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油层物理2-3-第三节-储层岩石的流体饱和度课件ppt

合集下载

《饱和度等【开发》PPT课件

《饱和度等【开发》PPT课件

log Swi 0.18 (1.5log MD 3.6) log 0.18
(0.3 0.2)
(2)低孔隙度(<20%)砂岩储层的通式
log(1
S wi
)
B0
(B1
log
MD
B2
)
log
1
B3
B0,B1,B2,B3为经验常数;B0=0,B1,B2可视为常数,B1 9.8,B2 3.3,
三、由压缩系数导出的几个有用公式
log Swi 0.36 (1.5log MD 3.6) log 0.114
(0.4 0.25)
适用于大庆油田各主力层系及我国东部地区下第三系中下部地层的关系式
log Swi 0.36 (1.5log MD 3.6) log 0.1
(0.3 0.2)
适用于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地层(强亲水性,胶结疏松砂岩)的关系式
二、岩心间接分析法
1、用毛管压力曲线确定束缚水饱和度
常用半渗透率隔板法(用外 加压力作驱动力)和离心机 法(用离心力作驱动力)测 定毛管压力曲线,近垂直的 曲线段对应的含水饱和度值 (A、B、C点)即为束缚水饱 和度
AB
C
二、岩心间接分析法
2、用岩石相曲线确定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
三、经验关系法(油层物理模型)
对于一个油层,束缚水饱和度,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
Swi a1 a2 log K C Swi a1 a2 2 a3 log K a4 (log K )2 C
a1,a2,a3,a4,C均为经验常数
该方法的应用具有局限性,只适用于一定油藏,不能泛用。
四、利用测井资料计算饱和度
§2 储油(气)岩石的压缩性
一、压缩系数的概念

油藏及流体物理性质ppt课件

油藏及流体物理性质ppt课件
通过曲线可以确定注水油层最终采收率
A
B
ER
Soi Sor Soi
100 %
0.8 0.15 0.8
100 %
81.3%
11
1.4 流体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
根据下图相对渗透率曲线求注水油层最终采收率
0.25
0.9
ER
Soi Sor Soi
100 %
0.75 0.1100% 0.75
86.7%
12
3、溶解
Rs p
亨利定律
4、分离 接触分离
微分分离
3
上节内容回顾
二、地层原油高压物性
1、溶解气油比(Rs)
每立方米地面原油在地下所溶解的天然气在标准状况下的立方米数
2、体积系数(Bo)
原油在地下的体积与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3、粘度(μ) 当速度梯度为1时单位面积上流体的内摩擦力
三、地层水高压物性
二、多相流体的渗流规律
绝对渗透率:指单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不与之发生物理化学 作用的渗透率。大小只取决于岩石本身,而与实验流体无关。
有效渗透率:当岩石中有两种以上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 通过能力,又称相渗透率。
Ko Kw Kg K
相对渗透率:当岩石中有多种流体共存时,每一种流体的有效渗透
上部:汽油(C5~C9)
中部:煤油(C10~C15)


下部:柴油(C11~C20)

底部:重油(C16、天然气高压物性
1、压缩因子(Z)
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一定质量气体实际占有的体积与在相同条件下理 想气体占有的体积之比。
2、粘度(μ)
表征气体或液体流动时分子之间摩擦力大小的参数

油层物理2-3

油层物理2-3


Z 是用气体状态方程计算实际气体PVT行为的关键。 是用气体状态方程计算实际气体PVT行为的关键。 类似于相态方程中的平衡常数K (类似于相态方程中的平衡常数K)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3)压缩因子Z 的求取 压缩因子Z
实验测定 图版法
第2章3节
① 实验测定
在温度T 在温度T下,依据状态方程有: 依据状态方程有: 在低压P 在低压P0下:P0V0 = nRT 在压力P 在压力P下:PV = ZnRT
油层物理
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
第二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本章内容
§1 §2 §3 §4 §5 §6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油气的分离与溶解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地层原油的高压物性 地层水的高压物性 地层流体高压物性参数应用
第2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3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天然气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极大的压缩性。 天然气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极大的压缩性。

