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史知识点总结资料讲解
中国财政史(第五版)第02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第五版)
• 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财政 •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 秦汉时期的财政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 • 隋唐五代时期的财政 • 两宋时期的财政 • 辽、金、元时期的财政 • 明朝的财政 • 清朝的财政:前期和后期 • 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 •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初期、抗战时期和崩溃时期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内容提要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春期时期的财政改革 ➢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制度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一、政治上的大动荡 二、经济的大发展 品的丰富,使统治者对物质 享受的贪欲急剧膨胀,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必然 要扩大对被统治者的剥削。增加剥削量最直接的办法是掠 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最便捷的途径就是战争,所以 这个时期战争次数愈来愈多,战争规模愈打愈大。
3.实行“平籴之法”
4.改革兵役制度,创立武卒制
二、楚国的财政改革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后,楚国在楚悼王的支持下, 任用吴起进行变革,使楚国再一次得到振兴。
1.精减官吏,废除世卿世禄制 2.整顿吏治,减汰冗官 3.徙贵族于边境,以实广虚之地
三、秦国的财政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励精图治,广募贤能之 才,商鞅应召入秦,他建议秦孝公要顺应形势推进改革, 富国强兵,成就霸业。商鞅的变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秦很快富强起来,并奠定了统一中国的物质基础。
二、晋国的财政改革
1.土地制度与军事制度的改革
• (1)作爰田,实行土地私有 • (2)作州兵,废除按田征兵役之制
2.赋税制度的改革
3.俸禄制度的改革
三、鲁国的财政改革
1.初税亩 • 土地制度的改革 • 征税制度的改革 2.作丘甲
简述财政知识点总结初中

简述财政知识点总结初中财政是国家的经济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功能之一。
财政知识是每个公民都应该了解的重要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了解财政知识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国家经济和政府管理的一些基本情况,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一、财政的基本概念1. 财政的含义财政是指国家通过预算编制、财政收支管理等方式,对国家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调控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手段。
它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2. 财政的职能财政职能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管理,以及资金的调剂和调控。
其中,财政收入包括税收、非税收入和政府债务收入;财政支出包括公共事业支出、民生支出、国防支出等。
3. 财政的原则财政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效益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等。
这些原则是保障财政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
二、税收知识1. 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政权依法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取得并用于公共支出的一种财政收入。
它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
2. 税种税种是指各种税种的分类,主要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向国家缴纳的税,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是指由生产者和商家转嫁给消费者的税,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3. 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指国家对纳税人征收税收的一套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税收的立法、征收、管理等环节。
税收制度对于国家的经济活动和财政收支有重要的影响。
三、财政收支管理知识1. 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财政活动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预算收入和支出的编制。
预算收入是指国家预计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收入,预算支出是国家预计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支出。
预算编制是财政职能的基础。
2. 财政收支运作财政收支运作是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实际执行过程,主要包括财政收入的征收和支出的支付,还包括预算执行、监督和审计等环节。
