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

合集下载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单檐木构建筑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单檐木构建筑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单檐木构建筑九开间大型木构殿堂遗存五代、两宋时期的建造量很大,因为每个不同王朝都有大规模的建造活动,而且主要的建筑是宫殿、苑囿及大量的住宅。

但是这些建筑都已经不存在了,特别是宫殿,带有政治色彩,新的朝代往往都不保存它。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宗教建筑遗存比较多,特别是佛教建筑保存得很多。

中国社会佛教的传入是在公元1世纪,称公元67年汉明帝梦金人开始传入,到公元3世纪开始比较大规模地传播,4世纪进入佛教的比较鼎盛的状态,4世纪是十六国时期。

东晋到5世纪南北朝时期一直到10世纪唐代、南北朝和隋唐两代是中国佛教最鼎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应该说是个佛教社会。

那时候的帝王都希望把自己变成转轮王,佛教的王,大规模地营造各种寺院、殿阁、石窟寺、塔,历史上最高大的塔,最大的寺院几乎都是这一时期建造的。

宋以后只有几个主要的宗派,禅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还存在,其它的仪式比较繁杂比较神秘的,像密宗、法相宗这些仪礼比较复杂的宗派逐渐地都淡出了佛教的领域。

这对佛教建筑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

唐代佛教十三宗盛景到了宋代已经看不到了,而且唐代那种动则有数十个院落甚至上百个院落的大寺院,寺院规模有好几百亩,寺塔有上百米。

七八十米高的塔,五千平米这样大的殿堂这样的格局已经见不到了。

宋代寺院的规模明显地变小,佛教也慢慢地集中在了律宗、禅宗、净土宗、华严宗这样几个主要宗派。

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单檐木构殿堂,为什么这么分,因为中国建筑主要是殿堂和塔幢。

殿堂如果按照时代划分比较杂乱,按照格局去划分可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从规模上讲,规格最高的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九开间的大型木构殿堂,这两座大殿堂都是辽代建筑。

一座是大同华严寺上寺大殿。

一坐是辽宁的义县奉国寺大殿大同上华严寺创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这座殿堂应该是我们所知道的唐、宋、辽、金时期规模最大的殿堂。

九开间,通面阔53.70米,进深有五间,通进深27.44米,进深相当于面阔的大约二分之一,这是古代大型殿堂的基本的比例。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4)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4)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4)第六节五代·宋·辽·金之实物自五代、宋以后实物存者渐多,依其结构,可分为木构、砖石塔幢及其它三类分别叙述之。

