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与治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可修改版ppt]
合集下载
血脂异常的危害及治疗方法ppt课件

高脂血症膳食控制方案
食物类别 限制量(g/日) 选择品种
减少或避免品种
肉类
75 g
瘦牛,羊,猪肉
肥肉,肉类制品
去皮禽肉,鱼类
鱼子,鱿鱼,内脏
蛋类
3-4个/周
鸡蛋,鸭蛋,蛋清 蛋黄
奶类
250 g
牛奶,酸奶
全脂奶粉,奶制品
食用油
20 g
花生油,菜子油, 猪牛羊油,奶油
豆油 葵花子油,
鸡鸭油,黄油
香油,调和油
TC或LDL-C 升高
低危
低危
低危 中危 高危
中危 高危 高危
PPT学习交流
18
血脂异常患者开始治疗标准值及治疗目标值mg/dl(mmol/L)
危险等级
TLC开始
药物治疗开始
治疗目标值
低危:(10年危险性 TC>240(6.21) TC>270(6.99) TC<240(6.21)
<5%)
LDL-C >160(4.14)
检查
PPT学习交流
10
极高危人群的定义
中国血脂指南定义
缺血性心血管病合并: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 ◆糖尿病
美国NCEP ATP III定义 心血管病合并: ◆多重危险因素(特别是糖
尿病)
◆严重及未得到很好控制的
危险因素(特别是长期吸烟)
◆代谢综合症的多重危险因
素(特别是甘油三酯
>200mg/dL+ 非HDL-C >130mg/dL,伴有
糕点甜食 最好不吃
油条,炸糕,巧克力
奶油蛋糕,冰激淋
糖类
10 g
白糖,红塘
PPT学习交流
21
药物:调脂药物选择
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和治疗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CTT(2010)汇总分析:他汀降LDL-C的心血管获益显著
CTT2010:对26项试验中170,000受试者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 1mmol/L=39mg/dl
对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影响
对死亡的影响
LDL-C每降低1.0mmol/L
冠脉死亡或非致死
主要血管事件
性心梗
冠脉重建
0
-5
-10
-15
-20
-25
-30
-28%
-35 P<0.0001
-40
-26%
P<0.0001
-34%
P<0.0001
缺血性卒中
-31%
P=0.007
LDL-C每降低1.0mmol/L
癌症和非血管 全因死亡 冠心病死亡 其他心脏原因 卒中原因 其他血管原因 原因
10岁开始
30岁开始
血脂异常
40岁开始
斑块
50岁开始
CVD事件
氧化LDL-C(而不是胆固醇)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致病因素
LDL
单核细胞粘附至血管内膜
ox-LDL
巨噬细胞的保护性吞噬作用
Peter Libby, Paul M Ridker, Göran K. Hansson.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translating the biology of atherosclerosis. NATURE 2011(473):317-25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与治疗课件PPT

05
血脂异常的监测与管理
定期监测
血脂水平监测
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 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指
标。
危险因素评估
根据监测结果,评估患者血脂异常 的危险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心 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监测频率
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监测频 率,对于高危人群应增加监测频次 。
个体化管理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危险因素和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调整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等,以降低血脂水平。
药物治疗
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
长期控制与预防
长期坚持治疗
对于血脂异常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控制血脂水平。
饮食调整
低脂饮食
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 摄入,如动物内脏、肥肉等。增 加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品,如燕 麦、苹果、豆类、蔬菜、全谷类
等。
控制总热量
避免高热量饮食,保持能量摄入 与消耗平衡,以维持理想体重。
限制盐的摄入
减少高盐食品的摄入,如腌制食 品、加工肉类等,有助于降低高
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03
血脂异常的治疗
药物治疗
降脂药物
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的药物,如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 等。
抗血小板药物
降血压和降血糖药物
控制血压和血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 险。
如阿司匹林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非药物治疗
01
02
03
饮食调整
控制脂肪、糖分和盐的摄 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增加运动量
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 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 骑车等。
血脂异常的临床分型及危险评估PPT课件

