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海洋教育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陆地和海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陆地和海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2章陆地和海洋》教案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活动探索式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活动一: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小结: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小结并提出问题: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 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备课说明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备课说明教案

本章备课说明
一、本章课标要求
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
·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022年版课程标准新增了陆地地形和海洋地形,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两条内容,目的是能够完整地描述地球表层陆地、海洋的基本面貌,使我们加强对海洋重要性的理解,培养关注海洋、保护海洋的意识。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主要是大洲和大洋、世界的地形和海陆的变迁三部分内容,要求借助地图和其他地理工具,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特征,知道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作用,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的分布等。

通过学习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状况,初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三、本章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但是思想还不够成熟,因此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全球或区域资料,结合具体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设计贴近生活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地球仪、地图、遥感影像、影视资料、数据可视化图等资料,获取能够反映地理环境特点的素材,如世界的“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世界地形之最、世界旅游攻略等;还可以借助近期的火山、地震信息理解海陆变迁。

第三课资源的宝库

第三课资源的宝库

第三课资源的宝库一、教学目标1.知道海洋中常见的资源,并能列举。

2.了解海洋中常见的生物资源及其数量和分布特点。

3.了解海洋中常见的矿产资源及其数量和分布特点。

4.了解海洋中常见的化学资源,并能列举出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知道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

2.了解丰富的矿产资源。

三、教学准备百度、优酷、土豆等网上影音资料、PPT四、教学方法视频感知、理论讲授、自学交流、归纳总结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展示“世界有争议的岛屿”图片以及所争议的国家(见课件),思考:为什么要争岛?(明确:争岛就是为了争夺海洋权益。

海洋权益属于国家的主权范畴,它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权利,是国家在海洋上所获得的利益,或者可以通俗地说是“好处”。

海洋争端最根本的目的是争夺海洋资源。

)2.请同学们看书P23,海洋最常见的资源有哪三类?(二)探究1.探究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1)自学课本P23,完成下列填空海洋中的____ ____ ____ _____等生物资源可为人类提供优质丰富的______。

(2)看视频《神奇的海洋生物》,解决以下问题:①海洋生物在种类上有什么特点?②中华鲎有什么之称?(明确:①海洋生物在种类上具有多样性。

②中华鲎有海底鸳鸯之称。

)(3)读P24“思维冲浪”思考:海洋生物在数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数量非常多,每年提供几十亿吨水产品,能够养活数百亿人。

)(4)看书P24下面的文字及P25 “思维冲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①什么是“渔场”?②写出世界上四大渔场的名称。

③为什么大陆架处的海洋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明确:①鱼类或其他水生动物资源丰富的海域被称为“渔场”)②北海渔场、秘鲁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

③陆地上的河流将富含营养物质的泥沙注入大陆架;海洋大陆坡处营养盐丰富,浮游生物众多;大陆架处的海水上泛,将大陆坡提供的大量的营养盐带至表层。

2.探究矿产资源(1)看书P25 ,完成下列填空①海洋中的矿产资源有_____ 资源、_____和____,它们广泛分布于_____ 、_______ 、 _____。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初中海洋动物教案

初中海洋动物教案

初中海洋动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海洋动物的种类、特征和生态环境。

2. 掌握海洋动物的适应性原理和生物多样性。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海洋动物的愿望。

教学重点:1. 海洋动物的种类和特征。

2. 海洋动物的适应性原理和生物多样性。

教学难点:1. 海洋动物的适应性原理。

2.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海洋动物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 生物学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海洋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洋动物的美丽和多样性。

2. 提问:你们对海洋动物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洋动物的种类、特征和生态环境。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海洋动物的适应性原理,如浮力、压力、温度等环境因素对海洋动物的影响。

2. 讲解海洋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如珊瑚礁、深海生物等。

3. 引导学生理解海洋动物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学实验,如观察海洋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交流分享。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强调保护海洋动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一幅海洋动物的图画,并配以文字说明。