就年代言,辽与北宋约略同时,金则略当南宋而短,故所举各例,但以年代为序,不分南北畛域也。

但就地方特征言,则凡边疆地带去文化中心愈远则其所受文化新兴影响愈迟。

当宋之世,虽在战争中屡败于辽、金,而在文化上则辽、金节节俯首于汉族。

文物艺术之动向,唯宋是瞻。

自实物观之,同时代之遗物,凡边陲所见胥保存前期特征较多焉。

一木构正定县文庙大成殿[1](第37、38图)河北正定县文庙大成殿平面广五间,深三间,由柱四列构成。

单檐九脊顶,斗拱雄伟,檐出如翼。

斗拱双杪偷心,第二跳跳头施令拱,与耍头相交。

斗拱但施于柱头,无补间铺作;其转角铺作后尾出华拱四跳,全部偷心,其第四跳与抹角枋一足材相交,至为简洁。

内柱之上,以大斗承四椽栿,栿上更施驼峰以接受平梁。

平梁之上侏儒柱瘦小,而挟以粗壮之叉手,以承脊榑。

殿建造年代,文献无可征;文庙则明洪武间建,而殿则绝非明构,殆就原有寺观改建者,而大成殿乃原有之大殿也,以殿结构之简洁,斗拱权衡之硕大,可能为五代或宋初所建。

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2] 在天津蓟县城内。

寺建于辽圣宗统和二年(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规模颇为宏大。

寺历代屡经重修。

清代且以寺东部改建行宫。

致现存殿宇唯山门与观音阁为原构。

观音阁(第39-42图)上下两主层,并平坐一层,共为三层(第39图)。

凡熟悉敦煌壁画中殿宇之形状者,无不一见而感觉二者之相似者也。

阁平面长方形,广五间,深四间,柱之分配为内外二周。

阁正中为坛,上立十一面观音塑像;阁层层绕像构建,中层至像股,上层楼板中留六角井至像胸部(第40图),下层外檐柱头施四杪重拱铺作,隔跳偷心,仅于第二跳施重拱,第四跳施令拱承替木。

第三跳华拱则后尾延长为乳栿,以交于内柱铺作之上。

补间则仅在柱头枋隐出重栿形,不出跳。

中外建筑史第3章宋、辽、金、西夏建筑

中外建筑史第3章宋、辽、金、西夏建筑
蓟 县 独 乐 寺 立 面 图
• 观音阁是一座典型的殿阁型建筑。高三层,外 观为两层、中间是暗层。在结构上观音阁采用 内外两檐的架构。上下各层的柱子并不直接贯 通,而是上层柱插在下层柱头斗拱上的“插柱 造”之上,每层各有柱网层、辅作层,层层叠叠 而成,为了防止结构变形,第三层的柱网间用 内额联系,构成六角型空井恰好放置佛像头部, 同时又在暗层内和第三层外围壁施加斜撑来增 加稳定性。
• 石塔分为楼阁式和密檐式。密檐式一般为实心, 楼阁式形式较多可以登临。
• 3.4陵墓建筑
• 3.4.1皇陵
• 1.北宋皇陵
• 北宋帝后陵墓从宋太祖永安陵起到哲宗的永泰陵 止,共8陵,位于河南巩县,宋诸陵尺度与石象生 树木与种类相差不大,形制基本一致,南宋陵后 来为明、清陵建制所采用。
• 2.西夏王陵
• 迷信思想相当流行,影响到了当时的建筑,再加 上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契丹、蒙古等建筑的影响, 塔形建筑十分兴盛。
• 2.宋平江城
• 平江是北宋末和南宋时期的府城,即今江苏省苏州 市。春秋时吴国都城,称阖闾城。
• 南宋李寿朋把重整坊市后的平江城平面图刻于石碑 上,通称“平江府城图碑。它是现存最古的苏州城图, 也是流传下来的最完整、最详密的宋代城市图。
尼摩殿平面图
• 蓟县独乐寺
• 独乐寺位于天津蓟县城内,是辽代官式建筑的典 范。山门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中拱雄大,出 檐深远,脊端的鸱尾形制遒劲,给人庄严稳固 的 形象。山门台基低矮,屋身板门,直棂窗古朴简 洁。进入山间后部明间,恰好把观音阁整体收入 眼间,既无遮挡,也无多大缝隙,这种空间处理 明显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 塔身木构架的柱网 佛
是采取内外两环柱 宫
的布局,五个明层
寺 的

