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定位诊断考试重点——孙忠人版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笔记

神经病学*神经性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1、缺损症状2、刺激症状3、释放症状4、断联休克症状*额叶的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1、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支配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2、运动前区,位于皮质运动区前方,与联合运动与姿势调节有关3、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4、书写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动区相邻5、运动性语言障碍(Broca区),位于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顶下小叶(缘上回和角回)病变:1、体象障碍--顶叶(特别是右侧)损害可以发生对身体结构的认识障碍,右侧顶叶邻近角回损害可引起病人不认识对侧身体的存在,病人穿衣均用右手,认为左侧上下肢不是自己的,称自体认识不能;右侧顶叶邻近缘上回处损害有时可见到病人不认为自己肢体有功能障碍,否认左侧偏瘫的存在,称病觉缺失;体象障碍还可有幻肢现象,以为瘫痪的肢体已经丢失或感到多了一个或数个肢体。
2、古茨曼综合征: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表现为双侧手指失认、肢体左右失定向、失写,有时伴有失读、失算3、失用症枕叶主要与视觉有关*内囊是宽厚的白质层,由纵行的纤维束组成;位于尾状核、丘脑及豆状核之间,在水平切面上,两侧内囊呈开口向外侧的双“><”形分为内囊前肢、后肢和膝部。
内囊损害可出现“三偏症”*基底节是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灰质团块,包括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
新纹状体病变: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舞蹈症、手足徐动症和偏身投掷运动;旧纹状体病变: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肌张力高、动作减少及静止性震颤,如帕金森病*脊髓有两个膨大部:颈膨大(C5~T2)和腰膨大(L1~S2)。
脊髓的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
脊髓的动脉:椎动脉+根动脉*I嗅II视III动眼;IV滑V叉VI外展;VII面VIII听IX舌咽;X迷走副舌下全。
运动性神经(3、4、6、11、12),感觉性神经(1、2、8),混合性神经(5、7、9、10),12对脑神经除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只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其余脑神经运动核均受双侧支配Pg图2-24,图2-25*一个半综合征: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累及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表现为患侧眼球既不能内收也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可外展*核上性眼肌麻痹临床上有三个特点:1、双眼同时受累2、无复视3、反射性运动仍保存*光反射径路: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中脑顶盖前区—双侧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传导路上任一处损害均可引起光反射消失和瞳孔散大P45表2-4,P49表2-5*中枢性舌瘫与周围性舌瘫相鉴别*上运动神经元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神经病重点总结

同行们,考试必备,加油!!!脑神经视神经:视锥视杆细胞→双级神经细胞→神经节细胞【视野损害】视神经损害→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
视交叉损害→正中部:双眼颞侧偏盲、整个:全盲、外侧部:同侧眼鼻侧偏盲。
