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小说阅读2情节 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重点、难点重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难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形象鉴赏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
借助ppt,教师导入新课。
观看ppt 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真题演练〔投影PPT〕演练体悟古诗形象知识梳理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等。
●方法探究主导学生活动:投影PPT,人物形象类答题指导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明确:鉴赏人物形象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该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②诗中所刻画的人物有何特点?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从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入手。
答题的一般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主导学生活动:投影PPT,物象类答题指导利用该方法,完成相关课堂明确:鉴赏物象题提问方式有两种:一是把物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情意分成两问提问;二是把这两问合成一问,作整体提问,如:该诗(联、阕)描绘了泉的什么形象?答题一般要扣住“物〞与“志〞两方面,其一般步骤:①描述物象的基本特征,②结合实际表现手法具体分析,③揭示物象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情感、志向、节操等)。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大一轮复习规范训练+第四部分+专题一+小说阅读+鉴赏小说形象+Word版含解析 - 副本.doc

鉴赏小说形象(时间:45分钟分值: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姐弟林斤澜这天过了“日昼”。
本地土话把中午叫作“日昼”,这真是古语了,古得说不清朝代,也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地方,还流传这个“昼”字。
过午,酒家总要清静一个时辰。
这时,“鱼非鱼”吊脚楼东头角落里,坐着一个青年,背靠板壁,两条腿在桌子下边伸直叉开。
两眼圆轮轮盯着顶棚。
桌面上一碗鱼丸面连汤也喝干了,一双筷子仰八叉——不是放,是扔在桌面上。
街上闪进来一个女人家,三十来岁,笔挺的混纺衣服卷着袖子,看来是从家务里闪出身子。
她直奔那青年的桌子,在下横头坐下,尽量坐到板凳头上,好靠近青年。
青年比她小四五岁,装作没有看见来人,盯着顶棚的圆轮轮眼睛都没有斜下来一下。
像这样圆睁眼睛,定定地盯着什么,本地人形容起来只用一个字“光”。
女人家匀匀呼吸,说道:“不要什么事情都放在脸上,为什么一点点事情都要摆出来给人家看呢!弟弟,跟你说话呢。
”弟弟好像没有听见。
姐姐好像没有时间等待,“干呲”道:“这一家十二口人,上下四代,我这个当长孙媳妇的,就是眼观四方,耳听六面也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你是我的亲兄弟,你得体谅我。
”弟弟哼了一声,姐姐赶快把话咽住,听着,弟弟又什么也不说了。
姐姐看看扔在桌面上的碗筷,说:“都是自己人,一天三顿,家常便饭,你又不是客,何必顿顿要人家叫呢。
”弟弟把眼睛从顶棚上落下来,“光”了姐姐一眼,说:“我天天要人家叫吗?我顿顿要人家叫吗?我当然不是客,我是工人……”“合作嘛,弟弟。
”“是合作社?是联营公司?不是吧,我就是个体纽扣厂家庭车间的雇工。
”姐姐说不清这成串嘀里嘟噜,也不想深究,说:“我是说吃饭,我是个饭头,只管吃饭,以后不用人家叫你好不好?”“我没有要人家叫,工人还要人家叫?不过今天的情形不一样。
”“有什么情形不一样?”“我是白吃饭的吗?我是睡懒觉的吗?我论过钟点?几点上班几点休息?”姐姐听到这些,又是无穷无尽,就拉回到吃饭上来:“什么情形可以不叫呢?”“起先也说是合作合作,自己人,一家人,好说好说,我还往里贴钱,我没有贴钱吗?我贴钱没有?”姐姐想想还只有说说吃饭吧:“什么情形可以……”弟弟把身子一抬,坐直了,冲口而出:“在没有活做饭又不够的时候。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与一只狐狸的博弈祖克慰①1981年的初冬,下过一场大雪,村里出了一桩怪事。
一只狐狸,火一样的狐狸,在村子里出没。
火狐额头上有一片白色的毛,村里人说:“那是妖狐。
”②那只狐狸出现在谁家,谁家就要出点事。
狐狸最先出现在老张家,傍晚时分,刚刚点上的煤油灯被狐狸撞翻,张家的三间草房眨眼间被烧个精光。
两天后,狐狸又去了乔家,乔家老太太在院子里晒太阳,看见狐狸一溜火红,眼一黑,蹬蹬腿,没了气。
③乔老太有个孙子,叫乔顺风,是村里有名的猎手,玩土枪,百发百中。
奶奶的死让乔顺风很悲痛,站在奶奶的棺材前,抹着眼泪说:奶奶,等我逮到那只狐狸,一定到您的坟前,用狐狸的血祭奠您。
④乔老太死后,白额火狐像隐了身,没了影踪。
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人们逐渐淡忘了那只妖狐,只有乔顺风没有忘记。
⑤张家的张九说,村子出事之前,多次看到那只狐狸在村后紧靠河边的一个小山洞里出没。
那个狐狸洞,后来乔顺风和张九去过,看那洞口,有动物出没的痕迹,乔顺风对着洞口闻了闻,就让张九点燃麦秸熏洞,他掂支枪封着洞口,只要狐狸出来,必死无疑。
可熏了半天,连一只老鼠也没熏出来。
⑥乔顺风没有找到狐狸,狐狸却回到了村子里,在村东边刘家拖走了一只鸡,一晃就没有了影子。
刘哈巴说:像一溜火,哧溜就进了树林。
人们跑过去时,啥也没看见,只有那些稀稀疏疏的槐树。
但乔顺风不愧是个好猎手,没过几天就找到了那只狐狸。
⑦原来,它就在一棵大槐树的洞穴内,洞口在树根下,被落叶覆盖着。
他在那里瞄了两天,狐狸终于从树下钻了出来。
他端起枪刚要开火,正在奔跑的狐狸突然转过身站在那里,看着他手中的枪,脸上带着绝望的表情。
⑧乔顺风看着狐狸,额头正中有一个白色的圆点。
妖狐,乔顺风一慌神枪就响了。
随着枪声,狐狸倒下了,在地上翻了几个滚,一动不动。
乔顺风走过去,刚要弯腰去捡,躺在地上的狐狸忽然一个翻身跃起,从他的胯下蹿了出去。
(小说阅读+理解)第01课+考纲解读-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Word版含解析.doc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仍保留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主要题型,选文关注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成长经历,对历史与自然的思考等,篇幅将会缩短,大致为1 300字。
