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4.4.1 氨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doc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 必修一 :4.4.1《氨》课件(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必修一  :4.4.1《氨》课件(人教版必修1)

2.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的两 类情况
(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 体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
例如:
气体 吸收剂
HCl NH3
水或 NaOH溶

水、 盐酸
CO2、Cl2、 H2S、SO2 NaOHΒιβλιοθήκη 液NO2+ O2水
(2)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如浓盐 酸、浓氨水、酒精等)或发生化学反应,产 生气体。
NH3·H2O。
②NH3·H2O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 △
方程式为:NH3·H2O=====NH3↑+H2O。
③氨水呈弱碱性,原因是(用电离方程 式表示)
NH3·H2O NH4++OH-。
(2)氨与酸的反应 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的两支玻璃棒靠近时 产生白烟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NH4Cl 。 (3)氨的催化氧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NH3的性质,通过氨气 的实验室制取也考查了NH4+和OH-的反应,解 题的关键是第②种方法和第①种相似,只是铵盐
【答案】 A
互动探究
若将A项中NaHCO3换为NaOH能形成喷泉吗? 换为水呢?
【提示】 将NaHCO3换为NaOH可以形成喷 泉,因CO2能溶于NaOH溶液;但若换为水则不能 形成喷泉,因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
变式训练
1.如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 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 压胶头滴管,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
(2)发生装置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3)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因此收 集氨气时,导管应插入试管的底部;

《氨》说课稿

《氨》说课稿

《氨》说课稿《氨》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氨》是人教版《化学1》(必修)的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四节内容。

是继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的第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氨是非金属元素氮的最低价化合物,是沿着非金属元素学习思路(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含氧酸→盐)学习的第一种物质,在生活中比教常见,重要的化工产品。

二、学情分析1、氨气在生活中常见,对部分物理性质已经比较熟悉。

2、经过第三章元素化合物学习,已经具备了继续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能力3、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氨的物理性质、用途,铵盐的共性。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分析、推理、及判断的能力。

通过对氨气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认识方法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趣实验现象原因探索,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科学态度。

通过氮肥能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让学生感悟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通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伯的故事,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重难点教学重点:氨、铵盐的性质依据本节课内容,课标要求确定本节重点。

教学难点:喷泉形成原理利用课堂实验,结合学生生活接触(如我校喷泉)的例子,可分析得到喷泉工作原理,再结合典例的练习,可突破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设计问题,启发思考;实验探究,突破难点;适时点拨,释疑解惑。

2、学法自主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讨论。

六、教学模式(化学组教学模式-----三步达标)自主预习→自主检测→探究讨论→探究练习→课堂小结→课堂检测七、课后反思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目标达到、时间把握合理,总体来说比较成功。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反思:1、成功之处①线索学习法、归类学习法成功运用。

新课程特别注重线索学习法和归类学习法,可以克服人们一直以来认为化学方程式记不完的困惑。

只要能将所学物质归类,将反应的原理归类,将所学习对象用线索串起来,就可以达到高效。

高中化学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节 第1课时 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节 第1课时 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1.在进行上述实验操作前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检_查__装__置__气__密__性__。 2.形成喷泉的原因:氨气__极__易__溶__于__水___,使得烧瓶内压 强__小__于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气压强。 3.氨溶于水生成__N_H__3_·H__2O__,显__碱__性___,所以烧瓶内溶 液呈__红__色。
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与制__O_2_相同,如图 4-4-1。
图 4-4-1 3.净化(干燥):氨用__碱__石__灰___干燥。 4.收集:只能用__向__下__排_空__气__法___收集。 5.检验 (1)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_变__蓝__。 (2)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试管口,会_产__生__白__烟_。
图 4-4-4
a(干燥气体)
b(液体)
A
NO2
H2O
B
CO2
4 mol·L-1NaOH 溶液
C
Cl2
饱和 NaCl 溶液
D
NH3
1 mol·L-1盐酸
解析:选项 D 是因为盐酸很容易与氨气发生反应生成易溶 于水的氯化铵,可使烧瓶内的压强迅速降低,形成喷泉;氢氧 化钠溶液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形成易溶的碳酸盐,选项 B 也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
第1课时 氨
1.了解氨的性质及用途。 2.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检验。 3.了解氮的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一、氨与铵盐 1.氮的固定 (1)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_氮__的__化__合__物__叫做氮的固定。 (2)工业合成氨的原理:用氢气和氮气直接合成氨,化学方
喷泉实验 1.实验步骤 如图 4-4-2,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 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 璃管插入盛水的烧杯(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酞试液)。轻轻挤压 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并描述现象。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4.4.1氨和铵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4.4.1氨和铵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因是