中国建筑史历代建筑表格3

中国建筑史历代建筑表格3
“高台榭,美宫室” 章华台 姑苏台
石窟等

寺庙
其它教
观,祠庙
其它民间建筑 资料
(甲骨文) 青铜器
周礼 井田制 营国制度
井田制瓦解 齐《考工记》
鲁班 云纹铜屋 采桑猎钫宫室图 装饰性釭
秦 前 221 前 206
秦咸阳
汉 前 206220
汉长安
咸阳宫 离宫别苑(渭南:上林苑 阿房宫,兴乐宫,信宫 渭北:六国宫,兰池宫,甘泉宫) 桂宫,明光宫,长乐宫 未央宫,北宫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福州华林寺-大殿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日本平等院凤凰堂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仿唐佛寺-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
布达拉宫
《营造法式》
四门塔(济南神通寺)(隋)
金卢沟桥
宋艮岳 (私)1 宋沧浪亭
陀罗尼经幢(河北)
释迦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 北寺塔(苏州报恩寺) 虎丘塔(苏州云岩寺) 开元寺双塔(泉州) 料敌塔(河北定县开元寺) 繁塔(开封相国寺)
宫殿
陵墓
礼制建筑及其他
二里头 1 号宫殿 二里头 2 号宫殿
盘龙城宫殿
河南登封王城冈
殷墟墓葬区(羡道) 妇好墓
陕西扶风召陈建筑遗址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遗址
周公墓
秦雍城 1 号建筑遗址宗庙
雍城墓地
明堂 辟雍
秦咸阳 1 号宫殿遗址
中山王墓及《兆域图》 铜案(斗拱的萌芽)
长城
园林
“囿” 沙丘苑台 灵囿,灵台,灵沼
佛教四大名山 1 普陀山观音道场 2 五台山文殊道场 3 峨眉山普贤道场 4 九华山地藏道场 道教:武当山,青城山
住宅: 窑洞住宅 干阑式住宅 吊脚楼 四合院,成因 一颗印 传统村落的认识,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 里弄 广式里弄 居住大院 阿以旺 客家民居 骑楼

辽宋夏金时期的建筑

辽宋夏金时期的建筑

辽宋夏金时期的建筑城市建设宋代的城市由于商业发达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坊(居民区)和市(商业区)的区别逐渐消失,并取消了传统的宵禁制度,使城市的结构和布局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城市规划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如北宋都城东京开封(今属河南),中心部位为宫城,另有内城和外城。

整个城市方圆五十余里,有城门12 座,水门6 座。

许多店铺、作坊和住宅都临街建造,市井繁华。

汴河、蔡河、五丈河和惠通河四条河流流经其间,交通便利。

此外,城防工程和消防设施等也都相当完善。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这座“七朝都会”的都市风貌。

东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后来金代扩建中都(今北京),其城市布局就是仿效宋东京,甚至连所建宫殿的名称都与宋东京的相同。

这一时期,如平江(苏州)、杭州、扬州、成都、辽的南京与金的中都(今北京)、广州、明州(宁波)、泉州等城市也更加繁荣起来,城市建设愈益完备。

从现存的南宋平江城(今苏州)图石碑上可以看到,城区内水道密布,住宅和手工作坊前临街巷,后倚河道,交通运输水陆兼用,相当方便,清楚地表现出这座水乡城市的合理布局。

应县木塔这一时期辽宋夏金都建造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和大型的佛教建筑。

如宋正定隆兴寺建筑群,辽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都上承唐制,又有创新,是研究唐宋建筑制度变化的重要实例。

在全国各地保留至今的这一时期的高层建筑宝塔也为数不少。

如宋塔大多为砖石塔,其中为便于瞭望军情而建造的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有11 层,高达80 余米,全用砖砌,至今完好。

福建泉州开元寺两座石塔,用石料仿木建筑,高度均在40 米以上。

河南开封祐国寺塔,则是在砖砌塔身外加砌琉璃面砖,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琉璃塔。

辽代佛塔也多为砖砌的密檐塔,如天庆九年(1119)建造的北京天宁寺塔,以及山西灵丘觉山寺塔、河北易县泰宁寺塔等,外观仿木建筑,其柱、梁、斗栱、门窗、檐口等都用砖仿木构件,技艺精湛,有很高的水平。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著名工匠喻皓在修建开宝寺木塔时,为抵御西北风的影响,特使塔身略向西北倾斜,这种大胆、巧妙而又有效的措施,在建筑史上是不多见的。

【AT】70张图看尽中国5000年建筑史(附梁思成珍贵手稿)

【AT】70张图看尽中国5000年建筑史(附梁思成珍贵手稿)

