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识及无菌操作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定义和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定义和注意事项无菌操作是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操作,旨在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和传播。
以下是关于无菌操作的10条定义和注意事项:1. 无菌操作是在完全无微生物存在的环境中进行的操作,以确保被操作物品的无菌性。
2. 无菌操作需要在无菌流罩或其他类似设备下进行,以提供干净的工作环境。
3. 在进行无菌操作前,操作员需要戴上无菌手套、口罩和实验服,以减少微生物的传播。
4. 所有使用的器械、培养基和试剂必须经过灭菌处理,以杀灭存在的微生物。
5. 在进行无菌操作前,操作台面、仪器和设备都应该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6. 操作员在进行无菌操作时应注意避免接触其他物品,以防止微生物的传播。
7. 无菌操作的时间应尽量缩短,以减少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
8. 所有操作需要轻柔进行,避免产生气流和颗粒物,以减少微生物的传播。
9. 在无菌操作期间,操作员应经常检查和评估操作区域的无菌状态,以及自身的操作行为是否符合规范。
10. 无菌操作结束后,所有从无菌区域移出的物品都必须进行灭菌处理,以防止微生物的传播。
对于无菌操作的详细描述如下:无菌操作通常在专门的无菌实验室或无菌流罩内进行。
在进行无菌操作之前,操作员需要进行适当的准备工作。
操作员应该穿上无菌手套、口罩和实验服,以减少本人对无菌环境的微生物污染。
所有用于实验的器械、培养基和试剂都需要经过灭菌处理,以确保其无菌性。
在无菌操作过程中,操作员需谨慎操作,以减少微生物的传播。
操作员应将器械和试剂轻柔地放置在无菌工作台上,并将其移动范围限制在操作区域内。
操作员不应过度移动自身,以减少微生物的挥发。
操作员应注意不要触碰操作区域以外的物品,并避免使用手机和其他个人物品,以减少微生物的传播。
在无菌操作结束后,所有从无菌区域移出的物品都需要进行灭菌处理。
这可以通过高温灭菌、化学消毒或紫外线照射等方式进行。
灭菌处理应遵循相应的操作规范,以保证灭菌的有效性。
在进行无菌操作过程中,操作员应经常检查和评估无菌区域的无菌状态,以及自身的操作行为是否符合规范。
微生物实验室无菌操作技术规范

1.目的规范无菌操作流程,减少及避免发生染菌现象出现。
2.使用范围无菌室及洁净区的操作。
3.无菌操作技术原则3.1环境要清洁,在每次无菌操作结束后都需要对环境进行清理、清洗;且避免操作前进行清扫。
3.2做好个人卫生,进入无菌室前需修剪指甲、洗手,穿好无菌服,帽子需遮住所有头发,口罩遮住口鼻。
3.3在无菌操作时,不可讲话,打喷嚏,对怀疑染菌的无菌物品,不可使用。
4.内容4.1.1 准备:工作人员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修剪指甲;备齐用物(如:接种针、接种环、酒精灯、斜面、平皿、摇瓶、75%酒精棉、无菌水等);核对无菌用品,接种菌种的种类、型号。
4.1.2 所有实验使用的物品都需要进行消毒、灭杀;进入洁净区前需要经传递窗进行紫外表面消毒30min以上;4.1.3 开始实验前需要打开超净台的紫外灯,消毒半个小时以上;超净台避免放入过多的物品(一般只放入当次的实验所有的物品),所使用的试剂和耗材都需事先进行灭菌(灭菌日期超过4天的需重新消毒)。
4.1.4 进入洁净区前关闭紫外灯,并打开风机,等待半个小时以上,使臭氧尽量排放干净。
4.1.5 除去手腕等部位的饰品,穿好无菌服,戴好头套、口罩,做到“三不漏”:不暴漏头发,不暴漏口鼻,不暴漏躯干皮肤和衣物。
4.1.6 双手要进行清洗、消毒。
4.1.7 要经风淋室风淋30秒后再进入洁净室。
4.1.8 在局部百级区域操作要戴一次性无菌手套。
4.1.9 实验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进入洁净区的人员(不超过4人/间)并尽量减少人员走动。
4.1.10 所有要放入超净工作台的物品都需进过消毒液喷洒擦拭消毒。
4.1.11 无菌物品若取离超净台则视为已污染,不得放回再用;无菌液体在取离超净台前必须密封其开口;密封的无菌液体容器在放入超净台后,对其开口前须对开口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烤。
4.1.12 在拆开任何一次性无菌使用耗材的包装时都要在超净台内完成,并须同时保证与细菌直接接触的使用端/面不得与超净台内的任何物品发生触碰。
无菌操作原则及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原则及注意事项无菌操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室技术,它能够有效地防止实验中的细菌、病毒、真菌等污染因子的存在,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菌操作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无菌操作的原则:1.空气无菌:在无菌操作的环境中,空气中的微生物应控制在最低限度。
实验室应采用特殊的手术间或实验室通风设备,以保证空气的无菌。
2.操作器材无菌:操作器材及实验用品应用无菌盖或经高温高压灭菌后使用,以保证操作器材的无菌。
二、无菌操作的注意事项:1.消毒准备:进入实验室进行无菌操作前,应对实验员和器材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
实验员需进行手部消毒,并穿戴实验服、手套和面具等防护设备。
