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国文化》笔记和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中国文化概论【圣才出品】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语言学》笔记和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语言学》笔记和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目录内容简介视频讲解教师简介目录第一部分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第1章总论1复习笔记1.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2章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1复习笔记2.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3章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1复习笔记3.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4章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1复习笔记4.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5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1复习笔记5.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6章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1复习笔记6.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7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1复习笔记7.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8章教材的选择和使用1复习笔记8.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9章测试9.1复习笔记9.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10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1复习笔记10.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11章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1复习笔记11.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12章教案设计1复习笔记12.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二部分语言学[视频讲解]第1章语言和语言学[视频讲解]1复习笔记1.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2章语音和语音学[视频讲解]1复习笔记2.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3章词汇和词汇学[视频讲解]1复习笔记3.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4章语法和语法学[视频讲解]1复习笔记4.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5章文字和文字学[视频讲解]1复习笔记5.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6章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视频讲解]1复习笔记6.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7章语言的类型分类和谱系分类1复习笔记7.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第一部分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第第1章总论1.1复习笔记一、“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由来及发展(一)含义及由来1.含义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国文化》笔记和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中国哲学【圣才出品】

第4章中国哲学4.1复习笔记一、孔孟之道1.孔子(1)儒家孔子号称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他的一些见解和谈话,由弟子们记录和整理成《论语》,集中反映他的思想。
产生在鲁文化氛围里的儒家思想,自然维护周文化的核心成分——“礼乐制度”。
(2)孔子的思想①中心思想一个“仁”字,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即“推己及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自己想要得的好处也给予别人;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
孔子由“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
②政治思想a.主张“正名”,即按照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纪,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b.主张统治者“立信”,即政府要获得人民的信任。
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
③教育思想也有许多精辟的东西,直到今天仍有继承的巨大价值。
如“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孟子(1)孟子孟子是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的第二位儒学大师。
据说他是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一生不曾做官,专以讲述为业。
其思想集中反映在他与弟子共同编写的《孟子》一书中。
由于他对儒学的巨大贡献,后世常把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学”或“孔孟之道”。
(2)孟子的思想其思想的核心是主张“性善”和“良知”。
①在“仁学”理论方面,孟子补充提出了“义”,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所以为人之道。
在孔子“杀身成仁”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舍生取义”。
使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观更加完备。
②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
同时,他还提出了“仁政”的观念,即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且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
3.荀子(1)他是先秦儒家的另一位大师,他的思想集中反映于《荀子》中。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试题

2005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试题(高级)样卷及答案资料格式: OFFICE文档文件大小:45KB发布日期:2008-7-6下载次数:937(点击查看下载说明)举报下载错误本资料需要注册并登录后才能下载!·用户名密码验证码找回密码·您还未注册?请注册您的账户余额为元,余额已不足,请充值。
您的账户余额为元。
此购买将从您的账户中扣除费用0.0元。
内容介绍>>2005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试题(高级)样卷及答案一、填空题说明:第1—25题是填空题,每题有一个空;每个空1分,共25分。
请仔细阅题,并在答题纸相应的题号下填入恰当的答案。
1.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______,因其遗址中有大量黑陶,故又称“黑陶文化”。
2.中国历史上“郡县制”的设置,最早始于_____。
3.中国人的姓氏的来源很多,司马、司徒等姓来源于_____。
4.先秦时期出现最早的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历史著作是______。
5.古代中国人最突出的三大崇拜是天地崇拜、______和君师圣贤崇拜。
6.中国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茶经》的作者陆羽是______朝人。
7.唐代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位于今河北省的______。
8.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是______菩萨的道场。
9.两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属于______。
10.北朝作家骊道元所著的______是一部颇具文学价值的历史文献。
11.唐代僧人玄奘所著的______是中外史上的不朽著作。
12.“知行合一”是宋代理学家______提出来的。
13.历史上著名的《春江花月夜》等音乐都属于______。
14.元人钟嗣成记录元杂剧作家作品的著作取名为______。
15.曾被人誉为“我明一绝”的文学形式是指______。
16.阿注婚是中国云南______族摩梭人的传统婚姻形式。
17.“曲水流筋”是古人在______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
18.“教外别传,不留文字”是中国佛教的______主张。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国文化》笔记和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中国古代教育【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德高尚、热爱人民、对人民有益的人。
5.春秋时期的教育 春秋时期,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一些知识分子聚众讲学,宣传自己 的思想和主张,于是私学产生了。 (1)最早的私学创立者是孔子。他以后,官学和私学并重,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双 轨制。 (2)荀子的《劝学篇》,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 6.汉代的学校教育 封建制度确立以后,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国家采取“内法外儒”的文教政 策,积极兴办学校,招纳士子。汉代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以官学为最发达。官学中 有中央政府主办的“太学”和“鸿都门学”,也有地方政府主办的“郡国学”和校、庠、序 等。 (1)元朔五年(公元前 124 年),武帝下令兴太学于京师,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 的第一所大学。 (2)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 3 年)才明确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设庠,聚(自 然村)设序。这样,从中央太学到郡国学、校、庠、序的封建教育体系就正式形成了。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太学时兴时废,官学教育有所削弱。这一阶段教育的 变化,是晋武帝于咸宁二年(公元 276 年)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 8.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一统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三、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1.书院
书院是我国封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宋代到清末,历时一千余年,管理制度与教学
方式跟国子监与太学等有很大区别,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2.教育书院的诞生
3 / 3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书院是从古代的“精舍”、“精庐”、“学馆”发展来的。根据地方志的记载,最早出 现的书院是唐贞观九年(635 年)遂宁人张九宗建立的书院,但它还不是一个讲学授徒的机 构,只是一个私人读书治学的场所。从私人和国家设立的两种书院来看,最初都不具备讲学 的功能。大约到唐代的中晚期,有一些私人建立的书院才开始教授生徒,这就引发了教育书 院的诞生。
对外汉语中国文化试卷及答案.doc