【AT】70张图看尽中国5000年建筑史(附梁思成珍贵手稿)点击“此处”了解地下空间开发会议详情与此同时,夏朝的建筑还有一个重大成就,就是建造城池与开凿沟洫。

城池有御敌护城之作用,沟洫有给水排水之功能,实为现代化城市之先驱。

夏代二里头宫殿复原图烟台发现夏代村落遗址陕北清涧发现商代建筑群周代建筑(含春秋战国)西周建筑易经使用瓦,建筑中使用木结构和封闭式的有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的特点。

种种迹象表明,在后世逐渐完善起来的中国古建筑的特征至少在西周时期易经具有雏形了。

成书于春秋末叶的《考工记》,追述了周代营造制度。

书中记载,营造都城的时候,要规划成方形,每个方向长九里,各开三座城门;城中纵横垂直交错九条达到,城内左边(东部)为太庙,右边(西部)为社稷坛,前面(南部)为皇城,后面(北部)为集市。

这些记述对西汉以后各朝代(尤其是元明清三代)的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工技》中描述的周代王城规划岐山西周甲组建筑基址复原鸟瞰图齐长城遗址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的齐长城,西起黄河河畔,东至黄海海滨,迤逦山东十三县,长达千余里。

秦汉建筑秦汉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秦汉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礼制建筑)和陵墓为主,到汉末,又出现了佛教建筑。

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经春秋战国向自由格局揍变,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到汉末以曹操邺城为标志,已完成了这一过程。

宫殿结贪官苑,规模巨大。

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包头秦长城遗址汉画像砖上的阙门形象汉代,绿釉陶望楼魏晋南北朝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

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中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

中国建筑史1(考研资料)

中国建筑史1(考研资料)

●时间轴:国●与西方文化比较中国的文化特征●文字,中医药,中国功夫,政治制度,宗法伦理,宗教观●中国传统建筑的群体组合见长●传统木构建筑的单体存在一定的共同性●杰出的结构体系成就了杰出的建筑形象●中国古代木结构体系一,土筑二,砖石结构三,木结构(p3)井干式:墙承重(eg:商代木椁)构架式:柱承重抬梁式(叠梁式)穿斗式(立贴式)混合结构(山面置穿斗,中跨施抬梁)井干式的缺点:大量木楼、开间进梁、开设门窗受限宋式殿堂(地盘划分=柱网)●平面类型:1.金箱斗底槽“两层柱网”2.双槽3.分心斗底槽4.单槽●开间和进梁:●间的含义:1.两竖列之间(柱网)2.四根柱围成的空间●开间:当心间——附阶(宋)副阶明间——周围廊(清)一般以奇数为开始(汉唐之后形成)开间距离依次递减●进深:明清又称“架”斗拱:是一组木构件组成的托架1.斗拱的出现:①是由井干式的转角连椽形式演变而来②是由穿斗式演变而来2.组成:①斗,升:是斗形木垫块②坐斗(栌斗):最下端,与柱式枋相连③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衡:建筑尺度的标准,以斗口为模型②栱:是方形的短木③昂:斗拱中斜置的构件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栱端之上再放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花架。

●斗拱的种类:1)柱头科(清)又柱头铺作(宋)放在柱头上,前后出挑,用料大2)平身科(清)又补间铺作(宋)放在枋上,前后出挑,用料小3)转角科(清)又转角铺作(宋)放在角柱上,斜向出挑●斗拱的作用:1.向内支撑天花藻井,向左向右减少枋的跨度2.装饰作用:层顶与层身的过渡3.建筑标准的尺度:材栔(qi)制,斗口制4.等基制度的象征:使用在高等级的官式建筑中第二节: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下为下分——喻皓《木经》●从视觉和技术上来分●一。

台基的构成1.台明和月台1)型制和等级:①平台式砖砌台明/座(p248)清式/宋式2)台明和月台一步高差:月台是人们生活空间的扩展,可祭祀2.栏杆1)组成:望柱、柱板、地栿(梁)、抱鼓石寻杖栏杆2)抱鼓石石栏杆的竖向构图转为横向的过渡。