2.操作台面无菌:操作台面应先用酒精或其他适当消毒剂进行彻底清洁,并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0-30分钟,保证操作台面的无菌性。
3.灭菌器材准备:无菌操作中的各种器材应事先经过高压蒸汽灭菌或紫外线照射消毒。
灭菌后的器材应放在无菌条件下保存,以免再次被污染。
4.医用手套的使用:在无菌操作中,医用手套是必不可少的防护装备。
在每次操作前,应先检查手套有无损坏,确保手套完好无破损。
同时,更换手套时应注意避免手套与无菌区域以外的物体接触,以防止交叉污染。
5.减少空气污染:在无菌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普通空气接触无菌物质的机会。
操作时应避免突然移动,以防止引起气流对无菌物体的污染。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口述和呼吸,以减少口腔和鼻腔中的微生物进入实验区。
6.混合液体无菌操作:在制备无菌培养基或混合液体时,应在无菌台下进行操作,操作手法应快速而准确。
同时,在混合液体时,要注意不要让混合液体溅出,以免污染周围环境。
7.管子和培养器皿的打开和关闭:在打开和关闭管子和培养器皿时,应尽量轻柔,不要产生气流和震动,以防止微生物扩散。
8.反应体系封闭:在无菌操作中,要尽可能将反应体系封闭,避免静置时的气泡运动带来的气流污染。
使用无菌操作时,尽量选择常规实验室使用的无菌试剂。
无菌操作的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的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是在无菌环境下进行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和感染。
以下是无菌操作的注意事项:
1.准备工作:在进行无菌操作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无菌器具
和无菌溶液。
无菌器具应保持干燥和密封,无菌溶液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药典的要求配制并且在使用前进行热灭菌。
2.个人卫生:在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人员必须穿着干净的无
菌衣物(如无菌手套、无菌帽、无菌口罩等),并应进行手部消毒。
不得搔抓、咳嗽、打喷嚏等。
3.操作环境:无菌操作室中应保持干净并且有良好的通风系统。
禁止吸烟、喷洒空气杀菌剂等破坏无菌环境的行为。
4.器具准备:无菌器具应在无菌操作室内进行包装,并且应使
用双层包装(如双层塑料袋或锡箔袋)。
在使用前应先检查包装是否有破损或被污染。
5.操作过程:无菌操作时,应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无菌器具和媒介,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操作。
尽量避免产生气溶胶和液滴,并且操作尽量缓慢、轻柔,避免剧烈摇晃或震荡。
6.维持无菌状态:在无菌操作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操作区域是
否有污染。
如果发现污染,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重新准备无菌器具和无菌溶液。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操作区域的清洁和干燥。
7.操作结束:无菌操作结束后,应将使用过的无菌器具和媒介全部彻底清理和灭菌处理。
污染的物品应放入指定的废物容器中,并进行适当的处置。
总的来说,无菌操作需要严格控制操作环境、个人卫生和器具准备等方面,以确保操作过程中不引入外来微生物的污染。
这样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降低对人体和设备的潜在感染风险。
微生物人员培训

微生物人员培训1.无菌操作要求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许多实验要求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一是防止试验操作中人为污染样品,二是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防止检出的致病菌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个人污染。
要求如下1.1进去实验室必须穿无菌服、佩戴相应的手套和帽子。
1.2进行接种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无菌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无菌服是经过高温灭菌才可以使用。
1.3接种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洗手液洗手,然后用酒精将手喷洒消毒。
1.4进行接种所用的移液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以及玻璃用具应高压灭菌后使用;1.5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阳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操作操作。
2.无菌间使用要求2.1无菌间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消毒剂进行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试验无关的物品。