随着LDL-C水平的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 的 相对危险及绝对危险上升的趋势及程度与 TC相似。根据我国资料: LDL-C < 3.37mmol/L(130mg/dl)与TC < 5.18mmol/L(200mg/dl)的10年发病率 (绝对危险)接近, LDL-C ≥4.14mmol/L (160mg/dl)与TC ≥6.22mmol/L (240mg/dl)的10年发病率(绝对危险)接 近,说明对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影响程度相当。
≥2.26 (200)
心血管病综合危险的评价
国内外大规模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心血管 病的危险性不仅取决于个体有某一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而且 更取决个体同时具有危险因素的数目。是危险因素的数目和严 重程度共同决定了个体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程度,称之为多重 危险因素的综合危险。
我国流行病研究资料表明: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发 病的危险因素,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 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全面评价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是预防和治疗血 脂异常的必要前提。我国人群流行病学长期队 列随访资料表明,高血压对我国人群的致病作 用明显强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 故建议按照有无冠心病及其等危症、有无高血 压、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多少,结合血脂 水平来综合评估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将人群
第27页/共47页
第9页/共47页
血脂异常分类
血脂异常的分类较为繁杂,归纳起来有 三种分类方法。
一、继发性或原发性高脂血症
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全身系统性疾病所引起的血 脂异常。有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机能减退、以 及肾衰、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 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此外,某些 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 起继发性血脂升高。在排除了继发性高脂血症后,即可 诊断为原发性高脂血症。
≥2.26 (200)
心血管病综合危险的评价
国内外大规模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心血管 病的危险性不仅取决于个体有某一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而且 更取决个体同时具有危险因素的数目。是危险因素的数目和严 重程度共同决定了个体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程度,称之为多重 危险因素的综合危险。
我国流行病研究资料表明: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发 病的危险因素,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 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全面评价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是预防和治疗血 脂异常的必要前提。我国人群流行病学长期队 列随访资料表明,高血压对我国人群的致病作 用明显强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 故建议按照有无冠心病及其等危症、有无高血 压、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多少,结合血脂 水平来综合评估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将人群
第27页/共47页
第9页/共47页
血脂异常分类
血脂异常的分类较为繁杂,归纳起来有 三种分类方法。
一、继发性或原发性高脂血症
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全身系统性疾病所引起的血 脂异常。有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机能减退、以 及肾衰、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 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此外,某些 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 起继发性血脂升高。在排除了继发性高脂血症后,即可 诊断为原发性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的治疗PPT课件

药物治疗开始
TC≥270(6.99) LDL-C ≥190(4.92)
TC ≥240(6.22) LDL-C≥160(4.14)
治疗目标值
TC<240(6.22) LDL-C <160(4.14)
TC < 200(5.18) LDL-C < 130(3.37)
TC ≥ 160(4.14) LDL-C ≥100(2.59)
心血管病合并:
多重危险因素(特别是糖尿病) 严重及未得到很好控制的危险因素(特
别是长期吸烟)
代谢综合征的多重危险因素 (特别是 TG≥200mg/dL+非HDL-C≥130mg/dL, 伴 有HDL-C<40mg/dL)
急性冠脉综合征
调脂基本原则
根据危险分层
个体化调脂
心血管病综合危险:低危,中危, 高危,极高危
血管成形术 PTCA
适用于:大动 脉一两处狭窄 的患者
同时应服用调脂 药物以预防动脉 的退化
动脉搭桥术 CABG
适用于:病情 严重的患者, 对缓解心绞痛 非常有效。
同时应服用调脂 药物以预防动脉 的退化
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是最积极的治疗!
根本在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 产生和发展!
血脂是什么?
