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宋朝历史小故事.doc
宋朝的历史小故事

宋朝的历史⼩故事 中华⽂明五千年的历史,从上古的⼥娲传说到现代的改⾰建设,每⼀个故事记录了⼀个国家历史性的成败与荣辱。
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宋朝的历史⼩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宋朝的历史⼩故事篇⼀:赵匡胤以愚治巧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挥师征杀,统⼀了中国北⽅,吓得盘踞在东南⽅的南唐俯⾸称⾂,岁岁纳贡。
这年,南唐遣吏部尚书徐铉作为进贡使,前来进贡。
别看那时南唐弱⼩,却因连年太平,⽂化事业没遭摧残,⽂化⽔准较长久混战的中原⼀带⾼得多。
每年南唐进贡,宋朝都要派⼀⼈前去作押伴使。
押伴使和进贡使⼆⼈⼀路上两宿同住,海阔天空地闲谈,实际上是在⽐较才学,为各⾃的国家争光。
这年徐铉亲作进贡使,可使宋朝君⾂犯了难。
那徐铉是天下闻名的才⼦,不但知识渊博,⽽且⾔语犀利,⼝若悬河,北宋⾂⼦们个个⾃料不是他的对⼿,所以谁也不敢去充任押伴使。
最后,这难题报到太祖赵匡胤那⾥。
赵匡胤说:“这事好办,就交给我选⼈好了,你们去准备其他的。
”这时,赵匡胤想起了庄周讲的“运⽄成风”的故事,凡是好⼿,都得有对⼿才⾏,若⽆对⼿,他便失去了兴趣,发挥不出⾃⼰的才智技能来。
于是,他从⾃⼰的殿前侍卫中挑出⼗个⽬不识丁的兵⼠,并指着其中⼀特别粗俗的说:“今年就叫他去!”众⾂下不敢反驳,可谁也认为今年⾮败给徐铉,⼤丢国格不可。
那名侍卫打扮起来,在众⼈簇拥下来到南唐。
徐铉见来⼈相貌粗俗,轻蔑⼀笑,但⼜⼀转念,⼈不可貌相,还是⼩⼼为好。
于是开动脑筋,调动⼝⾆,古今南北地讲了起来。
那侍卫全然不懂,只见徐铉讲得⼝沫乱飞,觉得可笑,不觉笑出声来。
徐铉以为⾃⼰讲话中有了漏洞,连忙刹住。
如此再三,直让徐铉摸不着头脑。
有时徐铉⽤话头引那侍卫讲说,那侍卫⼀点不知,只是点头⽀吾,⼜让徐铉摸不着头脑。
⽇⼦⼀长,徐铉觉得淡然⽆味,也就不再开⼝了。
来到宋都,⼤家见徐铉闭⼝不谈,以为是侍卫杀了他的锐⽓,于是都佩服赵匡胤会⽤⼈。
宋朝的历史⼩故事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采取了许多英明措施。
关于宋朝的历史小故事_历史故事

关于宋朝的历史小故事故事总比单纯的知识更生动更容易理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能够发挥很好的辅助作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调节课堂气氛,让教学变得更加的趣味化,那么有关宋朝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宋朝的历史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关于宋朝的历史小故事篇一:乾淳之治宋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史称“乾淳之治”。
宋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
在内政上,宋孝宗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
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
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
南宋王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在金国的威胁之下,而且南宋内部问题多多,士风日下,吏治腐败。
官俸和军费占了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
宋高宗时期政府加重税,又使农民造反。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禅位于赵昚,是为宋孝宗,宋孝宗即位后,颇欲有番作为,改革朝政,力图恢复,他给岳飞平反,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
重用主战派,锐意收复中原。
重新拜张浚为相。
并且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
总体说来,宋朝的内政形势有所改观,宋朝相对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
宋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乾淳之治”,史称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宋孝宗是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
