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黄杨枯萎病介绍和防治
大叶黄杨枯死原因及方案对策

大叶黄杨枯死原因及方案对策摘要:以永济市舜都大道大叶黄叶为例,永济市舜都大道始建70年代,原栽植的法桐至今已有30多年了,树木的胸径达80—1.2米不等,树高15米—20米不等。
由于2007年该市实施城建质量提升工程,将法桐树下栽植大叶黄杨,以此来提升绿化品位和档次。
经过几年时间的养护,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苗木死亡,直接影响景观效果。
关键词:分析死亡原因;解决问题对策Abstract: Illustrated by the euonymus japonicus planted on the Shundu Road of Yongji City, The Shundu Road of Yongji City was built in the 1970s, and the originally planted platanus orientalis has been more than 30 years with trees diameter of 80-1.2 m, height of 15 meters -20 meters. In urban construction quality upgrading project in 2007, planting euonymus japonicus below platanus orientalis is to improve the green level and style. After several years of maintenance, a large number of seedling die every year,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landscape effect.Key words: death causes analysis; solution1、基本情况舜都大道南段全长2660米,栽植行道树法桐共计472株,栽植绿化带共计126条,宽2.3米,总长1904.1米,面积为4379.43平方米。
大叶黄杨的枯萎病

大叶黄杨的枯萎病
大叶黄杨枯萎病是近年来大叶黄杨的常见病害,其特点是发病猛,传染速度快,对绿化效果影响大。
发病症状:
枯萎病是大叶黄杨易感染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时可造成全株枯死。
一、二年生枝条受害最严重,初期茎部变为褐色,叶片失绿,嫩梢下垂,叶不脱落,后期茎部受害部位变黑,皮层皱缩,内皮组织腐烂,生有许多细小的艷(yan)小菌核,随着气温的升高,受害部位迅速发展,病菌侵入木质部,导致全株死亡。
发病规律
病原为存在于土壤中的镰刀菌。
病菌多从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植株。
一般5月中旬开始发病,七、八月为发病高峰期,有的植株从发病到死亡不超过一周。
防治措施
在发生病害时,可以用格润根竟+蓝菲一号兑水灌根,在治疗病害的同时提高植物的抵抗能力。
黄杨白绢病
发病症状:
茎或叶基部靠近土壤的地方变褐、腐烂,经几天阳光曝晒在病部及土壤表面出现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呈放射状在根际土壤中延,后期在接近地表,根茎长出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常造成全株死亡。
叶部表现为先发暗而后失绿,最终变黄干枯。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越冬(菌核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在土壤中存活5至6年) ,第二年条件适宜菌核萌发长出菌丝,在土中蔓延,从植株基部侵入而
使其发病。
防治措施
在发生病害时,可以用格润枝音兑水喷茎或叶基,然后用生根液和根腐灵兑水灌根或直接撒施土壤,治理在土壤越冬的病菌。
大叶黄杨病虫害及防治和治疗

炭疽病防治
农业防治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 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7-10天喷施1次,连喷3-4次。
根腐病防治
农业防治
加强肥水管理,避免积水。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浇灌病株根部。
防治策略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栽培管 理、定期喷洒药剂、生物防治等。
防治意义
有效控制大叶黄杨病虫害的发生和蔓 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观赏价值。
02
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叶斑病防治
农业防治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 液,或25%丙环唑乳油500倍液,间隔7-10天喷施1次,连喷3-4次。
定期修剪,保持树体通风透光
要点一
定期修剪
要点二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对大叶黄杨进行定期修剪,去除病枝、弱枝,保持树体通 风透光。
通过修剪,改善树体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概率。
05
药物治疗与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药物,避免药物残留问题
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
01
在选择农药时,应优先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以减
03
推动智能化监测与预警 系统建设,提高防治效 率
0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共同应对全球性病虫害 挑战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6
总结与展望:未来大叶黄杨病 虫害防治方向与挑战
总结
当前大叶黄杨病虫害 防治取得显著成果
大叶黄杨病虫害

