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与浮实验记录表
中班科学教案《沉下去↓ 浮上来↑》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知道哪些物体能沉入水底,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沉浮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各种实物(如石头、木块、铁块、塑料泡沫等),水,容器,记录表格。
2. 环境准备:安静、整洁的实验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引导幼儿观察并猜测它们的沉浮现象。
2. 实验操作:(1)教师演示实验,将实物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现象,并记录在表格中。
(2)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所选物体的沉浮现象。
3. 讨论与交流:(1)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实验结果,让幼儿讲述观察到的现象。
(2)教师总结物体的沉浮现象,解释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沉入水底,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
4. 生活应用:教师引导幼儿联系生活,思考哪些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与沉浮现象有关。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2. 关注幼儿在讨论与交流环节中的表现,看他们是否能够主动分享想法,倾听他人意见。
3. 考察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沉浮知识的能力,观察他们是否能解释相关现象。
六、教学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教学内容,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孩子一起进行沉浮实验,巩固学习成果。
2. 环境创设:在教室环境中布置沉浮主题展示区,展示幼儿制作的沉浮物品和观察记录。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幼儿的反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是否需要调整。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八、教学内容拓展:1. 探索更多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如物体的大小、形状、密度等。
2. 学习物体在空气中的沉浮现象,如气球、纸飞机等。
中班教案《沉与浮》

中班教案《沉与浮》2.(交流自己的发现)师:这个故事里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三)幼儿逐幅观察,大胆表述画面的内容。
1.(观察,讲述第一幅图片)师:图片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你觉得它们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幼儿回答后,请幼儿两两结伴演一演)2.(观察,讲述第二幅图片)师:有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小树,泥娃娃怎么了(幼儿回答后,师幼合作演一演。
)3.(观察,讲述第三幅图片)师:失去树朋友的泥娃娃有什么变化你们想一想,为什么说泥娃娃和树是好朋友呢师小结:泥娃娃又怕风雨又怕烈日,(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好在他们有树朋友。
树朋友就像一把巨大的伞为泥娃娃遮风避雨,泥娃娃则每天都会为大树按摩长长的树根,还给它补充水分,这样树朋友就会越长越大。
4.(观察,讲述第四幅图片)师:城市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人们怎么了为什么会有沙尘暴(四)完整讲述图意,了解沙尘暴的危害。
1.教师与幼儿合作,完整讲述图意。
2.师:怎样才能不让沙尘暴出现3.幼儿讲述。
4.教师总结:多种树,爱护树可减少沙尘暴出现的机会。
活动延伸:1.组织幼儿给幼儿园的小树浇水,制**护小树的宣传牌。
2.把幼儿用书放在阅读区供幼儿继续阅读和讲述。
【教学反思】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为了培养幼儿爱护树木,爱护优美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我设计了《小树与泥娃娃》这一活动,爱护树木是每个幼儿都能做到的事,但有的幼儿有意无意的做一些不文明的事,通过活动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创设了一个使幼儿感受到“美”并且避免了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并让幼儿明白爱护树木的道理,懂得树木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励幼儿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情感。
30、中班科学优质教案《沉和浮》含反思活动目标: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根据物体的沉浮特征分类。
2.对沉浮现象有探索的兴趣。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小学科学学生探究活动记录表(三年级下)

学生探究活动记录表(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东胜区第四小学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小学科学学生探究活动记录表(三年级下)年月日年级班第组实验教师:
- 20 -。
《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优秀4篇