视束损害→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辐射损害→下部:对侧视野同向性上象限盲。
枕叶视中枢损害→一侧完全损害引起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同侧视野的中心部常保存,称黄斑回避现象。
【视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光线刺激瞳孔引起的瞳孔缩小反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中脑顶盖前区→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上述经路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光反射丧失和瞳孔散大。
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病变光反射不消失辐辏及调节反射(集合反射):指双眼同时注视近物时双眼汇聚、瞳孔缩小的反应。
顶盖前区病变,不影响辐辏及调节反射,但影响瞳孔光反射。
Horner综合征:颈上交感神经经路损害可引起同侧的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面部汗少、结膜充血。
三叉神经感觉纤维→三叉神经半月节→①眼神经,头顶前部、前额、上睑、鼻根,眶上裂入颅、②上颌神经,下睑与口裂之间、上唇、上颌、鼻腔、腭,圆孔入颅、③下颌神经,耳颞区、口裂以下、下颌,卵圆孔入颅→脑桥→深感觉-中脑核、触觉-主核、痛温觉-脊束核。
运动纤维→颞肌、咬肌、翼状肌、鼓膜张肌,司咀嚼、张口。
【周围性损害】刺激性为三叉神经痛、破坏性为分布区感觉消失。
半月节和神经根损害→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溃疡、角膜反射减弱、咀嚼肌瘫痪。
分支损害→范围内痛、温、触觉减弱。
【核性损害】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面部剥洋葱样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
运动核→同侧咀嚼肌无力、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面上部各肌(额肌、皱眉肌和眼轮匝肌)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控制,支配面下部各肌(颊肌、口轮匝肌)的神经元仅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控制。
味觉纤维→支配舌前2/3的味觉:鼓索神经-内膝状神经节-中枢支形成面神经的中间支进入脑桥,与舌咽神经的味觉纤维一起-孤束核-发出纤维-丘脑-中央后回下部。
神经病学定位诊断

Ⅹ. 迷 走 神 经
Ⅺ. 副 神 经
Ⅻ. 舌 下 神 经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感觉的分类: 普通感觉 浅感觉--皮肤、粘膜感受到的外部感觉。
如痛觉、触觉和温度觉。
深感觉--来自肌肉、肌腱、关节、骨膜的本体觉。
如关节位置觉、音叉觉和运动觉。
复合觉--来自皮层的感觉。
如图形觉、两点辨别觉等。
特殊感觉--如嗅、视、味和听觉。
神经系统 应用解剖
脑的大致结构
颅神经
12对
I嗅神经 Ⅱ视神经
Ⅲ动眼神经 Ⅳ滑车神经
Ⅴ三叉神经 Ⅵ外展神经
Ⅶ面神经
Ⅷ位听神经
Ⅸ舌咽神经 Ⅹ迷走神经
Ⅺ副神经 Ⅻ舌下神经
端脑(2) 间脑(2) 桥脑(4)
延髓(4)
I. 嗅 神 经
周围病变: 嗅觉丧失
中枢病变: 幻嗅发作
II. 视 神 经
视力 视野 视乳头
中
中枢性 周围性
枢 性 面
病变 面神经 面神经核、面 部位 核以上 神经
瘫
皱眉 能
不能
和 周
额纹 对称 患侧消失围ຫໍສະໝຸດ 闭眼 有力 无力性 面
露齿
口角歪 口角歪向健 向患侧 侧
瘫 的
鼓腮 不能 不能
鉴
吹口哨 不能 不能
别
味觉 正常 减弱/消失
中枢性面瘫
周围性性面瘫
Ⅷ. 位 听 神 经
Ⅸ. 舌 咽 神 经
思考题
哪些颅神经核仅由对侧大脑支配?
• 部分面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脑出血患者伸舌左偏,提示哪侧大脑出血?
• 右侧
高位截瘫患者双侧下肢的病理征应是:
• 阳性
脊髓内占位性病变的感觉障碍发展特点是什么?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神经病学绪论、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CNS(中枢神经系统)、PNS(周围神经系统)、M疾病(肌⾁疾病)。
