。ERP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哲理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各类制造业企业在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发展趋势。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人们是很少去考虑计划这个问题时,后来由于经常出现一个矛盾现象,就是一方面为了确保生产不至于缺料断货,人们常常多备库存,这样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而另一方面,人们又想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加快资金的周转,这样,客观上就要求减少库存的积压。ERP就是为了解决这对矛盾所诞生出来的。 2.国外主要ERP软件

随着国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应用ERP系统,将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及相应的物流、信息 流、资金流、管理流、增值流等紧密地集成起来,实现资源优化和共享。国企业ERP系统需求走高同时,引来了大量的国外软件厂商在中国设立分公司,也引起了国软件企业的关注。如国际著名 的ERP软件的供应厂商和产品有Oracal公司开发的E-Busine -ss Suite产品,SAP公司开发的R/3产品,Epicor公司开发的ERP 10产品,微软公司开发的Axapta ERP产品,Infor公司开发的Infor ERP产品。同时在国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ERP软件,包括用友的 U8+和金蝶的EAS。以下是本报告对比分析的主要对象,也是国外知名的软件厂商和ERP软件。 公司名称软件名称简称 SAP Resourse/3 R/3 Epicor ERP 10 ERP 10 微软Axapta ERP AX Infor Infor ERP Infor ERP 用友Your/8 U8+ 表1 国外主流软件公司一览表 3.软件公司背景及ERP未来发展方向对比分析 3.1软件公司背景对比分析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调查分析报告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调查分析报告 现状分析:中国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国外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 中国人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研究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代,便有神农氏遍百草,测试毒性。其中有毒的,纷纷被各大江湖门派所亲睐;无毒味美的,便成为百姓人家的盘中餐;无毒味不美的,可能就被制成中药了吧。 炎帝乃神农氏后裔(一说炎帝就是神农氏),中华民族又是炎黄子孙,因此可以认为,勇于品尝各种有毒食品,是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而这种传统,在当下得到了极大的继承和发扬。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责任重于泰山。但是,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大头娃娃”、“毒大米”、“毒奶粉”、“雪碧汞毒门”、“染色馒头”、“瘦肉精”、“皮鞋制酸奶、胶囊”等事件的频发,让消费者陷入了极度的不安。为了更好的配合国家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推广,提高广大民众的食品安全知识,增强食品安全责任意识,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更多发生,保护自身身心健康安全,我们必须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食品安全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现状: 1.一些蔬菜、水果中普遍残存化肥、农药等物质,使这些食品的安全状况令人十分担忧。在农业生产中,一些菜农、果农为了增收往往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来喷洒蔬菜、水果,这直接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超标,这样的蔬菜、水果被消费者食用后肯定会带来身体健康上的很大危害。例如,在2009年曾经有相关的组织对北京市4家大型超市销售的樱桃、甜瓜、桃子、油桃、苹果5种水果进行抽查,结果一共检测出了17种农药,甚至有的农药是法律已经禁止使用的农药,可见某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多么不容忽视。 2.在食品加工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化学用品。一些黑心肠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受金钱的驱使,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往往违规使用、超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抗生素、激素,甚至不惜掺加有毒有害的化学用品,主要表现在:(1)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可供加工食品使用的添加剂的品种及其用量,如果超量使用很可能会对人体带来危害。但是为了追逐利润,一些食品加工者却无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的保护,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例如,在面粉中添加超限量的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多倍超标量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化学合成甜味剂;为了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为使大米、饼干增亮使用矿物油;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延长保存期;为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一种化工原料,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钠);还有孔雀石绿、苏丹红、三聚氰胺……像这些老百姓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尝不出却能导致人们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化学物质到处可见,令人防不胜防,触目惊心。(2)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家禽、家畜、水产品体内。在种植业、养殖业中滥用激素和其他药物以增加产量,使水果、蔬菜、家禽家畜、水产品在短期内获得丰收、成熟。例如,带尖的西红柿,坚硬的猕猴桃、肥大的豆芽等等,都有可能是使用激素促使其长熟的结果。这种做法不仅使培育出来的产品营养价值明显降低,而且也会给食用者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中国软件2020年上半年决策水平分析报告

