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版临床路径表

医师版临床路径表
医师版临床路径表

附件1:医师版临床路径表

××临床路径表

××临床路径表

附件2:临床路径患者告知单

附件3:变异记录单

姓名:性别:住院时间:住院号:

护士长签名:主治医师签名:

附件4: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

乳腺良性肿瘤普通外科临床路径(2011年版).(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瘤(ICD-10:D24) 行乳腺肿瘤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ICD-9-CM-3:85.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本组疾病包括乳房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 1.症状:乳房肿物,乳头溢液或溢血。 2.体征:乳房单发或多发肿物,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有活动 度;边界清楚,可呈分叶状;挤压乳晕周围,病变乳管可出现溢液。 3.影像学检查:B超和钼靶检查。 4.病理检查: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未见肿瘤细胞。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乳房肿物切除术:体检可扪及的乳房肿物。

2.乳腺病变导管切除术:适合乳管内乳头状瘤。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24 乳腺良性肿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4)乳腺彩超及术前定位。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钼靶检查; (2)乳头溢液时行乳管镜检查; (3)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及实施方案1.doc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及实施方案1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指导我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负责临床路径的全面管理工作。 二、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督导、检查、评比、考核并提供技术指导。 三、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各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负责本科室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及管理工作。 四、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各科室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 五、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对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 六、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每月上旬召开本科室临床路径月度总结评估会议。

七、建立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医院相关科室和行政后勤部门要全力保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对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和各临床科室提出的有关工作事项应优先办理。 八、建立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临床路径管理实时监测。 九、奖惩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纳入医疗质量检查考核体系,与医院绩效考核挂钩。医院每月对各科室临床路径开展情况(包括开展例数、费用对比、数据上报、持续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评比,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好的科室或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不力的科室或个人,医院将视情况提出批评、处罚意见,重点追究有关科室主任的责任。 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二O一五年九月十六日 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临床路径定义与内容 临床路径的定义: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科室: 年份: 西充县人民医院

西充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制度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和相关专业的人员针对某个诊断或某种手术指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二、各临床科室、相关科室应当参照本制度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三、成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管理指导评价小组(以下简称“管理委员会”和“指导评价小组”),工作开展在医院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由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以下简称“科室实施小组”)具体实施,院长任管理委员会主任,科室主任为科室实施小组第一责任人。 四、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全院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组织对相关临床与医技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对院内各部门统一协调、督导并定期检查各科室临床路径执行情况。 五、管理委员会应定期(每季度)组织召开由院领导主持,医疗、护理、质控主管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定期组织召开医疗、护理、医技、药房等部门的协调会;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及相关委员会,对本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路径实施科室。六、科室实施小组应定期(至少每季度一次)召开临床路径总结评估会议,根据本科室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对试点疾病的监测指标(如入组率、完成率、住院天数、费用等)进行分析

评估,并上报医务科。总结影响试点疾病质量监控的问题,对管理委员会的反馈意见及时落实,采取措施,持续改进。 七、临床路径文本的制定应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和文本,结合本院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严格按照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要求,对于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 八、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在患者入院时向其详细介绍临床路径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应的诊疗项目等,并将患者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 九、经治医师应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以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 十、诊治过程中出现变异的,应当及时将变异情况记录在医嘱及病程记录中,护理应将变异记录在临床路径护理篇中,并对变异情况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对于较普通的变异,可通过科内讨论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索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找出变异的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处理情况应写入病程记录;对于较复杂而特殊的变异,应上报管理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进行重点讨论。 十一、对于因各种情况必须退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应进行告知,根据患者情况,按相关诊疗常规实施后续治疗,患者退出情况应有记录并定期分析总结。 十二、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科室,要建立相应的临床路径登记本,详细记录患者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入出院时间、诊断、用药、变异等)。