2.在考查上,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倾向于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体验”“感受”“品味”和“领悟”。
3.探究性试题会得到强化,而且会侧重于对人文精神、生命价值、审美求真等的探讨,关注考生对作品个性化的解读。
小说的文体特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
这三者共同服务于小说的主题。
在解答小说阅读的形象类、情节类、环境类题目时,往往最终都要归结到小说的主题上,所以,人们习惯上又把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称为“四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之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3.小说的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具有重要作用。
微型小说的特点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应充分认识其特征。
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常常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
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江苏省扬州市201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文言复习 Word版含解析

课题高考文言文复习●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辨析文句意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难点重点:1.识记运用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翻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难点:1.在语境中对相关实词迁移运用的能力2.整体把握语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堂反馈一、请解释下列句中的划横线的字:1、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3、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4、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5、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6、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二、请解释下列句中的划横线的字:1、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3、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4、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三、请解释下列句中的划横线的字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2、至丹以荆卿为计,如速祸焉3、势拔五岳掩赤城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6、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7、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课后测评薛潭学讴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翻译划线的句子●PPT(见附件)第二课时●课堂反馈解释下文中加点的词语。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
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江苏省扬州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课 文科附加题之名著阅读 Word版含解析

课题第二课文科附加题之名著阅读●教学目标1. 了解文科附加题第二项的命题思路和题型规律。
2. 阅读高考文科规定的名著作品,积累有关名著的常识。
3. 掌握该类题型的答题策略。
●重点、难点重点:1. 阅读高考文科规定的名著作品,积累有关名著的常识。
难点:掌握该类题型的答题策略。
●设计思想文科附加题的第二大项名著阅读,由于知识点极为复杂琐碎,对学生平时积累的要求较高,因此是学生之间的得分差距较大的领域,因此要重视知识的储备和方法的总结,争取在此处尽量拉开差距。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1)文件夹:茶馆(电影视频,原文,名著导读,PPT)红楼梦(120回内容概要,练习,阅读讲义PPT,主题分析,脂评本)呐喊(导读,高考题汇总,PPT,内容概要)欧也妮·葛朗台(导读,题目汇总)三国演义(100个重点情节,导读,习题,PPT)2)文档:《老人与海》导读;边城;飞鸟集;哈姆雷特;子夜;江苏高考名著阅读题分析图片版3)PPT:江苏高考名著名片复习课件●教学设计●课堂反馈1、哈姆莱特复仇延宕、犹豫的原因:1)主观上性格犹豫,过分谨慎;认为复仇应该有正当的名分,必须让克劳狄斯的罪行得到证实并当众暴露;2)客观上,恶势力过于强大,怀疑自己的行动能否起到惩罚罪恶、重整乾坤的目的。
2、《三国演义》“失街亭”这个故事中,马谡有三笑,请具体阐述,并概括由此表现出的马谡的性格。
“三笑”:一笑孔明“多心”,他认为街亭这个地方地处偏僻,魏兵不敢来,而孔明煞费心机的安排实在有些多余;二笑王平“真女子之见”,否定了王平提出的“屯兵当道”的良策;三笑司马懿夜来巡哨,说“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②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
(4分,每点1分,“三笑”顺序不当不得分。
)3、请概括《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主要内容。
