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III

合集下载

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_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与脑卒中的相

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_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与脑卒中的相

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发布时间:2022-06-02T05:28:11.629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5期作者:夏正君[导读] 目的:研究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夏正君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达州,635000【摘要】目的:研究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本院接收的脑卒中患者42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2021年4月-2022年2月),将42例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42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AT-Ⅲ、D-二聚体、FDP水平,比较治疗前后两组AT-Ⅲ、D-二聚体、FDP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前,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FDP、D-D 等指标明显更高(P<0.05)。

结论:与正常者相比,脑卒中患者D-D与FDP水平明显更高,AT-III差异不明显,因此在脑卒中诊断、治疗及预后改善中,D-D、FDP检测具备良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脑卒中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发病原因主要是血液循环障碍或脑血管破裂,该病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相关部门统计显示,近些年,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提升,具备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

因此,探究快速精准诊断该病的措施是提高该病救治率的关键。

部分研究指出,在脑卒中发病期间,机体血液的抗凝或纤溶酶原水平、凝血功能均具备一定作用,因此,通过对D-D、FDP、AT-III检测实验的完善,寻找可预警早期脑卒中进展的因子,对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改善具备极为重要的临床价值[1]。

本次研究对比分析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接收的脑卒中患者42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2021年4月-2022年2月),将42例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42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

抗凝血酶III(AT III)活性测定

抗凝血酶III(AT III)活性测定

出凝血6.1抗凝血酶III(AT III)活性测定(第四版)出凝血6.2 原理:抗凝血酶III能和凝血酶形成复合物,使之丧失转化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的酶活性。

在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后,凝血酶与血浆中的AT III形成1︰1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显色剂,裂解出显色基团,其显色程度与血浆中的AT III活性呈负相关。

出凝血6.3标本处理: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下,采空腹静脉血(急诊病人除外)。

采血者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使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标本。

最好不与其它实验一起采集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

采完血后,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试管,避免产生气泡;然后迅速将血液和抗凝剂轻轻颠倒混匀,避免用力震荡。

全血要在1小时内分离血浆。

分离乏血小板血浆时,要在室温下3000rpm离心10分钟,室温下可存放4小时。

全部试验不能在4小时内完成,应将乏血小板血浆分装在0.5~1.0ml的小试管中快速冷冻,储存于-20℃冰箱中。

冷冻过的标本不能再次冷冻,否则结果会不准确。

冷冻血浆融化时,应将盛冷冻血浆的容器置于37℃水浴中,并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

出凝血6.4 试剂:试剂购于天津威士达公司AT III试剂盒:试剂盒代号OWWR 15。

试剂包括6×15ml凝血酶试剂;6×3ml底物试剂;1×100ml缓冲液。

凝血酶试剂每瓶用15ml 缓冲液复溶,室温平衡30分钟。

底物试剂每瓶用3ml蒸馏水复溶,室温平衡30分钟。

出凝血6.5仪器:使用Sysmex公司的CA-70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

出凝血6.6 操作:按仪器操作步骤执行标准操作。

出凝血6.6.1开机:按下机器侧面的POWER 按钮。

开机后机器进行自检,当屏幕上边显示“Ready:”时可以进行试验。

出凝血6.6.2检查消耗品:1、准备反应杯:打开仪器上盖装反应杯的盖子查看反应杯是否够量,不足时,需及时添加。

(一次性最多可放1000 个杯子)2、准备试剂:按照仪器对试剂的要求,把试剂准备好,放到仪器内相应位置,注意查看试剂的量和有效期。

ATIII检测的临床意义

ATIII检测的临床意义

ATIII检测的临床意义ATIII检测的临床意义一、A T-III抗凝系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抗凝血酶III (AT-III )抗凝系统:AT-III抗凝系统是抗凝血系统(ATIII、PC、PS)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内主要的凝血酶抑制物,对其他丝氨酸蛋白酶( F X a、F X a、F幻a、F刘a)也有抑制作用,AT缺陷症导致血栓形成机制主要与其抗凝活性和肝素结合能力降低有关。

AT- m是血浆生理性抑制物中最主要的抗凝物质,对维持凝血与抗凝血的动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AT- m的减少、缺乏与异常可引起凝血酶灭活减少,凝血功能亢进,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临床上是发生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常见原因之一,血液中AT- m浓度或活性降低,主要原因有合成障碍、消耗过多、丢失增加等获得性AT- m缺乏。