2.2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的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2.3处理和接种样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3.消毒灭菌要求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3.1灭菌前准备3.1.1所有需经灭菌的物品首先要清洗晾干,玻璃器皿锡纸包装严密,用转移袋包装好在转移袋外表面张贴贴上灭菌指示条。
3.1.2装培养基的瓶盖好瓶盖用锡纸将瓶盖包装好,贴上灭菌指示条3.2装放3.2.1手提式高压锅:将物品分别包扎好,直接放入消毒筒内,物品之间不能过挤。
3.3设备检查3.3.1检查门的开关是否灵活,橡皮圈有无损坏,是否平整。
3.3.2 压力表蒸气排尽时是否停留在零位,关好门和盖,加热后,观察是否漏气,压力表与温度计所标示的状况是否吻合。
3.4灭菌处理手提式高压锅使用应按下列步骤进行3.4.1手提式高压锅在主体内加入3L纯化水(重复使用时应将水量补足,水变混浊需要更换)。
无菌操作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器材、规范进行无菌操作等。
03
定期评估操作技能
定期对无菌操作技能进行评估和考核,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中的问题和
不足,确保操作技能的稳定和可靠。
提高对微生物污染危害认识
了解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充分认识微生物污染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影响 ,以及对实验人员和环境的潜在危害。
强化微生物污染防控意识
树立微生物污染防控意识,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守无菌 操作规范,防止微生物污染的发生。
保持环境清洁与消毒
定期清洁
无菌操作室需定期进行全面的清洁工 作,包括擦拭操作台面、清洗设备表 面等。
消毒处理
清洁后需对无菌操作室进行消毒处理 ,如使用紫外线灯照射、喷洒消毒液 等,确保环境达到无菌要求。
使用合格无菌器材和试剂
选用合格产品
购买和使用经检验合格的无菌器材和试剂,确保其无菌状态 和有效性。
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进行分类处理,分别放置
在不同的容器中,避免交叉污染。
安全处理
02
对于可能具有传染性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应采取安全处理措施
,如高压灭菌、化学消毒等,以确保安全无害。
及时清理
03
在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理操作区域和废弃物容器,保持环境
整洁卫生。
05
无菌操作后处理及评估
对操作区域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正确保存
无菌器材和试剂需按照说明书要求正确保存,避免污染和失 效。
避免交叉污染和感染风险
分区操作
在无菌操作室内设立明确的分区,将 已灭菌和未灭菌的物品分开放置,避 免交叉污染。
减少人员流动
废弃物处理
对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及时 、正确的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
微生物的无菌操作及接种技术

实验用品
实验用品如培养基、试剂 、玻璃器皿等应经过严格 灭菌处理,确保无菌状态 。
无菌操作原则与规范
操作前准备
实验人员应穿戴整洁的工作服,戴好口罩和帽子,修剪指 甲并洗净双手。同时,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无菌状态 是否良好。
操作后处理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台面,将废弃物放入指定容器 内。对实验用品进行清洗和灭菌处理,确保下次实验的无 菌环境。
生长曲线测定
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了解其生长速度、延滞期、对 数生长期、稳定期等生长特点 。
代谢产物检测
检测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特定物 质,如酶、酸、气体等,以判
断其生长情况和代谢活性。
05
无菌操作在科研实验 中应用举例
遗传学实验:基因转化和表达分析
基因转化
在遗传学研究中,无菌操作是基因转化的关键步骤之一。通过无菌操作,可以将 外源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中,实现基因的转移和整合。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
无菌操作在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中也非常重要。通过无菌操作,可以研究环境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相互作用等方 面,揭示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生态功能和水平,确保实验准确性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在进行微生物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包括 穿戴实验服、戴口罩和手套、使用无菌器材等,以避免实 验过程中的污染。
注意事项
