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古诗-赏析
临江仙原文及赏析

临江仙原文及赏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临江仙》是一首由宋代文学家辛弃疾所创作的词。
这首词主要以北国冰雪封江景象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作者豪情壮志和对历史人物的赞颂抒发。
本文将对《临江仙》的原文进行赏析,并探析其中的抒发主题和寄托情感。
这首词的开篇即展示出北国冰天雪地的壮丽景色,使用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描绘手法。
作者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来形容长城和大河被雪封,景色一片苍茫壮美。
同时,山舞银蛇、驰蜡象等比喻手法为描写增添了一种震撼的视觉效果,展现出北国冰雪景色的壮美和宏伟。
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凸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词中随后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为过渡,表达了作者对阳光晴朗时雪景的称赞,红装素裹的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感。
这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将北国风光的雄奇与妖娆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接下来,词中转入抒发对历史人物的赞颂和自身志向的抒发。
江山如此多娇引出了众多英雄竞折腰,通过这样的句子,表达了对历史上各类杰出人物的赞颂和敬仰之情。
然而,对于历史上的君主和文人,作者则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来评价,折射出辛弃疾对文采和才华的追求。
采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描写,用“只识弯弓射大雕”来表达对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的赞美,同时也映射了自身的胸怀和追求。
最后,通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自身前程的展望,展示了辛弃疾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豪情壮志。
通过对《临江仙》原文的赏析,可以看出辛弃疾在这首词中以北国冰雪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展示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历史人物的赞颂。
《临江仙宋晏几道》原文与赏析

《临江仙宋晏几道》原文与赏析宋·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
当时在,曾照彩云归。
〔小蘋〕歌女名。
〔心字罗衣〕用一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
这里的心字还包含深情蜜意双关的意思。
杨慎词品卷二:“所谓心字香者,以香末萦篆成‘心’字也。
”‘心字罗衣’则谓心字香熏之尔。
或谓女人衣曲领为‘心’字,又与此别。
”临江仙是晏几道的最有名的代表作。
是一首相思词,是词人为追念旧时一位名小蘋的歌女而作。
开首两句,写眼前景物,“梦后”与“酒醒”互文,“楼台高锁”,“帘幕低垂”,写了“梦后”、“酒醒”时欢娱成梦,人去楼空的景况,渲染了空寂、冷落、凄凉的气氛。
“去年春恨却来时”,由眼前景物的凄凉过渡到去年离别之情的回忆,读来是朴实无华之句,细嚼却是神来之笔。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人”当然是指词人自己,茕茕孑立在落花前,看微雨中双飞的燕子。
“落花”、“微雨”点明是暮春时分,这时的景物更增添了几分离情别恨之缠绵。
此时,燕子犹得“双飞”而人只能在那儿“独立”,相形之下,又令人感到多么黯然神伤!“落花”二句,历来为评家推崇备至,誉为“千古未有之名句”。
词的上阕,词人从眼前的景物引起去年的春恨离愁。
下阕开头三句,是词人追叙更远的往事。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对一个思慕日久的情侣,词人可以追忆的事情很多,但在词中只点了她当时的服饰、技艺与彼此之间的感情。
“两重心字罗衣”,写她衣饰之华美,并含有“心心相印”之意。
“琵琶弦上说相思”,不仅点明小蘋的歌女身份,这位歌女的出色的技艺,而且更重要的是表明词人与这位歌女的。
衣饰华美、技艺高超,尤其是感情的深厚,这些都是值得回忆的。
结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是词人抒写当初小蘋曾踏着月色归去,如今明月仍在,而彩云却不知何往了。
彩云,代指小蘋。
古中多以彩云指代美人,词人也用的是这一修辞手法。
临江仙 全文及注释

临江仙全文及注释注释:临江仙:这是一首古代诗歌,以描写临江之仙境为主题。
临江仙,红绡袖,揽明月,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却道宝娆为谁妃?乳燕子,沾悲花,一径飞,露寒香冷月中归。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临江仙,红绡袖,揽明月,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却道宝娆为谁妃?- 描写仙境之美,红绡袖下揽住了明亮的月光。
但又透露出临江仙的愁云之色。
晓镜反射的画面改变了临江仙的容貌。
夜晚吟唱使得临江仙感受到了月光的寒冷。
临江仙自问,宝娆到底是为了谁而成为太子妃?乳燕子,沾悲花,一径飞,露寒香冷月中归。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 诗中以乳燕子喻临江仙,它停在悲伤的花朵上,然后迅速飞走,消失在寒冷的月光中。
突然听到人间传来曾经伏虎的消息,临江仙的泪水如倾盆大雨一般飞溅。
这首诗通过描绘临江仙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她对人间生活的感叹和内心的痛苦。
红绡袖下揽住明亮的月光,一方面显示她拥有仙境般的美丽,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她对人间生活的渴望。
夜晚吟唱引起了她对人间生活的思索,月光的寒冷使她感到孤独和失落。
红绡袖、明镜和夜吟等意象的使用,表现了临江仙对美的追求和对人间生活的向往。
她的心情从惬意变为忧愁,从对自身容貌的关注变为对自身身份的思索。
同时,乳燕子、悲花、倾盆雨等形象的运用,更加突出了她内心的煎熬和不安。
整首诗的结构简洁明了,通过反复的提问和巧妙的衬托,表达了临江仙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她被描绘成一位既拥有仙境之美又烦恼于人间生活的女子,既有着神秘的仙境背景,又有着与常人相似的情感体验。
在这首诗中,临江仙的形象虽然是一个虚构的仙女,但她所表达的情感却具有普遍的共鸣。
她渴望人间的美好,但又深感其中的悲凉和苦痛。
这种矛盾与纷扰正是人世间常常存在的情感体验,因此,这首诗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临江仙内心世界的纷乱和摇摆,以及对人间生活的向往和矛盾。
整个诗篇构思巧妙,用词精练,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对人间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情感的抒发。
《临江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我爱古诗词