财政收支运作对于国家的财政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 财政资金管理财政资金管理是指国家对财政资金的调配和运用。
古代财政相关知识点总结

古代财政相关知识点总结一、古代财政的起源和发展古代财政是指古代政府对国家财政收支及其管理活动的总称。
在古代社会,财政管理主要由君主和官员负责,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政权和维持社会秩序。
古代财政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财政管理也逐渐完善起来。
在古代,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赋税、市场税收、专利税、关税等,而财政支出则主要用于官员薪酬、军队经费、道路修筑等方面。
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权开始施行“亩产赋”的土地税制,并建立官僚体制,以维持社会的稳定。
随着封建天下的统一,汉代开始实行统一的赋税和货币制度,财政管理逐渐趋向规范和官僚化。
二、古代财政管理的特点1、以土地赋税为主在古代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经济资源,因此土地赋税成为古代财政管理的主要形式。
政府征收土地赋税来维持军队、官员和宫廷的开支,以维护统治者的权力。
而在农耕经济时期,土地赋税成本农民负担的主要来源,为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2、财政制度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古代社会的政治格局多变,不同朝代的统治者会修改财政制度,以适应自己的政治需要。
这种不稳定性使得古代财政制度十分复杂,同时也使得财政收支不断发生变动。
例如,在汉代时期,由于军队经费的大量开支,导致赋税制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使得国家财政出现了一定的危机。
3、财政管理的官僚化古代财政管理主要依赖于官员的管理和监督,财政部门逐渐形成了官僚体系。
官员通过税收征收、财政预算、账目核算等手段来进行财政管理,以维护君主的政治利益。
同时,也会利用财政权力来获取私利,严重损害国家财政。
4、财政支出的重农抑商倾向在古代社会,政府通常更加重视农业生产,在财政支出上会倾向于投入农耕生产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
同时,对商业和手工业则会给予较少的支持,这使得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古代财政管理的问题与变革1、财政制度出现危机在中国的历史上,多次出现了财政制度的危机,尤其是在战争频繁或者政治动荡的时期。
高校电子课件:中国财政史

• 二、财政支出 1. 军事支出 2. 祭祀支出 3. 王室支出 4. 俸禄支出 5. 其他支出 • 三、财政管理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财政
•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 • 秦汉时期的赋役 • 秦汉时期的工商税收 • 秦汉时期的官营事业及卖官鬻爵 • 秦汉时期的财政支出 • 秦汉时期的财政管理
2. 严格重农抑商政策,重点打击富商巨贾 3. 大肆开疆扩土 4. 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 5. 重视农业技术,发展农田水利
• 四、昭帝宣帝中兴 • 五、王莽错位的改革 • 六、建武永平的经济恢复 • 七、永元以后经济的衰落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与户口制度
• 一、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 二、秦汉时期的户口制度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 一、秦朝地主经济与政治的确立 • 二、汉初的休养生息 1. 调整阶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地主
阶级统治 2. “约法省禁”、“与民休息”,促进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 3. 发展农田水利事业,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 三、汉武帝的开疆扩土
1. 强化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削弱和打击地方 势力
• 一、唐朝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 1. 唐朝的土地制度 2. 唐朝的户籍制度 • 二、唐初的租庸调制 ✓ 唐朝主要实行过两种赋役制度:租庸调制
度和两税法。
• 三、唐中后期的两税法 1. 租庸调制向两税法过渡时期的赋税 2. 两税法的实施 • 四、田赋的预征 • 五、唐朝的徭役制度 1. 唐朝的兵役 2. 唐朝的力役与资课
• 三、三国时期的财政支出制度 • 四、三国时期的财政管理制度 1. 财政管理机构 2. 工商税收及漕运的管理制度
中国财政史第3章

PAOLO DESIGN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 一、秦朝地主经济与政治的确立 • 【中华上下五千年】048秦始皇.flv
PAOLO DESIGN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 • • • 一、秦朝地主经济与政治的确立 1、实行郡县制,确立封建专制制度 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郡,郡下设县,由中 央派出官吏管理,管理者只有管理权,没 有统治权,秦始皇时将全国设三十六个郡。 郡县制标志着分封制的结束,标志着进入 封建集权的开始
PAOLO DESIGN
• • • •
(2)兵役 贱更:农民亲自服役, 过更:出钱由政府雇人代役 1)正卒:适龄的成年男子每年必须在本郡 充当步兵或骑兵、水军一年 • 如不亲自服役,每人每年纳钱三百 • 2)更卒:适龄成年男子每年在郡县服一个 月的劳役。
PAOLO DESIG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3)戍卒:每个男子一生中要到边境上屯戍 一年 • 如不亲自服役,每人每年纳钱三百 • 3)卫士:每个男子一生中要到京师去服役 一年
