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作中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表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习作《______即景》优质教案(含单元知识总结)

第七单元一、字词盘点1.字(.1.).难读的字....窠(kē)怡(yí)凛(lǐn)冽(liè)逸(yì)桨(jiǎnɡ)暇(xiá)袅(niǎo)嫉(jí)妒(dù)(.2.).难写的字....黎:注意右上部分不要多写一笔,写成“勿”。
晕:上下不要太分散,集中一些。
漆:右部上下紧凑,“氺”不要写成水。
幕:上下结构,注意字形紧凑。
愈:下部是“心”,不是四点底。
逸: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兔”不是“免”。
抛:注意“力”要在“九”的半包围中,把字形写紧凑。
(.3.).多音字...更五更更好晕晕眩晕倒缝缝隙缝补禁禁受严禁累累累劳累累计漂漂亮漂浮漂白2.词(.1.).必须掌握的词......黎明红晕漆黑愈发心旷神怡闲逸和谐规律榕树纠正应接不暇(.2.).近义词...固然~当然急急匆匆~匆匆忙忙感动~激动凛冽~寒冷扫兴~败兴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灿烂~璀璨缓缓~慢慢茂盛~旺盛纠正~改正逼近~靠近展示~展现清楚~清晰留恋~依恋不可计数~数不胜数应接不暇~目不暇接新鲜~清新满足~知足踪迹~痕迹疑心~怀疑平日~平时嫉妒~妒忌粗糙~毛糙无边无际~一望无际(.3.).反义词...寒冷→炎热漆黑→雪白扫兴→高兴心旷神怡→心慌意乱灿烂→暗淡陆续→间断茂盛→枯萎错误→正确光明→黑暗静寂→喧闹热闹→冷清清楚→模糊新鲜→腐烂满足→渴望失望→希望疑心→信任平日→往日嫉妒→羡慕粗糙→光滑清清晰晰→模模糊糊(.4.).词语归类....①ABB式词语:白茫茫类似的词语:绿油油红彤彤黑漆漆黄澄澄蓝汪汪灰溜溜笑眯眯②AABC式词语:面面相觑类似的词语:息息相关欣欣向荣息息相通心心相印蒸蒸日上恋恋不舍昏昏欲睡津津有味③“××不×”式词语:应接不暇类似的词语:坚持不懈忍俊不禁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临危不惧④量词:一堆白灰一支乐曲一簇树叶一声鸟叫一只画眉一条小河一片净沙⑤动词:纠正错误照耀在水面拨着桨立在地上⑥修饰词:微微的红晕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朦胧的微光成群结队的大雁凛冽的清晨闲逸的心情寒冷的冬晨灿烂的红霞茂盛的榕树注意地看着⑦描写四季景物的词语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和景明秋高气爽白雪皑皑二、佳句积累1.精彩句(1)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同步习作】第六单元习作教案记一次游戏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同步习作】第六单元习作教案记一次游戏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同步习作第六单元,主题为“记一次游戏”。
通过本次习作,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生动、具体地描绘一次游戏的过程,分享游戏中的乐趣和体验。
教学内容包括游戏场景的描绘、游戏规则的介绍、游戏过程的叙述以及游戏感受的表达。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游戏作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细节,描绘游戏场景和过程。
3.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体验,分享游戏的乐趣。
4. 学生能够通过本次习作,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1. 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细节,描绘游戏场景和过程。
2. 如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体验,分享游戏的乐趣。
3.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游戏作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2. 学生准备一份自己参与过的游戏的过程描述,作为写作素材。
3. 教室布置一个游戏场景,供学生观察和体验。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参与过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达欲望。
2. 范文欣赏:教师展示游戏作文范文,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写作指导:教师针对游戏作文的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如场景描绘、过程叙述、感受表达等。
4. 写作实践: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游戏过程描述,进行写作实践。
5. 交流分享: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分享游戏中的乐趣和体验。
6. 评价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修改和完善。
板书设计:1. 游戏作文的写作技巧:场景描绘、过程叙述、感受表达。
2. 游戏作文的基本结构:引入、发展、高潮、结尾。
3. 游戏作文的语言表达:生动、具体、形象。
作业设计:1. 学生根据自己参与过的游戏,完成一篇游戏作文。
2. 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课后反思:本次习作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和分享自己的游戏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文指导课《写作 语言要连贯》教学设计

《语言要连贯》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片段写作,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时做到前后话题统一、顺序合理、衔接自然。
2.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通过片段写作,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达时做到前后话题统一、顺序合理、衔接自然。
2.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展评导新1.展示学生的习作片段,说说以下片段是围绕什么话题写的?有没有游离话题的语句?学生习作片段:我们的语文老师和蔼可亲。
记得那是在上《济南的冬天》这一课,老师举办了一个小型辩论会,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坚持自己的观点,老师便分别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那位女生回答很流畅,而那位男生看起来似乎很害羞,面色紧张,回答得支支吾吾的。
老师见此状,对男生微微一笑,眼神里充满了温柔的光,那亲切的笑容很快消除了男生的紧张感。
那位男生终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老师嘴角上扬,眼里满是欣喜,轻拍着男生的肩膀说:“回答得很好啊!”还有一次,我们表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雪地捕鸟”。
婴儿肥的魏诗喆同学扮演鸟,全班笑得都合不拢嘴。
最后老师的那句:“好一只肥鸟!”燃爆了全场笑点。
2.学生交流后明确:该片段的中心话题是“我我们的语文老师和蔼可亲”,围绕该话题写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老师在课堂上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同学的态度和蔼可亲,第二件事是老师课堂上风趣幽默的语言,让我们觉得很有趣。
第二件事没有扣住话题写。
3.完成初稿⑴老师在语文课代表心中的形象是和蔼可亲的,那么在大家心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概括,用以下的句子写话。
我们的语文老师。
⑵请同学们围绕以上的中心话题写一个片段。
⑶展示片段,初次评讲。
二、探究交流(一)保持前后话题统一1.课文示范说说以下课文片段是围绕什么话题写的?是如何表现话题的?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材分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习作,要求启发学生留心观察事物,并对把事物变化的过程写清楚。