2. 写一篇关于保护海洋动物的短文,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海洋动物的种类、特征和生态环境,掌握海洋动物的适应性原理和生物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海洋动物的愿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海洋动物的行动。

初中地理大洋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大洋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大洋试讲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分布,掌握五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2)能够运用地图和地球仪,识别五大洋的轮廓和分布。

(3)了解洋与洋之间的分界线,以及大洋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和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2)运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海洋资源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关注地球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五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洋与洋之间的分界线。

2. 教学难点:大洋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海洋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海洋的基本概念。

(2)提问:地球上有多少个大洋?它们分别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大洋的位置和特点。

(2)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和地球仪,尝试识别五大洋的轮廓。

3. 课堂讲解(1)讲解五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点。

(2)讲解洋与洋之间的分界线,如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分界线是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

(3)讲解大洋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如暖流和寒流对气候的影响。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研究大洋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2)学生展示探究成果,进行课堂交流。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五大洋名称、位置及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如合作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大洋的填图、绘图作业,检查学生对五大洋轮廓的识别能力。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七年级--海洋教育教案(可打印修改)

七年级--海洋教育教案(可打印修改)
七年级《海洋教育》 教学案
2019—2020学年度 学校:_________________ 任课教师: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 探秘海洋世界 课题1:海水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分析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结合世界海洋水温分布图, 说明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 2、理解盐度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海水 教材 盐度在全球或局部海域的分布特点。 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并归纳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引导—探究法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材 教学重点:1、海岸的组成
分析
2、海岸的类型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引导—探究法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设计
教学内容
学生活 动指导
受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的影响, 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
海岸从陆向海由三个部分组成:
1、潮上带:指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带,其陆上界线是 波浪作用的上限。
3、 南极大陆的外围:
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问题探究〗:请联系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分析北印度洋海
区的洋流特点。
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 冬逆夏顺夏季--西南季风--
顺时针流动
冬季--东北季风--逆时针流动
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对气候的影响
1.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小结〗:2.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注:世界海洋每年热量的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
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
(2)表层水温还受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因素的
影响。

七年级--海洋教育教案

七年级--海洋教育教案

七年级《海洋教育》教学案2019—2020学年度学校:_________________任课教师:______________第三单元探秘海洋世界课题1:海水性质课题2:海水运动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2)理解洋流的成因、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提高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3)能用简明语言概括材料并阐明自己的观点;3.情感目标:通过洋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流与人类、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同时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洋流成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潮汐的形成,洋流的名称及其分布规律【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引导—探究法等【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指导【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从静态的角度研究海洋的理化性质,这节课我们从动态的角度来学习海水的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屡遭德军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巨大的损失。

请同学们分析德军潜艇能神秘出入地中海的原因是什么?展示本节课复习的四个要点。

一、海水运动形式海水运动有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一)、波浪波浪按成因分类,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

海啸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波浪,它规模巨大,破坏力相当强。

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海底地震,深海地震或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海啸;另一类是由风暴而产生的气象海啸,也叫风暴潮。

〖阅读〗《一堂地理课救了百余人》〖启示〗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要学以致用。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问题探究〗孟加拉湾是风暴潮的多发区,也是风暴潮的重灾区。

