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分析
控制系统设计及分析

控制系统设计及分析一、SISO 控制系统的模型1、环节串联G(s)=G1(s)*G2(s)*…*Gn(s)sys=sys1*sys2*…*sysn或:sys=series(sys1,sys2); sys==series(sys,sys3); …;sys=series(sys,sysn)或:[num,den]= series(num1,den1,num2,den2);[num,den]= series(num,den,num3,den3);…;[num,den]= series(num,den,numn,denn);sys=tf(num,den)Ex311.m :求三个控制环节串联后的传递函数:3256:3)1(32:2)1(1:122+++++++s s sys s s sys s s s s sys%sys1的传递函数num1=[1,1];den1=conv([1,0],[1,1,1]);sys1=tf(num1,den1);%sys2的传递函数num2=[2,3];den2=conv([1,1],[1,1]);sys2=tf(num2,den2);%sys3的传递函数num3=[6,5];den3=[2,3];sys3=tf(num3,den3);%系统串联总的传递函数sys=sys1*sys2*sys32、环节并联G(s)=G1(s)+G2(s)+…+Gn(s)sys=sys1+sys2+…+sysn或:sys=parallel(sys1,sys2);sys=parallel (sys,sys3);…; sys= parallel (sys,sysn)或:[num,den]= parallel (num1,den1,num2,den2); [num,den]= parallel (num,den,num2,den2);…;[num,den]= parallel (num,den,numn,denn);sys=tf(num,den)Ex312.m :求三个控制环节并联后的传递函数:321:3)1(32:2)1(1:122+++++++s s sys s s sys s s s s sysnum1=[1,1];den1=conv([1,0],[1,1,1]);sys1=tf(num1,den1);num2=[2,3];den2=conv([1,1],[1,1]);sys2=tf(num2,den2);num3=[1,1];den3=[2,3];sys3=tf(num3,den3);%系统并联总的传递函数sys=sys1+sys2+sys33、反馈连接)()(1)()()(s H s G s G s X s X i o ±= “+”为负反馈,“-”为正反馈sys 为系统闭环传递函数;sys1表示G(s);sys2表示H(s):格式:sys=feedback(sys1,sys2,sign)sign=1表示“-”为正反馈;sign=-1表示“+”为负反馈,缺省为负反馈。
控制系统频率分析课件

分析系统动态性能
频率分析可以揭示控制系统的动 态性能,包括系统的响应速度、 阻尼比和超调量等,为系统性能
优化提供依据。
指导控制器设计
通过频率分析方法,可以根据系 统性能要求,指导控制器参数和 结构的设计,实现控制系统的优
化。
课件内容与结构
1 2 3
基础知识介绍 课件首先对控制系统频率分析的基础知识进行介 绍,包括频率特性的概念、分类和作用等,为后 续内容打下基础。
动执行器等。
03
控制器
介绍控制器的结构、原理和分类,包括模拟控制器、数字控制器等,并
详细阐述PID控制算法的实现方法和优缺点。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稳定性
阐述稳定性的概念、判定方法和改善措施,包括劳斯判据、奈奎 斯特判据等。
动态性能
介绍动态性能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包括上升时间、调节时间、 超调量等,并分析各指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根据系统特点选择合适的坐标系,便于观察和分析。
确定关键点
确定系统的关键频率点,如截止频率、穿越频率 等,便于分析和设计。
利用渐近线
利用渐近线绘制开环频率特性曲线,便于快速分 析和估算。
开环稳定性判定方法
Nyquist稳定判据
根据Nyquist稳定判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包括判断曲线是否包围临界点、计算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等。
稳定性判定依据
01
02
03
稳定性概念
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否 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能力。 稳定性是控制系统正常工 作的前提。
稳定性判定方法
劳斯判据、奈奎斯特判据、 伯德图判据等。通过对系 统传递函数的分析,判断 系统是否稳定。
稳定性判定实例
针对具体控制系统,运用 稳定性判定方法进行实例 分析,加深对稳定性概念 的理解。
控制系统中的系统建模与分析

控制系统中的系统建模与分析在控制系统中,建模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系统进行精细的建模,可以实现对系统的深刻理解,为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支持和依据。
本文将介绍控制系统中的系统建模与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控制系统。
一、控制系统简介控制系统是一个涉及工程、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复杂系统,它的作用是在符合一定性能指标的前提下,使系统达到一定的预定目标。
常见的控制系统包括飞行器控制系统、汽车自动驾驶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等。
二、系统建模1. 建模方式在控制系统中,系统建模有两种主要方式:基于物理方程(物理建模)和基于实验数据(数据建模)。