关于宋朝的历史小故事篇二:咸平之治咸平之治指的是北宋宋真宗咸平(998年-1020xx年)年间出现的治世。
咸平之治是在吸取了五代更迭迅速的教训的基础上, 对新政权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不仅成功地避免了短命王朝的命运, 而且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诸方面开创了历史新局面。
经过一系列惠民政策后,宋代经济社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首先,人口上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的是400万户,到了咸平六年(1020xx 年)是686万户,增长了46%。
宋朝历史年间小故事

宋朝历史年间小故事历史故事即生动又有趣,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初中思维发展的需要,同时,巧妙地讲解历史故事也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最后,讲故事的题材也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宋朝历史年间小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宋朝历史年间小故事篇一:赵匡胤报恩的故事赵匡胤未做皇帝之前,是个身强力壮、爱耍枪弄棒的小伙子。
当时赌博盛行,赵匡胤也混在赌场,几乎场场能赢。
他仗义疏财,所以人们送了他一个“仁义白花”的绰号。
几年后,赵匡胤外出开眼界,闯世面。
一日傍晚,他行至一个山区小镇,见边上有一个卖莜面的摊点。
早已饥肠辘辘的他顾不得问价就大吃起来。
薄薄的莜面窝窝,加上羊肉蘑菇卤子,闻起来香,吃起来更美,他左三碗,右五碗,不一会儿就吃了碗莜面,外加三大碗金针菜、木耳、蘑菇做的三仙汤,顿感精神倍增,不由得脱口道:“活了二十多岁,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饭菜啊!”转脸问卖莜面的多少钱。
“莜面加卤子一大碗三文钱,碗是五十四文;三仙汤每大碗一文钱,总共为五十七文钱。
”卖莜面的回答。
当赵匡胤的手伸进口袋时,说什么也拿不出钱来了。
卖莜面的见吃饭人的窘态,已猜到几分,便豁达地说:“就给一文钱吧。
”赵匡胤羞愧难当,憋了半天才说出一句:“唉,这叫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啊!”他拿不出钱,卖莜面的也没办法,只好说:“一顿饱饭就算我送你啦。
”若干年后,赵匡胤做了皇帝,每日山珍海味吃腻了,便想起当年的莜面窝窝、蘑菇卤及三仙汤。
他派了两位心腹大臣去找那个卖莜面窝窝的.,说找到后定要把他请进京来,他要面谢一顿饱饭之恩。
二位大臣脱掉官袍,扮成商人模样,出了京城。
二人找了整整一个月,卖莜面的摊子找到过无数,都与赵匡胤当年吃莜面的情节相去甚远。
一天,二人来到一个山区小镇,见到一个卖莜面的摊点。
他们循例问摊主:“你这莜面,食客一顿能吃几碗?”“普通人吃两碗,饭量大的能吃三至五碗。
”二人又问:“自卖莜面窝窝以来,有没有遇见一顿吃过十几碗的?”卖莜面的哈哈大笑起来,道:“你们不问我倒真忘记了,几年前,确有一位壮士一顿饭吃了我碗莜面窝窝,还喝了三大碗三仙汤呢!”“那位壮士付了多少钱?”二位大臣急切地问。
宋代有趣的小故事

宋代有趣的小故事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创造了著名的宋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宋代也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下面列举几个:
1、苏轼与佛印的斗智
苏轼是一位著名的文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佛印是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斗智取乐。
有一天,苏轼写了一首诗给佛印看,诗中写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佛印看完后,微笑不语。
苏轼以为自己的诗写得好,得意地对佛印说:“我的诗写得好吧!”佛印却摇头道:“你的诗写得不好。
”苏轼不解地问:“为什么?”佛印回答说:“你的诗里都是些空洞的形容词,没有实际的内容。
”苏轼听后感到很受启发,也意识到自己以前的作品过于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2、岳飞与秦桧的较量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率领的岳家军在抗金战争中屡建奇功。
然而,当时的宰相秦桧却与岳飞不和,经常在皇帝面前进谗言,陷害岳飞。
有一次,秦桧设宴款待岳飞,席间他故意把精美的菜肴摆在岳飞的面前,想让岳飞吃得很饱,以便在战场上表现得不够出色。
然而,岳飞却拒绝了秦桧的好意,把菜肴推到一边去,只吃了几口干粮。