《临江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临江仙》苏轼原文及翻译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东坡:在今湖北黄冈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苏轼常在此与朋友一起饮酒,自称“东坡居士”。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形容为功名利禄竞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hú)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大意】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竞逐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平缓。
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上片写对友人怀念的深切。
“尊酒何人怀李白”两句,运用杜甫怀念李白的典故,抒写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何人”,当然是指杜甫,故作设问,不仅增加了句法的变化,也使语言显得含蓄有味。
杜甫、“草堂”都是词人自喻,“李白”、“江东”则是他喻,即比喻友人,亦即“扬州席上”的主人。
“珠帘十里卷香风”,用杜牧诗意写扬州,暗指东道主王存,与上文“怀李白”、“指江东”语意相承。
词人怀念之情虽深,可是“花开花谢,离恨几千重”。
“花开花谢”,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里是说离别之久;“离恨几千重”,是夸说离恨之深,而且使抽象的感情有了形体感,似乎成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有了上片的铺垫,下片写扬州席上意外相逢时的惊喜和迷惘,就显得十分真实可信了。
“轻舸渡江连夜到”,承上“珠帘”句,点出题目“夜到扬州”。
词人是从江南京口渡江而来的,所以才如此便捷。
“一时惊笑衰容”,紧承前句,写出了与友人意外相逢时惊喜参半的复杂感情。
临江仙译文及赏析

临江仙译文及赏析临江仙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以其优美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而受到了广泛的赞赏。
下面是对临江仙的译文及赏析: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长江东去的滔滔江水,波浪淘尽了许多英勇的人。
是非成败转瞬即逝,青山依然存在,夕阳依旧红彤彤。
白发的渔樵人站在江边,常常观赏秋月与春风。
一壶醇香的浊酒带来了快乐的相逢,古往今来的许多事情,都成了笑谈之中。
赏析:《临江仙》以叙述长江东流与人生的游历为主题,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深思熟虑的诗意,表达出人生的浮沉和变幻无常。
诗中第一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以豪迈的笔触揭示了长江的巨大气势和不可抗拒的力量,意象跌宕起伏,给读者带来沉浸的感觉。
第二句“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以“是非成败”来体现人事的转换和失意后的悔意。
但青山和夕阳的存在给人一种恢宏壮丽的感觉,也暗示了无论人们的命运如何,大自然依然保持着它的独立与永恒。
第三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通过描绘一个老渔樵人,表达了对长江流域生活的喜爱和融入自然的深情。
古老而平凡的渔樵人通过观赏秋月和春风寻求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最后一句“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通过喝醉了的浊酒来暗示人生的苦与乐,以及它们都将成为过眼云烟,逝去于茫茫人海之中。
人生百态,皆可放在心头,用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
总之,临江仙这首诗以优美的笔触和独特的意境展现出了杜牧优秀的诗才。
通过对长江的描写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给人一种超越尘世的安宁和豁达。
这首诗犹如一幅画卷,使读者流连忘返。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临江仙原文翻译及赏析1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原文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
黄陵庙侧水茫茫。
楚山红树,烟雨隔高唐。
岸泊渔灯风飐碎,白蘋远散浓香。
灵娥鼓瑟韵清商。
朱弦凄切,云散碧天长。
翻译斜阳落日送走最后一声蝉鸣,潇湘江面高悬起银色的明月,黄陵庙边的江水卷起阵阵涛声。
楚山的红树笼罩在茫茫烟雨里,烟雨隔断了高唐台下的迷梦。
江水摇碎岸边渔船的灯影,远处白蘋飘散着浓浓的香风。
涛声仿佛湘妃在弹奏凄清的怨曲,那朱红的瑟弦凄切的悲鸣,久久地迥荡在蓝天白云中。
注释银蟾:月亮。
潇湘:潇水和湘水合称,均在湖南境内。
黄陵庙:即湘妃祠,旧址在今湖南湘潭附近。
高唐:楚国台观名。
风飐碎:指风吹渔灯,灯光或明或暗,点点碎碎。
飐,风吹颤动。
白蘋:水中浮草。
灵娥:即湘灵。
湘灵即湘妃。
韵清商:音调哀怨,是清商怨曲。
朱弦:瑟弦的美称。
赏析毛文锡这首《临江仙》,取材于江湘女神传说,但表现的内容实是一种希幕追求而不遇的朦胧感伤,主题与词题是若即若离,恰好反映了从唐词多缘题而赋到后来去题已远之间的过渡。
“暮蝉声尽落斜阳。
银蟾影挂潇湘”。
起笔词境就颇可玩味。
时当秋夕,地则楚湘。
从日落到月出,暗示情境的时间绵延,带有一种迷惘的意昧,词一发端,似已暗逗出一点《楚辞》的幽韵。
“黄陵庙侧水茫茫”。
接上来这一句,便点染出幽怨迷离之致。
写黄陵庙,点追求怨慕之意,而黄陵庙侧八百里洞庭烟水茫茫境界的拓开,则是此意的进一步谊染。
“楚江红树,烟雨隔高唐”。
词境又从洞庭湖溯长江直推向三峡。
楚江红树,隐然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的意味。
而烟雨高唐,又暗引出楚襄王梦遇巫山神女的传说: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宋玉《高唐赋》),襄王梦遇神女,实则“欢情未接”,以至于“惆怅垂涕”(均见《神女赋》)。
这与二妃追舜不及实无二致。
句中下一“隔”字,则词人心神追慕之不遇,哀怨可感。
《临江仙》赏析