接种针需灼烧灭菌,避免污染;划线时力度要均匀,避免划 破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接种法
操作步骤
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沾取少量菌 液,在液体培养基中轻轻搅动,使菌 液均匀分布在培养基中。
注意事项
接种环需灼烧灭菌,避免污染;搅动 时要轻柔,避免产生气泡。
其他特殊无菌操作方法
穿刺接种法
用接种针沾取少量菌液,穿刺到半固体培养基内部,适用于厌氧菌 等需要特殊环境的微生物培养。
无菌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无菌操作是指在无菌环境下进行的操作,旨在防止微生物的侵入和交叉污染。
无菌操作广泛应用于医药、生物、食品等领域,对保证产品质量和人身安全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无菌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的方法:1. 准备无菌工作区:无菌操作需要在100级以上的洁净区域进行。
在操作前,确保工作区域已经进行了清洁和消毒。
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空间消毒,同时确保无菌台能够提供合适的空气流速。
2. 清洗双手和穿戴无菌服:无菌操作前需要进行手部清洗,并保持双手干燥。
通过使用消毒剂彻底清洁双手,并戴上无菌手套。
无菌服应该是一次性的,穿戴前需注意避免污染。
3. 准备无菌器皿和物品:在无菌操作前,需要准备无菌器皿和物品。
无菌器皿可以通过高压蒸汽灭菌器或者无菌袋进行消毒。
无菌物品需要是一次性的,并且要采用合适的包装方式进行消毒保护。
4. 打开无菌台:将无菌台表面与器具、培养基等物品进行清洁,清除表面上的灰尘和杂质。
在无菌台内部,使用紫外线灯进行一段时间的照射以杀灭空气中的微生物。
5. 开始操作:在无菌台内部进行操作。
无菌操作时需要注意避免发生剧烈的动作和抖动,以防止落下的灰尘和微生物污染操作区域。
使用无菌器具进行操作,避免使用手直接接触。
6. 关闭无菌台:操作完成后需要关闭无菌台,同时进行台面的清洁和消毒。
将无菌器具进行消毒处理,清洗和包装。
无菌操作的注意事项:1. 保持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无菌操作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规范和操作要求,包括手部清洗、无菌服穿戴、无菌器具消毒等。
操作人员必须了解并遵守这些规范,否则可能造成操作失误和污染。
2. 避免污染源:无菌操作时需要避免将污染源带入操作区域,包括衣物、身体和呼吸等。
操作人员应该尽量避免过于频繁的吐口水或饮水,在无菌操作期间,最好不要接触脸部和头发。
3. 防止交叉感染:无菌操作环境下,需要防止不同菌株或来源的样品和器械之间发生交叉污染。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应该准备足够数量的无菌培养皿、管垂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微生物的生长:
细菌生长的典型曲线 (Ⅰ.延迟期, Ⅱ.对数期, Ⅲ.稳定期, Ⅳ.衰亡期)
5、微生物的分布:
土壤中 水中 空气中 人体中
不同环境中微生物量
环境
土壤 水 空气 人体皮 地板 肤
微生物量 104-1010 10-104 10-105 1-104 10-103
单位:个/g
鼻腔常见的细菌为金黄色和白色葡萄球菌,类白 喉杆菌。
一些病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脑膜受双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流感杆菌也常存在于恢复期患者 或健康带菌者鼻咽部。
所以,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咽炎、 支气管炎、咳嗽、喷嚏)均不宜进洁净工作室。
口腔菌丛
口腔中有适宜的温度,并含有食物残渣、脱落上皮和
空气不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空气携带细菌主要有2种方式; 一,是细菌可附着在尘土上(细微颗粒); 其二,来源于人和动物:
它们大多数是通过呼吸道排出的细菌在人咳嗽、喷嚏、唱歌、 讲话、呼吸时通过口腔、鼻腔部喷出的飞沫。
尘埃粒子、 人员菌、 浮游菌等监测
空气中微生物的数目决定于尘埃的总量。空气中的微生物 的数量随人的密度、活动程度以及温度、湿度、风力等因 素而异;
人体不同部位所带细菌数量
部位
பைடு நூலகம்细菌数量
手部 前额 头皮 腋窝 鼻腔分泌物 唾液 粪便
100~1000/ cm2 1000~100000/ cm2
约100万/ cm2 约1000万/ g 约1000万/ g
约10亿/ g 710亿/ g
皮肤菌丛
人皮肤上的细菌体。与 个人卫生及环境情况有 关。虽然人们经常清洁 皮肤,但由于人类不断 参加生产活动,频繁接 触周围被污染的环境和 物体,存在于皮肤深层 (如毛囊、汗腺、皮脂 腺)的微生物又不易除 去,因而在人体排汗降 温时,会不断向外排放 细菌污染环境。
们主要来源土壤、空气、动植物尸体、人和动 物的排泻物、工业及生活污水。
水中存在的微生物90%为革兰氏阴性菌,主要 有弧菌、假单胞菌、黄杆菌等。
通过水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沙门氏菌属 、志贺氏菌属、霍乱弧菌等。
制药用水微生物监测手段:
微生物限度检查: 控制菌检查 细菌内毒素检查
3、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
微生物知识及无菌操作 注意事项
2016/05/28
欣弗事件
刺五加事件
内容: 微生物基础知识
操作中无菌意识
人员卫生
目 第一
微生物基础知识
录 部分
1、微生物是什么?