• 北极熊通常都是游泳健将,但是由于这块浮冰已经距离岸 边20公里远,它们无力游上岸。当时一些考察人员想要将 这对母子带上船,然后送到最近的陆地上,但没有成功。 北极熊的最大威胁实际上是高温,那将导致他们的体温上 升,如果游泳过快,北极熊将会丧命。
• 全球变暖致海湾不结冰 饥饿北极熊吞食幼崽.加拿大曼尼 托巴省契吉尔,一只成年北极熊正在猎食一只北极熊幼崽。 (图片拍摄于2009年11月20日)
• • • • 一、徭役 更卒、正卒、戍卒 (一)更卒 更卒:服徭役有一定的期限,到期更换, 原服役者止役 • 年龄:起役:17岁;止役:有爵者56岁, 无爵者60岁
中国财政史(第五版)第06章两宋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
(第五版)
• 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财政 •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 秦汉时期的财政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 • 隋唐五代时期的财政 • 两宋时期的财政 • 辽、金、元时期的财政 • 明朝的财政 • 清朝的财政:前期和后期 • 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 •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初期、抗战时期和崩溃时期
此后,宋朝对这一税则又进行过多次补充和修正,而 且经常调整税率,有时提高税率,有时降低税率。
两宋时期,还时常随着物价的波动而调整税率。
二、市舶课
两宋的市舶课较之唐朝有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 (1)设置市舶司的城市显著增加。 • (2)有海外贸易关系的国家和贸易的商品显著增加。 • (3)国家获得的财政收入更加丰厚。
八、杂税和其他收入
宋开国之初,一度废除若干种 杂税,事隔不久,这些废除的 杂税便全部恢复了,成为中国 古代史上杂税最多的朝代之一。
1.经总制钱 2.板帐钱 3.月桩钱 4.和买
5.身丁钱
6.上供钱
第四节 两宋时期的财政支出
一、皇室支出 二、官俸支出 三、行政费用支出 四、军费及赔款支出 五、社会保障支出
两宋对市舶课的征收分别实行抽解、禁榷、博买。
• 抽解就是对贸易的货物进行课税。 • 博买是指国家对舶来商品进行全部或部分收购。 • 禁榷就是对一些特殊商品由官府全部收购,官府专卖。
除市舶课这种海路国境关税外,两宋还有陆路国境关税。
国境陆路关税,在统一江南以前,曾对江南贸易征税。 平江南以后,北宋时曾与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西南各 少数民族部落进行贸易征税。南宋时与金也实施贸易征税。
盐课专卖办法
• 宋朝的盐课行专卖办法,主要是两种类型,即禁榷法(即官 鬻法、官卖法,或称完全官专卖)和通商法(或称不完全官 专卖)。禁榷法包括官卖、计口授盐、计税敷盐(两税盐 钱)、计产敷盐和常平盐等内容,具体包括:
财政基本知识简要

(六)、财政支出
• 2、财政支出的分类
•
整个财政资金就像一个大“蛋糕”,支出的安 排活动就像是在切“蛋糕”。其分类如下: • ①、国防费; ②、行政费; ③、文教科卫事 业费; ④、经济建设支出;⑤、财政补贴;⑥、 社会保障支出 。
(七)、政府预算
• 1、政府预算的概念
政府预算又称国家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 划,是政府筹集和使用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分 配杠杆,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工具。
(四)、财政体制
• 3、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政府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层级政府用于调节和引导低层级政府的财政活动,促 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实施特定政策目标的重要 手段。 • 政府转移支付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国际间的转移支付。 这种转移支付的对象是其他国家、国际组织或者是跨国组 织,其转移物有的是货币,也有的是实物或者劳务。二是 指一个国家内部的转移支付,如养老金、失业救济金、价 格补贴、住房补贴等;有政府向国有企业提供的补贴,如 向城市运输、供水和污水处理等公共企业提供的一般补助 和基建投资等;有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包括共享税的 分配、上级政府拨付给下级政府的各项补助和下级政府向 上级政府上缴的收入、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提供的补助等。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大体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税收分享、 补助金制度。
(四)、财政体制
• ①、分权 :分权就是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 并按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预算支出范围。 • ②、分税 :分税就是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将 税种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 • ③、分管 :分管是指在通过分税,建立了中央税收和地 方税收体系的基础上,还要相应建立税收分管体制,分别 设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管中 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管地方税。 • ④、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 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 • ⑤、分级预算 :分级预算,亦称“级次预算”或“职权 预算”。它与分级财政相一致。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1 月1日起,在全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