血脂是血中所含脂质的总称。 主要包括:
安全性
耐受性良好 肝脏转氨酶升高 肌病
肌病(吉非罗齐) 不良反应有: 颜面潮红、高血 糖、高尿酸、上 消化道不适 不良反应有: 胃肠不适,便秘
良好
他汀以外的调脂药物
贝特类:非诺贝特、苯扎贝特、吉非贝齐 烟酸类:烟酸缓释制剂 胆酸螯合剂(调脂树脂类):考来烯胺、考来替 泊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 其他
TC < 160(4.14) LDL-C < 100(2.59)
血脂异常的防治PPT课件

C<40mg/dl); 4.急性冠脉综合征。 高危 CHD或CHD等危症(10年风险>20%)。 患者 中等 2个以上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低HDL-C、 高危 早期CHD家族史、年龄),或10年冠心病风险 患者 10%~20% 中危 2个以上危险因素(10年危险<10%)。 低危 0—1个危险因素。
贝特类 5-20 5-20 普伐他汀用法:成人每次口服10—40毫克,晚饭后服用
-42% - 55% 4-8% -25-35%
20-50 10-20
血脂异常的防治PPT 课件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示意图 “血管内水饺”
冠状动脉中破裂斑块带血 栓的显微照片
致命 性血栓
斑块 破裂处
胶原 纤维帽
形成血栓 的脂质核心
LDL-C致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 多个危险因素 (例如. 儿童、孕妇、哺乳期的妇女及存在肝脏病变者禁用他汀类药物。
调脂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
依据病人临床状况选择起始剂量,首次用药4~8周复查安全性指 标(AST/ALT和CK)和血脂。
中度危险:2+危险因素(10年风险<10%)
分类 ↓TC ↓LDL-C ↓TG ↑HDL-C (%) 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者
(三)苯扎贝特类 高危患者: (High risk)
LDL-C需达到<70 mg/dL的目标人群
➢极高危患者(Very high risk) 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 多个危险因素 (例如.糖尿病) –+ 严重的和控制不良的危险因素 (例如,吸烟) –+ 代谢综合征 (高甘油三酯,低HDL-C) –+ 急性冠脉综合征
贝特类 5-20 5-20 普伐他汀用法:成人每次口服10—40毫克,晚饭后服用
-42% - 55% 4-8% -25-35%
20-50 10-20
血脂异常的防治PPT 课件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示意图 “血管内水饺”
冠状动脉中破裂斑块带血 栓的显微照片
致命 性血栓
斑块 破裂处
胶原 纤维帽
形成血栓 的脂质核心
LDL-C致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 多个危险因素 (例如. 儿童、孕妇、哺乳期的妇女及存在肝脏病变者禁用他汀类药物。
调脂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
依据病人临床状况选择起始剂量,首次用药4~8周复查安全性指 标(AST/ALT和CK)和血脂。
中度危险:2+危险因素(10年风险<10%)
分类 ↓TC ↓LDL-C ↓TG ↑HDL-C (%) 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者
(三)苯扎贝特类 高危患者: (High risk)
LDL-C需达到<70 mg/dL的目标人群
➢极高危患者(Very high risk) 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 –+ 多个危险因素 (例如.糖尿病) –+ 严重的和控制不良的危险因素 (例如,吸烟) –+ 代谢综合征 (高甘油三酯,低HDL-C) –+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脂异常诊断与治疗PPT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正常范围 为1.04-1.55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正常范 围为2.073.12mmol/L
载脂蛋白A1(ApoA1): 正常范围为1.0-1.6g/L
载脂蛋白B(ApoB): 正常范围为0.6-1.1g/L
诊断标准及方法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 醇等指标异常
诊断方法:血液生化检测、血脂谱分析、影像学检查等
诊断流程:初步诊断、确诊、治疗方案制定
诊断注意事项:避免误诊、漏诊,注意个体差异,定期复查
鉴别诊断
血脂异常:血液中脂质含量异常,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等
鉴别诊断方法:血液生化检查、血脂谱分析、影像学检查等
定期检测与筛查
定期进行血脂检测,了解血脂 水平
筛查高危人群,如肥胖、高血 压、糖尿病等
调整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定期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 对血脂异常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高危人群预防策略
控制体重: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肥胖
健康饮食: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 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戒烟限酒:戒烟有助于降低 心血管疾病风险,适量饮酒
有益健康
新技术及新方法应用
基因治疗: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变血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达到治疗 血脂异常的目的
干细胞治疗:利用干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能力,改善血脂异常患者的血管内 皮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药物治疗:新型降血脂药物的研究和应用,如PCSK9抑制剂、新型他汀类 药物等
● 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 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 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 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 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 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 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 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 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 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 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 入,如减少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如减少糖分和盐
《血脂异常》PPT课件

结合形成水溶性物质成为转运脂类的载体,还
可参与酶活动的调节以及参与脂蛋白与细胞膜
受体的识别和结合反应。
已发现有20多种,分为ApoA、B、C、D、E
.