本单元《花钟》、《蜜蜂》、《小虾》这3篇课文,启发学生留心观察事物,并对把事物变化的过程写清楚有了感性的认识。
尤其是《蜜蜂》这篇课文,从表达的顺序及表达的方法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通过以前的作文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本次作文依托课文为写作源泉,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学生思维发展素材。
借助图表记录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结合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能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达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表达观察现象,提高写作技能技巧的目的。
教学目标:1、能借助图表记录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能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2、能根据要求与同学互评习作,并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点、难点:结合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能按顺序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准备:1、依托课文,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本单元《花钟》、《蜜蜂》、《小虾》这3篇课文,启发学生留心观察事物,并对把事物变化的过程写清楚有了感性的认识。
2、利用图表,引导学生完整表达。
教材里面设计了一个图表,涵盖“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提示学生将实验的全过程清楚地描述出来。
3、理清逻辑,帮助学生有序表达。
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表示逻辑顺序的词,把实验的过程按先后顺序写清楚,既做到言之有物,又达到言之有序的效果。
4、牙签、水盆、清水、肥皂、方糖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尝试借助图表把实验的过程说清楚并完整记录下来。
2、学会运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有序地表达。
教学过程:一、仔细观察,有序表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初中第二单元写作顺序教案

初中第二单元写作顺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顺序,能够按照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进行写作。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能力。
3. 通过对范文的学习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写作顺序的介绍: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2. 范文的讲解和分析:通过分析范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写作技巧。
3. 写作练习:让学生按照给定的题目,运用所学的写作顺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写作顺序的理解和体会。
2. 讲解:介绍写作顺序的概念和作用,讲解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具体运用方法。
3. 分析:通过对范文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写作技巧。
4. 练习:给学生发放写作题目,让学生按照给定的题目,运用所学的写作顺序进行写作练习。
5. 反馈: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对彼此的作文进行评价和反馈。
6.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写作顺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写作中运用所学的技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于写作顺序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观察学生对于写作顺序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写作质量的提高:通过批改学生的作文,观察学生写作质量的提高情况。
3. 学生对于写作技巧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分析学生的作文,观察学生对于写作技巧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语文教材。
2. 范文:精选的范文。
3. 写作练习题:根据不同写作顺序设计的写作练习题。
4. 评价标准:作文评价标准。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写作顺序的概念和作用,讲解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具体运用方法。
2. 示范法:通过对范文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写作技巧。
3. 练习法:让学生按照给定的题目,运用所学的写作顺序进行写作练习。
4. 互动法: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对彼此的作文进行评价和反馈。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激发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家乡的热爱。
2. 培养学生运用表达方式,清晰、连贯、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思考。
3. 培养学生学会互相评价、自我评价,提高习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二十年后的家乡的想象,激发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家乡的热爱。
2. 学会通过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来组织材料,具体、生动地描述二十年后的家乡。
3. 学会互相评价、自我评价,提高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会通过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来组织材料,具体、生动地描述二十年后的家乡。
2. 学会互相评价、自我评价,提高习作能力。
难点:1. 如何把二十年后的家乡写得具体、生动。
2. 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作文本。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5分钟)1. 教师播放一首关于家乡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好。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任务。
二、自主学习,探讨方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来组织材料,具体、生动地描述二十年后的家乡。
2. 学生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写作方法。
三、课堂练习,教师指导(10分钟)1.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写一篇关于二十年后的家乡的习作。
2. 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的问题。
四、展示习作,互相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2.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出建议和意见。
3.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2. 教师布置作业: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习作,准备参加班级习作比赛。
