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与区域创新相关关系文献综述
关于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的综述

关于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的综述作者:周春林来源:《商情》2016年第49期【摘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创新对一国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创新能力影响机制对如何提升我国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本文从人力资本、制度完善、产业集聚角度对创新能力影响机制进行相关综述,并据此提出相关问题。
【关键词】创新能力;影响机制;文献综述一、引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依靠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取得了巨大成功,使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衰减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中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与低成本优势相比,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也纷纷掀起结构调整、创新的热潮,开始了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一轮竞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二、创新能力影响机制:人力资本渠道彭国华(2007)运用截面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各省区的贸易开放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而非物质资本对省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对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孙文杰等(2009)运用SFA方法考察了人力资本积累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积累对创新能力存在较为明显的门槛效应。
钱晓烨等(2010)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引入空间回归方法考察了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发现从业人员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与省域创新活动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梁超(2013)以中国33个行业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考察了人力资本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及其吸纳能力显著地推动了33个行业的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不同的界定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类型,分析了区域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结构,说明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创新体系区别于其他体系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界定;结构;运行机制1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和内涵1.1 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区域创新体系英文表述为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简称RIS)。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1992)教授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他将RIS定义为“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
瑞典的Asheim和Isaksen(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支持组织围绕两类主要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组成的区域集群。
第一类主要行动者是域内产业集群及其支持产业的公司;第二类主要行动者是制度基础结构,包括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技术中介机构、职业培训组织、产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它们具有支持区域创新的重要能力。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的Jan G. Lambooy(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区域生产中的合作者组成的互动的、动态的结构,这些体系能使区域经济各主体充分发挥和扩展其才能,它们也能引导那些致力于建立认知能力(如学习、研究等)和构筑企业间网络的政府和组织。
加拿大的Doloreux(2002、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
1.2 国内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存在众多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区域创新体系中“区域”的理解不同。
有学者认为是经济区域(陈浩,2006;李虹,2004),有学者认为是行政区域,更多学者认为是技术区域(张斌等,2004;陈德宁等,2004;方旋等,2000);(2)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的角度不同。
产业链视角下的统筹城乡发展

产业链视角下的统筹城乡发展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农业和工业产业链的延伸及对接机理以及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
文章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统筹城乡之间经济的发展,让农村自身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使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关键就在于对农业产业链的构建。
本文阐述了这条农工结合的产业链的构建的思路,并依照这个思路构建了产业链,系统的阐述了它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政策上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链;城乡统筹;城市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快,但目前的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从长期来看,这种二元经济模式也会直接制约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因而农村的发展成了我国城市化的关键所在。
国家虽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极力促进农村的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口号,但始终无法形成城乡之间发展的一种良性互动,故成效也不大。
因而,统筹城乡的发展不能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财政,更要依靠农村自身形成的一种发展动力,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共生的发展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
那么,如何形成这样一种有机的机制便成了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一、文献综述在传统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中,主要是从制度创新的角度进行的。
姜作陪认为,制度创新是决定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发展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所在。
根据目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当务之急是必须进行一场制度革命(姜作陪,2003)。
张红宇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国民经济分配格局等方面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城乡统筹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张红宇,2003)。
余兴厚认为,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格局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延缓了城市化进程,也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因而要进行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