临床路径管理登记本53024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科室: 年份: 医学院附属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并同药剂、检验及财务等部门共同制定临床路径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四)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各科室: 临床路径一般应当按照以下流程实施(流程图附后): 一、患者住院后病房经治医师首先对患者时行检诊。在患者住院后24小时内,经治医师会同科室个案管理员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告科主任。 二、符合准入标准的,经治医师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在长期医嘱中下达“进入临床路径”医嘱,根据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护士在病房护士工作站录入“进入临床路径”医嘱。(注:“进入临床路径”该条医嘱不收费) 三、相关护理组对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进行评估,根据医嘱和相应的护理版临床路径为病人实施整体化护理,包括入院宣教(环境、制度等)、健康教育、正确执行医嘱、病情观察、护理措施的落实等。 四、经治医师会同个案管理员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不能空项。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中的诊疗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当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相关护理组完成护士版临床路径表。如果患者中途退出临床路径,经治医师和相关护理临床路径的原因。(临床路径表的规范填写纳入医疗护理文书管理) 五、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出院时,经治医师要在《临床路径管理病例个案评价登记本》中逐项登记该患者信息,有无变异等,中途退出临床路径的患者信息也要登记,并注明退出原因。

外科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外科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工作目标通过临床路径管埋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三、组织体系 (一)领导小组 1、为了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进行,使所有参与人员在统一的领导下紧密协作,科室成立临床路径领导小组: 组长:董建国 副组长:唐桂艳 组员:唐学军梁珍艳 (二)工作职责

(1) 组长职责: ①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②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与标准。 (2)临床医生职责: ①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 ②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在医嘱中注明。 ③临床路径表内治疗项目的确定、计划和执行。 ④进行病人的康复进度评估,是否合乎临床路径的预期进度。 ⑤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讨论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3)护士的职责: ①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 ②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 ③负责病人的活动、饮食和相关的护理措施。 ④协助和协调病人按时完成项目。 ⑤记录和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结果。 ⑥负责提供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教育。 ⑦制定和执行出院计划。 ⑧有变异时,仔细记录变异,与护士长和医生讨论并加以处埋。 ⑨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参与小组讨论并提议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三、临床路径的实施 (一)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临床路径PDCA分析

PDCA案例一: 2014年临床路径持续改进分析汇报 问题背景: 自2012年6月开始执行临床路径管理,最初入径病种12种,涉及8个科室,2013年全年临床路径总入径数:1158人次,完成人数879,中途退出人数279,入径率55.89%,入组完成率75.9%,好转治愈率75.82%,2014年1-6月份临床路径执行评价、效果评价持续下降(详见下图),因此由张守仁院长组织讨论整改此项问题。 问题: 临床路径入径人数、入径率下降。 未入径完成中途退出入径率入组完成率1月111 56 19 40.32% 74.67% 2月111 35 8 27.92% 81.40% 3月122 35 9 26.51% 79.55% 4月131 26 9 21.08% 74.29% 5月114 33 15 29.63% 68.75% 6月125 31 7 23.31% 81.58% 目标: 提高临床路径执行率,使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至少达成三级医院指标:入径率达

50%,入组完成率70%。 寻找问题的原因: 一、信息数据搜集 1、通过嘉和病历系统统计2013年及2014年上半年临床路径执行评价指标及效果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 2.综合今创病案信息管理系统,提取临床路径经济学评价数据及执行效率评价指标数据。 (见附表:2014年1-6月临床路径统计表及2013年临床路径统计表) 二、召开相关职能科室及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成员会议 1、 通过各次会议,利用头脑风暴方法,收集临床路径问题出现的原因,问题解 决的瓶颈及应采取的整改措施。(详见各次会议记录摘要) 2、 通过会议决定调整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张守仁院长亲自把 关,任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组长,副组长:孙成宏院长,以及朱新兵、陈维峰、范律贤、田雷、庄玉芝、刘景兰为成员;并建立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见南医政字【2014】31号发文) 三、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 1、 鱼骨图原因分析 临 床路径入径及完成率下降 患者原因 监管问题 信息系统问题 临床医护人员 ICD 编码更换 职能科室无任何监管 嘉禾系统编码未更新 对路径统计数据无分析 路径管理委员会无作为 科室人员入径积极性差 执行流程不熟悉 路径维护工作不到位 患者不配合治疗 患者对路径不了解 新临床路径系统引进延误 患者提前出院

中医院临床路径管理附件

附件1、 满洲里市中蒙医院 临床科室临床路径病种名称 内二科:中风(脑梗塞)心悸(室心早搏) 内一科:胃脘痛(慢性胃炎)肺炎喘嗽(支气管肺炎)(儿科)普外科:腹股沟疝(疝气)圆翳内障(白内障) 骨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 妇科:带下病(盆腔炎)正常分娩 针灸科:面瘫(面神经麻痹)项痹(颈椎病)