Z = PV PV0 0
式中: 1at, 下的体积。 式中:P0=1at,V0为T、P0下的体积。 → 据此式可测得各种气体不同T、P下的Z。 据此式可测得各种气体不同T 下的Z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② 图版法
单组分气体: 单组分气体:Z-P图版 ——用实验测定的不同 ——用实验测定的不同T、P下的Z绘制 用实验测定的不同T 下的Z 混合气体: Z-Pr通用图版 混合气体: ——据对应状态原理用气体实测数据绘制 ——据对应状态原理用气体实测数据绘制
结论: 结论: PV Z = Zc ⋅ r r • 对比状态下,任何气体Z 相同: 对比状态下,任何气体Z 相同:

可用任意一种气体绘制Z 可用任意一种气体绘制Z-pr通用图版

油层物理何更生版第三章3-4节课件

油层物理何更生版第三章3-4节课件

24
2 评 估 岩 石 储 集 性
25
3.


Swr
4.确定油层Pc(J(sw)函数) J(sw)=Pc(K/)0.5/cosθ 利用J(sw)函数可求出同一类型岩石平均Pc 曲线,还可找出不同类型岩石的物性特征。
26
5.确定自由水面的高度h(确定油水过渡带)油
水过渡带成因(见下图):

3-50 油藏中的油水过渡带分布示意图
22
复习思考题: 1.毛管压力Pc公式是怎样建立的? 2.指出毛管压力Pc的三个意义。 3.油水润湿角大于900 时,是水驱油的动 力还是阻力? 4.何谓贾敏效应?写出其公式。 5.简述毛管压力Pc曲线的测定原理。 6.毛管压力Pc曲线的形状与岩石的分选有 何关系?
23
五、毛管力曲线的应用
1.研究岩石孔隙结构 (1)孔隙喉道分布曲线; (2)孔隙喉道累积分布曲线。
27
应用上式需将室内(Pc)l换成油层条件下的(Pc)R: 室内(Pc)L=2б 地层 (Pc)R=2б 因为 cosθ
wgcosθ wg/r 0wcosθ 0w/r
(Pc)R/(Pc)L=б
owcosθ 0w/б wgcosθ wg;
0w/cosθ wg≈1
∴ (Pc)R=(Pc)L (б
w0

13
3.贾敏效应 珠泡在孔道窄口遇阻时产生的阻力效应。此种情况, 前后两端弯液面曲率不等,因而产生了第三种毛管效应 Pc3,即 Pc3 = 2б wo(1/R2"-1/R1ˊ) 若使珠泡通过喉道,所需的附加压差为 Pc3=2б wo/(1/r-1/R1ˊ) r = R 2" 若考虑液滴后端的R1ˊ=∞,则Pc3为最大时, Pc3=2б wo(1/r-1/∞)

油层物理油层物理PPT课件

油层物理油层物理PPT课件
油藏岩石 的孔隙可看作 一系列大小不 同的毛细管, 油-水、油-气界 面不是平面, 而是一个过渡 带。
第5页/共45页
§3.3
对于气-油界面:
hog
2 og cosog o gr
对于油-水界面:
how
2 ow cosow (w o )gr
(a).油-气过渡带高度很小;
(b).油-水过渡带要比油-气过渡带宽 ; (c).油,根据油-水、油-气系统的界面张力及毛管力曲线的阈压, 可用润湿指数W和视润湿角θwo来判断岩石的润湿性。
第36页/共45页
6.4 确定注入工作剂对储层的损害 程度或增产措施的效果
§3.3
在钻井、修井及正常注水等过程中,若注入剂不合格可能会使地层受 到伤害(如引起粘土膨胀、固体颗粒或其它化学沉淀物堵塞孔隙),或在堵 水过程中人为堵塞部分岩石孔隙,在毛管力曲线上则表现出高的阈压和束 缚水饱和度,即曲线向右上方偏移;
利用水驱油(或气驱油)毛管力曲线可查得岩心任一流体饱和度下的毛 管力。油藏中水驱油(或气驱油)时,岩石中的流体分布及驱替过程与毛管 力测定时相同。因此,任一饱和度面上,油水(或气)相间的压力差(即毛管 力)可直接由相应条件下的毛管力曲线查得。油藏工程计算中常用此法确 定任一饱和度面上油水(或气)相间的压力差。
6.2.2 定 量评价孔 隙喉道的 分布
第30页/共45页
6.3 判断岩石的润湿性
§3.3
6.3.1 唐纳森方法--根据驱替和吸入过程毛管力曲线下包面积比较法 确定岩石的润湿性
具体做法:
将岩样在真空条件下用水饱和,放到离心机上依次作油驱水、水驱 油,再做油驱水实验,测出相应的毛管力曲线,如图3-3-27和3-3-28所 示。
(3) 离心法