(6分)①香菱搬进大观园,拜黛玉为师学写诗;②黛玉给香菱讲诗,鼓励她作诗;③经历了两次失败,香菱终于成功,被邀入诗社。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小说阅读 读文指导 快速有效读懂小说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二、小说阅读一、小说文体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
因此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
二、依据小说文体特征读文综观高考小说命题,均是紧紧围绕“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来命题的,因此,在解答小说阅读题时,有意识、巧妙地关注这4大命题点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应当遵循以下“3步骤”,切实把握好4大命题点,以提高答题的效率.小说阅读“3步骤”第一步:宏观入手,切分层次,梳理小说情节阅读小说首先要从宏观入手,统观全文,弄清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写了哪些事件,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是什么,开端前是否有序幕,结局后是否有尾声。
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为文章切分出层次,进而梳理出小说的情节.第二步:微观研判,勾画批注,分析人物和环境阅读小说一定要注意关注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探知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同时还要注意对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的叙写。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动其行动的特定场所,是人物成为某种形象的原因,阅读小说也要注意环境描写。
在阅读中可勾画圈点出各段有关人物、环境描写的重要词句,并用简洁的语言做好批注。
第三步:综合分析,总结归纳,把握主题意图小说的主题往往蕴藏于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中,蕴藏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蕴藏于典型的环境中。
阅读小说,要在前面对情节的梳理,对人物、环境的分析的基础上,联系标题、情节、人物形象和典型环境、作者的主观倾向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出主题。
【典例示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赵一曼女士阿成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
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江苏省扬州市201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语言运用 Word版含解析

课题第一课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教学目标1.从词义的轻重范围、词语的用法、词义的色彩等角度辨析近义实词。
2.从基本含义、语法作用、恰当位置等方面辨析易混虚词。
3.能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别。
●重点、难点重点:1.在一个语段中辨析词语表达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2.分析学生耳熟能详的高频词在实际运用中的易混易错现象。
难点:关注第六版《新华字典》中词义变化的和新增加的词语。
●设计思想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
对这一考点应从理解辨析入手,将着力点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上。
除了系统梳理考点涉及到的知识点而外,要在对历年考题的剖析中找寻应对方法。
●教学资源1.2011至2015年全国及各省相关高考试题。
2.选修教材《语言规范与创新》中的相关章节①文艺作品的词汇规范化②同义词③几个常用词的辨析④词类家族的奥秘⑤词以类聚●课堂反馈1.(2015·无锡模拟)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广袤无垠的大漠深处,由于地球独特的地壳结构、地质作用以及风蚀、水流等因素作用,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奇观。
大自然的创造力常常令人,吸引着无数旅游者和探险家观光和探险。
大自然的奇观为人类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让人类出自然、生命的真谛。
A.其他瞠目结舌前来想B.外界叹为观止前去悟C.表层赞不绝口前往品D.表面望洋兴叹上前探2.(2015·南京模拟)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下午,车轮掠过千枝万枝秋色,每一枝上都着黄山的雨云。
仿佛只要按一下喇叭,雨点就会噼噼啪啪掉下来。
比之山下,黄山要秋得早一些。
触目皆是的境界,黄山的秋雨,就格外像千年的老蛇那样。
A.悬又因石破天惊冷峻B.挂只要惊天动地严峻C.飘既然触目惊心冷酷D.扬一旦天翻地覆严酷3.(2015·盐城一模)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去年金秋,蟹肥稻熟时节,我在盘锦第一次了苇草被称为“海”的浩瀚与壮美:无边无际的苇草,森林般茂密,草原般辽阔,积雪般,波涛般雄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小说情节结构●复习目标1. 了解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结构要素。
2. 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及其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故事情节。
难点:故事情节特点及作用。
●设计思想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教学资源《小说情节结构》教学PPT●教学设计考点解读1.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
具体有三种:(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如“边练边悟”中《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就属于这种模式。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小说情节的结构除去情节本身,还有以下要素:(1)线索。