附件2 中医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评估表 路径名称科室名称医院名称 路径对应标准中医病名TCD代码 路径对应标准西医病名ICD代码(6位码) 入径例数填表人日期 注: 1.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本表针对入径病例,填表单位应尽量使用标准中医病名并配用TCD代码,如无标准中医病名 相对应的代码(无TCD代码)请在中医病名后标明病名出处(如诊疗常规版本、教材版本等等)。对应西医病名务必规范准确并配用ICD-10疾病编码,请使用标准6位码。 3.路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如认为不规范或不可操作请说明具体情况。

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估表路径名称科室名称医院名称 路径对应标准中医病名 TCD代码 路径对应标准西医病名 ICD代码(6位码)

注: 1.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本表针对出径病例。本表治疗方法指本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等。如仅采用其中一种中医治疗方法的病例,需填写此表单的“单一治疗方法”一栏,注明中医治疗方法名称并进行疗效统计;如联合采用2种或2种以上中医治疗方法的病例,需填写此表单的“综合治疗方法”一栏,依据使用中医治疗方法的种类数量统计病例数量,并进行疗效统计。 3.治疗效果中三项指标依据各病种临床路径中出院标准/出路径标准进行具体填写。

临床路径管理和持续改进 检查表

山东省XXX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和持续改进检查表 评审项目评审要点和分值评审方法实际 得分 组织机构和职责 1、医院建立“临床路径实施 领导小组”,负责临床路径工作 的开展。 2、各级人员职责明确,对部 门与人员实施“目标责任制” 。 3、医院领导协调路径实施过 程。 (共2分) 1、查文件及记录。未建 立扣0.5分。 2、查职责,职责不明确 扣0.5分。未开展目标考核 扣 3、查记录。记录不完善 扣0.3分,无记录扣0.5 分,院领导未参与扣0.5 分。 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实施 1、医院以常见病、多发病为 重点,参照卫生部临床路径文 本,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制定本 院临床路径文本。 2、医院有明确的“临床路 径”文本制定、试行、修订与批 准程序。 3、患者进入路径前应知情同 意。 4、有路径实施记录。 (共3分) 1、查项目清单及路径文 本。不达标扣0.5分。 2、查规定及审批报告。 不达标扣0.5分。 3、抽查10份病历。无 路径患者版告知资料每份扣 0.1分。 4、查资料。资料不完善 扣0.2分,无记录扣0.5 分。 路径实施的培训 1、医院有相关的教育与培训 的教材与师资。 2、对相关的临床人员实施路 径教育与培训,包括患者知情同 意、提供服务的时效性要求。 1、查看培训教材与师 资。培训资料不完善扣0.5 分。 2、查培训记录。记录不 完善扣0.2分,无培训扣0.5

(共1分)分。 路径实施情况监测、分析与完善 1、运用信息系统,实时监控 路径执行情况。 2、监测进入路径患者的平均 住院日、诊疗效果、30日内再住 院率、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 症等。 3、医院定期与不定期对路径 的依从性进行分析,对发现的问 题提出改进措施。 4、医院定期与不定期对进入 路径病种的质量、费用及成本进 行卫生经济学分析评估。 5、对进入路径的患者和实施 路径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满意度 调查,并有整改措施。 (共4分) 1、现场检查。不合格扣 0.5分。 2、查看动态监测及汇总 数据。监测资料不完善扣0.5 分,未检测扣1分。 3、查分析报告及改进措 施。未开展扣0.5分。 4、查分析评估报告。评 估资料不完善扣0.2分,未 开展扣0.5分。 5、核对调查表及整改措 施,询问相关医务人员及患 者。未开展路径满意度调查 扣0.5分。开展记录资料不 完善扣0.2分。

外科临床路径汇总

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患者。 一、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股肿(TCD编码:BWC2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ICD-10编码:180.205 )。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 2 ?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4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4周至3个月。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 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血瘀证湿热下注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股肿(TCD编码:BWC22)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ICD- 10 编码:180.205 )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

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急性动脉栓塞、原发性盆腔肿瘤、淋巴性水肿、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4)凝血功能+D-二聚体。 (5)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6)心电图。 (7)胸部X线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腹部超声、CT MRI等检查,肿瘤标志物,免疫学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外治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4.其他疗法。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肢体红热、肿胀、疼痛改善。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患肢静脉循环有明显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结缔组织病、肿瘤等疾病者,需要治疗原发病,退出本路径。 3.病情加重或出现肺栓塞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计划总结