大叶黄杨病虫害大叶黄杨病虫害前言病害1. 黄杨叶片凋落病病因:黄杨叶片凋落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是由于叶片上的病菌感染导致叶片发生凋落。
症状:叶片开始从叶尖逐渐出现黄化、枯萎,然后整片叶片逐渐凋落。
防治措施:采取合理的修剪措施,及时清除感染的枯叶和凋落的叶片,保持树冠的通风透光良好,避免叶片湿度过高。
2. 黄杨叶斑病病因:叶斑病由真菌引起,常在潮湿环境下发生。
症状:叶片出现不规则的斑点,初期为黄色,逐渐扩大变为褐色,严重时叶片会提前凋落。
斑点表面会有黑色霉菌形成。
防治措施:在植株生长期及时进行施肥,保持植株的正常生长顺序。
保持植株周围的卫生环境,定期清除落叶和病斑叶片。
虫害1. 大叶黄杨盾蚧特征:盾蚧幼虫体色淡黄,成虫体色为灰绿色,躯干呈盾状。
症状:幼虫寄生在大叶黄杨叶片的背面,摄取叶片的汁液,造成叶片黄化,甚至萎缩。
成虫则寄生在树干上,群体繁殖,粪便会覆盖树干。
防治措施:可使用对盾蚧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应注意使用时遵循标签说明,保证安全使用。
2. 大叶黄杨叶蝉特征:成虫体型较小,呈椭圆形,体色为绿色,触角较长。
症状:叶蝉的幼虫以叶片为食,造成叶片上出现斑状或线状的损伤。
成虫则以吸取植物的汁液为生,导致叶片黄化、干枯。
防治措施:可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释放捕食性昆虫。
也可使用针对叶蝉成虫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预防措施1. 选用健康的大叶黄杨苗木种植,保证初始健康;2. 定期喷洒杀虫剂、杀菌剂等,控制病虫害的发生;3. 经常清理栽培区周围的落叶、病斑叶和虫卵等;4. 注意植株的养分供应、水分管理,保持植株的健康状态。
以上是大叶黄杨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的简要介绍。
在种植大叶黄杨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植株的健康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证植株的健康生长。
黄杨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黄杨病虫害的防治方法黄杨是一种常见的园林绿化植物,它的叶子呈现出深绿色,枝干修剪后可以形成各种美丽的造型。
但是,黄杨也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影响其生长和美观度。
因此,黄杨的病虫害防治非常重要。
一、黄杨的常见病害1. 黄杨炭疽病黄杨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黑色小点,逐渐扩大形成黑色斑点,最终导致叶片枯萎。
防治方法包括及时清除病叶,保持通风透气,使用炭疽病防治剂喷洒。
2. 黄杨叶枯病黄杨叶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黄化、枯萎、干枯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及时清除病叶,保持通风透气,使用叶枯病防治剂喷洒。
3. 黄杨根腐病黄杨根腐病是由土壤中的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表现为根部腐烂,导致植株生长缓慢、叶片黄化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避免过度施肥和浇水,使用根腐病防治剂浇灌。
二、黄杨的常见虫害1. 黄杨天牛黄杨天牛是黄杨的主要害虫之一,它的幼虫会在黄杨的树皮下钻洞,导致树皮脱落、树干变形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及时清除被害部位,使用天牛防治剂喷洒。
2. 黄杨蚜虫黄杨蚜虫是黄杨的另一种常见害虫,它会在黄杨的叶片上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变黄、卷曲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及时清除被害部位,使用蚜虫防治剂喷洒。
3. 黄杨叶螨黄杨叶螨是一种微小的害虫,它会在黄杨的叶片上产生白色细丝,导致叶片变黄、干枯等症状。
防治方法包括及时清除被害部位,使用叶螨防治剂喷洒。
三、黄杨的防治方法1. 加强管理黄杨的病虫害防治首先要加强管理,保持植株的健康状态。
要定期修剪、清除病叶、保持通风透气,避免过度施肥和浇水。
2. 使用防治剂黄杨的病虫害防治还可以使用防治剂,如炭疽病防治剂、叶枯病防治剂、根腐病防治剂、天牛防治剂、蚜虫防治剂、叶螨防治剂等。
使用防治剂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避免过量使用。
3. 生物防治黄杨的病虫害防治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如引入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
生物防治的优点是对环境友好,不会对人体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
大叶黄杨病虫害防治和日常养护管理要点