制度创新的角度很好的解释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形成的原因,但是在当前状况下,单单是靠国家的制度创新是很难实现城乡统筹的,只是给城乡统筹注入了一个外生的动力,真正的统筹是要在城乡之间形成一种有机的统一。
幼儿园区域活动文献综述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发展历程 、现状和趋势。
实地调查法
对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区域活动的具体实施情 况,包括活动环境、材料、教师指导等方面。
案例分析法
对选择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存在 的问题。
实践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城市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实践。该幼儿园在区域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和创新能力,通过设置丰富的活 动区域和材料,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和探索。同时,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研究方法
国内研究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等手段,深入了 解区域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03
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国内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更加重视
,研究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国外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
与国内研究相比,国外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更加注重 儿童发展理论的应用。研究者们关注区域活动如何促进幼 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创造性
区域活动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 和创造力,通过操作、探索和 表达来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区域活动的目的
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通过操作材料和探索环境,促进幼儿感 知、观察、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的发
展。
激发学习兴趣
区域活动以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学习,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
区域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自由的学习环境,有 利于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因此受到广泛欢 迎。
随着研究的深入,幼儿园区域活动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 挑战也逐渐显现出来,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综述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
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
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
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
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
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
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
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而谢洪明等及王晓耘等也曾就企业文化、激励机制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研究。
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国外已有多位学者从不同层面对个体因素进行研究,王雁飞等认为个人变量也应该纳入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研究中【4】。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制度创新研究

摘
李 因
要 : 度创新是耩 建 匿域 创新 系统的重要 工具和手段 、本文连 用 系统耗散 结耩理谕 分析 了制 度在 区 制
域 创新 系统的重要性 ,相 阔赏镫 研 究也 颞 示 了制度的重 要性 ,而曹前的行政 髓制是制 约我 圜 区域创新 的深居 制 度 因素 、 最後 ,本文借 鉴高绩效 匿域 创 新髓 系的制 度安排 ,提 出匡域 创新髓 系中制度创 新的基本模 式 网键 词 : 区域创 新髓 系 制度 创新 创新模 式
一
、
陶题 的提 出
建 毅匾域 科技 劁新 髓 系 ,是提 升 麈柴 核心 兢 争 力的 内在要 求 ,是走 新 T柴化 道路 的必 然送 挥 。《 中 共 中央 圆耪 院嗣于 寅施科技 规 剖纲 要增 强 自主劁 新能 力 的决定 》要 求 ,建 毅各 具特 色和 役势 的匾域劁 新髓 系 ,促适 中央 舆地 力科技 力量 的有横 结 合 ,促 迮 匾域 内科 技 资源 的合理 配置 和 高效利用 。束部 地匾要 努 力 提 高 自主劁新 能 力 ,支持 中西 部地 匣加 强科技 鼗 展能 力建 蔽 ,以此推 连 困家高新 技 衍麈 柴阴 鼗匾 以增 强 自 主劁新 能 力扇核心 的 二次劁 柴 。 因此,匾域经滂 的鹱展要主勤顺虑科技连步和经漕全球化的大趣势 , 按照树立和落寅科孥鼗展飙的要 求 ,强化 封科 肇事 柴 傻先 赣展鞍 略地 位 的 谳 ,充分 鹱挥科 孥技 衍封 经滂 社 舍鼗展 的 支撑 舆 引领作用 ,加 快 匾域 科技 劁新 髓 系建 毅步伐 ,促连 经滂 增 畏 力式的耱 燮 ,寅现缝 滂 丰舍 全面 、协 剥 、可持 绩 鹱展 。 _ 卜 较多 研究 表明 , 匾域 劁新 系统 的主要 功 能就是 推 助技 衍劁 新 , 以及 扇推 勤技 衡劁 新而造 行 的制 度劁 新 、 组绒 劁新 和管 理劁 新 。新制 度缝涪 翠 常把 组绒 、管理作 扇制 度燮 遥 和制度劁 新遇 程 中的一 侗重要 燮量 加 以 研究 。因此 , 遣 侗意 羲上说 ,匾域劁 新 系统 寅隙上 就是 由技衡 劁 新系统 和制 度劁新 系统横成 的 。 寅 上 ,制度 劁新 则是 寅现 匾域劁 新 系统横 建 目的 的重要 T具 和手段 ,它 主要 通遇 衡破飙 念 、傅统 、 规 则 、髓 制等 斤而 的障 碾 ,建 立起 有利 于劁 新 资源馒 化整 合 ,高效 互 劲的制 度 、髓 系 和横制 ,充分 激 骚和 释 放科技 劁新 的潜 力 ,拓 宽科 技劁 新 的空 阴 ,最 大限 度地推 勤科技 生 麈 力的 鼗展 ,直接 或 同接地推 助 匾域
关于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文献研究

关于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文献研究【摘要】本文对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进行了文献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正文中,分析了区域创新的概念和特点,区域创新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及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现状和问题。
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和关于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文献研究。
在提出了研究结论、研究展望和政策建议,为促进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本文综合了现有研究成果,对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提出了新的观点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文献研究、方法、指标体系、现状、问题、研究进展、结论、展望、政策建议、概念、特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区域创新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人们通过开展创新活动,运用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区域创新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促进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通过评价和指导区域创新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过去的研究中,关于区域创新的发展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已有一定研究基础,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对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研究文献资料,深入探讨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现状与问题,总结相关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部分就此展开探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促进区域创新的持续发展。