板书设计:二十年后的家乡空间顺序:1. 自然环境2. 人文景观3. 生活变化逻辑顺序:1. 原因2. 过程3. 结果作业设计:1. 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习作《我有一个想法》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习作《我有一个想法》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及自己对此的想法。
2.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低头族”的漫画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体会。
2.引导学生观察家里的人有没有“低头族”,谈谈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回忆看过的相关新闻事件,体会“玩手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4.引导学生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二、事例引导,指导写法过渡:刚才同学们都发现了身边的“低头族”现象,也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有一个小朋友跟我们的发现是一样的,他经过一番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了。
1.出示课本上的文段一,指名学生朗读。
2.引导学生交流评价:这个事例写了什么内容?(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3.教师相机小结。
小结:我们要是想写某个想法,也可以像这样开门见山,直接先写观察到的某种现象或问题,然后再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4.出示课本上的文段二,指名学生朗读。
5.引导学生交流评价:例文片段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想法?是怎么写的?6.教师相机小结。
小结:我们在写的时候也要写清楚建议、改进的办法和这样做的好处,要让人一看就能明白你的想法。
7.引导学生比较两个事例的不同,明确习作范围与要求。
明确:这两则例文片段讲的事例,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
第一则讲的是不良现象,是已经发生的事情;第二则是想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建议,是还未发生的事情。
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关注生活中的不良现象,也可以关注生活中的好现象;可以针对没有发生的事情提出建议,也可以针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提出建议。
不管是好的、不好的,已经发生的、还没有发生的,只要是生活中那些你觉得需要改进的问题,都可以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改进建议或解决办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8.归纳表达想法的方法。
(1)开门见山,直接写发现的现象,或是提出自己的想法。
(2)要用事例来描述现象。
关于自己的想法,要写出一些理由。
记叙顺序在教学中的应用与重要性

记叙顺序在教学中的应用与重要性
在教学中,记叙顺序是一种重要的组织方式,它帮助学生理解
信息的顺序和关联性。
以下是记叙顺序在教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1. 引导学生理解时间顺序:记叙顺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事件、
过程或故事的发展顺序。
通过将信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组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2.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记叙顺序要求学生按照逻辑顺序组
织信息。
这种组织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逻
辑关联,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使用记叙顺序,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在阅读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学生可以根据记叙
顺序推断故事的发展,理解故事的主旨和细节。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记叙顺序是写作中常用的组织方式之一。
学生通过学习记叙顺序可以提高他们将事件或思想按照逻辑顺
序表达的能力,使他们的写作更加连贯和易于理解。
5. 增加学习材料的可理解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记叙顺序将信息进行分类和组织,从而增加学习材料的可理解性。
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和记忆信息,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记叙顺序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时间顺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并增加学习材料的可理解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记叙顺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胖大海》
——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表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善于观察。
2.以胖大海为载体,激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3.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胖大海的变化有顺序,有条理地写出来。
【教学重点】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学生在看清楚的基础上,想清楚,说清楚,写清楚。
【教学难点】把自己观察中的发现按一定顺序,有条理,清楚地写下来。
【教学流程】
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把事情写明白是作文的重点和难点。
平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这方面写作方法的指导。
这节作文指导课,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胖大海的不同形态,将自己观察中的发现按一定顺序,有条理说清楚和写清楚。
很明显地凸显了今学期作文教学和教研的训练重点,使学生乐于习作。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请同学仔细观察课桌上的种子形态。
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有用鼻子闻。
二、认真观察,充分想象。
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胖大海的样子。
引导学生观察时注意观察顺序,先看它的颜色、形状、大小,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最后再闻一
闻有什么味道。
然后进行小组合作,说说自己观察的结果,加入丰富的想象。
三、倒入热水,学生观察种子的变化。
引导孩子按照“开始、一会儿、又一会儿、最后”这样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进行观察和表述。
四、揭示种子是胖大海,作为一味中药,可以治疗咽喉疼痛,咳嗽,声音嘶哑,还能润喉清肺等,以此解除神秘。
五、学习观察日记的格式和写法
日记的格式: 第一行写观察的日期
日记题目:《神奇的胖大海》、《“胖大海”变胖了》等等
日记第二段:描写浸泡之前的样子
(提示词:橄榄球大小、棕褐色、深褐色、干干的、胖乎乎、
皱皱的、干扁扁、凹凸不平、草药味、中药味)日记第三段:描写浸泡之后的样子(样子、变化、作用及感想)日记结尾: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或悟出的道理。
(提示词:香甜甘美,回味无穷,神奇,名副其实,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