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年,我院临床路径工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我院一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目前已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

二、2017年1-10月临床路径信息统计 三、存在的问题

1.临床路径变异率高。 能成功完成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完全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2.实施临床路径以来,平均住院费没有逐年降低,因为我院本身次均费用低,收费标准由县级标准调为市级标准,且每年平均住院费用与前一年比较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3.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执行力度缺乏。 由于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了管理成本,临床路径需要专人审核,流程需要不断维护升级,增加了科室的工作量,导致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有抵触情绪。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调不到位,出现手术不能按期安排、药品断货等,导致路径变异率高。试点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试点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4.临床路径评估、评价、统计分析还不到位。 由于我院未设立独立的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且无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虽在临床路径的评估审核工作上作了许多的工作,但仍有一定的不足,如:未对临床路径病历进行逐一检查,对变异情况无分析总结等。 5.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起步晚、水平低,未达到全覆盖。 临床路径工作开展以来,仍有部分临床科室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如:外四科、中医科。且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仍为单一病种,未开展合并路径病种,处于临床路径管理的起步阶段,水平较低。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临床胸外科临床路径

临床胸外科临床路径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 一、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ICD-10:) 行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或+胃底折叠术(经胸或经腹)(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有吞咽梗噎感,可伴有反胃或呕吐;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 2.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可见贲门部鸟嘴样狭窄,贲门上段食管扩张、钡剂存留;胃镜可见贲门上段食管食物潴留,粘膜充血水肿,贲门关闭,但镜体仍可顺利通过;食管测压显示食管下段高压带,吞咽时压力无下降。

3.鉴别诊断:贲门癌、弥漫性食管痉挛以及结缔组织病导致的食管硬化症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非手术治疗: (1)口服药物:钙通道拮抗剂、硝酸盐制剂等。适用于不能耐受扩张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进一步治疗的准备治疗。 (2)局部注射肉毒碱:适用于高龄或不适于做扩张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扩张后的辅助治疗。 (3)球囊扩张:适用于药物治疗不满意、病情较重的病人,但不适于小儿及高龄患者。 2.手术治疗: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术或加胃底折叠术。适用于诊断明确,症状明显的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3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贲门失弛缓症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肺功能; (4)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和/或胃镜。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食管测压,超声心动图(高龄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 3.术前准备: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控服务 满意度调查表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控服务满意度调查表

实施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住院患者”的满意度调查表 -----科姓名:住院号: 日期:年月日1.入住病房时护士是否以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主动向您介绍住院环境和注意事项 口5很满意口4较满意口3满意口2不满意口l很不满意 2.医生诊断后是否主动告知您治疗的方案、预期结果及预计费用口5很满意口4较满意口3满意口2不满意口1很不满意 3.您对医院住院病房与床单的清洁、舒适程度的评价 口5很满意口4较满意口3满意口2不满意口1很不满意 4.您对医院住院病房的生活环境方便程度的评价 口5很满意口4较满意口3满意口2不满意口1很不满意 5.您对医院住院病房提供的膳食满意程度的评价 口5很满意口4较满意口3满意口2不满意口1很不满意 6.您经过本次治疗后对病痛减轻与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的评价 口5很满意口4较满意口3满意口2不满意口1很不满意 7.对医生、护士向您提供本次所患疾病相关的防治与康复知识的满意程度的评价 口5很满意口4较满意口3满意口2不满意口1很不满意 8.需要反映的其他情况 请在您认可的意见栏处口打“√”即可,谢谢!

“卫技人员”对实施“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控”的评价表 请在您认可的意见栏处口打“√”即可,谢谢! 1.您对接受开展“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专项培训的满意度口5很满意口4较满意口3满意口2不满意 2.您所在科室的“临床路径执行文件与记录的表单”是否好用 口5很满意口4较满意口3满意口2不满意 3.您所在科室的“患者知情同意”相关文件是否好用 口5很满意口4较满意口3满意口2不满意口1很不满意 4.您认为本科是否已经将执行“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职责落实到组、到人 口5很满意口4较满意口3满意口2不满意口1很不满意 5.您对在执行“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过程中检验服务及时性的满意程度 口5很满意口4较满意口3满意口2不满意口1很不满意 6.您对在执行“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过程中CT室服务及时性的满意程度 口5很满意口4较满意口3满意口2不满意口1很不满意 7.您对在执行“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过程中X 线摄片服务及时性的满意程度 口5很满意口4较满意口3满意口2不满意口1很不满意 8.您对在执行“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过程中心电图服务及时性的满意度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

