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测定

合集下载

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_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与脑卒中的相

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_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与脑卒中的相

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发布时间:2022-06-02T05:28:11.629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5期作者:夏正君[导读] 目的:研究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夏正君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达州,635000【摘要】目的:研究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本院接收的脑卒中患者42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2021年4月-2022年2月),将42例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42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AT-Ⅲ、D-二聚体、FDP水平,比较治疗前后两组AT-Ⅲ、D-二聚体、FDP水平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前,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FDP、D-D 等指标明显更高(P<0.05)。

结论:与正常者相比,脑卒中患者D-D与FDP水平明显更高,AT-III差异不明显,因此在脑卒中诊断、治疗及预后改善中,D-D、FDP检测具备良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脑卒中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发病原因主要是血液循环障碍或脑血管破裂,该病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相关部门统计显示,近些年,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提升,具备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

因此,探究快速精准诊断该病的措施是提高该病救治率的关键。

部分研究指出,在脑卒中发病期间,机体血液的抗凝或纤溶酶原水平、凝血功能均具备一定作用,因此,通过对D-D、FDP、AT-III检测实验的完善,寻找可预警早期脑卒中进展的因子,对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改善具备极为重要的临床价值[1]。

本次研究对比分析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接收的脑卒中患者42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2021年4月-2022年2月),将42例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42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

抗凝血酶III(AT III)活性测定

抗凝血酶III(AT III)活性测定

出凝血6.1抗凝血酶III(AT III)活性测定(第四版)出凝血6.2 原理:抗凝血酶III能和凝血酶形成复合物,使之丧失转化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的酶活性。

在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后,凝血酶与血浆中的AT III形成1︰1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显色剂,裂解出显色基团,其显色程度与血浆中的AT III活性呈负相关。

出凝血6.3标本处理:患者处于休息状态下,采空腹静脉血(急诊病人除外)。

采血者应技术熟练,“一针见血”,以防止组织损伤,使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标本。

最好不与其它实验一起采集而使血液停留在针管的时间延长。

采完血后,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试管,避免产生气泡;然后迅速将血液和抗凝剂轻轻颠倒混匀,避免用力震荡。

全血要在1小时内分离血浆。

分离乏血小板血浆时,要在室温下3000rpm离心10分钟,室温下可存放4小时。

全部试验不能在4小时内完成,应将乏血小板血浆分装在0.5~1.0ml的小试管中快速冷冻,储存于-20℃冰箱中。

冷冻过的标本不能再次冷冻,否则结果会不准确。

冷冻血浆融化时,应将盛冷冻血浆的容器置于37℃水浴中,并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

出凝血6.4 试剂:试剂购于天津威士达公司AT III试剂盒:试剂盒代号OWWR 15。

试剂包括6×15ml凝血酶试剂;6×3ml底物试剂;1×100ml缓冲液。

凝血酶试剂每瓶用15ml 缓冲液复溶,室温平衡30分钟。

底物试剂每瓶用3ml蒸馏水复溶,室温平衡30分钟。

出凝血6.5仪器:使用Sysmex公司的CA-70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

出凝血6.6 操作:按仪器操作步骤执行标准操作。

出凝血6.6.1开机:按下机器侧面的POWER 按钮。

开机后机器进行自检,当屏幕上边显示“Ready:”时可以进行试验。

出凝血6.6.2检查消耗品:1、准备反应杯:打开仪器上盖装反应杯的盖子查看反应杯是否够量,不足时,需及时添加。

(一次性最多可放1000 个杯子)2、准备试剂:按照仪器对试剂的要求,把试剂准备好,放到仪器内相应位置,注意查看试剂的量和有效期。

抗凝治疗中的评估与监测

抗凝治疗中的评估与监测

血栓是由纤维蛋白和血细胞组成的,可发生于循环系统的各个部位,包括静脉、动脉、心腔和微循环等。

血小板活化与凝血系统激活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抗栓治疗主要针对凝血系统和血小板两个环节,分别称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份子肝素、华法林等,这些药物的临床价值已得到许多大型临床试验的证实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但由于抗凝药物具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在临床使用中进行相应的评估以及监测对达到更佳的抗凝效果以及减少出血风险尤其重要。