缺损:瘫痪、感觉缺失、失语。
刺激:神经痛、抽搐。
释放:病理征。
断联休克:脑休克、脊髓休克。
⼀、周围性⾯瘫与中枢性⾯瘫的鉴别周围性:病侧所有表情肌瘫痪(从额到嘴)。
中枢性:病侧眼眶以下表情瘫痪。
脑膜刺激征(+):为脑膜受激惹的体征,见于脑膜炎、蛛⽹膜下腔出⾎和颅压增⾼等。
颈强直:患者仰卧,检查者以⼀⼿拖住患者枕部,另⼀⼿置于胸前作屈颈动作。
如这⼀被动屈颈检查时感觉到抵抗⼒增强,即为颈部阻⼒增⾼或项强直。
在除外颈椎或颈部肌⾁局部病变后,即可认为有脑膜刺激征。
Kerning征(+):患者仰卧,⼀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成直⾓,检查者将患者⼩腿抬⾼伸膝。
正常⼈膝关节可伸达135°以上。
如伸膝受阻且伴疼痛与屈肌痉挛,则为脑膜刺激征阳性。
Bruzinski征: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托起患者枕部,另⼀⼿按于其胸前。
当头部前屈时,双髋与膝关节同时屈曲则为脑膜刺激征阳性。
完全性内囊损害:三偏,病变对侧偏瘫(⾯瘫、肢瘫)、偏⾝感觉障碍、偏盲。
(⼀)内囊的全部损害:由于病变破坏了内囊的全部,致使⽪质脊髓束、⽪质脑⼲束、丘脑辐射及视、听辐射纤维的损害,因⽽临床表现为典型的三偏综合征,即病灶对侧半⾝偏瘫、偏⾝感觉障碍及对侧同向性偏盲。
若为出⾎性病变,还可出现意识障碍、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以及失语等。
(⼆)内囊前肢病变:⼀侧内囊前肢发⽣病变可出现对侧肢体的⼩脑性共济失调,是因⽪质桥脑束受损所致。
如为双侧病变亦可出现情绪障碍,如强哭、强笑,多见于假性球⿇痹的患者。
(三)内囊膝部病变:⼀侧内囊膝部病变时则出现病灶对侧⾯神经及⾆下神经中枢性瘫痪。
其他脑神经之运动神经不受损害。
双侧的病变则出现脑神经的运动神经双侧性瘫痪,出现假性球⿇痹:吞咽困难、饮⽔反呛,声⾳嘶哑、强哭强笑、双侧软腭上提⽆⼒、咽反射迟钝或消失、下颌反射亢进及⼝轮肌反射、掌颏反射阳性。
神经病学重点

1.总论—-定位诊断、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1)2.周围神经病 (10)3。
脊髓疾病 (12)4。
脑血管疾病 (15)5。
运动障碍疾病 (19)6.癫痫 (21)7。
重症肌无力 (23)8。
其他 (25)注释:本文档页码标注以八年制第2版《神经病学》为准.●问答◆选择✧名解●记忆(仅供参考)(总论很重要!)1。
总论—-定位诊断、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绪论——症状分类P11.缺失(破坏)症状(Destruction)2.释放症状(Release)3.刺激症状(Irritation)4.休克症状(Shock)急性、严重第二章第一节脑神经✧大脑分叶:Frontal lobe,Temporal lobe ,Parietal lobe,Occipital lobe●☆☆十二对脑神经cranial nerves的英文名I—Olfactory,II-optic,III-oculomotor, IV—trochlear, V-trigeminal, VI-abducent,VII—facial,VIII—vestibulocochlear,IX—glossopharyngeal,X—vagus, XI-accessory,XII—hypoglossal●12对脑神经连接脑的部位(用于理解损伤的定位)——表2-1 脑神经的解剖生理概况;图2—4脑神经进出脑的部位P3I—端脑,II—间脑,III、IV-中脑,V-脑桥,VI、VII、VIII桥延沟,IX、X、XI、XII-延髓✧脑神经功能:128感觉,579 11 12运动,579 10混合369 10副交感●☆☆除支配面下部肌的面神经核(即面神经核下半)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单侧(对侧)皮质核束支配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
(两个下,一个半神经是单侧的P5)1、嗅神经Olfactory:嗅觉系统是唯一不在丘脑换神经元,而将神经冲动直接传导皮质的感觉系统。
神经病重点(10级针灸推拿)