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临床路径小组年度工作计划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临床路径小组年度工作计划 篇一:临床路径工作计划 篇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计划a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让患者接受更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医管发〔20XX〕99号)、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暂行办法》(见湘卫医发〔20XX〕71号)及湖南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通知》(湘卫医发〔20XX〕84号)要求,并结合我院三级 综合医院的创建要求,经医院研究决定,从20XX年10月15日起,对我院16个专业26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为确保临床路径管理实施的实效性,特制定本工作计划。一、启动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 1、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评估小组、临

床路径实施小组。2、各临床科室,在卫生部正式公布的专业病种内选择符合本科室的病种(各内科至少一个病种、各外科至少两个病种)开展建立临床路径工作。3、各临床科室指定个案管理员(医师、护士各一名)。4、建立临床路径及单病种质量管理信息平台。5、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修订临床路径文本样稿。二、组织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 年12月) 1、组织、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培训。(各临床科室医生以及临床路径管理人员)。 2、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于20XX年11月20日前上报临床路径文本样稿至医务部。 3、建立临床路径开展奖惩机制。 4、20XX年11月21-30日审核临床路径文本,同时开展临床路径医疗系统网络表单制作。 5、临床路径紧急情况警告值制度管理严格遵守危急值管理制度实施。 6、制度临床路径相关统计表单。三、开展预评估阶段(20XX年12月1日起)1、验收各科室临床路径医疗系统网络表单。 2、临床路径文本定稿后严格按出入径标准开始全院实施。 3、每月对本院临床路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4、每季度对本院临床路径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总结。 附件:1、临床路径病种目录 2、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3、临床路径工作人员相关职

单病种临床路径

创生骨科医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根据《医药卫生体质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 )》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单病种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诊疗计划。 二、院内各科室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各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四、设立组织,加强督导 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开展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 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对我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质量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协调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关科室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人员任成员,主管医师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和分析,住院总(科秘书)负责相关材料的收

集、记录和整理及信息上报。 五、质量控制,评估改进 (一)进入路径病历的准入要求: 1诊断明确; 2.除骨科专科疾病以外,无其他内外科合并症、并发症和伴发病; 3.病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4.诊疗过程中未出现其他明显并发症、合并症,能够按临床路径设计流程和预计时间完成诊疗项目。 (二)实施过程控制与变异分析 1.经治医师完成患者的检诊工作,科室个案管理员和科室临床专家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患者的准入评估; 2.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根据单病种临床路径文本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 3.相关护理组在为患者做入院介绍时,向其详细介绍住院期间的诊疗计划(术前注意事项)以及需要给予配合的内容; 4.经治医师会同管理员根据每天的诊疗服务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进行变异情况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 5.单病种临床路径文本中服务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 6.出现以下情况时,患者应当退出临床路径:

26种县级医院外科临床路径

外科26个病种县级医院 卫生部办公厅2012年11月8日 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ICD-10:E04.902) 行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ICD-9-CM-3:06.2-06.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病史:颈部肿物。 2.体格检查:触诊发现肿物随吞咽移动。 3.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功能。 4.辅助检查:超声检查、颈部X光片。 5.鉴别诊断:必要时行甲状腺核素扫描、ECT、CT(排除胸骨后甲状腺肿及甲状腺癌的证据)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有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实施甲状腺大部切除术: 1.因气管、食管或喉返神经受压引起临床症状; 2.胸骨后甲状腺肿; 3.巨大甲状腺肿影响生活和工作; 4.结节性甲状腺肿继发功能亢进; 5.结节性甲状腺肿疑有恶变。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E04.902结节性甲状腺肿疾病编码。 2.年龄≤70岁。 3.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4.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5.对具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疑似甲状腺癌等病情复杂的病例,不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甲状腺功能T3,T4,TSH,TG,PTH,TPOAb等;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