临床上血浆中AT- m的活性变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二、临床上常见的疾病遗传性抗凝血酶HI (AT-III )缺陷症,于1965年由Egeberg首次报道。

据统计,美国麻省的发病率高达1: 2000;在英国,本病的发生率可达人群中的0.2%-0.4%。

我国大陆AT-III缺陷症只有零星报道,香港的发生率达静脉血栓形成中的9.6%,台湾省的发生率为2.3%。

可见本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并不低。

获得性抗凝血酶HI (AT-III )缺陷症见于DIC、肾病综合症、肝胆疾病和L-天冬酰胺治疗。

AT-III缺乏的女性患者,在妊娠、分娩期及口服避孕药时,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

同时,AT-III是肝素抗凝血过程的必需物质,当AT-III 活性降低时,肝素的抗凝血活性明显降低或失去活性,所以在肝素的治疗监测中,必须需要了解AT-III的水平,以预防不必要的且危险的大剂量治疗。

1、遗传性AT- m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据估计本病约为1/5000,发病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床上、感染、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并可反复发生血栓。

ATIII检测的临床意义

ATIII检测的临床意义

ATIII检测的临床意义一、AT-III抗凝系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抗凝血酶III(A T-III)抗凝系统:A T-III抗凝系统是抗凝血系统(A TIII、PC、PS)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内主要的凝血酶抑制物,对其他丝氨酸蛋白酶(FⅨa、FⅩa、FⅪa、FⅫa)也有抑制作用,A T缺陷症导致血栓形成机制主要与其抗凝活性和肝素结合能力降低有关。

二、临床上常见的疾病遗传性抗凝血酶III(AT-III)缺陷症,于1965年由Egeberg首次报道。

据统计,美国麻省的发病率高达1:2000;在英国,本病的发生率可达人群中的0.2%-0.4%。

我国大陆AT-III缺陷症只有零星报道,香港的发生率达静脉血栓形成中的9.6%,台湾省的发生率为2.3%。

可见本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并不低。

获得性抗凝血酶III(AT-III)缺陷症见于DIC、肾病综合症、肝胆疾病和L-天冬酰胺治疗。

A T-III缺乏的女性患者,在妊娠、分娩期及口服避孕药时,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

同时,A T-III是肝素抗凝血过程的必需物质,当A T-III活性降低时,肝素的抗凝血活性明显降低或失去活性,所以在肝素的治疗监测中,必须需要了解A T-III的水平,以预防不必要的且危险的大剂量治疗。

三、AT-III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A T-III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剂等。

A T-III活性降低:见于DIC、肝病、术后、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管疾病、肾病、深静脉血栓、反复原因不明的血栓形成、肺梗塞、妊高症等疾病。

常规凝血四项是体内凝血因子水平正常与否的综合体现,仅能用于出血性疾病的筛查。

对于高凝状态病人的筛查,常规四项往往是正常的,如果结合A T-III检测,一旦四项正常,而A T-III降低,这样的病人发生血栓的风险就会加大,尤其是加上手术创伤等其它刺激因素,风险进一步加大,最终可导致血栓发生,需要临床医生及早发现并预防处理。

VIII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浆中因子VIII:C水平增高:主要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肝病时VIII:C升高。

AT-III临床意义

AT-III临床意义

AT-Ⅲ(抗凝血酶Ⅲ)的临床应用一、AT-Ⅲ概述:A T-Ⅲ是抗凝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它由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为凝血酶及因子Ⅻα、Ⅺα、Ⅸα、Ⅹα等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具有强大的抗凝活性,占血浆抗凝酶活性的70%。

当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时,抗凝血酶Ⅲ的抗凝活性增强1000倍以上。

此外AT-Ⅲ对血小板聚集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AT-Ⅲ水平的高低主要反映凝血酶的活性强弱,其水平降低可发生血栓或DIC。

因此,AT-Ⅲ的水平对维持凝血与抗凝血的动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AT-Ⅲ的临床应用:1、在DIC中的应用DIC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特点是体内凝血和抗凝机制失衡,导致弥漫性小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DIC中,AT-Ⅲ大量消耗,早期即有明显减少,对DIC早期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2、在DVT中的应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危害大,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例如常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部分患者因并发肺动脉栓塞(PE)造成猝死。

对AT-Ⅲ进行动态监测对于早期预测手术、骨折、分娩后产生的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3、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AT-Ⅲ缺乏是发生静脉血栓的常见原因之一,亦与动脉血栓形成有关。