总论、脑血管疾病是重点总论的定位诊断大脑半球的生理功能(额叶、颞叶、枕叶、顶叶)枕叶---视觉中枢---破坏病变导致的视觉障碍的类型(哪一侧的偏盲)内囊的纤维素的顺序、位置、主要的功能---可能出简答三偏基底节主要的构成成分、新纹状体和旧纹状体的临床表现丘脑-重点脑干的定位诊断---理解脑干维持意识清醒的生理结构和临床表现---意识障碍通过延髓的颅神经延髓背外侧综合征(5大临床表现)桥脑主要的临床表现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右侧肢体偏瘫、对侧面瘫----脑桥腹外侧综合征联系脑梗死的定位诊断horner征小脑病变的临床表现脊髓的定位和功能脊髓前角损伤、有肌肉跳动损伤的位置到哪、有分离性的感觉障碍在哪位置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的表现脊髓横贯性损伤到马尾的损伤例如车祸病人,四肢瘫,下肢是软瘫,上肢是硬瘫,损伤的位置在哪?脑供血系统的分支和临床表现、定位诊断、willis环(主要考动脉系统)12对脑神经的解剖和进出颅脑的部位—简答或选择嗅神经了解视神经、视交叉、视束、视辐射损坏的临床表现光反射和瞳孔反射的传导通路动眼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外展神经损伤眼球的位置核间性眼肌麻痹(重点)和核性眼肌麻痹的临床表现三叉神经反射的传导通路(直接和间接角膜反射的损伤部位)三叉神经的半月结三叉神经运动支支配的肌肉和面神经支配的肌肉鉴别中枢性和周围性面瘫的鉴别要点面神经损伤的定位诊断(面神经管前、管后、管内的损伤)耳蜗神经的表格迷走、舌咽神经损伤舌咽神经受累舌偏向对侧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的鉴别—表格一侧和双侧副神经受累的临床表现中枢性和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伸舌偏向哪边周围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看看)运动系统—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定位诊断、临床表现各个感觉神经的传导通路和位置节段性的感觉支配各种类型感觉障碍的分布—表格深反射肌腱、跟腱反射的消失提示病变的位置意识障碍按觉醒水平的分类---简答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了解认知、构音障碍了解头痛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的鉴别视力障碍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简答共济失调的类型典型的步态异常对应的疾病尿便障碍—自主性膀胱的疾病和反射性膀胱的临床表现脑疝的类型和临床表现正常的颅压急慢性颅高压的鉴别体格检查—一般生命体征、皮肤粘膜损伤、意识障碍的评分表、脑干反射、脑膜刺激征的种类、脑膜刺激征阳性提示?失语的类型的病因肌力的检查和分级反射的节段性定位腰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正常腰穿脑脊液蛋白含量、蛋白分离?各论头痛—考点较少头痛的药物和低颅压的颅压是?脑血管病的分类、TIA的定义和诊断要点、临床表现、药物(抗血小板的药物和抗凝的药物)、外科治疗脑梗死---病历急性期脑梗死的治疗原则---问答脑梗死和脑出血的鉴别要点---简答快速鉴别主要靠CT抗血小板和溶栓药物脑出血---临床表现、治疗原则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死常见的病因---病历形式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非重点)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的临床表现、病理和影像学MRI证据、腰穿脑脊液、脑电图的表现、抗病毒治疗化脓性脑膜炎主要的病理、临床表现、辅助(腰穿)、治疗原则结核性脑膜炎的感染原因、感染机制、临床表现逆行感染的代表—单纯性疱疹病毒新型隐球菌感染---中枢性真菌感染最常见的---主要病理、抗真菌药物、四大感染性疾病腰穿脑脊液的鉴别—简答主要肌肉接头病主要是前5节(非重点)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神经系统多发性病灶)、治疗和复发的药物及其进展视神经脊髓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视神经炎+脊髓同时or相继受累、诊断要点--病历形式运动障碍疾病---帕金森主要的临床表现、治疗用药和用药原则癫痫-问答分类(全面性和部分性)、定义—简答各种综合征主要的诊断—病史(最重要)和脑电图癫痫发作和假性癫痫的鉴别癫痫的治疗(首选药物)癫痫的诊断步骤癫痫持续状态定义列举3种抗癫痫的药物癫痫状态的抢救脊髓疾病---选择脊髓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定性、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脊髓压迫症(髓内和髓外、硬膜外的鉴别---表格)脊髓蛛网膜炎三叉神经痛(原发性和继发性鉴