大叶黄杨主要病虫害防治和日常养护管理要点一、生活习性:大叶黄杨属无患子目黄杨科植物。
灌木或小乔木,花期3-4月,果期6-7月。
喜光,稍耐阴,有一定耐寒力,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微酸、微碱土壤中均能生长,在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迅速,分枝也多。
常见品种有金边大叶黄杨,银边大叶黄杨、北海道黄杨、金心大叶黄杨等。
二、主要病虫害有:叶斑病、炭疽病、白粉病、煤污病、立枯病、蛾类、红蜘蛛、蚧壳虫、天牛、绢野螟等。
1、大叶黄杨叶斑病,也称大叶黄杨褐斑病。
症状:为害大叶黄杨的嫩叶、老叶,发病初期,叶上有黄色小斑点,渐渐地变为黄褐色斑,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有浅褐色同心轮纹,边缘深褐色稍隆起,病斑内密生细小黑色霉点。
病斑透过背面,只是背面颜色比正面稍浅。
病斑干枯后与健部裂开,直至形成穿孔。
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叶片枯黄脱落。
一般6月份开始侵染,7~8月份为侵染盛期,在8月中旬出现症状,8月中下旬至9月份发病严重,病斑扩大,出现落叶。
发病的轻重与气温及降雨的多少有直接关系,一般高温多雨霉湿的年份发病严重。
防治措施:用光合素+扫斑800倍喷雾,连续2次,间隔7天。
避免栽植过密,透气,可以减少发病几率。
2、大叶黄杨枯萎病大叶黄杨枯萎病是近年来大叶黄杨的常见毁灭性病害,其特点是发病猛,传染速度快,对绿化效果影响大。
症状:患病的大叶黄场最初只是个别枝条的上部叶片青干失水,继而整个枝条和全株叶片枝条呈青枯失水状。
发病后期,叶片呈黄白色,染病严重的会导致植株死亡。
病原为存在于土壤中的镰刀菌。
病菌多从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植株。
一般5月中旬开始发病,七八两月为发病高峰期,有的植株从发病到死亡不超过一周。
防治措施:用地彩1500倍灌根,再用光合素+四霉素1000倍喷雾。
3、大叶黄杨茎腐病:是大叶黄杨易感染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时可造成全株枯死。
一二年生枝条受害最严重,初期茎部变为褐色,叶片失绿,嫩梢下垂,叶片不脱落,后期茎部受害部位变黑,皮层皱缩,内皮组织腐烂,生有许多细小的黑色小菌核,随着气温的升高,受害部位迅速发展,病菌侵入木质部,导致全株死亡。
大叶黄杨枯萎病怎样防治和治疗

大叶黄杨枯萎病怎样防治和治疗汇报人:日期:•大叶黄杨枯萎病概述•防治策略与措施•治疗方法与技术目录•预防措施与建议01大叶黄杨枯萎病概述大叶黄杨枯萎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危害大叶黄杨的叶片和枝条。
定义初期叶片出现黄化、萎蔫现象,逐渐扩展到整个植株。
叶片失去光泽,枝条变软,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症状定义与症状大叶黄杨枯萎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土壤质量、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如土壤贫瘠、排水不良、空气湿度大等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大叶黄杨枯萎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土壤传播,也可通过灌溉水、雨水等传播。
发病原因与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发病原因大叶黄杨感染枯萎病后,叶片黄化、萎蔫,光合作用受阻,植株生长缓慢。
生长受阻产量下降品质下降枯萎病严重时,大叶黄杨的产量会明显下降,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感染枯萎病的大叶黄杨品质变差,叶片失去光泽,枝条变软,观赏价值降低。
030201对大叶黄杨生长的影响02防治策略与措施在苗木调运过程中,应加强对大叶黄杨的检疫,防止带病植株的传播。
严格控制苗木调运定期对大叶黄杨进行病情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的扩散。
建立病情监测制度加强检疫与监管合理施肥与浇水根据大叶黄杨的生长需求,合理施肥,保证植株营养均衡。
适度浇水在浇水过程中,要注意浇水量和浇水频率,避免过度浇水导致根部病害。
定期修剪对大叶黄杨进行定期修剪,去除病弱枝条,保持植株健康。
清理病枝一旦发现病枝,应及时清理并销毁,防止病情扩散。
定期修剪与清理病枝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手段防治大叶黄杨枯萎病。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
但要注意药剂的使用方法和浓度,避免对植株造成伤害。
03治疗方法与技术了解和识别大叶黄杨枯萎病的症状,包括叶片失去光泽、变黄或棕色,枝条萎缩,甚至整株死亡等。
观察症状收集相关信息,如种植环境、施肥情况、近期是否有异常天气等,以帮助确定枯萎的原因。
大叶黄杨枯萎病防治技术