(填序号),其原
知识梳理 典例透析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解析:(1)由于生成的NH3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所以收集NH3时常采 用向下排空气法。(2)实验室制取NH3,常采用的试剂是Ca(OH)2和 NH4Cl。(3)NH3溶于水后大部分与H2O结合生成弱碱 NH3·H2O,NH3·H2O发生微弱电离,产生OH-,故溶液显碱性,能使酚 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⑥组6.0 g CaO
知识梳理 典例透析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答案:(1)D (2)D (3)减小 增大 图Ⅱ
(4)①盛有NH3的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的白烟 ②两烧瓶中同时产 生喷泉
知识梳理 典例透析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知识点 3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例题3】 实验室可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缺少收集装置,夹持固定 装置已略去)制备并收集氨。
D.吸收NH3可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防止倒吸
知识梳理 典例透析
知识点1 知识点2 知识点3
解析:氨属于碱性气体,不能用酸性干燥剂干燥;湿润的酚酞试纸 遇NH3会变红;虽然氨气并不能称为有毒气体,但由于氨气的溶解度 极高,且极易挥发,所以常被吸附在皮肤黏膜和眼黏膜上,从而产生 刺激和炎症,故发生液氨大量泄漏时,人们必须采取一定的防范措 施,例如根据氨的密度小的特征,可以向地势低、逆风的方向跑离 事故区,故A、B、C三项都错误。四氯化碳是一种油状液体,氨气 不溶解于其中,这样就防止了倒吸,D项正确。
例如:
气体 HCl
NH3
CO2、SO2 NO2+O2
吸收剂 水或 NaOH 溶液 水或盐酸 NaOH 溶液 水
知识梳理 典例透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课件: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节 第1课时 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课件: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节 第1课时 氨

高中化学必修1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高中化学必修1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例1 右图是实验室进行氨溶 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下列 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氨气是一种极 易溶于水的气体 B.进入烧瓶中的液体颜色由 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 C.形成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的气 压小于大气压 D.用氯气代替氨气,利用此装置也可进行喷泉实 验
高中化学必修1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例3 氨的制备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物质制备实验之一。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
(2)若实验过程中有氨气逸出,应选用下列 (填序号)装置回收(四个烧杯中的液体都是水)。
高中化学必修1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高中化学必修1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高中化学必修1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高中化学必修1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变式2 [2017·原创题]下列制取气体的试剂选择不正确的是( )
高中化学必修1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三 铵盐的性质
高中化学必修1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高中化学必修1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例6 检验铵盐是将待检物取出少量放在 试管中,然后( ) A.加水溶解,用红色石蕊试纸测其溶液的 酸碱性 B.加强碱溶液后加热,滴入酚酞试液,观 察溶液颜色 C.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 口观察现象 D.加苛性钠溶液后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 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进行检验
【解析】把NaOH溶液加到某物 质的固体或溶液里,加热后产生 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变蓝,就可以判断该物质是铵盐。 【答案】D
高中化学必修1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氨》高一必修一PPT课件(第4.4.1课时)

《氨》高一必修一PPT课件(第4.4.1课时)