别要点)、治疗药物格林巴利综合症的感染史、病理、诊断、治疗慢性的格林巴利综合症也是肌肉疾病—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分型、诊断三种肌无力危象的定义及处理原则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定义及鉴别要点简答脑出血的定位体征、临床表现周期性麻痹的定义、诊断要点、鉴别要点原发性和继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鉴别要点急性脑梗死的处理原则和脑出血的鉴别多发性硬化主要的治疗手段和危象的定义及处理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征及诊断要点、Osserman分型末梢周围神经炎的定义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鉴别要点格林巴利综合症的治疗原则、诊断要点12对脑神经出入脑的部位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要点腰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意识障碍的分类、癫痫的诊断步骤、治疗用药、肌力的分级四大中枢性感染的鉴别和脑脊液的鉴别。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级针灸推拿神经定位诊断学汇总

神经定位诊疗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级针灸推拿神经定位诊疗学期末复习资料1.对光反射:以强光照耀一侧瞳孔,惹起两侧瞳孔缩短,照耀侧的瞳孔反射称为直接对光反射,另一侧为间接对光反射。
2.角膜反射:被检查者向内上方凝视,医生用细棉签毛由角膜外缘轻触患者角膜,正常时被检者眼睑快速闭合,被检侧眼睑快速闭合成为直接角膜反射,被检对侧眼睑快速闭合成为间接角膜反射。
3.浅感觉:包含痛觉、温度觉、触觉。
4.深感觉:包含振动觉、运动觉、地点觉。
5.复合觉:包含定位觉、两点鉴识觉、实体觉、图形觉。
6.肌力的分级:0级:肌肉完整不缩短;1级:可见肌肉缩短,但无肢体运动;2级:肢体能在床上挪动,但不可以抬离床面,即不可以抗衡地心引力;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战胜地心引力做任意运动,但不可以抗衡外加阻力;4级:能在一般的外加阻力下做运动,但力量较正常弱;5级:正常肌力。
7.姿势与步态(名词解说或单项选择)1)偏瘫步态:见于脑中风后遗症,偏瘫侧上肢屈曲、内旋,下肢挺直,行走时下肢向外侧画圈;※2)剪刀步态:见于轻度截瘫患者,双下肢肌力高和内收,行走时双下肢交错进行,如剪刀,称为剪刀步态;3)超越步态※:见于腓总神经伤害,腓骨肌群瘫痪,患者不可以用足跟站立,步行时一定高抬其脚,其足仍拖曳在地,称超越步态;4)慌乱步态:为震颤麻木之特点步态。
上身前倾,步行难起步,一旦开始,即小步急行如跑,有向前倾摔倒之势;5)小脑共济失调步态:有小脑疾病的患者,步行时躯干与四肢不协调,左右摇晃不定,状如醉汉,亦名醉汉步态;6)脊髓痨性步态:见于深感觉阻碍,不太不稳,走路时两脚距离大,两目注意双脚,闭目后则倾倒;7)鸭步:患肌营养不良症者,侵及骨盆带的肌肉时,躯干肌张力大,行走时患者身体左右摇晃行进。
8.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 C5-6)、肱三头肌反射( C6-7)、桡骨膜反射( C5-8)、膝反射( L2-4)、踝反射( S1-2)、下颌反射。
神经定位诊断——感觉系统ppt课件

精选课件
41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肌、肌腱、 骨膜、关节
脊神经
皮肤的精细
触觉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后根 、薄、楔束 (中枢突)经脊髓后索
薄、楔束核 第2级神经元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经延髓、脑桥、中脑
腹后外侧核 第3级神经元
丘脑上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前回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感受器
肌 肌腱 骨膜 关节
精选课件
3
二、感觉的传导束(1)
(一)本体感觉
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二)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1. 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路 2.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精选课件