物理建模是通过物理学、力学、电学等学科,建立控制对象的系统模型,包括状态空间模型、传递函数模型等。
物理建模效果较好,其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控制对象的物理特性。
但是物理建模需要精通相关物理学原理和数学知识,建模难度较大。
数据建模是通过采集已知控制对象的实验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等方法,建立控制对象的模型。
数据建模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相对较低,但是数据采集和处理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并且在建立模型中可能存在误差。
2. 建模过程系统建模的目的是利用数学模型描述和分析实际系统,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建模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收集系统信息:了解控制对象的系统结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等相关信息。
(2)选择建模方法: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物理建模或数据建模。
(3)建立模型:针对控制对象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4)验证模型: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测试和验证,检验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5)优化模型:根据验证结果对模型进行调整和优化,实现对模型的完善和精细化。
三、系统分析1. 稳定性分析稳定性是控制系统中最基本的性质之一。
稳定性分析可分为稳定性判据和稳定性分析两方面。
稳定性判据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上,针对控制系统建立一系列的稳定性判定定理,如Routh-Hurwitz准则、Nyquist准则等,根据这些判据来判断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电梯检验中控制系统的常见问题分析

电梯检验中控制系统的常见问题分析电梯是现代城市交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为人们提供了便捷舒适的出行方式。
电梯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中控制系统是电梯安全的关键部分之一。
在电梯的日常检验中,控制系统经常出现一些常见问题,对于电梯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针对电梯检验中控制系统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引起相关从业人员和管理者的重视,保障电梯的安全运行。
一、电梯控制系统概述电梯控制系统是指安装在电梯控制柜中的一套用于控制电梯上行、下行、停靠等动作的系统。
它由电梯主控板、驱动器、编码器等设备组成,通过信号传感器和控制器实现对电梯的精准控制。
电梯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是电梯安全和性能的重要保障,也是电梯日常检验的重点之一。
二、常见问题分析1. 电梯主控板故障电梯主控板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一旦出现故障将导致电梯无法正常运行。
主控板故障的原因可能有:电路板老化、元器件损坏、电器接触不良等。
在电梯的日常检验中,应特别关注主控板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排除故障隐患,确保电梯的正常运行。
2. 驱动器故障电梯的上行、下行和停靠动作是由驱动器控制的,一旦驱动器出现故障,将会对电梯的运行造成严重影响。
驱动器故障的原因可能有:电路故障、电源问题、马达故障等。
在日常检验中,要对电梯的驱动器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其工作状态良好。
3. 编码器异常编码器是用于检测电梯位置的重要传感器,一旦出现异常会导致电梯无法准确停靠。
编码器异常的原因可能有:传感器故障、电气连接问题、机械故障等。
在电梯的检验中,要对编码器进行专项检查,确保其准确可靠。
4. 门机系统故障5. 电气接地故障电气接地问题是电梯控制系统中常见的故障之一,它可能导致电梯的运行不稳定、电器的损坏甚至电气火灾。
在检验中,要特别关注电梯的电气接地情况,确保其符合相关安全标准。
三、解决方法针对电梯检验中控制系统的常见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法,确保电梯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

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控制系统是一种通过调节输入信号以实现预期输出的技术。
在工程领域中,控制系统在各个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自动化生产线、飞行器导航等。
本文将探讨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的目标是根据给定的输入和输出要求,选择合适的组件和参数来构建系统。
设计过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1 系统建模系统建模是将实际系统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
这个模型可以是基于物理原理的方程,也可以是基于实验数据的统计模型。