中国财税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财税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财税史是指中国古代财政和税收制度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古代,财政和税收制度一直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中国财税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夏商周时期的财政制度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发展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财政主要依靠贡赋制度来进行征税。
贡赋制度是指国家依靠对各个部落、王国进行征收金银、丝绸、米粮等物品的税赋来进行财政收入,这主要是通过各个部落和王国向中央政府交纳税赋来实现的。
这种财政制度的特点是依附于封建制度,以及以物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在夏商周时期,国家的财政主要用于进行国家建设、军事活动和公共事务。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各个部落和王国向中央政府交纳的税赋,同时还有一些国家经营的行业和开采资源所得的收入。
二、秦汉时期的财政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国家的财政制度明显有所改革和发展。
在秦汉时期,财政的收入主要依靠国家实行的赋税制度和统一的货币制度。
在秦朝时期,实行的是均田制和农田赋税制度,即按照土地的面积大小和等级来确定赋税额度,这种制度是以物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在汉朝时期,推行的是中央集权的赋税制度,即由中央政府直接对百姓征收赋税,这种制度是以货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同时,汉代还采取了一定程度的赋役并举政策,即在对百姓征收赋税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参加一定数量的军役。
在秦汉时期,国家的财政主要用于进行国家建设、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和对外扩张,以及地方官僚的俸禄等开支。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对百姓的赋税,同时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和军国工业所得的收入。
三、隋唐时期的财政制度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国家的财政制度明显有所改革和发展,同时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有了一定的增长。
隋唐时期实行的是均田制和赋税制度,即按照土地的面积大小和等级来确定赋税额度,这种制度是以物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财政是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3、奴隶社会:财政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经济支柱,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
要的意义,(1)促进国家政权的巩固(2)维护奴隶主阶级王室生活和百官俸禄需求(3)维护宗法统治(4)促进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
4、“贡”法:夏代,每人授50亩,交10%(即5亩)收获物
5、“助”法:商代630亩分为9份,中间一份为公田,8人共同耕,收获物归国家
6、助与贡相比:(1)50亩到70亩,青铜器,生产力提高(2)税率提高,相当于10%
变为11%
7、
8、“彻”法:900亩分9块耕种,收获时划10%作为税物归国家。
打破公田与私田
9、彻与助相比:(1)70亩到100亩,劳动生产水平提高(2)不再强调保留公田,有
利于经济发展。
总:劳役地租转向实物地租,为春秋时期改革打下基础
10、
11、春秋:齐国:公元前658年,相地而衰征,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
鲁国: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实行履亩而税的初税亩税率为1/5。
开辟新税源,使财政收入增加,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奴隶制财税制度向封建财税制度演变
12、战国:魏国:公元前406年,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尽地力之教,平籴法
楚国:公元前390年,楚悼王任用吴起改革
秦国:公元前356,公元前350,秦孝公两次用商鞅变法(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垦荒(2)奖励军功,废除贵族世禄制(3)鼓励分居立业,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业(4)废井田,开阡陌(5)统一度量衡
13、秦汉:秦:田租,口赋
14、
15、西汉:汉初:轻田租重人税(促进了农业生产,经济繁荣,财政收入充裕。
消极
的,加剧了土地兼并,地权集中,土地占有关系开始不均衡;为逃税,百姓脱籍)汉武帝:盐铁专卖,盐:民制官营(公元前119年)铁:垄断铁业的生产和流通(公元前117年)。
均输平准:均输局,平准机构(平衡物价)。
工商杂税:钱税(公元前119年):车船税(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
16、汉武帝时期财税改革的评价:积极(1)充实国家财政,增强国力,巩固中央政
权,为抗击匈奴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统一币制,稳定货币流通秩序,对汉代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
消极(1)盐铁专卖下存在质量价格问题,不能满足百姓需求,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2)缗钱税,车船税造成社会财富多用于消耗而非储存,商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