通过对区域创新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结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本研究旨在总结和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系统概括区域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的研究现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从区域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谈起——以民族地区的发展为例 - 经济学

从区域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谈起——以民族地区的发展为例- 经济学[摘要]本文从创新、区域创新的概念入手,指出创新和区域创新都是一个系统。
区域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动力和载体,成为推动这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并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从我国西部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而言,国家“输血式”的帮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落后的经济发展状态,必须依赖于区域创新,形成其自身的“造血”机制,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实现区域跨越式地发展。
[关键词]创新区域创新区域发展“创新”是一个复杂的且涉及多个领域的概念,总的来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
但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创新”应该主要指“技术创新”,其他形式的创新只是相伴技术创新而生的。
这是因为,从创新的过程来看,任何创新活动都表现为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任何创新过程都表现为从知识的创造到知识的传播和应用的全过程,其实质都是新技术的产生及其商业化应用的过程。
可见,创新是一个由企业集群、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共同行动的结果,而不是单个企业活动的结果,尽管如此,但并不是说要忽视其他形式创新的作用,相反,由于技术创新总是与制度创新等其他形式的创新紧密联系和相伴而生的,所以,在进行有关技术创新的论述时,不可避免地会相应涉及其他形式创新的论述,从而与其他形式的创新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
由此可见,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区域创新”则是以区域作为整体,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从而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科学技术,进而带动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
而且,目前评价—个区域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是否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可以说,区域创新不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且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和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
可见相对于创新这一系统而言,区域创新则是指区域层次的创新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创新与区域创新相关关系文献综述制度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创新方面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但是制度创新作为一个很笼统的概念难以加以把握,为此,从产权制度创新、环境规制以及制度环境创新这三个方面来描画出制度创新与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产生的基本脉络。
标签:制度创新;区域创新;区域创新系统1区域创新及制度创新1.1区域创新及区域创新系统纵观全世界的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在经济领域的运动过程,在全世界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迥异的情況下,形成了有贫富差异的世界经济格局,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双重趋势的增强,近年来区域创新系统已成为各国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前沿领域,是目前各国关注的热点。
缩小范围到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地大物博,在各地区的经济政策方面是采取的先后政策,所以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地区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国各地区在经济增长和空间布局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资源禀赋的差异由于是先天的地理区位优势差异,不能从根本上进行改善,但是区域创新的推动是一个可以进行改变和部署的变量,所以对于我国国内的区域创新研究,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也是迫在眉睫。
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内主要的学者认为区域创新是由该区域内参加技术研发和扩展的企业、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研究所和高校组成的,为了制造、存储和扩散技术、专利以及新产品的网络系统。
区域创新是创新的发源,先有企业的创新也就是技术创新带动区域的创新,最终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动力带动全国的创新,以区域为一个完整的创新系统。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有很多种,总结国内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特点包含以下三点:第一,区域创新系统具有一定空间和结构上的范围;第二,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为企业、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研究所和高校;第三,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关联并兼顾不同方向的创新(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等)。
1.2制度创新对于区域创新具有重大意义旧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认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
”凡勃伦对这种约束形式的非正式制度的定位,也就是我们目前常说到的“道德观念”。
而现在我们对于制度的定义,更多的是在继承了旧制度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的,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而这些规则涉及到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
简而言之,所谓制度就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规范人或组织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则体系。
通常在研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经济增长、区域创新等进行分析时,制度因素更多的是作为外生变量,作为一种固有的背景条件来分析不同其他变量对经济增长、区域创新的影响。
众多学者都在研究技术创新对区域创新的作用,但是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制度创新的规范协调区域创新,作为区域经济的规范者及组织方式的制定者,制度的创新对于区域的创新影响也是十分关键的。
2相关文献综述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依赖于粗放型的方式,但是现在正在努力向基于创新发展的长效增长方式转变,尽管我国的创新投入在不断增大,但是创新并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且由于各地区本身存在的差异,创新能力发展的差异也在不断拉大。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主要是积累资本和人力资源,在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以后就需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以支持区域创新系统内各个主体进行资源的共享,形成知识共享的环境,从而提高创新效率,所以只有高效率制度主导系统创新的区域才能提高竞争力。
2.1产权制度对区域创新的影响随着我国国有制度的改革,国有经济固定投资额占比不断在减少,国有企业越来越多的进行所有制转型,私营企业合资企业的数量也水涨船高,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作为重要的产权制度因素和区域创新存在紧密的联系。