通过建模,我们可以准确地描述系统的行为和特性。
1.2 控制器设计根据系统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设计合适的控制器来调节输出。
常见的控制器包括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状态反馈控制器等。
控制器的设计要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快速响应和鲁棒性等因素。
1.3 信号传递在控制系统中,输入信号需要通过传感器收集,并通过执行器来调节输出。
信号传递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噪声和时延的影响,因此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并进行信号处理和滤波。
1.4 系统优化通过对系统的建模和控制器的设计,我们可以对系统进行仿真和优化。
这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并确定最佳的参数和结构。
2. 控制系统分析控制系统分析的目的是评估系统的稳定性、性能和鲁棒性。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频域分析和时域分析。
2.1 频域分析频域分析是通过对系统的频率响应进行分析来评估系统的性能。
我们可以使用频率响应函数、波特图和奈奎斯特图等工具来描述系统的频率特性。
通过分析频域特性,我们可以确定系统的稳定界限、共振频率和抑制震荡的方法。
2.2 时域分析时域分析是通过对系统的时间响应进行分析来评估系统的性能。
我们可以使用单位阶跃响应、单位脉冲响应和阶跃响应等来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
通过分析时域特性,我们可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超调量和调整时间等指标。
3. 示例: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让我们以一个温度控制系统为例,来介绍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的具体步骤。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引言控制系统是一种通过控制输入信号以达到预期输出的系统。
在实际应用中,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本文将介绍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基本概念、稳定性判据以及常见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基本概念在控制系统中,稳定性是指系统的输出在输入信号发生变化或扰动时,是否能够以某种方式趋向于稳定的状态,而不产生超调或振荡。
在进行稳定性分析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几个重要的概念。
稳定性定义对于一个连续时间的线性时不变系统,如果对于任意有界输入信号,系统的输出始终有界,则称该系统是稳定的。
换句话说,稳定系统的输出不会发散或趋向于无穷大。
极点(Pole)系统的极点是指其传递函数分母化简后得到的方程的根。
极点的位置对系统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极点位置可能使得系统的稳定性不同。
范围稳定性(Range Stability)当输入信号有界时,系统的输出也保持有界,即系统是范围稳定的。
渐进稳定性(Asymptotic Stability)当输入信号趋向于有界时,系统的输出也趋向于有界,即系统是渐进稳定的。
稳定性判据稳定性判据是用来判断控制系统是否稳定的方法或准则。
常见的稳定性判据有:Routh-Hurwitz判据、Nyquist判据以及Bode稳定判据。
Routh-Hurwitz判据Routh-Hurwitz稳定性判据是一种基于极点位置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系统的传递函数确定极点。
2.构造Routh表。
3.根据Routh表的符号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Nyquist判据Nyquist稳定性判据是一种基于频率响应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系统的传递函数绘制频率响应曲线。
2.根据频率响应曲线的特征判断系统稳定性。
Bode稳定判据Bode稳定判据是一种基于系统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系统的传递函数绘制Bode图。
2.根据Bode图的特征判断系统稳定性。
稳定性分析方法除了以上的稳定性判据外,还有一些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控制系统时域分析
控制系统时域分析控制系统是指由各种元件和装置组成的,用于控制、调节和稳定各种过程的系统。
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中,时域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时域分析可以通过考察系统输出信号在时间上的变化来评估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1. 时域分析的基本概念时域分析是指通过观察系统输入和输出信号在时间轴上的波形变化,来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特性。
在时域分析中,常用的指标包括系统的响应时间、稳态误差、超调量、振荡频率等。
2. 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单位阶跃响应是指将系统输入信号设置为单位阶跃函数,观察系统输出信号的变化。