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态小、结构简单、肉眼 看不见,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放大 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
4、适应强、易变异:
多数细菌能耐0~-196℃的低温;在海洋深处
的某些硫细菌可在250~300℃的高温条件下正
常生长;产芽孢细菌和真菌孢子在干燥条件下 能保藏几十年、几百年。
由于微生物繁殖快,也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 变异的后代。正是由于这个特性,微生物的发 酵,可以酿造酒,制造酸奶,等。。。。
粘液等,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场所。
口腔中的细菌种类很多,且数量变化也大。 常见的为革兰阳性球菌、奈氏球菌、乳酸杆菌、梭状
芽胞杆菌、螺旋体、白色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3、吸收多、转化快:
微生物有惊人的繁殖速度,大多数微生物几十分 钟内就可以繁殖一代,如细菌一般每20~30分钟 既可分裂一次; 生产味精的谷氨酸短杆菌,从摇瓶培养扩大到50
吨发酵罐的过程中,在52小时内细胞数目增加了 32亿倍; 乳酸菌每小时可产生为其体重1000~10000倍的乳 酸;
病毒:甲、乙肝病毒,麻疹病毒,狂犬病毒,流 感病毒。
3、微生物的特点:
基础特性
分布广,种类多。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1、种类多、分布广
微生物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有,无孔不入,人 的皮肤上,口腔,肠道里都有许多微生物。微 生物聚集最多的地方是土壤。哪里尘埃多,哪 里的微生物就多。
皮肤上微生物寄生示意图
因此:对于从事药品生产的人员来讲,特别是直接接触 药品的部分,必须经常定时清除皮肤表面的微生物。 一般皮肤常见菌丛有金黄色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类白喉杆菌、八叠球菌、变形杆菌及真菌等。
环境监测中 经常发现球 菌,原因?
呼吸道菌丛
正常人的气管、支气管和肺部基本上是无菌的;
特点: 对营养的要求非常低;
无处不在;
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有益;
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有害;
八大类
真菌:酵母菌、霉菌、大型真菌 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 放线菌:抗生素如链霉素、土霉素等都是链霉菌
的次生 代谢产物
支原体:肺炎支原体 衣原体:沙眼 立克次体:斑疹伤寒 螺旋体:梅毒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数量最多. 据统计,一克土壤中含有几千万到几百亿的微
生物。
2、个体小、面积大:
积极活动的大肠杆菌,每小时能消耗它体重
2000倍的乳糖;
微生物的食谱非常广泛,凡是动植物能利用的 营养,微生物都能利用,大量的动植物不能利 用的物质,甚至剧毒的物质,微生物照样可以 利用。
如大肠杆菌在合适条件下,每小时可以消耗相 当于自身重量2000倍的糖,而人体则需要40年 之久。
空气中因缺乏营养物,微生物在其中不能繁殖与久留,只 有抵抗力较强的微生物如芽胞杆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 以及真菌(如青霉菌、曲霉菌、毛霉菌等)存活时间较长;
空气中微生物是药品生产中引起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4、微生物在人体中的分布:
正常菌群:
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的存在对人体是有益的,人体抗力 下降,或当一 些微生物异位侵入某些组织时,都可以引起人 体疾病,这些细菌通常称条件致病菌。
1、微生物在土壤中中主要有以下几类:
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0-90%;
放线菌:占土壤中微生物含量的5-30%; 霉菌:主要生活在靠近地面的土壤中;在通
土壤中,霉菌数量很多;
酵母菌:普通作土中酵母菌含量很少;
气良 好的
2、微生物在水中的分布:
水具有微生物生命活动适宜的温度、PH、氧气
等。因此,水中生长着众多的微生物类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