4
(一)本体感觉
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感受器
脊神经节
骶段
12节(T1~12) 尾段
5节(S1~5) 1节(Co1)
腰段
5节(L1~5)
精选课件
14
2.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与脊柱不等长,大部分脊髓节段的位置 高于同序数椎骨。
颈1~4节(C1~4) 颈5~8节C5~8) 胸1~4节(T1~4) 胸5~8节(T5~8) 胸9~12节(T9~12) 腰1~5节(L1~5) 骶1~5节(S1~5) 尾节(Co1)
表现: 1、有按丛分布的感觉障碍:各种感觉
都减退或消失 2、有按丛分布的运动障碍:肌萎缩 3、有按丛分布的植物神经障碍:感觉
异常
精选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张力(肌肉松弛状态的紧张度和被运动时遇到的阻力)1.肌张力减低2.肌张力增高2.1.折刀样肌张力增高——椎体束病变被动屈伸运动,初觉其肌张力增高,继而其张力很快减低。
2.2.齿轮状肌张力增高——椎体外系病变伸肌屈肌肌张力均匀增高,各方向被动运动时阻力均匀,伴震颤者,犹如齿轮状,称齿轮样肌张力增高(帕金森症);不伴震颤者,成铅管样肌张力增高。
肌力分级:0级:肌肉完全不收缩1级:可见肌肉收缩但无肢体运用2级:肢体能在床上运动,但不能抬起,对抗地心引力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克服地心引力做随意运动,但不能对抗外加阻力4级:能在一般的外在阻力下做运动,但力量较正常弱5级:正常肌力瘫痪(随意运动功能障碍)1.单瘫:指单一肢体瘫痪,多见于运动区皮质的病变2.偏瘫:同侧上、下肢瘫。
多为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所致从皮质运动区以下至颈以上一侧锥体束损害均出现偏瘫。
在延髓交叉以上一侧病变,对侧肢体出现偏瘫;高位颈髓病变,偏瘫位于同侧。
3.截瘫:见于高位颈髓和脑干病变,也可见于双侧内囊及周围神经病变。
4.四肢瘫:一般来说,两侧上肢的情况重于下肢的情况。
5.交叉瘫:见于脑干病变,一侧脑神经与对侧上、下肢瘫痪。
不自主运动1.震颤1.1静止性震颤静止时出现,紧张时加重,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是帕金森病(PD)的特征性体征之一1.2意向性震颤动作性震颤,运动过程中越靠近目标物越震颤越剧烈1.3姿势性震颤运动性震颤,运动完成,保持姿势时震颤2.痉挛阵发性急剧肌肉收缩,见于癫痫大发作,局限性发作3.舞蹈样运动4.肌纤维性震颤——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的运动神经核之慢性病变肌束震颤——脑脊神经运动根受刺激5.手足徐动症手指、足趾的屈伸与分散的不自主运动6.抽搐7.肌阵挛共济运动1.指鼻试验——检查者伸出食指,让患者以其食指指端连续点触检查者食指指端和自己的笔尖,先睁眼、后闭眼,交替、反复进行,双侧有无异常。
小脑半球病变——指鼻不准;感觉性共济失调——睁眼指鼻无困难,闭眼障碍。
2.轮替试验3.对指试验4.肌回缩试验5.跟膝胫试验6.闭目难立征试验——深感觉障碍让患者向前平伸两臂,并拢双足,先睁眼,后闭眼,维持身体直立。
观察身体有无倾倒。
正常人睁、闭眼时均能站稳。
步态异常1.偏瘫步态——偏瘫侧上肢屈曲、内旋,下肢伸直,行走时下肢向外侧画圈。
见于脑中风后遗症。
2.剪刀步态——见于截瘫患者,双下肢肌张力高和内收,行走时,双下肢交叉前行,如剪刀。
完全性截瘫患者,后期可出现双下肢交叉屈曲性截瘫。
3.跨越步态——或称垂足性步态,见于多发性神经炎或周围神经损伤时,腓骨肌群瘫痪患者不能用足跟站立,步行时必须高抬其脚,其足仍拖拽在地。
4.慌张步态——震颤麻痹之特征步态。
上身前倾,步行难起步,一旦开始,即小步急行如跑,有向前倾跌倒之势。
5.小脑共济失调步态——有小脑疾病的患者,步行时,躯干与四肢不协调,左右摇摆不定,状如醉汉,亦名醉汉步态。
6.脊髓痨性步态(深感觉障碍性步态)——步态不稳,走路时两脚距离大,两目注意双脚,闭目后侧倾倒。
7.鸭步——患肌营养不良症者,侵及骨盆带的肌肉时,躯干肌张力大,行走时患者身体左右摇摆前进。
8.癔病性步态——奇形怪状,但以拖步较为多见,虽无瘫痪但不能站立与行走,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生的下行纤维——锥体束受损所产生。
