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最新版)

合集下载

2024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2024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2024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____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快速、高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和社会公众等在____年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应急预案管理工作。

第三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建立在科学、权威和实际的基础上,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权威部门的规定。

第四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发布、执行和评估等工作,应当坚持统筹兼顾、分类管理、区域配套、参与多元的原则。

第五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以突发事件类型、危害程度、应对能力等为依据,阐明疏导转移、救援救治、应急处置等环节,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第六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评审,应当由相关部门和单位组织专家进行,确保预案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七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发布,应当由责任部门按照有关程序公开发布,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让社会大众了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和应对措施。

第八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执行,应当依据事态发展情况和预案内容,全面、准确地组织指挥,协调配合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

第九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评估,应当及时组织,按照相关评估标准,对预案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完善预案内容。

第二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第十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由责任部门和单位牵头负责,应当参照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考虑突发事件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分类管理,明确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

第十二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突发事件的背景和特点: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形成过程、危害特点等进行分析和阐述。

二、应急组织机构和职责:明确各责任部门的职责和协调机制,建立起应急组织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国务院办公厅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国务院办公厅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全文)人民网北京11月8日电据中国政府网消息,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办法》明确,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

其中,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

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居委会、村委会等法人和基层组织制定,侧重明确应急响应责任人、风险隐患监测、信息报告、预警响应、应急处置、人员疏散撤离组织和路线、可调用或可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情况及如何实施等,体现自救互救、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特点。

《办法》规定,应急预案审批单位应当在应急预案印发后的20个工作日内依照下列规定向有关单位备案。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类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应向社会公布。

对确需保密的应急预案,按有关规定执行。

以下为《办法》全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管理,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第三条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发布、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应急预案编制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紧密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内容,切实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分类和内容第六条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

第七条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

突发事件预案管理办法最新

突发事件预案管理办法最新
-解决办法:开展定期的应急预案培训,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预案宣传。
突发事件预案管理办法最新
一、预案管理目的
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制定本办法。本办法旨在加强突发事件预案的管理,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预案分类与编制
1.预案分类: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应对措施,将预案分为以下几类:
(1)综合应急预案:针对各类突发事件,明确应急组织体系、预警与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救援与处置、后期处置等环节的应急措施。
(2)专项应急预案:针对特定领域或特定类型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明确应急组织体系、预警与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救援与处置等环节的应急措施。
(3)现场处置方案:针对具体场所或设施,明确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置措施。
2.预案编制: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应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制相应预案。
3.大型活动安全管理
-增加条款:针对大型活动,应制定包括活动审批、安全检查、人员流量控制等安全管理措施。
-详细说明:大型活动预案应包括活动前后的风险评估、现场安全布置、紧急疏散预案等。
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活动期间人员拥挤导致的安全隐患。
-解决办法:合理规划活动场地,设置安全通道和紧急疏散口,加强现场安全巡查。
4.自然灾害应对
-增加条款:针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应制定包括预警发布、人员疏散、物资储备等应对措施。
-详细说明:自然灾害预案应包括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疏散路线的规划、避难场所的准备等。
相关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预警信息传递不畅。
-解决办法:建立多渠道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确保信息能够迅速传达到每一个受影响的人员。

应急事件及突发预案管理办法

应急事件及突发预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突发事件及突发预案的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对突发预案的制定、实施、评估和修订等工作。

第二章突发预案的制定第四条突发预案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 科学合理: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定预案内容,确保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 统一规划: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应按照上级预案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预案。

3. 分类指导: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和危害程度,制定不同级别的突发预案。

4. 分级负责: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应明确各自职责,确保突发预案的有效实施。

第五条突发预案的制定程序:1. 调查研究:了解突发事件的类型、特点、危害程度等,为预案制定提供依据。

2. 编制预案: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结合实际需要,编制突发预案。

3. 审核批准:预案编制完成后,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核,确保预案符合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

4. 发布实施:经审核批准的突发预案,应及时发布并组织培训,确保相关人员掌握预案内容。

第三章突发预案的实施第六条突发预案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 快速响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2. 协同配合: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应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3. 信息公开:及时、准确发布突发事件信息,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第七条突发预案的实施步骤:1. 启动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危害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突发预案。

2. 应急处置:按照预案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减轻灾害损失。

3. 恢复重建:在突发事件得到控制后,组织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管理,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依据职责分工,采取紧急措施,组织有关各方参与的一系列工作,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三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原则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预防为主、应急相结合、快速高效、科学规范。

第四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

分级指按照事件的性质、规模、严重程度等级别划分;分类指按照灾害类型、应急行动阶段、参与部门等不同类别进行管理。

第二章应急救援组织管理第六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由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共同负责。

第七条国家有关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标准。

第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第九条有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履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职责,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

第十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要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指挥体系和信息流通系统。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体系包括: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领导机构、应急救援工作机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和保障保障体系。

第十二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领导机构由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组成。

第十三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机构由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急救援中心和相关部门组成。