中国软件2020年上半年决策水平报告 一、实现利润分析 2020年上半年利润总额为负48,974.72万元,与2019年上半年负24,164.11万元相比亏损成倍增加,增加1.03倍。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经营业务,应当加强经营业务的管理。2020年上半年营业利润为负49,332.16万元,与2019年上半年负25,846.55万元相比亏损有较大幅度增长,增长90.87%。营业收入大幅度下降,经营亏损继续增加,企业经营形势进一步恶化,应迅速调整经营战略。 二、成本费用分析 中国软件2020年上半年成本费用总额为124,896.47万元,其中:营业成本为93,078.86万元,占成本总额的74.52%;销售费用为10,788.22万元,占成本总额的8.64%;管理费用为19,797.97万元,占成本总额的15.85%;财务费用为102.43万元,占成本总额的0.08%;营业税金及附加为1,129万元,占成本总额的0.9%。2020年上半年销售费用为10,788.22万元,与2019年上半年的10,309.61万元相比有所增长,增长4.64%。从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变化情况来看,2020年上半年尽管企业销售费用有所增长,但营业收入却仍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企业市场销售活动开展得不太理想。2020年上半年管理费用为19,797.97万元,与2019年上半年的21,575.91万元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下降8.24%。2020年上半年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4.21%,与2019年上半年的10.45%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提高3.76个百分点。 三、资产结构分析 中国软件2020年上半年资产总额为555,740.64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为434,900.63万元,主要以存货、货币资金、应收账款为主,分别占流动资产的30.01%、27.81%和19.09%。非流动资产为120,840.02万元,主要以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为主,分别占非流动资产的38.45%、32.69%和14.57%。企业营业环节占用的资金数额较大,约占企业流动资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分析报告

中国物流报告 摩根·斯坦利亚太投资研究组 2001年10月25日 产业概览 ·物流是古老的然而在所有的商业活动中又是关键的 我们可能,中国每年的物流费用超过2000亿美元,其中第三方物流(3PL)仅占物流市场的2%。 ·外包物流是中国进展的趋势 在中国,大多数的物流服务是企业自营的。由于加入WTO和国企的股份制改造,效益与成本操纵的驱动会促使物流转向外包给3PL服务提供商。 ·物流由单一功能向一体化服务进展 中国的物流业从单一环节的服务(诸如仓储或点到点的运输),向一体化服务进展。 ·中国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业是一个新兴的进展迅速的产业物流治理的实质是采纳系统的方法,降低物流总成本,并满足客户需要。一站式服务(one-stop service)的提供商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ROE),我们预期以后10年内这类服务的收入将有20%的增长幅度。

·先发优势 我们认为,在市场上定位早的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确立自己的用户和规模。在中国,时刻是构建一个有竞争力的全国性物流运行网络的重要条件之一。投资者应当关注其中的先行者,利用先发优势。 ·服务的提供商正力求提供更加一体化的服务 本报告所列举的运输和物流公司,大多数正处于向具有更高投资回报的第三方物流(3PL)进展的初级时期。我们将重点介绍新加坡的胜科(Sembcorp)物流在华的第三方物流子公司。 目录 摘要:发觉先行者 什么缘故要关注物流? 物流的演变—从 1PL到5PL 中国物流业的进展 在途运营和在仓储中的物资与信息流 第三方物流市场在中国崭露头角 市场有多大? 以后何在?

现有的参与者 上市公司及其兼并和收购的潜在可能性 公司档案--中国东方航空公司 中国国家航空公司 中国邮政 中国南方航空公司 EAS国际运输有限公司 和记港口公司 胜科物流 中外运 附录--案例研究1:自营或业务外包?--中国公司的矛盾案例研究2:在华的外国第三方物流公司 案例研究3:美国与欧洲物流业的经验 发觉先行者 摘要 供应链治理包含了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从产地到消费地的物资、服务及信息的流淌和储存所进行的打算、运行和操