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体内AT-Ⅲ活性明显低于健康者,而其与凝血酶形成的复合物含量却显著升高,提示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亢进,抗凝减弱。

AT-Ⅲ的检测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治疗、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4、在脑血管系统中的作用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研究表明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抗凝血酶水平降低可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

监测血浆中AT-Ⅲ水平,对于临床的抗凝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血浆中70%的抗凝作用由AT-Ⅲ发挥,其合成部位主要在肝脏,内皮细胞也有部分合成。

故各类肝病致肝功能受损时,AT-Ⅲ呈获得性减少。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通常是由于遗传突变导致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III,ATIII)蛋白质的产量或功能降低。

ATIII是一种重要的抗凝血蛋白,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

抗凝血酶Ⅲ缺乏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严重的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病因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通常是由于ATIII基因中的突变引起的。

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有突变基因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ATIII缺乏症状。

这种基因突变可能导致ATIII蛋白质的产量降低或影响其在体内的功能。

症状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症状可能会出现在婴儿期或儿童时期,但有些患者也可能在成年后才出现症状。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容易出现血栓形成,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大量吐血或持续不止的出血•肝静脉血栓形成•怀孕期间出现并发症,如胎儿发育不全或死胎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会因患者的突变类型以及ATIII的水平而有所不同。

诊断对于怀疑患有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的患者,可以通过一些检测来进行诊断,包括:•ATIII的测定:检测ATIII的水平是否正常•凝血功能检测:评估凝血功能及出血倾向•基因突变检测:进行基因检测以确认是否存在相关的突变诊断需要综合以上检测结果以确定是否患有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

治疗针对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治疗主要包括几个方面:•药物治疗: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血浆制品: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定期输注ATIII的血浆制品•外科干预:对于出现血栓性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并应由专业医生指导和监督。

结论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乏症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并接受适当的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对于有家族病史的患者,建议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以了解自身的风险。

患者及其家人应密切关注任何可能表明血栓形成或出血倾向的症状,并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抗凝血酶iii抗凝机制

抗凝血酶iii抗凝机制

抗凝血酶iii抗凝机制1. 抗凝血酶III的基本介绍哎,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看似高大上的话题——抗凝血酶III,听起来有点晦涩,但别担心,我会把它说得简单明了。

首先,这个小家伙可不是什么明星,但在咱们的身体里可真是个重要角色。

它是一种蛋白质,主要在肝脏合成,负责调节咱们血液的凝固过程。

说白了,它就像是血液中的“交通警察”,确保血液在需要的时候流畅,而在不需要的时候不会乱成一团。

你有没有想过,咱们的血液其实是个精密的系统?它需要有条不紊地流动,才能保证营养和氧气顺利到达每一个细胞。

如果没有抗凝血酶III,血液就可能像开了天窗的车,乱成一锅粥,形成血栓,那可就麻烦了。

想象一下,血栓像是堵在马路上的大货车,让一切都动不了,结果造成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2. 抗凝血酶III的工作原理2.1 抑制凝血因子那么,抗凝血酶III是怎么干活的呢?其实,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抑制一些凝血因子,比如凝血酶和因子Xa。

你知道,凝血因子就像是小工人,负责把血液“拼”成一个坚固的网状结构,来止血。

但是如果它们工作得太卖力,那可就不好了,容易形成血栓。

抗凝血酶III就像是个小老师,时不时给这些工人上课,让他们不要太过于“努力工作”。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抗凝血酶III,这些凝血因子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肆意扩张,结果就是血液变得稠稠的,随时可能“出事故”。

而抗凝血酶III的出现,正好是为了给它们按下“暂停键”,确保血液在需要的时候凝固,而在正常情况下能够自由流动。

2.2 与肝素的协同作用另外,抗凝血酶III还有一个好搭档——肝素。

这可是个神奇的家伙!肝素会促进抗凝血酶III的作用,像是给它加了个“助推器”。

当肝素和抗凝血酶III结合时,它们的效果就像是成倍增加,让血液的凝固过程更加受控。

就好比你在打游戏时,吃到一个超级加分道具,瞬间就能提高你的分数!这两个家伙一搭档,简直是默契得不得了。

它们的合作确保了咱们的血液在不同情况下都能保持最佳状态,不至于因为“过度工作”而引发不必要的健康问题。

抗凝血酶ⅲ octapharma ab 说明书

抗凝血酶ⅲ octapharma ab 说明书

抗凝血酶ⅲ octapharma ab 说明书抗凝血酶Ⅲ Octapharma AB 说明书一、通用名称:抗凝血酶Ⅲ Octapharma AB二、成份:本产品主要成分为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III),其它辅助成分有胶体、缓冲剂等。

