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杀菌剂药效试验报告

合集下载

内蒙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内蒙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 马铃薯病害:
• 马铃薯种植近年在我区发展较快,2011年达到1000万 亩,2012年有所下降。2013年达到916万亩。而且,根据 市场需求种植不同用途的马铃薯专用型品种。马铃薯病毒 病、黑胫病、早疫病、常年发生。近两年东部区多雨,马 铃薯晚疫病普遍发生,严重影响产量和窖藏。马铃薯黑痣 病内蒙古西部区普遍发生,而且发病面积呈逐年上升的趋 势,目前已成为生产中影响马铃薯商品产量和品质的主要 因素,马铃薯疮痂病、马铃薯窑藏干腐病近年发病较重, 而且有扩展蔓延的趋势。马铃薯早晚疫病普遍通过药剂田 间喷雾防治达到较好的效果。薯农对黑痣病的防病意识有 所提高,近几年也有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治较好的药剂。通 过拌种、沟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注意施药时将配制好的药液喷淋在块 茎和周围的土壤上,使土壤和芽块都 沾上药液,然后覆土。
掌握在发病初期,均匀喷雾
掌握在发病初期,均匀喷雾
播种前种子包衣,先将各药剂按表 中剂量调成浆状液,将调好的药液 与种子充分搅拌混合,使药液均匀 分布在种子上。
内蒙古地区病害发生情况和防治用药情况
• 小麦病害:
• 近两年我区小麦面积有所回升,2013年达到857 万亩,由于轮作倒茬年限延长,使得有些小麦病 害减轻,特别是小麦全蚀病过去在巴彦淖尔市局 部地区常年发生,目前很少见;近两年小麦锈病、 小麦赤霉病时有有发生,小麦散黑穗病普遍发生, 严重程度因品种和年份而异,采用戊唑醇、苯醚 甲环唑等包衣可以解决。
大豆病害:
• 大豆也是我区一大经济作物,近几年受国际国
内形势影响种植面积有所减少。2013年有所回升, 达到847万亩。大豆病害主要有大豆根腐病、大 豆菌核病和大豆孢囊线虫,其中大豆根腐病常年 发生80万亩左右,大豆菌核病发生10多万亩,大 豆孢囊线虫发生面积相对较小。以上病害是内蒙 古东部区大豆种植区的主要病害。此三大病害均 属土传病害,目前生产上主要的防治手段是种子 包衣,但用单一的方法防效不是很理想,结合轮 作倒茬能达到一定的防效。

使用250克/升丙环唑乳油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使用250克/升丙环唑乳油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使用250克/升丙环唑乳油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报告田间药效试验是评价杀菌剂的防控效果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使用250克/升丙环唑乳油进行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对其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试验结果将有助于指导田间作物病害的防治工作,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

一、试验设计1.试验地点:选择具有小麦白粉病发生历史的小麦田地进行试验。

2.试验对象:选择患病明显的小麦作为试验对象。

3.试验药剂:使用250克/升丙环唑乳油作为试验药剂,按照推荐剂量进行施药。

4.试验设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施药,实验组使用250克/升丙环唑乳油进行喷洒处理。

5.施药方式:利用喷雾方式进行喷洒处理,确保药剂均匀分布在植株表面。

6.数据记录:在喷洒后的不同时间点记录植株的病情变化,评估药剂的防治效果。

二、试验结果分析1.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评价在喷洒后的第二周,观察到对照组植株的白粉病病情较为严重,叶片表面出现明显的白粉状物质,叶片逐渐枯黄。

而实验组植株的叶片病情有所减轻,白粉状物质较少,叶片保持绿色。

在喷洒后的第四周,对照组植株的叶片已经被白粉病完全侵袭,叶片开始枯黄脱落。

而实验组植株的病情逐渐得到控制,白粉病的发生面积明显减少,叶片保持相对正常。

2.药剂的安全性评价在观察期间未发现250克/升丙环唑乳油对小麦植株造成明显的药害现象,植株生长正常,无明显黄叶、枯黄、卷叶等表现。

说明该药剂对小麦植株的安全性较好,不会给植株造成伤害。

三、结论及建议通过250克/升丙环唑乳油进行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发现该药剂能够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同时,该药剂对小麦植株的安全性较好,不会对植株造成明显的药害现象。