我国食品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目 录 CONTENTS 引言……………………………………………………1 第一部分 行业现状 第一章 中国食品行业进展现状分析......... 1 第一节 中国食品行业进展概述 (1) 一、食品行业定义与分类 .............. 1 二、中国食品行业进展概述 ............ 1 三、要紧经济指标分析 ................ 7 第二节 2002/2003年中国食品行业进展状况分析 13 一、产销同步增长、效益大幅提高 (13) 二、出口保持增长势头,进口进展平稳 .. 16 三、结构优化、消费需求向名牌产品集中 16 四、市场监管力度加大,食品安全质量明显改善 16 任何市场研究差不 多上建立在对现状 充分了解的基础之 上,国际国内食品 行业现状如何样?

第三节 2002年中国食品行业特点分析 (17) 一、企业进入微利时代优胜劣汰步伐加快17 二、资源重组风行、优势品牌迅速扩张.. 17 三、业界目光投向物流,盈利空间顿时显现18 第二章国际食品行业进展现状分析 (21) 第一节国际食品行业现状分析 (21) 一、国际食品行业进展特点 (21) 二、国际食品市场现状及要紧消费国 (22) 第二节要紧国家食品行业现状及进展趋势分析 (24) 一、瑞士食品加工业 (24) 二、意大利食品工业和市场简况 (28) 三、美国、法国消闲食品市场 (32) 第三节国际食品需求变化分析 (34) 一、国际食品贸易现状 (34) 二、收入与食品消费 (34) 三、都市化与食品消费 (35) 四、食品安全与食品消费 (36) 五、食品消费和贸易前景 (37) 第三章 2002/2003年食品行业要紧细分市场分 析38 第一节食用油市场分析 (38) 一、我国食用油市场进展状况概述 (38)

中国物流行业研究报告

金地毯中国物流行业研究报告 一、中国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物流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20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是指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包装、、、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评价物流体系有五个主要因素,它们是品质、数量、时间、地点和价格。品质是指物流过程中,物料的品质保持不变。数量是指符合经济性的数量要求和运输活动中往返运输载重尽可能满载等。时间是指以合理费用及时送达为原则做到的快速。地点是指选择合理的集运地及仓库,避免两次无效运输及多次转运。价格是指保证质量及满足时间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物流费用。2009年2月25日,物流行业成为国务院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的第十个产业。 物流行业是指物流资源的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 产业,物流资源有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其中运输又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这些资源产业化就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这些资源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流通业等。把产业化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物流服务业。这是一种复合型产业,也可以叫聚合型产业,因为所有产业的

物流资源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优化整合,可以起到1+1>2的功效。 目前,我国物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06-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年复合增速17%。但物流效率不高,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17.8%,两倍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当下,国内物流行业内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竞争主体资方背景呈现四足鼎立的格局,这四类企业各有特点和市场定位,其规模、服务内容及关注的行业存在较大差别。 中国物流市场产业集中度低,物流市场具有“多、小、少、弱、散、慢、乱”等特征。截至2011年11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评估的A级物流企业共1506家,但代表我国物流业发展最高水平的5A 级物流企业仅98家。物流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都很小,入行门槛低。未来随着物流企业整合步伐加快,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物流业整体处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期,多数企业只能提供传统的基础物流业务,竞争更多地体现为低端物流服务的价格竞争。长远来看,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连续出台、制造与商贸企业物流外包程度的不断扩大、物流企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物流行业将长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金地毯研究团队认为,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预计“十二五”期间物流行业整体增速可以达到20%以上,但基础物流

【完整版】2020-2025年中国办公软件行业市场定位策略研究报告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2020-2025年中国办公软件行业市场定位策略研究报告 可落地执行的实战解决方案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 战略专家 管理专家 行业专家 ……