读图分析问题:①试从海岸形状、地形、社会经济情况等方面,分析孟加拉湾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度流分布规律:在封闭海区与开阔海洋之间的海峡,密度流 的分布一般都很明显。
3、补偿流 —- 海水的连续性,补偿流失
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 少,由于海水连续性要求,补偿流失,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 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做补偿流。可分为水平补偿流和垂 直补偿流。比如秘鲁寒流 (上升补偿流),还有加利福利亚寒流、 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
板书设计
一、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一)海水温度
(二)海水盐度
教学
反思
课题
教材
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1)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 2)理解洋流的成因、类型及对地理环境的
2.能力目标:
( 1)通过学习,提高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比较分 析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3)能用简明语言概括材料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问题探究〗 孟加拉湾是风暴潮的多发区,也是风暴潮的重灾 区。读图分析问题:
①试从海岸形状、地形、社会经济情况等方面,分析孟加拉湾风暴潮灾害严重的原因。
②分析河流对孟加拉湾风暴潮灾害的影响。 海岸呈喇叭口形;地势低平;人口众多,城市密集;河流众多, 水量大,汛期时加重风暴潮灾害。
(二)、潮汐
1.概念: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 落现象。
2.形成机制:引潮力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上海水的引力,以及 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旋转时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组成的合力, 这是引起潮汐的原动力。
一天中海水涨落两次,古代把白天海水潮落称为潮,夜晚海水 潮落称为汐。
一月中,日、地月成直线(朔、望)形成大潮,日、地月成直 角关系(上弦月、下弦月)形成小潮。
3.影响,潮水会淹没潮间带,使海底泥沙迁移潮间带:退潮 时露出水面,涨潮时被潮水淹没的海岸地带。由于航海和海岸 工程建设比如筑港要利用潮间带,因而要掌握潮汐和潮流的特 性. 潮汐现象还与地形有关系。
四、生物海岸
(一)珊瑚礁海岸
1.珊瑚礁:由石珊瑚虫和其他造礁和礁栖生物(如石灰藻、层 孔虫、有孔虫、海绵、贝类等)的骨骼及它们分泌的有机质、 粘结碳酸盐碎屑而形成的多孔隙岩体称生物礁。由于石珊瑚虫
〖问题探究〗: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的盐度有什么不同?密度 有什么差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是如何流动的? 分析: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地
区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地中海蒸发 量大,地中海海水盐度较高,而大西洋的海水密度大,水面降 低,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较小,水面比地中海高。因此,大
岩石海岸是以岩石为主体的海岸。
岩石海岸由于受到海浪、海风和阳光的长期作用,往往会产生 各种各样的风化现象。
其中,以海水的侵蚀最显著,因此岩石海岸普遍存在着海蚀地 貌。其特征为地势陡峭,岸线曲折,水深流急。
三、淤泥质海岸
大量细颗粒泥沙在潮流与波浪作用下输运、沉积而成。
其特征为:岸滩物质组成多属粘土、粉砂等;岸线平直,地势 平坦。又称平原海岸,主要由河流携带入海的
(三)、洋流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例墨西哥 湾暖流。在三种形式中,主要研究洋流,洋流是海水主要的运 动形式,下面学习洋流有关知识。
二、洋流的类型
(一)、按照洋流的性质 ,可以分为寒流和暖流。
〖问题探究〗 读图,如何判断暖流?流向有什么规律? 〖小结〗 ①寒流 :由较高纬(低温)流向较低纬(高温) 暖流 :由较低纬 (高温)流向较高纬(低温) ②等温线的凸向即洋流的流向。