《临江仙》赏析《临江仙》赏析1原文: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
西园清夜片尘无。
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
谁昭华吹古调,散花便满衣裾。
只疑幽梦在清都。
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诗词赏析:此词借赏梅抒写爱国情怀。
上片写月夜对酒赏梅,是实景。
下片写忽听《梅花落》,不禁梦绕清都,是虚景。
张孝祥词以雄奇奔放称,风格近苏轼。
但此词却清幽含蓄,虽婉约名家亦不能过;而寄意收复中原,情真调高。
《临江仙》赏析2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
溪边唤渡柳边行。
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
未知明日定阴晴。
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①韩南涧:即韩元吉,号南涧,南宋词人。
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
参考译文微风细雨催促着春天,寒食的节日快要来到了。
平原上,桃红柳缘一片春天。
我们散步在原野上。
来到了流水潺潺的溪边,在溪头,叫唤渡船渡我们过溪去玩。
风吹着红花乱飞,蝴蝶狂舞,初生的野蚕,吃着桑树的嫩叶。
我要学习绿野先生,清闲袖手,不管回家的大事,把诗酒当作功名去寻求。
不管明天是阴是晴。
今天晚上就算是我一个人醉了,但是我却看得清楚,可笑的是那些自以为清醒的人,却是糊里糊涂。
赏析:这是一首春游抒怀词。
作者在春游时,看农村的一片大好时光,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平原一片丹青。
”这是说农村的春天,桃红柳绿,麦稻青碧。
“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在这一派春光如画,生机盎然的平原上,作者却想自己罢职退居,而无法施展才能,为这美好的山河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在下片里以消极与牢骚来抗议和派对他的迫害。
他要学缘野先生的“闲袖手。
”不问国家事。
这虽然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但它是因南宋王朝的迫害而产生的。
国事的前途如何,这是作者始终最关心的大事,尽管是下决心向诗酒里寻功名,也难免流露出:“未知明日定阴晴。
”《临江仙》赏析3淡水三年欢意,危弦几夜离情。
晓霜红叶舞归程。
杨慎诗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译文赏析

杨慎诗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译文赏析《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代·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只有青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
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
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注释】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种。
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
淘尽:荡涤一空。
成败:成功与失败。
青山:青葱的山岭。
几度:虚指,几次【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
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
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
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
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
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
“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
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
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江仙-古诗-赏析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赏析
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据《简斋先生年谱》记载:“建炎三年己酉春在岳阳,四月,差知郢州;五月,避贵仲正寇,入洞庭。
六月,贵仲正降,复从华容还岳阳。
”又《宋史。
陈与义传》载:“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踚岭桥。
”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词一开头,一语惊人。
“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
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
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陈与义因《墨梅》诗为徽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
宴会的频繁,可想而知。
而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
但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
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
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
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
“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
“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
正如他在诗中所咏的,“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初至邵阳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其对自己岁数的悲叹,与词同调。
“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
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
“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
“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
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三句
写此时此刻的心情。
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
“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
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
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
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
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元好问在《自题乐府引》中说:“世所传乐府多矣,如……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应作上)饮……’又云‘高咏楚辞酬午日……’如此等类,诗家谓之言外句。
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
”以此词而论,吐言天拔,豪情壮志,意在言外,确如遗山所说“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
读者从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从对“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浩叹中,从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可以领略到词人“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
黄升说《无住词》“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句妙词选》卷一),指的也是这种悲壮激烈的深沉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