秦桧见状后很生气,但也无可奈何。
从此以后,秦桧对岳飞的忌恨更深了。
3、范仲淹的苦读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政治家。
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好学,但家境贫寒,没有钱上学堂读书。
于是,范仲淹只能偷偷地躲在学堂外面偷听老师讲课。
后来,他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很感动于他的苦学精神,便主动教他读书写字。
范仲淹从此变得更加刻苦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宋朝的民间故事

宋朝的民间故事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着各种有趣的故事和传说的时期。
在这个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一些宋朝的民间故事,带您一同走进那个充满传奇和神奇的时代。
一、合欢树下相会的故事在一个美丽的村庄里,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合欢树,它的树荫下常常有情侣或者情人在此相会。
据说,这棵合欢树有神奇的力量,不仅可以凝聚两颗相爱的心,还能够永远保持他们的爱情甜蜜和长久。
这个故事在宋朝流传甚广,成为情侣们憧憬的地方。
许多人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合欢树上,以表明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诚。
二、牛郎织女的相会相传,每年的七夕夜,牛郎织女会在银河两岸相会一次。
牛郎织女是两个相爱却被天河隔开的人,他们只能在每年的七夕夜通过天河上的鹊桥相会。
这个故事渗透着浓浓的浪漫色彩,让人心生神往。
三、绿绮楼的仙女绿绮楼是宋朝一座著名的楼阁,相传楼上住着一位仙女。
这位仙女美丽善良,她总是默默地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
很多人为了寻找她,每天都到绿绮楼下等待。
虽然只有少数人可以见到她,但是这个故事传扬开来,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美好神话。
四、赵州桥下的神鼠赵州桥是当时的一座著名古桥,据说桥下藏着一只神鼠。
这只神鼠神出鬼没,可以带来好运和财富。
许多人听闻这个传说后,纷纷前来赵州桥下寻找这只神鼠,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好运。
五、杨家将的英勇事迹宋朝时期,有一支英勇的军队叫做杨家将。
他们经常跟著名的辽国大将耶律楚材作战,并且经常取得战斗的胜利。
杨家将的英勇事迹被广泛传唱,许多人把他们当作伟大的英雄以及保护国家的楷模。
六、苏轼的无法入眠之夜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至今在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传有一晚,苏轼无法入眠,他走到窗前,看到了满天繁星,于是他便开始吟诵诗歌。
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的追求,让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共鸣。
以上是我为您带来的一些宋朝的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描绘了当时人们的心理与情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有关宋朝历史小故事

有关宋朝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增加学⽣的学习兴趣,⽽且使历史课堂更有趣味性,将历史故事引⼊初中历史课堂还具有实⽤性。
以下是店铺精⼼整理的有关宋朝历史⼩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 有关宋朝历史⼩故事篇⼀:宋朝的皇宫失⽕案最后如何判决 时宦者置狱治⽕事,得缝⼈⽕⽃,已诬伏,下开封府使具狱。
权知府事程琳辨其不然,乃命⼯图⽕所经处,且⾔:“后宮⼈多,所居隘,其锅醦近板壁,岁久燥⽽焚,此殆天灾,不可以罪⼈。
”监察御史蒋堂亦⾔:“⽕起⽆迹,安知⾮天意。
陛下宜修德应变,今乃欲归咎宮⼈,且宮⼈付狱,何求不可,⽽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帝为宽其狱,卒⽆坐死者。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百⼀⼗⼀ 公元1032年,即宋仁宗明道元年,北宋皇宫发⽣了⼀场⼤⽕。
本来在这⼀天,刚刚修好了⽂德殿,当天夜晚却发⽣⽕灾,⽕势很猛,⼀路蔓延到崇德殿、长春殿、滋福殿、会庆殿、崇徽殿、天和殿、承明殿堂、延庆殿这⼋处宫殿,宫室基本被烧毁。