单位阶跃响应可以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包括系统的稳态响应和暂态响应。
通过观察单位阶跃响应的波形,可以评估系统的超调量、上升时间、峰值时间等性能指标。
3. 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单位脉冲响应是指将系统输入信号设置为单位脉冲函数,观察系统输出信号的变化。
单位脉冲响应可以用来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和冲激响应。
通过观察单位脉冲响应的波形,可以计算系统的阶跃响应和频率响应等特性。
4. 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稳态误差是指系统输出信号与期望输出信号之间的偏差。
稳态误差分析是用来评估系统在稳态下的性能。
根据系统的稳态误差特性,可以对系统进行进一步的补偿和优化。
通常,稳态误差可以通过单位阶跃响应和传递函数来计算。
5. 系统的波形分析波形分析是指通过观察系统输入和输出信号的波形,来分析系统的性能和特性。
波形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判断系统是否存在超调、振荡和阻尼等问题,从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6.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虽然时域分析是评估控制系统性能的常用方法,但有时候需要使用频域分析来更全面地了解系统的特性。
频域分析可以通过考察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能。
常见的频域分析方法包括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频率响应曲线等。
总结:时域分析是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中重要的工具之一。
通过观察系统输入和输出信号在时间上的变化,可以评估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实验报告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实验报告引言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扰动作用下,能否保持稳定运行的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实验,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并对结果进行报告。
实验设备和方法设备本实验使用的设备如下:1.一台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实验设备2.一台电脑方法1.将实验设备接通电源,等待设备启动完毕。
2.打开电脑,运行实验软件。
3.在实验软件中设置实验参数,包括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采样时间等。
4.开始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结论。
6.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个二阶惯性系统作为被控对象,传递函数为$G(s)=\\frac{1}{(s+1)(s+2)}$。
我们使用了PID控制器进行控制,并设置了合适的参数。
实验过程中,我们输入了一个单位阶跃信号,观察系统的响应。
通过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系统的超调量为5%;2.系统的稳态误差为0.1;3.系统的调节时间为2秒。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系统的超调量很小,说明系统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2.系统的稳态误差较小,说明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系统的调节时间较短,说明系统的响应速度较快。
综上所述,实验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通过实际实验和数据分析,得出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指标,对于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无。
控制系统分析
开环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水泵抽水控制系统
家用窗帘自动控制系统 宾馆自动门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方框图
投篮
供水水箱的水位自动控制系统 加热炉的馈回来与希望值 比较,并根据它们的误差调整控制作用的系统。
举例:调节水龙头——首先在头脑中对水流有一个 期望的流量,水龙头打开后由眼睛观察现有的流量大小 与期望值进行比较,并不断的用手进行调节形成一个反 馈闭环控制;骑自行车——同理不断的修正行进的方向 与速度形成闭环控制
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
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引言控制系统是一种将输入信号转换为输出信号的系统,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中。