建议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时间合理选择施药时间和频次,以提高防治效果。

同时在施药过程中应遵守药剂使用规范,注意稀释比例和喷洒方式,确保药剂均匀分布在植株表面,提高防治效果。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内容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内容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内容一、试验目的本试验旨在评估不同农药品种在田间条件下的药效表现,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农药使用方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降低农药使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

二、试验地点与作物试验地点位于某县农田,选取当地种植的主要作物为试验对象,如小麦、玉米、水稻等。

三、试验药剂与处理1.试验药剂:选取市面上常见的A、B、C、D四种农药作为试验对象,对每种农药分别进行如下处理:(1)A农药:按照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进行使用;(2)B农药: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的1.5倍进行使用;(3)C农药: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的0.5倍进行使用;(4)D农药:不使用任何农药,作为对照处理。

2.处理方法: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选取10株作物进行观察。

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如苗期、生长期、发病期等)分别进行施药处理,共施药3次,每次施药间隔7-10天。

四、试验指标与测定方法1.防治效果:分别在施药前、施药后一段时间内,对作物进行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的测定。

病情指数越高,表示作物病情越严重;防治效果越好,表示农药效果越显著。

2.产量:在作物收获期,对每个处理进行实际收获,并计算单位面积产量。

通过比较各处理与对照处理的产量差异,评估不同农药对产量的影响。

3.安全性:在施药期间,观察作物是否出现药害现象,如叶片扭曲、褪绿、枯萎等。

若出现药害,记录药害程度及恢复情况。

4.生态环境影响:在试验期间,监测土壤、水质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评估不同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数据分析与结果展示1.数据统计:将试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包括处理方式、防治效果、产量、安全性及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的数据。

2.结果展示:将统计结果以图表形式展示,以便更直观地观察各处理之间的差异。

六、结论与建议根据试验数据和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本次试验中,A农药的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B农药,但两者差异不显著。

C农药防治效果较差。

D农药(对照处理)防治效果最差。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田间药效试验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田间药效试验

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叶锈病田间药效试验小麦叶锈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通过叶面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

为了寻找更有效的防治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田间药效试验,比较了不同杀菌剂在防治小麦叶锈病上的效果。

本文将对试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并总结出最佳的防治方案。

一、试验设计及方法1. 试验地点:试验地点为小麦田。

2. 试验材料:选取了常用的几种杀菌剂进行比较,包括甲基硫菌灵、三唑酮、氧化锌等。

3. 实验设计:田间分块试验设计,将小麦田按照相似地形和土壤条件分为多个块,每块设置不同的杀菌剂处理。

4. 杀菌剂处理:将各种杀菌剂按照推荐剂量稀释后,喷洒在小麦叶面上。

5. 试验过程:每周定期观测叶锈病的发生情况,记录病情严重程度。

6.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各处理的叶锈病发生率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不同杀菌剂的效果。

二、试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获得了以下试验结果和分析:1. 甲基硫菌灵:喷洒甲基硫菌灵后,小麦叶锈病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且病情严重程度较轻。

说明甲基硫菌灵对小麦叶锈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 三唑酮:三唑酮的防治效果也比较好,叶锈病的发生率有所下降,病情严重程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3. 氧化锌:相比之下,氧化锌的防治效果不如前两者明显,叶锈病的发生率和病情严重程度均较高。

根据以上结果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甲基硫菌灵和三唑酮是较为有效的小麦叶锈病防治剂,能够有效降低叶锈病的发生率和病情严重程度。

三、试验总结及建议本次田间药效试验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果,对于小麦叶锈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根据试验结果,我们可以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提出以下建议:1. 选择合适的杀菌剂至关重要。

甲基硫菌灵和三唑酮都是比较有效的选择,可以在小麦叶锈病高发期及时进行防治。

2. 要合理控制杀菌剂的使用剂量和频次。

过量使用杀菌剂可能会导致对作物的伤害,而频繁使用也容易导致抗药性的产生,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施用。

农药效果评估报告模板

农药效果评估报告模板

农药效果评估报告模板农药效果评估报告模板(示例):1. 背景介绍:农药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工具,能够帮助农民防治病虫害,提高产量。

为了评估农药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2. 实验目的:评估特定农药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3. 实验设计:3.1 受试作物:选取一种常见作物,如小麦、水稻等。

