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门太守行》精品导学案

合集下载

《雁门太守行》 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 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李贺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4、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难点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理解诗歌的主题。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贺(约公元 790 年约 817 年),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2、写作背景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 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

时在元和二年(807 年)。

四、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语调。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五、诗歌解读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这句诗描绘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以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来势凶猛,战争一触即发。

“城欲摧”表现了守城将士面临的巨大压力。

(2)“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这句诗描绘了我方将士在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严阵以待,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的画面。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预习案【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解题】《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背景】“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知识预习}(1)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说出诗歌的大意。

探究案1、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雁门太守行教案雁门太守行导学案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雁门太守行导学案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雁门太守行导学案_雁门太守
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
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分析^p 课文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朗读体会诗情,把握诗歌节奏、内容;2.感知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描绘的战争画面;3.品味诗歌语言,抓住色彩语词体会李贺的“诗鬼”风格4.体悟诗歌情感,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学习过程】一、知识积累诗仙:诗圣:诗佛:二、诗人简介李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风格特点:评价:三、诗歌原文及注释雁门太守行①李贺黑云压城②城欲摧③,甲光向日金鳞开④。

角⑤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⑥。

半卷红旗临易水⑦,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⑧上意,提携玉龙⑨为君死。

①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

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②[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③[城欲摧]城墙仿佛要坍塌。

④[甲光向日金鳞开] 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⑤[角]军中号角。

⑥[塞上燕(yān)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燕脂,胭脂,色深红。

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⑦[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

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⑧[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⑨[玉龙]指宝剑。

传说近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四、感悟诗情主旨情感:五、意境特色提示:抓住色彩,品味意境画面。

色彩幽冷浓艳:色彩词描述画面六、诗作推送资料链接:《南园十三首》(其五)马男儿何不带吴钩①,大漠沙如雪,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燕山月似钩⑥。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何当金络脑⑦,若个④书生万户侯⑤?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吴钩〕刀名,刃稍弯。

②〔关山五十州〕泛指当时藩镇割据地区。

③〔凌烟阁〕楼阁名,在唐朝首都长安。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在阁上画了24位开国功臣的像。

④〔若个〕哪个。

⑤〔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指很高的爵位。

语文部编人教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优秀导学案

语文部编人教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优秀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领略诗歌的独特风格,领悟诗歌主题。

3、体会诗中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二)预习导学★作者简介李贺,字长吉,少有诗名。

其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常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称其为。

所谓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与、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一生抑郁, 27岁病逝。

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

本诗选自。

李贺是中唐的主义诗人,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等佳句。

★背景透视《雁门太守行》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诗。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读音:雁()鳞()燕脂()携()3.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探究案1.相较于一般的边塞征战诗,本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本诗如何用“黑云”“金鳞”“秋色”“燕脂”“夜紫”等词语来描绘战争的(好处)?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5. 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三、课堂小结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这首诗不能归入边塞诗同,但这首诗里有英雄豪情。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 导学案教案设计 (4)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 导学案教案设计 (4)

高二语文组游仙诗和宫体艳词,对于道书与佛典也颇有钻研,然而及至束发之年,他便回归儒家经世致用之术,希求考得功名,进而建功立业。

这与中国文人青山青史两留名的人生理想显然是一致的,“青山青史”便是立言立功。

而这样一种抱负与抱负落空时的愤懑凄楚也常见诸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的诗中,以下择其一首: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歌上半篇的豪言壮语无疑充分彰显了这样一种豪迈到有点可笑的少年意气,乍读之下估计所有人都要以为他是要弃笔从戎了?暂且不说他一副“柔肌脆骨”哪经得如此折腾,更不必提他因为“名讳”事件连致身显达的梦都破碎了,值此之际,再发此高调言论,想来不过是用宏大的场景来掩埋自己萎缩的悲哀?如此再读下半篇便能解嘲式地会心一笑了吧。

除了欲求功名而不得的苦闷,裹卷着李贺的还有其羸弱的身躯。

《昌古读书示巴童》中的“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伤心行》中的“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示弟》中的“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

”可以想见,李贺当时生活的主要功课就是病痛与服药,这样一种早衰的迹象会同此公显然很是抱歉的外表,想必已将之驱入一种人寿短促的忧惧之中。

骆师在课上常说在中国人的传统认识里“生命永远是个自然长度”——也正是这样一种意底牢结使得李贺在惧怕着前方那种逐渐吞噬着时间的必然性的同时,不禁感喟自己在如许短促的命途中,竟无法留下任何功业——同样是骆师说的:“这是一种生命不能得以展开的悲伤。

”无论是仕途的受挫抑或是病体的牵绊,在我看来,真正使得李贺“二十心已枯”(《致陈商》)的症结在于他过早地感受到了命运无往不利的裹挟,他既不能改变自己父亲的名号以躲过“名讳”一事,也不能奋力一挣搏来一个刚强点的身子——他什么都不能改变,因为他所面对的诸不幸的背后,都是天命所予的先于本质的存在——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欠然”。

不禁想起钱钟书先生在《诗可以怨》中援引的弗洛伊德的有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作用,借幻想来过瘾。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3)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3)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掌握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和强烈的感染力等。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诗中“____,____”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3.“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黄金台是战国时____所筑,诗中借用这个典故,表达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二、选择题1.下列对《雁门太守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C.“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指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D.全诗用了浓艳的色彩点染战斗气氛,增添了苍凉悲壮的情调。

2.下列对《雁门太守行》一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意思是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背景透视《雁门太守行》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诗。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探究案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2.“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有何妙处?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5. 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三、课堂小结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背景透视
《雁门太守行》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诗。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探究案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2.“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有何妙处?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5. 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这首诗不能归入边塞诗同,但这首诗里有英雄豪情。

豪情如画卷,有些墨重,有些墨轻,疏淡与浓郁这间,挥洒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容颜。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四、拓展延伸
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

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
参考答案
一、
2. péng xiāo jì yān雁都
3.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二、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有何妙处?
“开”字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

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 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
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教师个人研修总结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
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校干引领: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

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

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

“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