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第6课 肥沃的土壤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6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6.肥沃的土壤教案1.腐殖质是指由植物和动物残体、粪便等有机物质在土壤中分解而成的一种黑褐色物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腐殖质的多少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越多越肥沃。
3.腐殖质的形成需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而分解速度受到温度、湿度、通气等因素的影响。
改写意图: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腐殖质的定义、影响和形成过程,并在最后提到了影响因素,方便学生理解。
]三、制作肥料袋1.将易腐烂的菜叶果皮等有机物质放入塑料袋中,加入适量水分,搅拌均匀。
2.将塑料袋打结,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每周翻动一次,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3.连续观察5星期,记录观察结果,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改写意图:简单易操作的制作肥料袋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实践。
]四、土壤动物的作用1.土壤动物如蚯蚓、蜈蚣、蟑螂等,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促进腐殖质的形成。
2.土壤动物的排泄物也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改写意图:简短明了地介绍了土壤动物的作用,便于学生理解。
]五、厨余垃圾制作肥料袋1.将厨余垃圾如果皮、蔬菜叶子等放入塑料袋中。
2.加入适量水分,搅拌均匀,打结放置。
3.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制作出自己的肥料袋。
改写意图:将制作肥料袋和厨余垃圾利用结合起来,既能够增加土壤肥力,又能够环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肥沃的土壤的秘密在于腐殖质,那么我们如何增加土壤的肥力呢?2.增加肥力的方法:①施肥:在适当的时间、适量地施入有机或化学肥料,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②翻耕: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排水性和松软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③种植绿肥:绿肥是指在农作物收获后,种植一些不需要收获的植物,如豆类、苜蓿等,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④保持土壤湿润:土壤湿润可以促进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和植物的吸收。
3.小结:以上方法都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但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注意施肥量和时间,以免造成污染和浪费。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6.肥沃的土壤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6.肥沃的土壤教案教学设计2.空气有质量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思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选用恰当的工具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学生通过经历称量过程,了解并思考某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应合理看待实验的数据。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这一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意识到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质量问题的活动了解到不同的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物体轻重的准确程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思考提出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方法。
难点:学生通过去判断后加入的空气是否有质量去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一年级时用过的简易天平、班级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小组:简易天平、塑料小碗或纸杯、优质的打气筒、球针、绿豆、皮球、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聚焦:聚焦质量问题,观摩操作方法(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一年级时用过的简易天平、本课用的简易天平、皮球、绿豆]1.出示一年级实验中用过的简易天平,让学生回顾天平的用途。
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天平倾斜的时候),也可以用回形针的数量来表示不同物体的质量(天平平衡的时候)。
出示本节课要用的放大版的天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借助这个天平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质量问题。
(说明一下指针和刻度如果看,偏转意味着什么。
)2.出示一个皮球,我们也像用回形针一样称一称皮球的质量是多少,只不过今天我们不用回形针,改用绿豆,至于为什么用绿豆,等这节课结束你就知道啦。
3.教师演示称皮球的质量。
在左盘放入皮球,左边变重,指针向右边偏转,往右盘中慢慢倒入绿豆,当天平开始动起来后变成几颗几颗加,直至天平平衡。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2.3 肥沃的土壤 教案(教学设计)

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
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①蚯蚓在土中钻洞,有利于土壤通气排水,起到了松土的作用。
②蚯蚓吃土及枯草,分解生物残体,排出粪便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延伸活动:管理肥料袋
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探究的恒心和毅力。
学生分小组活动。
思考、实验、讨论、总结
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观察肥沃土壤的因为。
小组活动,交流观察的发现和结果。
通过制作了解腐殖质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讨。
作业布置