当时已经就寝的宋仁宗和皇太后慌慌张张跑到御花园避⽕灾,“上与皇太后避⽕于苑中”。
⽕灾后,皇帝没了处所,只好移居到延福宫。
事后,为了追究失⽕责任,⼤内临时成⽴了⽕灾事故追查⼩组,查来查去,得出⼀个结论:是裁缝的熨⽃失⽕所致。
该裁缝不知道是不是屈打成招,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案件和嫌疑犯都下达到了开封府,等着判罪,开封府的权知府事程琳却执不同意见,出于科学负责的态度,他画了⼀张⽕灾路线图,分析说:“后宫⼈⼝密集,御厨⾥的锅碗瓢盆和灶都接近宫殿的⽊制建筑,时间久了,质地⼜⼲燥,很容易起⽕,这是天灾,不是⼈祸。
” 除了科学的分析,监察御史蒋堂则从天意的⾓度来分析问题:“这场⽕灾没有明显的缘由,说不定是⽼天爷惩戒陛下呢。
陛下您应该加强道德修养,以应付这场天变,⽽不是⼀味归咎于后宫的⼈。
他们都是弱势群体,⼀旦投⼊监狱,吓得什么都会招供,如果你再进⼀步赐死,那简直是加重天谴。
” 在两⼈的劝说下,宋仁宗宽⼤处理了此事,没有⼈因为⽕灾⽽处死。
宋朝著名历史故事

一、显德三年(956年)春天,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淮南,首战在涡口打败南唐军万余人,斩杀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等人。
南唐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领号称十五万的军队,驻扎在清流关,赵匡胤率领军队将其击败。
赵匡胤追到城下,皇甫晖说:“我们各为其主,希望双方布好阵式,以决胜负。
”赵匡胤笑着同意。
皇甫晖摆好阵式出战,赵匡胤抱着马脖子一直冲入南唐军阵内,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将其与姚凤一同擒获。
其父赵弘殷时任马军副都指挥使,率军半夜时来到城下,传呼开门,赵匡胤说:“父子诚然是至亲,但是城门开关,却是国家的事情。
”等到天亮,赵弘殷才得以进城。
韩令坤攻下扬州,南唐派军队来取,韩令坤主张退兵,柴荣命令赵匡胤率兵二千赶往六合。
赵匡胤下令说:“扬州兵敢有过六合的,砍断他们的脚。
”韩令坤才固守扬州。
赵匡胤不久在六合东面打败南唐齐王李景达,斩杀一万多人。
回师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不久又被委任为定国军节度使。
显德四年(957年)春,赵匡胤跟随柴荣出征寿春,攻克连珠寨,乘势攻下寿州。
回师后,柴荣又拜他为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挥使。
此年冬,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濠州、泗州,充当前锋。
此时,南唐在十八里滩扎寨,柴荣刚刚商议用骆驼摆渡军队时,而赵匡胤已率先单骑横渡而过,他的部下骑兵也紧随他渡过了河,因而攻破南唐军寨。
又用缴获的南唐战舰乘胜攻克泗州。
南唐在清口驻屯军队,赵匡胤跟柴荣两翼分兵沿淮河东下,连夜追到山阳,俘虏南唐保义军节度使陈承昭献给柴荣,因而攻下楚州。
赵匡胤乘胜进军,在迎銮江口打败南唐军,直抵南岸,烧毁其营寨。
又在瓜步攻破南唐军,淮南最终平定。
南唐中主李璟畏惧赵匡胤的威名,派遣使臣送给赵匡胤一封信,馈赠三千两白金,企图使用离间计。
赵匡胤收到后,把白金全部送到内府,南唐的离间计失败。
二、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当于今天的广东肇庆市)时。
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
宋朝历史小故事

宋朝历史小故事历史是故事的一部分,历史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把历史故事运用到课堂中来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实用性。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宋朝历史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宋朝历史小故事篇一:赵匡胤赌棋输华山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君主,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是象棋高手。
据说他棋艺高超,生平罕逢敌手,经常感叹难求一败。
终于有一天,他领略到了什么叫“强中更有强中手”,不但输掉了棋局,还输掉了一个天大的赌注——华山。
此事发生在赵匡胤称帝之前,当时他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兵卒,有一次随军经过华山,他听说山上有一位道士,棋艺非常高超,便有心前去挑战。
但那位陈抟老祖见赵匡胤只不过是个毛头小兵,根本不屑于和他一战。
赵匡胤吃了闭门羹反而更加跃跃欲试,一定要向他讨教,还许下整座华山为赌注。
不过,这个赌注其实也只是个戏言,估计是他的决心和赌注让陈抟老祖萌生了兴趣,于是,他就答应了和赵匡胤切磋切磋。