二、铵盐
⑴铵盐都易溶于水 ⑵铵盐受热易分解
NH4HCO3 = NH3↑△ + CO2↑+ H2O
NH4Cl = NH△3 ↑ + HCl ↑
铵盐的性质
⑶铵盐与碱反应
(NH4)2SO4 + 2NaOH = 2NH3 ·H2O + Na2SO4 实质: NH4+ + OH- = NH3 ·H2O
➢一切铵盐的共同性质,实验室可利用这个性质来检验NH4+的存在。
04
实训与提升
PART THREE
一、氨的用途 学以致用 1、为什么在液氨泄漏时附近会寒气逼人? 2、消防队员为什么用水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 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居民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
一、氨的用途
氨与酸反应生成铵盐。铵盐又叫铵态氮肥。
缺氮的玉米植株
有一位农民看到自己买 的一袋碳酸氢铵化肥受 了潮,就在太阳底下晒, 等他下午去取时,发现 少了许多,是谁偷了他 的氮肥?
NH3+H2O
NH3·H2O
NH4++OH-
分子: NH3 、 H2O、NH3·H2O 离子: NH4+、 OH- 和 H+(少量)
氨水是混合物
液氨 是氨气加压或降温后形成的液态物质,液氨所含的微粒是NH3
液氨是纯净物
二、NH3与酸的反应
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里蘸一下,然后将 这两根玻璃棒接近(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
2、NH3的实验室制法
(1)装置: 固+固加热型 (类似于氧气的制取装置) (2)试剂: 氯化铵晶体、氢氧化钙固体 (3)原理: 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4.4.1氨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20171109141

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4.4.1氨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20171109141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节氨硝酸硫酸(第1课时)氨一、说教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硫酸和硝酸》第一课时—氨。

新教材有意地引导学生从氨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发现历史入手,促使学生有兴趣去了解这种物质。

教材通过富有趣味性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探究氨及铵盐的性质后,教材还安排了氨在化工上的广泛应用和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二、说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氨和铵盐的主要化学性质;(2)理解“喷泉”实验中喷泉产生的原理;(3)能够应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去检验铵离子;(4)了解氨的用途及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和评价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装置简图,及参与观察实验,提高获取知识、分析知识、评价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的教学必须确保学习主体的参与,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自我需求,引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产生愉快学习的心理体验。

学生通过对氨的学习,可以增强环保意识、关注社会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且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学生可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及主动参与交流、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说重难点重点: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铵盐的化学性质难点:对“喷泉”实验的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四、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在初中对于铵态氮肥已有较多的认识(受热易分解和遇碱性物质放出氨气),但对于氨气的化学性质缺乏系统性掌握。

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和实验设计方面缺乏训练.情感方面: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认识不足.而且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4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4节 第1课时氨的性质与制法(54 张ppt)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4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4节 第1课时氨的性质与制法(54 张ppt)
此施用氮肥能促进作物生长,并能提高作物中 量。让我们走进教材,学习氨的性质与制法。
新知预习
• 一、氨气 • 1.物理性质:
色态
气味
刺激性气味
无色 _________
气体
_____
密度

极水易溶溶于性水
比空气 ______
_________ ____
(1:700)
• 2.喷泉实验:
实验装置
操作及现象
2
• 回答下列问题: • (12)N若H4用Cl+装C置a(O①H制)2==取△==N=CHa3C,l2+其2N反H3应↑+的2化H2O学方程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⑦___
___氨__气_难__溶_于_该_;试剂,且该试剂不易挥发,不与氨气反应 • 若要测定生成的NH3的体积,则必须选择的装
验满方法 →口,试纸变蓝色 ②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
→口,有白烟产生 可在导管口放一团用水或稀硫酸浸湿 尾气处理 →的棉花球
• 2.快速方制法 取氨气的化方学法方程:式(或原理)
c 气体发
加热浓氨水
△ NH3·H2O=====NH3↑+H2O
方法
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c气
浓氨水+ NaOH 溶于水放热,促使氨水分解,且
• 点拨:铵盐分解不一定生成氨气,如NH4NO3受 不到NH3。
• 三、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 点拨:氨气的验满方法: • (1)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试纸变蓝 • (2)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产生白烟
• 四、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 1.氮的存在: • (1)游离态: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 • (2)化合态:动植物体内蛋白质中含有氮元素。 • 2.氮的固定: • (1)定义:使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4.4.1 氨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一、说教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氨、硫酸和硝酸》第一课时—氨。

新教材有意地引导学生从氨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发现历史入手,促使学生有兴趣去了解这种物质。