2005年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考试中国文化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一、填空题1.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属于_旧_石器时代化石,为研究古人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2.通行于西周时期,俸在青铜上的文字,后世称为—金—文,也叫钟鼎文。
3.儒家经典中的“三礼”是指《仪礼》《周礼》和—礼记o4.古代一些帝王曾专程赴泰—山祭拜天地,并把这一隆重典礼称为封禅。
5.“民为贵,社稷为重,—君为轻—”是思想家孟子对春秋以来民为本思想的高度概括。
6.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撰的《史记》分为“本”、“世:家”等几大部分,其中记述为典章制度的部分称书" O7.中国古代丧服制分成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纸麻五个等级,称作“玉:服—”,它反映了生者与死者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
8.汉武帝时设立了一种专门的乐舞机构乐府负责搜集、整理民间音乐创作,对后世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9.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有一文一武两位圣人被人们崇拜和祭祀,其中“文圣”是孔子,而“武圣” 是—关羽。
10.北魏是鲜卑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孝文帝—帝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中国北方各民族大融合。
11.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所以后世也称他为—王右军12.中国的“寒食节”来源于春秋时期介了推的故事。
大约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了。
13.为人传诵的《陋室铭》一文是—唐—朝文人刘禹锡所作。
14.北魏时期,_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地理学专著。
15.唐太宗的昭陵规模宏大,据记载,原内陵冢四周建有方城并四面开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南有—_朱雀」、J,北有玄武门。
16.明朝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欧儿里德的《儿何原理》。
17.明朝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远达_非—洲东海岸,说明了当时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18.对于西藏喇嘛教的“灵童转世”制度,清朝—乾隆—皇帝开始采用“金瓶掣签”的办法产生新活佛,并须经中央朝廷正式批准生效。
2019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国文化》笔记和典型

13.1复习笔 记
13.2典型题 (含历年真 题)详解
14.1复习笔 记
14.2典型题 (含历年真 题)详解
作者介绍
这是《2019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国文化》笔记和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 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2019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国文化》笔记和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 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Hale Waihona Puke 精彩摘录这是《2019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国文化》笔记和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 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1.1复习笔记
1.2典型题 (含历年真 题)详解
2.1复习笔记
2.2典型题 (含历年真 题)详解
3.1复习笔记
3.2典型题 (含历年真 题)详解
4.1复习笔记
4.2典型题 (含历年真 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典型题 (含历年真 题)详解
6.1复习笔记
6.2典型题 (含历年真 题)详解
2019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高 级)《中国文化》笔记和典型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真题
真题
文化
历年
重难点
历年
中国
笔记
考试
部分 笔记
文化
高级中国
复习
艺术
典型 题
姓氏
语言文字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高级)考生。本书严格遵循《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等级标准 及考试大纲》的要求编写,共分为14章,每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并 提供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帮助学员强化练习;第二部分为历年真题及详解,精选详析了对外汉语教师资 格考试近年的考试真题,并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
历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知识 答案