结果,一局棋下来,自负的赵匡胤傻眼了,灰溜溜地下山去打仗了。
不过他也是个重承诺的人,日后当了皇帝,还专门下了圣旨给那位老道,将华山周围的租税都免了。
据说,当时两人赌战的棋谱一直流传到了现在,棋谱上双方是用“仙人指路对兵局”开局转为“先手屏风马对后手屏风马”对阵的,现在还有不少棋迷朋友们对此津津乐道。
宋朝历史小故事篇二:宋卫王赵昺的陵墓赵昺的陵墓,被称为“宋少帝陵”,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招商街道赤湾村少帝路,就在赤湾公园和赤湾小学附近。
这是广东省境内唯一的一座皇帝陵寝,也是深圳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祥兴二年(1279)正月,元军进攻崖山,宋元两军在广东新会的崖山海面决战,结果,张世杰所率宋军寡不敌众,大败于海上。
3月19日,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于是身穿朝服,将8岁的小皇帝赵昺抱到船头,叩首再拜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
德佑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言罢,背起小皇帝,跳入茫茫大海,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宋朝历史小故事
历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历史课堂更有趣味性,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
历史课堂还具有实用性。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有关宋朝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
有关宋朝历史小故事篇一:宋朝的皇宫失火案最后如何判决
时宦者置狱治火事,得缝人火斗,已诬伏,下开封府使具狱。
权知府事程琳辨其不然,乃命工图火所经处,且言:"后宮人多,所居隘,其锅醦近板壁,岁久燥而焚,此殆天灾,不可以罪人。
"监察御史蒋堂亦言:"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
陛下宜修德应变,今乃欲归咎宮人,且宮人付狱,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帝为宽其狱,卒无坐死者。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一百一十一公元1032年,即宋仁宗明道元年,北宋皇宫发生了一场大火。
本来在这一天,刚刚修好了文德殿,当天夜晚却发生火灾,火势很猛,一路蔓延到崇德殿、长春殿、滋福殿、会庆殿、崇徽殿、天和殿、承明殿堂、延庆殿这八处宫殿,宫室基本被烧毁。
当时已经就寝的宋仁宗和皇太后慌慌张张跑到御花园避火灾,"上与皇太后避火于苑中"。
火灾后,皇帝没了处所,只好移居到延福宫。
事后,为了追究失火责任,大内临时成立了火灾事故追查小组,查来查去,得出一个结论:是裁缝的熨斗失火所致。
该裁缝不知道是不是屈打成招,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案件和嫌疑犯都下达到了开封府,等着判罪,开封府的权知府事程琳却执不同意见,出于科学负责的态度,他画了一张火灾路线图,分析说:"后宫人口密集,御厨里的锅碗瓢盆和灶都接近宫殿的木制建筑,时间久了,质地又干燥,很容易起火,这是天灾,不是人祸。
"
除了科学的分析,监察御史蒋堂则从天意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这场火灾没有明显的缘由,说不定是老天爷惩戒陛下呢。
陛下您应该加强道德修养,以应付这场天变,而不是一味归咎于后宫的人。
他们都是弱势群体,一旦投入监狱,吓得什么都会招供,如果你再进一步赐死,那简直是加重天谴。
"
在两人的劝说下,宋仁宗宽大处理了此事,没有人因为火灾而处死。
有关宋朝历史小故事篇二:宋朝如何监管食品安全
中国市场曾经充斥了许多假冒伪劣产品,现在比之前好了很多。
古代的话会有这些假冒伪劣产品吗?答案很遗憾,是有的,而且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以宋朝为例来看看。
制假售假并非现代人的"专利",古人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淳朴,那时候也有很多奸商通过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牟利。
宋朝就已经有了这种恶风陋俗。
奸商们为了多赚黑心钱,想尽各种办法坑害消费者,他们在肉里注水,在粮食里洒水,在盐里掺灰土,往鸡肚子里塞沙子,把鹅和羊的身体吹胀,把腐烂的蔬菜装扮出新鲜的样子,把伪造的物品假冒成正宗的品牌,真是一点儿良心都不
要了。
南宋大臣洪迈去金国出差,途经开封,在粮油市场上买了一袋小麦,当时感觉很干燥,哪知没走到张家口就发霉了。