3.2 农药选择:选择一种具有防治效果的农药,推荐使用农药注册时的推荐剂量。

3.3 实验组设置:将受试作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对照组不使用农药。

3.4 实验测量指标:测量受试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率、产量等指标。

4. 实验过程:4.1 农药制备: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书和推荐剂量进行制备。

4.2 实验组处理:按照农田实际情况,对实验组进行农药喷洒。

4.3 对照组处理:与实验组一致,但不进行农药喷洒。

4.4 病虫害记录:每隔一定时间(如一周),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受试作物,记录其病虫害发生情况。

4.5 产量测定:在收获季节,收割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作物,测定产量。

5. 实验结果:5.1 病虫害发生率: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病虫害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估农药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5.2 产量: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产量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估农药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6. 结论:6.1 农药的防治效果: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病虫害发生率,可以得出农药的防治效果。

6.2 作物产量影响: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作物产量,可以评估农药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7.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对农药的防治效果和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可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8. 建议: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提出以后农药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提高农药的效果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9. 参考文献:列出实验过程中参考的相关文献。

以上是一个农药效果评估报告的模板,你可以根据具体实验设计和结果进行填写,并根据实验目的和结果给出相应的讨论和建议。

果树杀菌组合实验报告

果树杀菌组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为了探究不同杀菌组合对果树病原菌的防治效果,本实验选取了多种杀菌剂进行组合试验,以期为果树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供试果树:苹果、梨、桃、葡萄等常见果树品种。

(2)病原菌:苹果炭疽病菌、梨黑星病菌、桃褐腐病菌、葡萄霜霉病菌等。

(3)杀菌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嘧霉胺、甲基硫菌灵等。

2. 实验方法(1)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供试果树分为若干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

(2)处理方法:将不同杀菌剂按比例混合,制成不同浓度的杀菌剂溶液。

每个处理组分别采用以下杀菌剂组合:A组:多菌灵+甲基托布津B组:百菌清+嘧霉胺C组:甲基硫菌灵+多菌灵D组:单一杀菌剂(任选一种)(3)施药方法:采用喷雾法,均匀喷施于果树叶片、枝条和果实表面。

(4)观察指标:观察不同杀菌剂组合对病原菌的防治效果,包括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病率由表1可知,不同杀菌剂组合对供试果树病原菌的发病率均有显著影响。

其中,A 组、B组和C组的发病率均低于D组,说明杀菌剂组合对病原菌的防治效果优于单一杀菌剂。

2. 病情指数由表2可知,不同杀菌剂组合对供试果树病原菌的病情指数均有显著影响。

其中,A组、B组和C组的病情指数均低于D组,说明杀菌剂组合对病原菌的防治效果优于单一杀菌剂。

3. 防治效果由表3可知,不同杀菌剂组合对供试果树病原菌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单一杀菌剂。

其中,A组、B组和C组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2%、88.6%和87.9%,说明杀菌剂组合在防治果树病害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四、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组合对果树病原菌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杀菌剂。

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果树病害的发生情况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用杀菌剂组合,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五、建议1.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果树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病原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杀菌剂组合。

2. 注意杀菌剂的交替使用,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5种杀菌剂防治苹果褐斑病田间药效试验

5种杀菌剂防治苹果褐斑病田间药效试验

落叶果树 2020,52(6):52-53Deciduous Fruits ·病虫害防治· DOI : 10.13855/ki.lygs.2020.06.016 5种杀菌剂防治苹果褐斑病田间药效试验徐晓厚1,高帆2,王恩慧2,陈国庆3,韩书超4(1.龙口市现代果树技术研究所,山东龙口265718;2.龙口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3.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4.烟台市园林绿化工程公司) 摘 要:2019年对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筛选防治苹果褐斑病的高效、低毒、安全杀菌剂。

结果表明:35%苯甲·吡唑酯SC2500倍液防效为95.4%,16%二氰·吡唑酯WG1000倍液防效为93.2%,2种药剂的防效显著高于另3种药剂,可首选为防治苹果褐斑病的药剂;75%肟菌·戊唑醇WG3000倍液的防效87.7%,也可选用;43%戊唑醇SC2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WG1500倍液2种药剂的防效显著低,分别为68.5%、59.5%。

关键词:苹果;褐斑病;杀菌剂;田间药效 中图分类号: S6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910(2020)06-0052-02收稿日期:2020-06-30作者简介:徐晓厚(1983-),男,山东龙口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果树植保及栽培研究与推广工作。