查找资料,了解一下我国土壤分类和分布。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腐殖质是最肥沃的,掌握了改良贫瘠土壤的方法。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总结课堂内容,使学生加深理解。
板书
2.6肥沃的土壤
腐殖质 改良土壤 制作肥料袋
课堂练习
一、判断。
1.蚯蚓在成肥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保护蚯蚓。( )
2.在制作肥料袋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些蔬菜叶或塑料玩具,因为它们最终都会变成腐殖质。( )
二、选择。
将落叶拖入土壤中的动物是( )。
A.小鸟B.蚯蚓C.青蛙D.细菌
课堂巩固练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练习习惯,不断巩固所学。
1.往透明塑料袋中装土、果皮、菜叶等。
2.往塑料袋中均匀地洒一点水,扎好袋口。
3. 往塑料袋中均匀地洒一点水,扎好袋口。注意事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肥沃的土壤》苏教版

第6课《肥沃的土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其次单元《争辩土壤》的第三课内容,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了解腐殖质及其产生的缘由。
本课的活动由“观看土壤的表层和下层”引入至产土壤的表层土有腐殖质”。
教材由四个活动构成:一、探究土壤肥沃的缘由;二、了解土壤动物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三、说一说土壤贫瘠的缘由和常用的改进土壤肥力的方法;四、做一个肥料袋,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让孩子多看一看一一觉察问题:土壤的上层和下层为什么颜色不同;让孩子多想一想一一争辩猜想:土壤上层变黑和四周环境有什么关系;让孩子多说一说一一学以至用:土壤贫瘠的缘由,谈谈怎样改进土壤;让孩子多做一做一一试验验证:制作一个肥料袋并坚持观看。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泼,求知欲强,通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已经能比拟娴熟地运用观看、记录等方法进展科学探究,也有了肯定的动手试验的力量,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为本节课的学习供给了学问储藏。
但是对于小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小学生)来说,种植绿肥掩盖农田、多施农家肥等改进土壤的方法显得比拟“遥远”,并且三年级的学生急躁不够,很难持续观看制作的肥料袋五周,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但这又是我们科学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知道土壤贫瘠的缘由和常用的改进土壤肥力的方法。
4.能够在做肥料袋的过程中,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教学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看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预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小铲子1把、报纸1张、抹布1块,学生预备肥料袋材料(土壤、果皮、菜叶、水、塑料袋)等。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2. 6.肥沃的土壤 教案

课 题有关溶液的计算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有关溶液的计算 教学内容有关溶液计算的复习■基本公式(1)溶液质量 = 溶剂质量 + 溶质质量(2)溶剂质量溶质质量=100s (3)%100⨯=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注意点:(1)一定温度下(2)饱和状态■质量分数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注意点:(1)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2)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3)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4)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具体情况(1)若溶质全部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利用上述计算公式进行计算(2)若溶质虽不与水反应,但没有全部溶解,则溶质质量只计算溶解部分,未溶解部分不能参与计算(3)若溶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则溶液中的溶质就为反应后的生成物了(4)若溶质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就不包括结晶水的质量。
因为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结晶水就转化为溶液中的溶剂了■溶解度S 与质量分数C%之间的换算(1)c%=100s s +×100% (2)S =c -100c ×100g 换算前提:温度不变、饱和状态■溶解度曲线(1)曲线上方区域点表示在该温度下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并有溶质析出,即没有全部溶解,如图中点a(2)曲线点表示在该温度下恰好达到饱和状态,没有溶质析出也不能继续溶解,如图中点b(3)曲线下方区域点表示在该温度下是不饱和状态,即溶质全部溶解且还能继续溶解,如图中点c【练习题】1.求某温度下,溶解度为20g/100g水的物质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百分含量(物质a与水不反应)2.已知某温度下,物质a的溶解度为50g/100g水,则在该温度下,含a物质30%的200g溶液中,需要加多少克物质a才能达到饱和状态?或者加热蒸发多少克水后,恢复到原温度下达到饱和状态?(物质a与水不反应)3.30℃时,一定量的CuSO4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加入25g胆矾或去掉55g水后均可以得到该温度时的饱和溶液。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肥沃的土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6课《肥沃的土壤》,主要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和肥沃的土壤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土壤的重要性,掌握肥沃土壤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组成,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肥沃土壤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肥沃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可能了解较少。