临床路径工作计划

篇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计划a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让患者接受更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医管发〔2009〕99号)、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暂行办法》(见湘卫医发〔2011〕71号)及湖南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通知》(湘卫医发〔2011〕84号)要求,并结合我院三级综合医院的创建要求,经医院研究决定,从2013年10月15日起,对我院16个专业26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为确保临床路径管理实施的实效性,特制定本工作计划。一、启动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1、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评估小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2、各临床科室,在卫生部正式公布的专业病种内选择符合本科室的病种(各内科至少一个病种、各外科至少两个病种)开展建立临床路径工作。 3、各临床科室指定个案管理员(医师、护士各一名)。 4、建立临床路径及单病种质量管理信息平台。 5、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修订临床路径文本样稿。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1、组织、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培训。(各临床科室医生以及临床路径管理人员)。 2、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于2013年11月20日前上报临床路径文本样稿至医务部。 3、建立临床路径开展奖惩机制。 4、2013年11月21-30日审核临床路径文本,同时开展临床路径医疗系统网络表单制作。 5、临床路径紧急情况警告值制度管理严格遵守危急值管理制度实施。 6、制度临床路径相关统计表单。三、开展预评估阶段(2013年12月1日起) 1、验收各科室临床路径医疗系统网络表单。 2、临床路径文本定稿后严格按出入径标准开始全院实施。 3、每月对本院临床路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4、每季度对本院临床路径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总结。 附件:1、临床路径病种目录 2、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3、临床路径工作人员相关职责 4、临床路径管理培训计划 5、临床路径统计表 6、临床路径绩效考核奖罚制度 医务部2013-10-30 附件1:邵阳医专临床路径管理科室及病种目录 附件2: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一、成立邵阳医专附属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和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工作开展是在医院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由科室工作实施小组具体实施;二、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院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组织对相关临床与医技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对院内各部门统一协调、督导并定期检查各科室临床路径执行情况。三、领导小组应定期(每三个月)组织召开由院领导主持,医疗、护理、药剂、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定期组织召开医疗、护理、药剂、医技等部门的协调会;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及相关委员会,对本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路径实施科室。 四、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应定期(每三个月)召开临床路径总结评估会议,根据本科室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对试点疾病的质量、费用及成本进行分析评估,总结影响试点疾病质量监控的问题,对领导小组的反馈意见及时落实,采取措施,持续改进。

普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一、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 行乳腺肿瘤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本组疾病包括乳房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 1.症状:乳房肿物,乳头溢液或溢血。 2.体征:乳房单发或多发肿物,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有活动度;边界清楚,可呈分叶状;挤压乳晕周围,病变乳管可出现溢液。 3.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 4.病理检查:肿块活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 2.麻醉方式:局麻或全麻。 3.预防应用抗生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3-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腺良性肿瘤疾病。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4)乳腺彩超及术前定位。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必要时区域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乳腺肿物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手术内固定物:无。 5.输血:根据术前血红蛋白状况及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6.病理: 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2-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2.术后用药: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止血药物等。 3.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 4.手术切口红外线治疗。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无积血,无感染征象。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 病理报告为恶性病变,需要按照乳腺癌进入相应路径治疗。

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相对于指南来说,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 临床路径是相对于传统路径而实施的,传统路径也即是每位医师的个人路径,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针对某一疾病可能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案。采用临床路径后,可以避免传统路径使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间出现不同的治疗治疗方案,避免了其随意性,提高了费用、预后等等的可评估性。临床路径通过设立并制订针对某个可预测治疗结果病人群体或某项临床症状的特殊的文件、教育方案、患者调查、焦点问题探讨、独立观察、标准化规范等,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执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目前(2009年12月)已经组织专家制定出呼吸、消化、皮肤等22个专业、112个病种的,如皮肤科的带状疱疹、,儿科的、,妇科的子宫肌瘤、宫颈癌等。但并非一成不变的治疗方案,进入的患者出现严重并发 症时,或需要出院、转院时,应当退出当前临床路径。每家综合试点医院至少选择2个治疗专业的病种, 作为试点规范临床治疗路径。 其中22个专业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肾病学、内分泌、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胸外科、心脏大、妇科、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肿瘤科。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医院各科室: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根据《医药卫生体质改革近期重 点实施方案(2009-2011)》和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州卫字【2010】15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一、单病种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 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二、院内各科室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均需遵守本制度。 三、各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 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 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四、设立组织,加强督导 在院长、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三级医疗控制体系负责开展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 的管理、督导。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隶属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要负 责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对我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质量进行指导、监控 和评估,协调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