油层物理2.7 油层物理课件

油层物理2.7 油层物理课件

2 储层岩石的声学性质
声波:在岩石中传播的声波有纵波与横波之分。
声波测井
(1).纵波速度
vp
1
(2).横波速度
1
vs u /
(3).威利公式
t tm
t f tmLeabharlann 3 储层岩石的导电性§2.7
岩石的导电性指岩石传导电流的性质。 岩石的电阻率表示岩石阻止电流通过的能力
RA
L
岩石的电阻率是由其矿物组成、孔隙度、含油和含水饱和度、 水的化学组成以及岩石的温度决定的,与地层的几何尺寸、形状 无关。
4 储层岩石的放射性
放射性测井
§2.7
(1).通过对岩石放射性的研究,可以确定储层岩石的类型以 及有效的生、储、盖层,从而为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2).判断出岩心在地层中的位置深度。
第二章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2.1 砂岩的骨架性质 §2.2 储层岩石的孔隙性 §2.3 储层岩石的渗透性 §2.4 储层流体饱和度 §2.5 岩石的胶结物及胶结类型 §2.6 毛管渗流模型及其应用 §2.7 储层岩石的其他物理性质
温度传导系数α与比热容C和热传导系数λ之
间的关系:
c
§2.7

油层物理ppt2

油层物理ppt2

34 2320~2329 5.76 11.70 11.10 8.10 6.90 5.90 5.20 12.00 15.00
36 2320~2329 7.68 3.40 7.70 17.30 12.10 10.90 10.20 28.00 10.00
10
尖峰越高,粒度 组成越均匀
曲线越陡,粒度 组成越均匀
适用 颗粒直径为10~50μm;
条件 颗粒的质量浓度不应超过1%。
8
各粒级的平均直径: di
1 di

1 2

1 di

1 d i 1

di —— i级颗粒的平均直径,mm;
Di —— i级颗粒直径的上限,mm; di+1 —— i级颗粒直径的下限,mm。
9
(3)粒度组成的表示方法及评价方法
筛孔 尺寸 (mm) 8.00 6.72 5.66 4.76 4.00 3.36 2.83 2.38 200 1.68 1.41 1.19 1.00 0.84 0.71 0.59
筛孔数 /cm2
1 1.4 2.0 2.9 4.0 5.3 7.3 9 12.25 16 25 36 40 64 81 121
12
②分选系数 具体作法: 以累计质量25%,50%和75%三个特
征点,将累计分布曲线划分为四段。 特拉斯克(P.D.Trask)公式:
S— 分选系数;
S d75 d25
d75— 累计分布曲线上,累计质量为75%处对应的粒级直径;
d25—累计分布曲线上,累计质量为25%处对应的粒级直径。
S=1~2.5
4
6.6
偏度
SK