学生喜欢观察和发现,但在描述能力上有待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打开投影仪,展示一张描绘丰收农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样的丰收农田是怎么来的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2. 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家花园的土壤特点。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和提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教师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
教师解释矿物质是土壤中的石头、砾石等颗粒状物质,有机质是指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等,水分和空气是土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矿物质和有机质样本,并让学生触摸和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实物示意图,展示土壤内水分和空气的存在方式,并解释它们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 教师以具体的例子说明肥沃土壤的特点:颜色深,有肥料的味道,有虫子和植物根等。
- 教师展示不同颜色的土壤样本,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 教师使用香料等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让学生嗅闻,引发对肥料味的讨论。
- 教师展示显微镜下的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虫子和植物根。
3. 教师讲解肥沃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植物的死亡和腐烂,动物的排泄物等。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肥沃的土壤》说课稿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肥沃的土壤》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6课《肥沃的土壤》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周围的土壤”,而本课则是这一主题的基础。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指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也对土壤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土壤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壤,引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导入新课。
2.教学新课:讲解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课堂回答问题以及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土壤的肥沃程度以及影响土壤肥沃程度的因素的理解程度。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肥沃的土壤(课件共14张)

制 1. 往透明塑
作
料袋中装土、 果皮、菜叶等
肥
我放几条蚯 蚓在里面。
我的肥料 袋做好了。
料
2. 往塑料袋
袋
中均匀地洒 一点水,扎
步
好塑料袋。
骤
3. 把塑料袋放在
黑暗的地方。
检测反馈:
1.选择:腐殖质是由( B )变成的。
A.泥土 B.动植物遗体 C.塑料袋
腐殖质是供植物生长的肥料。腐殖质越多,土 壤越肥沃。
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 1 0 0 0 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
亿万年来,土壤动物通过生命 活动默默地改变着土壤的肥力。如 果土壤缺少了它们,食粮、蔬菜、 花草、树木就不能生长,人类也将 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解决问题: 这两盆植物的长势有什么不同? 可能和土壤有什么关系?
活动二:变贫瘠为肥沃
独立阅读教材18页相关内容,小组交流讨论并完成下 列问题。
1.土壤为什么会变得贫瘠? 2.如何改进贫瘠的土壤?
种植绿肥,覆盖农田
收集落叶沤肥
多施农家肥
活动三:制作肥料袋
1.阅读课本第19页,了解制作肥料袋的实验步骤。 2.小组为单位制作肥料袋。 3.坚持每周视察肥料袋中产生的变化,进行记录。
2.选择:下列不能改进土壤肥力的方法有( A )
A.将土壤表面的落叶清扫掉 B.种植绿肥 C.施农家肥
3.选择:对于肥料袋,要( A )进行视察一次,并记录。
A.每周
B.每天
D.每三天
4.判断:山体的土壤比较贫瘠,因为山体的表层土经常受雨水的冲刷。( √ )
5.判断:制作好的肥料袋,不要翻动。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腐殖质
肥沃的土壤里有很多动植物的遗体,还有蚯蚓和很多小虫子。
了解腐殖质
土壤动物
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 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 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 中打洞, 帮助土壤通气; 通过吞食和排泄, 增加土壤 的肥力; 通过身体的活动, 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 粒的混合…… 它们是植物生 长的好帮手。
了解腐殖质
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了解土壤的分层
表层土 下层土 岩石层
表层土壤中பைடு நூலகம் 殖质很多,植物 生长所需要的养 分很丰富,下层 土壤能提供给植 物的养分就少多 了。随着土壤深 度增加,岩石逐 渐增多。
了解增加肥力的方法
种植绿肥,覆盖农田
多施农家肥
收集落叶和果蔬垃圾
做堆肥
了解增加肥力的方法
怎么给小葱 增加营养呢?
自制肥料袋
自制肥料袋
• 1.在装有土壤的塑料袋里放入果皮、菜叶 等。
• 2.往袋中均匀地洒一点儿的水。 • 3.封紧袋口,翻动一下。 • 4.把肥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 • 5.经常翻动,每隔几天要进行观察记录。
自制肥料袋
看看放入土壤中果皮、菜叶 等有什么变化;土壤的颜色、 松软程度有什么变化。
通过这节课学习: 我学会了……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 我发现生活中…… 我还感到疑惑的是……
苏教版(新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研究土壤 第6课 肥沃的土壤
了解土壤 西部大山里的孩子
了解土壤
肥沃的土壤
贫瘠的土壤
了解腐殖质 在校园里采集一些肥沃的土壤并带回教室进行观察
了解腐殖质
温馨提示: 1.采集原始的土壤。 2.仔细观察落叶下面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尝试挖的深一些,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3.把坑填好,恢复原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