大叶黄杨枯萎病防治技术汇报人:日期:•大叶黄杨枯萎病概述•防治技术措施•预防与控制策略目录•防治技术应用与效果评估01大叶黄杨枯萎病概述大叶黄杨枯萎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危害大叶黄杨的叶片和枝条。
定义初期叶片出现黄化、萎蔫现象,逐渐扩展到整个植株。
病株生长缓慢,叶片枯黄,枝条干枯,最终导致植株死亡。
症状定义与症状大叶黄杨枯萎病主要由真菌引起,如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等。
病菌通过土壤、水流等传播途径侵染植株。
该病多发生在高温、高湿、排水不良的环境下。
春季和夏季是发病高峰期,秋季也有发生。
植株生长不良、抗病能力弱时易感病。
发病原因与规律发病规律发病原因危害程度与影响大叶黄杨枯萎病对大叶黄杨的生长和观赏价值造成严重影响。
一旦发病,病株生长缓慢,叶片枯黄,观赏价值降低。
若不及时防治,病情会迅速蔓延,导致大片植株死亡。
影响大叶黄杨枯萎病的危害不仅影响园林景观效果,还可能造成经济损失。
对于园林部门和种植户来说,及时防治该病是保障大叶黄杨健康生长和观赏价值的关键措施。
02防治技术措施选择对大叶黄杨枯萎病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及时排水,避免土壤积水,降低病原菌的繁殖条件。
加强栽培管理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集中销毁,减少病原菌的传播源。
清除病株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捕食性螨等,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保护天敌选用对大叶黄杨枯萎病具有防治作用的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井冈霉素、农抗120等。
生物农药防治在播种或移栽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
土壤消毒药剂灌根喷雾防治在植株发病初期,用适当的化学药剂进行灌根处理,杀死病原菌并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在植株发病高峰期,用适当的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03020103预防与控制策略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加强对大叶黄杨种苗的检疫,防止带病种苗的传入和扩散。
建立病情监测网络定期对大叶黄杨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叶黄杨枯萎病介绍和防治
一、分布与危害
大叶黄杨枯萎病是近年来大叶黄杨的常见病害,其特点是发病猛,传染速度快,对绿化效果影响大。
这种病虽然顽固,若能采取正确措施,针对病原,多管齐下采取措施还是能够取得令人满意防治效果的。
二、症状
患病的大叶黄杨最初只是个别枝条的上部叶片青干失水,继而整个枝条和全株叶片枝条呈青枯失水状。
发病后期,叶片呈黄白色,染病严重的会导致植株死亡。
三、病原
病原为存在于土壤中的镰刀菌。
四、发生规律
病菌多从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植株。
一般5月中旬开始发病,七八两月为发病高峰期,有的植株从发病到死亡不超过一周。
五、防治方法
1.加强疫情检查,严防带病植株进入非疫区;
2.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栽培地应保持湿润,但不能积水;
3.如发现患病植株应及时将病株拔除并烧毁,栽培地每平方米可用苗菌灵200-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浇灌消毒,用量为每平方米5至6公斤,连续浇灌三次,每次间隔5天;也可用硫磺粉0.5公斤与土壤充分拌匀,进行消毒
4.对于未患病的植株,可用必菌鲨800-1000倍液、喷克菌2000-3000倍液对植株进行交替喷雾进行防治,连喷2至3次。
以上资料由洛阳腾森黄杨基地()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