16 84 250 2 84 16

油层物理

油层物理

第一章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储层岩石的流体饱和度
干馏出的水量与时间的关系
水的校正
第一章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储层岩石的流体饱和度
一般: So地面≠So地下
第一章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 储层岩石的渗透性
1.达西定律 1-1断面总水头: 2-2断面总水头:
其折算压力分别为:
第一章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第一章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第二节 储层岩石的孔隙性
5.岩石的压缩系数(compressibility coefficient) 5.1 岩石压缩系数Cf:
Cf 1 Vp Vf P
1/MPa
单位体积油藏岩石,当压力降低1MPa时,孔 隙体积的缩小值。 一般 Cf=(1-2)×10-4 1/MPa
第一章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第一节 储层岩石的骨架性质
2.4 据粒度组成确定岩石比面 设岩石孔隙度为φ,由不等直径的球形颗粒组成:
取岩石体积=1cm3,设各颗粒密度相同:
体积%=质量% 颗粒体积=(1-φ)
第一章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第一节 储层岩石的骨架性质 直径为di的颗粒的总表面积:
单位体积岩石中所有颗粒的总表面积:
影响气体滑动效应的因素:平均压力、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第一章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 储层岩石的渗透性
4.气测渗透率的特点: ⑴在不同的平均压力下,用同一气 体测得的Kg不同; ⑵同一平均压力下,不同的气体测 得的Kg不同; ⑶不同气体的Kg∽ 的直线交纵坐标 于一点,该点的Kg与液测的K等价,称为 克氏渗透率,记为K∞。
第四节 储层岩石的渗透性
达西的意义:
1cm3 / s 1厘泊1cm 1达西= 1cm2 1大气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层物理2-3-第三节-储层岩石 的流体饱和度
第三节 储层岩石的流体饱和度
❖ 岩石中存在着孔隙和裂隙,也包含着流体。 ❖ 绝大多数岩石中都包含数量不等的孔隙流体。流
体的存在影响岩石的一些物理性质,用饱和度描 述岩石孔隙中流体的多少。 ❖ 岩石中的流体是运动的,孔隙中的流体流动是造 成岩石中物质运移的最重要过程
❖ 岩石内都会含有一定数量的不流动水,通常称之 为束缚水。
▪ 原始含水饱和度:Swi=Vwi/Vp
▪ 原始含油饱和度:Soi=Voi/Vp ▪ 原始含气饱和度:Sgi=Vgi/Vp
8
1、原始流体饱和度
★原始饱和度是储量计算及开发方案设计的重要参数
★原始油、气饱和度不易准确测定,常用Swi 计算:
各相流体饱和度间的关系:
❖ (2) 剩余油 ▪ 剩余油主要指一个油藏经过某一采油方法开采后,仍不能采出的 地下原油。 ▪ 一般包括驱油剂波及不到的死油区内的原油(微观孔道中)及驱 油剂(注水)波及到了但仍驱不出来的残余油(宏观油区、油层) 两部分。 ▪ 剩余油的多少取决于地质条件、原油性质、驱油剂种类、开发井 网以及开采工艺技术,通过一些开发调整措施或增产措施后仍有 一部分可以被采出。剩余油体积与孔隙体积的之比称为剩余油饱 和度。
15
3、残余油饱和度
❖ (3)影响残余油饱和度的因素 ▪ 静态因素——储层、流体性质 ▪ 动态因素——压差、开采水平
❖ 一般规律:
• 孔喉越均匀,孔喉比和岩石比面↓→Sor↓ • 岩石表面润湿性不同,Sor不同 • 压差↑→Sor↓ • 原油类型不同,Sor 不同,如μo↑→Sor↑
16
三、饱和度的测定方法
11
1、原始流体饱和度
❖ ②影响束缚水饱和度的因素 ▪ 静态因素(储层、油气性质) ▪ 动态因素(成藏动力)
❖ 一般规律:
• 储层孔隙结构越好→ Swi↓ • 渗透率垂向非均质性↑ → Swi↑ • 岩石表面润湿性:水湿Swi>油湿Swi • 油气性质:μo↑→ Swi↑ • Δp形成↑ → Swi↓
常用方法: ➢常压干馏法(retort method) ➢溶剂抽提法(extraction with a solvent) ➢色谱法(chromatography) 据:
Si V Vpi 10% 0V Vib10% 0
→求得Vi 和Vp,可算出流体Si
17
三、饱和度的测定方法
1、常压干馏法(又称干馏法、蒸发法、热解法)
10
1、原始流体饱和度
❖ ①束缚水的附存形式 ▪ 以薄膜状存在于大孔隙的岩石表面 ▪ 充填于死孔隙、极小的孔隙、裂缝中
❖ 原因: ▪ 储层孔隙为水饱和,油为非润湿相流体 ▪ 油气成藏是油气开采的反过程:
• 开采——水驱油过程;成藏——油驱水过程
❖ 油先占据大孔道,最终不能进入死孔隙、极小孔 隙(其大小取决于成藏时孔隙流体压力)
原理:油水蒸发→冷凝 加热蒸发出岩心中的流体,经冷凝管冷凝
为液体后直接测量流体体积,计算So、Sw
特点:
➢ 简单。但存在Vo 测定误差(可>30%)
——干馏过程中蒸发损失、结焦及裂解
➢ 存在水Vw 测定误差——温度上升过高易
导致岩石结晶水被干馏出
18
三、饱和度的测定方法
2、溶剂抽提法(又称蒸馏抽提法)
13
2、目前含油、气、水饱和度
❖ 2、目前含油、气、水饱和度(So、Sg、Sw)
▪ 在油气田开发不同时期所测得的油、气、水饱 和度
SwSw(x,t) Swf const
含水饱和度分布函数
14
3、残余油饱和度
❖ 3、残余油饱和度Sor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 (1)残余油Sor ▪ 以某一开发方式开发油气田结束时,仍然不能采出而残留于油层 孔隙中的原油称为残余油,其体积在岩石孔隙中所占体积的百分 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用Sor表示。可以理解,驱替后结束后残余油 是处于束缚状态、不可流动状态的。
角度
含义
原生水饱和度 封存水饱和度
沉积
地层沉积时封存在地层孔隙中的水 的饱和度
束缚水饱和度 残余水饱和度
不可降低饱和度 临界饱和度
成因 驱替
油藏形成时,由于孔隙结构或其表 面性质的影响,束缚或残留在孔隙 中的水的饱和度
油气藏形成时,油气不能驱替出的 水的饱和度,其值达到了“不可降 低”的“临界状态”。
❖ 本节内容 ▪ 储层流体饱和度的概念 ▪ 几个重要的流体饱和度 ▪ 影响饱和度的因素
2
❖ 岩石孔隙中充满一种流体时,孔隙中饱含该流体, 则称饱和了一种流体。
❖ 岩石孔隙中同时存在多种流体(原油、地层水或天 然气)时,岩石孔隙被多种流体所饱和。
❖流体饱和度(fluid saturation) ▪ 是又一个重要的储层岩石物性参数。它关系到 对油气藏规模、开采效益及经济价值等重要内 容的评价。
原理:通过水蒸发→冷凝测定岩心中含水量,用差减法 间接计算含油体积及油、气饱和度
步பைடு நூலகம்: ➢ 将岩样置于有机溶剂中加热抽提
➢ 收集、测量岩样中蒸发出的水Vw ➢ 由水的Vw 计算油Vo:
3
二、几个重要的饱和度
❖ 流体饱和度反映了储层孔隙中流体的丰度,流体 饱和度将随油藏开发动态过程而变化。
❖ 针对不同阶段,引入不同的饱和度概念: ▪ 原始含油(气、水)饱和度 ▪ 目前含油(气、水)饱和度 ▪ 残余油(气)饱和度
7
1、原始流体饱和度
❖原始流体饱和度 (initial fluid saturation) ▪ 油气藏处于原始状况下(油藏投入开发前)的 流体饱和度
★砂岩储层Swi范围:15-50%左右
12
1、原始流体饱和度
❖ (2)原始含油气饱和度的影响因素 ▪ 与影响Swi的因素相同,只是影响的趋势刚好相 反
➢ 储层孔隙结构越好→含油气饱和度越高 ➢ 渗透率垂向非均质性↑ →含油气饱和度↓ ➢ 岩石表面润湿性:含油气饱和度油(湿>水湿 )
➢ 油气性质:μo↑→含油气饱和度↓ ➢ Δp形成↑ →含油气饱和度↑
∑Si=100% 或∑ Si =1, i=o、w、g
★不同油气藏、不同含油气区, ∑Si=1 的具体关系式不同
-气藏(纯气区):Sg+Sw=1 -油藏(纯油区):So+Sw=1 -油气藏(三相共存区):
So+Sg+Sw=1
9
1、原始流体饱和度
❖ (1)原始含水饱和度
▪ Swi 的不同名称
Swi名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