8
血脂概述
脂蛋白代谢有二条途径
外源性代谢途径:指饮食摄入的胆固醇和甘 油
三酯在小肠中合成CM及其代谢过程
内源性代谢途径:是指由肝脏合成的IDL和LDL,
CAD的危险性可增加2~3%
.
16
血脂概述
.
17
血脂概述
.
18
血脂概述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
其它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GRLP) [极低密
度脂蛋白(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事实
上也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ATP Ⅲ将Non-HDL-c定义为降脂治疗的第二目
我国人群的血脂合适水平
.
35
血脂异常的检出与危险评估
心血管病综合危险分层
危险分层
TC 5.18-6.19mmol/L
或LDL-C 3.374.14mmol/L
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3
TC≥6.19mmol/L
或LDL-C
≥4.14mmol/L
低危
低危
中危
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1
低危
高血压,或其他危险因素≥3
肌梗死或心肌缺血
冠脉介入及冠脉手术后
患者
降血压药物治疗合并≧3项
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
/calculator.asp
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
37
血脂异常的检出与危险评估
危险评估——其他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
可参与酶活动的调节以及参与脂蛋白与细胞膜
受体的识别和结合反应。
已发现有20多种,分为ApoA、B、C、D、E
.
8
血脂概述
脂蛋白代谢有二条途径
外源性代谢途径:指饮食摄入的胆固醇和甘 油
三酯在小肠中合成CM及其代谢过程
内源性代谢途径:是指由肝脏合成的IDL和LDL,
CAD的危险性可增加2~3%
.
16
血脂概述
.
17
血脂概述
.
18
血脂概述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
其它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GRLP) [极低密
度脂蛋白(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事实
上也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ATP Ⅲ将Non-HDL-c定义为降脂治疗的第二目
我国人群的血脂合适水平
.
35
血脂异常的检出与危险评估
心血管病综合危险分层
危险分层
TC 5.18-6.19mmol/L
或LDL-C 3.374.14mmol/L
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3
TC≥6.19mmol/L
或LDL-C
≥4.14mmol/L
低危
低危
中危
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1
低危
高血压,或其他危险因素≥3
肌梗死或心肌缺血
冠脉介入及冠脉手术后
患者
降血压药物治疗合并≧3项
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
/calculator.asp
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
37
血脂异常的检出与危险评估
危险评估——其他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i内m膜a
Cockerill GW et al. Arteriosclerosis Thromb Vasc Biol. 1995;15:1987-94
HDL-C:流行病学研究中与CVD显著相关
68项长期前瞻性研究,N=302,430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 证实: HDL-C每升高 1mg/dL, 心血管病风险降低
30岁开始
血脂异常
40岁开始
斑块
50岁开始
CVD事件
氧化LDL-C(而不是胆固醇) 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致病因素
LDL
单核细胞粘附至血管内膜
ox-LDL
巨噬细胞的保护性吞噬作用
Peter Libby, Paul M Ridker, Göran K. Hansson.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translating the biology of atherosclerosis. NATURE 2011(473):317-25
HDL-C被认为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 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
• 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是控制血脂异 常的基础 - 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 - 减轻体重 - 增加体力活动 - 戒烟、限盐
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LDL-C目标水平到底是多少?