中国建筑史第六讲——宋辽金西夏

中国建筑史第六讲——宋辽金西夏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宋、辽、金、西夏时期(960-1297年)
木结构建筑 采用了“材”为标准的模数制和工料定额制,使 建筑设计施工达到了一定程序的规范化。
宋代官式建筑所用的木材规格,按木材横断面 的大小,分为八个等级,一等最高,八等最低。 《营造法式》规定,木材的广度和厚度之比一 律是3:2,以每种规格木材本身的的广度作为长 度的度量模数,就叫1材,又将1材均分为15份, 每份为“1分”。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宋、辽、金、西夏时期(960-1297年)
科技含量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科技水平发展较高的一个朝代,同样宋代的建筑也体现了其高超的技术水 平,对后世及至当代的建筑界都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宋、辽、金、西夏时期(960-1297年)
科技含量
海清寺阿育王塔,坐落在花果山风景区 大村水库之滨,这里峰峦合抱,碧波千 顷。明《隆庆海州志》描述它说:“浮 屠九级,矗兀层霄”距今已近千年的历 史。它是江苏省北部现存的历史最悠久、 塔体最高的一座浮屠。
简单形式的工字厅,一般前堂后室均面阔三间
屋顶全部为瓦顶的工字厅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宋、辽、金、西夏时期(960-1297年)
大型住宅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宋、辽、金、西夏时期(960-1297年)
寺观
其中主要建筑都是二层楼阁, 一般都是上层面阔五间,进 深三到四间,均为歇山顶, 檐口平直,屋角不起翘,屋 顶用鸥尾,其中两座中间连 以二层高的廊子,形成工字 殿。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宋、辽、金、西夏时期(960-1297年)
虽然皇宫划分为多个建筑群,但布局模 式多采用工字殿型制度。一般都沿着一 条中轴线安排,建筑群核心的大殿有凸 字形台基,殿后有阁,两旁有挟殿,挟 殿通往四周的走廊。宫内设立钟楼鼓楼, 作报时之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 建筑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1年2月19日星期五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
• 社会背景:
• 公元10世纪中期到13世纪末期,中国处在宋、辽、金、西夏多民族政 权的并列时代。宋代初期,统治者重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农业、手 工业和商业均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思潮中,出现以理学为代表的哲 学派别,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
• 北宋城市结构
• 宋东京因袭五代旧城,从开始即没有封闭的里坊。以坊巷为骨架的宋 东京,城市面貌颇具特色,有诸多变化。
• 在建筑工程中产生了新的结构体系,如以应县木塔为代表的木构高层 筒体结构,成为现代筒体结构的先驱。这一时期还产生了中国最完整 的一部建筑法典《营造法式》,它所制定的法则反映出北宋建筑已具 有较高的标准化、定型化水平。建筑艺术方面,从群体组合到个体建 筑,造型都有许多新的变化。群体不仅纵深加大,而且注意前导空间 的处理和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个体建筑平面形式多样,屋顶组合穿插 错落,立体轮廓丰富多彩。同时配以多种类型的彩画,多种手法的雕 饰,多种造型的门窗装修,共同形成了柔和、工巧、秀丽的建筑风格 。辽代建筑风格与宋稍有不同,较多地继承唐风,金代建筑风格则更 近宋代。
艮岳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 的而较少皇家气魄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 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它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各地的山水风景 加以高度概括、提炼、典型化而缩移摹写,建筑发挥重要的成景作用 ,但就园林总体而言,又是从属于自然景观。
·扩建 ①将原城向四周扩展,面积相当旧城4倍 ②改善交通条件(疏通河道,拓宽路面) ③制定防火措施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
• 宫殿
• 汴梁宫殿规模和气势远不如唐,特别之处是广泛使用“工”字形平面 ,并对金、元宫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