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肌张力增高(常呈折刀样),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但无肌肉萎缩,呈痉挛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是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及其发生的纤维—脊髓前根、脊神经、颅神经受损害产生的瘫痪。
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所以,在临床上表现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
上运动神经单位病变的定位诊断脑干病变——交叉性瘫痪:同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对侧的中枢性上、下肢偏瘫。
1.中脑病变韦伯尔综合征——动眼神经交叉瘫,“大脑脚综合征”。
病变位于中脑的基底部,侵及大脑脚及动眼神经。
主要表现为:病灶同侧动眼神经周围性瘫痪,病灶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上、下肢中枢性瘫痪。
临床上患者多眼睑下垂,瞳孔散大,伸舌偏向肢体瘫痪侧。
2.脑桥病变米拉尔德-葛布勒综合征——面神经交叉瘫,“脑桥腹外侧综合征”。
病变位于脑桥腹侧部,累及锥体束、面神经和外展神经纤维。
主要表现为:病灶同侧面神经及外展神经的周围性瘫,对侧舌及上、下肢中枢性瘫痪。
常由脑出血、脑梗死与脑肿瘤引起。
4.脊髓病变4.1高位颈段(C1~C4)枕颈区放射性痛,四肢中枢性瘫痪,并躯干、四肢的感觉障碍。
如膈神经和肋间神经受累,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
当累及枕骨大孔区可有颈项强直、强迫头位、后组脑神经、延髓、小脑受损及颅内压增高表现。
4.2颈膨大段(C5~T1)肩及上肢放射性疼痛,上肢周围性瘫痪,下肢中枢性瘫痪,肱二头肌反射消失、肱三头肌反射亢进;病灶以下感觉障碍,C8~T1受损侧出现眼裂狭小、瞳孔缩小、面部无汗和眼球内陷即Horner综合征。
4.3胸段(T2~T11、T12)早期胸腹背部放射痛及束带感,继而由一侧下肢发展至双下肢无力及麻木,双下肢痉挛性瘫痪并感觉障碍,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
4.4腰段(L2~S2)腹股沟、臀部、会阴及双下肢放射性根痛,双下肢周围性瘫痪,损害平面以下感觉障碍,膝反射、跟腱反射、提睾反射消失,明显的括约肌功能障碍。
4.5马尾、圆锥综合征(L5~Co1):双下肢周围性瘫痪,马鞍区感觉障碍,肛门反射消失,并有二便障碍与性功能障碍。
薄束和楔束(薄束在内,楔束在外)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同侧脊神经根内侧的粗纤维升支→同测后索上行(外加式分层排列)→薄束核和楔束核→交叉至对侧(内侧丘系)→丘脑复后外侧核→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皮节(每一个脊髓神经后根支配的皮肤区域,有2~3个后根重叠支配)确定脊髓损害的上界:体表感觉障碍上界,脊髓损伤上界高出其1~2节脊髓病变上、下界1.上界1.1神经根痛(伴有脑脊液冲击征),其最上的一个根指示病灶上界。
1.2感觉障碍,皮节2.下界腱反射亢进的最高节段来判定病灶下界E.g.膈肌瘫痪,肱二头肌腱反射亢进,则可判定脊髓病变下界在颈4,颈5未受侵犯。
脑干内与脑干外病变脊髓神经根体表标记额叶病变定位诊断1.皮质运动区1.1刺激性病变——局部运动性癫痫发作1.2破坏性病变——单瘫、对侧偏瘫2.运动性失语——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3.失写症——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4.皮质侧视中枢4.1刺激性病变——头眼转向对侧4.2破坏性病变——头眼转向同侧5.运动前区——共济失调6.原始反射——强窝、摸索7.旁中央小叶——排便、排尿8.额极——精神症状9.额叶底部——累及嗅觉、视觉顶叶病变1.皮质感觉区(中央后回)1.1刺激性——感觉异常1.2抑制性——感觉障碍2.失读症——优势半球角回(视觉性语言中枢)3.结构失用症——优势缘上回4.体象障碍(自体结构认识发生障碍,对半身偏瘫漠不关心,对侧肢体感觉消失,对侧偏瘫否认,幻多肢)——非优势半球顶叶近角回处角膜反射通路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经三叉丘系交叉到对侧→丘脑→内囊→大脑皮质→皮质脑干束→双侧脑桥中的面神经核→双侧面神经→双侧眼轮匝肌视神经损害定位诊断1.视神经病变——单眼盲2.视交叉一侧病变——同侧言鼻侧偏盲3.