但是所有制的变化对区域创新是激励还是消极作用出现过不同的观点,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对区域创新、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同,究竟是资本对于创新的激励作用强还是在竞争环境下创新的可能性更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吴延兵(2006)通过对工业产业的相关数据发现,国有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的资本更多,资源也更为丰富,并没有因为国有形式的产权对研发产生阻碍。
但是周黎安(2005)通过省级统计数据发现,在非国有企业中才存在企业规模和创新之间的正相关。
李春涛(2010),研究了激励机制和CEO特征对民营企业研发和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国内企业数据的统计发现,国有企业确实在资本投入以及资源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势,但是国有产权制度使得这种投入产生的激励不足。
可以看出仅仅从产权制度的对比并不能明确其中的激励差异,卢俊(2015)通过度量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及现状,并且在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进行了回归分析之后发现,各个地区国有经济比重的变化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存在差异性。
根据我国各区域的发展现状不同,区域创新能力是从西部到中部再到东部逐步递增,区域创新能力越高其經济发展速度也越快。
在最初会由于经济体系的多样化,实现技术创新的高激励,区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但是随着规模经济的效果递增,投入到研发所需要的资本与资源要求变得更高,大部分企业难以负荷创新的成本,此时国有企业的优势又凸显出来,规模经济企业又成为创新的一个重要来源。
2.2环境规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型的过程中,改变曾经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逐步重视,污染治理的投资额也在不断增加。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环境规制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得到验证,而环境规制是否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的产业创新也是我国学者比较关心的问题。
著名的“波特”假说就针对环境规制和创新的关系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分析,环境规制的制定会对产业造成一定的成本与效率负担,但是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又会激励企业进行相应的技术创新,产生补偿作用,从而弥补环境规制带来的负担,并提高生产效率。
彭海珍,任荣明(2003)研究了环境政策工具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的相关技术创新的激励程度以及是否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黄德春(2006)指出环境规制在给企业带来直接成本的同时,它对企业激发的创新可以部分或全部抵消成本。
鞠晴江等(2007)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环境政策具有显著的技术创新正效应,2010年又运用1998-2006年30个省區市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环境规制正向促进区域创新,但存在地域差异。
赵红(2008)也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环境规制具有长期的技术创新绩效。
从区域创新系统的几大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环境规制的作用,政府改变环境规制力度,会促使企业对于环境技术创新的投入,而同时高校及研发机构也会展开更多的研究分析,形成一个促进环境规制的趋势,人们对于环境规制的重视也逐步上升,环境污染的改善使得环境规制的成本得到补偿。
在长期看来,尽管加大环境规制力度之后会使得科研院所和企业花费更多的资本进行环境技术创新,但是适度的环境规制会形成一种技术进步的趋势,引导区域创新,最终降低其他成本如治污成本、产品成本等;但是如果规制力度过强,使环境技术创新的成本过高,更少的人或企业愿意花费高昂的创新成本响应环境规制,难以形成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
同时由于各地区要素禀赋的差异,环境规制对于区域创新的正相关的显著性也会存在差距,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环境规制产生的效果也有差别,更发达的东部地区对环境规制造成的结果正相关更强。
2.3制度环境创新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作为区域创新系统主体之一的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法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创新资源的配置,为区域的床内心提供一定的制度环境背景,但是这些制度环境背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环境的创新差异也是导致区域创新程度不同的原因,创新能力不仅仅与直接创新活动相关,区域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创新系统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而制度环境的创新也是和区域创新是互动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创新环境影响着企业的创新,然后企业的创新又反作用于创新环境。
贾亚男(2001)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环境的发展水平在各个地区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赵付民,邹珊刚(2005)考察了各个不同的创新环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结论表明政府主导的创新环境远远强于市场主导的创新环境。
李习保(2007)实证分析了创新环境因素对以专利量测度的创新产出效率的影响,结论认为一个地区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力度是促进创新效率的两个显著因素。
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等因素组成的区域创新环境对于技术创新有很重要的影响,各地区现有制度对创新持有的不同态度和行为,形成了各个不同的区域创新环境,我国需要按照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划分来分析区域创新,考虑到不同地区宏观条件、文化背景、资源环境的差异,创新模式也是会存在差异。
3总结制度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主体,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及创新都是沿着制度变迁这一路径来进行的。
诺思曾经明确指出,制度变迁或创新是对规则、准则和实施的组合所作的渐进式的边际调整。
人们通过对制度的优化,创造出一个更具有激励和约束的良性竞争环境,促进区域创新系统中其他方向的创新改革,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最终实现整个区域创新系统的升级。
制度创新则是实现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目的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创新的质的飞越,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资源优化整合,高效互动的制度、体系和机制。
众多学者将区域创新研究的目光停留在技术创新方面,但是技术创新具有很多不稳定的特性,需要制度方面的创新给予支持和保障的,实际上制度创新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区域创新的突破,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从产权制度创新、环境规制创新和制度环境创新三个方面分析了制度创新与区域创新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对相关文献分析的梳理发现,制度创新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是根据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宏观条件、资源禀赋目前存在的差异,是处于不同的区域创新阶段的,所以也需要寻找有效率的制度创新系统才能实现区域的经济增长,提高区域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努力避免制度的发展落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参考文献[1]张凤荣.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制度创新经验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5,(04).[2]邓宇鹏.论区域制度创新[J].财经理論与实践,2005,(03).[3]李习保.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活动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08).[4]鞠晴江,王川红,方一平.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5]吴延兵.中国工业产业创新水平及影响因素—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评论,2006,(02).[6]卢俊,罗能生.所有制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