第十四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包括担负应急救援任务的专业队伍、预备役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第十五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接受培训,具备应急救援和危险化学品处置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十六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保障体系包括应急物资储备、应急装备配置、应急通信系统、应急交通运输等。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最新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最新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最新突发事件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突然发生的、具有破坏性和危害性的事件。

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一、背景突发事件的发生无法预测和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应急预案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针对各类突发事件,为相关单位和个人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以便在危机时刻能够保持冷静,并采取迅速有效的措施。

二、应急预案内容1.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等级划分为了便于管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预警机制。

例如,自然灾害可以分为地震、洪水等,而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则可以分为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等。

等级划分可以根据事件威胁程度、影响范围以及紧急程度来确定。

2. 预案建立和完善根据突发事件的分类和等级划分,相关单位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预案的建立需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资源的配置以及行动方案的可行性。

同时,预案还应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3. 预警机制和信息发布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及时预警和发布相关信息可以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指出了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和信息发布体系的重要性。

这需要相关单位与政府、媒体、专业机构等合作,及时获取准确的信息,并向公众发布。

4. 协同应对和资源调配突发事件发生时,需要各方协同配合,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和应对措施。

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强调了联合指挥系统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资源调配的原则和方法,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协调。

5. 事后评估和总结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应对措施需要进行事后评估和总结,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不断优化完善预案。

这些评估和总结可以帮助相关单位不断提高应对能力,为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充分准备。

三、应急预案管理机构为了确保应急预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需要建立专门的应急预案管理机构。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最新)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最新)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管理,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应急预案,是指我区各相关部门、驻区双管单位、社会团体等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订的工作方案。

第三条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发布、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五条应急预案编制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紧密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内容,切实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分类和内容第六条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

第七条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由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

总体应急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制度安排,由区政府制定。

专项应急预案是区政府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重要专项工作而预先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工作方案,由区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制定。

部门应急预案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本部门(行业、领域)突发事件,或者针对重要目标物保护、重大活动保障、应急资源保障等涉及部门工作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由各有关部门制定。

第八条总体应急预案主要规定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组织体系、分类分级、运行机制以及应急保障的总体安排等,明确相关各方的职责和任务,体现原则性、政策性。

针对突发事件应对的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不同层级的预案内容各有所侧重。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三)社会安全方面。

指在县内有特别异常情况发生,以及群体性信访,10人以上有异常情况发生的(三级);损坏办公设备,工作人员受到极大威胁,严重影响办公秩序,造成部分人员受伤的(二级);部分上访人员受到意外伤害、自杀、杀人、引燃危险品、冲入办公楼实施暴力等(一级)。

(四)安全事故方面。

机关工作人员外出期间发生的各种安全及交通事故。

一次性发生伤人3-5人,没有死亡的,造成经济损失3-5万元的(三级);一次性发生伤亡10人以下,或死亡1人的,造成经济损失5-10万元的(二级);一次性发生伤亡大于等于10人以上,或死亡2人以上的,造成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一级)。

(五)公共卫生事件方面。

主要是机关工作人员因各种疫情、饮食饮用水污染、传染病等造成中毒或受传染,出现呕吐、腹泻、头晕等不适症状,甚至出现抽搐、昏厥、心跳停止等人员伤亡严重情况,严重影响了工作秩序和安全。

一次性发生职业性中毒3人以上,一次食物中毒人数5人以上的,未出现死亡病例的(三级);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疑似病例、霍乱、鼠疫等各种疫情的,一次性发生职业性中毒5人以上,食物中毒人数10人以上,出现死亡病例的(二级);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病例,有典型病历和扩散趋势的,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级)。

(六)处置工作程序。

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处置要求,一旦预案启动,即刻开展相关的应急处置工作。

四、突发事件的反应与报告(一)实行联合办公。

突发应急事件发生后,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进入紧急应对状态,取消工作人员休假和一般性出差,进入工作状态。

(二)开展紧急救助。

针对突发应急事件发展的性质、特点、规律,根据相应级别做出应急反应。

调集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

(三)逐级进行上报。

对突发的应急事件,坚持分级负责,在得知时间发生后的半小时内以口头方式上报县应急办,在1小时内以书面电传等方式报县应急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最
新版)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管理办法(最新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

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

"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公司的经营安全,规范处置突发事件的流程,明确突发事件处置过
程中各部门的责任,加强公司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将突发事件给公司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称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有别于公司正常经营活动的、可能、将要或已经为公司带来不利影响和损害,需要紧急处置的偶发事件。

第三条:公司对于突发事件的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并行的原则,区域内各公司必须做好日常预防工作。

第二章突发事件分类及级别第四条:突发事件的类型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洪涝、狂风、冰雹等。

(二)事故灾害:主要包括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火
灾等。

(三)公共卫生事故:主要包括经营场所的卫生事故、员工或其他人员饮食安全、传染病等事故。

(四)媒体事件:主要包括新闻、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可能、将要、或已经对公司的不实产生不利影响的采访或者报道。