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是关于如何对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和设计的方法论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基本概念、模型建立、分析方法和设计策略。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由输入、输出、控制器和被控对象构成。
输入是控制系统接收的参考信号,输出是控制系统产生的输出信号,控制器是根据输入信号和被控对象的状态信息进行计算的设备,被控对象则是被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
控制系统的目标是通过控制器调整被控对象的状态,使得输出信号尽可能与参考信号一致。
控制系统的模型建立控制系统的建模是将实际控制系统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常用的控制系统模型包括线性时不变系统模型和非线性系统模型。
线性时不变系统模型可以用微分方程、差分方程或者传递函数表示,非线性系统模型则需要使用非线性方程或者状态空间表示。
在建立控制系统模型时,需要考虑系统的输入、输出和状态变量。
输入变量是控制系统接收的输入信号,输出变量是控制系统产生的输出信号,状态变量是系统内部的变量,在控制过程中起到连接输入和输出的桥梁。
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控制系统的分析是通过对系统的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分析,得到系统的稳定性、性能和鲁棒性等指标。
常用的控制系统分析方法包括传递函数法、根轨迹法和频域分析法。
传递函数法是一种通过对系统的传递函数进行分析来评估系统性能的方法。
根轨迹法是一种通过分析系统特征方程的根的位置和移动来评估系统稳定性和性能的方法。
频域分析法则是一种通过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来评估系统性能的方法。
控制系统的设计策略控制系统的设计是指根据系统的要求和限制,确定控制策略和参数的过程。
常用的控制系统设计策略包括比例控制、比例积分控制和模糊控制等。
比例控制是一种根据误差信号与控制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来调整控制量的控制策略。
比例积分控制则是在比例控制的基础上引入积分项,通过积分误差来修正控制量,从而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系统分析
控制工程基础大作业MATLAB软件应用
2016年秋季学期
专业名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班级:机设141 姓名:闫学佳
学号: 140273 授课教师:曲云霞
成绩:
控制工程基础大作业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工程工具MATLAB软件使用的基本方法,能够应用MATLAB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及性能分析。
二、内容要求:
1.控制系统建模
(1)确定所研究的闭环反馈控制系统,清晰表述系统的具体工作原理及参数条件;(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生活或者工程实践中的实际案例确定自己所研究的闭环反馈控制系统)
(2)绘制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的职能方框图、函数方框图,并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形式的数学模型。
2.应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针对所选定的闭环控制系统,应用MATLAB软件完成以下工作:
(1)控制系统频域特性分析
分别使用nyquist函数和bode函数绘制系统的开环奈奎斯特图和开环波德图,并附程序清单。
(2)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判定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并进行控制系统相对稳定性分析,计算稳定性裕量,并附程序清单。
(3)控制系统时域特性分析
使用step函数绘制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控制系统响应的快速性指标,分析比较结构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附程序清单。
三、作业书写注意事项:
1.封皮格式按照此模板内容,不必更改,完整填写相应的个人信息;
2.正文按照第二部分内容要求的顺序分项书写,给出运行结果并附上完整的编写程序清单(同时提交电子版程序);
3.本模板及要求保留,另起一页书写正文的内容成果,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
4.杜绝抄袭,如果雷同,按照零分计;
5.采用十分制记分,抽查答辩。
图1 带钢卷取跑偏电液伺服控制系统
带钢的跑偏位移是系统的输入量,卷取机的跟踪位移是系统的输出量。
输入量与输出量的差值经光电检测器检测后由电流放大器放大,放大后的功率信号驱动电液伺服阀动作,进而控制伺服液压缸驱动卷取机的移动。
液压能源为整个系统工作提供足够的能量。
除此之外,系统中还设置了辅助液压缸和液控单向阀组。
辅助液压缸有两个作用:一是在卷完一卷要切断带钢前将光电检测器从检测位置退出,而在卷取下一卷前又能使检测器自动复位对准带边。
这样可以避免在换卷过程中损坏光电检测器;二是在卷取不同宽度的带钢时调节光电检测器的位置。
液控单向阀组可使伺服液压缸和辅助液压缸有较高的位置精度。
控制系统电路简图如下图8.2所示,
由于该系统的输出量是位移,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按负反馈设计连接,因此这是一个位置伺服系统,输出量可以连续跟踪输入量的变化。
具体过程表现为:带钢正常运行时,光电二极管接收一半的光照,其电阻为。
调整电桥电阻和,使,电桥平衡无输出。