教材通过富有趣味性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探究氨及铵盐的性质后,教材还安排了氨在化工上的广泛应用和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氨和铵盐的主要化学性质;
(2)理解“喷泉”实验中喷泉产生的原理;
(3)能够应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去检验铵离子;
(4)了解氨的用途及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和评价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装置简图,及参与观察实验,提高获取知识、分析知识、评价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效的教学必须确保学习主体的参与,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自我需求,引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产生愉快学习的心理体验。

学生通过对氨的学习,可以增强环保意识、关注社会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且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学生可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及主动参与交流、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说重难点
重点: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铵盐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喷泉”实验的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四、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在初中对于铵态氮肥已有较多的认识(受热易分解和遇碱性物质放出氨气),但对于氨气的化学性质缺乏系统性掌握。

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对比学习和实验设计方面缺乏训练.
情感方面: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认识不足.
而且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教学。

从与氨有关的研究多次获得诺贝尔奖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进入本节课的教学。

紧接着由教师课堂上演示生动直观的喷泉实验。

在此我在课本原有的基础上采取直接加热浓氨水制取氨气的方法,既简单又迅速,即使烧瓶不干燥实验也能成功,大大提高实验成功率。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并作答。

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并进入到本节课第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氨气的物理性质。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后概括氨气的物理性质。

(2)充分发挥实验功能,进行对比教学,突出教学重点。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都是由物理性质入手,转而进入化学性质的学习,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氨气的化学性质共分为三点:氨气与水的反应、氨气与酸的反应以及氨气的催化氧化。

在氨气与水反应的教学中已经有了前面的喷泉实验作为铺垫,“为什么氨水显碱性呢?”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氨水显碱性的原因。

“为什么在喷泉实验中加热浓氨水产生大量白雾呢?”学生由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掌握氨气与水的反应以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

然后设置一道填表题:液氨和氨水的区别。

在本章中的第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液氯与氯水的比较,运用前面的知识举一反三,使学生及时巩固这个知识点掌握氨水的成分,并且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在氨气与酸反应教学中,我设计一个补充实验,请三位学生上台亲自动手操作,让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分别与蘸有三种酸的玻璃棒靠近,其余同学观察现象,通过对比不同的实验现象,思考并得出结论写出相应的方程式。

在氨气的催化氧化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学生从氨气的化学式出发,从化合价角度分析,预测它具有的怎样的性质—还原性。

那么它与常见的氧化剂O2相遇会发生怎样的反应呢?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对方程式加以分析。

这个反应只是工业制硝酸的一个步骤,然后请学生上台完成课本P98上的“思考与交流”,工业上制取硝酸的四大过程,写出相应的方程式并运用氧化还原知识进行分析。

(3)课堂总结,巩固练习。

“性质决定用途,”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氨气的性质推测它有哪些用途,然后教师进行小结。

最后由一副图片展示自然界氮的循环,由俗语“雷雨肥庄稼”,“种豆不上肥,连种几年地更肥”。

启发学生,思考氮的固定有哪些途径,分别是怎么样固定氮的,最后教师小结归纳。

(4)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其他的方法来引发该实验?
1)方案一:用热毛巾捂住装满氨气的集气瓶一会儿,使气体受热膨胀把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排掉,这样氨气可接触到玻璃导管下面的水,溶于水后引发喷泉。

2)方案二:用冰水浸泡过的毛巾捂住装满氨气的集气瓶一会儿,使气体冷缩后造成的压力差而引发喷泉实验。

六、说板书
一、氨气
1、物理性质:
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1︰700),易液化。

2、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H2O NH4++OH-
(2)氨与氧气反应:4NH3+5O2催化剂
4NO+6H2O;

(3)氨与酸的反应:NH3+HCl=NH4Cl
3、氨的用途:制冷剂、制尿素、制硝酸、制纯碱等
二、铵盐
1、物理性质:
白色固体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热不稳定性:
(NH4)2CO 32NH3↑+CO2↑+H2O NH4Cl NH3↑+HCl↑
(2)遇碱性物质有氨气放出:NH4++OH -NH3↑+H2O
三、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装置:固 + 固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干燥:碱石灰
验满:①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②用蘸取浓盐酸的玻璃棒检验产生白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