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下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询问学生知道放大镜是什么。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观察生物、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还可以用于助视、电子产品检验、邮票鉴定、珠宝鉴定、指纹毛发纤维观察等。

4、让学生举例使用领域,填写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教师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小块面积,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新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教师归纳: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特点:是一种凸透镜,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作用,让学生找物品来试着放大。

他们发现圆柱形和球形的以及水滴都有放大的效果。

老师解释了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都具有中间凸起和透明的特点,因此放大镜也被称为“凸透”镜。

学生们也发现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介绍了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情况,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精美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精美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精美教案【教材简析】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有的发生化学变化,有的发生物理变化。

有的既发生物理变化,同时又发生化学变化;地球的很多资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也是化学变化。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从物质变化的视角了解人体能量(或营养)的来源和情绪的变化都与化学变化有关,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神奇”。

聚焦板块通过知识迁移,认识在动植物包括我们人类的生命体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引出研究“我们人类生命体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的问题。

探索板块共有三个探索活动,一是研究我们身体的变化,二是研究来自食物的能量和营养,三是认识情绪也与化学变化有关。

通过实验活动和阅读资料发现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在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并且认识到情绪的产生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系。

研讨环节通过“你还知道我们的身体中发生着哪些化学变化?”“药物和食物中毒和化学变化有关吗?”这两个问题的研讨,旨在启发学生通过更多的途径了解身体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食物进入人体后,会被人体消化吸收,但是食物在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中发生多种化学变化产生能量的过程,没有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无法解释和了解的。

因此,教师要采用通俗易懂、可见的、形象的事物来帮助学生来解读抽象的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2.知道情绪的产生也与化学变化有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共32课,636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课件(共32课,636页)
老光镜是凸透镜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前节知识回顾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蓝 三种颜色组成。
、绿 、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 中间较厚(凸起)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高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透镜的中央厚度 有关,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凸透镜和凹透镜
• 老光镜镜片是凸透镜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的是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
• 近视镜镜片是凹透镜
英国科学家培根设计并制造 出了眼镜)
。放大装置

判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 )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 )
3、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私密。(√ )
4、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
5、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
()

6、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 7、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
练习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 绿 、 蓝 三种颜色组成。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作业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案六下 第1课时 一天的垃圾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教案六下 第1课时 一天的垃圾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第1课时一天的垃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过程与方法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

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每组派一位学生把垃圾带到学校来进行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弹簧秤。

【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1.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实事求是。

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

)2.课前布置:(1)调查走读生数量。

(2)要求将家庭垃圾带到学校。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行称重。

二、我家一天的垃圾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

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三、关于垃圾的讨论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出以下几点:(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学地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2. 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3. 健康生活与疾病预防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以及保护措施,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掌握生态环境的概念,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的实施2. 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3. 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与疾病预防教学重点: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保护意义2.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 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健康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学期的研究主题。

2. 例题讲解:(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2)阐述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方法;(3)介绍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分析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多样性实例,讨论其价值及保护措施;(2)分析生活中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3)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健康生活计划,预防常见疾病。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价值及保护措施2. 生态环境的概念、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保护方法3. 生活习惯与身体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及其价值;(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从生活习惯、疾病预防两个方面,制定一份健康生活计划。

2. 答案:(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指生物在地球上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7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涉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教科书用丰富的资料展示了人类在探索宇宙方面重要的科技成果,如各种望远镜和航天器等,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甚至牺牲,从中感受到科学家对待未知世界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本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然后就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以及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开展讨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科学考察技术和方法不断改进,对宇宙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宇宙是庞大而神秘的,激励着人类不断探索宇宙。

我国在探索宇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观看视频等方式进行了解,让学生关心时事,关注到科学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生分析】学生对宇宙的认识只是它其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现象,并不是完整的,学生还没有更深入地探索宇宙中更多的天体,也没有系统地进行梳理、归纳、排列,或者说还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轮廓。

探索宇宙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发挥想象力,建立抽象的空间概念,难度不太大。

所以,就学生已知的、初步的理性思维和搜集材料的能力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月球、地球等天体的了解),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用恰当的方法处理所得信息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2.人类通过改进技术和工具,不断地认识和探索的宇宙。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多途径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

科学态度目标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越来越多。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如何通过改进技术和工具,不断认识和探索宇宙的过程。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2. 了解环境与资源问题,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 掌握光学和影子原理,运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4. 理解电与磁的关系,学会安全用电,了解电磁现象。

5. 激发对地球及宇宙的兴趣,认识地球及宇宙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光学与影子原理、电与磁现象。

2. 教学重点:环境与资源问题的认识、地球及宇宙知识、科学探究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工具、科普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播放环境与资源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与资源问题、光学与影子原理、电与磁现象、地球及宇宙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针对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5.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验证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突出教学重点,简洁明了。

2. 板书内容:以提纲形式呈现,包含各章节关键词、公式、原理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并说明其意义。