当带钢跑偏时,带边偏离检测器中线,电阻随光照变化而变化,使电桥失去平衡,从而形成调节偏差信号,此信号经电流放大器放大后,在伺服阀差动连接的线圈上产生差动电流,伺服阀则输出正比于此差动电流的油液流量,使液压缸驱动卷取机的卷筒向跑偏的方向跟踪,从而实现带钢自动卷齐。
由于光电检测器安装在卷取机移动部件上随同跟踪实现直接位置反馈,很快就使检测器中线又对准带边,于是在新的平衡状态下卷取,完成了一次纠偏过程。
(2)
a.职能方框图,如下图2所示:
图2 职能方框图
b.系统的传递函数形式的数学模型及函数方框图:
1)考虑到光电检测器的增益为为偏差位移,为电桥输出
电压;电流放大器的增益为为电流放大器输出电流。
光电检测器和电流放大器总的增益为,因为二者的时间常数都很小,故可看作比例环节,其传递函数为,现场通常取
2)控制系统中采用的是TR-h7/20EF型动圈双级滑阀位置反馈式电液伺
服阀,其主要技术参数为:额定电流;供油压力
;额定流量;流量增益。
由实验曲线求出伺服阀的峰值时间、过渡时间和超调置分别为、及。
由于伺服阀可以看成是一个二阶振荡环节,由实验数据不难求出该伺服阀的附尼比和固有频率,从而锝到伺服阀的传递函数为
3)液压缸的技术参数为:活塞直径D=0.125 m,活塞杆直径d=0.06 m,
活塞行程H=0.075 m,液压缸有效工作面积,系统总的压缩容积(液压缸及与之相连的管路的容积)。
取液压油的等效弹性模量为,则该环节的固有频率,取,故该环
节传递函数为。
函数方框图,如下图3所示:
图3 函数方框图
数学模型为
为方便应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分析,按照如下方式处理:
;;;
;。
2.应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针对所选定的闭环控制系统,应用MATLAB软件完成以下工作:
(1)控制系统频域特性分析
a.开环奈奎斯特图,如下图4所示:
图4 开环奈奎斯特图
程序清单:
G=tf(9.7196,conv([0.0002732,0.00661157,1,0],[0.00007972,0.01071 43,1]));
nyquist(G,'-k');
b.开环波德图,如下图5所示:
图5 开环波德图
程序清单:
G=tf(9.7196,conv([0.0002732,0.00661157,1,0],[0.00007972,0.01071 43,1]));
bode(G,'-k');
(2)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1.稳定性:
图6 求根公式
程序清单
G=tf([9.7196],[0.0000000217795,0.000003454,0.00042376,0.017326, 1,0]);
roots(G.den{1})
运行结果
ans =
0.0000 + 0.0000i
-67.1923 +89.6039i
-67.1923 -89.6039i
-12.1025 +59.2783i
-12.1025 -59.2783i
由此可知,该系统的特征方程的4个根均无正实部,所以该系统稳定。
2.稳定性、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如下图7所示:
图7 稳定性、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判断图
运行结果:
z =
空矩阵: 1×0
p =
-66.3019 -91.5591i -66.3019 +91.5591i -7.2995 -54.8720i -7.2995 +54.8720i -11.3968 + 0.0000i
系统稳定!
系统的幅值裕量为
6.9068
系统的相位裕量为
79.9563
程序清单:
GH=tf(9.7196,conv([1,0],conv([0.0002732,0.00661157,1],[0.00007972,0. 0107143,1])));
sys=feedback(GH,1);
z=[tzero(sys)]'
p=[pole(sys)]'
ii=find(real(p)>0);n1=length(ii);
ij=find(real(z)>0);n2=length(ij);
if(n1>0),disp('系统不稳定!');
else,disp('系统稳定!');end
if(n2>0),disp('系统不是最小相位系统!');end
margin(GH);
[Gm,Pm,Wcg,Wcp]=margin(GH);
PGm=num2str(20*log10(Gm));PPm=num2str(Pm);
Gms=char('系统的幅值裕量为',PGm);
Pms=char('系统的相位裕量为',PPm);
disp(Gms);disp(Pms);
(3)控制系统时域特性分析
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8所示:
图8 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图
系统响应的快速性指标的分析:
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可以用阶跃响应的调整时间来表示。
该系统的。
程序清单:
num=[9.7196];
den=[0.0000000217795,0.000003454,0.00042376,0.017326,1,9.7196];
G=tf(num,den);
step(G);%impulse(G);
结构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液压缸环节的固有频率值提高后,在同样的阻尼比下可以使开环增益,即放大系数得到提高,从而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态精度。
参考文献:王积伟吴振顺主编《控制工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高铁红曲云霞主编《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版)》中国计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