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明线。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暗线则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2)情节安排的技巧。
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3.小说情节的段落(句子)作用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分析开头段的作用,仍像散文那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①悬念式。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
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
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武松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出人意料式。
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
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
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
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天塘山的咒语徐均生①在我们老家有一座山,叫做天塘山。
山上树木葱郁,云雾弥漫。
飞禽走兽,遍及山岭。
在天塘山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雕刻着一句咒语——上山挖塘者断子绝孙!这条咒语何时雕刻,谁也说不清。
我小的时候,就有人上山挖塘,其实是去掏宝。
②相传天塘山上有七个塘,据说是身高三丈三尺的仙人留下的足印。
如果哪个人挖到了这七个塘,那么,他会在最后一个塘里得到一副金锣金锤,就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然而,那些上山挖塘的人,果真得病死了,果真断子绝孙了。
有人不信这个邪,又上山去挖塘,结果,还是死于非命;或其子女也在一次车祸中丧命。
这样,村里的人就相信了,除了上山采茶挖笋什么的,谁也不敢想挖塘的事了。
前些年,从山外来了一位有钱的老板,听了这个传说后,也非常好奇,决定找人偷偷去挖塘。
结果,老板被山上滚下来的大石头压死了。
老板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按理说这也算是断子绝孙!③这样一来,村民更害怕了,远远地避开了天塘山,就是上山采茶挖笋也不敢了。
天塘山的塘成了村民的一个痛,天塘山的咒语成了一个谜。
④多年以后,我为了完成博士论文,突然想到了天塘山的咒语。
如果把它揭示出来,那我的论文肯定会引起轰动的。
于是,我对导师说了我的想法。
导师非常感兴趣,决定亲自带我去考察。
就这样,导师和我来到天塘山进行考察,特别是对那石碑上的咒语,走访了所有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查阅了所有相关资料,还拜访了有关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民俗专家、动物学家,就在要结束考察的最后一天,导师和我登上了天塘山绝顶。
天塘山果然是山势巍峨,绵延数十里,奇峰巨壑,伟丽壮观!导师在山顶只说了一句话:“我倒情愿相信有这条咒语啊!”我却是感慨万端说:“可考察结果却不是这样的啊!”⑤回校不久,博士论文《揭开天塘山咒语之谜》写成了,交给导师后,导师很多天也没有答复。
这让我非常奇怪,实在等不住了,就去问导师。
导师的桌上放着我的论文,封面已经很陈旧,显然导师翻看过好多遍了。
导师问我一个问题:“你喜欢你的家乡吗?”我非常肯定地回答:“当然喜欢!”导师严肃地要求我:“这论文通过答辩后,别拿去发表了。
”这让我非常意外,“这,怎么可能呢?”博士论文如果发表出来,就我而言,意味着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还能在学术上打下很好的基石。
⑥表面上答应了导师的要求,等论文答辩通过后,我悄悄地投稿给一份地理杂志,论文很快发表出来了。
导师看到后非常恼火,他拍着桌子训斥我:“你,你,你这个不守信用的家伙,你这辈子也别想采摘到科学的桂冠!”我低着头什么话都没有说。
我知道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没有用。
⑦过了几天,报纸电视都来采访了,天塘山咒语之谜,就这样真正地向公众揭开了——那些因上山挖塘而死去的人,完全是意外,跟所谓的天塘山咒语无关!有关断子绝孙的说法,根本没有科学依据,完全是迷信!⑧然而,老家的兄弟来电话说:“什么迷信不迷信的,我们就是相信!”我苦口婆心地说了老半天,兄弟不但不信,反而骂我是傻子!回家过年的途中,我和老婆被老家的兄弟们远远地堵在了山外,他们不让我们进山。
父亲还带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我没有你这个儿子,你永远也别回来!我非常纳闷:“这到底是为什么啊?”我很委屈,只好带着老婆回她父母家过年。
⑨年后回学校,看到一条让我非常震惊的消息:天塘山的咒语失灵了!天塘山毁了!那些挖宝的人,把天塘山上的树木全给砍光了……(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1.小说第②段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交代天塘山的由来着眼,揭示开头“有人上山挖塘,其实是去掏宝”的原因,增强小说的神秘色彩,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从天塘山咒语应验之谜着眼,为下文写“我”和导师实地考察天塘山、咒语之谜的真相被揭开后父亲和兄弟对“我”的责骂和截堵、天塘山被毁等情节提供依据。
解析准确、全面地把握本段内容,着眼于全文情节。
2.小说第⑦段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⑦段写天塘山咒语之真相向社会公开,是上文“我”不顾导师劝阻发表论文的结果;同时,这一结果,为下文老家人强烈反对、天塘山被毁情节做铺垫。
解析第⑦段是全文情节因果链中的一环,它既是上文情节之果,又是下文情节之因。
题型总结一、故事情节梳理、概括题1.审题常见提问方式有:①梳理小说的脉络;②概括小说的情节;③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④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中的某一方面);⑤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