【中国文学】一、填空1、《山海经》2、风、雅、颂、赋、比、兴3、竹林七贤4、《清商曲》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6.小令、套曲7.块状结构…………二、选择填空1、《玉台新咏》2、王粲3、《饮酒》4、鲍照5、诚斋体6、马致远7、《醒世姻缘传》8、龚自珍…………三、名词解释1、《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时鲁左丘明所撰。
其以《春秋》为本,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间二百六十年史事,也保存了一些古代传说,共18万字。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2、“临川四梦”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四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名剧《紫箫记》(后改为《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都与“梦”有关,有因为汤显祖出生于江西临川,所以四戏被合称为“临川四梦”。
3、文学研究会“文研会”是我国现代第一个大型的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是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人。
革新后的《小说月报》是“文研会”的会刊。
“文研会”主张文学要为人生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并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他们创作一批所谓“问题小说”。
4、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文学创作流派,专指在“文革”过去之后诞生的不少暴露内心伤痕和经历的文学思潮。
1977年刘心武推出《班主任》,其后卢新华又推出《伤痕》,这两篇小说成为早期“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
“伤痕文学”作品所讲述的悲情故事,唤醒了中国人内心感情中久遭压抑的一面,成为当时关于思想解放和艺术民主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由于“伤痕文学”的政治意义大于文学意义,自其问世后即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四、论述题简要评述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三)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三)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1.中华民族起源于全国范围内,并非一时一地,而是经长期融合交汇而形成。
2.四大区域: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有四大区系:1)黄河流域文化区: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3)珠江流域文化区:石峡遗址、百越文化4)北方和东北文化区:红山文化3.我国历史的开端:1965年在云南发现的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二.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1.中国历史缩略(1)人文始祖黄帝,中国原始氏族社会走向统一,并有重大发展父系社会,生力大发展,出现私有财产产生战争(2)夏启建立奴隶社会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至春秋末,奴隶社会达2000年。
(3)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大发展(铁器广泛使用);生产关系大变革(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意识形态里产成了诸子百家。
(4)秦始皇统一中国:创皇帝制,废分封制,设郡县制,统一全国多种事物,完善国家统治机构(5)汉武帝扩大疆土,形成汉文化(汉字、汉人、汉族)。
文景之治,加强中央集权。
(6)南北朝分裂,形成民族大融合,佛教大发展。
(7)唐初百年,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空前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
(8)宋代懦弱。
面对金元政权,汉族从此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9)元朝统一,奠定了多民族趋势,发展了中国版图。
(10)清代强调民族融合,将周边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形成了中国今日版图(台湾、西藏、新疆、蒙古)(11)清中叶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2.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事件1)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法家人物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革,也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改革。
公元前359年350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两次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是:1)在全国建立县级行政单位,县设令和丞。
是秦始皇设立体制的开始;2)编制户口:五家为伍,两伍为什,确立了严格的集成管理;3)奖励军功:可按功劳授予20等爵位;4)实行小家庭制,以利于战争动员和税收;5)废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6)统一度量衡;7)制定法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中国文化概论
1.1复习笔记
一、文化与中国文化
1.中国古代对“文化”一词的认识
(1)最早出现在《周易·贲》里,书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
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对“文化”概念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时代起,一直影响到明清。
汉代出现“文化”一词,但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
如汉代刘向、晋人都认为它是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的孔颖达则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顾炎武认为,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2.西方对“文化”一词的认识
(1)西方“文化”的含义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
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这里就包含了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2)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下了定义:“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这一观点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可以作为我们
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
后来人们理解和认识,有的侧重于历史性,有的侧重于规范性,有的侧重于心理性,有的侧重于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隘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我国l979年出版的《辞海》基本上采用了这个说法。
3.文化与人的关系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1)人创造文化,形成文化。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
(2)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也受文化约束,最终又要不断地改造文化。
4.文化的结构的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层。
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
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
(4)心态文化层。
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5.中国文化
(1)中国文化
①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中一个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系统,它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
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
②中国文化主要指传统文化,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文化的主体部分是产生在中原地区的汉文化,同时又融合了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
它的精神内核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同时又辅以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
(2)中国文化的分类
①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
②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而农耕文化又可以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
③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
④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包括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又可分为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等;
⑤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可以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
⑥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可以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
⑦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它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在今天来了解中国文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
1.世界人民的需要;
2.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3.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
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1.文化的特点
(1)文化的特点有外在的和内在的两种。
外在的是它的样子,即形态;内在的是它的品性,即精神。
2.中国文化的特征
(1)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
①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以远古时代的华夏文化(即后来的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②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中断现象,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
③包容性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
“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本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④多样性
中国文化在统一性里具有多样性,在整体性里具有差异性。
(2)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
大体说来,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表现为:
①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②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③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四、中国文化的未来
1.当前的状况
中国文化正处于一个深刻变化和巨大发展的阶段。
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都在发生变化。
同时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2.中国文化的未来
(1)既不能选择传统,也不能摆脱传统,只能在传统的制约下谋求发展和前进,求得不断更新和提高。
(2)既不因循守旧,盲目自满,拒绝和排斥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也不崇洋媚外,丢弃自我,照搬人家的一切,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文化的成分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和贡献,继承和吸收古代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借鉴和吸取外来文化中一切优秀的成果,建立一种性质、结构和功能都完全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1.2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1.儒、______、道,通常被理解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
[2010年真题]
【答案】佛
【解析】儒、释、道是我国的三教,从东汉时期佛教的传人开始,我国就出现了三教合流的局面。
儒教是以孔子为主的儒家思想,道教是以老子为主的道家的一部分,佛家就是以释迦牟尼为主的思想。
2.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答案】民族凝聚;民族复兴
【解析】优秀传统是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它是民族的魂,是民族的根。
它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3.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
【答案】血缘关系;华夏族;原始宗教;鸟夷(东夷)族
【解析】华夏族是对汉族的先民称呼,指的是众多氏族部落混糅组合成的以汉人为主的民族融合大家庭,亦称华夏族。
东夷族又称东夷或夷,是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称呼,并非单指某一族群。
4.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______和多样性。
【答案】包容性
【解析】中国文化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包容了社会中的种种矛盾,也消融了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使社会归于清明安和。
5.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嫡长子继承(宗法继承)制;嫡庶等级(宗法等级)制;大宗、小宗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