(五)其他事件:主要包括员工或者其他个人、单位为实现合法或非法目的,采用非法手段扰乱公司经营等。

第五条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将安全事故进行如下分类:
(一)一般事故:是指无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以内的事故;
(二)较大事故:是指造成轻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大于1万元(含1万元)但小于
5万元的事故;
(三)重大事故:是指造成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大于5万元(含5万元)但小于
10万元的事故;
(四)特大事故:是指造成死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大于10万元
(含10万元)的事故。

(五)本条款所称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

具体统计如下:
1、人身伤亡所支出的费用:包括医疗费用(含护理费)、丧葬及抚恤费用、补助及救济费用和停工工资等。

2、善后处理费用:包括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现场抢救费用、清理现场费用、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等。

3、财产损失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损失和流动资产损失。

注:保险公司的赔偿不能冲减直接经济损失费用。

(六)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对伤亡程度进行如下分类:一、轻伤:指职工负伤后休息105个工作日以内者,但未到重伤程度的。

二、重伤:指职工负伤后休息超过105个工作日的失能伤害。

三、死亡
第六条:对于本管理办法所规定的突发事件,无论等级必须全部要上报区域公司,由店面总经理(或第一责任人)在事件发生2小时内必须通过电话方式(可附带邮件)上报信息,对于突发事件的上报等级:
(一)一般事故,店面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电话报告给管店总及相关支持条线部门(工程、法务、财务、XX等),由管店总分级别再做上报。

(二)严重事故,店面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电话报告给管店总、片区总经理及相关支持条线部门(工程、法务、财务、XX等),由片区总经理分级别再做上报。

(三)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店面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电话报告给管店总、片区总经理、大区总经理及相关支持条线部门(工程、法务、财务、XX等)。

第三章组织体系及职责第七条:公司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的原
则。

第八条:为提高处置突发事件效率,突发事件的组织领导按照公司现行经营管理体制确定。

其中:
(一)店面总经理在区域公司在未派员直接处置前为突发事件处置现场的第一责任人,如区域公司明确另有指派的,被指派人为第一责任人。

第一责任人负责收集、汇总、向上级汇报事件相关信息,执行区域公司及上级领导做出的处理决定,最大限度的减小人员、财产
损失,以及消除事件对公司的影响。

(二)管店总为所管辖片区发生突发事件后的直接负责人,负责根据突发事件的等级
理汇报。

(三)区域其他部门负责人为突发事件处置的共同负责人,负责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事故发生店面提供全面支持。

第九条:XX大区的各店面和部门都有义务对遭受事故的店面和部门提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援助,接到上级领导和其他部门协助要求和请求后,各个部门应当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立即配合支持相关店面和部门处理突发事件。

第四章工作程序第十条:各店面要加强自身事故隐患的排查,设定专岗专人落实事故隐患排查工作,
做好日常预警、预防,尽量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

第十一条:各店面要根据当地可能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事故做出提前的预防工作,如暑
期防火、汛期防雨、春秋防风、冬季防暴雪等,对可能损坏的基础设施等进行必要的加固,对员工进行必要的事故自救演练等,尽量做到防患未然。

第十二条:突发事件发生后,作为事故发生店面或部门的负责人,
店总经理(或部门经理)应当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将事故情况汇总上报并做好现场处置工作。

在店总经理(或部门经理)不能或者怠于行使职权、怠于汇报,副总经理或XX经理负责人可以直接向管店总汇报情况并组织力量做好现场处置工作。

第十三条:管店总得到突发事件汇报信息后须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并根据事故等级迅速做出处理或者第一时间向大区总经理汇报,同时管店总应当将信息通报给负责提供支援的工程、法务、财务、XX 等部门,安排各部门协调配合,解决处理突发事件,必要时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处理方案。

第十四条:如遇突发事件管店总或第一责任人因紧急原因确实无法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的,应当保持通讯畅通,及时采用各种方式提出处理意见并待其他紧急工作处理完毕后及时到达事故现场处理。

第五章罚则第十五条:处罚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一)店面做好日常事故预防工作是减少公司损失的必要工作,事故处置结束后,经调查系店面日常预防管理不到位等自身原因造成的。

(二)对于事故发生后,店面总经理或第一责任人故意谎报、漏报、隐瞒事故情况,上报虚假信息,怠于处置突发事件的。

(三)其他(工程、法务、财务、XX等)配合部门在得到信息通报和援助命令及请
求后,怠于配合协助的。

(四)对于在事故发生和事故处置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的员工。

(五)违反本制度及《安全责任事故处理规定》其他条款规定的。

第十六条:具体罚则参照《安全责任事故处理规定》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情节严重涉
及刑事责任的,将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七条对各公司相关责任人的经济处罚,由各公司财务部负责,在处罚决定下达3
日内,全额上缴区域公司财务部,同时将收款凭证复印件报区域XX部备案。

第十八条本规定自2014年9月23日执行,由XX大区XX部及网络发展部负责解释。

XX设计有限公司
Your Name Design Co., Lt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