报告目录 第一章企业市场定位策略概述 (6) 第一节研究报告简介 (6) 第二节研究原则与方法 (6) 一、研究原则 (6) 二、研究方法 (7) 第三节研究企业市场定位策略的重要性及意义 (8) 一、重要性 (9) 二、研究意义 (9) 第二章市场调研:2018-2019年中国办公软件行业市场深度调研 (10) 第一节办公软件概述 (10) 第二节我国办公软件行业监管体制与法规政策 (10)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 (10) 二、主要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 (11) (1)主要法规 (11) (2)主要政策 (11) 第三节2018-2019年中国办公软件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16) 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迅速发展,为办公软件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16) 二、互联网化浪潮为基础办公软件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用户基础 (17) 三、智能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和移动办公场景的日益成熟带动了办公软件应用的二次腾飞 (18) 四、互联网化概念带动企业互联网化办公需求不断增长 (19) 五、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发布,国产基础软硬件创新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 (20) 六、国内广告市场持续增长,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增速强劲 (20) 七、人工智能领域近三年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20) 第四节2018-2019年我国办公软件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21) 一、行业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 (21) (1)桌面市场平稳发展,国产办公软件不断发展扩张 (21) (2)信息安全市场渐受关注,办公软件发展迎来全新机遇 (21) (3)移动互联网市场日益成熟,国产办公软件取得先发优势 (21) (4)海外市场寡头垄断,国产软件逐步登陆突破 (22) 二、行业内主要企业 (22) (1)国外 (22) (2)国内 (23) 三、行业进入壁垒 (24) (1)品牌壁垒 (24) (2)技术壁垒 (24) (3)经验壁垒 (24) (4)产品壁垒 (25) 第五节2019年微软与金山办公企业对比分析 (25) 一、收入对比:长期成长标杆 (25) 二、用户对比:差距量级缩小 (26)

食品安全现状的调查报告(最新)

关于食品安全现状的调查报告 中国有句话: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中国还有句话:病从口入。食品的质量不安全,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长久以来,关于种种劣质食品的报道几乎成了我们隔三差五就你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个主要话题。比如说关于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毒、注水肉、苏丹红还有现在正搞得沸沸扬扬的三聚氰胺事件等等。我们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列名单。 在我国曾发生两起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一起是1988年初在上海发生的因市民食用受到污染的毛蚶而爆发的甲肝大流行事件,当时患者达31万例,造成不少人员死亡。 另一起是1997年12月发生在香港的禽流感,该事件对我国禽肉的事件影响很大。 近年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频频发生,其数量和危害程度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如2001年发生在浙江省的白砂糖中添加“吊白块”案件;重庆市“毛发水”酱油事件;广东省劣质大米案件;江西省河豚鱼中毒案件;内蒙古死因不明羊肉案件;天津市输液瓶灌装酱油案件;江西省病死猪肉加工食品案件;重庆市非法加工伪劣食品案件;因使用“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致使杭州市60多人食物中毒和广东省信宜县百余人中毒案件;再到今天的孔雀石绿、苏丹红、大头婴儿、三氯氰胺案件等等。此外,涉及到因假酒、农药残留、食品或饲料中添加违禁物质造成的食物中毒,导致人员死亡和大批人员集体住院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涉及的总人数为2~4万人,但这一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人数大约为20~40万人。 二、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因素 仔细回想这一连串的食品问题,发现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多方面社会道德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食品加工不当所造成的,滥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用品。二是人们的错误观念导致了食品安全的危险程度。此外,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利润第一”的观念更是加深了造假者的危害性。 从中毒方面分析中国食品的安全问题

2009中国软件质量研究报告

2009中国软件质量研究报告 2009 ANNUAL REPORT OF CHINA SOFTWARE QUALITY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编

前言 “创新决定企业命运,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既是我国长期战略方针,也是一项重大政策。 软件产业作为拉动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引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依托庞大的内需市场,我国软件产业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提高软件产品质量,既是软件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提高软件质量作为落实《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质量发展规划》和促进软件服务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2009年10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软件服务业司指导和支持下,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软件质量调查工作。针对我国软件产业的质量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摸清软件质量发展现状,发掘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政策建议,推动软件质量相关研究,对于提高软件产品质量,促进软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次调研共收集了来自全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计划单列市反馈的1822份有效问卷,其中来自典型用户的调研问卷649份,来自软件企业的调研问卷1173份,总计采集调研数据24万条,涵盖了软件标准化、软件过程改进、软件质量管理工具、软件企业评估和软件质量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在深入分析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2009中国软件质量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聚焦中国软件产业质量现状,深入思考和研究了中国软件质量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策略和政策建议。《报告》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分析透彻,内容丰富,是国内外产业界、科技界认识和研究中国软件质量发展状况的珍贵材料。《报告》可供政府管理部门进行产业宏观调控和决策参考;可作为国内外软件相关企业经营决策或市场分析、策划的依据;可作为国内外投资商、证券商、外包服务企业正确选择软件投资方向的指南;有助于国内外从事中国软件产业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深入了解、全面认识中国