视束病变——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同侧眼鼻侧与对侧眼颞侧视野缺损)4.视交叉中心病变——双蹑侧偏盲5.视辐射背束受损(顶叶病变)——两眼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6.视辐射腹束受损(颞叶病变)——两眼对侧同向性上象限盲7.视辐射前部及背、腹侧纤维集合处受损——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8.枕叶损害8.1刺激性病变——幻视8.2破坏性病变——象限盲E.g左侧楔回病变——双眼右下1/4视野缺损左侧舌回病变——双眼右上1/4视野缺损三叉神经定位诊断1.核上性病变(三叉神经在脑干、丘脑、皮质感觉中枢核上通路)1.1感觉方面:对侧面部感觉障碍;1.2运动方面:单侧病变,不产生明显瘫痪2.核下性病变(三叉神经根、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干或其三个分支)2.1刺激性症状-三叉神经痛2.2破坏性症状2.2.1三叉神经根病变-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或减弱;咀嚼肌瘫痪。
2.2.2半月神经节病变-三叉神经痛,常伴带状疱疹;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咀嚼肌瘫痪。
2.2.3分支病变-早期三叉神经痛,继而分布区感觉障碍E.g.下颌神经病变-咀嚼肌力减弱或瘫痪,开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歪面神经定位诊断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病灶在一侧中央前下回或皮质脑干束。
临床表现:病灶对侧下部面肌麻痹,上部面肌不受累→对侧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额纹不消失。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病灶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同侧上、下面肌瘫痪→病灶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蹙眉,眼睑闭合无力,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鼓腮、示齿不能,口角下垂。
感觉系统病变定位诊断1.周围型感觉障碍1.1末梢型表现为四肢末梢对称性手套式和袜套式分布的各种感觉减退、消失或过敏,主观表现为肢端的麻木、疼痛和各种异常感觉,如烧灼感、蚁行感等。
由于植物神经纤维也同时受损,还常有肢端发凉、紫绀、多汗以及甲纹增粗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有的则有不同程度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
见于四肢末梢神经炎。
1.2神经干型神经干损害后表现该神经干支配区出现片状或条索状分布的感觉障碍,伴有该神经支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
如挠神经、尺神经及腓神经损伤等。
1.3神经丛型1.4后根型脊神经后根、脊神经节、后角或中央灰质损害后出现的感觉障碍,表现为节段性(也称根性)分布的各种感觉障碍。
①后根病变:各种感觉均有障碍并常伴有沿神经根分布的放射性疼痛。
见于脊神经根炎、脊柱肿瘤、增生性脊椎病等。
病变常同时累及前根而出现相应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
②脊神经节病变:同神经根病变所见,尚伴有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内的疱疹。
见于带状疱疹。
③后角病变:因痛、温觉纤维进入后角更换神经元而受损,但部分触觉纤维及深感觉纤维则经后索传导而幸免,因而出现一侧节段性分布的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及深感觉正常的感觉障碍,称为浅感觉分离。
④脊髓中央灰质病变:双侧痛温觉纤维受损而触觉及深感觉保留,出现双侧节段性分布的分离性感觉障碍。
其特点和常见病因同上。
2.中枢性感觉障碍2.1后角型2.2白质前联合型3.传导束型脊髓感觉传导束损害后产生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障碍。
①后索损害:病灶水平以下同侧深感觉减退或消失,同时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