众所周知,小麦吸水能力很强,100斤小麦中注入20斤水,摸起来还是非常干燥的,而且籽粒饱满,卖相极好。
买家不知道真相,没有及时晒,水分出不来,小麦自然就发霉了。
宋朝奸商可以说俯拾皆是。
宋人有首曲子:"浙右华亭,物价廉平,一道会买个三升......这一瓶约迭三斤。
君还不信,把秤来称,有一斤酒,一斤水,一斤瓶。
"华亭就是现在的上海,这首曲子唱的就是上海假酒—要价不高,一贯纸币能买三斤酒,其实光瓶子就重一斤,掺的水又有一斤,一贯纸币最后只能买到一斤假酒。
不过,那时技术手段落后,假酒只是掺水,对人体没什么危害。
事实上,宋朝风气之坏和人心之恶并不亚于今天。
宋朝秀才每年都要祭几回文庙,祭祀完的猪肉,一般大伙分掉,可是到了盛夏,天气炎热,上午祭祀的猪肉,下午就臭了,谁都不愿意要。
为了避免"浪费",他们就把那些猪肉兑给肉贩子,肉贩子用血水泡洗一番,异味儿暂时没了,肉色还挺好看,可以一文不少地卖给不懂行的消费者。
肉贩子奸恶倒不奇怪,满口圣贤大道理的秀才们竟然也把变质的猪肉转售他人,看来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导并不管用。
不光秀才,有些农民也很过分。
南宋战乱之时,死伤无数,江浙的农民用人的腐尸喂猪和养鱼。
腐尸毒性极大,猪和鱼吃了尸体,
毒素必然在它们体内残留。
农民把这些猪和鱼卖掉,自己只吃正常喂养的,真是既自私又奸恶。
既然食品安全问题如此严峻,监管也就势在必行了。
当时,河南商丘有个皇家农场,出产的五谷、蔬菜和禽蛋也是专供皇室享用。
此外,皇宫及附近还有"御苑",里面也种菜种粮,可以供应御厨。
所以宋朝皇帝吃的都是"特供"。
皇帝们还搞了一些严刑峻法,让御膳房那些掂勺的和切墩儿的不敢马虎大意。
严峻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菜不新鲜,或者择得不干净,相关伙计要判处一年劳改;要是御膳里出现了苍蝇或者老鼠屎等脏东西,相关御厨就得判两年劳改;万一让皇帝吃出了毛病,那御厨就得判死刑。
如何保障平民百姓的食品安全?法律规定:出售腐烂变质的食物给他人,导致食物中毒或出现某种疾病的,劳改一年,同时赔偿医药费;如果导致死亡,处绞刑,家产一半充公,另一半赔偿给死者家属。
北宋中后期,法律进一步规定,肉贩在猪牛羊肉里注水出售的,打六十大板,再犯则要判处一年劳改。
但奸商横行的普遍现象说明,法律条文并没有起太大作用。
为了让自私商贩惮于继续作恶,唐宋时期产生了一大批因果报应作品:卖注水肉的贩子来世投生为猪;卖变质面粉的商人来世投生为驴;某
年某地晴天霹雳,八十个造假商贩同时被雷劈......
靠因果报应之说能否挽救古代的世道人心?可能会对一部分人起作用,但总体上来说恐怕不行。
食品监管还得靠法律,而专制社会
缺乏法治根基,所以真正有效的监管也就无从谈起了。
有关宋朝历史小故事篇三:南宋初期穷人厌战
说到南宋时期的北伐,我们往往会想起陆游临终前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起李清照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亦或是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但这些其实都只是文人们一厢情愿的爱国情怀,并不代表当时大多数民众的意愿。
南宋立足的江浙地区自古号称东南膏腴之地,"天下赋税,尽出其半",但在南宋初期却并非如此。
经过宋徽宗20xx年花石纲的征掠、席卷几百万人口的方腊起义以及宋金战争的动荡,这里人口锐减,满目荒凉,已经变成土匪、盗贼、叛乱者和豺狼出没的地方。
南宋建立之初,国土面积只有北宋时期的一半多点,人口也大幅度下降,但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却丝毫未减。
南宋为了应对战争,常备正规军平时大约保持在40万人,战事激烈时人数还要增加许多。
在南宋民众急需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军队无论从军需供给还是人员补充上看,都是当时南宋民众的沉重负担。
再看税收,南宋初期的国家财政收入平均在每年4500万贯左右,其中1300万贯左右用于皇室开支,2400万贯左右用于在和平时期供养军队,其他所有开支只有七八百万贯。
而一旦战事爆发,军费会成倍激增。
这多出来的费用,政府只会不停地用通货膨胀和增加苛捐杂税的方式转嫁给民间。
于是南宋一朝苛捐杂税的科目之多、赋税水平之高,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经常达到北宋时期的一倍左右。
可见,仅仅和平时期供养军队就已经让南宋百姓力不从心了,
而战端一开,他们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
因此,对于社会底层的穷人们而言,主要矛盾是吃饭问题而非民族矛盾,他们的意愿只能是如姜夔在《扬州慢》中表述的那样——"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只要北方政权不入侵,是绝对不愿意打仗的,更不必提什么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