17、
18、曹魏:屯田制和租调制(公元204年),魏王曹操,田租(每亩四升谷),户调(绢
二匹,棉二斤)意义:(1)按比例变为定量收,减轻负担,生产积极性(2)按丁口变为按户征收,鼓励人口繁衍,增加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3)货币税改为实物税,适应币值不稳的战时需要,免去农民在以物换钱时受到盘剥。
(4)曹魏财税改革标志着中国财政史进入了新阶段。
19、
20、
22、
23、
24、西晋:占田制和租调制,弊端(1)为避税,累世同居,不肯分家,对国家收入
不利(2)按户计征,赋税负担不公平
26、北魏:均田制和新租调制,与之前租调制的区别:(1)租的性质发生变化,由地
税变人税,(2)计税依据即税基发生变化,由田亩和户改为一夫一妇原因:(1)按丁口授田的实施使得按亩征税和按人口征税提供了可能(2)大户增多,户数减少的社会现实,要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
27、
28、唐前期: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之前出现了地税和户税作为辅助税
29、
30、唐中期两税法:两税法780,背景:(1)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均田制遭到严重破
坏,流民激增(2)安史之乱使国家难以掌握实际户口,租庸调制失去存在的基础(3)杂税增多,阶级矛盾你日益激化。
内容:①取消租庸调、杂役杂税.②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一律上籍征税.③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先“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④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不超六月,秋不超十一月(故两税法).⑤无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 评价:(1)是中国封建社会税制发展史的一次重大改革,对封建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有划时代意义(2)标志着封建社会长期以人和役的赋税制度向实物的制度转变(3)简化税制,节
约纳税成本(4)具有均平赋税的意义(5)税负合理化(6)促进商品经济发展(6)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缓和阶级矛盾。
弊端:(1)各地负担逐渐不平衡(2)折钱纳物,加重百姓负担(4)土地兼并严重
31、清前期的火耗归公火耗(雍正元年1723),也称耗羡。
是为了弥补税银在熔铸过
程中的损耗,叫做火耗。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火耗归公:(1),所有县政府征收火耗全部省库统一支用。
(2)火耗收入用于弥补地方财政亏空兼发养廉银。
(3)减低火耗征收比率,以加征10%为原则,即加,不及10%维持不动,超过的降低,意义1.减轻百姓负担;2.各地方财政状况有所好转,有些地方还有结余;3.吏治有所改善
32、
33、
34、演进趋势:征课形态—赋税和役两条线,由分离逐渐走向统一和完善。
征课对象—人和物两条线,由对人课税逐渐向对物课税转变。
征课内容—实物、劳役与货币三条线,货币税逐渐取代实物税和劳役。
36、
(1581年),张居正。
1.统一役法。
将原来的赋、役合并征收。
2.赋役征银,一
律按亩征银。
3.官收官解。
废除粮长制,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运送国库。
4.正杂统筹,不论正杂都按一定比例分摊到土地上,杂税取消。
原因1.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将徭役和赋税合并2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3粮长制的破坏,恢复了原来的官收官解。
4政治腐败和严重的财政危机。
意义(1)上承两税法,下启摊丁入亩。
是中国封建社会税制改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赋役合并适应了土地占有关系的重大变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均平赋役的作用。
(3)赋役折银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田赋征银客观上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徭役征银削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局限性(1)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并非减轻百姓税负,不能解决土地集中和税负不公的问题。
(2)规定税额以原有数额为准,把
各种加派固定下来并使之合法化,剥削仍然很重。
(3)合并征收,手续虽简便,但纳税人无从确切知道所纳税目,剥削严重。
(4)计亩征银,百姓在折换中间不免受到商人盘剥,加重百姓负担。
37、抗战时期的田赋征实1941年5月,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实行田赋的征实;6月
全国财政会议制定《田赋征收实物原则》。
核心两点:1、中央接管各省田赋。
2、田赋由征收法币改为征收实物。
原因1、抗战爆发后粮食极端缺乏,是国民政府实施田赋征实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2、通货膨胀严重,迫使国民政府绕开通胀直接征收粮食。
意义1、田赋征实简单易行,免去了农民在以物换银过程中的诸多不便。
2、田赋征实支持了持久的抗战,为最后胜利打下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3、对当时经济形势也产生有利影响,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胀压力。
局限
1、随着折征率不断提高,农民负担不断加重。
2、征收办法上与民不便。
3、定
额税制,没有体现出合理税负。
实质是国民政府通胀政策的从属部分,目的是既要通过通胀满足财政需要,同时又企图绕开通胀对财政的不利影响。
实质就是为了更多地取得财政收入。
38、1912年,中央税地方税划分
39、1934年7月,预算修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