2016年中国物流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

2016年物流行业分析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1月 目 录 一、行业产业链情况 二、行业监管体制和政策支持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 三、行业进入壁垒 1、通行权壁垒 2、资质壁垒

3、人才壁垒 4、技术壁垒 四、行业特征 1、牌照、通行证资源的稀缺性 2、安全性 五、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将带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2)国家政策对现代物流行业的支持 (3)城市化新格局促进物流资源的流动 (4)企业物流外包需求的增长 2、不利因素 (1)专业人才匮乏 (2)行业整体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低 (3)物流产业化程度较低 六、行业市场规模 七、行业上下游之间的关联性 1、上游行业 2、下游行业 八、行业风险特征 1、安全事故风险 2、互联网模式冲击的风险

根据《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物流企业分为三类:运输型、仓储型和综合服务型。 一、行业产业链情况 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物流资源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运输又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资源。这些资源产业化就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等。这些物流资源也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流通业等等。由此形成了诸如农产品物流产业链,钢铁物流产业链,煤炭物流产业链,港口群物流产业链等诸多不同的产业链模式。 在传统的物流运作中,一般而言企业在能力受限制的情况下,往往只能完成自己的内部物流。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提高,企业为了倾向

2014年中国食品安全状况报告(全文)

2014 年中国食品安全状况报告(全文) 江南大学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食品安全风险社会共 治研究》与教育部《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课题组联合发布2014 年,我国主要食用农产品与食品供应数量继续保持“总体稳定”态势,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总体呈现“逐步向好”的基本格局;以推进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食品安全风险治理能力实现了新提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提升食品安全风险治理能力,坚决遏制系统性食品安全事件,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风险是“十三五”期间食品安全治理的基本任务。一、食品数量安全与质量保障水平 1.主要食用农 产品的生产与市场供应。全国粮食产量达到60710 万吨, 比2013 年增产516 万吨,增产0.9% ,实现“十一年增”。蔬菜、水果产量分别超过7 亿吨、1.8 亿吨,均较上年略有增长。肉类总产量8707 万吨,比上年增长 2.0% 。其中,猪肉、牛肉、羊肉、禽蛋、牛奶产量分别为5671 万吨、689 万吨、428 万吨、2894 万吨、3725 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 3.2% 、2.4% 、 4.9% 、0.6%、 5.5%,禽肉产量为1751 万吨,比上年下降2.7% 。水产品产量6461.52 万吨,增长4.69% 。。2. 食品工业发展状况。食

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8933 万亿元的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7.7% 。食品工业总产值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7.1% ,虽比上年的17.8% 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食品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6% ,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7.7% ,食品制造业增长8.6%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6.5% 。食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1.9% ,对全国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1.0% 。 3.主要食品产量。小麦粉、大米、 精制食用植物油、成品糖、鲜(冷)藏肉、冷冻水产品、糖果、罐头、酱油、食品添加剂、发酵酒精、白酒(折65 度,商品量)、葡萄酒、软饮料、精制茶等16 类食品产量保持增长;速冻米面食品、方便面、乳制品、冷冻饮品、啤酒等5 类食品产量不同程度地下降。总体而言,主要食品品种供销两旺,产量持续增加,食品市场供应充足,有效地保障了食品数量需求。 4. 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水果、茶叶质量的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3% 、99.2% 、93.6% 、96.8% 、94.8% ,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稳定。由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源头性因素的影响,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提升的基础较为脆弱,仍然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5.食品加工制造环节的质量安全状况。食品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