《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优秀4篇《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优秀4篇1活动目标: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根据物体的沉浮特征分类。
2.对沉浮现象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1.每人两人一份材料,内有积木、塑料玩具、有盖的小玻璃瓶、玻璃球、回形针、铁夹子等。
个人记录表两人一份(见附表)。
2.每组1大盆装水,1块擦手毛巾。
3.集体记录表和沉浮字卡图片。
活动过程:(一)感受沉浮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看一看我这里有两样东西,看看是什么?如果把石头和泡沫板放到水里会怎样呢?2、请个别幼儿来轻轻的放到水里,仔细看它怎么样了?3、教师:出示字卡,一起用动作来做一做沉和浮。
这里画了一杯水,谁来贴一下沉下去的时候物体在水中的位置?浮起来是物体在水中的位置?适当纠正不对的。
4、教师小结:像泡沫板一样飘在水面上的叫浮,像石头一样没在水中的叫沉。
(二)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商量记录方法。
1、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
教师:这里还有一些东西也想去水里,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你猜哪个会沉下去,哪个会浮起来?(幼儿猜测)2、了解活动记录单。
教师出示幼儿操作记录单:你们见过这样的表格吗?表上的问号表示什么?小手表示什么?表格上的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怎样?哪些会沉?哪些会浮?3、商量记录的方法,老师这里有两个标记,你们觉得哪个可以表示沉?哪个表示浮?老师根据幼儿的猜测进行记录。
(三)引导幼儿两人合作探索并记录沉浮现象。
1、老师:现在要请大家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测。
交代操作要求:两人一组,一人把东西放入水中,一人进行记录。
放的小朋友每次选一个东西,轻轻的放到水中,然后就让他在水中,不要拿出来了,记录的小朋友看好放的是哪个,是沉下去的还是浮起来的,进行记录。
(认一认小朋友的记录表)2、两人合作探索沉浮并记录。
(四)出示集体记录单,幼儿交流、分类。
1、教师:你猜对了吗?经过实验,结果怎样?(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验结果,在集体记录表中队每个物体逐一进行沉与浮的情况记录。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沉与浮:1谁沉谁浮》教案

新2024秋季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沉与浮:1 谁沉谁浮》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理解沉浮现象的基本原理。
2.掌握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设计简单的沉浮实验。
2.能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沉浮现象的基本原理。
•掌握实验观察和比较物体沉浮状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区分不同材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因。
•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四、教学资源•实验器材:水槽、水、多种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如木块、塑料块、石块、金属块等)。
•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观察分析法六、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会沉在水底,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察经验。
2. 新课学习•实验准备:•展示实验器材,并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
•分组并分配实验器材和记录表。
•实验观察:•各组进行实验,将不同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沉浮状态。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讨论分析:•各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沉浮现象的基本原理。
•知识拓展:•介绍物体的密度与沉浮关系。
•通过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密度对沉浮的影响。
3. 整理•回顾实验过程和结果,总结沉浮现象的基本原理。
•强调实验记录和观察分析的重要性。
4.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寻找更多不同材质的物体,进行沉浮实验并记录结果。
•思考为什么某些物体会沉在水底,而某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5. 板书设计《谁沉谁浮》一、沉浮现象- 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沉/浮二、实验器材- 水槽、水、不同材质的物体三、实验结果| 物体 | 沉浮状态 ||--------------|----------|| 木块 | 浮 || 塑料块 | 浮 || 石块 | 沉 || 金属块 | 沉 |四、沉浮原理- 密度与沉浮关系七、教学反思•反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兴趣点。
沉浮子实验报告

鸡蛋沉浮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鸡蛋在淡水和盐水中的浮力大小对比二、实验日期2014年9月4日三、实验材料1.玻璃杯2.食盐3.鸡蛋4.茶勺5.筷子四、实验过程1.取出玻璃杯,倒入自来水(就是淡水),水量约为杯子容量的3/4;2.将鸡蛋放入淡水中;鸡蛋很快沉入水底:3.取出鸡蛋,往水里加入3大茶勺食盐;4.拿筷子在杯中快速搅拌,使食盐充分溶解在水里;5.将鸡蛋放入刚刚搅拌好的盐水中;6 .鸡蛋没有沉入水底,而是浮在水面上:五、实验结论:1.清水的浮力小,在清水中鸡蛋会沉入水底;2.盐水的浮力大,在盐水中鸡蛋会浮在水面。
六、理论基础(摘自科学网):把生鸡蛋放在淡水中,它会下沉,因为鸡蛋的重力比浮力略微大一些。
实验报告单学科科学实验名称沉与浮任课教师李素丽实验教师李素丽篇三: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1课、吹泡泡液体的配制方法一:用泡好的热茶水滤掉茶叶后加入一些白砂糖,搅匀之后滴入一些洗洁精,搅匀后冷却。
这种水用来吹泡泡非常好,因为白砂糖能增加泡泡的张力,所以泡泡能吹得很大,而且对学生的刺激也会小一些。
方法二:吹泡泡的最佳配方为:2份洗涤剂、6份水、1——4份甘油。
因为,泡泡破了是由于水分的蒸发,因此要在溶液中加入具有吸水性的吸湿剂,防止水的蒸发,甘油就是这种物质。
2课、观察和识别植物的方法观察项目:主要是观察植物的六大器官,即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观察要点:1.根:根的形状,直根系、须根系。
2.茎: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匍匐茎;茎的形状;(圆形、方形、三棱形)3.叶:形状、边缘、叶脉、颜色等。
4.花:颜色、花瓣数量、雄蕊、雌蕊。
5.果实:形状、有无果实、味道、颜色等。
6.种子:大小、形状、颜色、味道等、3课用一个手指能否阻止坐在椅子上的同学站起来实验要求:一名同学端坐在椅子上,双脚前放。
另一个同学用手指抵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实验结果:坐在凳子上的同学无法站起来。
中班科学《浮与沉》PPT课件教案记录表