凝血酶抑制剂有间接凝血酶抑制剂以及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而使凝血酶灭活或者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其依赖抗凝血酶来发挥作用,半衰期较长,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可产生药物间相互作用。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有肝素以及低份子肝素,在心血管领域主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凝治疗以及介入术中。

在安全性方面,普通肝素由于份子量大,会干扰血小板功能,可能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低份子量肝素抗凝活性可预测,对血小板影响小,安全性优于普通肝素。

普通肝素是通过增强抗凝血酶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监测的目的是为了调整剂量而防止出血。

主要监测指标包括:(1)活化的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本试验简单、敏感、快速和实用,是目前各国在普通肝素监测中的使用最广的指标。

自1972 年Basu 等进行血栓预防的研究,明确了肝素治疗时APTT 范围(APTT 达到正常对照值的 1.5~2.5 倍)以来,这一标准在科研和临床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并被广泛沿用至今。

(2 ) 血小板计数:肝素诱导的免疫性或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 ( 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肝素治疗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于应用肝素后2~14 天,在监测肝素剂量的同时,需定期监测PLT,特别是在疗程延长时,若治疗过程中,PLT 低于治疗前的50%,应怀疑并发HIT;当PLT<50×10ˆ9/L 时,需停用肝素,必要时应输注单采血小板悬液。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的临床意义目录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三、凝血酶时间(TT)四、纤维蛋白原(FIB)五、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六、D-二聚体(D-Dimer)七、抗凝血酶Ⅲ(AT-Ⅲ)0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

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0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正常参考值:20-40秒。

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介绍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介绍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介绍用途液体试剂,提纯的大豆和兔脑磷脂,以及血浆激活物。

是一种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对狼疮样抑制剂的敏感性升高,用于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其它需要使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的凝固方法。

概要和原理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一种全球通用的筛查方法,主要用于内源性凝血途径异常的评价,也用来检测因子Ⅱ、Ⅴ、Ⅹ或者纤维蛋白原等严重的功能障碍。

APTT还广泛用于普通肝素疗效的监测方法中,血液凝固时间延长与肝素的水平成正比。

在口服抗凝剂的患者中,血液循环中因子Ⅱ、Ⅶ、Ⅸ和Ⅹ的水平受到抑制,导致APTT延长。

非特异性抑制剂,如狼疮样抗凝剂,能使APTT延长,但是,此类影响是可变的,而且通常认为与所采用的APTT试剂的性能有关。

总之,APTT是一种重要的临床筛查试验,广泛应用于诊断凝血障碍性疾病、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治疗监测。