E -mail:xuxiaohou@ 褐斑病在中国最早是1913年在湖北省苹果树上发现,是导致苹果树早期落叶的最主要病害(图1),目前在中国所有苹果产区均有发生[1]。

近年来由于农药使用不科学,病原菌抗药性增强,防效逐年降低。

在雨季雨量偏多的年份和地区常流行成灾,造成6~9月大面积落叶,影响果实的膨大和花芽分化,严重时发生枝干日灼,晚秋二次开花,导致冬季发生低温冻害,对当年和次年苹果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影响。

为了筛选防治苹果褐斑病的高效药剂,2019年在烟台苹果主产区,对5种杀菌剂进行苹果褐斑病的田间药效比较试验,报告如下。

陕西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陕西杀菌剂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 75%噁唑菌酮·嘧菌酯WG(汤普森)
防治对象: 葡萄霜霉病 防效:80%~83%
制剂量:4000-6000倍 使用方法:喷雾
1 农药新产品药效试验情况
葡萄灰霉病
- 制剂量:500-1000倍 - 防效:80%~82% - 使用方法:喷雾 - 委托企业:韦尔奇
- 制剂量:2000-2500倍 - 防效:72%~78% - 使用方法:喷雾 - 委托企业:韦尔奇
- 制剂量:2000-4000倍 - 采收期防效:75%~85% - 储藏期防效:80%~90% - 使用方法:喷雾 - 委托企业:德国拜耳
50%啶酰菌胺WG
40%吡唑·啶酰菌WG 42.8%氟菌·肟菌酯WG
1 农药新产品药效试验情况
2%苯丙烯菌醛EW
42.8%氟菌·肟菌酯 SC
42.8%氟菌·肟菌酯 SC
使用技术:苹果树谢花后7-10开始施药,间隔10-15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5次。
农药新产品药效试验情况 1
16%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W85%
80%~95%
制剂量
采收期防效
贮藏期防效
使用技术:苹果炭疽病发病初期开始施药,间隔7-10天左右施药一 次,连续施药3~5次,对苹果安全。(巴斯夫欧洲公司)
• 使用方法:喷雾
轮纹病
苹果
70%肟菌酯·二氰蒽醌WG
• 制剂量:3000-4000倍 • 采收期防效:75%~85% • 贮藏期防效:85%~95% • 使用方法:喷雾
陕西韦尔奇
72%噁唑菌酮·代森联WG
• 制剂量:1000-2000倍 • 采收期防效: 76%~85% • 贮藏期防效:87%~97% • 使用方法:喷雾
制剂量:1500-2000倍 末次药后防效: 82%~8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议编号:********
封样编号:********
农药试验证号:********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2012年度)
试验名称: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委托单位:******
承担单位:******
试验地点:******
技术负责人:
参加人员:******
报告完成日期:2012年6月26日
地址:******
电话:*************
传真:******
邮编:******
E-mail
田间药效试验报告摘要
试验名称: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作物:黄瓜
防治对象:黄瓜白粉病(Erysiphe cichoracearum、Sphaerotheca fuliginea)
供试药剂:
施药方法及用水量(升/公顷):试验采用喷雾法,喷药液量每公顷900升。

试验结果:
适宜施药时期和用量:在黄瓜白粉病发生初期喷第一次药,根据病害发展状况每隔7天喷药一次,一般连喷3次,用量为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0-187.5克/公顷,制剂量20-25克/亩,连续喷药3次,将药液均匀喷施于植株叶片正反面,可有效地控制黄瓜白粉病的危害。

使用方法:对水常规喷雾。

安全性:试验期间观察,使用试验剂量的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对水喷雾,黄瓜生长正常,无药害发生。

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白粉病
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1 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验证******有限公司生产的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评价对试验作物黄瓜的安全性,确定最佳使用剂量,为农药新产品登记与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2 试验条件
2.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黄瓜白粉病(Erysiphe cichoracearum、Sphaerotheca fuliginea)
试验作物黄瓜,品种为津研4号。

2.2 环境条件
试验设在******村冬暖大棚黄瓜田内进行,前茬种植黄瓜。

2011年10月28日移栽,株距40cm,行距65cm。

定植前亩施有机肥3500公斤,复合肥150公斤。

地势平整,保水性能好,排灌方便,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条件(土壤类型、施肥数量、浇水等)均匀一致,并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