4S-P
25
100mg/dL
CTT(2010)汇总分析:他汀降LDL-C的心血管获益显著
CTT2010:对26项试验中170,000受试者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 1mmol/L=39mg/dl
对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影响
对死亡的影响
LDL-C每降低1.0mmol/L
冠脉死亡或非致死
主要血管事件
性心梗
冠脉重建
0
-5
-10
-15
-20
2-3%
The 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 JAMA 2009;302:1993-2000
但药物干预性研究中, HDL-C水平与CVD风险无显著相关性
108项随机对照研究(其中他汀 研究62项),包括299,310名有 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受试者;
调整LDL-C水平后, HDL-C水平与CVD风险 无显著相关性
1,0
1,8
2,6
3,3
4,1
4,9 (mmol/l)
LDL
2. Grundy SM,et al.Implications of recent clinical trials for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guidelines.Circulation 2004;110:227-239.
血脂异常的危险分 层与治疗(广州医科 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病变
2013年美国AHA指南指出: 心脑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患者中,75%以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已成为一种独立的疾病
内皮功能受损
炎症
氧化
斑块不稳定 和血栓形成
10岁开始
Adh粘es附ion Mole分c子ules
Cy细to胞ki因n子es
MCP-1 s-d LDL
Oxid氧iz化e的dLLDDL L
Endoth内el皮ium
HDL InHhDibLit抑制 OxoifdLaLDtDiLoLn的氧化
Mac巨ro噬ph细a胞ge
Foa泡m沫 Ce细ll 胞
HDL PromHoDteL促C进ho胆le固st醇e流ro出l Efflux
vs.
调整HDL-C水平后, LDL-C水平与CVD风险 仍有显著相关性
BMJ 2009;338:b92
各种脂蛋白的临床意义:LDL-C最受关注
TC可能与AS有关
VLDL-C水平升高是CHD的危险因子
IDL—C 一直被认为具有致AS作用
LDL-C是首要的致AS因子。经过氧化或其他化学修饰后的 LDL-C,具有更强的致AS作用
-25
-30
-28%
-35 P<0.0001
-40
-26%
P<0.0001
-34%
P<0.0001
缺血性卒中
-31%
P=0.007
LDL-C每降低1.0mmol/L
癌症和非血管 全因死亡 冠心病死亡 其他心脏原因 卒中原因 其他血管原因 原因
0
-5
-10
-10
-15 P<0.0001
-4
-2
P=0.8
-3
P=0.3
P=0.5
-11
P=0.002
-20
-20
-25
P<0.0001
相 对 风 险 下 降 (%) 相 对 风 险 下 降 (%)
Cholesterol Treatment Trialists' (CTT) Collaboration. Lancet. 2010 ; 376(9753): 1670–1681
4.9 (190)
5.4 (210)
LDL-C mmol/L (mg/dL)
S=他汀治疗组; P=安慰剂治疗组. Kastelein JJP. Atherosclerosis 1999;143(suppl 1):S17–S21.
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
辛伐他汀 普伐他汀 洛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对血脂异常患者:不能只关注血脂水平, 要全面评估心血管病风险
CV-1304-CR-0013, 有效期2014年3月
HDL-胆固醇: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3.抑制粘附分子表达
2.抑制LDL氧化
1.促进胆固醇流出
单核细胞
Monocyte
HDL InhibitHADdLh抑es制io粘n附M分ol子ec的ul表e 达Expression
s-d LDL Vessel血L管um 腔en
冠心病事件百分比(%)
20
4S-S
LIPID-P
CARE-P
15
LIPID-S
10
CARE-S
WOSCOPS-P
5?
WOSCOPS-S
ASCOT-P
AFCAPS-P
ASCOT-S AFCAPS-S
0
1.4 1.8 2.3 2.8 3.4 3.9 4.4 (50) (70) (90) (110) (130) (150) (170)
内皮下聚集的大量泡沫细胞
LDL-C与冠心病相对风险呈对数正相关
3,7
2,9
冠心病相对风险 (log)
2,2
1,7
LDL-C每变化30 mg/dL (0.8 mmol/L)
1,3
冠心病相对风险亦相应改变30%
(相对风险为1.0 时,LDL = 40 mg/dl)
1,0
40
70
100
130
160
190 (mg/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