(2)简述环境与资源问题的现状,并提出解决措施。

(3)解释光学与影子原理,分析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4)简述电与磁的关系,说明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5)描述地球及宇宙的基本知识,探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2. 答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详细准确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科普书籍、观看科普视频,拓展科学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教学难点内容的讲解与讨论3. 实践操作环节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紧密联系生活: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2 季节的形成与变化2. 生物的多样性2.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保护3. 光与视觉3.1 光的传播与反射3.2 眼睛的结构与视觉形成4. 能量转化与守恒4.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4.2 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掌握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掌握光与视觉的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现象以及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4.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光的反射与视觉形成、能量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光的传播与反射、能量的来源与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季节变化图、生物标本、放大镜、光源、能量转化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中的季节变化,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变化,记录下来。

讨论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举例说明。

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通过观察标本进行分类。

讲解光的传播与反射,进行实验观察。

解释能量转化与守恒,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与记录。

学生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设计能量转化实验,验证能量守恒。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自转: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公转:地球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2.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3.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佛山市同济小学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案(下)教科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1 放大镜【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一、引入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1. 放大镜下的发现(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科学文件夹桂花树叶新闻纸用眼睛观察用放大镜观察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用眼睛看到的新闻纸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

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2. 它们是什么(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编号预测纸的种类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验证后确定的种类1233. 自制放大镜(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

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教学反思:1.2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教学目标】1. 知道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凸透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

2. 掌握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3. 学会选择用适当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放大镜、直尺、方格纸、书写纸(打有小6号文字)。

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二、探究过程1.放大了多少倍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

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文件夹放大镜的倍数 5 倍10 倍观察布料的结果(图)不同点(4)学生讨论: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

(7)教师出示粉笔等物体,要求学生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文件夹编号物体名称用放大镜观察的结果1 粉笔2 铅笔头3 橡皮屑4 石块5 面包6 八角茴香7 自己的皮肤89(8)教师出示蝗虫和蚕卵标本,让学生思考:观察蝗虫标本和蚕卵标本,应该各选择怎样的放大镜?4. 教师小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1.3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1.会使用放大镜耐心仔细地观察昆虫的特殊构造和本领,发现昆虫王国的更多秘密;知道使用工具比只用眼睛观察获得的信息更多。

2.知道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方面的特殊构造,了解蚜虫和草蛉之间的生活习性,从而获得对昆虫世界更多的了解。

3.在学生获得更多昆虫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2.有关昆虫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对话: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他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2.讲解: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3.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谁能来画一画?像昆虫的触角、眼睛、耳朵这些细小的器官我们平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它们的特殊构造,也许会发现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

二、观察昆虫的部分器官1.教师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

要求先用眼睛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里。

2.交流自己的发现。

蝴蝶的翅交流自己对蝴蝶翅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的翅,并呈现文字“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翅上的鳞片窝里。

鳞片上有几十条到上千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

脊纹上还有很多并列的薄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

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射出美丽的光芒”。

昆虫的复眼交流自己对昆虫复眼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的复眼,并呈现文字“蝴蝶有 1.2 ~ 1.7 万个小眼,蜻蜓则有 1 ~ 28 万个小眼,家蝇有 4 千个小眼。

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 1 ~ 2 米远,苍蝇只能看到 40 ~ 70 毫米。

可是,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 0.01 秒就能做出反应”。

昆虫的耳朵交流自己对昆虫耳朵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蟋蟀的耳朵,并呈现文字“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

螽斯、蟋蟀的听器外形为卵圆形或缝隙状,鼓膜里有 100 ~ 300 个感觉细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种发出的召唤、求爱、交尾、攻击、报警等声音信号,从而做出回答。

据测定,螽斯科一些属听器的最适频率为 1 万~ 1.7 万周秒,蟋蟀的足听器为 700 ~ 5000 周秒,但它们能够感受到的音波范围要比最适范围广得多。

蝗虫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一节的两旁;蚊子的耳朵,长在触角上;螽斯、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足的小腿上;飞蛾的耳朵,长在胸腹之间;蝉的耳朵,长在腹部下面”。

昆虫的触角交流自己对昆虫触角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昆虫的触角,并呈现文字“触角是主要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

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寻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前方有无障碍物。

有些昆虫的触角还有其他用处,例如雄性芫菁在交配时用来握住雌虫,魔蚊幼虫用来捕捉食物,仰泳蝽的触角在水中能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来帮助呼吸”。

3.教师小结: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看了昆虫复眼、耳朵、触角的介绍,我们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课外,我们还可以继续去观察昆虫,努力发现昆虫更多的秘密。

三、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的秘密1.谈话:我们前面观察的都是昆虫的标本,如果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观察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的歌唱声中去观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2.阅读教材上的观察范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3.制定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内容、地点、方法。

4.交流观察计划。

5.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包括环境保护和安全注意事项。

四、小结教学反思:1.4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

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

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

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3.汇报交流: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白糖、食盐和碱面的样子。

三、制作晶体1.对话:我们自己也来制作晶体。

2.对话:我们在四年级时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用了哪些方法?3.小结:我们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是减少水分,即把食盐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食盐重新析出。

另外还有一种制作晶体的方法是降低温度法,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体是从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发可以得到盐的晶体。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石晶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的制作方法是减少水分法。

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白糖或碱面的浓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让其蒸发。

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几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

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烘干,加热时玻璃片离火焰要远一些。

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触摸它。

5.分组制作晶体:学生用白糖、食盐或碱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