3 试验设计和安排
3.1 药剂
3.1.1 试验药剂
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提供;
3.1.2 对照药剂
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农药登记证号PD20095289,山东京博农化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3.1.3 药剂用量与处理编号
3.2.1 小区排列
各小区随机排列,分布图如下:
小区面积:25m2。

重复次数:4次。

3.3 施药方法
3.3.1 使用方法
首先喷清水测算出每平方米用水量及流速,以叶片充分均匀着药而不滴药液为宜。

配制药液时,试验药剂和对照药剂用移液管量取,先用少量水溶解药剂,然后按确定施用药液的用水量充分混匀。

施药时依次由低浓度到高浓度。

3.3.2 施药器械
试验采用新加坡利农公司HD-400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进口圆锥雾喷头,稳压阀压力1bar,流速340ml/min,药液残留≤0.02L。

3.3.3 施药时间和次数
第一次施药时间为4月23日,黄瓜生育期为结瓜期,初见黄瓜白粉病病斑,以后隔7天喷1次,连喷3次。

3.3.4 使用容量
亩用药液量60千克。

3.3.5 防治其它病虫害的药剂资料
无。

4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4.1 气象及土壤资料
4.1.1 气象资料
4月23日施药当天,多云,南风3-4级,21-14℃,平均温度17.6℃,相对湿度72%;4月30日,晴,微风,28-15℃,平均温度21.4℃,相对湿度61%;5月7日,晴,南风2-3级,31-20℃,平均温度25.4℃,相对湿度60%。

整个试验期间最高温度31℃,最低温度7℃,有2次降雨过程,降雨量8mm。

试验期间气象资料见表6。

4.1.2 土壤资料
试验地土质为壤土,土壤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1.08%,pH6.8。

4.2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4.2.1 调查时间和次数
前两次施药前因发病较少,未调查基数,第二次施药后7天(5月7日)、末次药后10天(5月17日)调查防治效果,共调查2次。

4.2.2 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调查4点,每点调查2株,共调查8株,按下列9级分级标准逐叶记载发病情况。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4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1%以上 4.2.3 药效计算方法
按下列公式计算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
调查总叶数×9
×100
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防治效果(%)= —————————————————————————×100
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4.3 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试验期间观察,黄瓜生长正常,无药害发生。

4.4 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本试验根据协议要求,未进行小区产量测定。

4.5 对其它生物影响
4.5.1 对其它病虫害的影响
对黄瓜霜霉病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4.5.2 对其它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本试验未对其他非靶标生物进行调查。

5 结果与分析
试验所得结果应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进行分析。

第二次药后7天,试验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的防效随有效成分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其中112.5克/公顷、150克/公顷、187.5克/公顷3个处理的防效分别为68.45%、70.32%、74.76%,最高有效成分用量187.5克/公顷的防效最高,与最低有效成分用量112.5克/公顷的防效差异极显著,与中等剂量150克/公顷的防效差异显著;对照药剂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50克/公顷处理的防效为70.57%,与试验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0克/公顷的防效相当,差异不显著;与试验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最效成分用量112.5克/公顷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与最高有效成分用量187.5克/公顷的防效差异显著。

末次药后10天,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克/公顷3个处理及对照各处理的病指数明显低于空白对照,其防效分别为69.14%、82.21%、86.95%和82.69%,试验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最低有效成分用量112.5克/公顷与其余3个药剂处理的防效差异均极显著;对照药剂30%醚菌酯可湿性粉剂150克/公顷与试验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0克/公顷的防效相当,差异不显著,这2个处理与试验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最高有效成分用量187.5克/公顷的防效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试验药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对黄瓜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从施药到调查结束观察,黄瓜生长良好,未发现该药剂的各剂量对作物产生副影响,该药剂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建议在白粉病发生初期,使用有效成分量150-187.5克/公顷,制剂量20-25克/亩,连续喷药3次,将药液均匀喷施于植株叶片正反面,可有效地控制住黄瓜白粉病的危害。

技术负责人签名:
山东省农药检定所
2012年6月26日
(单位盖章)
表3 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原始数据统计表(2012年)
表4 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原始数据统计表(2012年)
田间试验原始数据调查表5 施药当日试验地天气状况表(2012年)
表6 试验期间气象资料表(201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