北宋建筑发展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 由于生产发展,技术进步,使建筑得到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1、首先是城市的发展,摆脱了里坊制的束缚,使得城市结构发生变 化,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道,商品售卖活动从早市到夜市络绎不绝, 都市生活一派繁荣景象。
• 2、重视文化的国策使得文教建筑发展起来,全国各州县办起官学, 同时私人创办的书院也从此开始发展。
•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出现了集中的娱乐场所——瓦 子,由各种杂技、游艺表演的勾栏、茶楼、酒馆组成,全城有五六处 。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
一· 城市
1· 宋东京 宋王朝960年建立,,定都开封,称东京。为北宋政治、经济、文化、 交通的中心。
· 沿革 春秋时郑国曾在此筑城,取名开封。开拓封疆之意,定都前位州城
• 3、佛教中禅宗一派的兴盛使得宗教建筑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佛 、道二教建筑随着思想上的互相融合而互相靠拢。
• 4、宋代统治阶级追求享乐之风极盛,使得园林建筑兴盛起来。宋代 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不仅数量超过前代,而且艺术风格更加细致、 清新,诗情画意更为浓郁,意境创造更加自觉。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 金中都的宫室制度与汴梁的大致相同,大安、仁政二殿均呈“工”字 形。
• 辽仿效唐代风格。西夏宫室和平民住宅具体形象较难考证,西夏主体 民族党项族,游牧为主,住房既有木构的,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
• 住宅
• 宋代已有了更像明清四合院的住宅,其形象在《清明上河图》中清晰 可见。其住宅单体,平面多为长方形,面阔多为3间,进深则有1间、 2间或3间。有些住宅还在屋前建敞厅,以廊与屋相连,组成“工”字 形平面。
③理水 园内有一套完整的水系,几乎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 、沼、溪等 的缩影,水系与山系形成山嵌水抱。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
④植物配置 植物数十个品种,景区、景点许多以植物之景为主题。
⑤建筑 园内“亭堂楼馆”,约有40处,几乎包罗了当时的全部建筑形 式,充分发挥其点景、观景的作用。
• 其一,主要街道成为繁华商业街,皇城正南的御路两旁有御廊,允许 商人交易,州桥以东、以西和御街店铺林立。
• 其二,住宅与商店分段布置,如州桥以北为住宅,州桥以南为店铺。
• 其三,有的街道住宅与商店混杂,如马行街。
• 其四,集中的市与商业街并存,如大相国寺,被称为“瓦市”。在一 些街区还存在夜市,如马行街“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有许多酒楼、餐馆通宵营业。《清明上河图》真实地反映了东京商 业街的面貌。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
艺术成就
①筑山 这是一个宾主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既 把天然山岳做典型化的概括,又体现了山水画论所谓“先立宾主之位 ,决定远近之形”、“众山拱优,主山始尊”的构图规律。
②置石 用石方面,以太湖石、灵壁石之类为主,经过优选石料千姿百 态,山池中、山坡上亦有特置的峰石。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
艮岳
建园由宋徽宗亲自参予,宦官梁师成主持修建工程。
筑山、凿池引水,建造亭阁楼观,栽植奇花异树,历时6年,规模不 大,但在造园艺术方面的成就远超前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具有浓 郁的文人园林意趣,是大内御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建筑物均为游赏性的,没有朝会、仪典或居住建筑,东半部一山、西 一水,形成“左山右水”格局,山体从北东南三面包围水体。
• 宋代住宅的分类:
• 一、城乡一般住宅。
• 二、贵族官僚住宅。
• 三、园林住宅。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清明上河图》农 舍
中国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建筑
• 宋代的皇家园林集中在东京与临安两地,其规模与气势,远不如隋唐 ,但精致程度超过之。少皇家园林之气派,更多的接近于私家园林。
• 东京的园林:北宋前期大抵还沿用后周的宫城旧苑,直到宋徽宗时才 建成两处新的大内御苑——延福宫与艮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