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

D.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 蒸发耗热
(2)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BD)
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C.热量辐射是各纬度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
【课时】1课时
教 学 过 程
环节
设计
教学内容
学生活 动指导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我们从静态的角度研究海洋的理化 性质,这节课我们从动态的角度来学习海水的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 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屡遭德军潜艇 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巨大的损失。请同学们分析德军潜艇能 神秘出入地中海的原因是什么?展示本节课复习的四个要点。 一、海水运动形式 海水运动有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西洋水面较高,地中海水面较低,大西洋表层海水会经直布罗
陀海峡流入地中海,而地中海底层海水会从海峡底层流入大西 洋。
例:二战中,德军潜水艇出入直布罗陀海峡, 关闭了发动机, 避开了英军的监听,绕到英军背后,偷袭英军得手。 〖问题探究〗:世界上还有那些海域会存在密度流?试举例说 明。
(曼德海峡)红海与印度洋,红海与地中海,波罗的海与北海, 地中海与黑海。
洋流的形成除了受上面这些因素影响外,还受到陆地形状和 地转偏向力影响,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会迫使洋流在运动过 程中,洋流的流动方向发生改变。洋流形成是受多种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这使洋流的分布很复杂,但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三、表层洋流的分布与规律
(一) 回顾全球性大气环流,讲解世界洋流模式。
(二)检查学生对太平洋、大西洋各主要洋流名称的识记情况。
(一)、波浪 波浪按成因分类,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 啸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波浪,它规模巨大,破坏力相当强。它可 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海底地震,深海地震或火山爆发而引起的 地震海啸;另一类是由风暴而产生的气象海啸,也叫风暴潮。 〖阅读〗《一堂地理课 救了百余人》
〖启示〗 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要学以致用。培养现代公民 必备的地理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洋流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洋流与人类、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 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同时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洋流成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潮汐的形成,洋流的名称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引导—探究法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二)、按照洋流形成原因 ,可以分为三类:
1、风海流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 风吹拂海面 ,推动海洋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 海水,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南北半球信风和盛 行西风所形成的洋流。
2、密度流 由于各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 导致海水的流动,叫做密度流。
〖问题探究〗 为什么钱塘潮自古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 无”?
杭州湾地形是三角形海湾,外部开口大,内部狭窄,第二个原
因是气象条件:每年夏秋季节,夏季风(东南季风)盛行,在 东南季风作用下形成的风浪,加剧了潮势。第三个原因是天文 因素:当日、地、月成一直线时(朔望月) ,潮差较大,所以有 “八月十八观潮”之说。
(四)对航海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一、海水运动形式
二、洋流的类型 三、表层洋流的分布与规律 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
反思
受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的影响,
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
1、潮上带:指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带,其陆上界线是波 浪作用的上限。
2、潮间带是高低潮海面之间的地带。
3、水下岸坡为低潮线以下, 至波浪有效作用于海底的下限。 其下界约相当于 1/2 波长的水深处。
一、沙质海岸
由平原的堆积物质被搬运到海岸边,又经波浪或风改造 堆积而成。
其特征为:组成物质以松散的砂(砾)为主,岸滩较窄 而坡度较陡。
二、基岩海岸
岩石海岸是以岩石为主体的海岸。
岩石海岸由于受到海浪、海风和阳光的长期作用,往往会产生 各种各样的风化现象。
其中,以海水的侵蚀最显著,因此岩石海岸普遍存在着海蚀地 貌。其特征为地势陡峭,岸线曲折,水深流急。
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 冬逆夏顺夏季动
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对气候的影响
1.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小结〗:2.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二)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小结〗:寒暖流交汇处附近、上升流附近海区易形成大渔场。 (三)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④结冰和融冰--结冰时海水盐度偏高;融冰时海水 盐度偏低。使同纬度海区的盐度产生季节变化。3、分布规律: (1)全球: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 低纬度海区递减。
①副热带盐度最高的原因:气温高,蒸发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②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赤道低气压控制,蒸发量大,但降水量更大。
③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因:气温低,蒸发量小;温带多雨带,多河流水注入。
④60°N比60°S海区盐度低的原因:北半球陆地面 积大,陆地径流注入多。
(2)局部:
最高盐度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
蒸发旺盛;四周为沙漠地区,注入淡水少;海域比较 封闭,与外洋海水交换少。盐度达4.1%。
最低盐度海区--波罗的海:所处纬度较高,蒸发 量小;陆上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海域比较封闭,与 外洋海水交换少。盐度不超过1%.

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

2、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规律
①不同海区: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
②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时水温偏高,寒流流经时水温偏低。
③同一海区:
A:日变化:日出前后最低,14~15时最高。
B:年变化(北半球):8月水温最高,2月水温最 低。
(2)垂直分布规律:由表层向深层渐低,1000米以下 变化很小。读图1-2-3加以分析。
辐射的热量
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注:世界海洋每年热量的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 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 (2)表层水温还受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因素的影 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