三、性状:本品为无色或略带黄色的透明液体。

四、适应症:抗凝血酶Ⅲ Octapharma AB 用于以下情况:1. 高凝血状态的患者;2. 血友病患者在手术或出血并发症风险较高的情况下;3. 普通肝功能不全的患者。

五、规格和剂型:本品规格为500 IU和1000 IU。

剂型为注射用制剂。

六、用法和用量:1. 高凝血状态的患者:根据患者体重和输注前抗凝血酶Ⅲ的水平,推荐的剂量为每次0.3-0.5 IU/ kg体重,每天1次。

注射速度不得超过每分钟0.2 IU/kg体重。

2. 血友病患者: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需要,推荐的剂量为每次0.5-1 IU/ kg体重,每天1次。

注射速度不得超过每分钟0.2IU/kg体重。

3. 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推荐的剂量为每次0.5-1 IU/ kg体重,每天1次。

注射速度不得超过每分钟0.2 IU/kg体重。

七、适应症禁忌症:1. 对本品成分过敏者禁用;2. 过敏体质者禁用。

八、注意事项:1. 使用本品前要检查患者是否对本品成分过敏,如有过敏症状需立即停用。

2. 使用本品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凝血状态,如有出血或血栓并发症,应及时调整剂量或停止使用。

3. 本品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特别是含有金属离子的药物。

4.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品。

九、不良反应:使用本品后可能出现以下不良反应:1. 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2. 出血或血栓并发症。

3. 肌肉痛、关节痛。

十、贮藏:本品应贮存在温度不超过25°C的阴凉干燥处。

十一、包装:本品包装为玻璃制剂针管或注射器。

十二、有效期:本品有效期为24个月。

十三、生产企业:抗凝血酶Ⅲ Octapharma AB 产品由XXX公司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RM-患者血浆中AT生物活性与抗原性约为正常人的50%左右;CRM+其AT结 构与功能异常的类型较多,共同表现是对肝素的亲和力降低,从而对丝氨酸蛋 白酶的灭活能力明显减弱。
AT水平增高:
AT Ⅲ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 血等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的治疗中,在抗凝治 疗中,如怀疑肝素治疗抵抗,可用AT Ⅲ活性检测来确 定。抗凝血酶替代治疗时,也应首选AT III检测进行监 护。

AT活性<III(antithrombin,AT Ⅲ)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凝物质之一, 是由肝细胞分泌的一种相对分子量约58.2kD的糖蛋白,属于丝氨酸蛋 白酶抑制物。通过抑制凝血酶及活化的凝血因子Ⅶa 、IX、X、XI及 XII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出凝血平衡,其作用约占抗凝系统总 活性的70%。肝素可诱导抗凝血酶发生构象改变,使其更易于凝血酶 结合,可大大提升抗凝血酶的抗凝作用。
肝素与AT
肝素与AT的结合,是AT抗凝功能中的重要一环,在肝素存在下,A T的抗凝活性可以增加数千倍。肝素主要通过加强AT的活性而发挥 间接抗凝作用,AT灭活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速度依赖于肝素,但灭 活丝氨酸蛋白酶的量取决于AT的活性。

AT活性<70%,肝素抗凝效果降低;

AT活性<50%,肝素抗凝作用明显下降;
检测原理
发色底物法:AT能和凝血酶形成复合物,使之丧失转化 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的酶活性。在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 血酶后,凝血酶与血浆中的AT形成1︰1复合物,剩余的凝 血酶作用于显色剂,裂解出显色基团,其显色程度与血浆 中的AT活性呈负相关。
临床意义
生理性: 6个月前幼儿AT水平较低 孕期13周后及产后阶段AT水平会有显著下降。 绝经期前女性AT平均水平低于男性
获得性AT缺乏: ①AT合成降低,见于肝脏疾病、肝功能障碍,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 癌晚期,常与疾病严重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 ②AT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等。 ③AT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
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肺梗 死、妊高征等。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败血症,因粒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尤其 是弹性蛋白酶有快速中和AT的作用。
获得性AT缺乏是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常见原因
遗传性AT缺乏:
遗传性AT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约1/5000,发病 多在10-25岁,患者常在手术后、创伤后、感染后、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血栓 ,并可反复发生血栓。可分为两型,分别为CRM-型(即抗原与活性均下降) 和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