方法原理孵育血浆、适当量的磷脂和表面激活剂能够激活内源凝血系统因子。

添加的钙离子能触发凝血过程,然后测定凝固时间。

标本采集及准备将9份新鲜病人血液和1份0.11或0.13mol/L的枸橼酸钠(3.2或3.8%)混合。

商品化真空采血管含有指定抗凝剂,按血凝研究注意事项使用。

对于特殊的研究,采集技术必须很好。

采集后,立即于室温下按1500转/分,至少离心15分钟离心血液标本。

保存于室温下密封试管中。

若立即进行检测,则血浆可以不分离。

否则,需将血浆与血细胞分离。

分离血浆时,需使用塑料移液器,将其移至塑料试管中。

请勿冰冻。

非肝素化血浆应在采血后4小时内检测。

含有普通肝素的血浆应在采血后1小时内离心,室温下保存,4小时内检测。

乏血小板血浆可在≤-20℃冷冻条件下保存2周。

冰冻血浆应在37℃快速融解,轻柔混匀,立即检测。

样本在37℃下不得超过5分钟。

关于样本准备与保存的详细信息请参考CLSI文件H21-A5。

操作方法每个实验室必须测定其自身测试系统的最佳加热-活化时间。

血液学检验34第七章-第3节-凝血因子检验

血液学检验34第七章-第3节-凝血因子检验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验
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应用评价】 1. PT是常用的外源性和共同凝血途径的筛检指标之一。 2. ISI与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985年ICSH发布了在口 服抗凝剂监测中,推荐使用INR报告PT结果的文件。 计算公式: INR=(患者PT值/健康人平均PT值)ISI 3. 正常对照值
【实验原理】 待测血浆去除纤维蛋白原后,加入兔抗人FPA
抗体与血浆中FPA结合,剩余的未结合抗体加入包 被有FPA的酶标反应板中,再加入酶标羊抗兔IgG, 并经酶催化底物显色,其颜色的深浅与血浆中FPA 含量呈负相关。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验
十、 凝血活化分子标志物检测
(二)血浆纤维蛋白肽A 【参考区间】 男性(不吸烟) 1.22~2.44μg/L 女性(不吸烟、未服避孕药) 1.2~3.28μg/L 【临床意义】 增高对DIC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是早期或疑难 DIC病例的诊断试验之一,也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 性疾病。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验
单AP击TT此原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验
三单、击活化此部处分编凝辑血活母酶版时标间题测定样式
【参考区间】 25~35秒,超过正常对照值10秒为异常。
【临床意义】 1.APTT延长 ①血友病甲、乙,FⅪ缺乏症,部分血管
性血友病;②FⅠ、FⅡ、FⅤ、FX严重缺乏; ③原发 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④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等。
第三节 凝血因子检验
八、血浆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活性测定
【临床意义】⒈ 血友病 ⒉ 血管性血友病 3. FⅪ、 FⅫ先天性缺陷 4. 肝脏疾病 ⒌ 血液高凝状态与血 栓性疾病 ⒍ 浓缩因子制剂治疗的监测 【应用评价】直接检测FⅧ、FⅨ、FⅪ、FⅫ的促凝活 性是较为理想和直观的试验方法,同时也是血友病评 价和分型的重要指标之一。

抗凝系统的临床检测

抗凝系统的临床检测

抗凝系统的临床检测发表时间:2011-02-16T11:18:58.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12月第34期供稿作者:闫珍维[导读] 用于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的疾病,预防中风或其它血栓性疾病闫珍维 (黑龙江省尚志市妇幼保健院 150600)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4-0138-02【摘要】用于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的疾病,预防中风或其它血栓性疾病。

是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凝血过程的药物。

正常人由于有完整的血液凝固系统和抗凝及纤溶系统,所以血液在血管内既不凝固也不出血,始终自由流动完成其功能,但当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或抗凝及纤溶减弱时,则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

【关键词】抗凝血类型检测 (一)抗凝血酶-Ⅲ(AT-Ⅲ)测定 1.原理测定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活性测定和定量测定法,此处介绍发色底物法定量测定。

发色底物法测定AT-Ⅲ的原理是将待测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在37℃条件下孵育一定时间,使血浆中的AT-Ⅲ与凝血酶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

然后加入显色底物并继续孵育,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显色底物,裂解出显色基团对硝基苯胺(PNA)。

反应体系的显色强度与剩余凝血酶的活性呈正相关,与待测血浆中的AT-Ⅲ活性呈负相关。

2.试剂(1)标准血浆。

(2)底物S2238,浓度为5×10-7mmol/L。

(3)凝血酶溶液牛凝血酶用生理盐水配成7.5~7.7U/ml,每,10ml溶液中加入聚乙二醇6000(PEG 6000)0.8 g混合。

(4)Tris肝素缓冲液0.05mol/L,7.5×10-3mol/L EDTA-Na2,1.75×10-4mmol/L氯化钠,用1mol/L盐酸调节pH至8.4,每升缓冲液中含肝素3万U。

3.操作(1)将标准血浆及待测血浆进行一系列稀释。

(2)将一系列稀释的标准血浆及待测标本与Tris肝素缓冲液混合,于37℃温育5分钟。

凝血七项正常参考值、临床应用及诊断临床意义

凝血七项正常参考值、临床应用及诊断临床意义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等凝血七项正常参考值、临床应用及诊断临床意义凝血七项分别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 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3、口服避孕药;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INR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8-1.5;抗凝治疗监控:口服抗凝剂“法华林”,用药维持范围2.0-4.0。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参考值:20-40秒。

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 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前后之比1.5-2.5为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