生活中浮沉现象举例分析
船只
利用浮力原理,使船只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并通过调整船体形状 和重心位置来保持稳定性。
潜水艇
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或调整水舱内的水量来实现浮沉,从而在水下 进行航行和作业。
游泳
人体在水中通过调整呼吸和肌肉紧张程度来改变浮力,实现游泳 和潜水等动作。
创意制作:利用浮沉原理设计玩具或工具
分享交流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或提 出不同观点。
3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 入思考和探究。
总结回顾,评估本次课程效果
知识总结
回顾本次课程的知识点,强调物体浮沉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学习评估
通过简单测试或问答形式,评估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反馈建议
鼓励学生提出对本次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 内容。
使用方法
将物体轻轻放入水槽中,观察物体 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操作步骤规范演示
1. 引入实验
介绍实验目的和器材,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2. 演示操作
教师先进行一次完整的实验操作演 示,包括器材的使用、观察物体浮 沉的方法等。
3. 强调安全
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不要将物体扔入水中或互相泼水。
06
课堂互动与评估反馈
提问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
什么是浮与沉?物体为什么会浮或沉?
引导思考
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表现,思考物体的浮沉与哪些因素有关。
鼓励尝试
让学生尝试将不同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浮沉现象。
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和发现
1 2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探讨物体浮沉 的原因。
幼儿园中班科学《沉与浮》教案5篇(实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沉与浮》教案5篇(实用)幼儿园中班科学《沉与浮》教案1活动目标:1.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根据物体的沉浮特征分类。
2.对沉浮现象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1.每人两人一份材料,内有积木、塑料玩具、有盖的小玻璃瓶、玻璃球、回形针、铁夹子等。
个人记录表两人一份(见附表)。
2.每组1大盆装水,1块擦手毛巾。
3.集体记录表和沉浮字卡图片。
活动过程:(一)感受沉浮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教师:看一看我这里有两样东西,看看是什么?如果把石头和泡沫板放到水里会怎样呢?2.请个别幼儿来轻轻的放到水里,仔细看它怎么样了?3.教师:出示字卡,一起用动作来做一做沉和浮。
这里画了一杯水,谁来贴一下沉下去的时候物体在水中的位置?浮起来是物体在水中的位置?适当纠正不对的。
4教师小结:像泡沫板一样飘在水面上的叫浮,像石头一样没在水中的叫沉。
(二)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商量记录方法。
1.认识操作材料和记录表。
教师:这里还有一些东西也想去水里,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你猜哪个会沉下去,哪个会浮起来?(幼儿猜测)2.了解活动记录单。
教师出示幼儿操作记录单:你们见过这样的表格吗?表上的问号表示什么?小手表示什么?表格上的这些东西放入水中会怎样?哪些会沉?哪些会浮?3.商量记录的方法,老师这里有两个标记,你们觉得哪个可以表示沉?哪个表示浮?老师根据幼儿的猜测进行记录。
(三)引导幼儿两人合作探索并记录沉浮现象。
1.老师:现在要请大家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测。
交代操作要求:两人一组,一人把东西放入水中,一人进行记录。
放的小朋友每次选一个东西,轻轻的放到水中,然后就让他在水中,不要拿出来了,记录的小朋友看好放的是哪个,是沉下去的还是浮起来的`,进行记录。
(认一认小朋友的记录表)2.两人合作探索沉浮并记录。
(四)出示集体记录单,幼儿交流、分类。
1.教师:你猜对了吗?经过实验,结果怎样?(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验结果,在集体记录表中队每个物体逐一进行沉与浮的情况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